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原文_翻译及赏析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上东门外胡雏啸,万里尘飞洛阳道。潜龙东渡晋中兴,群马南浮国重造。石城巃嵸昔所都,庶事草草嗟良图。衣冠简傲礼乐废,朝廷放旷君臣疏。大令平生最超卓,早年门第居台阁。内史新除典要枢,右军任重参帷幄。擅场翰墨出神奇,蔡卫钟张早得之。昼长燕寝森兵卫,日暖鹅群戏墨池。来禽青李囊盛寄,裹鲊《黄庭》醉后题。春风三月山阴曲,群彦流觞映修竹。一时簪冕属高风,百年文藻怀芳属。流落斯文慨古今,后代宸聪复购寻。小字昭陵传玉枕,数行定武抵千金。忽见画图双眼失,采采丰神惊玉立。羽扇萧疏晚日晴,乌纱仿佛秋尘袭。繁华如梦转头非,典午山河几落晖。唯有凤凰台上月,春风依旧紫箫吹。——明代·刘炳《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 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 上东门外胡雏啸,万里尘飞洛阳道。

潜龙东渡晋中兴,群马南浮国重造。

石城巃嵸昔所都,庶事草草嗟良图。

衣冠简傲礼乐废,朝廷放旷君臣疏。

大令平生最超卓,早年门第居台阁。

内史新除典要枢,右军任重参帷幄。

擅场翰墨出神奇,蔡卫钟张早得之。

昼长燕寝森兵卫,日暖鹅群戏墨池。

来禽青李囊盛寄,裹鲊《黄庭》醉后题。

春风三月山阴曲,群彦流觞映修竹。

一时簪冕属高风,百年文藻怀芳属。

流落斯文慨古今,后代宸聪复购寻。

小字昭陵传玉枕,数行定武抵千金。

忽见画图双眼失,采采丰神惊玉立。

羽扇萧疏晚日晴,乌纱仿佛秋尘袭。

繁华如梦转头非,典午山河几落晖。

唯有凤凰台上月,春风依旧紫箫吹。去年三冬暖不雨,今年孟春寒有余。大云垂垂压宇宙,密雪兖兖飘庭除。安排白水与泛舸,酝酿青泥容没车。辛苦陌头杨柳树,含颦等待大阳舒。——明代·刘基《雨中呈石末公》

雨中呈石末公

去年三冬暖不雨,今年孟春寒有余。

大云垂垂压宇宙,密雪兖兖飘庭除。

安排白水与泛舸,酝酿青泥容没车。

辛苦陌头杨柳树,含颦等待大阳舒。离居感时节,寤寐不遑安。青灯晦壁角,檐溜如崩湍。屈指计日月,殷忧集多端。蛙黾尔何知,叫噪喧草莞。中夜揽衾裯,凄凄阴气寒。凤凰铩羽翼,卑飞避鸱鸢。抚几一长叹,声出心已酸。——明代·刘基《雨中杂诗(四首)》

雨中杂诗(四首)

离居感时节,寤寐不遑安。

青灯晦壁角,檐溜如崩湍。

屈指计日月,殷忧集多端。

蛙黾尔何知,叫噪喧草莞。

中夜揽衾裯,凄凄阴气寒。

凤凰铩羽翼,卑飞避鸱鸢。

抚几一长叹,声出心已酸。巫山高哉郁崔嵬,下有江汉浮天回。深林日月照不到,洞谷阖辟生风雷。危峰半出赤道上,落日猿狖鸣声哀。虎牙赤甲斗雄壮,风气以之而隔阂。楚王遗迹安在哉?但见麋鹿跳蒿莱。当时忠臣放泽畔,乃与靳尚相徘徊。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妇女莲花腮。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神灵震怒不可祷,云雾惨澹昏阳台。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秦炬歊飞灰。精诚感应各以类,世间妖孽匪自来。君不见商王梦中得良弼,傅岩之美今安匹。巫山何事近楚宫,终古怨恨流无穷。——明代·刘基《巫山高》

