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沈”姓起源于?如今郡望?百家姓排名几何?
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五。
寻根溯源
1、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为黄帝的后裔,以国为氏。
2、据《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芈姓,为远古颛顼帝的后裔。
3、据《左传•昭公元年》及《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为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一作台胎)氏之后,以国为氏。
4、据有关资料所载,源出姒姓,春秋时受封,为子爵位,世称沈子。
5、据有关资料所载,为楚王族弟子戍的后代,因其当过沈县县尹,后人以地为姓。
6、少数民族姓氏。朝鲜族、满族、土家族、回族等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冉季载。沈姓源出于姬姓,为黄帝之后裔,在周朝初年,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当时的三监(武王以邶封震叔,以庸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很是不服,商王纣之子武庚乘机勾结三监,联合东方夷族进行反叛。周公旦组织军队进行征伐,最终平息了叛乱。季载(周文王第十子)因在此次平叛中立下大功,周公于是将这位有才干的弟弟举为周天子的司空,成王后又将其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聃”可写作“冉”,古时的冉、沈读音相同,所以季载又称冉季载。春秋时,聃国被晋(今属山西)灭掉,季载后代逃至楚国,为不忘亡国之痛,从此便以国为姓,称为沈姓。冉季载从而成了沈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沈姓最早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战国时期,逃至楚国的沈姓族人,仕楚为左司马,并世袭此官,长期居于叶(今河南叶县)。到秦汉时期,沈姓仍有多人为官,且地位均十分显赫,但也有数人辞官隐居,迁于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等地,从而开始了沈姓的南迁之旅,并且家族势力日渐扩大,不断兴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各种割据势力互相攻伐,加上“永嘉之乱”,使得中原士族大都南迁,沈姓族人也先后进入南方几大省份,并在当地不断生息繁衍,形成了“吴兴”郡望。此后沈姓以“吴兴”郡望为繁衍中心,不断地向四周扩展,至唐代以前,已散居于今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家族日渐繁盛。唐宋时期。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沈姓族人开始迁播进入闽粤两地,并且人丁兴旺,同时,唐代沈姓在我国北方也得以新的发展,郡望与名人高官大量出现,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到了宋朝末年,金军大举南下中原,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北方再次遭受浩劫,迫使中原沈姓再次南徙,其中赴今福建、广东等地之沈姓尤多,至明清时期,沈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成为我国一大姓氏,并有一些族人由东南沿海播迁到海外,沈姓家族真正成为了一个大家族。我国的沈姓历代多以江南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省居多,以上地区的沈姓占到了全国汉族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
郡望堂号
沈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较多的郡望,据有关资料所载,主要有二个:1、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2、汝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
堂号:
沈姓族人以“梦溪”、“三易”、“九思”、“肃雍”、“承裕”、“忠清”、“树本”、“文肃”、“永思”、“聚顺”、“叙伦”、“敦伦”、“憩石”、“吴兴”、“六”、“六宜”、“三善”等作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沈姓族人迁居移徙较早,秦汉时期便开始迁居南方。2、沈姓的楹联工整,且文采精妙,文人墨客也层出不穷。3、沈姓族人在不断迁徙中留下了众多的堂号。4、沈姓族人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清光绪年间所修《沈氏家谱》,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名人精粹
沈庆之: 吴兴武康人,南朝宋太尉,封始兴郡公,曾在娄湖(今江苏南京市)广置田产。沈约: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镇)人,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曾仕宋、齐二代,后助梁武帝登位,官至尚书令,撰有《宋书》、《晋书》、《齐纪》、《四声谱》等文史著作。沈法兴: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后为李子通击败。沈亚之:吴兴人,文学家,元和进士,善文辞,且能诗,为李商隐所推许。有作品《湘中怨辞》、《异梦录》、《秦梦记》、《沈下贤集》等传世。沈传师:苏州(今属江苏)人,书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书法,今存正书《罗池庙碑》拓本。沈既济: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文学家,长于史学,又善作小说,著有《建中实录》、《枕中记》、《任氏传》等。沈亻全期:河南内黄人,唐朝诗人,他擅长七言诗,词藻华丽,律体严谨,对律体诗的定型有很大的影响。其诗与宋之问齐名,时称“沈宋”。沈括: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学家,他所著《梦溪笔谈》记载了其在天文、数学、矿业、医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为后世科学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本人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著有《良方》、《长兴集》传世。