朱氏家谱在江西修水的请问我是朱元璋第几个人、儿子的后裔
明皇室家谱(转载)
你是朱元璋的后代吗?
朱元璋虽然本人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在明教里面还是学到了不少神秘谶纬之术,他给自己后代取名所立的繁琐而又有趣的规范,就很值得研究。
首先,我们要有点儿传统文化常识,知道五行相生的原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其次,我们知道,过去修家谱,每一代都有一个辈分字,这一代的儿子中间的一个名字就都是这个辈分字。如赵匡胤、赵匡义,我们一看就知道是兄弟俩。
OK,可以进行排列组合了。
朱元璋的总体思路是以“木火土金水”来为后代辈分排顺序。他有有26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都是木字旁的,他给每个儿子定了一个辈分表,每个表20个字,从他的孙子开始依次向下起名字。分别是:
太子(朱标)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朱棣)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朱元璋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然后朱元璋又规定,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辈分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且以火土金水木为顺序依次循环。
我们实际来看一看明朝帝系表,从朱元璋的孙子辈开始,建文帝叫朱允炆(“允”字来自太子家的辈分表,“炆”字是火字旁)。但是后来建文帝的叔叔朱棣反叛,夺了侄子的天下,帝系又转到了燕王家,于是我们看到了明仁宗叫朱高炽,是高字辈的火旁,宣宗瞻基,是瞻字辈的土旁,英宗祁镇,代宗祁钰是祁字辈的金旁,宪宗见深,是见字辈水旁,孝宗佑樘,是佑字辈木旁这个时候五行转了一圈了,又从火重新开始,于是武宗厚照,世宗厚熜是厚字辈的火旁,一直传到由字辈的木旁,朱由校和朱由检为止,明朝灭亡。
由于崇祯自缢,太子被杀,导致南明小朝廷帝王们的出身非常复杂,既有帝系的福王(朱由崧)、桂王(朱由榔),也有唐王家的朱聿(金粤)(括号内为一个字,左金右粤)、朱聿键(二人也称唐王),还有鲁王家的监国朱以海。在这种时候就能看出老朱的数字编码的优势了:是不是帝系,关系亲疏远近,辈分高低,从名字上就一目了然,真正是“所见即所得”。在这儿八卦一下:南明几位小皇帝的结局与他们的名字似乎有某种神秘的关联,清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中记载,朱聿键终于福建,朱聿(金粤)终于粤西,朱由榔终于夜郎,朱以海终于海外,这样的巧合真有意思,也说明老朱家起名字的功力不一般,和曹雪芹有的一拼。
明朝灭亡后,很多皇族为了逃避满清的追杀,纷纷改名,因此后来也就没有再严格遵守这一规范了,但是有的皇族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像电视剧《皇太子秘史》里面提到的朱三太子朱慈焕,根据名字就可以得知他是正宗帝系传人。另外,像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通过查阅辈分表和五行流转顺序可以得知,他应该是岷王家的第十七代孙。
如果你1、姓朱,2、有上述辈分表中的字作为第一个名字,并且3、第二个名字又有五行中的一行作为偏旁,再加上4、五行偏旁顺序与辈分字相符,那么你就算得上疑似明朝皇室后裔,如果你再发现父祖的辈分与偏旁的排列是否相符,如果相符,那么恭喜你,你基本上已经可以肯定是大明朝皇室的后裔了,当然对现实而言没有任何的用处,哈哈。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靖江王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
陈霸先共有4个儿子,陈克,陈立,陈权均早夭,陈昌(537年-560年5月5日),字敬业,是陈霸先死时唯一活着的儿子,天嘉元年二月,陈昌从安陆出发,鲁山济江时,由侯安都于无人时将陈昌推入长江淹死,对外宣布陈昌在江中因船只故障而溺死。
陈霸先另有两个女儿,永世公主和会稽穆公主。
会稽穆公主嫁给了沈君理,生女沈婺华。陈霸先那还没有称帝,以女婿为府西曹掾加明威将军,兼尚书吏部侍郎,给事黄门侍郎。女儿为陈叔宝皇后沈婺华。
永世公主嫁给了钱蒇,生子钱岊。在陈朝建立前,她已经去世。陈武帝陈霸先登基称帝后,她被追封为新安公主。
南陈朝廷想要追封钱蒇为驸马。袁枢援引书梁朝王茂璋(娶长城公主)和晋朝杜预(娶高陆公主)的例子,认为公主已死,不宜再封驸马。
另有无名号的公主陈氏,为母宣皇后,曾许婚王僧辩第三子王頠,稗史中倾心韩子高的玉华公主。
扩展资料:
据《丰泽区姓氏志》载,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陈氏宗室子弟封王封侯,联翩入闽,陈世祖第六子陈伯恭封晋安王(即今南安丰州),陈宣帝第五子陈叔卿封建安王,第二十四子陈叔俭封南安王(即丰州),均居留福建开基。
至此,陈姓已成为闽中林黄陈郑四姓之一,称巨族。
据《永春县志》、《永春州志》及族谱记载: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陈,陈后主的三个儿子领兵率族南奔入闽,占据桃林场肥湖、官市(即后来的永春县蓬壶、五里街),进行藩镇割据。
隋朝仁寿四年(604年),他们奉隋文帝之旨,释兵就地定居。陈后主的儿子陈敬台(又作陈镜台),名易知,散军为民,居住慕仁里溪西;其弟易任,后来化佛,称为威应侯。
又一弟名易简,任为御史中丞,世称中丞公。他们或隐居蓬壶陈岩峭峰,或聚居五里街华岩及侯山。
据《闽南古镇五里街》一书记载:1966年2月,五里街金峰山南麓永春一中校内开挖大操场时,发现四座砖室唐墓,墓砖上有”贞观廿一年” (647年)”永徽二年”(651年)的字样,地砖的侧面则有”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示后生”的铭文。
据考证,墓葬群很可能是陈镜台等三位太子及”光禄大夫”皇叔的墓葬。据《金峰殿前陈氏重修族谱叙》载,陈后主后裔分布福建各地。
南宋永春陈知柔中进士第四名,名闻远近。朱熹与之来往密切,并为陈氏撰谱序。玉峰侯山陈氏是永春盛族,其祖宇”玉峰垂裕”现为永春县农村建设的示范点之一。
陈氏皇族带来长江流域先进的经济、技术,带来陈朝的文化、音乐、美术、佛教,促使永春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不久,依山傍水的永春桃林场”视廛里若巨邑,览风物如大邦”,有若陈朝国都建康的繁荣兴盛,陈氏家族也兴旺起来。
——陈霸先
——陈昌
——永世公主
——会稽穆公主
