兆茂舒延登士俊青连成这几个辈分是出自李氏那个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兆茂舒延登士俊青连成这几个辈分是出自李氏那个家谱,第1张

湖北省(1)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

(2)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定。(3)湖北仙桃李氏派语:尧锡永楷烈再明 (4)湖北襄阳李氏:银显富贵洪万春,君向明亮德久承。

(5)湖北房县李氏:秦世克国正诚修,齐至身兴定安静,大学治道载明春,本德余大有可进。(6)湖北红安李氏:李氏——辉宗承大业,作述绍其堂。

红安七里坪圣人。(7)湖、红安城关门前李家、张家堰、李太、李安、松林洼一带(8)湖北孝感: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2、河南省(1)河南台前清水河李氏字辈:金保怀秀清,永春富常明。(2)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李氏字辈:绍在永文继。

三元金江长。(3)河南省汝阳县小店镇李家村陇西李姓:忠孝性生,灵明学成。

3、湖南省(1)湖南张家界桑植县派语:金明左国进。(2)湖南宁乡李氏派语:鞠公口占原派:崇志奉正宗,祖方应兆龙,荣华发达茂,永远曜先公。

一修原派:文光恢世绪,良泽启廷封,长振家声大,祯祥国祚雍。三修新派:忠孝功名显,诗书道业隆。

派次:宏开景象,家世克昌,承宜祖德,永锡贤良。(3)湖南沅江李氏派语:景继修凤玉应,春世时之成,大学文名显,鸿勋泰运新,克勤功益懋,遵道治常隆,守训承先志,敦行尚本真,有恒斯建业,能立定增荣。

(4)湖南茶陵(衡山)李氏字辈:排行原诗:天全基李祚,华胄经商传,福国护宗祖,元长世德亨。排行新诗:光宗在立本,萃植待春来,万甲和孙懋,群英象子开,向阳真泰遇,守正乃良材,有道芳声大,逢年可作梅。

李氏族谱字辈

1051 山东安丘:和、凤、一、金、海、彦。

1052 山东安丘峰山:耀、作、声、德、茂、学。 1053 山东滨州:清、鸿、希、泽、延。

1054 山东博兴:月(岳)、士、东、南。 1055 山东昌邑:本、天、尚、名、?生、?、九、修、学、章(林)、太。

1056 山东昌邑:逢广守举贵,昌树林继勋,喜田景华庆。 1057 山东昌邑:廷东朝珍彦,天公?X效?L,V守举??,宜向宗志元 。

1058 山东德州:汉熙庆正广,康风清太勇;海红祝德大,安登腾和忠。 1059 山东德州:辱季绍光,照先名传。

1060 山东登州:树、林、森、茂、栋。 1061 山东东明:龙光庭中玉,而克若雨宏;贤仕良国彦,名儒振家声。

1062 山东东平:曰起清庭,玉作帮(国)宝,去献家祥。 1063 山东东营:德、修、文、建。

1064 山东肥城:际兆昌允,瑞开洪图。 1065 山东费县:兴、清、春、佩、英。

1066 山东高密:化宗春作,道来风和顺。 1067 山东高密:玉、福、克、绍、先、哲。

1068 山东高密:元宪诒敦迪,嗣府亶毓储;衍祚最隆翼,永传缵厚图。 1069 山东高密西乡:春、树、希、宗、世、建。

1070 山东高青:桂、凤、振、恩、广。 1071 山东冠县:同学付子玉,乃维祖泽鸿。

培承献代列,百世庆繁昌。恩惠广永存,万季伦章春。

分支始祖李侃公。 1072 山东广饶:荣、龙、庆、好、开。

1073 山东海阳: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1074 山东海阳: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

1075 山东海阳:润、珠、明、浼 1076 山东海阳:世孔作树,超知忠京。 1077 山东海阳:悦、信、维、仁、义。

1078 山东荷泽:景、效、朝、进、广、宪、中。 1079 山东荷泽:世、守、海、孝、存、灵、圣。

1080 山东菏泽郓城县符楼村:中成心乃玉,瑞绪容风昌 1081 山东黄县:振恕维家远怀忠。 1082 山东黄县李氏:(玉龙昌秀)守正可,(兰宏蓉)九希丕,恒树同宗本。

1083 山东惠民:景、佃、文、相、丰、春。 1084 山东即墨:自春云广太,少茂世新传;同真洪古庆,双鹿永长年。

1085 山东济南:九、秀、佰、宝。 1086 山东济南:庆、林、承、昌。

1087 山东济南:廷登贵化荣,温良共简让。 1088 山东济南:万、廷、恩、广、德、佩。

1089 山东济南:正、亮、先、仁、德。 1090 山东济南长清:九士思念明,廷登贵(殿)化荣,温良共简让。

1091 山东济南李氏:大、志、玉、清、明、鸿、泰。 1092 山东济南历城:太、兆、玉、宗、继。

1093 山东济南历城:文、学、宝、善、延、吉、清。 1094 山东济南宛平:树、恩、之、永、仁。

1095 山东济宁:贵、宝、彦、广、常。 1096 山东济宁:若肇维祥,作善得昌;奉述庭训,永标其方;谨言慎行,尊乃伦常;千斯万年,兹亦攸光;续传久远,人所共望。

1097 山东济宁:兴继开明,启承发荣;忠孝修德,方正建行;经纶衍续,祥和久恒;隆盛光祖,显耀满庭。 1098 山东济宁:月、兆、兴、克、衍、久。

1099 山东嘉祥:凤、玉、恩(如)、兆(基)。 1100 山东嘉祥:怀、效、若、兆、伟、祥。

1101 山东胶南:万、景、克、茂。 1102 山东胶州北乡:世德家实久,伦常瑞咸昌。

1103 山东胶州李氏:庆任(梅)云,(长桂)宽(喜宝经)敦宗义,先明支恩,本仁志同,方祚吉正,字传平信,瑞玉成麟。 1104 山东胶州李氏:瑞永金士春,效建旺雨任;德泽文衍茂,洪振克成森。

1105 山东金乡:……继宗思善开来克昌…… 1106 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1107 山东鄄城: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1108 山东莱芜:海光秋乃(耐)盛(圣),万国重宗嗣。 1109 山东莱芜:式、锡(逢)、池、村、列。

