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全文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王昌龄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它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是走马灯似地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谐来。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炼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把栏杆拍遍”语出辛弃疾的《水龙吟》,宋代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唏嘘独语,或以手拍栏杆。尝有诗曰:“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拍”。所以,“栏杆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作者认为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在词人把栏杆拍遍的振聋发聩的声响中,我们读出了辛弃疾真实的复杂的心情:不满、愤懑、焦虑、懊恼、无耐、等待、企盼……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而又命运多舛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及原因。
文章的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起,它告诉读者,全文要探索的是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以及这个过程是如何决定了他的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的惟一性和独特地位的。作者首先就把辛弃疾放在中国历史的大背景下,抓住他的“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的特点,突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将对辛弃疾的人生遭际的介绍与对他的诗词创作的评价交错起来来写的。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主要围绕他的以下几个经历:
一是他的行伍经历。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他单人独马追杀偷印之贼,他跃马横刀突入敌营生擒叛将,活脱脱一个血气方刚,骁勇善战的武夫。中国历史上的大文豪有谁有这样的能耐?
二是他的为官经历。作者用数据作了这样的介绍:“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5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作者客观地分析了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种种原因:
其一,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
其二,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
其三,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辛弃疾的这些特点在今天看来都是优点,是大大的优点,但在当时的朝廷看来却都成了令他们心烦的缺点,是不能容忍的缺点。于是他就只能痛拍栏杆,吟诗寄恨了。
三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一个沙场英雄对军营的渴望,到一个忧国游子对苍天的发问,从 “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的心病,到“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的内痛,这里有悲壮的呼喊,有遗憾的叹息,也有无奈的自嘲。
作者在介绍辛弃疾的人生遭际时穿插引用了他的八首词,这些词几乎都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作者在引用这些词作时既没有一引了之,也没有详加赏析,而是结合人物的命运作了精当的点评。作者首先总评辛弃疾的由行伍经历到弃戎从笔的无奈:“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这里有“钢刀利剑”与“羊毫软笔”的对比,这里有“奔走沙场”与“笔走龙蛇”的对比,我们还透过“只剩下”、“泪洒”等词语真切感受到作者对诗人的同情和惋惜。
作者主要是从词作的内容和读者感受的角度来评说的,引《破阵子》时作者说“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引《水龙吟》时作者说“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引《菩萨蛮》时作者解说道“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引《永遇乐》时作者提醒读者辛弃疾在“自嘲自己的姓名”;引《摸鱼儿》时作者感慨道“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引《水调歌头》时又告诉我们辛弃疾在“咀嚼自己的寂寞”;引两首《丑奴儿》时看似在谈词的风格,仍然揭示了辛词“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的特点。寥寥数言,一语中的。