步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春秋时期官吏步丈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步人,全称为步尺人,亦称丈步人,是西周初期辅政大夫召公奭所设置的官位。
在周成王姬诵即位之初,由于年龄仅十二岁,因此由辅政大夫召公奭(姬奭)与周公旦(姬旦)分陜而治,立“周召分陜石”为界标,陜(陕塬,今河南三门峡)以西的地方归召公奭管理。在此期间,召公奭制定了西周时期最初的长度度量衡单位“尺”,并设置“步人”之官,督管全国各地长度、面积的使用规范。
在古代兵书《军礼司马法》中规定:“六尺为步,步百为亩。”在典籍《礼·王制》中则记载:“古者以周尺八尺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为步。”
实际上,周尺以步长为度,则一步为六尺四寸。在史籍《史记·秦始皇纪》中记载:“周人数以六为纪,六尺为步。索隐曰:<管子>、<司马法>皆云六尺为步,非独秦制。又王制八尺为步,今以六尺四寸为步,步之尺数亦不同。”
在步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步人氏、步尺氏、丈步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步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叔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姓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中记载:“步姓出自郤氏。”
春秋时期,晋献公姬佹诸执政时期(公元前676~前651年),晋国有位著名的大夫,名叫姬叔虎,是一员虎将,因奋勇领军攻灭翟狄之一部,被晋献公封赐于郤邑(今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其后代因称郤氏。
姬叔虎有三个儿子,分别为:郤称、郤芮、郤义。
郤义后来生郤扬,郤扬又称郤步阳,被封于步邑(今山西临汾南部),世人称其为“步扬”。在他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这,称步氏,世代相传至今。步氏族人多尊奉步扬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贵族叔步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贵族叔步乘,是孔子的七十二贤门徙之一。
步叔乗,姜姓,名步乗,字子车,“叔”是排行老三的称谓。史书对其记载甚是寡墨,仅称其曾“力扶圣道,以贤名配祀孔庙。”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唐玄宗李隆基追封叔步乘为“淳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赵恒加封其为“博昌侯”;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明世宗朱厚熜改封其为“先步叔子”。
在步叔乗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步乘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步氏、乘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官吏步兵校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步兵校尉,亦称步兵将军,是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设置的军制官位,戎驻于京师咸阳,为屯兵八校尉之一,是领军驻扎于上林苑门的军队最高指挥官,官秩两千石,下属官员有步兵校丞、步兵司马,与其他七校尉一起皆由汉武帝亲自统辖。
该官职在东汉时期隶属于北军中侯管辖,专职掌管宿卫军,官秩卫从三品。后历朝历代皆沿袭之,清朝时期官秩晋升卫正二品。
在步兵校尉、步兵校丞、步兵司马任职人选中,“历有胡人”,在其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步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古鲜卑族步禄孤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著名姓氏学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中记载:“《官氏志》:‘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广韵·暮》,《姓纂·屋》,《氏族·略五》,《辨证·三十》,均与志同。《辨证》又有步鹿孤氏,云改步氏,系涉步六根而误。《氏族略·五》又云‘步鹿孤改鹿’,亦误。鹿、六同音字,步鹿孤卽步六孤也。步六孤改《南齐书·魏虏传》载魏太和二十年伪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陆之证鹿浑与伪冯翌公、目邻等谋叛,事泄伏诛。据前条所考,目邻卽穆泰,其同谋者有陆叡。按《魏书·陆俟传·附孙叡传》云:‘太和十六年封叡、巨鹿郡开国公。后除恒州刺史,进号征北大将军。时穆泰为定州刺史,辞以疾病,请恒州自効。高祖许之。乃以叡为定州刺史。叡未发,遂与泰等同谋构逆,赐死狱中。’据此,是陆叡调任定州前,为征北大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与《魏虏传》伏鹿孤贺鹿浑官衔符合。其谋叛之史实亦同,知系一人。按伏音扶富切,与步音极近。鹿与六为同音字。《魏虏传》伏鹿孤当卽步六孤之异译,叡原氏也。贺鹿浑则其又按《南齐书·王融传》,融上疏言虏情,中有‘端执政则目凌钳耳’之语。稽其时代,正穆亮位居司空、参议律令之时。故目凌亦卽丘目陵之省。凌、陵、邻,皆同音异译字。又《南齐书·魏虏传》有‘魏司空长洛王缪老生’。按《魏书·穆亮传》,‘亮字幼辅。初字老生,封长乐王,寻迁司空。’缪、穆同声,古通用。是缪老生卽穆亮也。按《广韵·暮》:步,薄故切,读b'uo,伏,扶富切,读b'juo,音似,译言无定字。阿伏干亦译阿步干,步落稽亦译伏洛稽,是其证。叡为代人。代郡陆氏,本姓步六孤,此其证也。如上所考,陆叡原姓名为伏鹿孤贺鹿浑,共六汉字,较当时汉人姓名通作二字者多三倍,且重‘鹿’音,知此,则读《魏书·叡传》叡妻父崔鉴‘恨其姓名殊为重复’之语,可恍然矣。后魏陆俟代郡陆氏,后魏除东平王陆俟一门外,尚有长安镇将陆真,亦代郡人等。《辨证》直作步六孤真。北周有大司空陆腾,魏陆俟玄孙,隋有太子洗马陆爽,亦俟玄孙。爽子卽切韵作者陆法言也。又有汾州刺史陆彦师,陆(俟玄孙)子干之子。