1110 山东莱西埠后:龙、桂(任)、兆、基、本。 1111 山东莱州:常名树世,乃家之荣;再传百代,宏大而终。

1112 山东莱州:文、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1113 山东莱州:文法生喜,明?元学,仕振长晓。

1114 山东莱州:在、朝、座、钟、铭。 1115 山东崂山夏庄:德毓心延瑞。

1116 山东乐陵:守书名大连,辉永世照,三元清巨华。 1117 山东李氏:德林兴国政,乡田传九洲。

1118 山东李氏:殿、瑞、念、绍、庆。 1119 山东李氏:桂、明、福、印。

1120 山东李氏:纪克永传,清明和顺。 1121 山东李氏:金言福基宗,繁荣世态昌。

1122 山东李氏:少营祖武,玉为秀林。 1123 山东李氏:文、朝、述、先、伟。

1124 山东李氏:文道庆德幸,洪光照大同。 1125 山东李氏:文光化宗考,德修献玉亭。

1126 山东李氏:宪、朝、士、泽、思。 1127 山东李氏:祥、寿、明、德、玉。

1128 山东李氏:心、继、士、维、昌、茂。 1129 山东李氏:兴传道学光,先业千秋盛,厚怀大德昌 1130 山东李氏:玉昌同治,安乐恩良。

1131 山东李氏:元善从天广,鸿耕嘉儒诚。 1132 山东李氏:镇、万、世、贤、孝。

1133 山东李氏:忠、西、广、德。 1134 山东李氏: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1135 山东历城:大、如、万、传、家、在。 1136 山东历城野樵:九培文宗永天长,宇国同兴万世昌。

1137 山东。

李氏家谱辈份排列

李姓家族,辈序是"元、美、光、先、绪、敦、修、大、守、成、广、传、家、仕、本、唯、学、可、长、荣”。

李姓家谱介绍 李姓族谱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说美国犹他家州谱学会存有115种,北京图书馆收藏有67种,民间保存者不计其数。从时间上说,李姓族谱始于宋代,盛于明、清,还有一些是近现代的,基本上都是私修,而且有初修、续修、再修等版本。

修谱的主要目的是“尊祖收族”,并对宗族成员进行“尊尊亲亲之道”的伦理教育,也就是尊敬祖先,加强宗族团结,明确怎样为人处事。族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李姓世系(即世代相传的统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前有序文、凡例,后记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等。

序文介绍李姓起源、分支始祖、本谱编修宗旨等。 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王曾、欧阳修分别为《李氏族谱》写的序说:“皋陶大理氏支孙征,相夏,避难于长安李树坡,指李为姓……”“先大孺人系出金陵李氏……我李氏自陇西公、唐公、临淮王光弼、陇西郡火德以来,王侯、尚书、宰相一时贵显,世英与伦;其后,暂经离乱、迁徙不一,由金陵、桂陵、西蜀、长安、长沙、洪州、吉安、抚州、福建、广东、云南,莫非金陵之派……闻谱之为制,所以别世系、辨尊亲而教爱之道存焉。”

“凡例”说明本谱的体例及收录范围。例如,文川(今福建省连城县蓬峰镇)《李氏七修族谱》有这样一些记载:“族谱横图所以明世次也,故每为一世为一层,条系于名下或一子至几子而止,等而下之至五世为一截,又起而系六世,等而下之至十世为一截,自后十一世至数十世,俱照此式”;“横图书法先大书名讳,旁行细字分书某之几子,次书字、书号及行履历、生卒年月、配某氏、或继娶某氏,俱书生卒及葬所”;“凡字号、行配、生卒、葬所、年月,考实则书,无考则阙”;“凡本族先世仕有清节雅望者,必详传其爵位、功德,未仕而有学行事功,可为世法者,亦传其实”;“妇有美行及苦节可称者,亦各为书”。

祠堂、祖茔,有文字叙述,还配有图。李姓辈分排列有序,用字讲究,为了便于记诵,大都编成诗、联。

例如,清道光《李氏宗谱》列李金脉派的辈次为:“荣升芳建定,万代承宗明;世时乾坤太,子文应必兴”;清光绪《陇西郡李氏族谱》列李观脉派班次(班列的次序)为:“绍祖隆先泽,道德传家良;学士登魁首,荣华万载香”;“光宗思继述,世代发籍长;久远绵祖德,永赖振纲常”。这些诗、联,按先后顺序拆开的每一个字,就是这一脉派下传若干代每一代的字辈。

求李姓家族字辈

家族字辈1、衍庆堂萍乡衙前李氏三河派(一世祖为唐西平忠武郡王晟公)一学观成正道廷,炳垣锦耀日维新,文章报国风声远,忠孝传家天性真,竹帛名垂推旧籍,王侯位显拔群伦,西平世泽三河衍,霞蔚云蒸席上珍。

2、山东郓城李氏促上自作维,传士仰新本,善佳锦邦瑞,启占乃良恒。3、广东李氏始祖李栋三房道全李公班联(李栋为西平王李晟之十二世子孙)高第开基广,衍云(礻乃)伟业,始兴树绩允,彰家国宏猷4、山东枣庄峄阳李氏世德宜秀济,富贵庆荣长,敬慎林茂旺,玉满照庭阳,冠亚泰延起,旭泽浩英良。

李氏家谱字辈明细大全

分享至

朋友圈

微信

QQ

微博

上一篇: 明星孩子的名字大全,明星们的孩子都取什么好听的名子

下一篇: 史上最奇葩的名字,历史上十大奇葩名字的将军,还有更奇葩的吗

阅读全文

  李氏家谱

  〖李氏来源和演变〗

  汉族李姓的渊源主要来自三大支:赢姓、姬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嬴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五帝"时代高阳氏颛顼,出自嬴姓。颛顼氏族属于东夷族,最早活动于今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今河南濮阳西南。到了唐尧时代,颛顼部落已分为八个氏族,其一为庭坚,其首领皋陶为尧帝的大理官,其子伯益掌管火种和驯养兽鸟,协助大禹治水,获姓嬴。治水成功,颛顼氏族也得到了发展。皋陶的子孙一直作大理官,至夏朝时,其子孙以官名为氏,即理氏。商朝末,大臣理征因正直敢言得罪了纣王,被害。其子理利贞出逃,隐于今河南西部嵩县的伊水旁。因靠树上的果子(木子)充饥才得以存活,遂改理氏为李氏。李姓至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

