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军事家孙武,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著名军事家孙武,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第1张

1、孙武八岁的时候,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少年孙武天资聪明,对那些艰涩繁杂的“五教”以及规定的文化基础课,看三两遍就能熟记于心。往往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读,他早已记熟,跑到外面玩去了。

有一次,老师以为他贪玩,把他叫回去准备责罚一顿。责罚是要有理由的,老师就把刚刚学过的一段课文向他提问,孙武对答如流。老师找不出责罚的理由,只好作罢。久而久之,老师感觉这孩子有不同常人的天赋,将来必成大器。于是教育孙武也就更加用心了。

2、孙武小时候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除了听故事,孙武还有一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看书,尤其是兵书,家中收藏的兵书塞满了阁楼。孙武就喜欢爬上阁楼,把写满字的竹简拿下来翻看。有不明白的问题就请教家聘的老师,甚至直接找祖父、父亲问个明白。

有一次,孙武读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就跑去问老师:“先生,祀是什么?戎是什么?”老师想今天孙武问的问题倒是简单,于是随口说:“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孙武接着问:“祭祀是种精神的寄托,怎么能和兵戎相提并论为国家的大事呢?”老师顿觉奇异,一时答不出来。孙武接着说:“只有兵,才是国家的大事,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3、伍子胥七次向吴王阖闾举荐孙武,阖闾于是接见了孙武,孙武的《孙子兵法》十三篇深得阖闾喜欢。阖闾对孙武的军事理论是见识过了,而对孙武是否具备实战指挥能力还存在怀疑。

于是阖闾选了一百多名妃子和宫女让孙武训练,孙武把宫女分为两队,让阖闾的两位宠妃作为队长。孙武宣布军令,妃子和宫女们都嘻哈大笑,根本没当一回事,孙武再三申明军令,依然无效。

于是按照军规,下令把两位队长也就是阖闾的宠妃给斩了,宫女们都吓坏了,个个都听从孙武的指挥,一支有纪律的军队一下子呈现在吴王面前,吴王终于认同了孙武的能力。

4、吴国原来并不强大,后来阖闾重用伍子胥、孙武等人之后,国力迅速强大起来,为了和楚国争夺江淮流域的控制权,两国发生战争。吴王派孙武为将出战楚国,吴军五战五胜大败楚军,证明了孙武出色的战争指挥能力。

扩展资料

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军事家,也是我国古代军事科学理论的奠基人。

孙武,出生于约公元前552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其先祖为陈国的贵族陈公子,完因内乱逃到齐国,改姓田氏,齐景公时立功,赐姓孙氏。

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孙武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孙武

《孙武》历史事迹,评价,人物简介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百家争鸣、群星灿烂的时代。在这些色彩各异的群星中,中外驰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可算是一颗璀灿夺目、别具异彩的军事明星。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完因内乱逃到齐国,并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职。不久,陈完改称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因为攻打莒国立了战功,齐国国君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他作为采邑,并赐姓孙氏。这样,田书又称孙书。这位具有军事才能的孙书就是孙武的祖父。

后来,齐国发生内乱,孙武便离开齐国,投奔到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吴国。他在吴国先是过着一种半自耕农式的隐居生活,公元前512年得到大臣伍子胥的竭力推荐,受到吴王阖闾的召见,并任命为将军。《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等一些史书记载,吴王看了孙武呈献的十三篇兵法之后,还用一百八十名宫女让孙武进行操练,以考察孙武训练部队的实际才能。于是,孙武演出了一幕吴宫斩美姬的脍炙人口的故事。吴宫教战,不过是一个军事寓言,旨在说明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的思想。

孙武在吴国的主要事迹,是协助吴王举行了自商周以来规模最大、战场最广、战线最长的吴楚柏举之战。吴国的都城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市),楚国的都城在郢(今湖北江陵西北),两地相距千里之遥。公元前506年,吴王决定大举攻楚。孙武与伍子胥等人参预制定了以楚国郢都为战略目标,实施远距离战略袭击的作战方针。这年冬天,吴王阖闾亲自出马,率领吴军主力三万余人,联合唐、蔡两国,溯淮河西进,利用大别山荫蔽部队行动,迅速前出到汉水,同楚军隔水对阵。最后,经过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重创楚军,接着又在追击中五战五胜,顺利地占领郢都,达到了预期的战略企图。

