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功臣、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在现在社会中生活的怎么样?
徐达,素有明朝第一大将军的美誉,他同朱元璋一样,都是农家出身,也是朱元璋正儿八经的凤阳老乡,都是古濠州钟离人。
据民间传说,徐达年少时同朱元璋、汤和、周德兴一起给地主刘德家放过牛,因为实在太饿了,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偷偷杀了一头小牛犊吃掉了。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回乡募兵,徐达应募。从此,徐达跟随了朱元璋,帮朱元璋打下了大明的江山基业。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徐达因功改封魏国公。徐达在赶走了北元残军后,长期留守北平,戍守北方边境。洪武十七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并于洪武十八年,因病情加重去世。
徐达去世,朱元璋悲痛不已,追封徐达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并御制神道碑文。同时,朱元璋特旨徐达“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徐达的器重。
根据御制神道碑的碑文记载,徐达共有四子四女。这个可信度较高,毕竟是当时的人,记录的当时的事情。长女嫁给了朱棣为妻,后来成了皇后,一共为朱棣生了三子四女,其中包括明仁宗朱高炽。也就是说,明朝自仁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有徐氏的骨血。
次女嫁给了代王朱桂,生有一子。三女嫁给了安王朱楹。小女儿在正史中没有记载,但在野史中名叫徐妙锦。朱棣在徐皇后去世后,想纳徐妙锦为妃,之后再册立为皇后。可能是因为靖难之役的缘故吧,徐妙锦拒绝了朱棣的请求,并出家为尼。朱棣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
徐达的四个儿子及其后人徐达长子徐辉祖,袭魏国公。靖难之役,他坚定的支持朱允炆,反对朱棣,并数次率军击败燕兵。靖难之役后,徐辉祖守在徐达祠堂中,拒不迎接朱棣。朱棣虽然恼怒,但看在徐达和姻亲的关系上,并没有直接处死徐辉祖,而是将其削爵禁锢在家中。徐辉祖五年后病逝。
朱棣作为一代贤君明主,如果只是简单的用残暴无情来形容,就不免有失偏颇了。不管是出于感情,还是政治需要,朱棣对徐家还是很有情分的。《明史》记载:“辉祖与齐、黄辈谋危社稷。朕念中山王有大功,曲赦之。今辉祖死,中山王不可无后。”朱棣就让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的爵位。
虽然之后因为徐钦有过,被朱棣褫夺过魏国公的爵位,但是朱棣在略施惩戒后,又恢复了徐钦的爵位。魏国公一爵之后又经徐显宗(徐钦子)、徐承宗(显宗弟)、徐俌(承宗子)、徐鹏举(承宗曾孙)、徐邦瑞(鹏举子)、徐维志(邦瑞子)、徐弘基(维志子),一直传到了第11代徐文爵(徐弘基之子)。
满清攻陷南京后,徐文爵在南京投降,被贬为庶民。推测其后人应该还留在南京,及其附近。徐达次子徐添福,早卒,后人不详。徐达三子徐增寿,靖难之役时支持并暗中帮助朱棣,屡次向朱棣密报京城的消息。结果被建文帝察觉,“手剑斩之殿庑下”,将其亲手诛杀在大殿之上。很多人说建文帝仁慈,还真未必。
朱棣攻入南京皇宫后,看到徐增寿的尸体,“抚尸哭”,并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世袭罔替。就凭朱棣和朱允炆的所作所为,唉,朱允炆还真不是朱棣的对手,差太远了。
徐达家族似乎因为靖难之役遭遇了劫难,但也正因为靖难之役,荣耀达到了最高峰,成为了明朝唯一的一门两国公,即魏国公(徐达大宗,居南京),定国公(另立徐增寿大宗,居北京)。
清朝张廷玉都不免在《明史》中感叹:“洪武诸功臣,惟达子孙有二公,分居两京。”定国公的传承多为父传子,一共传了9代,即徐增寿、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永宁孙)、徐延德、徐文璧、徐希(文璧孙),徐允祯。
最后一代定国公徐允祯投降大顺,后被杀害,其后人记录不详。徐达四子徐膺绪,世袭指挥使一职,靖难之役中保持中立,也并未受到牵连,因为姻亲的关系,反而受到朱棣重用。据史料记载,他共有六个儿子,应该都开枝散叶了不少。徐膺绪去世后,被安葬在南京徐氏家族墓地之中。1983年,考古人员还对其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
徐达家族的显赫与荣耀,跟明朝息息相关。明朝灭亡,徐达家族也在史书之中消失。目前能够了解到的徐达后人的信息,都是自己宣称的,多以家谱为证。最有名的一支在江苏南通如东县,据称耗费10年,跋涉大半个中国,终于修缮了一套《徐氏家谱》。这本家谱中,始祖为徐达之孙贵八公。