  第二支出自姬姓。商朝时期,有周的同姓后裔,名巴人,居钟离山(今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重庆的巴南区)称巴子国。公元前316年,秦国灭巴国。一部分巴人留于渝境的成为板楯蛮,而南移到湘西的巴人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迁移到鄂东的称江夏蛮和五水蛮。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这支姬姓李氏的历史有2800年。

  第三支出自赐姓和外族改姓。西南民族中多李姓,其原因是当权者的赐姓和崇仰汉人的自取姓所造成的。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连年战乱、政权频繁更迭、外族不断进入中原,李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李姓中也混入了匈奴人和鲜卑人的基因。发生外族流入李姓的主要民族有:唐朝的沙陀、氐、回纥、契丹、高车、吐蕃、西域各国等族,以及犹太人、波斯人、安息人、朝鲜人等外国人。之后这种融入从未间断过,北宋西夏国党项族、金国女真族,明清时期的蒙古人、满洲人、西北的土司和西南的土著均纷纷改汉族姓,尤以李姓为首选。这些少数民族长期与汉族混居,其中大部分汉化了。在当代的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多李姓,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另一重要外姓的融入是李氏王朝赐与有功大臣武将为国姓,这是李姓人口迅速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李姓的根源〗

  1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2 李氏家谱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作者: feng无痕 2007-5-30 14:44 回复此发言

  --------------------------------------------------------------------------------

  2 李氏家谱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 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平凉市静宁县李店镇是李氏祖籍的说法主要源于李氏家谱记载。据传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时,有一位姓李的人前往徐州称王,成为徐王李善长,其子孙后来逐渐南迁,最后定居于今天的静宁县李店镇。这个地方因为李氏家族的巨大影响力,就形成了以李为姓的村落。传说在这里还有一棵古树,是李善长在南迁途中特意带来的。这棵名为“李公古树”的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成为了李氏家族的象征之一。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前来朝拜这棵古树以示敬意,也成为了一个旅游景区。

李树七(925) 李树丁(925) 李树乃(925) 李树力(925) 李树九(925)

李树般(92) 李树气(92) 李树蚊(92) 李树洹(92) 李树恍(92)

李树埔(92) 李树畔(92) 李树仓(92) 李树迅(92) 李树芩(92)

李树财(92) 李树纾(92) 李树纱(92) 李树洽(92) 李树朔(92)

李树校(92) 李树息(92) 李树晏(92) 李树峪(92) 李树员(92)

李树袁(92) 李树玳(92) 李树津(92) 李树栗(92) 李树恫(92)

李树洲(92) 李树旃(92) 李树倘(92) 李树倪(92) 李树酌(92)

李树洛(92) 李树料(92) 李树旅(92) 李树倜(92) 李树拯(92)

李树家(92) 李树晋(92) 李树恃(92) 李树射(92) 李树俸(92)

李树展(92) 李树城(92) 李树倚(92) 李树兼(92) 李树凌(92)

李树洪(92) 李树哲(92) 李树原(92) 李树恕(92) 李树准(92)

李树冻(92) 李树株(92) 李树活(92) 李树者(92) 李树记(92)

李树级(92) 李树桐(92) 李树刚(92) 李树起(92) 李树真(92)

李树索(92) 李树芭(92) 李树恩(92) 李树留(92) 李树修(92)

李树神(92) 李树流(92) 李树芹(92) 李树笑(92) 李树伦(92)

李树师(92) 李树耕(92) 李树讪(92) 李树容(92) 李树时(92)

李树洞(92) 李树夏(92) 李树徐(92) 李树指(92) 李树耿(92)

李树核(92) 李树躬(92) 李树育(92) 李树航(92) 李树书(92)

李树站(92) 李树祖(92) 李树峻(92) 李树恒(92) 李树针(92)

李树唐(92) 李树益(92) 李树特(92) 李树衷(92) 李树宵(92)

李树娜(92) 李树席(92) 李树峰(92) 李树高(92) 李树烈(92)

李树恭(92) 李树庭(92) 李树轩(92) 李树陷(915) 李树锡(915)

李树樵(915) 李树缙(915) 李树臻(915) 李树辑(915) 李树徵(915)

李树达(915) 李树潭(915) 李树儒(915) 李树润(915) 李树澈(915)

李树龙(915) 李树锦(915) 李树举(915) 李树囊(915) 李树都(915)

李树过(915) 李树朴(915) 李树蒙(915) 李树潜(915) 李树权(915)

李树谏(915) 李树潮(915) 李树积(915) 李树昙(915) 李树播(915)

李树听(915) 李树璋(915) 李树芦(915) 李树观(915) 李树鉴(915)

李树道(915) 李树藻(915) 李树融(915) 李树摄(915) 李树骄(915)

李树学(915) 李树运(915) 李树澄(915) 李树器(915) 李树谐(915)

李树笃(915) 李树钱(915) 李树豫(915) 李树欢(915) 李树亲(915)

李树默(915) 李树树(915) 李树涧(915) 李树磨(915) 李树穆(915)

李树机(915) 李树翰(915) 李树霖(915) 李树灯(915) 李树鸥(915)

李树遂(915) 李树奋(915) 李树勋(915) 李树晓(915) 李树并(905)

李树牧(905) 李树汾(905) 李树枚(905) 李树杯(905) 李树彼(905)

李树府(905) 李树帛(905) 李树孟(905) 李树坪(905) 李树坡(905)

李树函(905) 李树状(905) 李树昔(905) 李树炙(905) 李树届(905)

李树侍(905) 李树帙(905) 李树沅(905) 李树卓(905) 李树佻(905)

李树侗(905) 李树佰(905) 李树玖(905) 李树宙(905) 李树政(905)

李树汶(905) 李树昆(905) 李树抗(905) 李树沉(905) 李树昌(905)

李树尚(905) 李树受(905) 李树征(905) 李树坦(905) 李树固(905)

李树东(905) 李树狂(905) 李树易(905) 李树冲(905) 李树虎(905)

李树汪(905) 李树争(905) 李树折(905) 李树沛(905) 李树汰(905)

李树昂(905) 李树幸(905) 李树坤(905) 李树青(905) 李树宜(905)

李树知(905) 李树卷(905) 李树炎(905) 李树析(905) 李树空(905)

李树放(905) 李树非(905) 李树岸(905) 李树直(905) 李树明(905)