十年之后,吴王阖闾在同越国的战争中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继位。孙武又继续辅佐吴王夫差,并于公元前484年发起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之战打败齐国军队,公元前482年黄池会盟之后,吴国终于取代晋国成为霸主。

孙武的卓越战功,现存的史书语焉不详,他后来的结局以及生卒年月也无从查考。然而他的不朽名著《孙子兵法》十三篇却完整地流传下来了。

《孙子兵法》历来被称为 “兵学鼻祖”,无论在中国、在外国,它都是得到公认的世界第一部军事学名著,久负盛誉。

《孙子兵法》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韩非子·五蠹》说: “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从汉代起,即有人为《孙子》作注,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注家,是三国时军事家曹操。自此以后,注家蜂起,迄今大体有百数十种之多。

《孙子兵法》在国际上的流传也日益广泛。早在唐代中期,日本遣唐使者吉备真备就把《孙子兵法》等中国古籍带回日本。在世界各国中,日本对《孙子兵法》的译注、研究的专著迄今大约有一百六十余部,不仅数量最多,阐发也甚为深刻。据初步统计,《孙子兵法》还有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朝鲜文、越南文、希伯莱文等数十种不同文本。有不少外国军事评论家给予《孙子兵法》以高度的评价。例如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柯林斯在其所著《大战略》一书中这样写道: “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二千二百年后克劳塞维茨的著作媲美。今天没有一个人对战略的相互关系、应考虑的问题和所受的限制比他有更深刻的认识。他的大部分观点在我们当前环境中仍然具有和当时同样重大的意义。”类似这样的美誉,不胜例举。事实上,当今的世界上,一些军事问题的专门学者,仍然在努力研究《孙子兵法》,试图从中探索指导未来战争的借鉴。

为什么一部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经历了两个社会形态之后,至今仍葆其美妙的青春呢 考其原因,除了《孙子兵法》是一部我国新兴地主阶级在军事领域中的奠基石,富有革新、进步的思想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孙武揭示了许多基本的军事原则。他从军事斗争优胜劣败这一基本原理出发,提出了制定作战计划,集中兵力,确定主攻方向,善于实施机动,注意密切协同,创造主动态势,立于不败之地,等等。这些主张,至今仍然是作战的重要原则,不能违背。

孙武所以能提出若干反映军事规律的军事原则,是与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注意从战争的客观实际出发密切相关的。 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 “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书上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认识客观实际上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 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今天,我们研究军事,研究未来战争不要看轻这句话,同样,学习和研究《孙子兵法》也不要看轻这句话。

我们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战争的本质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就是在一定的区域通过武力迫使敌方屈从于我方的意志,取得战争的胜利。敌对双方,失去一方也就失去了战争。为了从这种你死我活的流血斗争中保全自己,保全人民,保全国家,孙武大声疾呼: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对于己方,孙武认为,战前要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国力,所谓“修道而保法,能为胜败之政”。竹书《孙子兵法·吴问篇》充分体现了孙武的这一治国强兵思想。《吴问篇》中,吴王向孙武询问晋国的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赵、魏这六家世卿哪个家族最后能强大起来,控制政权 孙武对这六卿一一作了分析,最后作出判断,晋国的政权可能最后要落到赵氏手中。他的根据就是,比较起来,赵氏的亩制是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亩制最大,而所收田赋又最轻,为政者不骄奢,在下者有温饱,再加之不穷兵黩武,因此能得到民众较多的支持。孙武这一番议论和分析,反映了他关于修明政治,励耕抚民,乃能制胜的思想。

在军队建设上,孙武同样注重要知己。他要求加强军队的训练,具备良好的武器装备,严格军队的纪律,实行明法审令,特别是对将帅的选拔和修养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和要求。主要的就是“智、信、仁、勇、严”。