持有家谱的徐氏族人说不知道贵八公到底是徐达哪一个儿子的后代,只是说靖难之役中,贵八公和他的两个兄弟开始了漫长的逃难,然后迁至了如东。现在,这支徐氏家族成为了如东的一个大姓。从史料上看,朱棣没怎么样徐达的孙辈呀,特别是在世三子的后人还都过的不错,两国公,外加一个世袭指挥使。
他们同样有一本《徐氏家谱》,这个家谱的传说比靖难之役更早,而是直接追溯到了徐达吃烧鹅,被朱元璋赐死的故事。说是徐达的子孙,惧怕朱元璋的阴险狠毒,就有一支避难到了焦作修武。这一徐氏家族,明清时,在当地都是显赫大族。
说是明朝灭亡时,徐达后人中,有一名叫徐青山的,因为抵制满清的强制剃发制度,逃亡了东瀛,之后入了江户武士冈村之家为仆,也就改姓了冈村。
传言说是他的后人冈村宁次,曾透露他是华人之后。这个故事都是传言,并无实证,真假难辨,更多出现在关于二战的小说中。按照史料的记载,徐达的三个儿子都已经开枝散叶,有了血脉传承。而且徐氏一门两国公,如此显赫的地位,除了两大宗、一小宗的嫡出一脉之外,旁支庶出应该也很多。特别是经过清朝之后,徐达后人应该已经散落在华夏各处了。
徐达,字天德,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开国功臣之首,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民族英雄。徐达一生经历的十多场大战、恶战,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1367年,徐达奉朱元璋之命率领25万人进行了北伐之战,将曾经嚣张一时的蒙古人赶出了漠北,堪称南征北伐最成功的例子。更重要的是,徐达为人谦恭谨慎,从不居功自傲,正因为此,徐达也是少数逃过朱元璋杀戮的人。
他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具体如下: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徐达跟随朱元璋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任他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与副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元朝残暴黑暗的统治。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之战中大败陈友谅。次年,被为左相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师攻取淮东,并于两年后攻克平江,灭张士诚。旋即出任征虏大,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至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元朝的统治。此后连年出兵,打击元廷残余势力,收取山西、甘陕,大破扩廓帖木儿等,唯有岭北之战因孤军深入致败。洪武六年(1373年)后长期留守北平,训练士卒,推行屯田,修浚城防,巩固。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少傅,封魏国公。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享年五十四岁。朱元璋追封其为中山王,赐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又为他御制神道碑文,允许其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
谋勇绝伦,故能遏乱略,削群雄。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妇女无所爱,财宝无所取,中正无疵,昭明乎日月,大一人而已。破虏平蛮,功贯古今人第一;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
徐氏家谱中记载有徐达诗两首,分别为《澜渡秋声》《金陵重九》,又有作对联《题金陵明宫联》一副。另还有《茉莉花》词一篇。
《明史》记载了徐达的确死于背疽,但并无朱元璋派人赐食一说。明朝中叶有一本专讲明初故事的野史笔记《翦胜野闻》才有这个赐食记载,但是并没有说是什么食物。按《四库总目提要》的说法,《翦胜野闻》“书中所纪,亦往往不经”,并不可靠。清赵翼《廿二史札记》转述了这个故事,才说是“赐以蒸鹅,疽最忌鹅”,虽然赵翼本人认为这是“传闻无稽之谈”,但“徐达吃蒸鹅而死”却从此成了一个表现朱元璋阴险毒辣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
徐达是怎么死的?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後全身溃烂而死。
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徐达被毒死后,其子女的结局如何?
