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村黄氏大宗祠历史人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2收藏

平地村黄氏大宗祠历史人物,第1张

1黄氏先祖历史

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商代黄夷已在淮水之滨建立国家,与商王的关系不是十分和谐,卜辞中有伐于黄尹的记载。

周人灭商后,黄人归服,得以保留。从出土的东周时期黄国及相关的青铜器看,嬴姓黄国与姬姓曾国等一直保持婚姻关系。

黄国故城位于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处的隆古乡。城址长方形,周长6700米,城墙残高5米-7米,时代为西周到春秋时期。

在黄国故城西南约20公里的光山县宝相寺一带,发现黄国贵族墓地。1983年发掘出黄君孟夫妇墓,1988年发掘出黄季佗父墓。

在黄国疆域内的罗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贵的黄国文物,时代多为春秋早期。黄国史实见于《左传》者,始于桓公八年(前704年)。

这时楚国方兴,在楚地约会诸侯,黄、随二国都没参加,结果,汉阳的随国受到讨伐,淮水的黄国由于相距较远,躲过一劫,但也遭到楚国的斥责。鲁庄公十九年(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黄。

面对势力已扩张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国,黄国采取了依靠强齐抵御强楚的策略。鲁僖公二年(前658年),黄国参加了在宋地举行的谋划伐楚的齐国、宋国、江国、黄国等四国会盟。

第二年,四国又在山东阳谷盟会。前655年秋天,黄、江二国伐陈。

随着齐国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诸国纷纷叛楚附齐。极力北上争霸的楚国当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将黄国的姻亲小国弦国灭掉,弦子逃奔黄国。

6年后,即前649年冬,楚国借口黄人不归楚贡,出师由伐黄。半年后,即前648年夏,黄国终于被楚成王消黄国[待考—公元前648年],原始社会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时期称黄邑,东周列国时期称黄国。

夏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地名依然称黄邑。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称光州,地理位置在今河南省潢州川县隆古乡境内,黄国都城的遗址成了河南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

到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被楚国吞并以后,黄氏宗族结束了一两千年的贵族地位,变成了平民百姓,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融合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之中,走上新的生活旅程。黄国都城旧址建在今河南潢川县城以西约十公里的隆古乡南面,故城略呈长方形,周长为6720米,城墙用灰沙夯土筑成,墙高5-7米,基宽59米,现尚存三处城门豁口,是目前河南省东南地区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由于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经过2650多年的改朝换代和灾荒战乱,时过境迁,古城荒废倒塌,今天的黄国都城已经荡然无存,已经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今天到黄国都城能够看到的古迹,只有黄国宫殿池和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春申君歇公祖墓。

在黄国都城故址的一个小山岗上有一个小水池,池边竖着一块石碑,石碑上边刻着“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黄国宫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黄国都城的西面,有战国四君子春申君黄歇公的坟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县黄氏宗亲会重修的,其余的古迹荡然无存。

解放后发掘黄国都城时的700多件青铜器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黄氏宗族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来到黄国当统治者,过着统治者的贵族生活。

夏、商、周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认黄国的王侯地位,世袭相传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国所灭之后,黄氏宗族结束了统治者的地位,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共谋生存,共谋发展。随年代的向前推移和黄氏宗族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多,历代分支繁衍,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

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的留长迁幼的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各自立自强,兴旺发达。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

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黄国是黄氏宗族的发祥地,是黄氏宗族的祖宗乡。

黄国人民勤劳朴实,民风民俗清雅,令海内外每一个到潢川县寻根访祖的游子十分佩服。潢川县当地政府和人民正在积极发掘黄氏的文化品牌,正在筹建黄都古迹旅游景点和相应的旅游设施,吸引海内外黄氏宗亲到祖宗乡投资置业,观光拜祖,为黄都增添光彩。

由于黄国被楚国所灭和都城的倒塌,黄氏宗族地位的改变,黄氏宗族逐步迁居外地他乡,另谋发展。今天的黄国都城旧址,几里路内尽是田野,没有乡村,更没有一户黄姓人家,十几里路内的乡村,黄氏乡亲少之又少。

国内外新编的有关黄姓的志书族谱中,对黄国都城的美好描写提请改写,不要盲人说瞎话,不要舞蹈海内外乡亲。等到海内外乡亲同心协力,共建黄都旅游胜地完成之日,我们黄氏宗族开心之时。

潢川县城地处中原腹地,城市规模不大,城市布局合理,城市规划恰当,街道纵横有序,街。

2中国黄氏历史

黄姓从总体上分为“黄姓概况 、黄姓源腾、黄国历史、黄氏精神、黄姓史料 、黄姓迁徙、黄氏名人、郡望堂号、黄姓祠联、宗祠世系”十大内容。

黄姓概况

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黄国(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据《史记》与《黄国故城志》所载黄国建国创始人为赢姓伯益长子大廉,建于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乡。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江夏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资料很多具体请参考

wtp=tt

3黄姓历史名人

黄飞鸿(1847-1925),原名黄锡祥、字达云,原籍南海西樵禄舟村,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七月初九生于佛山。