文章主体部分巧妙地把人物的自身命运、作品以及作者的阅读感受、评说融为一体,读来饶有兴味。
文章最后一部分也就是最后一小节,作者点明了以“把栏杆拍遍”为题的原因,回应了开头,揭示了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而成为一个“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的爱国诗人成熟之由。
这一段的评说非常形象,什么“九蒸九晒”,什么“水煮油炸”,什么“千锤百炼”,辛弃疾在词作领域的成功完全是被“逼”出来的。历史的“歪打正着”毁掉了一个赳赳武夫,却成就了一个千古词人。
这是一篇充满阳刚之气的人物评传体散文,在写作上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
一、联想丰富。本文揭示的是古代文学大家的心路历程,仅靠占有史料和作家本人的作品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大胆的联想和想象。本文作者就是这样。或由辛弃疾的事迹,联想到他的词作;或由他的词作,联想到他所处的的时代、他的事迹和内心世界等等。
例如,在第三段简要述说了辛弃疾南归的遭遇后,就联想到他的《破阵子》《水龙吟》两首词,引述下来并加以评说,把一个热切盼望重返沙场痛杀贼寇,而又壮志难酬的爱国将军的悲愤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接着,又自然联想到一个问题: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不为朝廷喜欢?作者引用了辛弃疾本人的话,并且概述了有关辛弃疾的事迹以及朝廷的心态,揭开了其中的谜底,这就是他太爱国、百姓、朝廷了,只要一有机会就真抓实干,时刻准备冲上前线去,这就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惹来诽谤,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再如,由“弃疾”这个名,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联想到他表达这种忧思的词作。总之,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辛弃疾由爱国志士到爱国词人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出来。
二、以评带传。梁衡的人物散文,写的大多是人杰鬼雄,其中大多是名垂宇宙,家喻户晓的伟人,还有文惊当世,传之百代的文人。而这些跨越千年、百年的人物却从作者的笔端一一鲜活起来。梁衡的散文情理并重,以评带传,他写的人物在千年百年中已有定论上又重新给出评价,而这种评价又是不落窠臼的。人们都承认辛弃疾是个大词人,但能从他的出身到成业的发展史上判定辛弃疾的词及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的,梁衡是第一人。作者还在文中借郭沫若评说陈毅的“将军本色是诗人”来评说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说辛弃疾是“词人”是“武人”是一般人的判断,而说辛弃疾是“政人”恐怕就是梁衡的独见了。梁衡说“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作者还将辛弃疾的为政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为政作了比较,表明了辛弃疾为政的投入与积极。他能从人性的深层重新来诠释一位人物,在文章最后一段,作者在分析辛弃疾走上诗词创作道路的必然性时就作了这样生动的评说:“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捶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著名作家梁晓声在谈梁衡的一本散文集时说:“我确信,作为一个勤于思想的人,梁衡对历史的反思,肯定比他写出来的以上篇章要更深邃更全面些。而他后来发表的《最后一位带罪的功臣》、《觅渡,觅渡,渡何处》、《把栏杆拍遍》,证明了这一点。他的思想一游到更远的历史中去,一与那些历史时期中的人物敞开心扉地对话,则就变得火花四溅了。文字也时而激昂;时而惋叹;时而叩问;时而调侃,姿肆张扬起来了…… ”
一般来说,与政治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写其“思想”容易,写出“美感”来难。常见的通病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梁衡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突破,使“思想和美感”达到了和谐统一。他像一位烹饪大师,非弄出个“色、香、味、形”俱佳才心满意足。他的那些评说文字完全不是抽象的概括和干瘪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又充满美感的。像“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枝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纸笺”;像“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永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还有“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这些文字多美呀,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
