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泊镇的所辖村简介
大水泊 北宋中期,赵姓来建赵家庄,李姓来建李家疃。元初,于姓由洪水岚来居。清初并村。村处平泊,有河。931户。
方池泊 清咸丰十一年,王姓由驾山窑来平泊立村,旁有方形水池。47户。
芦子口 明洪武初,徐姓来居,东北山口有古楼,称楼家口。清初,以村南芦子湾易今名。130户。
埠前头 明末,张姓自北洼来土丘南头立村。276户。
新建 清初,于姓由大水泊来古井西立村,称井西。1955年建飞机场,村北迁2公里,改今名。25户。
土埠岭2村 南宋中期, 赵姓自黄县来土岭前立村称土埠岭。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来村北安居,遂分别称前土埠岭(252户),后土埠岭(181户)。
朱家岭 明中期,朱姓来建朱家庄。1981年以村后有土岭易今名。105户。
泊岳家 明末,岳姓自岚宅来泊地佃耕,初称岳家泊。204户。
场西 明末,于姓自河北村(今井南)来柳林旁立村称柳林。1981年以处飞机场西易今名。200户。
井东 明末,刘姓来古井之东立村。94户。
井南 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来河之北岸立村,称河北。1981年以居井东村南易今名。240户。
东北庄 明末,刘姓自今荣成小黄来赵家庄东北立村。110户。
集东 明中期,于姓自大水泊集迁村东立村。100户。
泊高家 明末,高姓自辛庄头来平泊立村。140户。
杭里 明中期,王姓来“树行”居住,称行(杭)里王家。简作杭里。384户。
屯宋家,180屯杨家 明初,宋姓由九顶埠,杨姓由云南来屯粮旧址南北建屯宋家(208户)、屯杨家(217户)。西水泊隶于屯杨家。
沟曲家 清初 曲姓自牟平上庄来沟壑之西侧立村。88户。
时埠 明中期,郭姓自马家岭来,傍色卜树林立村,色卜演作时埠。215户。
石夫人后 明中期,毕姓由今荣成东下埠来居,村前有巨石似妇人像。72户。
小沟 明天启时,陈姓建村,多沟壑,因村东北有大沟村,故名小沟。34户。
大沟 宋朝,陈姓自云南来大水泊之东、大沟之北立村,亦称泊东沟。82户。
志门 北宋中期,隋姓建村,村西南陈姓墓前有2石柱屹立成门,方言石柱称“石志子”。120户。
泽上 清初,于姓由大水泊来沼泽北立村。150户。
金家庄 明末,梁姓自今荣成孟家庄来金钱寺南立村。190户。
黄山阳 明末,张姓来黄山之阳立村。125户。
堡子后2村 南宋时, 李姓自今荣成胡屯来寨堡旧址东北立村,称小李家。清初,王姓自福山来村西安居。遂称东堡子后(110户),西堡子后(105户)。
北洼,193南洼 元末,于姓自文城北宫、张姓自今荣成北港西来洼地立村,以方位称北洼(135户)、南洼(138户)。
三庄 清初,李、许、于三姓分别自泽头、香山、小沟来居,建老石、东崖、沟申家。清末,三村合并。237户。
河清 明中期,曲姓由莱阳来小河之北居住。以“河清海晏”为太平祥瑞的象征。278户。
毕家店 明天启时,毕姓由文城东关来居,以开店为业。108户。
六山2村 明中期, 仲姓由荫子夼南家堂村、张姓由崖头来老六山立村,分别称六山仲家(66户),六山张家(250户)。
庙西 宋朝,张姓来古庙之西立村。278户。
河东乔家 明中期,乔姓自方家疃来凤凰山后,青龙河东岸立村,称山后乔家,1937年易今名。153户。
大河 明天, 王姓自大疃来青龙河东南立村,称大河王家,简作大河。277户。
仁和坊 明初,刘姓立村。后邹姓为修葺文城圣庙捐资多,取圣庙院墙上“仁和坊”三字为纪念。198户。
西南台 明末,姜姓由今乳山县峒岭西小碾来土台上立村,称台上姜家。清初,以位大水泊西南易今名。265户。
南疃 清咸丰时,西南台于姓至村南安居,1958年自治。107户。
场南 清嘉庆时,李姓由今荣成城厢来西南台于姓粮库旁立村,称宅库。1981年以居飞机场之南更今名。86户。