唐有秘书监陆坚,魏陆(俟长子)馛七世孙。司勋员外郎陆据,周陆腾六世孙:诸人皆步六孤族也。又西魏、都昌公陆通,大统中赐姓步六孤氏。按《北齐书·神武》纪,高欢字贺六浑。六、鹿同音,知贺鹿浑为北人常用之胡名,无误字。又《南齐书·芮芮传》有‘魏平元王驾鹿浑’。按魏书叡传,叡封平原王,屡佂蠕蠕(卽芮芮)有功。其人当卽是叡。魏无‘平元’有‘平原’,知元为原之讹,驾、贺形近而讹。《魏书·陆俟传》,代人也,卽陆叡之祖,其原姓步六孤,自不待论。传云‘曾祖干,祖引,世领部落。父突,太祖时率部民随从征伐,数有战功。’可知步六孤本部落之名矣。《魏书·陆真传》:‘代人也,少善骑射,膂力过人,数从征伐。’高宗时迁安西将军,长安镇将。《魏书·步六孤氏》下云:‘后魏步六孤真为长安镇将’。《周书·陆腾传》:‘代人也,高祖俟,魏东平王。’是腾乃俟之玄孙也。《北史·腾传·陆俟传》,其世系如下:‘陆俟→(第三子)归→珍→旭→腾’。按《周书·腾传》称祖弥,‘弥’亦作‘弭’北史‘珍’当系‘魏’之形讹。隋陆法言《隋书·陆爽传》,‘祖顺宗,父槩之。’核以《魏书·陆俟传》,其世系当如下:‘陆俟→(幼子)麒麟→顺宗→槩之→爽→法言’。《陆爽传》云:‘子法言敏学有家风,释褐承奉郎。’《姓纂·屋河南陆氏表》云:‘法言,隋承奉郎,撰切韵。’可知爽子法言,卽切韵之作者。《陆彦师传》:‘祖希道,父子彰。’核以《魏书·陆俟传》,其世系如下:‘陆俟→(第五子)丽→叡→希道→子彰→彦师’。唐陆坚《唐书·儒学陆坚传》云:‘河南洛阳人,玄宗时从封泰山,封建安男。以秘书监卒。’《姓纂·屋河南陆氏表》云:‘馥,后魏太保,建安王,七代孙坚,秘书监。’据此,是唐陆坚乃后魏陆馥之七代孙。按《魏书·陆俟传》:‘长子馥,高宗时袭父爵,改封建安王。显祖禅位,以馥为太保。’官封与姓纂陆馥同。馥当系馛之形讹,卽陆俟长子也。《唐书·萧颖士传附陆据传》:‘据,河南人,字德邻,后周上庸公(陆)腾六世孙,天宝十三载终司勋员外郎’。《周书·陆通传》……”
据姚薇元的考证,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为鲜卑民族古老的部落,其族以步六孤部落名称为氏,由于汉语译音的差异,汉朝北方人通读“禄”为“lù”音,而汉王朝统治者刘氏一族源出楚国芈姓熊氏后裔,其读“六”亦为“lù”音,因此有称步六孤氏者,也有称步禄孤氏者,亦有称步鹿孤氏者,其实都是指同一的部落称谓。因为,在同一个民族的部落间分上,绝不可能允许出现相同名称的两个部落并存。
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是北魏鲜卑族八大部落姓氏之一,是当时的势力为排行第二的贵族姓氏。八大部落姓氏分别是:拓跋氏、步六孤氏(步禄孤氏、步鹿孤氏)、贺赖氏、独孤氏、贺楼氏、忽忸于氏、丘穆陵氏、纥奚氏、尉迟氏,合称“鲜卑显贵八姓”。
鲜卑族北魏第三位皇帝世祖太武皇帝拓跋焘在公元450年左右统一了中国北方五胡十六国的纷乱局面后,由其孙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入主中原,北朝魏与南朝宋形成了南北对峙状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初期,北魏孝文帝元宏(拓拔宏)在北魏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都洛阳之后,对政权体系进行了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改革。其时,他强行用汉族服饰代替鲜卑服,朝中禁用鲜卑语,并按汉字谐音将鲜卑姓改为汉姓。
其中,将皇室原姓拓跋改姓元氏;将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部落人数众多,姓氏三分,便将步禄孤氏改为步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步鹿孤氏改为鹿氏——以区别支主;将贺赖氏改姓贺氏;将独孤氏改姓刘氏;将贺楼氏改姓楼氏;将忽忸于氏改姓于氏;将纥奚氏改姓嵇氏;将尉迟氏改姓尉氏——后来又有人悄悄改回复姓尉迟氏,在唐朝时期大显其贵。合称北魏贵族八大姓。
由鲜卑拓拔部步禄孤氏部族所改的汉姓步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第六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宋朝时期西夏王朝官吏步跋子,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步跋子,为古党项语,是宋朝时期西夏政权设置的官位,为步兵军制中的一种特别官职,相当于今特种部队的指挥官。
步跋子专门统领山地突袭部队,兵士皆由在山区中长大的年轻人充任,特点是“轻足善走,攀椽如燕”,特别善于山地作战。在平原地区作战时,该部队担任掩袭突击之用。
在步跋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步氏、跋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布尔哈齐特氏,亦称步勒默齐特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1rhacio-a Hala。清朝中叶以后所冠汉姓即为步氏。
⑵布楞都尔本氏,世居乌鲁特(今内蒙古东南部兴安盟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Buldurbe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步氏、布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步鲜氏,亦称布希氏、蒲鲜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蒲鲜部,是女真完颜部的一个分支,以姓为氏,出自东真国国主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
蒲鲜·万奴:公元?~1233年待考,亦称布希·万奴、完颜·万奴;东海女真人,他是著名的金国将领、东真国的缔造者与君主。
蒲鲜·万奴的活动,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在金章宗完颜·璟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该年农历6月,南宋王朝大将皇甫斌率步骑数万由确山(今河南确山)、褒信(今河南包信店)分路攻蔡州(今河南汝南)。闻听另一战场的郭倬、李爽兵败,则退军至溱水(今河南汝水支流臻头河)而不敢进。