徐达的四个儿子,次子徐添福因病过早夭折,剩下的三个儿子存活下来。
一、长子徐辉祖
徐辉祖是徐达爵位的第一继承人,他颇有其父之风,不仅在带兵打仗上极有建树,也对帝王忠心耿耿。在朱元璋祭日时,按照惯例燕王朱棣之子当进宫祭祀,此时的燕王已有谋反之心,徐辉祖便建议朱允炆趁机将这三人扣留,以免放虎归山。可是当时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心疼外甥,屡次求情。朱允炆一时心软将他们放回,日后他们果然成为朱棣的左膀右臂,在靖难之役中出力极多。
在的靖难之变中,徐辉祖一直不肯投降,坚持带兵抵抗。后来朱棣称帝,徐辉祖宁愿入狱也不肯认他为君。由于徐家有子孙免死的铁券而幸免于难,所以徐辉祖只是被革职。后来他的儿子继承了爵位,但关于他的事迹已经鲜有记载。
二、四子徐增寿
四子徐增寿与长兄一样,是靖难之役的受害者,但他支持的是朱棣,他曾多次暗中告密。当时劝说朱允炆放走朱棣之子,通知外甥逃走,都是他所为。但是在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十分恼怒,捉拿他进宫兴师问罪,后来他被朱允炆当场诛杀,他的儿子在朱棣继位后袭爵。徐增寿的后代一直到崇祯当政时仍然活跃于朝堂之上,第九代后人最后在城池沦陷时,被贼人所杀。
三、三子徐膺绪
关于他的叙述虽少,但却只有他却能善始善终,一路升迁。后来世袭了指挥使一职,在二十年代时他的墓葬还被发现,可见生活并不艰难。至少比起三个兄弟,他的命运要更好一些,没有性命之虞。
那么徐达的后人现今如何?
总的来看,徐达的后人其实就是后来徐膺绪这一脉发展的还算不错。
其他的,徐辉祖和徐增寿后代发展的并不好。特别是徐增寿,虽说他死后被朱棣追封为武阳侯,他唯一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的爵位,但因为其后来生活极度奢侈被人告发,朱棣下令将他贬为了庶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江苏如东发现了一位姓徐的老人,老人已经有八十岁高龄了,名叫徐永德,自称是徐达的后人,而这也是他在无意之中发现的。
发现经过则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老人去同村的徐永泉家中做客,在徐永泉家中看到了一本家谱,他的父亲和祖父名字居然都写在上面。
随后,在徐永德刨根问底之下,得知这本家谱最早编篡于明朝,而他们就是徐达的后人,不过至于是那一支已经无从考证了。
而且徐永德确定,他们这一辈已经是家谱上第二十二代人了,也正是因为朱棣的靖难之役,他们才搬到了如东。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徐达的后人不可能只有他们这些人,至于其他的去了哪里现还没人知道。
结语
徐达是明朝最优秀的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做起,跟随朱元璋出身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深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最高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风云百世的名将。
而他的传奇经历与赫赫战功也告诉我们: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江西丰城秀市潘桥徐家原来叫角陂徐家,由于58年建潘桥水库,现全部搬迁,徐姓主要迁往今秀市镇新街村委会徐家村(又叫徐黄村),原来的村庄全部被渑,原址有国公坟,国公帽(一个帽子样的大山头),有时间你们可以找找年岁大的人(如徐良明,也是个老干部),他们也有谱,把你们的也带过来对对看,我也姓徐,秀市人,但祖籍在丰城城里(原在秀市镇政府工作,现已进城),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10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在中国台湾列第二十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43%。