三、善用对比。对比手法是作家们常用艺术手法之一,梁衡也不例外。他在本文中就多处运用了对比,使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突出。第一处运用对比是在引用了《破阵子》之后,作者先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比较,认为只有《满江红》可以与之媲美,然后又用杜甫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卢纶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与之对比,认为“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像、抒发和描述”,从而突出了辛词的“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二处对比是将他与陶渊明、白居易的从政经历对比,他认为辛弃疾“对待政治”,“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因为“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第三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豪放与苏东坡的豪放作比较。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因此文学史上是将“苏辛”连称的,但梁衡却在同中见出异来,他认为:“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因为“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而“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捶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聩”,而辛弃疾的诗正是这样的诗。第四处对比是将辛弃疾的婉约词与柳永、李清照的婉约词作比较,他认为“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这些都是很有见地的精辟之语。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取一个好听且有寓意的名字并不是很难,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为取名字困扰过,而且名字也是一个人的象征之一,以下了解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1第一个原则:一定要坚持八字用神为纲
具体步骤是“查八字,定五行,取用神”。强者制之泄之,弱者补之助之,做到阴阳五行平衡。
测八字取用神,绝不是简单地数数八字的五行个数,(这不但是某些初学者、也是某些起名预测软件所存在的问题),起名字同样必须注意这个问题。
例如某人八字为: 癸巳 癸亥 戊子 癸亥
八字五行分别是水火水水土水水水,四柱是财多财旺,身弱财多不胜财。必取火、土为喜用神,故起名字中必须要用火、土二字来补救命中不足,这样才能胜财,抗灾。其八字中日干为戊子,一土一水,很明显是土命,命中水多缺木,他命中水多,本人又姓洪,再名字用"海波"那真是雪上加霜,所以,一定会破大财。
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起名第一原则,以符合生辰八字为根本。命中喜水,名字中就尽可能直接有水或相关偏旁、字义,这其实就是传统的八字起名原则。
第二个原则,一定要兼顾五格吉祥配置
具体步骤是“问姓氏,定天格,选配置”。三才配置喜相生,忌相克,防急变。
五格剖象法起名,天格、人格、地格、总格、外格五格数理最好做到全部吉祥,尤其是人格之数必须吉祥;天地人格五行喜相生,要最大程度地做到五格数吉、各格搭配也吉祥。如天格木,生人格火,人格火生地格之土。
第三个原则,一定要符合常规姓名学要求
做到选字注意五行需求、意义吉祥、音韵优美、字形好看。
比如补金就尽量带“金、玉”字等偏旁、字义;如补木,就带“木”字旁等;其次考虑用字本身的五行来分金、木、水、火、土。因为名字中直接有五行则其作用力量更直接、更大;其三要考虑选字组成的人格、地格之五行需求。
如何去选字,如何结合取用神去选字,然后再与相关姓氏进行组合,达到五格吉祥,这样起个好的名字,过程费时费力。如果有人说:我起名字时参考各种词典、古籍不是照样起得很好听吗?从以上分析可知,起名绝非这么简单。
总之,为人起名字,必须要懂得生辰八字命理知识,取喜用神准确,选字结合五格数理吉祥。如果不具备上述条件,所起的名字虽不是有意骗人,也是误导,婴儿起名、小孩起名更要注意,取名字的吉凶对一生的影响绝不可忽视。凶的名字一旦影响出现,危害至深。
最后,知君起名流程列出如下:
一、问起名者的姓氏、性别、出生年月日时、地点;
起名者最好提供其父母姓名,以及其它需要避讳的字;提供其兄弟、姐妹的名字,以及特别喜欢的字,这样起名更有针对性。
二、查八字,定五行,取用神。
强者制之泄之,弱者补之助之,做到阴阳五行平衡。可以从字面上和数理上分别补之且不能克之,不能满足时,退而求其次;
三、由姓氏定天格,选配置。
三才配置喜相生,忌相克,防急变。
女孩取名,避孤寡之数(21,23,26,28,29,33,39),五行不缺金,最好不要补,因金刚健乏温柔,尤其不能在其人格和地格中出现;
三才配置要好,不能有急变(如水火急变)、患病、遭灾之凶配置。
四、查字典字库,结合国学知识选字组合。
1、选字笔划数以繁体为标准。
2、字音选择要三个避免:要避免姓和名的声母、韵母相同,如:张智征,吴为伟,陈仁祯等。避免结合成谐音且不好听字眼的字。如:胡来、吴用、郭礼兵等名字。避免姓名的四声相同,如“张招招”,读起来不顺口。
3、字形的讲究:避免偏旁相同,如:江河源、周凤岚等,单调化一缺乏层次感。避免笔画形同,如:吴昊昊、秦春泰、张长长等。 避免一轻一重,如:刁鹏、穆三、樊云等。避免笔画不宜太多;注意字形的肥、瘦、长、短、强、弱、虚、实。
4、字义选择上,不要用太俗的字,如李三儿,王娃等。不要取太洋化的名字,如玛利,亨利等。不要用太冷僻的字。名有出处最好,比如女诗经,男离骚。
5、选字避免同祖宗、兄弟姐妹重名,避免同名人同名。所以取名者要提出应避讳的字和喜欢的字为好。
6、避大凶大恶之名。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2宝宝起名方法与技巧大全