李树忠(905) 李树定(905) 李树秉(905) 李树物(905) 李树武(905)

李树来(905) 李树欣(905) 李树承(905) 李树和(905) 李树岩(905)

李树枕(905) 李树沙(905) 李树奉(905) 李树杭(905) 李树林(905)

李树奇(905) 李树阜(905) 李树果(905) 李树长(905) 李树雨(905)

李树念(905) 李树享(905) 李树金(905) 李树依(905) 李树怒(90)

李树拙(90) 李树穿(90) 李树这(90) 李树颇(90) 李树辅(90)

李树裴(90) 李树绵(90) 李树珲(90) 李树瑚(90) 李树溯(90)

李树饰(90) 李树铨(90) 李树誓(90) 李树铬(90) 李树莱(90)

李树纶(90) 李树筝(90) 李树祯(90) 李树侥(90) 李树僚(90)

李树斡(90) 李树嶂(90) 李树叙(90) 李树珉(90) 李树侯(90)

李树泛(90) 李树赴(90) 李树炳(90) 李树祈(90) 李树栅(90)

李树耶(90) 李树眈(90) 李树俞(90) 李树俄(90) 李树奕(90)

李树玟(90) 李树皆(90) 李树界(90) 李树侣(90) 李树禹(90)

李树柑(90) 李树研(90) 李树仆(90) 李树榕(90) 李树冠(90)

李树寿(90) 李树衍(90) 李树保(90) 李树建(90) 李树思(90)

李树陌(90) 李树约(90) 李树端(90) 李树图(90) 李树瑞(90)

李树齐(90) 李树逢(90) 李树限(90) 李树铭(90) 李树凤(90)

李树劲(90) 李树熊(90) 李树慎(90) 李树管(90) 李树昭(90)

李树皇(90) 李树尘(90) 李树廓(90) 李树律(90) 李树温(90)

李树泰(90) 李树肇(90) 李树鸣(90) 李树星(90) 李树泉(90)

李树革(90) 李树耐(90) 李树致(90) 李树造(90) 李树韶(90)

李树精(90) 李树睹(90) 李树华(90) 李树既(90) 李树奔(90)

李树南(90) 李树俗(90) 李树省(90) 李树施(90) 李树勇(90)

李树彰(90) 李树河(90) 李树泥(90) 李树飞(90) 李树绿(90)

李树泊(90) 李树波(90) 李树台(90) 李树厚(90) 李树品(90)

李树矜(90) 李树信(90) 李树兢(90) 李树柏(90) 李树柳(90)

李树秋(90) 李树封(90) 李树风(90) 李树帝(90) 李树语(90)

李树闻(90) 李树亭(90) 李树逝(90) 李树溢(90) 李树柱(90)

李树银(90) 李树通(90) 李树客(90) 李树源(90) 李树睿(90)

李树贞(90) 李树治(90) 李树抱(90) 李树沧(90) 李树慈(90)

李树诚(90) 李树昧(90) 李树察(90) 李树招(90) 李树拂(90)

李树铜(90) 李树勉(90) 李树歌(90) 李树纲(90) 李树春(90)

李树度(90) 李树宁(90) 李树福(90) 李树峙(90) 李树亮(90)

李树哉(90) 李树轻(90) 李树肖(90) 李树砂(90) 李树硕(90)

李树相(90) 李树境(90) 李树尽(90) 李树寥(90) 李树荣(90)

李树军(90) 李树彦(90) 李树重(90) 李树翟(90) 李树聚(90)

李树实(90) 李树维(90) 李树侠(90) 李树俊(90) 李树拓(90)

李树威(90) 李树豪(90) 李树足(875) 李树弄(875) 李树免(875)

李树矣(875) 李树樊(875) 李树阅(875) 李树苇(875) 李树纬(875)

李树渔(875) 李树骀(875) 李树帜(875) 李树醇(875) 李树汛(875)

李树材(875) 李树巡(875) 李树序(875) 李树酉(875) 李树役(875)

李树冶(875) 李树佘(875) 李树佐(875) 李树玎(875) 李树町(875)

李树佟(875) 李树廷(875) 李树局(875) 李树杞(875) 李树坎(875)

李树圻(875) 李树估(875) 李树伽(875) 李树磊(875) 李树何(875)

李树利(875) 李树熟(875) 李树住(875) 李树乐(875) 李树谈(875)

李树杜(875) 李树改(875) 李树箴(875) 李树壮(875) 李树宽(875)

李树论(875) 李树忘(875) 李树伯(875) 李树助(875) 李树延(875)

李树谷(875) 李树志(875) 李树究(875) 李树孝(875) 李树池(875)

李树魄(875) 李树冷(875) 李树言(875) 李树厉(875) 李树贤(875)

李树叶(875) 李树仪(875) 李树锐(875) 李树锋(875) 李树标(875)

李树漾(875) 李树良(875) 李树谅(875) 李树渐(875) 李树万(875)

李树克(875) 李树广(875) 李树朋(875) 李树即(875) 李树亨(875)

李树余(875) 李树影(875) 李树似(875) 李树妙(875) 李树霄(875)

李树彻(875) 李树伸(875) 李树孜(875) 李树挚(875) 李树孚(875)

李树热(875) 李树见(875) 李树兴(875) 李树数(875) 李树虑(875)

李树卫(875) 李树吾(875) 李树瞑(875) 李树辉(875) 李树江(875)

李树进(875) 李树趣(875) 李树啸(875) 李树槽(875) 李树含(875)

李树汝(875) 李树攻(875) 李树辰(875) 李树俭(875) 李树村(875)

李树吹(875) 李树吟(875) 李树位(875) 李树德(875) 李树蝶(875)

李树满(875) 李树形(875) 李树履(875) 李树质(875) 李树剑(875)

李树驹(875) 李树谆(875) 李树箭(875) 李树线(875) 李树均(875)

李树汉(875) 李树戒(875) 李树宏(875) 李树君(875) 李树庆(875)

李树震(875) 李树更(875) 李树成(875) 李树部(875) 李树价(875)

李树节(875) 李树着(875) 李树身(875) 李树轮(875) 李树邑(875)

李树赤(875) 李树复(875) 李树养(875) 李树亿(875) 李树杉(875)

李树毅(875) 李树佑(875) 李树欧(875) 李树逸(875) 李树壶(825)