巫山高

明代刘基

展开阅读全文∨ 巫山高哉郁崔嵬,下有江汉浮天回。

深林日月照不到,洞谷阖辟生风雷。

危峰半出赤道上,落日猿狖鸣声哀。

虎牙赤甲斗雄壮,风气以之而隔阂。

楚王遗迹安在哉?但见麋鹿跳蒿莱。

当时忠臣放泽畔,乃与靳尚相徘徊。

山中妖狐老不死,化作妇女莲花腮。

潜形谲迹托梦寐,变幻涕泪成琼瑰。

神灵震怒不可祷,云雾惨澹昏阳台。

猛风吹雨洗不尽,假手秦炬歊飞灰。

精诚感应各以类,世间妖孽匪自来。

君不见商王梦中得良弼,傅岩之美今安匹。

巫山何事近楚宫,终古怨恨流无穷。 ▲

近日,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我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的王清华老人家珍藏了一本罕见家谱,家谱记载有上至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下至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28日,记者来到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王清华家,恰逢老人家上山干农活。得知记者要看家谱,王清华的妻子马清荣(音)从卧室里把一个锁了好几层的深色木盒子拿了出来,在昏暗的光线下,盒子精致的做工令人眼前一亮。马清荣并不知道如何打开木盒,还是旁边另一名王家人帮忙弄了一阵后,才打开了盒子。在精致的盒子里,记者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纸张因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而变色的王氏家谱。家谱长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厚3厘米左右。翻开家谱,均为繁体文字,即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王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据闻讯赶回来的王清华回忆,家谱是自己奶奶传下来的,因为近几十上百年间,他们这一族近几代以来家道衰落,族中有文化的人很少,他自己更是没读过几天书,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他也不清楚。但由于前辈的叮嘱,他把家谱看成是王家最珍贵的东西,妥善保存着。王清华也不知道他的上几辈人何年何月来到雅安生活,但家中保存的老宅和供奉祖宗的祠堂似乎告诉别人,这家人也曾一度兴旺过。

在王老汉家的后面,就是王家老宅,老宅全木质结构,堂屋有三扇大门,各种装饰、雕刻非常精美,门坎高过膝盖。堂屋内部高约5米左右,靠后墙正中的祠堂摆放着祖宗灵位。王老汉说,家谱以前就是与祖宗一道供奉在祠堂里的,如果有人要想观看,必须得到当家人的同意,并沐浴焚香、三拜九叩后才能观看。现在为了防盗,他把家谱收起来了,祠堂如今也已是布满了蛛网。家谱里有王羲之据对王家家谱有过一定研究的市民刘传康介绍说,这本王家家谱为清朝康熙庚申(公元1680)年,王氏第23代孙续修,距今约300年历史,记载了上至周灵王台子晋,下至清朝康熙26代孙,王家家族变迁历史。研究家谱得知,王家先后辗转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家谱同时还收集了历代皇帝给王氏的皇令全文,祖宗图像以及墓葬地点。

与记者同去的几人根据该家谱里有关记录“羲之率祖若诸姬之……南国柱宗哉”而推测,这家人可能与晋时大书法家,曾做过东晋宰相的王羲之有关。但由于无专家在场,大家不敢断定家谱里所记录的是否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家谱里可以看出,王家来四川的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从家谱记载王氏家族2000余年的兴衰变迁,可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记者王金贵

我也姓王。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存厚堂刻本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士焱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

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

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

(清)梁卓午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

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翰墨趣谈·王羲之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曾做过 “右军将军”,世称 “王右军”。王羲之善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草、行书诸体皆工,尤擅长行草书,自成一家。他的书法集众家之长,一变汉魏质朴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体,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自东晋以来,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所师法,尤其在唐代影响最大。后世称之为 “书圣”。历代对王羲之书法评价颇高。梁武帝说: “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李嗣真《书后品》评曰: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唐太宗最佩服王羲之书法,亲自作《王羲之传论》,评曰: “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 ” 主要作品有《十七帖》、《黄庭经》、《乐毅论》、《兰亭序》(唐摹本)等。