在作战指挥方面,孙武对于“知己”有着丰富的内容,可贵的见解。首先,他主张“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这就是,没有必胜的把握不要轻易发起攻击,而应首先完善部署,立于不败之地,做到无隙可乘。在思想上要 “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 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样才能常备不懈,保持战备,防敌奇袭。

作战是敌对双方的行动,是战斗力和主观指导能力的竞赛。敌对双方能不能在战场上决出雌雄胜败,就要看指挥员是否善于提挈全军审时度势,抓住战机,乘虚蹈隙,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对于战争的胜利,孙武有一个千百年来为兵学家们所重视和尊崇的观点,这就是通过“伐谋”、“伐交”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战争历史表明,在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为后盾的情况下,对于即将爆发的战争,是可以通过政治、外交上的斗争而延缓甚至终止战争的发生。当然,这种不经过直接交战而消弭战端的思想,主要地还是孙武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列国之间兼并战争的产物,是有其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的。

但是,必须看到,孙武并不仅仅期求于 “不战而屈人之兵”。当 “伐谋”、“伐交”不能实现之后,他也明确主张要“伐兵”,用战争去对付战争。重要的是,在 “伐兵” 中他主张“胜于易胜”,“胜已败者也”,打败那在战场态势上已处于败局地位的敌军。为要达此目的,既不能凭主观空想,也不能寄希望于鬼神的保佑,而应搞好侦察,了解敌情。他强调说: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要通过 “知敌之情”的敌国乡大夫或王公贵族的亲信或逆用敌方间谍以掌握敌方军事机密。当然,他也谈到己方要派出间谍刺探敌国军情。在战场上,他详细地提到了三十三种 “相敌”之法,去观察、判断敌军动向。提出了用欺骗、佯动、试探性进攻等等方法去察明敌情。

从战场上说,要察明的敌情,孙武认为主要是敌军部署上的虚实强弱,发现敌军既是要害而又薄弱的地域,并以之作为我军的主攻方向,以便集中兵力,抓住战机,快速行动,做到“攻其所不守”、“攻其所必救”,达到速战速决、出奇制胜的作战目的。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的一个瑰宝,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内容,触及了军事领域中的许多方面,诸如军事地理学、军事后勤学、军事心理学、军事运筹学等各个分支学科。它的阐述虽然在今天看来是古朴的,原始的,然而作为两千多年前的一部系统研究军事理论的专著,却又是弥足珍贵的,这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是应当引为自豪和骄傲的。

孙姓在历史上,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  这个著名的姓氏,根据《姓纂》的记载,其最早的祖先是周文王。周朝是一个实行封建制度的社会,周文王的第8个儿子康叔,就被封于卫。传到卫武公的时候,武公的儿子惠孙做了卫国的上卿,惠孙的这一支,主拿孙字当作了他们的姓氏。当时的卫国,就是现在山西太原一带。《姓纂》的这一段考据,已被后世所共认——孙姓的祖先可以远溯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  不过,到了汉唐之际,却又有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  《唐宰相世系表》写道:“又出毕姓,孙叔敖后,又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汉孙根碑》说:“先出自殷比干。”  《汉书》:“夏侯婴为滕令奉军,号滕公,其曾孙颇尚主,主随外家姓号公主,故公子孙又为孙氏。”  《汉书》:“荀卿避汉宣帝讳改孙氏。”  以上的这些说法,说明了三点:  第一,孙氏姓源,后世仍不敢真正确定,所以才有源于比干,孙叔敖等不同的说法。  第二,由于各种因素,或因功赐姓、或随外家改姓,或避帝讳,曾有多人放弃原来的姓氏,改以孙为姓,而使孙姓日益增多。  第三,现在姓孙的人,有一部分在血缘上很可能是陈、荀、夏、侯等姓的后代。  历来对于孙氏姓源的考据,既然是如此的众说纷纭,现在孙姓之人想要追溯血缘上的正确出处,也就较为费事了。  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孙姓名人中,孙阳可能要算是最早在史书上出现的一位。孙阳这个名称,大家也许比较陌生,但是如果提起“伯乐”,大家一定熟悉万分了。孙阳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伯乐是他的字,以善于相马闻名,后世也就以“伯乐”两个字来表示一个人的知人之明了。  其次,便是鼎鼎大名,被全世界军事学家奉为军学泰斗的孙武了,他所著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都被奉为军事上的最高法则。孙武的后代,也出了一位以兵法见长的著名人物——孙膑。  翻开《尚友录》上历代孙姓名人的事迹,却没有一位是可以比得上孙中山先生的,他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每一个中国人都深铭五内。大家都公认他的丰功伟绩,在中国过去的历史中,无人能及。孙姓人的杰出与卓越,真是在他的身上登峰造极了