当时金国的平章政事布萨·揆(仆散·揆)派遣完颜·赛不及副统尚厩局使蒲鲜·万奴、深州刺史完颜·达吉不等以骑兵七千往击之。适逢溱水涨发,宋军扼桥以拒。完颜·赛不等人商定夜袭,当晚,由完颜·达吉不率骑兵涉水出其右,蒲鲜·万奴出其左,待两军全部过河后,完颜·赛不率副统阿鲁带以精兵直趋桥头,宋军不能遏,天明大溃。蒲鲜·万奴又率军断真阳路,阻劫宋军归路。诸军追击至陈泽,斩首两万级,获战马杂畜千余。此战金军出奇制胜。蒲鲜·万奴在这次战斗中,负责左翼军指挥和阻击任务,所任职务为副统,所领职衔是尚厩局使。尚厩局使乃掌管皇帝御马的调匀牧养之官,从五品。蒲鲜·万奴因退敌有功,不久即被金国朝廷从南线调到北线,参加了抵御蒙军伐金的斗争。
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春,成吉思汗发兵南下。金国为防范契丹人与蒙古结盟,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从而激起契丹族人的反抗。金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北边千户契丹人耶律·留哥聚众十余万于隆安(今吉林农安)叛金,自称都元帅,次年自立为辽王,后归降蒙古。
卫绍王遣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应战,独吉·思忠不思备战之事,结果被蒙军大败于乌沙堡。农历8月,改命完颜·承裕主兵事。
蒙古成吉思汗与南宋王朝联手进攻金国抚州,取奉圣,直抵野狐岭(今河北万全)。这时,已经晋升为监军的蒲鲜·万奴与招讨使完颜·九斤等率兵,号四十万,跟随金军主帅完颜·承裕驻军于野狐岭下,以遏止蒙古军南下。但是,完颜·承裕临阵畏怯,不敢与蒙古军迎战,反而退兵宣平。当地土豪请以士兵作先锋,完颜·承裕也不敢用,但只问此去宣德有无小路,连夜领兵南逃了。第二天,金军至浍河堡,与尾追的蒙军交战,金兵大败,死者漫山遍野。乌沙堡之战,特别是浍河堡之战,使金军元气大伤。卫绍王并没有因此而深责完颜·承裕和蒲鲜·万奴等将官,只是“除名而已”。由于急等着用人,第二年,就又重新启用了他们。
金至宁元年(公元1213年),完颜·承裕又被任命为元帅右监军兼咸平府路兵马都总管,领兵攻打耶律·留哥,蒲鲜·万奴作为他的部下,跟随到东北,开始了镇抚辽东的戎马生涯。当年,蒲鲜·万奴跟随完颜·承裕来到辽东时,耶律·留哥正领导着契丹族人起义。
耶律·留哥起义叛金,使金国朝廷十分震怒。完颜·承裕、蒲鲜·万奴到来之前,卫绍王曾命完颜·弼为元帅左监军控御辽东,但是完颜·弼不愿守东京,请求募兵回军京师,卫绍王震怒,贬完颜·弼为云内防御使。于是,征讨耶律·留哥的任务就落到了完颜·承裕和蒲鲜·万奴的肩上。
蒲鲜·万奴来到辽东以后,两年内便与契丹民族起义领袖耶律·留哥打了两大仗,迁升了三职。
第一仗是在金至宁元年春,随同完颜·承裕来战耶律·留哥。据说二人奉命发兵六十万,号称一百万,直奔耶律·留哥而来。耶律·留哥估计自己抵挡不过金军,便驰报蒙古,成吉思汗遂命按陈等领骑兵一千来援。双方在迪吉脑儿地方(今吉林昌图附近)展开激战,结果完颜·承裕、蒲鲜·万奴二人所部被耶律·留哥的起义军军杀得大败。战后,卫绍王再次原谅了二人,完颜·承裕改任同判大睦亲府事、辽东宣抚使,蒲鲜·万奴则反而擢用咸平路(今辽宁开原)招讨使。第二年,蒲鲜·万奴由招讨使再次迁升咸平等路宣抚使,不久又替代完颜·承裕为辽东宣抚使。
第二仗是在今贞佑二年(公元1214年),由蒲鲜·万奴亲统大军征讨耶律·留哥。金军见耶律·留哥势力日益壮大,便遣温迪罕·青狗赴广宁,以重禄诱劝耶律·留哥归降,耶律·留哥不从,结果温迪罕·青狗见耶律·留哥势力强大,反而留下来臣侍于耶律·留哥。金宣宗大怒,便派蒲鲜·万奴领四十万大军前往征讨。这时候,蒲鲜·万奴已膺任辽东宣抚使,授秩一品,执掌镇抚辽东方面的大印了。蒲鲜·万奴发兵咸平,趋兵北进,与耶律·留哥大战于归仁县(今吉林昌图四面城)北细河上,金军又被打得大败。
从调兵遣将和投入的兵力可以看出,金国政府对于征讨耶律·留哥是相当重视的。但是两次大战均以金军的失利而告终。认真分析之,其除了金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下降和战术指挥失误之外,关键的因素是金军将、帅之间的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以至于作战时不能互相支援。
蒲鲜·万奴在任咸平路宣抚使时,为了对付耶律·留哥,曾以军兴为名调东北路招讨使完颜·铁哥骑兵两千、泰州军三千及其户口以充实咸平力量,而完颜·铁哥却认为蒲鲜·万奴此举杯有异心,因此“拒不听遣”。等到蒲鲜·万奴代替完颜·承裕为辽东宣抚使时,即治完颜·铁哥不发军之罪,将其“下狱杀之”,这就大大削弱了金军在辽东的力量。不仅如此,蒲鲜·万奴杀完颜·铁哥又引起了其他将帅的不满,“北京留守奥屯马,宣差蒲察五斤,上表金廷,说万奴有异志。金主疑三人私意不协。”他们本可在耶律·留哥出战时从背后扰袭其广宁老家,给耶律·留哥以牵制。但是,南北两方都因各怀心腹事而未能这样做。所以,蒲鲜·万奴的兵败也是很自然的事。
金贞佑二年(公元1215年),蒲鲜·万奴逃往东京,之后叛金自立,占领咸平、东京、沈州等地,进攻婆速府路(今辽宁丹东)、上京城(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等地,在农历10月自称天王,国号大真,改元天泰。
金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受耶律·留哥和蒙古军木华黎的夹击,蒲鲜·万奴兵败,逃于渤海海岛。蒙古军元帅木华黎率军攻陷锦州后,蒲鲜·万奴投降蒙古。蒙古军撤退后,他又叛蒙自立。
金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蒲鲜·万奴由海岛返回曷懒路(今朝鲜咸镜北道吉州),改国号为东真,建都南京(今吉林延吉城子山古城),又追随蒙古、高丽军围剿耶律·喊舍为首的契丹民族的起义军。此后,一直割据辽东东部地区,辖有南京、恤品和开元三路,控制了东至海(今日本海)、北抵江(今松花江)、西与耶律·留哥领地接壤的大片地区。
金天兴二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五年,公元1233年),木亦坚汗不希望卧榻边有其它政权的存在,遂命皇子孛儿只斤·贵由和孛儿只斤·按赤带率蒙古左翼大军征讨东真国,蒲鲜·万奴在仓皇抵抗中兵败被杀,东真国就此灭亡,其立国共有十九年。
第二年(宋理宗赵昀端平元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三年,大蒙古国木亦坚汗窝阔台六年,公元1233年),金国在南宋与蒙古的联手攻击下灭亡。
后来的满族步鲜氏,亦称蒲鲜氏、布希氏,即为蒲鲜·万奴的后裔子孙所部之姓氏,满语为Busi Hala,汉义“去毛的狍皮、鹿皮”,成为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在明朝时期即多冠汉姓为步氏、蒲氏、布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步扬(郤扬、郤步阳)、步叔乗(姜步乗)、蒲鲜·万奴。
迁徙分布