黄天霸 是金镖黄三太之子,黄三太是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总镖头,在绿林很有名,曾经救过康熙皇帝,被御赐过黄马褂。黄景仁(1749~1783) 清代诗人。

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黄巢(835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时人。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1]),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

黄盖(生卒不详),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人。黄继光 1931年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5师135团9连的通讯员。

黄歇(前320年~前238年)游学博闻,楚考烈王以之为相,封为春申君。黄霸(前130年~前51年)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

黄香(18~106年)是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黄凤麟(555~626年)字魁熹号江夏逸叟,系中华黄姓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黄仁泽(865~945年)福州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人,黄璞(837—920年)五子黄中庸(1030~1110年)《红楼梦》四大家族中生活原型黄氏先祖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宋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黄华(?~1284),政和县人,元初福建农民起义军首领。

黄道婆(1245~1330年)元朝时擅于纺织技术的女工艺家。黄道周(1585~1646)明末学者、书画家、抗清英雄。

黄宗羲(1610~1695年)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东林七君子黄尊素长子。黄鼎凤(1830~ )农民运动领袖,大成国的隆国公。

4历史上黄姓名人

黄歇:见《史记》。

黄霸:见《汉书》。 黄宪:见《后汉书》。

黄香:见《后汉书》。 黄琼:见《后汉书》。

黄琬:见《后汉书》。 黄盖:见《三国志吴书》。

黄忠:见《三国志蜀书》。 黄权:见《三国志蜀书》。

黄泓:见《晋书》。 黄回:见《宋书》。

黄法抃:见《陈书》。 黄巢:见《旧唐书》及《新唐书》。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

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五岁从父习武,尽得家传功夫。

后遇铁桥三之爱徒林福成授其铁线拳、飞砣绝技,并在宋辉镗处学得无影脚,武艺日臻精进,稍后,飞鸿随父于广州乐善山房设馆授徒。一生中,曾先后被提督吴全美、黑旗军首领刘永福等聘为军中技击教练。

相传其平生绝技有双飞砣、子母刀、罗汉袍、无影脚、铁线拳、单双虎爪、工字伏虎拳、罗汉金钱镖、四象标龙棍和瑶家大耙等。因其尤精虎形诸势,故在武林中享有“虎痴”之雅号。

1924年8月,广州商团总长陈廉伯在广州发动武装暴乱,黄飞鸿与其继室莫桂兰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芝林连同刘永福写给他的牌匾和他唯一的照片亦毁于战火。黄飞鸿经不起沉重打击,忧郁成疾,是年冬天不治去世,终年77岁。

弟子邓秀琼为他料理后事,葬于白云山麓。黄兴:辛亥革命著名***之一。

黄继光:朝鲜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战斗胜利用胸口堵住敌人机枪眼壮烈牺牲。黄元申:饰演霍元甲而出名,后出家。

黄金辉:新加坡前总统 黄月英。

5黄氏历史有名人物

1、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

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2、黄慎:清代画家。

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3、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

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4、黄盖:三国时吴国将领。

与周喻用苦肉计,诱曹操受降,用火破曹。 扩展资料 黄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96位。

至2006年,黄姓人口约有2700万,约占全国人口的22%;按人口算,黄姓排名从第8位升到第7位。 黄姓起源于中国北方,后迁至中原地区并建立黄国。

黄国被楚国所灭后,部分族人开始南迁。两宋之后,黄姓广布到湖北、陕西、四川、湖南、福建等地。

当代,黄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四川、湖南、广西、江西、福建、湖北、江苏等地。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黄姓历代名人613名,占名人总数的135%,排在名人姓氏的12位;黄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7%,排在第9位;黄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196%,排在第11位。

南阳黄氏忠继堂在中医领域有着一定的声誉和影响力。

黄氏忠继堂是由知名中医黄忠继医生所开设的,以养身健体为宗旨的健康养生馆。该养生馆在继承祖辈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黄忠继医生二十余年的行医历程,充分考虑当代人体质等因素,以药草为本源,将中医古法养生与现代养生技法相结合,为当代人提供最优质的养生体验。

此外,南阳医圣祠忠继堂也是一处非常有名的景点。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南阳医圣祠忠继堂提供中医治疗服务,其医术高明,专治疑难杂症,采用中医治疗方式。

综上所述,南阳黄氏忠继堂在中医养生领域有着一定的专业性和优势,同时其所在地的景点南阳医圣祠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我是福建的,我小姨父姓黄,彩字辈.我问过他,他说他的家族属于江夏黄族.汉代皇帝还曾钦赐过牌匾给黄姓先祖:孝友天下无双.

