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黄姓的辈分顺序如下:
一、 安徽合肥:应绍先业刻彰其德永守典礼邦家之光。
二、 安徽砀山:忠厚传家远仁爱保久长信义群敬重和睦寿乐康。
三、 安徽六安:志守先人德书永世道长家传为礼义忠孝继贤良。
四、 河北邯郸:仲淑季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
五、 四川德阳:立身侍翰裕万代荣华长诗书谆孝友和睦振家邦。
六、 四川祁阳:世伯良金应国大一二三孔道光明远。
七、 四川湖山:宫商角徵羽声音谐律吕君臣民事物繁会昭规矩章社张纾循环赓续翕纯。
八、 四川荣县:世永俊占文正天星顺良成德家清敦仁阳开万景国朝维士守宗耀荣。
九、 福建永春:明瑞清敦厚。
黄姓相关信息:
黄姓主要源自嬴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按照司马迁的《史记 秦本纪 》记载,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是远古时期伯益的后裔,伯益长子大廉为黄夷首领,在夏朝建立古黄国,商朝以国为氏。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朝甲骨文卜辞中有“伐于黄尹二羌”的记载,甲骨文(前6213、乙4642)记载,祭祀时“帝黄奭三羊”和“贞用于黄奭佑三牛”,讲述了商人祭祀,是黄尹、黄奭最早的记载。
黄姓字辈
派语 (字辈、字派):
黄姓字派一般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别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续修《黄氏宗谱》字派为:
源远流长世绪昌,本深枝茂振纲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继述从先永庆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黄氏四修族谱字派为:
良庆诒谋远,谟猷一本传,发祥徵孝友,积善启英贤,锦绪宜增美,芳声永绍先,恢宏昭世德,国士克长绵。后又续派语为:立志光庭训,信心金石坚,山川钟毓秀,日月复周全,慎修垂典范,敬业守清廉,兰桂馨香继,诗书福禄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黄氏字派为:
隆德从景,朝廷友绍,门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纯仁,贤为国瑞,有道方享,树高声远,
本固枝荣,先泽孔长,万代永典。
江西龙山黄氏宗谱字派为:
基业恢广,嗣续延绵,顶理永盛,礼全资顺,荣华富贵,金玉满堂,贤良方正,
智仁信义,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宽裕温柔,发强刚毅,博厚高明,悠久远定,
继往开来,奕叶衍庆。
湖南靖州渠阳黄氏字派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万元再通光,昌传汉保进。
后又续百字派语为:
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名官怀德远,佑后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
善欲功钦衍,分封域共江。会齐交自正,在楚祚弥昌。
国仰春申义,篇成博士章。中山闻诏语,东观启书藏。
西代通侯贵,千秋且叶光。合宗文书续,先业炳淮阳。