立德构思法
古人把“立德”看成是人生的不朽之举,以美德来润色起名也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由于美德不一而足,拥有多种形态,所以美德起名也就相应地表现出诸多形式。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美德,注重修养的优秀民族。
@修德类如:徐敬德、姚希德、曹孟德、李德裕、纳兰性德、元德明;
@景仁类如:卢怀仁、贺德仁、黄景仁、王守仁、吕仁颜、候树仁;
@尚义类如:卞思义、史申义、隆、王义山、王守义、陈与义、任义山;
@秉忠类如:赵秉忠、郑本忠、吕大忠、白履忠、赵忠祥、王忠华、陈忠义;
@效道类如:朱崇道、杨宏道、刘师道、卢恩道、李培道、晏几道、郦道元、路效道;
@效贤类如:杨景贤、冯行贤、李齐贤、来汝贤、任贤齐、戴效贤;
@希良类如:张希良、张学良、吴子良、沈良才、何良俊、曹书良;
@行孝类如:沈思孝、李孝光、方孝孺、王孝泳、张孝祥、李孝南;
@扬善类如:王从善、陆登善、华善继、钱惟善、张吉善、司安善;
@笃信类如:起执信、王德信、孙惟信、方信懦、韩信、庚信;
@立志类如:王志坚、丘志广、金志章、班惟志、张志丹、姚志才;
@建业类如:吴伟业、宋聚业、沈业富、张继业、汤镇业、顾家业;
@类如:薛、张、王举正、周弘正、蒋周正、龚自正;
@重行类如:李修行、王道行、申时行、江行敏、柏行斌、查慎行、丁行芳;
@守真类如:朱淑真、陆法真、马守真、颜真卿、钱太真、朱真言;
@遵利类如:葛守礼、王安利、李秉礼、闫怀礼、杨念礼;
@养廉类如:王思廉、蒋知廉、钱养廉、蔡克廉、白爱廉、刘爱廉;
@树谦类如:姚培谦、史承谦、、王光谦、赵谦让、李恕谦;
@敬贞类如:王世贞、白乃贞、张嘉贞、杨贞吉、顾贞观、杨维贞;
@贵和类如:万士和、陈德和、张志和、夏志和、金和、张宗和;
@好学类如:方学渐、徐学诗、威学标、沙可学、祝遵学、刘景学;
@倡思类如:王思顺、朱思本、何思澄、柯九思、左思、陆思康;
@喜敏类如:曾敏行、宋敏求、林敏修、徐时敏、宋志敏、冯惟敏;
@靖节类如:沈端节、宋崇节、刘安节、王元节、欧修节、孙均节。
如此等等。除了以上这些类型之外,还有怀朴、赞直、悦诚、咏纯等类型,如、李白朴、牛正直、马一诚、白玉纯等。现代人又兴起了许多美德词来润色名字,如勤、俭、刚、毅、勇、健、楷、模、范、美、敦、厚、恭、让、谅、高、正、清、芳、香、洁、慧、亮、友、助、济等。这几十个美德词,就成为自古至今起名字的一条重要的思路,像武心洲、许绍高、杨正刚、何其芳、朱自清、蒋光慈、等,可以说都是沿用这条思路命名的。
但话说回来,以德起名只是“言”,为人做事才是“行”,只有言行一致,才能真正达到“扬名”之境,如果言行不一致,甚至相反,就会遭到唾弃,成为笑柄,被当成饭后茶余嘲讽的笑料。
化典构思法
历代文人都喜欢在文词曲里运用典故。以东诗文含蓄、典雅、富有说服力、表现力、典故是指我国典籍中出现的有意义的故事和有出处的词话,运用典故是我国的文化传统之一,它也是提高名字的文化素质和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中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指纯正博大而又刚强的气质,也有诗云“是气所磅礴,凛然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定足论!”讲的就是浩然之气:“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
清代著名画家、诗人、书法家郑板桥的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的《杨柳枝》:“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借“板桥”二字来讽刺世态炎凉,名字与其画风一致,耐人寻味。
现、当代不少著名文人也在起名时巧用典故,对这种方法的运用起到了有力的推广作用。
如朱自清之名出自《楚辞·卜剧》中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表明自己要做一个清白自尊的人,以廉洁正直自律。的确人如其名,朱自清一生正直清白,特别是晚年贫病交加,但宁步饿死也拒不食用美国兵从飞机上空投的面粉,保持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骨气。
再如王朝闻先生的名字出自《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闻知真心以以拼死的精神来求得真理。楚图南先生的名字出自《庄子·逍遥激》:大鹏由北冥飞。“绝云气,负责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图南”表示既定远大目标。
谢冰心、沈冰壶。“冰心”、“冰壶”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是指晶莹洁之水;“冰壶”:是指深藏冰心的高洁透明玉壶。比喻人内外皎洁,琳麋剔透,品德高尚。
,“乔木”出自《诗经·伐木》:“出自幽谷,迂于乔木。”乔木是指树干高大的松、柏、杨、白桦等树,这些树木都象征着顽强的意志,高尚的人格。
刘白羽,“白羽”出自唐代卢纶的《寒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白心,杆上带有白色羽毛的箭,这里是指能射穿青石的利箭,表现出强劲的力量。
从上面的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典故化名存在两种倾向。第一种是用其本意,第二种是借“典”发挥,赋予新意或者是旧词新用,措词反用。
前者如孟浩然,羊士谔、王朝闻、朱自清等,后者如楚国抽、、刘白羽、未央、邓散木、等。这两种倾向的立意不同,侧重点不同,但表达效果是相同的,前者的典故本身就表达了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涵义,而后者的典故则是通过“再用”,即引申后表达主人想要表达的思想,都体现了主人的价值导向、人生观、世界观、处事态度和事业取向等问题,耐人寻味,含蓄深远。