栏杆河 明末,乔姓由方家疃来傍河而居,河岸柳树似栏杆排列。177户。
李家 明中期,李姓自泽头来居,为兴旺称大疃李家,简称李家。1959年修水库北迁1公里。205户。
乐园 明天,杨乐园首先来居。72户。
岐阳 清乾隆时,于姓由河东乔家来建于家庵。清末,以处正岐山阳易今名。105户。
邹山2村 清初,王姓由福建古田来邹山西头立村。1955年,分为东邹山(153户),西邹山(157户)。
迟家河 明初,迟姓傍河立村。212户。
东魏家 清雍正时,于魏自大水泊来守山林,建魏家庄。1981年更今名。161户。
康家庄 清雍正时,于康由大水泊来此为富户守山林。149户。
孤石 明天,张姓自 (同上)头来孤立的巨石西北立村,称孤石张家,简称孤石。138户。
原口子镇辖村:
口子 明中期,荣姓自朱家圈来山口之南建口子荣家,简称口子。483户。
辛庄头 明正德时,马姓来建新庄头,演作辛庄头。1947年毕家店并入。253户。
初家 元末,初姓由北洼一带来居。194户。
小河 清初,蒋姓由河东乔家来小河之东立村。84户。
章子山 明嘉靖时, 王姓由前百凤口来獐子山西南立村。演作章子山。203户。
青石河 明末,王姓由凉水湾来石头河东立村,以河名村。1981年改今名。191户。
新立庄 明末,孙姓从孙家埠来孙氏茔地附近立村,称孙家茔。1945年改今名。39户。
后村 明景泰时,丛姓由文城来古寺驾会院之后立村,以庙名村。清时易名。317户。
岳家 明洪武时,岳姓自云南梯山来居。117户。
陈驾埠 明洪武时,陈姓来土阜东首建陈家埠,演作陈驾埠。355户。
生地 清初,丛姓由今环翠区长峰来开垦生荒。81户。
小庄子 明初,范姓由林家店来建范家店。清时王姓并入,改今名。59户。
崖下 明末,孙姓自江山泊来陡崖下立村。130户。
山前埠 清咸丰时,王姓由小庄子来开菜园,称菜园子。1927年以居四角山前、东有土丘,改今名。29户。
赛家庄 明末,赛姓来鞠家庄3河交汇处立村,称三道河。1952年改今名。100户。
马家庄 元末,马姓由马家汤后来开客店,称马家店。清时易今名。40户。
荣家店 清康熙时,荣姓自口子来建村设店。193户。
岭上2村 明末, 王姓由今荣成十王坟来多青石之岭建村,称青石岭。不久孙
姓自牟平城来居。1940年析为岭上王家(215户),岭上孙家(235户)。
小台,237大台 元至正年间,姜姓由今乳山县峒岭来天然的石台之东居住;明嘉靖时,刘姓于村东建刘家台。清末分别称小台(170户)、大台(231户)。
五 (正文第36页)地 清康熙时,乔姓由方家疃来居,时共有土地五 (同上)①。102户。
大乔家 明末,王姓自山后王家来居,村西南有石桥,演作大乔家。193户。
洪山 明中期,曲姓由文城来歇驾夼之北立村,称后夼。清末,李姓人众,称李家疃。1981年以北近洪山公路而易名。129户。
歇驾夼 明朝,王姓由八里张家来沟夼居住。每年三月初二,东乡去回龙山赶庙会者,抬“龙母驾”经此必歇息。250户。
洪家庄 元末,洪姓由养马涧一带来居。164户。
方家疃 元初,方姓由洪水岚来居。129户。
瓦屋庄 明末,毕姓由文城来建瓦屋居住。230户。
客岭 明嘉靖时,丛姓自文城来建楼开店,称客楼。清时,以附近多岭演作今名。393户。
下河 清中期,徐姓自徐格庄来小河下游建村。203户。
山后张家 明正德时,张姓自今荣成青山后来佛爷顶后立村。290户。
山后王家 明末,王姓自文城来佛爷顶后立村。395户。
鞠家疃 明末,鞠姓由庙西建鞠家庄。1981年易今名。99户。
山后孙家 明中期,孙姓由斥山来佛爷顶后立村。425户。
团山 清康熙时,王姓从下冷家来尼姑庵旁居住,称王家庵。嘉庆时,以处团山之阳更今名。105户。
分类: 生活 >> 起名
解析: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本作随,隋文帝改隋,遂分二姓。元史有隋世昌,又剁姓后改隋,见通雅。