在网上查找了一些资料,如果没错,你的家族应该也属于江夏黄族.南方黄姓族人几乎都是从江夏迁移过来的.

战乱中,中原人民为避战火纷纷南迁,黄姓开始进东南沿海地区。

隋唐时期,从江夏迁移的黄姓在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形成两大黄姓中心。到了宋、元、明,黄已发展为典型的南方大姓,直至今天。

http://wwwjcjxhcom/

江夏黄姓历史源流

以下为复制,供你参考: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最早可追朔到东夷的黄夷部。炎黄时代,东夷活跃在今天燕山一代,相对于中原属于少数民族,东夷以鸟作为图腾和氏族徽标。东夷主要有九大氏族(九夷),其中一族叫”黄夷“,崇拜黄莺,活跃在河北、山东接壤的一带地区,后来随着东夷的强大,迁徙到河南、山西一带,夏朝,黄人的一支在山西建立黄国,最后被晋所灭,子孙以国为姓,这是最早的黄姓。

商朝的时候,黄人在河南建立了另外一个黄国,进入周朝后,被册封子爵,后被楚成王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族人在河南湖北一带蔓延开来,著名的楚国春申君黄歇就是黄人后裔。

秦汉时期,黄姓基本集中在湖北地区,形成江陵、江夏两个中心,并逐步往南迁移。在西晋末年的战乱中,中原人民为避战火纷纷南迁,黄姓开始进东南沿海地区。

隋唐时期,从江夏迁移的黄姓在浙江金华和福建邵武形成两大黄姓中心。到了宋、元、明,黄已发展为典型的南方大姓,直至今天。

目前,长江以南主要以珠江三角洲为黄姓高密集区,其次是四川东南部、湖南东部、江西南部。广东为黄姓第一大省,占全部黄姓人口20%左右。

黄氏最远的先祖,发源于今内蒙古西拉木伦河流域因崇拜鸟中的黄莺而自称“黄族”、“黄人”。后来,黄人向东南迁徙进入山东半岛,与当地东夷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少昊金天氏的部落联姻,逐渐成为东夷部落里9支强族中的一支。今天的黄姓人的起源大多从黄族融入少昊的东夷部落后说起。黄氏最主要的一支源于赢姓。少昊的后人、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伯益,因功被舜赐姓赢,他有14支后裔,其中一支为黄氏。黄氏祖先在商末周初建立黄国(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被周朝封为子爵国,称为“黄子国”。春秋时期,黄子国是能与楚国抗衡的强国之一。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源

传说4000多年前,我国由许多民族和部落在黄帝的上游居住的地区原本是部落首领,姓姬号轩辕,也被称为熊第

这一次,陶瓷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火成陶泥土看,所以土壤看得非常高贵,并在土壤中附近的西北高原是**的,所谓的部落领袖皇(黄)帝。

对应的单词为天堂后土,台湾的土地公。天堂是最杰出和后土,以土德为始,以黄帝第一。**代表皇帝,色彩的贵族。古代宫殿,祭坛和内置于底座寺庙中使用的黄土,在皇帝的团队旗帜前面插入是**的,甚至包括皇帝的宫殿等待着,公主的官员,穿衣服是**的。

古代人生活在中国的黄土高原西北部,穴居,半地下的生活,在他们看来,这里的黄土,黄水的**提高他们的尊重也为几代人。直到今天,人们演唱了“我家住在黄土塬”。黄帝被称为中国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是基于广义上说,中国人是黄帝的后裔。龙的传人是**的,**的带有醒目,庄重,辉煌,高贵,忠诚的性格,这是每一个黄子孙的骄傲。

黄,排在第八位由人口,占1%以上的汉族人口,是世界的祖先的后代愿意黄自豪的“黄”名称标识的自尊,追其源,根,树枝和树叶。

古代,史前中国在东郊,有很多活鸟的原始居民的图腾,它们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那里有各种鸟类一直设置栖息地。

原始鸟类为食,适用于服装,以鸟羽依赖鸟类生活的主要来源,慢慢的长弓从野蛮人拍摄鸟类,发展到鸟为图腾崇拜,鸟为国家,部落的符号名称,进而发展成为姓。其中有九支最强大的氏族,被称为久矣的历史,也就是水渠被夷为平地,彝族,方毅,黄夷,白彝,仄易远,怡轩易峰和杨铱。黄一这是最古老的姓氏今天的黄几十万会员的来源。黄一毅鸟的彝族,一个名叫因为崇拜鸟。当时,在古砚山南幽州地区的面貌,许多可爱的小鸟栖息地,它的羽毛鲜艳的**,更显著,被称为黄鸟古人,黄鸟叫黄鹂逗留,这就是今天的黄鹂。这只鸟长相可爱,精灵小巧,声音清脆婉转。正是这些可爱的小鸟,伴随着长期收购在山上,狩猎的原始祖先给他们唱歌,跳舞,解除他们的辛勤工作的紧张和疲劳。渐渐地,黄夷族那么这种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从恋爱到顶礼膜拜的杰出发展,黄一租也黄鸟家庭,黄氏族,被称为黄夷,黄族,黄种人。