步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三百四十八位门阀。
步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晋国公族,是以地为姓的姓氏。
步氏族人后发祥于山西、山东地区,后来很快向南部地区发展,自山东移向长江流域的江苏、浙江地区。自三国时期开始,步氏族人在东吴所在地的江南地区生息繁衍,为整个家族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今江苏省的南京市六合县、丹阳市、苏州市、丹徒市、扬州市、徐州市,浙江省的湖州市武康县、嘉兴市海盐县、嵊州县、绍兴市,河南省的许昌市鄢陵县、洛阳市、驻马店泌阳县双庙乡沟里村委步洼,河北省的石家庄市、承德市、邯郸市大名县、沧州市、保定市、枣强县、章丘市、菏泽市梁山县、成武县、曹县、张家口市隆化县,山东省的泰安市肥城县、莱阳市、济宁市邹县、潍坊市寿光县、淄博市淄川区、聊城市茌平县、曲阜市、烟台市莱州区、无棣县,辽宁省的沈阳市,朝阳市建平县、阜新市、盘锦市,湖北省的武汉市、宜城市,北京市的延庆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中卫市永康县、海原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阿克苏市、昌吉市,吉林省的吉林市等地,均有步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临湘堂:三国的时候,东吴步涉性格宽宏大量。开始得时候隐居于江东,种瓜自给自足,昼夜读书,勤于钻研,博研艺道,无不精通。孙权知道后拜他为讨虏将军,后又召为主记,迁将军左护军,封为临湘侯。孙权称帝后,拜为骠骑大将军。他前后推荐的人才,提拔埋没的人才,解救受患难的人才很多。当了丞相以后,生活中吃的、穿的、用的东西和平常的书生一样,任西陵都督二十年,大家都折服于他的威望,都很尊重他。
宽宏堂:同临湘堂。
编辑本段步姓家谱文献
山东成武步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初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成武县档案馆。
大金村步毓岩家族志,(现代)步进著,2003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四川省成都市省交通厅公路局成都医院步进处。
步姓字辈排行
山东潍坊、成武步氏字辈:“春连洪(恩永锡)玉(兆延庆)立宪同”。
山东章丘步氏字辈:“成自明云万清连”。
山东茌平步氏字辈:“文大……龄兆玉占广同士(世)万更新”。
山东泗水步氏字辈:“文廷祥得(德)”。
山东邹县步氏字辈:“传宗嘉继广祥占德世长允怀丕承美惟耀显辉光”。
河南延津步氏字辈:“春国爱(红)文……”
河北枣强步氏字辈:“纪加其以恒丰坏召燕国”。
步氏一支字辈:“连春西(锡洪)延(昌玉)肇(照兆昭显宪)
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e1]落在清营,承德宽刑,中承〈丞〉大人量广,日食资云。又蒙老中堂驾至,讯问来情,是日逐一大概情形回禀,未得十分明实,是以再用愁心,一一清白写明。自我主应立开塞〈基〉之情节,衣〈依〉天王诏书明教传下,将其出身起义之由,[诏书因京城失破,未及带随,]可记在心之大略,写呈老中堂玉鉴。我一片虔心写就,并未瞒隐半分。</P>
<P> 一将天王出身之首,载书明白。其在家时,兄弟叁人,长兄洪仁发,次兄洪仁达,天王名洪秀全,同父各母,[其父□名不知]。长次兄是其前母所生,洪秀全是后母所生。〔此之话是天王载在诏书教下,屡屡讲讲道理,教人人可知。〕长、次兄在家种田。洪秀全在家读书,同冯云山二人同窗书友。有一日,天王忽病,此是丁酉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之病,死去七日还魂。自还魂之后,俱讲天话,凡间之话少言,劝世人敬拜上帝,劝人修善,云若世人肯拜上帝者无灾无难,不拜上帝者,蛇虎伤人,敬上帝者不得拜别神,拜别神者有罪。故世人拜过上帝之后,具<俱>不敢拜别神。为世民者,具<俱>是怕死之人,云蛇虎咬人,何人不怕?故而从之。</P>
<P> 天王是广东花县人氏。花县上到广西寻〈浔〉州、桂平、武宣、象洲〈州〉、腾〈藤〉县、陆川、博白,具<俱>星罗数千里。天王常在深山内藏,密教世人敬拜上帝,将此之蛇虎咬人除灾病惑教世人。是以一人传十,以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数县之人,亦有从之者,亦有不从,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有叁
五家肯从,或十家八家肯从,亦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具<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所知事者,欲立国者,深远图为者,皆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天官丞相秦日昌(即秦日纲)六人深知。除此六人以外,并未有人知到〈道〉[e2]天王欲立江山之事,
其各不知,各实因食而随,此是真言也。</P>
<P> 欲查问前各王出身之来由,特将前各王前后分别再清。至东王杨秀清,住在桂平
县,往<住>山名叫做平隘山,在家种山烧炭为业,并不知机。自拜上帝之后,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其实不知。天王顶而信用,一国之事,概交于他,军令严整,赏罚分明。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卢陆筒〈峒〉[e3]人氏,在家种田种山为业。天王妹子嫁其为妻,故其重用,勇敢纲〈刚〉强,冲锋第一。南王冯云山,在家读书,其人才干明白,前六人之中,谋立创国者出南王之谋,前做事者皆南王也。北王韦昌辉,桂平县金田人氏,此人在家是出入衙门办事,是监生出身,见机灵变之急才足有。翼王石达开亦是桂平县白沙人氏,家富读书,文武备足。天官丞相秦日昌亦是桂平白沙人氏,在家与人做工,并无是乜才情,忠勇信义可有,故天王重信。起事教人拜上帝者,皆是六人劝化。在家之时,并未悉有天王之事,每村每处,皆悉有洪先生而已。到处人人恭敬,是以数县之人,
多有敬拜上帝者此也。</P>
<P> 自教人拜上帝之时,数年未见动静。自道光廿七、八年(1847-1848年)之上下,广西贼盗四起,扰乱城镇,各居户多有团练。团练与拜上帝之人两有分别。拜上帝人与拜上帝人一和〈伙〉,团练与团练一和〈伙〉,各争自气,各逞自强,因而逼起。起事之时,团练与拜上帝之人同村亦有,一村逼一村,故而聚集。</P>