羲之拜师

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对书法艺术表现出了超出常人的兴趣和热情,随之开始了书法练习,勤奋而刻苦。但3年过去了,他还是进步不大。王羲之很是不解,就不断琢磨是怎么回事,后来就想: 是不是因为没有名师的指点,没有领悟到入门的精髓呢如果能拜个神仙为师父,得到他的精心指点,他再赐给我一支神笔,我不就成了天下最好的书法家了吗于是,怀着这个念头的王羲之悄悄收拾好行装,瞒着父母,出外寻仙拜师去了。

王羲之像

外面的世界对刚出门的王羲之来说,显得新奇而辽阔,王羲之感受到了没有丝毫束缚的自由,虽然心里想着要去寻仙拜师,但并没有到哪个山拜哪个师的明确念头,因此他的行走漫无目的。后来,王羲之往人烟稀少的大山中走去,因为他听人说,神仙都住在绝少人迹的深山老林。这样,王羲之来到了沂蒙山上。他在山上行走的时候,看见了一个老猎人,这个老猎人身挎弯弓,腰插利箭,正在寻猎。王羲之心想: 这个老猎人一看就在山里住了很长时间,肯定知道神仙住什么地方,于是就上前和老猎人打招呼,说明了自己心中的想法,并请求老猎人给他指引拜仙的路。老猎人听了王羲之的话后,马上就笑了。这时候天上飞过来三只大雁,老猎人就指着大雁对王羲之说: “你看看天空飞来的那三只大雁,等我把它们射下来后再告诉你。”王羲之抬头一看,只见辽阔的蓝色天空中果然有三个小黑点,但根本看不清楚小黑点是什么。他心想: “你能看清它们,已经很不容易,要想射下来,恐怕就更难了。”他心里的疑问正在上升,只听得“嗖嗖嗖”三声,老猎人已经连发三箭。随着三支箭飞向天空瞬间不见了影子,上面很快掉下来三只大雁。王羲之惊呆了,他急忙跑上去,这一看,天哪! 三只利箭,支支都射中了大雁的头,真是太准了。王羲之对老猎人佩服极了,就诚恳地对他说: “老人家,这么说,您肯定是仙家的门徒吧 要不然,怎么能射得这么准 ! ”

老猎人却笑着摇头答道: “自幼打猎在深山,从来没拜神和仙。手中弓箭也一般,本领全靠苦和汗。”说完,平静地看了王羲之一眼,就拣起地上的大雁,往山中走去。

王羲之听了老猎人的话,先是一怔,接着便如大梦初醒,他感到万分羞愧,再也不想寻神仙、求神笔了。他向往深山中走去的老猎人拜了三下,就收拾好东西,返回到了家中。

从此,王羲之发奋练习书法,努力督促自己做到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不管遇到什么事,也绝不间断。他每天一大早就坐在家门外水塘边的石桌上临摹书法,常常一坐就是一天,直到日落西山才涮笔洗砚。功夫不负有心人,勤学苦练加上博览群书,王羲之最后终于成为了天下最有成就、声名最大的书法家,并载入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永恒史册。

池水尽黑

做学问讲究家学,讲究从小对于知识的熏染,为日后的厚积薄发打下坚实的基础,书法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王羲之出生于东晋书法世家,他的父亲王旷、伯父王导、叔父王廙都是东晋非常有名的书法家,从小就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羲之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得到了书界女杰卫夫人的极大赏识,因此,他从7岁就开始跟着卫夫人学书。王羲之特别用功,善于钻研和思考,所以进步很快。他写出的字端庄秀美,内含筋骨,经常受到父辈们的赞赏。但王羲之还是一如既往地勤奋练习,不骄不躁。12岁时,父亲把汉代著名书法家蔡邕的《笔法》传给了他,他深知这本书对于书法爱好者的重要作用,好像得到了绝世难见的宝贝一样收了下来。从此,王羲之更加勤奋用功,他经常把 《笔法》 放在案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临摹学习,百看不厌。在这本书的“指点”下,王羲之的书法大为长进,显露出超出同龄人的气度,他也被当时的人们称为 “少年书法家”。