今天的黄山,黄秋黄氟和黄县是古老的土地上的黄鲈鱼的家庭活动。

由于地理,气候,和黄种人从内蒙古东部迁移到东南的气味,添加东夷集团。渐渐地,黄种人的力量的迅速发展成为强大的力量一个东夷集团,并被推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野蛮中期董以丰疑民族部落群体较少的吴金天氏大的部落联盟首领,和冯皇一彝族的婚姻形式。凤凰是一个鸟,有一个女凤鸟鸟,叫做黄(黄后来写作),黄是凤鸟的配偶丰依黄一种族通婚,黄种人用它来代替原来的凤鸟部落民族图腾一般小黄鹂,黄鸟谁成为图腾金凤凰,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黄种人的进化。一些成员

野蛮中旬荣耀的世界,东黄一部落已经移到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内,家里的地方命名为黄今河南黄沟,黄文志,黄亭,内黄,外黄等地,都因轩辕黄帝的人分布而得名。

夏至商,周黄蔌呼挨人在商朝中期,有一个Huangren南迁至河南潢川建立黄。黄古市潢川县西12英里今天。

黄建为伯益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和孙子以国为姓,一些几代人姓黄,赵江琴和其他利益作为一切尊重祖先。后来,楚乎昂吞并,子孙散居四方,这搏弈黄后,黄将成为真正的人种。经过

黄灭亡,一些信徒仍留在潢川坚守破败的家园,有的减少到征服的人,但他们并没有完全绝望,相反,变更通过后,他们获得了新的生命,活动中,正式和正式演讲,重振黄家的威望。直到战国后期,黄西谔黄租形以及在半个世纪以来首次上升后沉没的代表。

其余都是光州黄古代男性信徒的后代。亡国后,沉黄西饿骏网教派在楚烈官员,他弯下腰国王的信任,善于投机取巧报道恨亡国。

荒*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是不能生育,他利用这个机会来使用欺骗性的措施,他的儿子李岩岩的姐姐怀孕献给国王,让楚断裂的实际功率下降对男性后代的手中。突破后

男性亡,李园为了夺权,派要杀所有春申君全家。黄氏族为了避免梅花的祸害,已经逃离躲藏起来,发展族姓陷入了低潮。直到秦汉时期,大量的英雄率领的天空,临江黄石的家庭,因为他们站了起来。

黄琼江夏黄氏达到孙黄琬时,和比繁荣的美好。黄Wanguan孙威,丰后阳泉乡(今安徽霍邱县)。后黄丸,江夏黄氏后裔散落四方。黄丸的第三个儿子,四子龟的生活和山区的生活,本地江夏;春亭了第二个儿子,搬到了无锡地区;蒋绶第五子,传六代,徙居江西庐陵财富; 10,11分黄呼昂郭保被枪杀避免,李等人,追捕迫害,逃往四川阆中相携两县,两代人后传中,但也从巴西向东迁移到上饶,分支点的后裔江西,福建等地。

加成,南阳,零陵,淮南,绵阳黄,是江夏分支的今天,江夏黄氏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皇后裔,自春秋战国以后,就转移到长江流域,黄氏族众,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散在或定居在这方面江夏。

啥的江夏郡,湖北省,也就是现在的情况与县,安陆,云梦,应山,应城,潜江,天门,汉阳,绵阳,汶川,孝感,黄陂,黄梅,武昌,汉口等地。

东汉末年,中原动乱,黄巾起义,东汉政权以沉重打击。农民起义东汉联合当地政府武装的联合镇压。人的痛苦不堪饱受战争蹂躏的心结,已经转移到另一个避难所生存的道路。

到后期西晋,五代十六国入侵的汉族移民东南中原,皇帝穿越。唐:最近几年,土匪瘟疫,战争,近年来,共度时艰,但人们已经提出回避。黄族众,也是在那个时候的鄱阳湖东南,或者更多的武胜关及福建,广东或更多蕉岭和开基业务。

迁移,由于时间了种种困难,使南方的人被破坏,直到今天,我们的小手指脚趾末端,居然没有一个是好的。据传说,因为当时流亡被撞扁,导致手指变了形的末端;但传说是一个漫长的旅程,烂在手指的末端。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我们的祖先吃尽了苦头。经受了千般锤炼,皇终于创造在南方,生齿繁荣奠定了基础。

到近代,黄家庭发展,以及更先进的阴,足迹遍及五大洲,嘿嘿,称盛。

远,皇后裔,仍然自称蒋西阿黄石。

一寻根溯源

(一)少皋曾孙台骀之后:台骀是少皋的曾孙,因治水有功,颛顼封他到山西汾水流域,国号黄。周初,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二)伯益之后: 伯益为嬴姓之祖,因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赐封。后裔有封於黄国。