浙江陡亹黄氏字派为:
积善允征祥百世,应怀祖泽;立心思济同一源,共振家声。
(黄氏)四会建合族祠序
赏闻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古先王谊重亲;亲系以姓而弗别,缀(zhuì)以食而弗殊;爰(yuán)定为同宗合族之制,无分远近,无间亲疏,使之辑睦如若一心,相联如一体;典莫隆焉(yān),意莫厚焉;如我黄姓者宗支繁衍,散处各方,派虽别,而源则同;地虽殊,而情则一;诚不可不有祠以联之也。
然建祠必择吉地,此地必求居中。兹幸得四会北门,诗书街内地段一所;直则三十有五弓,横则八丈有五尺;尽可建祠三座,兼有左右两厢。稽(jī)旧志,地号银冈;问故家人多玉笋(sǔn),怀维时本家星学;上梁卜四月良辰。
于是族内地师,布局定五方位置:坐子向午,乃其正针;兼癸(guǐ)及子丁,乃其旁线。哙哙(kuài)哕哕(yue),疑九夏之晕飞;正正堂堂,踞一城之龙脊,金鸡冈顶其后主;冠带巍峨,千哕岭,属在前朝,冕(miǎn)族秀发,伫(zhù)看锺霊毓(yù)秀,科甲绵长,还应锡类发祥,丁才蕃富,此固本姓一时之盛事,而实祖宗万代之磬香也。
但营材购地,工费浩繁,不得不有资于签助。原议每人一祖先牌位,考妣(bǐ)两衔,助银伍两正。每人一长生禄位,夫妇两衔,助银四两正。目今齐部止得四百之间,计银不过弍千。而买地已支数百,余外,庇材有限。诚恐不足敷支,现下正间将竣,常有旁厢未建,所望众昆踊跃,多签牌位禄位,以成美举。思其难,以卑其易;经其始,必善其终;异日者祀(sì)事孔明,子孙勿替;人文蔚(wèi)起,世泽绵长,凡我同宗,无不承 祖考之庥(xiū),而受无疆之福矣;是为序。
戊(wù)申(公元1848年)夏五月宗侄畅之撰、理通书(zhí)
道光廿八(公元1848)年十二月十五乙卯(mǎo)日卯时升座牌位禄位芳名列后:
大沙牌位 十一;
大布牌位 廿;
威井牌位 五、 禄位一;
仁聚二婶牌位 四、 禄位一;
福田牌位 七;
高崀牌位 十二;
横径牌位 三、 禄位二;
万洞牌位 二;
陈崀牌位 一;
铁场牌位 卅三、 禄位七;
黄屋寨牌位 十;
禄村牌位 十二;
雀村牌位 二;
江子头牌位 三;
沙历牌位 五;
塘基头牌位 三;
寺山牌位 三;
燕子崀牌位 十二、 禄位三;
神仙寨牌位 十二;
寺冈牌位 十一、 禄位四;
白石塘牌位 九;
茅岗后入。
晃逺第十七级左便第壹位禄位夫妇两衔
富逺第十五级右便第十八位禄位夫妇两衔
朝君牌位第五级左便第十七位
毓(yù)彦牌位第三级右便第十壹位
居广牌位第十级左便第六位(此是半壁绍元亚公)
共二十七级,每级四十六位;右便廿三位,左便廿三位;共计七百八十二位。
石榕坊黄家旧谱
四十世祖,峭公十一郎,娶妻官氏、吴氏、郑氏,妻各生七子,今因五代相郭威王,官至奎章阁大学士。三妻葬在梅州府,风送洞,金兰阁。坟前有湖,子孙住在两边。天德八年,峭公置酒,请亲戚宗族,唤集子孙曰:“汝众听吾言,吾今年老,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须有九泉之虞,不误桑中之叶,今吾至此,家口日增,供给浩繁,愿如水中之鱼,莫似霜中笋,若不预为处置,何以为子孙之计。兹将所有现钱八千万贯,金银八百秤,俱作廿一份均分,各人依数收领,随往别处立业,异日光前裕后,瓜瓞绵绵,寝昌寝炽,其各母忘木本水源可也。当时峭公吟诗八句,指挥各男收拾,登程而行。
其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各求胜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休庆,三七男儿总炽昌。”
以上计廿一人,俱一脉分枝,各散诸处,分住置业;叶叶开枝,代代绵长;各亲认属,犹如树叶而知有根,若有此家谱对证,诗句无差者,就请升堂入室,勿以外人相待。如无此诗对证者,即非同宗共脉之亲矣。