有一次,不经意中,王羲之从父亲那儿听到汉代书法家张芝刻苦学习书法的故事,他深受感动,内心深处升起了对张芝的敬佩之情。“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为之黑”的学习精神在他心底烙下了重重的印痕,不仅深深打动了他,也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他,他决心向张芝学习。从此,王羲之就学张芝的样,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门前的池边练字,每次写完字后,就在池中洗涮笔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由于王羲之经常在池中洗涮笔砚,时间长了,竟把一池清水染成了黑色,他的书法艺术也随之有了很大飞跃,比以前提高了很多。王羲之视野宽阔,博采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逐渐形成了自己俊美超逸的独特艺术风格,获得了极大成功。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令世人深为感佩,为了纪念他,人们把他用来洗涮笔砚的水池称为 “墨池”。

《姨母帖》 晋 王羲之

王羲之的墨池遗迹,确切地址没有令人信服的考证,据后人相传有会稽、永嘉、庐山、蕲水等多处,而以临川的墨池最为有名。及至后来,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代文学家曾巩还专门写了一篇《墨池记》,赞扬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艺术成就和勤力练习的精神品格。他认为王羲之在书法上之所以能取得那么高的成就,不仅是靠天才,更是靠勤奋努力。最后,曾巩还在文章中勉励后学向王羲之那样刻苦用功,努力深造,以取得彪炳史册、为后人所敬仰的成就。

窃读 《笔论》

大凡取得非凡成就的人,除了具有超出常人的天资之外,还得有一般人所不及的勤奋努力。作为取得卓越成就的书法大家,王羲之也不例外。王羲之不仅天资聪颖,对事物具有深刻的领悟能力,而且勤奋好学,舍得下功夫,在书法上尤其如此,因此他7岁时就写得一笔好字,年少即有书名。

《丧乱帖》 晋 王羲之

黄庭经》 (局部) 晋 王羲之

王羲之12岁那年,有一天,他去父亲的卧室里玩,无意中在父亲的枕头底下发现了一本书。王羲之是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就把书拿出来翻看。这一看可高兴坏了,因为这是一本前人论书法的《笔论》。兴奋异常的王羲之顾不了那么多,也忘记了未经父亲同意可能会遭到批评,就偷偷地翻阅起来。王羲之看着看着,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沉浸到了书中讲述的内容,手不由自主地在空中比画起来,心里也跟着默默记诵。大概翻看一遍后,王羲之又悄悄地把书放回原处,他还是有点怕父亲知道。但他父亲对自己放的东西怎会心里没数他当然发现了枕头下的书被人动过,于是就问王羲之道: “你是不是偷看了我枕下的那本书 ”王羲之心里有些忐忑,他不知道父亲会有怎样的反应,只是点点头承认。父亲略微沉思了一下,然后抚摸着王羲之的头,亲切地对他说: “你现在年纪还小,理解能力还不够,有些书难以读懂,你先不要急着看,等你长大成人以后,再看也不晚,到时我会教给你的。”王羲之一听却急了,说道: “父亲,这些书我能读懂,现在就应该让我去读,要不然等我长大成人后再去读,恐怕会有所耽误,到那时再后悔就晚了。”父亲听了他的话,既吃惊又高兴,他没想到儿子具有这么强的理解能力,心里很为儿子的聪明早熟而欣喜,于是二话没说,立即把那本 《笔论》 拿出来给了王羲之,让他好好学习。