(三)陆终之后:一陆终长子樊的长子南陆公,食采江夏,赐姓为黄。二陆终次子惠连受封於黄国,以国为氏。

(四)仲衍之后:陆终长子樊被夏禹封於昆吾。昆吾君隐於夏末去其封地,居古岳州,生子高。商中宗子太戊时高为车正,号曰仲衍,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姓始祖。至十三世石妣姬氏,周赐姓黄。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的发源地应在金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黄国灭于楚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四方。有地北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今河北境),今黄冈、黄陂、黄安、黄梅等地,据说均因黄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又有一支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秦汉之时,黄姓已称盛于长江中游及以北河南、安徽等地。黄姓大举南迁始于西晋末年,因中原士族大举南迁,使黄姓在南方的分布更广泛。与此同时,黄姓已同胡、林、陈、郑、丘、何、曾等八族迁入闽(福建),成为后来入闽的"八大姓氏"之一。经过魏晋至隋唐时期的不断迁徙和繁衍,黄姓形成了今河南、湖北、四川、江苏、福建、广西等地望族。宋代有黄潜善,其九个儿子散处广东各地,以梅州居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北宋末,金兵功入开封,河南固始人黄建联南徙杭州,后成为杭州著姓,支分漳浦、饶平、陆丰等地。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至海外。黄姓是我国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蛋等少数民族。唐代以前黄氏已在岭南、西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中扎根。其中,为蛋民者,居于广州沙南;迁到广西黄洞者,叫黄洞蛮,大多为壮族;融入瑶族者,分布相当广泛,居于广西、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的许多县、乡,以广西居多,上海浦东也黄姓也很旺!

三郡望堂号

(一)郡望

江陵郡:西汉旧族,为黄尚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江夏郡:兴於汉之世,为黄香之族所建,今为全球黄姓郡望。

会稽郡:兴於东汉之世,为黄昌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零陵郡:兴於三国吴之世,为黄盖之族所建,唐初已废。

巴东郡:兴於三国蜀之世,为黄权之后所建,唐初已废。

西 郡:兴於三国魏之世,为酒泉黄衍之后所建,西魏时废。

晋安郡(南安郡):晋安郡兴於西晋之世;南安郡兴於唐之世,为黄元方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洛阳郡:兴於南北朝东魏之世,为江夏分支,隋初已废。

濮阳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东阳郡:兴於唐之世,为黄苾之后所建,宋初已废。

松阳郡(缙云郡):兴於唐之世,宋初已废。

(二)堂号

宽和堂:汉代黄霸为河南太守。当时的官吏都很严肃,黄霸为政独尚宽和。宣帝时,他任廷正(司法官),因事被关在监狱。从官到民一齐为他呼冤,终于平反昭雪。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 黄姓堂号还有"思敬"、"逸敦"、"敦睦"、"炽昌"等。"炽昌堂"以黄峭山公外八句诗末"炽昌"二字为名。

四 历史名人

黄歇:《史记》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

黄霸:《汉书》黄霸字次公,淮阳阳夏人也,以豪杰役使徙云陵。

黄盖:《三国志吴书》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

黄权:《三国志蜀书》黄权字公衡,巴西阆中人也。

黄巢:《旧唐书》黄巢,曹州冤句人,唐末农民起义的领导者。

黄宗羲: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为中国历史上系统的哲学思想专著,开辟了清代史学研究的风气,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

黄 慎:清代画家。善画人物,兼工花鸟、山水。为"扬州八怪"之一。

黄庭坚:北宋文学家。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也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道婆:元初女纺织家。在海南岛居住了三十多年,学习了黎族民间的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和发明,晚年反归故里,传授纺织技术。

黄飞鸿:黄飞鸿(1847-1924),南海西樵禄舟村人,他是岭南武术界的一代宗师,也是一位济世为怀、救死扶伤的名医。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参考资料:

http://bbsasiacicom/viewthreadphptid=63258

河洛,是黄河与洛水的简称,也指黄河中下游和洛水流域的一些主要地区。据《史记》等文献记载,“河洛”这一地域概念,一般是指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河南,或中原地区最核心的部位。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果说中原文化是中原先民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河洛文化便是这“总和”中最精彩的篇章。河洛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广及诸多领域。本文仅就其与中华姓氏起源的密切关系予以概括论述。