  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 军事 家。年轻时阅读大量兵书,约公元前517年南下吴国,帮夫差治国练兵、大败勾践。晚年退隐江湖,著《孙子兵法》传世。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 历史 上孙武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孙武的简介

 孙武(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齐国贵族、将门之后,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年轻时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 经验 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策略。约公元前517年,孙武因不堪齐国攻争频仍,于是离开故乡千乘,南下吴国,并在吴国结识了因避难而来的伍子胥,自此成为莫逆之交。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新即位的越王勾践,结果大败,气愤病死。孙武及伍子胥帮助阖闾之子夫差治国练兵,并助夫差 成功 大败勾践,报仇雪恨。相传孙武晚年退隐江湖,并以其战争经验改良《孙子兵法》,使之成为一代巨著。

历史上孙武的军事生涯

 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通过斩姬练兵,取得了吴王的赏识。在伍子胥,孙武的治理下,吴国的内政和军事都大有起色。吴王极为倚重二人,把他们两人视为左臂右膀。吴王读过《孙子兵法》,也想深入讨论。一天,吴王同孙武讨论起晋国的政事。吴王 问道 :“晋国的大权掌握在范氏、中行氏、智氏和韩、魏、赵六家大夫手中,认为哪个家族能够强大起来呢”

 孙武回答说:“范氏,中行氏两家最先灭亡。”

 “为什么呢”

 “根据他们的亩制,收取租赋以及士卒多寡,官吏贪廉做出判断的。以范氏、中行氏来说,他们以一百六十平方步为一亩。六卿之中,这两家的田制最小,收取的租税最重,高达五分抽一。公家赋敛无度,人民转死沟壑;官吏众多而又骄奢,军队庞大而又屡屡兴兵。长此下去,必然众叛亲离,土崩瓦解!”

 吴王见孙武的分析切中两家的要害,很有道理,就又接着问道:“范氏、中行氏败亡之后,又该轮到哪家呢”

 孙武回答说:“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范氏、中行氏灭亡之后,就要轮到智氏了。智氏家族的亩制,只比范氏、中行氏的亩制稍大一点,以一百八十平方步为一亩,租税却同样苛重,也是五分抽一。智氏与范氏、中行氏的病根几乎完全一样:亩小,税重,公家富有,人民穷困,吏众兵多,主骄臣奢,又好大喜功,结果只能是重蹈范氏、中行氏的覆辙。”

 吴王继续追问:“智氏家族灭亡之后,又该轮到谁了呢”

 孙武说:“那就该轮到韩、魏两家了。韩、魏两家以二百平方步为一亩,税率还是五分抽一。他们两家仍是亩小,税重,公家聚敛,人民贫苦,官兵众多,急功数战。只是因为其亩制稍大,人民负担相对较轻,所以能多残喘几天,亡在三家之后。”

 孙武不等吴王再开问,接着说:“至于赵氏家族的情况,和上述五家大不一样。六卿之中,赵氏的亩制最大,以二百四十平方步为一亩。不仅如此,赵氏收取的租赋历来不重。亩大,税轻,公家取民有度,官兵寡少,在上者不致过分骄奢,在下者尚可温饱。苛政丧民,宽政得人。赵氏必然兴旺发达,晋国的政权最终要落到赵氏的手中。”

 孙武论述晋国六卿兴亡的一番话,就像是给吴王献上了治国安民的良策。吴王听了以后,深受启发,高兴地说道:“论说得很好。寡人明白了,君王治国的正道,就是要爱惜民力,不失人心。”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 意见 ,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汭(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孙武的后世评价