沈和:杭州人,戏曲作家,所作杂剧时人称之为“蛮子关汉卿”。沈王景:吴江(今属江苏)人,戏曲理论家,作家,曾官至吏部员外郎,光禄寺丞等职。沈仕: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散曲家,能诗,善画花鸟山水,有散曲集《垂窗绒》。沈周: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画家,他博览群书,擅画山水,多江南山川、园林景物,兼工花卉、鸟兽、人物,为明吴门画派四家之一。著有《江南春词》、《石田诗钞》、《石田杂记》、《石田记》。沈钦韩:原籍浙江潮州(今吴兴),史学家,文学家,学问渊博,精史地之学,长于训诂考证。沈德潜:江苏长州人,清朝诗人,他主张作诗应符合理学原理,为拟古诗派代表,其作品《唐诗别裁》、《古诗源》为研究古诗发展的重要著作。沈钧儒:浙江嘉兴人,早年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多次组织群众运动,为“七君子”之一,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政协副主席等职,为我国的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沈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著名革命文学家,中共党员,早年参加文学革命运动,解放后历任我国文化部门重要职务,著有《子夜》、《蚀》、《虹》、《春蚕》、《林家辅子》等。
吾焦氏始祖(高祖公焦谷圆、高祖弟焦三老、焦七老)由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下迁自河南卫辉府汲县南三十里南陵西社七图定居,村名曰焦家庄(今河南省新乡市牧野区下焦庄村)。
建村以来,历代先祖安分守己,勤劳为本,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六百余年至今已达二十三世,由焦家庄移居异地的有:新乡市(上焦庄、卜奇屯、孙杏村、小韩庄、小店、庄里、小朱庄、西牧村、卫辉、延津老任庄)、安阳、漯河、山东、山西、北京、天津、邢台、兰州、宁夏、安徽、江苏等地,据不完全统计,我焦氏已达三千余口人,实属人丁兴旺成为焦氏之大族也。
焦氏宗祠简介
清道光十五年,我先祖以孝道为本,在村东北隅修建焦氏宗祠一座,有正殿、配殿、山门各三间,殿宇巍峨壮观,富丽堂皇,院内外翠波参天,内供历世神主、山门前有一鱼塘,塘四周杨柳环抱,四季杨青绿柳,鱼跃粮丰,风景宜人,每逢春秋祭日,即携合族老幼恭行祭奠,以示先祖恩德,以贻祖训。
由于历经战乱,多年灾荒,年久失修,使我族先祠遭到严重损坏。为让后人不忘先祖仁孝、勤劳、智勇之恩德,于1972年重修正殿,现由我全体族人议定,工捐款项,逐步修复山门及东西配殿,务使宗祠雄伟壮观,以备后人瞻仰祭祀,使先人之业绩发扬光大,永垂不朽!
合肥沈福集沈氏家谱
古有“先正其心,继训克(汝)家,孝友忠义,为国之华”十六字辈。现代在原十六字辈之后新增“善学修德,诚信建业”八个字辈
陕南汉阴沈氏家谱
“忠朝自贵,孝祖宜兴。世德永继,兰桂观型。本枝衍庆, 长发其祥。”二十四字辈。
百家姓之沈姓由来
沈姓,为黄帝轩辕氏之裔。以下我为大家整理的永定百家姓之沈姓由来,欢迎阅读本文!
相传少暤金天氏(即少昊)有一裔子曰味,为无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某官,并把汾河、洮河洪水制服,为农耕作出了贡献,黄帝孙颛顼挚帝把汾河流域封给他为邑。其后在该流域建立起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周王朝时期,周文王第十子聃季辅佐成王有功,受封食采于沈国,其子孙以国为姓。
自沈聃季至沈氏84世沈春景,由西北向东南迁移,先从河南省汾河流域的沈丘,沈丘城,安徽北部临泉等地向下游淮河流域的安徽凤阳泗县、滁州市周围播迁,繁衍于长江下游的江苏高邮、扬州、苏州;浙江省的杭州、绍兴、松阳、湖州等地,并以湖州为中心,三国时设置吴兴郡,堂号为吴兴堂。
永定沈姓大都属于吴兴郡,分布于14个乡(镇)58个村,人口1399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8%。按全国三百家姓氏排列为第三十七位。
第一节 源流
一、入闽
自海昏侯沈戎于汉时从江北移至江南。至唐代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沈氏第87世沈彪征粤赣南之蛮獠有功被赐封为武德侯。宋微宗时沈氏第104世沈文贤,字启承,号明源,仕任福建道汀州府尹,娶陆氏,生一子廷辅。后因中原板荡,国人大势迁徙,沈民第105世沈廷辅时中探花,官为谏议大夫,于宋南渡时择居于建阳县城。至此,沈廷辅为沈氏的入闽始祖。
二、繁衍
沈氏第105世沈廷辅,名太一郎,字帷,号恒忠,自幼随父在汀州任所攻读书经闻名。一日,上杭新科进士杨光邦进府谒见,廷辅随父出见,光邦见其才貌过人,日后必有贵福,即把亲女许配。婚后,光邦授浙江道处州府理刑,便接其夫妇至处州府。不到二年,光邦擢升山西巡按,其夫妇归杭州,嗣登进士及第,中探花,官拜谏义大夫,妣杨氏诰封夫人,并于宋南渡择居建阳。生沈一郎,字椿、二郎,字揪、三郎,字松、四郎,字柏、五郎,字桂、六郎,字榕、七郎,字根、八郎,字枝。
三、播迁入永
沈廷辅第八子、沈氏第106世沈八郎,字枝,后由其父派居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妣张氏,生千一郎(绍怀)、千二郎(绍慎)、千三郎(绍恪)、千五郎(绍恒)四子。沈八郎夫妻善心,施报恩寺,有禾田一千五百斛,载粮五石七斗。沈氏第107世沈千五郎,妣巫氏,生原安、原定、原宜、原宝、原守五子。其中沈千五郎次子沈原定,号十一郎,妣陈氏,生开仕(千十郎)、开麟(千十二郎)、开贤(千十四郎)、开文(千十七郎)四子。其中沈原定三子沈开贤(千十四郎)于宋末之初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塘沈家坊迁徙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凤城沈家坪,后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开基。后沈开文之七子沈万七郎(正崇)也迁入永定堂堡村开基。沈开贤(千十四郎)、沈万七郎(正崇)、沈万二郎为永定沈姓的开基始祖。
第二节 分布
一、虎岗乡
灌洋秋竹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第五世)沈仁礼从堂堡河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7户700余人。仁礼房。
坑源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一松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61户270余人。仁寿房。
郑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第六世)沈景春于明代期间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160余人。仁寿房。