如“乔木”一词在典故中的立意是高大的树木,用在名字中引申为高大的人格,再如“散木”在典故中的本义是无用之材,主人以散木为名则表现出谦逊、积极进取的美德,是个性的自然流露。
借用成语构思法
巧用成语就是通过加工改造成语而命名的方法,也就是引入成语的起名法。运用成语的名字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耐品味,且琅琅上口,涵义深远,给人以美感。
@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词组或短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汉语成语大词典》中收集了约17万条成语。这个数量相当可观,对于起名字完全是一个可供利用、开发的“宝库”。
@名字中的成语运用自然无法整体上套用,但可以将成语加以改造,取其义而用之。将成语适当改造以后引入起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简缩式。即将成语整体压缩,改造成两个或三个字的形式,让人一看就知道它的来历和起名的涵义。举例如下:
@叶知秋:即“一叶知秋”,看到一片树叶落下,便知道秋天临了。以此比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可以从某些细微迹象看出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
@吉天相:即“吉人天相”,好人自会得到上天的保护和帮助,此名对主人有深深的祝福之意。
@万斯年:即“亿万斯年”。形容无限长远的年代,来日方长,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种是纲目式,将成语用几个关键字,提纲挈领地表现出来。
@如刘海粟:沧海一粟;程思源:饮水思源;:学以致用;祝馨香:馨香祷祝等。这种形式比较随机,对姓氏没有特别的要求。
@第三种是谐音式,即采用以上两种方式,根据需要用谐音字替换成语中的原字,举例如下:
@钟志诚:“钟”即“众志成城”,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牢固。比喻大家精诚团结,主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沈力行:“沈”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努力实践,表明主人的实干态度。
@冯甘雨:“冯”即“久逢甘雨”,比喻一直渴望的东西得到了满足。
@辛花放:“辛’即“心花怒放”,形容非常开心。
巧用成语起名应注意一个“巧”字,一是成语的表述要准确、醒目,让人一目了然,不能发生歧义或误解;二是选择的成语的要适宜于起名,要雅俗共赏,既雅致又能让人读懂、理解,要有积极意义。
电视连续剧《十六岁花季》中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女孩子姓张,她想取一个四字名,同室的好友赠她一个名字:“张牙舞瓜”,赚得众人哈哈大笑。我们在不以为然的同时,可以得到起名要“雅”的启示。再如,一个姓氏为“黄”的人,最好不要起名为“黄粱梦”,因为成语“黄梁一梦”的意思是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瞧,这样的名字多少会让自己扫兴,给别人留下笑柄,还是远离为妙。
谐音兴义构思法
所谓谐音兴义构思法,就是在甲字与已字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时,可以借助语音作为桥梁,用甲字的字形表示乙字的语义,或用乙字的字形表示甲字的语义的一种构思方法和技巧。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假借字”的说法,即借用甲字的形体,表达乙字的意义。谐音兴义即是借字的活用,两者的原理是一致的。上面讲的巧用成语法中的“谐音式”即是谐音兴义构思起名方法的一种。
谐音兴义起名的途径主要有两种: 一是姓氏的谐音,如刘(留)青山,何(河)思海,朱(珠)满庭,宋(颂)太平,姚(遥)远途,谭(谈)天地,艾(爱)农、龚(共)休戚,薛(雪)中睛等。二是名字谐音,如马辛(新)衣,更敬敏(民),李公朴(仆),等。
一般情况下一个姓名中只用一个谐音字,以求鲜明、集中,如以上所举的例子。但有时候因为组词的需要,偶尔也可以选用两个谐音字来起名。如(援朝),邓戈明(革命)等,只是这些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谐音字的名字已具有了其双重语义,即本义与谐音字义。
采用此种方法起名,扩大了姓与名之间的语义范围,增强了姓名的趣味性和含蓄性、耐读性,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运用谐音法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选用谐音字应周密考虑,不能丑化姓名,或带来消极、不雅的意义。
如“姚培谦”,这个名字的构思本来是取“要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之义。但细听此名,会发现“培”字与“赔”字同音,而“谦”字又与“钱”字相谐,因此听起来就极像“要赔钱”,这个意义就相当消极和令人不快了。又如“商海”一名,字面看并无大错,是表明商业发达,繁荣如海之意,但叫起来容易误听为“伤害”。
这就是考虑欠周全,造成的不良效果。所以我们在运用谐音兴义法起名时,一定要反复推敲,严格把关,杜绝负面效果的产生。
二是要掌握谐音兴义的规律,即什么情况下采用本义,什么情况下采用谐音转化语义。一个字的谐音转化意义往往不止一个,那么,区分和选择的关键是进行“语境”的分析,即弄清语言环境,疏理词语之间的关系。
起名的原则和方法3宝宝取名——男孩女孩起名方法大全
1、男宝宝的起名方法
用表示光宗耀祖的文字最佳,如孝、敬、继、祖、承、先、延、广、荫、孙、业、昌、绍、裘、怀、念等,有承前启后、继承祖业、发扬壮大之意义的字为最佳。
2、女宝宝起名方法