郡望堂号:清河郡
姓氏家谱:隋氏族谱
历史名人:隋世昌, 隋同文, 隋玉清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 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隋姓的起源:隋姓最早发源于春秋随国(当今湖北随州市)和春秋随邑(当今山西介休),应当是以国、以邑为姓两支。据史料记载:随国为周朝本姓诸侯国即姬姓,国君随侯是炎帝后裔,当今隋姓据传说是其后代。经多年考证和依据《定海郡隋氏族谱》及其他隋姓祖谱资料来分析,目前大多隋姓都来自于山东,与我同为一宗,未发现与山东隋姓无关的同姓姓氏(或许未考证到),山东隋姓是宋朝后期(约十世纪中叶)由河南固始县迁徙到山东栖霞县蛇窝泊的,居今八百余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隋姓共三支,两支落户山东,余下一支留在固始)。如果从地理角度来假设,固始与随州相距四百余里,说隋姓由随州迁徙而来也是可信的。另一源隋姓就是随邑的随会:史书讲“杜伯之玄孙范会是晋国大夫,食采于随,人称随会,其子孙以随为姓。”在隋姓传说中,称其来自于随国,也就是说其是隋姓的祖先。从其受封于随邑而言,可以排除其与随国隋姓的关联,由于就其一家,要与随国隋姓的数量比较也相差甚远,是否有传人,无法考证,称其为隋姓的远祖,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隋姓本姓“随”,隋字是由繁体字“随“去走之而来的。当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引用其称帝前的封号“随国公”而来,因其忌讳“随”字的本意,而去走之取“隋”字为其国名,之前并无
隋”字,自此隋姓以“隋”为姓,延续千余年
姓氏由来:姓氏考略:本作随,隋文帝改隋,遂分二姓。元史有隋世昌,又剁姓后改隋,见通雅。
郡望堂号:清河郡
姓氏家谱:隋氏族谱
历史名人:隋世昌, 隋同文, 隋玉清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隋姓的起源:隋姓最早发源于春秋随国(当今湖北随州市)和春秋随邑(当今山西介休),应当是以国、以邑为姓两支。据史料记载:随国为周朝本姓诸侯国即姬姓,国君随侯是炎帝后裔,当今隋姓据传说是其后代。经多年考证和依据《定海郡隋氏族谱》及其他隋姓祖谱资料来分析,目前大多隋姓都来自于山东,与我同为一宗,未发现与山东隋姓无关的同姓姓氏(或许未考证到),山东隋姓是宋朝后期(约十世纪中叶)由河南固始县迁徙到山东栖霞县蛇窝泊的,居今八百余年(有关资料记载当时隋姓共三支,两支落户山东,余下一支留在固始)。如果从地理角度来假设,固始与随州相距四百余里,说隋姓由随州迁徙而来也是可信的。另一源隋姓就是随邑的随会:史书讲“杜伯之玄孙范会是晋国大夫,食采于随,人称随会,其子孙以随为姓。”在隋姓传说中,称其来自于随国,也就是说其是隋姓的祖先。从其受封于随邑而言,可以排除其与随国隋姓的关联,由于就其一家,要与随国隋姓的数量比较也相差甚远,是否有传人,无法考证,称其为隋姓的远祖,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了。隋姓本姓“随”,隋字是由繁体字“随“去走之而来的。当年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是引用其称帝前的封号“随国公”而来,因其忌讳“随”字的本意,而去走之取“隋”字为其国名,之前并无
隋”字,自此隋姓以“隋”为姓,延续千余年
大水泊镇的所辖村简介
本文2023-10-09 02:10: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