木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爱吾从郑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1代9户40人。仁寿房。
二、高陂镇
睦邻富瑶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昌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20户500人。仁智房。
和兴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志慎从堂堡村迁抚市牛栏山,1990年又转迁和兴村开基,现已繁衍23代19户85人。永宗房。
蝴蜞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秀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5户70人。念八郎下寨祠公房。
三、坎市镇
大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34世(永定十九世)沈鼎新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90人。念八郎房。
卓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官福之孙沈万全(永定十世)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户人。
四、抚市镇
东安黄龙(黄坭湖)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福宗从湖雷增瑞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57户250余人。念八郎房下寨祠公房。
五、龙潭镇
虞坑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11世)沈孟宪,号静斋仁忠房之孙沈龙溪之裔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30余人。
六、湖雷镇
藩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九世)沈青塘之曾孙(十二世)沈显吾从河坑社背排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8代200余户1000余人。
溪口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永定十一世)沈虽梦(又名尹觉)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0余户1000余人。仁纲房,
增瑞(增水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第116世(永定七世)沈文明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户人。
象牙凹背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万五郎之裔从湖雷下寨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4户130余人。
七、堂堡乡
堂堡乡境内沈姓均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万七郎(正崇,沈天文,又名千十七郎之第七子)从上杭县古田里倒湖洋沈家坊迁入开基,妣马氏三娘,其后裔分布为:
(一)村中村
大路下、鸭妈坑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惠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5户150余人。
上坑头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东山(伯华)从村中老屋角迁入开基。后永定第十九世沈德昌、沈华昌兄弟从塘背村永安居迁入。现已繁衍25代33户135人。属仁忠房。
湖塘里村(含上、下湖塘)。上湖塘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7世(永定八世)沈孟玢、沈孟仪从背头岗迁入开基。下湖塘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伯生(飞渡)从背坑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50户1003人。属仁纲屏山房。
背头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前扑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0户100余人。
坎上(含黄屋楼)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房之毅沈龙岗、沈龙茂、沈龙会(沈氏第118世、永定九世)三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5户70余人。
中心屋(即白象祠)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沈春潭(伯化,永定十世)各有一脉后裔留在原地定基,现已繁衍25代20户84人。
下老屋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沈颉制一脉,现已繁衍25代28户140余人。
仓背村现居住的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裔一脉和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仁纲房永定十二世沈槐生之裔,现已繁衍25代11户38人。
永安居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伯瑞(鳌石)一脉沈梅仙(君节)之裔,现已繁衍25代22户100余人。
田下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三世)沈寿远第三子沈永成(永定四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13户70余人。背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屏山子沈孟修、沈懋所(永定八世)之子沈守绳(有励、沈任九(有重)两兄弟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83户350人。
大片里。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岐山(伯和)之曾孙沈恒仪、沈和瑞等五兄弟从塘背下老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0余户100余人。
(二)河坑村