李树挣(825) 李树给(825) 李树贷(825) 李树阪(825) 李树闵(825)

李树邯(825) 李树贸(825) 李树费(825) 李树脉(825) 李树番(825)

李树茗(825) 李树弼(825) 李树嵋(825) 李树涯(825) 李树幄(825)

李树帏(825) 李树屠(825) 李树淦(825) 李树犀(825) 李树策(825)

李树发(825) 李树胜(825) 李树琅(825) 李树惜(825) 李树荒(825)

李树超(825) 李树智(825) 李树街(825) 李树富(825) 李树虚(825)

李树森(825) 李树清(825) 李树晴(825) 李树深(825) 李树栋(825)

李树无(825) 李树雁(825) 李树尊(825) 李树备(825) 李树贵(825)

李树敦(825) 李树寒(825) 李树皓(825) 李树钧(825) 李树淳(825)

李树疏(825) 李树雄(825) 李树情(825) 李树理(825) 李树等(825)

李树羡(825) 李树开(825) 李树为(825) 李树翔(825) 李树闲(825)

李树捷(825) 李树善(825) 李树循(825) 李树朝(825) 李树舜(825)

李树粟(825) 李树普(825) 李树乔(825) 李树绝(825) 李树浅(825)

李树净(825) 李树淡(825) 李树推(825) 李树絮(825) 李树迢(825)

李树散(825) 李树登(825) 李树盛(825) 李树童(825) 李树云(825)

李树然(825) 李树凯(825) 李树劳(825) 李树淘(825) 李树量(825)

李树防(825) 李树景(825) 李树顺(825) 李树雅(825) 李树喻(825)

李树斯(825) 李树能(825) 李树惟(825) 李树视(825) 李树钦(825)

李树越(825) 李树渊(825) 李树杰(825) 李树博(825) 李树灵(81)

李树让(81) 李树松(805) 李树滨(805) 李树济(805) 李树颜(805)

李树简(805) 李树翱(805) 李树归(805) 李树翼(805) 李树礼(805)

李树谨(805) 李树断(805) 李树瞻(805) 李树萧(805) 李树涛(805)

李树曜(805) 李树丰(805) 李树镇(805) 李树适(805) 李树双(805)

李树击(775) 李树旬(775) 李树聿(775) 李树圳(775) 李树列(775)

李树旨(775) 李树匠(775) 李树兆(775) 李树州(775) 李树仲(775)

李树仰(775) 李树伍(775) 李树企(775) 李树绩(775) 李树有(775)

李树泽(775) 李树地(775) 李树禅(775) 李树早(775) 李树好(775)

李树舟(775) 李树百(775) 李树亦(775) 李树回(775) 李树再(775)

李树远(775) 李树同(775) 李树多(775) 李树行(775) 李树全(775)

李树旭(775) 李树岳(775) 李树自(775) 李树戏(775) 李树隆(775)

李树至(775) 李树年(775) 李树独(775) 李树如(775) 李树共(775)

李树灿(775) 李树霜(775) 李树后(775) 李树而(775) 李树夷(775)

李树阳(775) 李树合(775) 李树励(775) 李树光(775) 李树曲(775)

李树冰(775) 李树聪(775) 李树向(775) 李树谦(775) 李树弥(775)

李树繁(775) 李树先(775) 李树激(775) 李树字(775) 李树考(775)

李树簇(775) 李树锻(775) 李树名(775) 李树吉(775) 李树谢(775)

李树鸿(775) 李树阔(775) 李树鸽(775) 李树声(775) 李树危(775)

李树西(775) 李树存(775) 李树艰(775) 李树逊(775) 李树遥(775)

李树臣(775) 李树壑(775) 李树守(775) 李树圭(775) 李树临(775)

李树求(775) 李树帆(775) 李树宇(775) 李树安(775) 李树忆(775)

李树任(775) 李树卯(765) 李树付(765) 李树禾(765) 李树北(765)

李树弗(765) 李树丙(765) 李树册(765) 李树仟(765) 李树示(765)

李树仔(765) 李树冉(765) 李树戊(765) 李树仕(765) 李树右(765)

李树召(765) 李树仗(765) 李树甲(765) 李树句(765) 李树以(765)

李树丘(765) 李树生(765) 李树功(765) 李树白(765) 李树冬(765)

李树甘(765) 李树包(765) 李树刊(765) 李树玄(765) 李树卡(765)

李树由(765) 李树用(765) 李树田(765) 李树令(765) 李树正(765)

李树世(765) 李树古(765) 李树旦(765) 李树巨(765) 李树石(765)

李树必(765) 李树本(765) 李树民(765) 李树去(765) 李树可(765)

李树平(765) 李树立(765) 李树玉(765) 李树永(765) 李树弘(765)

李树火(76) 李树户(76) 李树壬(76) 李树氏(76) 李树升(76)

李树匀(76) 李树尹(76) 李树允(76) 李树牛(76) 李树斤(76)

李树太(76) 李树内(76) 李树今(76) 李树井(76) 李树勾(76)

李树之(76) 李树止(76) 李树月(76) 李树切(76) 李树夫(76)

李树木(76) 李树心(76) 李树五(76) 李树才(76) 李树化(76)

李树引(76) 李树日(76) 李树尺(76) 李树方(76) 李树元(76)

李树王(76) 李树仁(76) 李树天(76) 李树六(76) 李树及(76)

李树友(76) 李树戈(76) 李树中(76) 李树水(76) 李树公(76)

李树文(76) 李树介(76) 李树少(76) 李树驿(755) 李树鹰(755)

李树铁(755) 李树鹤(755) 李树体(755) 李树澜(755) 李树顾(755)

李树险(755) 李树跃(755) 李树随(755) 李树誉(755) 李树荐(75)

李树韵(75) 李树邻(75) 李树旷(75) 李树迁(75) 李树扰(75)

李树遵(75) 李树攀(75) 李树鹏(75) 李树识(75) 李树际(75)

李树绳(75) 李树镜(75) 李树离(75) 李树稳(75) 李树韬(75)

李树累(745) 李树贫(745) 李树珩(745) 李树埠(745) 李树冕(745)

李树烽(745) 李树凰(745) 李树阡(745) 李树钏(745) 李树笙(745)

李树浙(745) 李树崧(745) 李树峥(745) 李树茄(745) 李树宿(745)

李树区(745) 李树挺(745) 李树庶(745) 李树舵(745) 李树堂(745)