<P> 道光卅年(1850年)十月,金田、花洲、六<陆>川、博白、白沙不约同日起义。此之天机变化多端,实不详周,是以拜上帝之人格而深信了。起义之时,天王在花洲山人村胡以晃家内密藏,并无一人得悉。那时东王、北王、翼王、天官丞相具<俱>在金田。山人村是平南县所管,与腾〈藤〉县相连。起义之处,与我家两隔七八十里,〔金田至大黎叁百余里,花州〈洲〉山人(村)起义处所隔大黎我家中七八十里。〕具<俱>是山路难行。此时我在家,知到〈道〉金田起义之信,有拜上帝人传到家中。后未前去,仍言〈然〉在家。所知未久,金田之东王发人马来花州〈洲〉,接天王到金田会集矣。〔此时上〈尚〉在家,入营之后,罗大纲谈可〈及〉底细,故而写入。〕[e4]到金田,有大头杨〈羊〉(张钊外号)、大里<鲤>鱼(田芳外号)、罗大纲叁人在大黄〈湟〉江口为贼,即入金田投军。该大头杨〈羊〉到金田见拜上帝之人不甚强庄〈壮〉,非是立事之人,故未投也,后投清朝向提台(即向荣)。至罗大纲与大头杨〈羊〉两不相和,后罗大纲投之。天王到金田之后,移营上武宣东乡叁里,招齐拜上帝之人,招齐武宣之人,又上象洲〈州〉招齐拜上帝人马,招齐仍返金田、新圩。〔自武宣移营上象州,破庙王清营之战,到象州中平马安〈鞍〉山战。马安〈鞍〉之战,清军死亦不少,天朝死亦不少。自金田移营过武宣,双界<髻>顶之战,两家死人不少。[e5]那在新圩之困,清将向提台及张敬修之困我也。〕屯扎数月,当被清朝之兵四困。后偷由山小路而出隘关,出到思旺、思回,逢着清朝向提台官军扎营数十座,经西王、南王打破,然后出关,由八筒〈峒〉水而到大旺圩,分水旱上永安州。此时我上〈尚〉在家中,得悉旱路兵皆由我家中经过,是<自>梧州腾〈藤〉县五十七都大黎里而上永安。在家贫寒,父母养我兄弟二人,弟李明成,家堂兄堂弟堂叔多名,未便细写,将大概来由写呈。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种山帮工就食。自八岁九、十岁,随舅父读书。十岁之上,具<俱>自与我父母寻食度日而已。是〈至〉廿六、七岁,方知有洪先生教人敬拜上帝。自拜上(帝)之后,秋毫不敢有犯,一味虔信,总怕蛇虎伤人。至天王由思旺到,到大黄〈旺〉圩,分水、旱两路行营上永安州,路经大黎经过。大黎处所,四面高山,平地周围数百里,西王带旱路兵由大黎经过,是西王、北王、天官承〈丞〉相及罗大纲带。水路兵是东王、南王所带。西王、北王带旱兵在大黎里屯扎五日,将里内之粮谷依〈衣〉食等,逢村即取,民家将粮谷盘入深山,亦被拿去。西王在我家近村乡居驻,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同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具<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家<加>后又有追兵,
而何不畏?</P>
<P> 一路由大黎上永安,打破永安,即在州城屯扎数月。后载〈赛〉中堂及乌、向大军四方围困,内外不通。后有姑稣〈苏〉[e6]冲一条小路而过招〈昭〉平。而姑稣〈苏〉冲是清朝寿春兵在此把守,经罗大纲带领人马前去打破,方得小路出关,得火药十余担,方有军资,不然上〈尚〉不能得出此关。困在永安,并未有斤两之火药,实得姑稣〈苏〉冲寿春兵火药十余担之助,方可出关。至永安水斗〈窦〉[e7]军营,是天官丞相秦日昌守把,清朝之军是张敬修为将困打。后移过仙回〈迥〉,被乌帅大军追赶,杀死天朝官兵男女二千余人。众见势甚太逼,大众次日齐心与乌军死战,复杀死乌军四五千。乌帅被伤,在六塘圩身故。</P>
<P> 自杀胜之后,东王传令,不行招〈昭〉平、平乐,由小路过牛角□<瑶>山,出马岭,上六塘、高田,围困桂林。一月有余,攻打未下,退军由象鼻山渡河,由兴安县到全州。攻破全州之后,南王在全州阵亡,计议即下道州,打永明,破江华县,招得湖南道州、江华、永明之众,足有二万之敷〈数〉。此时追军,即向、张两军。后移师到柳〈郴〉州。入柳〈郴〉州亦招二、叁万众,荼〈茶〉凌〈陵〉州亦得数千。后移营,西王萧朝贵带李开芳、林凤祥等来打长沙。此时我为兵,上〈尚〉未任事。西王到长沙攻打,那时天王同东王上〈尚〉在柳〈郴〉州。西王在长沙南门外中炮身死,后李开芳具本回柳〈郴〉,王天同东王移营而来长沙,实力攻打,数十日未成功,连开地道数处,放倒长沙大城,官兵不能勇<踊>进,外面清朝向、张大军围困,在长沙对面沙洲杀胜一仗,杀死清朝官兵数千。
以后破城,仍然未下,天朝官兵有粮,无有油盐可食,官兵心庄〈壮〉,而力不登,是以攻城未就。</P>
<P> 天王在长沙南门制造玉玺,呼称万岁,妻称娘娘,封东、西、南、北、翼王,封王在前,天王呼万岁在后。制造玺成,攻城未下,计及移营,欲由益阳县欲靠洞廷〈庭〉湖边而到常德,欲取河南为家。到益阳,忽抢得民舟数千,后而改作〈顺〉流而下,过林子口(当作临资口)而出洞廷〈庭〉,到岳州,分水旱而下湖北。破岳州,得吴叁桂之器械,盘运下舟,直下湖北,一攻破汉阳,得汉口,困武昌,然后开道破城。此时东王掌令,李开芳、林凤祥、罗大纲掌兵,攻打廿余日而破武昌。后而未守,直到阳罗〈逻〉,破黄州,取池〈蕲〉水、池〈蕲〉州、九江,破安省,(即安庆)具<俱>是水旱并行。那时胡以晃、李开芳、林凤祥带陆路之兵,东王、北王、翼王、天官丞相以及罗大纲、赖汉英等带领水军。克得安省未守,赶下江南,将江南(即南京)四面围困。七日,破由仪凤门开道破城而进。水面舟只万余,各尽满载粮食等件。</P>
<P> 此时天王与东王上〈尚〉是计及分军镇守江南,天王心欲结〈急〉[e8]往河南,欲取得河南为业。后有一老年湖南水手,大声扬言,亲禀东王,不可往河南,云:"河南河水小而无粮,敌困不能救解。尔今得江南,有长江之殓〈险〉,又有舟只万千,又何必往河南。南京乃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富足余,上〈尚〉不立都,尔而往河南何也?"他又云:"河南虽是中洲〈州〉之地,足备稳殓〈险〉,其实不及江南,请东王思知〈之〉!"后东王复想,见这老水手之言,固〈故〉而未往。此水手是{木架}〈驾〉东王坐〈座〉舟之人。被该水手说白,故而改从,后即未往,移天王驾入南京。后改为天京,开立军伍,整齐营规。东王佐政事,事事严整,立法安民,将南京城内男女分别男行女行,百工归亦是归行,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归)民家。出城门去者准手力拿,不准担挑。[e9]妇女亦由〈同〉。男与女不得谈及,子母不得并言。严严整整,民心佩服。安民者出一严令,凡安民家,安民之地,何官何兵,无令敢入民房者,斩不赦,左脚沓〈踏〉入民家门口,即斩左脚,右脚沓〈踏〉[入]民家门口者,斩右脚。法律严,故癸丑年(太平天国叁年,咸丰叁年,1853年)间,上下战功利,民心服。</P>