 尉缭:“有提十万之众而 天下 莫当者,谁曰桓公也。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

 韩非:“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而兵愈弱,言战者多,披甲者少也。”

 白圭:“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司马迁:“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非兵不强,非德不昌,黄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

 班固:“春秋之后,灭弱吞小,并为战国……雄杰之士因势辅时,作为权诈以相倾覆,吴有孙武,齐有孙膑,魏有吴起,秦有商鞅,皆禽敌立胜,垂著篇籍。当此之时,合纵连衡,转相攻伐,代为雌雄。齐愍以技击强,魏惠以武卒奋,秦昭以锐士胜。世方争于功利,而驰说者以孙、吴为宗。时唯孙卿明于王道,而非之。”

 王充:“孙武、阖庐,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学其法者,战必胜;不晓什伯之陈,不知击刺之术者,强使之军,军覆师败,无其法也。”

 曹操:“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诸葛亮:“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

 刘勰:“孙武兵经,辞如珠玉,岂以习武而不晓文也。”

 李世民:“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吾谓不战而屈人之兵者,上也。百战百胜者,中也。深沟高垒以自守者,下也。以是较量,孙武著书,三等皆具焉。”

 李靖:“爱设于先,威设于后,不可反是也。若威加于前,爱救于后,无益于事矣。《尚书》所以慎戒其终,非所以作谋于始也。故孙子之法,万代不刊。”

 司马贞:“孙子兵法,一十三篇。美人既斩,良将得焉。”

 杜佑:“语有之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诚谓得兵术之要也。以为孙武所著十三篇,旨极斯道。故知往昔行师制胜,诚当皆精其理。今辄捃摭与孙武书之义相协并颇相类者纂之,庶披卷足见成败在斯矣。”

 杜牧:“自古以兵著书列于后世、可以教于后生者,凡十数家,且百万言。其孙子所著十三篇,自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者、有败者,勘其 事迹 ,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

 欧阳修:“武之书本于兵,兵之术非一,而以不穷为奇,宜其说者之多也。”

 苏洵:“孙武十三篇,兵家举以为师。然以吾评之,其言兵之雄乎!今其书,论奇权密机,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书者罕所及。……吴起与武一体之人也,皆著书言兵,世称之孙吴。然而吴起之言兵也,轻法制,草略无所统纪,不若武之书辞约而意尽,天下之兵说皆归其中。”

 苏轼:“古之言兵者,无出于孙子矣。利害之相权,奇正之相生,战守攻围之法,盖以百数,虽欲加之而不知所以加之矣。”

 何去非:“言兵无若孙武,用兵无若韩信、曹公。武虽以兵为书,而不甚见于其所自用;韩信不自为书,曹公虽为而不见于后世,然而传称二人者之学皆出于武,是以能神于用而不穷。窃尝究之,武之十三篇天下之学兵者所通诵也,使其皆知所以用之,则天下孰不为韩曹也韩曹未有继于后世,则凡得武之书伏而读之者,未必皆能办于战也。武之书、韩曹之术皆在焉,使武之书不传,则二人者之为兵,固不戾乎武之所欲言者;至其所以因事设奇,因而不穷者,虽武之言有所未能尽也。驱市人白徒而置之死地,惟若韩信者然后能斩陈余;遏其归师与之死地,惟若曹公者然后能克张绣。此武之所以寓其妙,固有待乎韩曹之俦也。”

 陈直中:“自六经之道散而诸子作,盖各有所长,而知兵者未有过孙子者。”

 戴溪:“孙武之书十三篇,众家之说备矣。奇正、虚实、强弱、众寡、饥饱、劳逸、彼己、主客之情状,与夫山泽、水陆之阵,战守攻围之法,无不尽也。微妙深密,千变万化而不可穷。用兵,从之者胜,违之者败,虽有智巧,必取则焉。可谓善之善者矣。然武操术,有余于权谋而不足于仁义;能克敌制胜为进取之图,而不能利国便民为长久之计;可以为春秋诸侯之将,而不可以为三代王者之佐也。”