李树珙(745) 李树岗(745) 李树崞(745) 李树勘(745) 李树贯(745)

李树寇(745) 李树胤(745) 李树绍(745) 李树彪(745) 李树得(745)

李树斌(745) 李树涉(745) 李树规(745) 李树浦(745) 李树朗(745)

李树健(745) 李树带(745) 李树苛(745) 李树海(745) 李树讷(745)

李树晨(745) 李树梁(745) 李树悟(745) 李树野(745) 李树基(745)

李树强(745) 李树捐(745) 李树欲(745) 李树浪(745) 李树伟(745)

李树顷(745) 李树常(745) 李树细(745) 李树乾(745) 李树英(745)

李树浚(745) 李树章(745) 李树众(745) 李树毫(745) 李树悠(745)

李树习(745) 李树坚(745) 李树翎(745) 李树邦(745) 李树敏(745)

李树梭(745) 李树雪(745) 李树崇(745) 李树近(745) 李树许(745)

李树责(745) 李树鱼(745) 李树望(745) 李树笠(745) 李树处(745)

李树浩(745) 李树崎(745) 李树寄(745) 李树唯(745) 李树振(745)

李树从(745) 李树笛(745) 李树御(745) 李树庸(745) 李树苑(745)

李树祥(745) 李树商(745) 李树晦(745) 李树觅(745) 李树问(745)

李树略(745) 李树康(745) 李树茂(745) 李树晟(745) 李树启(745)

李树国(745) 李树彬(745) 李树若(745) 李树小(735) 李树巾(735)

李树丈(735) 李树土(735) 李树工(735) 李树千(735) 李树夕(735)

李树弓(735) 李树久(735) 李树于(735) 李树凡(735) 李树己(735)

李树也(735) 李树士(735) 李树山(735) 李树川(735) 李树大(735)

李树子(735) 李树勺(735) 李树三(735) 李树愚(725) 李树枫(725)

李树颁(725) 李树酩(725) 李树诩(725) 李树祺(725) 李树湘(725)

李树厦(725) 李树衙(725) 李树雍(725) 李树诣(725) 李树渝(725)

李树椰(725) 李树詹(725) 李树琰(725) 李树楠(725) 李树琛(725)

李树义(725) 李树愕(725) 李树辞(725) 李树莫(725) 李树楷(725)

李树解(725) 李树驰(725) 李树晖(725) 李树烟(725) 李树逆(725)

李树资(725) 李树荷(725) 李树敬(725) 李树呜(725) 李树廉(725)

李树颀(725) 李树群(725) 李树里(725) 李树业(725) 李树港(725)

李树庄(725) 李树描(725) 李树肃(725) 李树睛(725) 李树暖(725)

李树传(725) 李树圣(725) 李树新(725) 李树歇(725) 李树诗(725)

李树询(725) 李树意(725) 李树裕(725) 李树渠(725) 李树话(725)

李树游(725) 李树琦(725) 李树脱(725) 李树涌(725) 李树煦(725)

李树照(725) 李树贾(725) 李树杨(725) 李树傲(725) 李树极(725)

李树当(725) 李树琢(725) 李树湖(725) 李树电(725) 李树奥(725)

李树会(725) 李树湛(725) 李树勤(725) 李树愈(725) 李树圆(725)

李树揭(725) 李树路(725) 李树微(725) 李树扬(725) 李树岁(725)

李树炜(725) 李树雷(725) 李树赢(68) 李树觉(68) 李树嘤(68)

李树释(68) 李树瀚(68) 李树耀(68) 李树蓝(68) 李树严(68)

李树怀(68) 李树腾(68) 李树献(68) 李树迈(68) 李树馨(68)

李树龄(68) 李树悬(68) 李树藏(68) 李树宝(68) 李树钟(68)

希望能帮到你,从中选到喜欢的名字。

李姓起源

一、 寻根溯源:

李姓是当今中国第一大姓,也是世界头号大姓。人口大约有八千七百多万,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就地区而言,李姓在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较高,一般在8%以上,而在南方诸省中所占比例则少于8%,尤其在东南沿海诸省,比例仅在4%左右。在台湾排名第五位。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球一圈半。

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称苦县,春秋时先属陈国,后归楚国,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即李姓始祖老子(李耳)的出生地。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萌芽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所建的政权最多的姓氏。李姓为唐代国姓,唐以后蕃衍兴旺,蔚为望族。

考李姓的起源和得姓始祖,归结起来,主要有九:

第一种说法: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木子”救命成李姓。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理利贞逃到陈国苦县,为躲避纣王的追杀,利贞母子隐姓埋名一路乞讨。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因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得姓始祖为李利贞,至利贞十六孙李乾,字敬一,又名元果、其野。任周御史大夫,妣益寿氏,生子耳(即老子)。这种说法最早由唐朝李延寿提出。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第二种说法:指李为姓说。《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此说以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今鹿邑仍有民间传说,李母怀胎81年,在李树下分娩,李耳诞生时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李母呼道:"我的老儿子",因而名之"老子",老子一诞生就用手指着李树,自认李姓。

第三种说法: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第四种说法: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第五种说法:李树图腾说。直至今天,在我国个别少数民族中仍可找到以氏族图腾为姓的事例。如云南克木人中的野猫氏、水鸟氏和虎氏等。《东夷源流史》:"李氏因大理之官而得姓为理,后因理徵避难以木子为食而姓李。因其所食为野生李,故由理氏培育成为家生李树,并以李树为神树,亦即图腾树。故凡李氏子孙,常于宅旁种李以为象征,至今还保存这个习惯。如李白家有桃李园,唐朝皇宫苑园多植李树。"

第六种说法:源于虎图腾说。此种观点认为李氏图腾不是李树,而是老虎。老子李耳生地陈楚地区的图腾是老虎,且"李耳"即楚语"老虎"。龚维英著《原始崇拜纲要》中说:李耳亦楚语,即虎。老子故国陈,灭于楚,故得为楚人。陈属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李耳应是陈楚民间对虎的俗称。今陈地民间相传,老子生于庚寅年,属虎。当时苦县一带方言称虎为"狸儿",故亲邻戏呼老子为狸儿,后渐演变为"李耳"。

