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问题求救
姓氏:王
祖宗:系出姬姓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姓氏:凌
祖宗:姬昌
分类:以官职为氏
姓氏起源: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郡望:
1、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你问:
李牧是李世民的儿子吗 李牧是哪个国家的将领
我答:
李牧够得上李世民的祖宗了!两者的出生日期相差八百多年呢。
李牧(?-公元前229年),嬴姓,李氏,名牧,柏仁(今河北隆尧)人,战国时期的赵国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1] 一说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公元649年7月10日(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李世民爱好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 陇西堂" ,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 安史之乱" 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李牧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不是唐代的。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李牧生平事迹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先是在赵国北部边境,抗击匈奴;后以抵御秦国为主,因在宜安之战重创秦军,得到武安君的封号。
战国末期,李牧是赵国赖以支撑危局的唯一良将,素有“李牧死,赵国亡”之称。公元前229年,赵王迁中了秦国的离间计,听信谗言夺取了李牧的兵权,不久后将李牧杀害。
扩展资料:
生平
1、李牧早年事迹不详。战国时期,赵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逐渐崛起,时常劫掠赵国边境地区。李牧奉赵王的命令,长期驻守于代郡、雁门郡,以防备匈奴的袭扰。李牧在当地享有军政特权,可以截留驻防城市的租税作为军费。
2、李牧优待兵士,下令每天宰牛犒赏士兵,教授他们骑马射箭,还命令士兵悉心看守烽火台,屡次派出间谍侦察敌情。匈奴每次派军队袭扰时,李牧下令坚壁清野,收拢军队退入营垒固守,胆敢出战者一律斩首。
3、几次三番,匈奴的袭扰都无功而返。由于李牧数年不出战,匈奴认为李牧胆怯,就连赵国的边防士兵也认为李牧胆小怕事。
4、赵王屡次责备李牧怯战,李牧充耳不闻,依然如故。赵王发怒,另派将领接替李牧。新将一改李牧坚壁清野的作战策略,匈奴来袭时主动出击,结果败多胜少,损失极大。赵王不得已请李牧官复原职,但李牧称病不出。赵王无奈,强迫李牧前去赴任,李牧要求赵王不得干涉他的军事策略,赵王应允。
参考资料:
姓氏问题求救
本文2023-10-09 02:27: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7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