 郑友贤:“求之而益深者,天下之备法也。叩之而不穷者,天下之能言也。为法立言,至于益深不穷,而后可以垂教于当时,而传诸后世矣。儒家者流,惟苦《易》之为书,其道深远而不可穷。学兵之士,尝患武之为说,微妙而不可究,则亦儒者之《易》乎!盖《易》之为言也,兼三才、备万物,以阴阳不测为神,是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迨夫九师百氏之说兴,而益见大《易》之义,如日月星辰之神,徒推步期辉光之迹,而不能考其所以为神之深。十家之注出,而愈见十三篇之法,如五声五色之变,惟详其耳目之所闻见,而不能悉其所以为变之妙。”

 朱元璋:“以朕观之,武之书杂出于古之权书,特未纯耳。其曰‘不仁之至’、‘非胜之主’,此说极是。若虚实变诈之说,则浅矣。苟君如汤武,用兵行师,不待虚实变诈而自无不胜。然虚实变诈之所以取胜者,特一时诡遇之术,非王者之师也,而其术终亦穷耳。盖用仁者无敌,恃术者必亡,观武之言与其术亦有相悖。盖武之书必有所授,而武之术则不能尽如其书也。”

 戚继光:“愚尝读孙武书,叹曰:兵法其武库乎!用兵其取诸库之器乎!兵法其药肆乎!用兵其取诸肆之材乎!及读诸将传又悟曰:此固善握器而妙用材者乎学者欲求下手著实工夫之门,莫逾于此。数年间余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无一及焉,犹禅者上乘之教也。”

 郑端:“古今谈兵之雄者,首推孙子。盖孙子能推黄帝太公之意,而武侯卫公又皆推孙子之意,故言兵者以孙子为宗,第孙子之微旨不传。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约在前535~前480年。

孙氏世居齐国乐安。孙武在春秋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以后某一年奔吴,为吴将,参与指挥了春秋末期吴国的争霸战争。《史记》作了简略记载,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具体说,大致应为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以及前482年的黄池会盟。这些都是吴王霸业中的得意之笔,震骇列国的大事,特别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标志着战争结构的变化和步战的趋向成熟,已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著名大战。但是,最受世人称道,也是使孙武最享盛名的却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

孙武是谁

孙武,很多人都知道他写有非常著名的《孙子兵法》,但是很多人对他的事迹并不清楚。孙武有着统领三万军队却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神话。

孙武雕塑

被后世尊称为孙武子,地位可以和孔子和老子并称。他本是齐国人,后来在挚友伍子胥的推荐下,带着当时已经有所成的孙子兵法觐见吴王,并且受到了吴王的赏识, 吴王经常就军事上甚至政治上的问题和孙武探讨,而孙武也能给出让吴王比较满意的答案。后来,孙武为吴国戎马三十年,取得了辉煌的战绩,特别是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在孙武晚年的时候,伍子胥被吴王所杀,孙武看到了权臣的下场,于是他告老还乡,将兵权尽数交出,一心编著他的兵法。之后不久便也辞世了。孙武的一生很传奇,他在三十年戎马中,少有败绩,但是却受到了政治上的迫害,中间有一段时间被流放,生活穷困潦倒,被重新启用后,他的战绩越来越辉煌,甚至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伍子胥死后急流勇退,隐居在小村落中,专心编著《孙子兵法》。

他留下的《孙子兵法》一书不仅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军事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兵法里面的瑰宝,里面的战术不仅是在打仗上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甚至在政治上,外交上都能起到超乎想象的作用,所以孙子兵法不仅是一本古书,它在现在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孙武的父亲

一谈起《孙子兵法》,无人不会忆起此书的作者孙武以及孙武充满传奇的一生,然而孙武独特的军事才能无不显现着家人对其的培养与熏陶,其中更包含了孙武的父亲孙凭对孙武的期盼。

孙凭剧照

孙武的父亲名为孙凭,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人。其先祖是陈国开国君主陈胡公。话说这原本孙家的本姓并不是孙,而是田。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为具有卓越的才能,被封为齐国的大夫。后来在齐景公在位期间,田书因领兵伐莒,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困此,孙武的祖父田书至此被称为孙书。孙家在齐国的显赫可见一斑。