<P> 东王令严,军民畏。东王自己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韦昌辉与石达开、秦日昌是大齐一心,在家计议起首共事之人,后东王威逼太过,此叁人积怒于心,口顺而心不息。少怒积多,聚成患害,积怒仇深,东、北、翼叁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那时权柄皆在东王一人手上,不得不封,逼天王亲到东王府封其万岁。北、翼两王不服,君臣不别,东欲专尊,后北与翼议杀东王。翼与北王密议,杀东一人,杀其兄弟叁人,原清、辅清而已,除此以外,俱不得多杀。后北王杀东王之后,尽将东王统下亲戚属员文武大小男妇尽行杀净,是以翼王义怒之。后翼王在湖北红〈洪〉山,知到京城害杀许多之人,在湖北红〈洪〉山营中,带同曾锦兼〈谦〉、张瑞〈遂〉谋狼{北早}〈狈〉赶回京都,计及免杀之事。不意北王顿起他心,又要将翼王所杀。后翼王得悉此事,吊城由小南门而出,走上安省,计议报仇。此时北王将翼王全家杀了。后移红〈洪〉山之军下救宁国。〔困宁国清朝帅将姓周,不知名字。此人后与侍王李世贤二人战,死在芜湖湾趾〈沚〉。〕北王在朝,不分清白,乱杀文武大小男女,势逼太甚,各众内外,并合朝同心将北王杀之,人心可<乃>定。后将北王首级解至宁国,翼王亲看视果是不差。后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说。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安王即是王长兄洪仁发,福王即王次兄洪仁达。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欢说。此人又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古执,认实天情,与我天王一样之意见不差,押制翼王,是以翼王与安、福王叁人结怒<怨>,被忌押制出京,今而远征未肯回者,
因此之由也。</P>
<P>[e1]罗本此处断句为:时逢甲子,六月国破被拿我以为不如此本通顺。</P>
<P>[e2]罗本此处注明:“知到”是广西浔州一带方言,意同“知道”,故可以不改,下文亦同。[e3]罗本此处作“岗”,涉及地名,不知何者为确。</P>
<P>[e4]罗本[ ]内此句插在“后罗大纲投之”之后,我以为罗本为确。</P>
<P>[e5]罗本此处用][将前后两句分开,并注明:此两句话虽同写于簿眉上,但疏密大小不同,当系分别书写,故因分开插入。[e6]字典中“稣”字条注:同“苏”
,故而不必更改,下文亦同。</P>
<P>[e7]罗本此处未改。</P>
<P>[e8]罗本此处未改。(罗老在此处为何竟不改,也不注明原由,奇怪?!)</P>
<P>[e9]此处罗本断句为:愿随营者随营,不愿随营者各民家出城门去者准手力拿,不准担挑。(无须家一“归”字)我以为此本断句虽然较通顺,但意思有别,尤其是“不愿随营者各(归)民家”与事实不符,故而此句当以罗本为准。
徐达家谱
作者: 徐建刚 徐长峰
徐达(1332年—1385年)
别名 徐天德 徐魏公 徐武宁 徐中山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
1385年2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其他作品
诗词
《澜渡秋声》《金陵重九》
对联
《题金陵明宫联》
家族成员
曾祖父 徐五四
全国各地自称徐达后人者,其家谱中提及徐达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达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在南京板仓出土,才确定徐达父母、先祖姓名。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其先人作为平民,以数字为名,在元朝常见。
祖父 徐四七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父亲 徐六四
母亲 蔡氏
妻妾原配 张氏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妻妾妻子 谢氏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妻妾妾室 孙氏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妻子或妾室 贾氏
仅见于《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之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长子 徐辉祖
生母张氏或谢氏或贾氏,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二子 徐膺绪
生母孙氏,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三子 徐添福
生母谢氏,早卒
四子 徐增寿
生母谢氏,早卒,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儿
长女 徐皇后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次女 徐氏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妙清,代王朱桂妃。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丈夫朱桂,时年十七周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逊煓。
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传中的所记,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达的原故,未对徐氏问罪。以致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三女 徐妙锦
生母贾氏(1380-1440),正史无记载,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墓志作者不详。据墓志记载,生母为“武宁王夫人贾氏”。妙锦出身天资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锦婉拒,并出家为尼。
四女 徐氏
生母谢氏,生平无史料记载。据按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End)
人物墓迹
大梁冢
据《辉县市志》记载:魏安王冢位于占城镇大梁冢村北,俗称大梁冢,高二丈余,方圆数十亩。 《辉县市志》载:大梁冢,古之汲冢也(晋属汲郡),晋太康二年(公元
《齐太公吕望表》说明了竹书纪年出土于汲郡281年),为汲郡人不准(人名)盗发,得竹书数十部,后人多次整理成不同版本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夏朝以来至魏安王二十年事,所传大梁冢为魏安王墓冢与史实相符。故大梁冢又称为汲冢,竹书则称为《汲冢书》。清朱右曾和当代陈梦家等重谱战国年表o所根据的基本上是《竹书纪年》。《纪年》作者当是魏襄王时的史官。