大始祖黄渊公,至我毓彦祖共计七十世祖。自米氏近世祖,至今十九世矣,朔南雄旧谱,江夏宗支,系出颛顼(zhuan xu)之曾孙,陆氏受封于黄地,以国为姓。其太上祖黄渊公,历代相传,至霸公为六世祖,霸公相传,至四十世祖峭公十一郎,为五代时,相郭威王,官至奎章阁大学士,娶妻官氏、吴氏、郑氏,住福建南雄珠玑巷,妣(pi)各生七子,共廿一子,盖自秦、汉、晋、唐、宋之间,科名甲第,赫奕后先者,不可胜纪。今我南来之祖,原系峭公吴氏所出第二子,化公妻余氏,相传至回公,生男天禄公,为四十八世祖,妻江氏、李氏,禄公生二男,长千一郎,妻廖氏;次千二郎,即朝翁公,妻米氏,是我近世南来始祖也,时值宋末咸淳元年,因理宗皇帝,逐出胡妃,逃走南雄,各知皇妃不敢收藏,以致投河而死。本乡里畏圣上究责不便,各自迁移。吾祖千二郎,即朝翁公,同妻米氏,从众直往南行,抵连州水口,催舟不得,扎竹排于江中,顺流而下,次日狂风大作,打散竹排。吾祖赖天屁佑,夫妻遂向广东潮州府,程乡县,宝坑乡,而歌乐土焉。公生下六男,各男所出子孙未有详注,唯第五男,万五郎,至云远公,生四男,长唐燕,次公燕,三燕,四魁燕,迁居四会,黄江乡,相传生我近世祖--汝集公,住黄江乡,村名岗济头,生下二男,长其芳,次耀芳。我其芳公,迁居沙尾,后迁居广宁曲水铺,高莨乡,妻许氏。吾祖质扑自处,勤俭治家,厥后子孙绳绳,科名奕奕者,皆赖祖之崐流泽孔长焉耳。
大始祖黄渊公,至霸公为六世祖,楚王见秦王道,崩于砂丘,同父春申公,刘项二将,攻击阳,四人出师之日,军兵先到为君,后到为臣。是时神同广大,喝水成河,领兵四十万,先到咸阳,秋毫不犯。项羽后到,有拔山之力,不肯为臣,故是与汉皇相争天下五年然后项羽自刎。
黄姓家谱序
尝观诸史,历代帝王统序,居子孙犹记载详明,以俟(qi)后学遐稽(ji),况宗谱世系水木本,为子孙者,曾可等于弃髦,而漫然置之也。但宗谱之作,必上溯元祖所自来,下迄当代之合族,凡宗支俱录焉,其斯云备也。然而世运年烟,其间兵焚告警,世运迁流,亦多有不考者也,有仁孝之思者,其可远者弗稽,近者亦弗纪矣,但观今之世族,无论子孙希少者失宗莫考,即名家巨族,亦往往有茫然莫知其宗也,于是有。异族冒认他人之祖有之,有同脉竟视为陌路之人者有之,谁是概然然志修明谱牒,笃宗支,明代次序亲疏,使后之览者灿然若星罗布列已哉。乙亥(公元1755年)之岁,余缘与端州府庠(古代乡学的名称),广宁曲水坊道显黄牛会友,延训令子孙,芸宓讲易之暇间,与其族属齿德俱忧,懿迁翁、御显翁、泽显翁,游览观其二三世住城,皆翠山川秀气也,问其长老,此祖历代何代矣?开土作室高崀寨,几经年所矣,其于开基始迁世数,亦明如指掌也,长老懿迁翁、御显翁、泽显翁等,痛远支之莫考,悯谱牒之无存。概然欲修家乘以序,世代相传之次,以便亲疏等杀之列,以纪出处显晦之迹,以书婚姻瓜葛之亲,以录生卒葬址之处,昭于来许此真仁孝之思,崇追远裕后昆者也,夫根柢深,而菱桠蓊(形容草木茂盛)本源茂,而支脉悠长,既已诒(yí)(传给)谋式榖(gǔ)(落叶乔木,开淡绿色花),完尔继序望皇者矣,且族皆仁厚,其为老而醇悫(què)(诚实、谨慎),诚笃(du)(忠实)者茗而人,彬彬济济,异日大振家风者,当不知何底也,自始宅高崀祖至今,现存四代,计八世而子孙蕃盛已如是,易曰积善之家,必召余庆,望理岂或无哉。余因固请而为之序。
乾隆廿(公元1755)年岁次乙亥季冬之吉肄香瑞凤邑庠(xiang) (庠,古代乡学的名称)生陆文暹顿首杜攒
黄氏家谱,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黄姓世系图表
本文2023-10-09 03:28:0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