黄泥坑。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1世(永定二世)沈念四郎之子沈元通(寿耆)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9户40余人。念四郎后裔还分迁江西、四川、广东潮汕等地。
下坝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裔沈声园(永定十四世)从堂堡白象祠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31户550余人。
凉伞寨。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永定第十世沈春潭(伯化)之孙沈安所(永定十二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125人。
长岌下、高也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9世(永定十世)沈春潭(伯和)之曾孙沈弘我从堂堡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7代16户76人。
凹背窠。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沈逵孚(永定十五世)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户100余人。
壁子上。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昌从河坑书太楼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37户(含沈和豫一脉13户)150余人。
书太楼、应三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宝房之裔永定第十三世沈应隆从塘背村迁入定居,现已繁衍23代15户60余人。
社背排(含商也楼、应三楼、凤德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鳌石(伯瑞、永定十世)之子沈诰山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126户520余人。
溪济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立所)之裔沈慧香(永定十世)由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89户360人。
河坑寨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原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鸿儒(元英,永定九世)一脉从水口村迁入开基,后其出仕进士,官任后举家搬迁,现由第十世沈慧香之裔沈清亭(永定十五世)及沈解龙之裔沈庆和沈云盛(永定十五世)共处开基,现已繁衍22代43户200余人。
山塘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龙溪(永定九世)从塘背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1户40余人。
汉坑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之裔沈仁重、沈礽嵩(永定十五世)从堂堡下村水口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6户60余人。
宝斜坑村(又称背睐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盛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8户200人。
(三)下村
水口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孟似(昆洋,永定八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8户230人。
扶科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之裔沈惭先、沈运庆(永定十二世)兄弟俩从水口井边楼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2户130余人。
井边楼。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纲房沈遁斋(伯跻,永定十世)之孙沈怀二、沈迈擎、沈德臣等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0户210人。
杨梅坪、富角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俊之孙沈正庵(永定七世)从塘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65户260人。
(四)内龙
内龙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房沈静斋之孙沈龙湖(永定十世)从塘背村中心屋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7户240余人。
(五)朱罗村
朱罗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四世)沈永宁从堂堡村中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14户52人。
(六)宝溪村
青菜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忠沈岐山(永定第十世)之子沈松轩(永定第十一世)从下老屋角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6代20户105人。
上倒水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永定第五世沈仁纲房屏山之裔沈德光(永定第十二世)从背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2代5户20余人。
八、合溪乡
菜地下甲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5世(永定六世)沈景亮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115户470人。
菜地沈屋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十二世)沈会文从菜地下甲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21户91人。
九、凤城镇
大园村(原峰市大园石壁下塘尾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2世(永定二世)沈百二郎,号仕贤从水寨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5代90余户145人。1998年,因棉花滩水电站建设移民至凤城镇练坑,现称凤城镇大园村。