第七种说法:源于老姓说。这种说法主要源于对老子姓氏的考证,认为老子不姓李而姓老,李姓源于老姓。古文字学家唐兰认为,老子姓李名耳的说法不确实,郭沫若、马叙伦、陈独秀等人同意唐兰之说。高亨进一步考证,当时称子的,像孔子、曾子、墨子、孟子、庄子、惠子等人皆举其姓,独于老子则称"老聃"而不称"李聃";称"老子",而不称"李子",所以"明见老子原姓老矣。"

第八种说法: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第九种说法: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二、 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三 郡望堂号

(一)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子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二)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四、历史名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传说老子活了200多岁,是因为修道养寿的结果。后人纷纷效仿,求仙问道成为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和大臣的头等大事,道教由此兴盛。老子也被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李世民:即唐太宗,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名将,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以勇敢善战著称。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五代时南唐国主,著名词人,世称李后主。李煜不仅擅长诗文、音乐,而且书法极佳,写字用颤笔作扭曲之状,十分遒劲,状如寒松霜竹,取名为“金错刀”。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时珍:明代杰出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闻名于世。

李自成: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被称为“闯王”。

当然,现代还有:李嘉诚,李光耀,李小龙、李敖等。

五、胜迹:福建永定李氏宗祠

朋友 你姓李吗?

那你可真幸运

好多为人都姓李

李大钊

李时珍

李清照

李姓是中国的大姓,但不全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代。李姓由来有几种说法:

1、出自赢姓,李氏的远祖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高阳氏颛项,出自赢姓。

2、出自姬姓。商朝时期,居武落钟离山的巴人,巴人以虎为图腾,巴语读虎为李,当虎图腾演化为姓时,巴人崇仰汉人之姓,遂依音用李姓。公元前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所建的第一个王朝,后灭于东晋。

3、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4、唐王赐姓。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扩展资料:

蜀汉时期,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汉晋时期,北方游牧的少数民族内附,部分匈奴人和鲜卑人随之被赐为刘、李等姓;

北魏时期,孝文迁都洛阳后,实行文化上全面汉化政策,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被封为李氏  。北魏皇室鲜卑拓跋氏实为汉将李陵后裔。

宋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6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后,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北、四川、河南、山东,这四省李姓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44%。

明朝时期,李姓大约有5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55%,仅排王、张之后,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时期,李姓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减少,600年中李姓总人口减少了10%。这与北方地区长期战乱,尤其是元朝的野蛮统治有密切关系。

当代李姓的人口已达92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738%。从明确至今5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万激增到近9200万,近18倍。李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东、四川、河北四省,大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32%。

-李姓

在相当多的李氏族谱记载:黄帝轩辕及孙子颛顼是李氏的远祖,其后裔有个叫皋陶,帝尧时,担任理官的职务(司法长官),皋陶每次审理案件明察秋毫,公正无私,深受百姓爱戴。于是,子孙便以祖上官职“理”为氏。

到了商末,有位大臣李真,因为看不惯纣王的暴行被处死,李真的夫人携带儿子避难外逃,一路上饥饿难忍,靠摘李树的果子维持生命。处于感恩之情,夫人让儿子以李为姓。古时,李与理本可相通,李树也就成为李姓先人崇拜的一种图腾了。

南方的说法跟北方有很大差别。在古代巴人居住的地区他们以虎作为图腾,巴人族里,虎与李发音一样。所以,北李和南李未必同一个始祖,但大多数人将老子李耳作为自己的始祖。

天下李姓均以陇西为源头(甘肃陇山以西),那里是古代政治、军事、文化中心之一,陇西堂是李姓人家的堂号。

李姓由来

李姓之“李”,最初指的是一种植物――李树,属蔷薇科。但李姓的直接来源却是商朝官名――大理。

李姓的来源,与原始人类的淳朴生活习惯有密切联系。最初的“李”指某种植物,如《说文》所云:“李,果也。”李树,属蔷薇科,为落叶亚乔木,高丈余。李子,就是它的果实,球形,至夏成熟,红色有光泽,味酸甜,供食用,一名嘉庆子。

随后,“李”随着汉字形义的推移而与法理、星象等含义相通。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姓,则见于《通志o氏族略o以官为氏》:“李氏,皋陶为尧大理,因官命族为理氏。商朝半年,理征改为李氏。”

有人把我国几千个姓氏归类排列,其中以植物为姓氏的,诸如花、草、树、苗、林、木、杨、柳、桃、李、桂等,有一二十种。这可以追溯到远古氏族的图腾崇拜。然而李姓最早的含义却不在植物,而是理官之“理”,至商朝时期才向植物之“李”转化。

从远祖皋陶到大唐脉裔是李姓由初萌到壮大的历程。李姓血脉中的12个政权,58个帝王,无数将相名臣,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在中国姓氏发展史中,李姓见诸史籍在周之后。《国语·郑语》中的祝融之后八姓、《晋语四》中的黄帝之后十二姓、以及《左传》所载的西周二十姓,都未见李姓。《姓解》也说:“周之前未见有李氏。”《史记》载:“自周有老聃,姓李。”

此后李姓见载逐渐增多。关于李姓的来源,归总起来,有如下五种:

第一,传说中东夷族首领皋陶(一作咎繇),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古字中“理”与“李”相通)。

第二,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或李)为氏。又有老子为李氏女所生之说。传说李母怀胎81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腑而生,“生而指李树,因以为姓”。此指树为姓,历来被称为“妄”说。

第三,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后代有李左车,其后为李氏。

第四,北魏叱李氏所改。

第五,唐代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朱邪、董罗等氏因建国有功,被赐李姓。

李氏来源的五种说法中,前三种在《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合为一源,皋陶、老子、李左车为同一世系中的人物。对此,早已有人提出疑问。《升庵集》卷50《李姓非一》中则说得颇为尖锐,认为“陇西之李与唐室之李不同族”,《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圹附会枉撰,媚时之说"。

陈寅恪也曾对李渊的祖先进行过考证,认为李渊的祖先可能是赵郡李氏之后,而不是陇西李氏之后,因其族葬在赵州昭庆县(今河北隆平县)。

由上可知,对于《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中所记的世系,世人是有争议的。然而,众多的姓氏学著作中,记皋陶为李姓之祖则是同一的。至于大唐宗室李氏是否不属汉族而为“夷狄”,也无确凿证据,以西凉来断其民族,恐怕太武断。而陇西李氏与赵郡李氏本来就同出一祖,因而追溯李氏之源流,仍不妨以《唐书·宗室世系表》为主要依据。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是由于唐朝对李氏宗族的考证和详细记载,才有今天李氏宗谱的完整存在,像李姓这样将其族源详细载人正史的,并不多见。这与其他姓氏多为家族传抄家谱、记载族源相比,自然更为可靠、详细。