据初步统计,在《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有4925个未注明姓氏来源,有2224个系少数民族姓氏,二者合计7149个,占11969的597%,下余4820个为汉族姓氏。笔者根据大量的古代文献资料,对这4820个姓氏逐一进行研究,得出的结果为: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占4820的38%。但是,仅有姓氏数量,尚不足以说明问题,因为每个姓氏拥有人口数大不相同。为了进一步弄清河南在中华姓氏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笔者又根据该书提供的姓氏拥有人口资料,对我国最常见的汉族姓氏逐一进行了考证。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前120大姓共占汉族人口的9011%,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姓。在这120大姓中,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两项合计,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97个,占120大姓的808%,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49% 。如果减去一些多源的姓氏中源于河南以外的成分,人口百分率会有所下降,但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总数是1834个,减去97个,还有1737个,加上这些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率仍在80%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与河南息息相关。

一、河南是姓氏肇始时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

姓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而河南正是此期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因1921年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正是母权社会繁荣阶段的代表。该文化陶瓷上的鸟、鱼、蛙及人首虫身等图象,可能就是最原始的“姓”的标志。姓的起源与先民们的图腾崇拜有关,有些姓氏是由图腾转化而

成。传说太昊与其妹女娲所处的时代,即是中国图腾制的标本时代。那么,他们所居住的河南淮阳,也当是产生图腾和姓氏较多的地方。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从氏族、部落中的少数家族形成的“氏族贵族”中产生的,而此期中原地区(主要是今河南)氏族林立,正如《史记·封禅书》中所云“黄帝时万诸侯”。中原地区这成千上万的氏族、部落便是“氏”的渊薮。

二、河南是华人祖先炎、黄二帝和太昊的活动中心

笔者对当今120大姓从血缘关系上进行追根溯源

后,发现它们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

具体情况是:

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 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 、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而河南长期是这三族活动的中心,因此,这三族的姓氏也多数是在河南境内形成的。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

濮阳东南),死后葬于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其后代产生出陈、袁、田等姓氏。禹是颛顼的6代孙,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后产生出一些姓氏。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陆终有6个儿子,其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是帝喾之子,其后产生出一些姓氏。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姓姬氏,其后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47个,其中有一大半出自河南。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陈”即今河南淮阳。他的子孙大部分在河南境内定居,使姜姓失而复得,又衍生出其他一些姓氏。在河南境内的炎帝后裔,主要有方氏、雷氏、吕氏、许氏、文氏、申氏。炎帝后裔还有在山东北部的齐氏,但其始祖吕尚是南阳吕国的子孙。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太昊族与姓氏:太昊,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也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太昊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其后裔姓氏有任、郝及白姓的一支等。

⑵少昊族与姓氏:少昊,号金天氏,也是古代东夷族首领,相传他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少昊部落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其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少昊后裔有两个重要人物,即皋陶和伯益。皋陶是少昊的曾孙,也是东夷族的首领。当今第一大姓李及廖姓的一支,都是他的后裔。伯益是皋陶之子,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他是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后裔相当繁盛,在当今120大姓中,赵、黄、徐、马、谭、江等姓都是他的后代。

三、河南是姓氏发展时期夏、商两代的国都所在地

夏、商时期,从奴隶制兴起到全盛,也是中华姓氏得以发展的时期,而这两个朝代活动的中心地带均在今河南境。夏朝从开始到桀灭亡,共传14世、17王,历时400多年,其统治中心在今河南西部的黄河、洛河流域。夏禹建都之阳城,即今登封告城镇;后迁阳翟,即今禹州。禹之子启的都城也在禹州,此后,太康居斟寻(今巩义西南),相都帝丘(今濮阳),少康都阳翟,杼居原(今济源西北),后迁老丘(今开封东),胤甲居西河(今安阳东南),孔甲及其子皋均居今偃师,桀都斟寻。除了《史记》所列“用国为姓”者外,夏朝在河南境内还有不少诸侯国,于夏朝末年被商汤所灭,都演变为姓氏。

商朝自汤至盘庚,曾5次迁都:仲丁由亳迁嚣(即隞,今河南郑州),河亶甲由嚣迁相(今河南内黄东南),祖乙迁于邢(即耿,在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于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迁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此后未再徙都,这说明商朝的统治中心基本上都在河南。商代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奴隶社会,国家机器日益扩大和加强,特别是盘庚迁殷后,达到了奴隶制的兴盛时期,国家机器也空前强大。商代的大奴隶贵族约20多支,有王、诸侯、“多生(姓)”、“多子”等,总称为“百姓”。这说明那时只有奴隶主贵族才有姓氏,而广大群众,尤其是奴隶,是没有姓氏的。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来源增多,姓氏也得到了发展。商朝的国家形式,是以王族为主体,联结着许多旁系、支系的贵族大家族所构成的统治网,到商朝后期,形成了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商王有直接统治区,还分封一批诸侯于商的周围;在诸侯的封地之间,以及诸侯封地的外围,还存在着许多方国部落。这些诸侯国、方国,后来有许多都演变为姓氏。再就是商朝建立了一套比较复杂的官僚机构,设置了许多官员,因而有以官为氏者,如理氏便出自“大理”(掌刑法的官)一官。此外,还有以祖字为氏和以技艺为氏的。