南郊居委会沈屋。该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8世(永定八世)沈孟化(观瀛)从堂堡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53户230人。
十、城郊乡
大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一世)沈正崔,号六三郎,字叶柳于元代从永定县城沈家坪迁入开基,后其后裔有迁广东,卒后又葬于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被称为“福广公”。现已繁衍21代37户160人。
龙门村沈屋。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6世(永定六世)沈广全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代户人。属万二郎后裔。
十一、峰市乡
新桥头水寨里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0世(永定三世)沈万二郎,号正仑(千十七郎,字开文之第二子)从堡村迁入开基,峰市沈氏称一世祖,现已繁衍代户人。
程均坑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3世(永定三世)沈念三郎,讳玉荣(百二郎次子)由新桥头水寨里迁原峰市大园,后于1443年由其母张孺人带四子迁入程均坑开基,现已繁衍24代43户200余人。
十二、洪山乡
上田梓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14世(永定四世)沈福清从峰市程均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42户100余人。
十三、湖山乡
里佳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氏第114世(永定五世)沈仁纪(为湖山一世)从堂堡垒中村迁平和长乐居住,至湖山第五世沈三郎,因常来往于里佳狞猎。一天,在该村天花岽岐山子露宿一夜,见绿竹乘风交扫于地,且自后此地不生草不生青苔,即认为此地是吉祥之地,就举家从平和长乐迁此开基,现已繁衍27代343户1375人。
赛华(含兰林凹、碓下、上下斜)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0世(堂堡十一世、湖山七世)沈十五郎从里佳村迁入开基,后裔分迁兰林凹、碓下、上下斜等地,现已繁衍27代270户1100人。
十四、培丰镇
长店排村。该村沈姓开基始祖系沈氏第121世(永定二十世)沈某某从坎市斜背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3代5户20余人。属念八郎房沈文明后裔。
第三节 谱牒
明朝正德十年(1516年),沈氏第117代沈孟銮(毅斋)为永定学氏第一次修谱。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由沈孟銮再次进行修订。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沈氏第116代沈玉璋(九山)为永定沈氏修编第二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等内容。
清顺治十一年(1644年),江南无锡县沈氏,永定县知事在湄主持编修永定沈氏第三部族谱,记录永定沈氏源流、迁徙、官职、家训等内容。
清康熙五十三年(1677年),沈氏第119代沈人茂编修永定沈氏第四部族谱,此谱现存堂堡下村塘头沈进宏处。
建国后,由永定吴兴永定沈氏族谱编纂理事会编修一部较完整的《永定沈氏族谱》,由理事会作序,载有旧谱序、沈氏源流、祖庙祠、世代名人、清代以前仕宦、各村沈氏世系等内容,1996年出版,由沈崇庆、沈耀炳、沈文焜任主编、沈炳州、沈兆文、沈启洪、沈永秀任编委,全谱约20余万字。
第四节 文物
一、墓葬
沈千十四郎(开贤)墓:沈千十四郎,字开贤,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携家迁永定下湖雷下寨,不久又转迁永定县城沈家坪,又转迁城郊大坑村。后裔分迁广东梅县松口等地,并称他为“福广公”,卒后葬广东梅县松口上山下井。
沈万七郎(正崇)墓:沈万七郎,字正崇(沈氏109世沈开文之七子),原居上杭县古田里围下倒湖塘沈家坊,后举家迁永定县堂堡村开基,卒后葬龙岩东肖(白土)东坑头,坟茔艮山坤向,地形山蛇挂树,又名蛤子引蛇。1996年因新罗区东肖镇在此建筑水库、此坟蛇形不怕水(众裔看法)、坟茔未迁,只在龙岗上水库坝头筑沈万七郎纪念亭一座,颇为壮观,妣马氏,葬堂堡村中丰炉子潭古岸(张屋角),“飞天凤”形。
二、祠庙
永定沈氏宗祠:位于永定县城九一中路,清康熙年间创建。建国后改建为永定邮电大楼。
堂堡赤境“沈氏家庙”:位于堂堡下村,由该村沈永实一脉裔孙所建,现存。
堂堡沈氏中心祠:由堂堡九大房所建。建国后改建为粮食仓库。
三、沈氏家族专用楹联
人伦师表,岂维良史之才。
匡正名贤,克驾修文之彦。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吴兴毓秀,清后传家。
清后休文之骨,斡局彦璋之方。
沈氏有南北二望族之称。既发祥于河南,称为周系;另一发祥于南京吴兴,称汉系。
东汉以前,沈姓主要播衍地河南、安徽两省。沈姓起源于今河南、安徽两省之间。春秋时,沈国被蔡国灭掉后,沈氏后裔沈尹戌逃奔楚国,隐居于零山,后仕楚为左司马。尹戌之子沈诸梁,世袭作司马,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秦时,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离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寿春(今安徽寿县)。
东汉顺帝时(126-144年),沈氏后裔沈荣昌南迁,移居苏州,此为沈姓南迁之始。因此,沈荣昌被尊为沈氏汉系宜兴始祖。该族系在苏州传了11代后,又徙居会稽乌程吴兴(今浙江吴兴县)。魏晋南北朝时,沈姓大举南迁,至唐代,已播衍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唐总章二年(669年),福建泉潮地区部分土著首领聚众叛乱。唐高宗诏令河南光州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福建平乱。中原沈姓将佐随从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他们后来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子孙散居龙溪、漳浦、南靖、长泰、(诏安)(本人的出生地)等地,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随同前往。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汉系宜兴始祖沈荣昌(周系六十七世,又是汉系一世)的裔孙沈启承出任福建汀州府知府。沈启承子沈廷辅(太一郎)随父入闽,留居汀州府城。沈廷辅任山西巡按、谏议大夫,后迁居福建省建阳县。沈廷辅生八子,分居建阳、宁化;其后裔散居龙巖、长汀、清流、宁化,延平(南平)、连城、上杭古田。五世孙沈炽(千十七郎)生七子,迁居永定及广东梅州、大埔。明初,沈那仔为广州右卫中朗,后迁居兴宁。入粤世系有“三善堂”、“四声堂”。福建上杭、清流、连城沈姓也是出于吴兴一支。据《吴兴沈氏五修族谱》载:“先世居福建上杭沈家坊。”《连城吴兴沈氏族谱》载:“宋末湖州吴兴沈氏隐居福建清流丰山,复迁连城。”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沈仲仁、沈道仁因避乱迁居江西宁都。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县善化镇,为沈姓移居台湾之始。