史书、证物都有,竹书纪年出土于汲郡(今卫辉汲城)是不争的事实。
史籍记载《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反间计
信陵君,名无忌,战国时期魏国贵族,魏安王的异母弟弟。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信陵君为人仁爱忠厚,礼贤下士,因此天下士人都争相投到他的门下。信陵君的门客最多时多达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为魏国的信陵君贤德,连续十几年不敢派兵侵犯魏国。
秦国在长平战役歼灭四十多万赵军之后,进而围攻赵国国都邯郸。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妻子,多次写信请求魏安王和信陵君援救赵国。魏安王慑于秦国的强大实力,只是派出军队虚张声势,不敢让魏军与秦军交战。信陵君采用魏国隐士侯赢的计策,**了魏安王调动军队的兵符,指挥魏国大军逼退了秦军,为邯郸解除了围困。
信陵君怕魏安王恼怒自己**兵符擅杀军队统帅的行为,不敢回到魏国,就让军队将领带领魏国大军返回魏国,自己与门客留在了赵国。
信陵君在赵国居住了十年。秦国得知信陵君始终留在赵国,就出兵攻打魏国。魏安王为此事焦虑万分,派使臣去赵国请信陵君回国。信陵君担心魏安王仍然恼恨自己,就告诫门下宾客说:“有敢替魏王使臣通报传达的,一律处死。”由于宾客们都是背弃魏国来到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信陵君返回魏国。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隐士毛公和薛公听说此事后,一起去见信陵君,对信陵君说:“公子之所以在赵国备受敬重,名扬诸侯,只是因为有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危急而公子毫不顾念,假使秦国攻破魏国国都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庙夷平,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呢?”毛公和薛公的话还没说完,信陵君的脸色就变了,立即嘱咐车夫赶快套车回去援救魏国。
信陵君回到魏国后,去见魏安王,两个人相对落泪。魏安王把上将军大印授给信陵君,任命信陵君为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魏安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派使臣把自己担任魏国军队上将军职务一事通报各个诸侯国。诸侯们得知信陵君担任了魏军的上将军,都各自调兵遣将救援魏国。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把秦将蒙骜率领的秦军打得大败,进而乘胜追击,将秦军逼回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函谷关。从此,信陵君的声威震动天下。
秦始皇担心信陵君会进一步威胁秦国,就决定实施反间计离间魏安王与信陵君的关系。
秦始皇派人携带了上万斤的黄金前往魏国,秦国使者到达魏国后,找到被信陵君杀死的魏军将领晋鄙的门客,买通他们,让他们在魏安王面前诬陷信陵君。晋鄙的门客求见魏安王,对魏安王说:“信陵君流亡在外已达十年,现在担任魏国的大将,诸侯国的将领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信陵君也要乘这个时候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信陵君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此外,秦国还采用其它办法多次施行反间计。秦国知道魏国在秦国安插了一些间谍,但假装不知道这些人是间谍,请他们代秦国向信陵君表示祝贺,问信陵君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魏安王几乎天天都能听到毁谤信陵君的话,渐渐地就信以为真。魏安王免除了信陵君的上将军职务,信陵君清楚自己是因为有人毁谤而被解职,于是推托有病,不再上朝。
从此以后,信陵君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痛饮烈性酒,并且常常跟女人厮混,沉溺于酒色之中。信陵君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度过了四年,终因饮酒无度患病而死。同一年,魏安王也去世了。
秦始皇得到信陵君已死的消息,就派将领蒙骜率军进攻魏国,攻占了二十座城邑,在占领的魏国领土上设立东郡。从此以后,秦国像蚕食桑叶一样一点一点地侵占魏国领土,十八年后,彻底消灭了魏国。
信陵君德高才俊,身边又有大批的俊杰相助,堪称魏国的中流砥柱。秦国知道,信陵君是秦国侵略魏国的最大障碍。要想战胜魏国,就必须清除信陵君这只拦路虎。为了清除信陵君,秦国实施了反间计。秦国通过多种手段在魏安王面前毁谤信陵君,终于动摇了魏安王对信陵君的信任,促使魏安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军权。不久,郁郁不得志的信陵君因为酒色过度抑郁而终,魏国的护国柱石轰然瓦解。
没有了信陵君这一障碍,秦国对魏国肆行侵略,日渐蚕食魏国的疆土,最后终于彻底消灭了魏国。
秦国实施反间计的效果,确实抵得过千军万马。
龙阳之好 史料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龙阳君得十余鱼而涕下。王曰:“有所不安乎?如是,何不相告也?”对曰:“臣无敢不安也。”王曰:“然则何为涕出?”曰:“臣为王之所得鱼也。”王曰:“何谓也?”对曰:“臣之始得鱼也,臣甚喜,后得又益大,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今以臣凶恶,而得为王拂枕席。今臣爵至人君,走人于庭,辟人于途。四海之内美人亦甚多矣,闻臣之得幸于王也,必褰裳而趋王。臣亦犹曩臣之前所得鱼也,臣亦将弃矣,臣安能无涕出乎?”魏王曰:“误!有是心也,何不相告也?”于是布令于四境之内曰:“有敢言美人者诛。”
译文魏王与龙阳君为同性恋者,同床共枕,甚为宠爱。一日,魏王与龙阳君同船钓鱼,龙阳君钓得十几条鱼,竟然哭了起来,魏王惊讶的问其缘故,龙阳君谓初钓得一鱼非常高兴,后钓得越来越大,便将小鱼丢弃。由此思己,四海之内,美人颇多,害怕魏王宠爱其他的美人,必将抛弃自己,所以流泪。魏王为了不让龙阳君伤心忧虑,下令举国禁论美人,违禁者满门抄斩,以表其爱龙阳君。
朱氏家谱在江西修水的请问我是朱元璋第几个人、儿子的后裔
本文2023-09-22 03:12: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