在明朝时期徐姓总人口急剧增至192万人,在全国姓氏总人口的排名中,也从宋朝时的第17名跃至第10位。浙江徐姓人有67万多,替代江西成为徐姓第一大省。
徐姓聚集地区仍在长江口三角地区,在东南地区的福建和广东重新形成了另一大块徐姓人口聚集地。在西北和西南地区,徐姓还是属于比较少见的姓氏。四川的徐姓人,还向两湖地区和南方迁移流出。
但也有一些徐姓人陆续迁入四川。如仁寿禾家的一支徐姓家谱记载,其先祖原是江西人,后来移居到湖广麻城。元末明初,入川始祖从麻城迁居到威远县蠺水凼,生了两个儿子。
分家的时候,始祖给两个儿子两个信物:一个儿子是一方金印,另一个儿子是一个银盒,今后大家相会的时候就以此为凭据。两兄弟一个分居到了威远南道尖山子,另一个到了仁寿县唐家场(今禾家场)双桥。
住在禾家的这一支徐姓人,明朝末期,在朝字辈时,有4兄弟:徐朝山、徐朝甲、徐朝仕、徐朝第。徐朝山没有后人,徐朝甲的两个儿子从军后没有下落,徐朝仕到万峨寺出家为僧,后来做了白塔寺的祖师。徐朝第的儿子徐坤,因躲避战乱先迁居到蒲江,后到了洪雅白马坝。徐坤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徐应荗回到仁寿定居,二儿子徐应盛无后。
万历年间,曾任贵州瓮安县知县的徐深,落籍到渠县金江河畔营盘岭坎下(今汇北乡三合寨巴治对岸大巴河坎上)。
徐深有8个儿子,大儿子徐武平分迁到渠县大碑垭徐家堑,二儿子徐武治分迁到渠县三汇北坝徐家湾双古坟(今汇北乡北坝村),三儿子徐武荣分迁到渠县大竹烂泥扁,四儿子徐武绪分迁到达州徐家岩二坝,五儿子徐武明分迁到渠县寨子坡徐家沟,六儿子徐武吉分迁到仪陇县古垭场,七儿子徐武安分迁到广安石盘沱,八儿子徐武祥分迁到渠县新平镇,后来又迁到渠县荒田坝。
明朝开国功臣徐达,可以说是徐姓人中最为出名的一个人物,他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四川有大量徐姓人属于徐达的后裔。
徐达的魏国公爵位,从徐达传给儿子徐辉祖,徐辉祖传给儿子徐钦,徐钦的王氏夫人生了3个儿子,大儿子叫徐显龙,徐显龙有3个儿子:徐镕、徐锡、徐铎,他们后来都进入了四川。
徐镕
徐镕,字德盛,号迁山,大约生于宣德5年(1430年)。天顺年间(1457年前后),徐镕以翰林院翰林的身份下派到成都,任成都府府宪,相当于是纪检监察官员。后来又任按察使司、山东布政使。
告老辞职后,徐镕哪也没去,而是回到四川,在成都府仁邑(今仁寿县)徐家坝(今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中心煎茶镇铧头嘴,成都人民南路南延线与红星路南延线中间)定居下来。弘治年间(1490年前后),徐镕在铧头嘴建造了徐氏家祠,作为家族祭拜典仪和接受家教的主要地方。
徐镕的三弟徐铎,考中进士后,也入川为官。最开始在理番府(今理县)任职,后来调到成都,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把他安葬在简州(今简阳)三葫芦,并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到清咸丰年间,徐铎后裔已经繁衍成为一大家族,后人分散居住在灵龛院、葫芦嘴等地。
徐达
徐镕、徐铎入川为官,徐锡也跟着他们入川。徐锡没有职位,闲居无事,喜欢到处游玩。一次,徐锡到简州镇金桥(今简阳镇金镇)游玩,见那里山清水秀,心里很是高兴,于是定居下来。
徐镕、徐锡、徐铎三兄弟的后裔,聚居地域广,如今主要居住区域在成都市的新老城区和天府新区。主居地以简阳三岔湖、仁寿、仁寿龙正镇、眉山、丹棱为一线,向北到成都新老城区、郫县、双流、崇州、新津等为连线的四边形地域里。
徐镕7代孙、仁寿人徐佩弦,1618年考中举人,1631年考中进士。任职不久遇到清军进入中原,弃官返回四川老家。徐佩弦乐善好施,回家后,遇到仁寿闹饥荒,他慷慨地捐资救助上万人。
明朝弘治时期,江南有四大才子,许多人应该很熟悉。这四大才子中,就有一个徐姓人,叫徐桢卿,也是弘治十才子之一。