清顺治八年(1651年),沈光文到台湾开设学堂,办诊所,广泛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他去世后,台湾百姓为他建庙立像,并誉之为“台湾文献初祖”。清乾隆、嘉庆年间,福建漳州、泉州及广东沈氏,又有多支迁往台湾,进而又移居海外。清代沈鸿儒迁台湾教授,后代留居台湾。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漳州所属(诏安)三都西坑乡望族沈宣义的第22代孙沈参迁居台南县新营镇。台湾新营的沈姓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现在沈姓人口达三千多人,成为当地的望族。
目录
一、家族溯源
二、家训创立
三、家训讲疏
四、家训启示
引言
一个国家的家族乃是民族存在最典型的组织形式。世界上有许多兴盛的家族,他们靠着家训、家风的精神砥砺而代代相传,这些“心法”,如同基因一样,融化在每一个家族的血液里,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家族文化。如瑞典首富瓦伦堡家族、犹太至尊罗斯柴尔德家族。
在传统中国也一样,“家国一体”,“家”是缩小的“国”,“国”即放大的“家”。中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构筑了中国不一样的家族文化,其中家训、家风,是其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如周公旦《诫伯禽书》、颜之推《颜氏家训》、钱镠《钱氏家训》、曾国藩《曾国藩家训》等家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家族溯源
在中华民族延绵发展的几千年中,吴兴沈氏可谓其中的典型代表。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沈氏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裔。该家族延绵至今,人才辈出,仅《浙江人物简志》记载南朝五代人物46人,武康县就有19人,其中除姚察外,均为沈姓。道光《武康县志》卷十三 “爵秩” 中记载的沈姓人物更达到117人,以至于民间曾有“满朝文武半朝康”的民谣,该家族建国后依然隆兴不衰。笔者以为此家族的繁盛与其家训、家风息息相关。
据统宗一百零一世孙沈一新先生在《沈氏迁徙路径简述》一文,可知“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时,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摄政。三监不服,与武庚(商纣王之子)勾结,联合东方夷族反叛,后被周公旦所灭。季载(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周天子的司空,后成王将其叔叔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子孙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沈氏。此外还有芈姓、金天氏、姒姓等不同说法,但大多称为聃季公后裔。
至于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为沈戎(?—58),其字威卿,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东汉建武中(56-57),说降强贼尹良,光武帝刘秀嘉其功,封“海昏侯”,辞不受,乃避地徙居会稽郡乌程县余不乡,遂世家焉。后封述善候以卒,时在永平元年(58),葬乡之金鹅山。自晋宋齐梁以下,凡余不之沈,皆其所出。其后代子孙繁衍至今,逐渐成为沈氏大家族,而“沈”也随之成为了“德清第一姓”。
二、创立家训
沈氏家族因为年代久远,繁衍广泛,其家训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笔者目前所见至少有两个。如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傅村镇山下头村《沈氏家训》乃后世子孙总结提炼其先祖沈约修身为政思想和相关诗文警句,制定而成,该家训共十三则,以传统儒学为伦理基础,其各条内容既讲道理又重实用,贯穿于家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即“孝父母、敬长上、敦友于、正内外、和乡族、率勤俭、禁游惰、革奢侈、惜孤寡、养贤才、尊师道、戒仆从、务耕读”。此外还有创立于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的《沈氏家训》,共二十条。相对于这个延绵三千年的家族来说,家训的创立是较晚的,但是并不代表此前没有类似的家训,只是在乾隆五十四年变得更加完善和系统了。以下是具体内容:
《沈氏家训》
第一条、祭祀不可不殷也
第二条、侍亲不可不孝也
第三条、天显不可不念也
第四条、身者不可不修也
第五条、持家不可不勤俭也
第六条、尊卑不可不辨也
第七条、择师不可不慎也
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
第十条、择配不可不谨也
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
第十三条、志行不可刻薄也
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
第十五条、输粮不可不先也
第十六条、穷难不可不周也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
第十八条、忍耐不可不讲也
第十九条、奢华游惰当惩也
第二十条、赌博不可不戒也
此二十条家训,从祭祖、重孝开始,再到修身、持家,再到教育、交友、志节、出仕,等等,可谓涵盖一个家族方方面面的事情。这些家训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行为准则,它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家训中具有重要的代表意义,故而2015年,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向全国推广学习《沈氏家训》。
三、家训讲疏
检索沈氏家族历代名人以及家训内容,笔者将结合例子来简单梳理下沈氏家训。