四、河南在姓氏普及时期的周朝占有重要位置

周朝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产生姓氏最多的朝代。西周是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立国初期实行的贵族内部层层分封的大封建,为后来的姓氏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制开始出现,大多数诸侯国被强国所吞并,演变成姓氏,因而使中华姓氏空前大发展。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逐渐合而为一,同时无论贵与贱,人们都有了姓氏,不再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因而姓氏基本上普及,并相对定型,此后没有更大的发展。

西周虽建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但在建国初期便营建了洛邑,至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阳便成了东周的统治中心。据初步考证,从周初到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分布于今河南境内的,有周朝同姓(姬姓)国20多个,异姓国40多个,合计60多个,约占诸侯国总数140多个的二分之一弱。这些大小诸侯国基本上都演变成为姓氏,同时,诸侯的子孙以采邑名、官职名等为氏,又形成一大批姓氏。由此可见,河南是在姓与氏发生重大变革,姓氏空前大发展、基本普及和相对定型时期起到关键作用的地区。

五、河南有得天独厚的产生姓氏的优越条件

古代的“得姓受氏”,与地理位置、人口多少及政治、经济状况等条件有密切关系,而河南在这些方面则独具优势。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位居中原腹地,气候温和,资源丰富,地理条件优越,适宜于农、林、牧、副业发展,古代的手工业发达,又是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因此,人口密集,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夏朝建立至民国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在此建都,因而使河南成为古都最多的地区。中国有七大古都,河南就占3个,即洛阳、开封、安阳。河南历史悠久、人口密集、建都频繁,正是河南成为中华姓氏主要发源地的先决条件,因为:

一历史悠久,产生的姓氏必多。中华姓氏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而有人称河南“是整个中国历史的缩影,是一座浩瀚的中国古文化博物馆”。从这种意义上说,河南的历史包含着中华姓氏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河南历史与中华姓氏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所以才孕育出了众多的姓氏。

二人口密集,得姓受氏者必众。具体地说,人口密集,职业部类必繁,居住地必广,因而以各种技艺为姓氏的、以居住地为姓氏的以及以其他方式得姓者必多。

三建都频繁,得姓的机会必广。首先,建都多标志着历史上出现的国家多,因而以国为氏者就多。其次,国都是国王居住之地、文武百官云集之所,是一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因而应时因势兴起的新姓氏就特别多,诸如国王赐姓,一些生有爵、死有谥的王公大臣的后代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谥为氏、以字为氏,等等。在源于河南的姓氏中,与都城有关者相当多,真可谓不胜枚举。

六、河南是北魏鲜卑族政权入主中原改姓的基地

黄河两岸的中原,原本是汉族长期生息的中心地区,由于西晋末年大战乱的推动,从“八王之乱”开始,汉族从中心地区出发,向边远地区流亡,而居住在长城以外的少数民族则大量内迁,至北朝时期达到高潮,历时长达三个世纪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各族人民相互影响,总的发展趋势是与汉族融化成一体,从而形成了黄河流域各民族的大融合。其中,大规模地迁入今河南境内,施行与汉族同化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北魏。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氏所建的政权,统一北方后,为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孝文帝拓跋宏于493年率领贵族、文武百官及鲜卑兵自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接着,进行汉化改革,实行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以汉服代替鲜卑族服装,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令鲜卑人改姓并自称河南洛阳人等等。改姓数量,一说有300多,仅见于《魏书·官氏志》单独列出的,即有114个,其中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25个。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构成了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使河南成为中华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源于河南诸姓的先民们,植根于中原沃土,为故乡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在历史的长河中又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

目前黄姓分布:河南、湖南、江西、四川、固始、南阳、闽、粤、台及南洋诸岛,甘肃甘谷的应该是从山西迁徙到那里的!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蠃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但是,有的谱牒学家则说黄姓是陆终的后代。那么,陆终是何人,与上文所说的伯益又有甚么关系呢?据史料记载,伯益是颛顼之玄孙,陆终也是颛顼之玄孙,只是他们的三代近祖不同而已。因此,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 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在南方人中所占比例较同。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

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开国公唐桂州剌史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黄岸十一世孙黄中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中庸与韩琦、王安石、司马光、文彦博、欧阳修齐名,官至中奉大夫太常院卿诏赐侍中谥文正,翰林院馆阁校勘赠学士黄安石重修江夏兴军城黄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兴化无双,黄府清惠;忠孝两全,金墩望族;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的御批,“四代联登八进士”,入祀兴化郡乡贤,事载《八闽通志》《闽书》、《兴化府志》、《莆阳比事》等;后黄姓发展成为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黄大侠经邵武金墩山徙杭州钱塘武林里,后成为杭州钱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海丰陆丰等地。宋元之际,巩溪雷山黄姓称盛于泉郡德化承泽、永春逊边、卿园、亭上、梅林、华岩、官田儒林,惠安潭边奎峰、云南鹤庆金墩、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潢川定城西黄国故都,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湖北江夏郡黄州。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福建、四川、湖北江陵麻城、广东汕头潮州、广西和江苏省大丰为多,上述六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时而起,一下子占领了荆州南四郡中的零陵郡、桂阳郡和武陵郡三郡。在攻取第四郡——长沙郡前,刘备、关羽和诸葛亮三人在一起分析长沙郡的守备情况时,诸葛亮详细且重点介绍了黄忠。诸葛亮对黄忠这一番异乎寻常地介绍,绝非表面那么简单,只是纯粹帮助一下同乡,还是提携一下朋友,向刘备集团一二把手举荐,为黄忠谋个好出路。