由于是个女宝宝,一般宝宝的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公主漂亮,美丽,当然还要是个小才女。比如表示美好品德的贞、淑、文、端、丽、庄、静等,或者表示爱心的爱、敏、闵、怜、念、惠等。又或者是表示美丽的姝、蔓、妃等等。
3、高雅的起名方法
多是成语典故起名法。如:德、祖、家有关联的一些成语典故起名最佳。比如显祖扬宗、光宗耀祖、高才大德、德容兼备、才德兼备、家喻户晓、齐家治国等。简单来说,就是用古代成语典故中有意义的话,从中挑选一两个字来命名。典故起名法属于文化层次较高的命名法,一般需要命名者熟知古代文献,或者至少读过一些古书,方能用典故来起名。在我国丰富的古典名著中,有许多寓意深刻的词汇可供我们起名时做参考。
4、用典起名的四大种类
明用类: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其名取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暗用类:晋人潘岳,字安仁,用《论语》“仁者乐山”意,但以岳代山,就不是直接引用了。 战国时期孔子后裔名孔白,字子上,“上”与“尚”通,“尚白”乃殷人习俗,而孔氏是殷商后裔,故其名暗寓追怀故国的意思。
倒用类:明人易三接,字康侯;清人王子接,字晋三。都系用《周易·晋卦》“晋,康候用锡马蕃庶,昼日三接”。
散用类:明人王恕,字宗贯,是用《论语》“吾道一以贯之”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有时用典不直接引用,而稍用点化,更有意味,如著名学者钱大昕,字晓征,是以《礼记·文王世子》中“天子视学,大昕鼓征,所以警众也”为蓝本,但改“鼓”为“晓”,即照应了名中的“昕”字,又避免了过分板直。用典须注意变化,不要用得太白了,成为他人谈笑资料。
一、宝宝取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2、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3、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4、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5、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二、宝宝取名基本要领:
1、以孩子父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单名(容易造成重名);
2、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两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四个字的名;
3、以父姓加固定的字派(有的家谱规定必须使用)加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
4、以孩子父母的姓加上一个有特定意义的字,组成三个字的姓名。
三、宝宝取名具体建议:
1、如果凭想象实在想不出理想的字,不妨查查字典。
2、最好买本相关的书,了解一些命名数理和生辰八字五行相生相克的知识。
3、一般来说,男孩起名用字应含阳钢之气:如“英”“强”;女孩取名用字应含贤淑之意:如“慧”“娟”。而有时男女反用则孩子长大后各方面都比较优秀。
4、现在给孩子取名,最好是用四个字的名,即父母两人的姓加上两个字,如男孩用“夫子”“健夫”,女孩用“慧子”“纯子”等,本人认为四个字的名不易重名,别具一格,好处多多,将逐步流行。
四、“有特定意义的字”可以是:
1、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男孩用“健、英、伟”,女孩用“慧、娟、淑”等;
2、孩子出生的季节,如春天出生的用“春”字,秋天出生的用“秋”字;
3、孩子出生的地点:如“京生”“津生”“沪生”“渝生”;
4、孩子出生的日子,如国庆日出生的用“国庆”“建国”“建华”;
5、孩子出生的时晨,如早晨出生的用“晓光”“晨光”;
男孩起名技巧
(1)尽量避免使用单字
首先,单字对命理五行的补救不如双字作用强,简单的说,单字名字的得分普遍比双字的低。其次,单字比较容易因为普通、俗气而大众化,也久是容易出现重名。个性化不强,也不太引人注意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张、王、李、赵、刘这些大姓给男孩子起名最好不用单字名,比如李钢、刘勇这类名字最好不用。
(2)名字应有阳刚气
给男孩子起有阳刚气的名字,这种思路是对的。男孩子的名字就应该响亮些,如果一个男孩子的名字有女人气就有些不妥。要想在名字中有阳刚气,就要用一些有阳刚色彩的字。
中国人的名字中有很多字是很有阳刚气的,比如:霄、雷、壮、冲、飞、震、海、磊、剑、侠、石、猛、威、彪、昂、武、天、豪、雄……用这些字取的名字,只要用得恰当,就会使名字有阳刚气。
给男孩子起名个有阳刚之气的名字不难,但要避免重名过多。
女孩起名技巧
形容女性美的词实在太丰富,适用于女性起名的词汇相应也很多,比如:柔水、迤逦、婉约等词汇。那么,这些众多的词汇中,怎么选择组合自己的名字呢?
下面提供了三个小技巧:
宝宝起名方法一:用带“女”字边的字,取其美者为名。在给女孩子取名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女”字边的字中找您喜欢的字。比如妍、嫣、妩、姝、娜、娴等。
宝宝起名方法二:用形容美女或赞美女性的词给女孩子取名,往往能使女孩子的名字格外动听,过目不忘。
怎样用形容女性美的词给孩子起名呢?用形容女性美的词给孩子取名字,首先要注意姓与所选词的发音是否协调,读起来是否顺口。
以形容美女和赞美美女的词为名,还应注意要在这些词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不一定拘泥于原来的词。有些词直接用在名字里并不好听。
比如落雁、沉鱼,用在名字里似乎都不是那么好听,但稍加美化就能出好名字了。可以取意择字,把沉鱼落雁变为“沉雁”,这样就有了沉鱼落雁之意。像吕沉雁、毕沉雁都是挺不错的名字。
宝宝起名方法三:挑选带“王”字边的字,以珍宝美玉为名。因为带“王”字边的字往往是美玉或者珍宝,适合用在女性的名字中。