在《竹墩沈氏家谱》开卷便是南朝教育家沈麟士的《述沈氏祖德碑记》,在中国8000余种家谱中这也算得上是特例了。一般家谱,那怕是再寒微的家族,都要请有功名的人来写序,本族无人的话,就请地方官员或是异姓有功名的乡绅来捉刀。“天下沈氏出临泉”的大族,要论文治武功和官阶大小,沈氏一门,前有封侯的沈约,后有榜眼沈树本,至于将军、翰林、巡抚之类的官员不计其数,却由一个教书先生来肇端族谱,而且世代不易,可见沈氏家族对教育之重视。
也正是有重视教育的传统,故而在乾隆年间的沈氏家训中,第八条“教子不可不严也”赫然在列,其言:“子弟之正邪,每视父母之严忽,严则比匪可入端方,忽则端方必流于比匪,自古迄今,大抵然也,必也。毋姑息,毋纵容,毋听妇言,毋喜称道,虽父子之间不责善而义,方可不训哉!”
可见在“教子”方面,沈氏家族之“严”。“严”是为了出人才,“严”不仅仅是严格,“严”还是传统社会苦耕读、苦读的精神传承。
苦读的榜样,如统宗五十二世孙、休文公沈约(441-513年),他不仅是“三朝为官”,此外还是齐、 梁文坛的领袖。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从小的苦读。《梁书·沈约传》记载有言:“约幼潜窜,会赦免。既而流寓孤贫,笃志好学,昼夜不倦。母恐其以劳生疾,常遣减油灭火。而昼之所读,夜辄诵之,遂博通群籍,能属文。”
此外沈家教育力求文武兼备,故而沈家历代名人中文臣武将很多。如儒将沈世纪(621-688年)便是其中的杰出榜样。沈世纪一生可谓书剑天涯,史载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开漳,任分营将,功勋卓著。唐高宗赐名“勇”,宋理宗加封“武德侯”。其后裔遍布闽南粤东台湾东南亚,人数达数十万,其中在诏安县就有近30万裔孙,被尊为“沈氏唐开漳太始祖”,故后人又叫他“沈祖公”或“勇公”。
第九条“养女不可不训也”。此条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得不谨慎对待,对于女儿的教育,古今时代不同,要求自然不同。家谱中对这条解释道:“四德三从之道,朝夕劝喻,针线纺绩,晨昏督责,使性情即于中和,动履底于勤慎,则异日庶免讥消于他门矣,而况乎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其中“三从四德”已经是封建落后之思想,自当摒弃。新时代女性,更多的是强调自主、自由、自立,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其中所谓的“福禄之多由于贤淑也”还是有几分道理的,不可全盘否定。根据沈氏家谱记载,沈家女性出过四位皇后,分别为陈后主沈婺华皇后、唐代宗睿真皇后、陈文帝沈妙容皇后、宋文帝沈皇后(追封)。如沈婺华,史载她,性端静,寡嗜欲。聪敏强记,涉猎经史,工书翰。有《沈后集》十卷,可惜已经散佚。此外沈氏择婿,亦体现出沈家对女性的教育。如沈濬,字道源,畸子,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任王宫大小学教授,监察御史。其女嫁秘阁修撰自宣城移居德清新市之吴柔胜,生子渊和潜。吴渊嘉定七年(1214)进士,官至参知政事;吴潜嘉定十年(1217)状元,官至右丞相,又为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今存《履斋遗稿》四卷。所择女婿,皆为一时清流之士。以上不失为传统社会的女性杰出代表。
第十二条“志节贵乎坚贞也”,家谱中解释道:“无论读书与否,皆以志节定人品,苟守之不定,势将纵其情欲,任意所为,机械变诈,利己损人,不堪述矣。即富贵胜人学问,足羡奚足重耶,善相士者,原在人之志行上定评,不徒狥俗也,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学者当三复斯言。” 第十七条“出仕不可不清也”,家谱中解释道:“致君泽民,吾儒分内事耳,苟以援上之不工,剥下之不巧,为虑凡足以肥囊橐,而贻子孙者,尽力而为之,即眼前幸漏法网,子孙有不受其报者:然则出而治国,不思循分尽职,以光前裕后,而贪黩之,鄙夫,岂非衣冠之盗贼也哉!”
笔者以为以上两条在沈氏后人的精神风骨表现得尤为明显,也是整个家谱的精神脊梁。故而《沈氏家训》被中纪委网站推荐,并向全国推广宣扬。在沈家当中,从汉代沈戎,《南史》中记载的沈瓉之,到明代的沈从儒,到清代沈祖括、沈天祥,再到近现代的开国将军沈启贤,这些都是“志节”之士的杰出代表。
《全梁文》·卷四十录统宗五十世孙沈驎士《沈氏述祖德碑》颂沈戎有曰:“其他支派咸昌,名人代有,昭耀史策,统而举之,或远引高蹈,或致君泽民,或立言垂范,或折冲御侮,或孝友于家庭,或忠节殉国难。沈氏之兴,莫是过也。”又言:“诰曰:‘东汉故臣沈戎,沈国谪系,世有善行,才智兼长,忠义自矢,遂敢身入虎穴,谕以致诚。一矢不加,逆子格面,茅社之锡,用以旌功;乃国难既夷,挂冠远遁,舍故宅为佛寺,弃封侯如脱屣。进不为身,退不为名,忠上洁已,邦家之光。沈氏积善,惟戎述之,可追封为述善侯。’并敕其所舍寺曰怀德寺。呜呼!戎祖之德,久而弥彰矣。夫人于利害之关,富贵之际,见不透,决不力,避难苟禄,死无得称,以视戎祖为何如耶邪。是知叶祥于天人,而昭显于嗣裔,赠爵于后王,皆由德也。”
沈驎士一句“皆由德也”可谓道出了沈氏家训的真髓。古人讲“厚德载物”,无德之人,自无福报,亦无法长久。
此外第十一条“交游不可不审也”,家谱中解释为“择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否则,必至失身,匪类将犯朝廷之法纪,危累父母兄弟者有之,可不慎于择交者哉!邻里不可不和也。”第十四条“邻里不可不和也”,家谱中解释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古有明训,凡兹同里,毋以小隙而构大怨,毋以微忿而结世仇。为父兄者,则训诫其子弟,为子弟者,劝谏其父兄。庶几,里有仁风,而乡邻多惠爱矣。”这些都是家谱中重要的内容,在此我们可以从大文豪苏轼的文集当中讨论的一个小故事给予说明。《苏轼文集》中有《刘凝之与沈麟士》一文,其写道:“《南史》:刘凝之为人认所着屐,即予之。此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不肯复取。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着屐,麟士笑曰:“是卿屐耶?”即予之。邻人后得所失屐,送还之。麟士曰:“非卿屐耶?”笑而受之。此虽小节,然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其中大意是说名士刘凝之所穿的鞋被人认去了,他即把鞋送给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先前丢失的鞋,就来送还,刘凝之却不肯再收取那双鞋了。而名士沈麟士,他所穿的鞋也被邻人认去了,麟士当时笑着说:“这是您的鞋吗”随即送给了邻居。邻人也找到了他所丢失的鞋,来送还,麟士又说:“这不是您的鞋吗”就笑着把鞋子接过来了。其实这其中的差别,就在一个“笑”字,因为“笑”与不笑,所表现的情感大不一样,所体现的风度也不一样。从这个小故事可谓生动的展示了沈氏族人在交友、睦邻等方面的性格特点。此家训与其家风中所提倡的“和睦之风”也是极其吻合的,可谓知行一体。
四、家训启示