2指树为姓

“指树为姓”是李姓生成的最早根源。

据《秘笈新书》引《姓纂》及《新唐书·宗室世系表》记载:“李氏,帝颛顼高阳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皋陶)”。

皋陶,为东夷部族首领,活动中心在偃(奄),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史记正义》引《世纪》说皋陶“生于曲阜。曲阜,偃地,故帝(舜)因之而赐姓曰偃”。这就是《左传》中所说的“天子因生而赐姓”。皋陶,在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任理官,即掌管司法的长官。《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他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墨、劓、(非刂)、宫、大辟),并依照罪行的轻重来量刑治之,还对不用五刑的罪人分等流放,使天下人心信服。

传说皋陶专门训养了一头名叫触(角圭)的独角奇兽,这奇兽有一种特异功能,那就是能辨善恶真伪。它一遇见有罪的人,就会用尖利的独角去冲撞;一发现谁在说假话,就会怒气冲冲,令人生畏。皋陶用这样的奇兽断案,真是再好不过了。所以,皋陶以善理刑狱著称于世。神话毕竟是神话,可这个神话故事却把人们带到遥远的上古时代,仿佛看到皋陶正直而果断的形象。

正是由于皋陶崇高的名誉,所以至舜继位后,仍用皋陶为大理。于是,天下罪恶得以平正,人们安居乐业。任职期间,皋陶多次提出贤明的谋略,认为治天下须慎修其身,特别强调“知人”和“安民”,他的主张深得舜帝赏识。舜帝以皋陶最贤,将他作为继位的候选人。但是,舜帝还未来得及把帝位禅让给皋陶,皋陶就病逝了。

皋陶死后,“葬之于六”《史记》引《括地志》云:寿州(安徽)安丰县南130里,故六城东),禹封其少子于六,以奉其祀。以后六便成为一个偃姓小国。楚穆王灭之,无谱。皋陶有长子伯益,《帝王世纪》说:“伯翳(益),为舜王畜多,故赐姓嬴氏。”可知,伯益因善训鸟兽而被舜帝赐了嬴姓,成为嬴姓部落的首领。皋陶的次子名仲甄,又叫仲偃,仍以偃为姓。以后,偃姓奉皋陶为祖,以姓为氏。皋陶之后,历虞、夏、商,26二十六世为理官。按照古人以官为氏的习惯,故称皋陶及其子孙为理氏。以官为氏的理氏,传至理征时,任商纣王的理官,时商纣王昏庸无道,沉湎于女色,理征屡屡进谏,执法不阿,为昏*的纣王所不容,终遭亡身之祸。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幼子利贞逃了出来,奔于伊侯之墟(今河南境内),饥饿不堪,见一树上结有果实,便采了来吃,母子得以活命。其后,利贞畏于纣王的追捕而不敢姓理,于是以“木子”救命之恩,改称李氏。这就是后来“指树为姓”之说。按此说,李姓之始当在商末周初。

由上可知,李姓以皋陶为血缘始祖,是偃姓的后裔,曾以官为氏称理姓。据清儒秦嘉谟所辑《世本》案:古理、里、李三字并通。《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皋陶为大理,而《管子法法》记载:皋陶为李(理);《史记·魏世家》记为“李克”,而《韩诗外传》则记为“里克”,等等。因而,李姓以做作理官的皋陶为血缘始祖之说,实不为妄。皋陶作为李姓的血缘始祖,他正直果敢,富于创造性,功德高深,是李姓子孙的楷模和骄傲。而按照“指树为姓”的说法,刚直不阿的理征之子利贞,当是李姓的得姓始祖。

3改姓为李

唐朝以来李姓鼎盛,附姓与改姓之风兴起,不少风光一时的人物都被赐之李姓。

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庭筠云:“自从今狐楚入相,天下诸胡都改姓令狐。呜呼!宰相之势不过10年,而人竟改姓附之。况堂堂一统天子,300年之久,其冒附不知几百千万矣。”

从温庭筠的文辞中,我们得知在唐朝赐姓之外,还有不少非李姓氏,因羡慕大唐国姓,而改姓、冒姓李姓的。另外,还有由汉化改李姓,或因其他原因改李姓的。

后魏《官氏志》载:有叱李氏,改为李氏。这显然是鲜卑拓跋氏的汉化政策所造成的结果。后魏叱李氏改李氏后,人们以其居地河南郡(治今河南洛阳县),而称其为河南李氏。

柳城,前燕胡人慕容(皇光)曾在此筑城,治今辽宁朝阳南。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李光弼的曾祖父李令节曾经是唐朝的大将军及幽州经略军副使;其祖父李重,任唐朝鸿胪卿兼檀州刺史;其父李楷落(洛),被封为蓟郡公。李光弼本人则为唐朝名将,战功显赫。这一柳城李氏家族,世代出将人相,在高宗朝、武后朝、玄宗朝、武宗朝及宪宗朝,都有这一家族的子弟出任宰相。柳城李氏为李氏宗族的历史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柳城李氏两族,均出于契丹。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契丹李氏还有李失活、李过折、李吐干、李尽忠、李邵国、李郁干、李婆固、李窟哥等,均为契丹大贺氏部落首领。

4谕赐国姓

唐朝大规模的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

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数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审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从此,李氏宗族的历史,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安息人李氏即武威李氏。本安氏,出自姬姓。黄帝后裔安(昌意之子)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

后汉末,遣子世高入朝,不久徙居洛阳(今河南洛阳)。晋、魏之时,闲居于安定(今甘肃泾川县),后迁辽左。至后魏,陀孙婆罗再不久徙,于周、隋时闲居凉州武威(今甘肃武威),由于定居武威,而被称为武威李氏。武威李氏的子孙在唐朝时期有

兆茂舒延登士俊青连成这几个辈分是出自李氏那个家谱

湖北省(1)湖北宜昌夷陵区李氏字辈:士大三单光,宗国传发祥,华堂开泰运,世代启远昌。(2)湖北利川团堡李氏派语:珍惜洪昌国,永远乾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