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起源:我苗氏先祖苗公讳畅为我苗氏族人恭称为"始世祖"始世祖自大清康熙年间由苗庄寺迁徙至泌阳西北八里安居,建庄曰"苗楼"买鲁姓三个庄土地四十余顷,至第五世,分拆而居长门居苗楼、小苗庄,次门居居老苗庄等处,至仿相传十五世左右,三百二十余年,繁衍族人一千五百余口,二百余户。因年深日久,原宗谱字辈将尽,后人起名随无谱可依,更恐后世子孙,族大分离,各地而居,来往不便、宗牌混乱、老少颠称、不成体统。因经各村众族人协商公议重修家谱。我族十一世有一人,名苗中宪,字法章,年逾八旬,愿劳重修、增补其家谱,以为后世子孙永远字牌就纹,不乱顺序,今人记载,明证流芳。
前单传四世,自 金含天庆 四辈,后续 忠恕立基 典常致用 八辈,本次重修续增 瑞增露润 恭厚仁义 春广潮俊 经纬泉周 一十六辈。止在公元二零零四年三月。
公元二零零一年,农历己巳年三月十二日清明节,我苗氏公议通过:立碑唱戏、续家族谱书、增续字辈。执事人员名单如左(原文为竖排文字):
编辑:中宪 鉴证:中章 恕敏 管帐:中方 现金:新坡 出纳:立贵 经手:恕川 恕刚 恕珍 新禄 基明 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五四七年,在若敖之乱中,楚国大夫伯芬因罪被杀,其子贲皇逃到晋国后,受到晋国的优待,受封于苗邑(今河南济源县西),
贲皇的子孙后代就以封地名为姓。苗姓是楚国王族的后代,因此,苗姓起源于楚国王族之姓。苗姓起源于芈姓。发展和演变:苗姓在浙江东阳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东阳望。现今苗姓大都分布在河南山东两地优以河南省台前县候庙镇苗口村人气较旺!后人有1000余人
起源主要有四:①源于芈姓,以地名命姓,始祖伯棼。据《风俗通义》、《左传》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所载,春秋时期,楚国公族大夫伯棼因罪被杀,其儿子贲皇逃亡到晋国,受到晋国君主的礼遇,令其食采于苗地(在今河南省济源县西南),所以又叫苗贲皇。贲皇也为晋国出了不少力。有一年,晋国和楚国在鄢陵大战,楚军势大。晋军将士均有恐惧之心。贲皇便告诉晋君说:“楚国的精兵都在中军,只要先攻被其左右两军,再乘胜合攻中军,就可以打败楚军。”晋君采纳了他的建议,果然取得了胜利。晋君非常器重他。他的后代以地名为姓,遂成苗氏。因此,也有人认为,贲皇才是苗姓的始祖。②据《姓氏五书注》所载,相传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始于此。④出自回族苗姓,源自明朝皇帝朱元漳的赐姓。据《赛典赤家谱》载:“咸阳王(赛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胜之兵戍守宁夏、渭南等处,所有兵将保属哈蜜(密)征调。以名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赐为十姓:曰闪、曰者、曰白、曰苗……,”苗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海南沿海及青海等地。④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百济(朝鲜古国)大姓有苗姓;清满洲人有苗姓,世居沈阳;拉祜族黑苦聪人阿沙普氏,汉姓为苗;今满、彝、畲、蒙古、维吾尔、东乡、回等民族均有苗姓。
始祖:苗贲皇。
迁徙:
苗贲皇的苗邑,据考就在今河南济源的西部,现在该地还有一处地名“苗亭”,据说就是二千六百多年前苗邑的遗址。苗姓最初的发源地,当然也该在个地方。三家分晋后,苗姓因仕宦等原因,在今山西、河北等地落籍。战国后期,秦国穷兵黩武,中原是其扩张的第一个目标,苗姓祖居地济源也深受战火侵扰,故大批苗姓或北徙今山西长治,或东迁今山东定陶一带,后经繁衍发展,昌盛为苗姓上党郡望和济阴郡望。两汉时期,见诸史册之苗姓有兵技巧家苗子,王莽国师苗讠斤,刘秀时代的父城(今河南宝丰)长苗萌,幽州牧苗曾以及汉末的苗祀,尤可一提的东汉时东阿侯苗光,史书称其保全了封邑,则表示苗光子孙落籍于今山东东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激烈动荡,苗姓同其它中原士族一样,为了躲避兵火,取道南下,跨过长江,进入江东。其中一支苗姓辗转于今浙江金华一带,后经繁衍,形成了苗姓历史上的第三大郡望——东阳郡。当然,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苗姓主要还是昌盛于上党、济阴二郡,如苗姓历史上唯一一位宰相苗晋卿便是上党壶关人。唐代中后期,有陕西之苗姓为避国都附近纷扰不断的战乱,迁居今甘肃、宁夏一带。两宋之际,苗姓以上述三大郡望为主源,散布之地更广,尤其在宋赵王室偏安江南后,苗姓人在今南方省份,如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定居。需要指出的是,繁衍于今山西长治一带的苗姓依旧名人不断,竞现于史。明初,山西苗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甘肃、江苏、陕西等地。明中叶以后,苗姓已分布于全国大多数地方,并有渡海赴台者。清中叶以后,伴随闯关东的风潮,有冀鲁豫地之苗姓入迁东三省。如今,苗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甘肃、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苗姓约占全国汉族苗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二。目前苗姓人口列全国第一百五十四位。
郡望:
东阳郡 吴宝鼎元年(266)分会稽郡置东阳郡,郡治在今浙江金华。隋开皇十三年(593)改置婺州。故城区有婺城之称,后历为州、路、府治和专署驻地。
堂号:
惠化堂 源自唐代潞州壶关人苗晋卿事。唐李固的《幽闲鼓吹》中,曾记苗晋卿一事。苗公落第归乡,途中遇一老人,自称知未来事。苗公于是问道:“我应举已久,有一第之分吗?”老人答道:“何止此,大有来头,只管再问。”苗公道:“我久困于贫变,但求一郡守,能够得到吗?”老人道:“更向上。”苗公问:“那么按察使呢?”老人道:“更向上。”苗公惊异,再问:“为将为相吗?”老人答道:“更向上。”苗公发怒,说:“将相更向上,难道能作天子?”老人笑道:“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苗公以为事属怪诞,惊出一头汗。后来苗公果然出将入相,唐德宗驾崩,苗公以首辅居摄政三日,应了老人“真者不能得,假者即可得”的预言。苗氏堂号“惠化堂”由此而来。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东阳。②自立堂号:余庆等。
字辈:
河南睢县苗氏辈分排行:忠孝传家久,勤俭绍业远,守成克永茂,崇学方荣显,建国先立志,金光照华汉。
山东日照莒县苗氏字辈:福起溪永兴,本传世继衡。承德繁玉广,乾元亨利贞。
名人:
苗欣(?—23)西汉末新莽时人。王莽代汉,拟大伐匈奴。始建国二年(10),他被任为五威将军,与王况率兵出五原,屯于边郡。后封利苗男,天凤元年(14),任大司马。次年,左迁司命。地皇四年(23),刘歆自杀,代歆为国师。绿林军攻入长安,他与王莽俱退守宫中渐台,战败被杀。
苗海潮,隋末东南地区农民起义领袖。下邳(今江苏邳县东)人。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聚众起义,不久并入杜伏威部,在江淮一带抗击隋军。十三年,攻占永嘉(今浙江温州)。武德六年(公元623年)降唐。
苗晋卿(684-765),唐大臣。字元辅,上党壶关(今山西长治)人。祖袭夔,不仕;父殆庶,官至绛州龙门丞,早卒。晋卿好学,第进士,开元七年登文辞雅丽科第二名。初调修武尉,转奉先、万年尉,迁金州刺史,入为监察御史、侍御史,历度支、兵、吏三部员外郎。二十三年迁吏部郎中,二十四年拜中书舍人,二十六年以本官兼河西节度使判官,二十九年任吏部侍郎;天宝二年出为安康郡太守,岁余转魏郡太守,兼河北道采访处置使。五载改河东太守,兼河东采访使。徙扶风郡太守。入为东京留守,宪部尚书。十四载授陕郡太守,陕虢防御使。至德二载肃宗召至凤翔,拜左相;两京收复后,又改侍中。乾元二年,册为太保。卒,初谥懿献,后改谥文贞。工文善诗,王维谓其“时人以为鲍参军、谢吏部为更生云”。今存诗一首,文六篇。
苗发(-约785),唐诗人。潞州壶关(今属山西)人。宰相苗晋卿子。弱冠入仕,初为乐平县令。大历前期为朝散大夫、秘书丞,封龙门县开国男,升任尚书都官员外郎。又曾任驾部员外郎。工诗,与李嘉佑、李端、司空曙、卢纶、钱起、耿湋、李益、秦系等交游唱酬,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作品多佚。《全唐诗》录存其诗二首。
苗授(1029-1095),北宋将领。字授之,潞州(今山西长治)人。少从胡翼之学,补国子生。以荫累迁供备库副使。从王韶取镇洮为先锋,克珂诺城,尽取河湟之地。败鬼章有功,知河州。破羌人于露骨山,俘大酋长冷鸡朴,羌族十万多帐归附,威震洮西。拜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徙知熙州。元丰中,攻西夏,城兰州,转战千里。元佑三年(1088)迁武泰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知潞州。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庄敏。
苗履,北宋将领。潞州(今山西长治)人,苗授子。少从军,历熙、延、渭、秦四路钤辖,知镇戎军。元符初,知兰州,与姚雄合兵讨峗羌。焚其族帐而还。累进天武都指挥使卒。
苗傅(-1129),南宋将领。潞州上党(山西长治)人。高宗初以统制官护卫隆佑太后南渡。建炎三年(1129)高宗幸杭州。嫉王渊骤擢,忿宦官恣横,与刘正彦激杭军兵变。《宋史》称“苗傅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杀王渊及宦官康履,迫高宗逊位三岁太子,由隆佑太后听政。勤王兵至,败流建阳被俘,与正彦同被处死。
苗再成,南宋名宦,抗元三杰之一。历官真州安抚使、濠州团练使、真州知州,慷慨有大志。德佑元年(1275年)守真州,与文天祥定计抗元。元军猛攻,誓曰:“我苗再成,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城陷而落入敌兵之手却英勇不屈而死。
苗衷(1381-1460),明英宗、代宗时大学士,正统十年至景泰元年(1445-1450)任此职。字公彝,凤阳定远(今安徽定远)人。永乐朝进士,擢翰林院编修,屡典文衡,预修实录。英宗即位,开经筵,杨士奇荐苗衷为侍读学士。正统十年(1445)以侍读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历升兵部尚书致仕。衷学术醇正,为士林推重。有《史阁记闻》、《归田录》行世。卒谥文康。
苗夔(1783-1859),清学者。字先麓,直隶肃宁(今属河北)人。不好制度之文,专究六书形声之学。曾得顾炎武《音学五书》,慕之弥笃。精于《说文》,认为此书多有为后人妄删或附益者,乃撰《说文声订》。治《毛诗》,以齐,鲁、韩三家相证,作《毛诗韵订》。又曾广集群经之韵,编成《说文声读表》,晚年考据金石,兼及陶器。另著《说文声读考》、《经存韵补正》、《经韵钩沉》等,均未刊。
苗沛霖(-1863),太平天国叛将。字雨三。安徽凤台人。秀才出身,原为塾师。1856年在乡办团练,与捻军作战。后势力日盛,裁留两淮钱粮税收及厘金,控制凤台周围数十州县,割据称雄。次年投靠清将胜保,后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国封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旋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败于僧格林沁,为部下所杀。
其他苗姓名人有春秋晋谋士苗贲皇;宋大臣苗训;清诗人苗泉等。近当代苗姓名人有农学家苗春生,乡镇企业家苗锐,民族文学作者苗青,作家苗秀、苗芒、苗歌,诗人苗得雨,篮球运动员苗波等。
把栏杆拍遍全文
本文2023-09-22 03:11:3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