史料对于孙武的父亲孙凭的记载较少,现今能知道的就是孙武的父亲凭借才能成为齐国的卿,也就是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正是因为如此,祖父孙书在为孙武取字时取为“长卿”,希望孙武能如同其父亲一般在朝为官,为国效力。

现今有关于孙武父亲的记载可以查到的是,在公元前515年,孙武的父亲孙凭参加了齐国一起政治纷争,也就是著名的“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的事件”,因为担心孙武会因此受到自己的牵连,孙凭先行安排孙武逃亡吴国。历史也证明了孙凭的安排是正确的,孙武在吴国写下《孙子兵法》,并在他人的引荐下,成为吴王的左膀右臂,为吴国的兴盛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

虽然后世对于孙武父亲孙凭的结局并没有过多的记载,但是孙凭对于历史的贡献却是功不可没的,他对孙武的培养造就了一代军事奇才。

孙武结局

公元前543年,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声打破了孙家的平静,一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降临到孙家。祖父孙书满怀期望,为其取名为“孙武”,以期婴孩能继承自己的衣钵,继续为国家和百姓效力。果如祖父所愿,孙武在不断的刻苦学习与成长中,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军事才能,并著有《孙子兵法》。

孙武像

孙武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出生在显赫的贵族世家,后来因为父亲孙凭参与到一起政治纠纷中被父亲安排逃往吴国,为此,孙武品尽了人情冷暖,也在途中游历,渐渐有了自己对军事的独特见解,写下了后世传颂的《孙子兵法》。

孙武后在吴国为吴王阖闾效力,然而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对于一些包括孙武在内的老臣并不看重,终日只顾着自己贪图享乐,这使得孙武心灰意冷,于是孙武向夫差提出回家探亲后便借机离开了吴国。

孙武的结局也是充满传奇的色彩,因为至今仍有多种关于孙武结局的说法。孙武向夫差请辞之后,有人说见到孙武回到了自己出生的故土——齐国,与齐国的家人共聚天伦。也有人说孙武是隐居在山林之中,去世时终年七十五岁,《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就曾对此有所记载。然而因为相关史料记载的缺失,孙武最后的结局仍不为人所知,现在的一些说法也是后人从现在仅存的一些史料记载中推测出来的。

虽说孙武的结局与孙武本人一样都是充满了传奇的色彩,然而孙武为后世所留下的智慧与军事见解却是毋容置疑的,至今仍为后世所乐道,也向各国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军事风采。

孙武的评价

一提起孙武训练宫女,想必是不少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了。伍子胥把孙武引荐给吴王,吴王为了检验孙武的能力,便挑选了一百八十个宫女交给孙武训练。然而大家都知道,向来当兵打仗都是男人的事情,让宫女来当士兵,这能成吗

孙武像

刚开始时,当然是不成的,为了整顿军纪,孙武不惜斩了吴王的两位爱妃,更向吴王证明了自己在军事上的独特能力。至此,孙武在吴国辅佐吴王,运用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修建军事防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了祖父对他的殷切期盼。

孙武给后世留下的不仅仅只有他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还有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更是为后世作为军事研究的教材之一,时至今日仍有其特殊的含义。

从孙武训练宫女的这件事中,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曾评价孙武道,“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意思是说,孙武之所以能让天下人信服,就是因为军法严明。诸葛亮也以此为鉴,马谡在违背自己的命令后导致街亭失守,诸葛亮含泪斩杀马谡。

唐代李世民也给了孙武一个十分高的评价: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从李世民一位位于至高皇位的皇帝评价中,我们不难看出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兵书中的精粹,为日后军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孙武此人独特的军事见解和才能,更为世人所称赞。

时至今日,《孙子兵法》仍为众人所研究,世人对孙武的评价更是如同珍珠般难以数清,但总的来说,孙武为后世所留下的军事财富是毋容置疑的。

著名军事家孙武,有哪些关于他的故事?

1、孙武八岁的时候,被送进“庠序”(政府办的正规学校)接受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当时,“五教”、“六学”是“庠序”的主修课程。少年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