崔邦德在《我的寻根溯源之路》一文中说:“宇宙万物,以人为本,人之所在,以家为聚也。家族,是一个国家乃至天下的最基本结构,家族的崛起与延续不仅仅代表着一方繁荣,更是国家兴旺强盛的基石,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桥梁。” 由此可见一个家族的兴衰,对社会的重要影响。总结沈氏家族这二十条家训,对祭祖孝亲、教子择配、持家睦邻、志节行操、出仕交游等内容都有着明确的规范,个别条目在新时代下,有些“格格不入”,但是大部分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他们的精神归旨是高度一致的。故而在今天重提“讲家训,树家风,传美德”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应该给予鼓励。
沈姓的主要郡望为吴兴。
沈姓的主要堂号吴兴、梦溪等 。 四言通用联 三善名世;四韵家声。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度,宋绍兴年间为余干令,为政清廉,父老为之筑“三善堂”(三善指田无废土、市无遗民、狱无宿系)。下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首创“四声”之说。
四声作谱;三善名堂。
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度。
三鸣世泽;八咏家声。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作《登台望秋月》八首,称“八咏诗”。
石灯留待;云巢成编。
上联典唐朝时期的沈彬,临终指葬地以示家人,穴中一铜碑云:“石灯犹未点,留待沈彬来。”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沈辽,著有《云巢集》传世。
人伦师表;匡正名贤。
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佺期。
永明创体;叔度同流。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重声律,工诗文,时号“永明体”。南齐沈驎士,博通经史,何尚之叹为“黄叔度之流”。
师资共仰;泰运初开。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典故。
汝源流彩;玉渚分华。
全联典指沈氏姓氏来历。 七言通用联 创新声律永明体;善作传奇不俗文。
上联典指南朝宋朝时期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既济。
定情诗成于博士;守宫论高出女官。
上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真真,下联典指明朝时期的沈琼莲。
泰运初开期偃武;师资共仰继休文。
全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事。
图书数卷传枢密;勋业三朝仰历阳。
上联典指沈括。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立阳人沈立,任益州判官,采集大河事迹及古今利弊,著成《河防通议》,治河的官员都以此书为根据。后历官两浙转运使、都水监、江淮发运使等。喜欢藏书,神宗曾问及,他报上所藏书目及所著《名山水记》三百卷。
存中仗义争一统;确士潜心选四诗。
上联典指沈括,曾出使辽国,驳斥辽国的争地要求,维护了宋王朝版图完整统一。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诗人沈德潜,字确士,曾选有《古诗源》、《唐诗别裁》、《明诗别裁》、《清诗别裁》等书。
立志须存千载想;闲谈无过五分钟。
全联典指近代民主革命家、法学家、教育家沈钧儒,该联为沈钧儒赠秘书方学武联语。
阿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
采用郭沫若撰赠茅盾(沈雁泳)联。
渔艇到门青涨满;书堂归路晚山晴。
采用清朝诗人、文学家沈德潜自题联。
武奠霞漳开十邑;德垂梅圃祝华封。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庙祀开漳功臣、武德侯沈世纪。 八言及以上通用联 威镇南坛,光辉千古;祈山灵侯,万寿无疆。
此联为福建省诏安县南诏镇沈氏祖庙联。
春兰早芳,秋菊晚秀;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采用当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尹默自题联。沈尹黩,原名君默,浙江昊兴人。
匡正名贤,克驾休文之彦;人伦师表,岂惟良史之才。
上联典指南朝宋国的沈约。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沈既济。
清操过人,义伦图书数卷;和气接物,零陵雅气一腔。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名人沈义伦。下联典指晋朝时期的名人沈零陵。
开垦利民,田熟万家思沈括;尊生济世,书成一部仰金鳌。
采用安徽省鞠湖县沈湾沈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沈括帮其胞兄沈披规划开发圩田事。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江苏无锡人沈金鳌,曾跟从华希闵研究《诗经》、《尚书》,跟从秦蕙田研究《周易》,跟从顾栋高研究《春秋》,著有《尚书随笔》等。
诗家俎豆不祧,我亦熟休文四声、佺期五字;胜国衣冠如昨,人当慕青原仪节、石田孝忠。
此联为山西省太原市沈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南北朝宋国的沈约、唐朝时期的沈佺期事。“五字”,指沈佺期长于五言诗。下联典指清朝时期的沈永年、明朝时期的沈周事。 谱名编者与编撰方式藏地浙江武义武义沈氏宗谱5卷 沈双溪等修,民国2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沈氏族谱18卷,首一卷 民国37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瑞金瑞金沈氏五修族谱 著者待考,清光绪8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瑞金瑞金沈氏六修族谱22卷 沈赞述撰修,民国17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湘西岱山沈氏六修族谱 沈先积等主修,民国10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吴兴堂沈氏四修族谱 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天津沈氏族谱6卷 沈兆沄等修,清道光28年活字本一册 东京国立博物馆、犹他州家谱学会 河北清河沈氏族谱4卷 沈世远撰,木刻活字印本 河北省清河县沈儒林村
请问“沈”姓起源于?如今郡望?百家姓排名几何?
本文2023-10-09 02:18: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7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