徐桢卿。
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专权,最终把严嵩扳倒的人,叫徐阶;还有徐渭,他与解缙、杨升庵并称为三大才子。
上海有个地名叫徐家汇,其得名来源于明朝的徐光启。徐光启26岁(1587年)那年,另一个著名的徐姓人徐霞客出生在江阴(今江苏江阴),属于江阴梧塍徐氏家族。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把科学和文学融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光启。
随着湖广填四川运动的开始,南方大量徐姓人千里迢迢进入四川,为如今的四川徐姓人增添了不少新鲜血液,他们与此前已在四川定居的徐姓人一起,成为如今四川徐姓人的先辈。原本定居在四川的徐姓人,也在省内流动,为徐姓人的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
湖广麻城的徐必达迁到眉山,生了两个儿子:徐之如、徐之栋,徐之如的儿子徐现洪的后裔,主要分布在眉山秦家古新徐堰坎和多悦等地。徐之栋的儿子徐现彩的后人,主要分布在尚义黄庙子、悦兴春光。
乾隆年间,徐必达这支族人出了一个叫徐鹏的将军,曾受到乾隆的召见,赐予他蟒袍、玉带等。徐鹏有4个儿子:徐汝芳、徐汝相、徐汝汉、徐汝亮和几个女儿。
康熙36年(1679年),湖南永州府东安县陵零乡的徐汉传,带着儿子徐应梅来到四川渠县草坝场狮子岭(今宝城乡复兴村6组)后,徐汉传返回湖南,徐应梅留在了四川。徐应梅生了4个儿子:徐洪禄、徐洪福、徐洪祯、徐洪祥,从此在四川落业定居。
此外,广东长乐县绿坑径人徐桂,在康熙年间迁到泸州兴隆场一带;雍正9年(1731年),湖南邵阳的徐中礼、徐中道、徐中诗、徐中诰、徐中仁5兄弟和几十个族人入川,5兄弟定居在绵竹新市镇、什邡禾丰镇一带;雍正年间,徐德隆从江西龙南县迁入原华阳县,其后裔分布在成都、华阳、简阳、郫县、双流、眉山等地。
原本住在四川的徐姓人,也在省内不断流动迁徙。眉山一支徐姓家谱记载说,他们的先祖原本是松江府上海县人,明朝时迁到湖广麻城,又迁居到四川泸州石凤厢。在石凤厢传了13代后,徐宗道把父亲徐朝献的遗骨背着,从泸州出发,经过嘉州(今乐山)外老木孔,迁到眉山永寿天马山(今叶家坝)。到了天马山后,徐宗道从当地叶家手里购下房产,开始定居下来。
这支徐姓人奉徐朝献为始祖,如今广泛分布在眉山城区和各个乡镇,有的还分迁到彭山、乐山、西昌、遂宁、成都、广元,甚至黑龙江、上海、重庆、江苏、新疆等地。
在叙永的一支徐姓人中,至今家谱上记载着拍锅分家的故事。明朝崇祯12年(1639年),住在成都打金街的徐姓家族,把祖传下来的一个锣盘拍碎,老少子孙8人,每人都分得一块。徐四陪得了像梭子的一块,徐四倍得了像鳌鱼的一块,徐四子得了像花瓶的一块,徐四泰得了像西洋扇子的一块,徐四秦得了像缺角玉印的一块,徐四恭得了像官宦人家用的茶瓶一块,徐如林得了去小角的一块,徐海山得了像金钩挂鱼的一块。
后来,徐四倍定居在泸州小市。康熙年间,他的儿子徐文献文献迁居到叙永直隶军粮府南门外四十里顺德里四甲(今茶叶沟)落业。
和四川其他姓氏一样,在湖广填四川那场持续上百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中,徐姓人从外省迁徙入川和在四川省内迁徙的先辈中,有着太多的故事,实在难以一一讲述,只能挂一漏万,记取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清朝,徐姓人还出了官贵文名的江南三徐徐乾学、徐秉义、徐元文,他们还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顾炎武的外孙;著名地理学家徐松;词人徐轨,女词人徐灿,医学家徐大椿,书画家徐枋,科学家徐寿、徐建寅父子等著名人物。
大明第一功臣、大将军徐达的后人在现在社会中生活的怎么样?
本文2023-09-22 03:11: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