从建安十二年(207年)初出茅庐至今,诸葛亮有且只有一次如此详细介绍一个人,一个年近六旬且不为人知的将领。俗语云:事出反常必有妖。一个不到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竟然如此认识,了解,熟悉,甚至是心有灵犀于一个花甲老人。黄忠和诸葛亮仅仅只是一个“南阳人也”,一个“躬耕于南阳”这种简单明了的同乡关系,顶到天就是朋友关系,总不至于是忘年交关系。

单凭同乡兼普通朋友这一层关系,就可让刚吸收进刘备集团两年不到的诸葛亮就如此卖力地向刘备关羽介绍,宣传、举荐一个大半身入黄土的老者。诸葛亮这种异常行为让外人看不懂,不仅在《三国演义》叙述得平淡无奇,还是被一笔带过,以致让很多人未去深究黄忠的身份,甚至直接忽略掉,仅以老将来代替。

实际上却非如此,黄忠并非刘表帐下中郎将,曹操假行裨将军那么简单,而是有非比寻常的身份,具体如下。

即首先,隐蔽身份。

黄忠虽是寒士出身,却是世家背景。刘表治下的荆州共有四支黄氏望族,即南阳(治今河南南阳市)黄氏(黄忠)、零陵(治今湖南永州市)黄氏(黄盖)、江夏安陆(治湖北安陆市)黄氏(黄祖)、沔南(今湖北洪湖市)黄氏(黄承彦)。但不管荆州哪支黄氏,都是东汉著名的孝子,位列“二十四孝”之一,官职尚书令,于汉明帝时迁到了江夏,为黄氏江夏堂开基祖先黄香之后。为此,黄忠如同诸葛亮那样,同样是有名望的大户人家,官宦子弟。世家子弟在东汉门阀政治中,很被重视,很受重用。

其次,隐藏关系。

黄忠与黄承彦、黄祖不仅同姓同族,还是同宗同家。《云南省保山市永昌府黄氏家谱世系表》记载:黄忠,黄孚信之子,字汉升,南阳人。能开三石之弓,其箭术为三国独一无二之人,黄忠有勇有谋,智勇双全,常常独当一面,与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廉颇齐名;黄承彦,黄孚勇之子,为沔南名士。黄盖,黄孚仁次子,字公复,零陵泉陵人。黄孚信,黄香五子黄瓒之幼子(五子);黄孚勇,黄香幼子(八子)黄理之子;黄孚仁,黄香五子黄瓒之长子。黄祖在该家谱中未见有记载,但在湖南靖州渠阳谱和湖南宁乡箭楼谱记载,黄祖是黄忠的侄孙,出自黄忠之弟黄贲之幼子(二子)黄自溟。据谱载,黄祖的父亲黄自溟徒居江西丰城,而黄祖因得罪仇家,为避祸而移居淮南,遂形成淮南黄祖家族。王先谦《汉书补注》:江夏旧属衡山以吴芮都邾知之也。时属楚国,高帝五年属汉。以属淮南国。因此,黄忠与黄盖是堂兄弟(同祖父),黄忠与黄承彦是未出五服堂兄弟(同曾祖父)。

最后,隐密目的。

在东汉乱世中,世家大族都不肯孤注一掷,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篮子里,而是让子弟分散在几个阵营中,无论谁赢了都不会有灭族之祸。最知名莫过于南阳诸葛氏:哥哥诸葛谨在吴国担任大将军,弟弟诸葛亮在蜀汉担任丞相,族弟诸葛诞在魏国任征东大将军。同样,黄忠效力刘备,黄盖听命孙坚父子,黄祖卖命刘表,黄承彦则在诸侯里拉媒牵线。

综合黄忠的背景、身份及关系,难怪诸葛亮要卖力地向刘备关羽介绍黄忠,毕竟黄忠的身份对诸葛亮而言,不单是同乡,还是长辈,更是利益攸关者。

平地村黄氏大宗祠历史人物

1黄氏先祖历史 黄国历史 黄夷南下中原,东夷少昊的后裔--黄夷的后代建立了黄国。 《竹书纪年》载:(夏)后相即位,二年,征黄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