王羲之拿到《笔论》后,心里十分高兴,便经常把它带在身边,一有时间就拿出来细细阅读揣摩,领会理解其中的道理,并不断地临摹学习。不到两个月,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就得到了很大提高,写出的字和以前大不一样,甚至可以说有质的飞跃,这种变化让他自己也感到有些吃惊。带他入门的书法老师卫夫人也很吃惊,她由衷地赞叹说: “这孩子一定读过什么关于书法用笔的书。” 接着又感慨道: “不得了,照这样下去,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必超过我的书法名气。”

眼界大开

起点、天分、后天的努力和眼界,几乎是每一个取得卓越成就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王羲之也是这种例子的典型。就起点而言,羲之少年时代就跟著名女书家卫夫人学习书法,起点很高; 就天分而言,他理解能力强,对事物尤其是书法艺术具有非常敏锐的领悟和接受能力; 在后天努力上,他也舍得下功夫,肯主动钻研,刻苦到了不分昼夜的程度,这自然也是常人所不能及的。再加上卫夫人对他要求很高,指导也很精心,所以他进步很快,并经常受到大家的夸奖和赞扬。羲之自己也很高兴。这时候的王羲之,眼界还不够开阔,因此,他的书法基本上局限在卫夫人书法风格的框架之内,还没有跳出来 。

《初月帖》 晋 王羲之

但后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因为王羲之的眼界逐渐开阔起来。这源于他走出家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游览和对前人书法艺术的观摩。有一次,王羲之渡江往北游览名山,见到了李斯和曹喜写的碑石,顿觉眼前一亮,再联系到自己的字,就觉得跟他们相比差距实在太大了。他想,以前自己如同井底之蛙,局限在一个小圈子里,眼界和视野非常局促、狭窄,这样怎么利于书法技艺的提高呢不能再将自己的视野限制在周围的小圈子了,而应该走出家门,多观摩别人的书法艺术,多感受前辈书法大家的风采,才能使自己的眼界更为开阔和高远,才有利于技艺的发展和提高。有了这样的认识后,王羲之就有意识地经常外游名山大川,结交同道中人。之后不久,他来到了许昌,观赏了钟繇和梁鹄的字; 还到洛阳去看了蔡邕书写的《三体石经》,在从兄王洽家里见了张昶的《华岳庙帖》。通过多处游历和观赏名家书法作品,王羲之大为惊叹。他深深体会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这句古训的价值,认识到除了卫夫人和父亲之外,还有很多有名的书法家和众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基于这样的认识,王羲之感悟到: 学习书法必须放宽眼界,多观摩体会大家的作品,集众家之长,广采博取,融会贯通,从而形成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

从此以后,王羲之完全打破了原先狭小的格局,融今汇古,诸体兼修,终于形成了自己妍美流便、尽善尽美的书艺特色,集时代之大成而一开新风,创造了卓越的艺术成就。

人各有体

王羲之最喜欢的书法家是汉代的张芝,对他的草书尤其偏爱,他觉得张芝的草书很有气势,笔力惊绝,纵横无极。因此,他就将张芝作为模仿的对象,找来了许多他的法帖,刻苦研究,反复临摹。王羲之的模仿和学习,努力做到一笔一画,循规蹈矩,生怕脱离张芝的面貌。这样学了一年,王羲之虽然也能写草书了,但写出来的完全是张芝草书的翻版,而没有一点自己的风格。只是,王羲之并没有意识到。

一天晚上,王羲之又坐在床上读张芝的法帖,他的妻子郗夫人已经睡下了。王羲之读得非常投入,读着读着,不知不觉中就用手指在被褥上画开了,画着画着,手指竟不由自主地挪到了妻子的背上。郗夫人醒来见王羲之这么投入,就笑着推开他的手说: “人各有体,你不在自己身上画,在别人身上乱画啥呢 ”“人各有体”,妻子说得无心,王羲之却醍醐灌顶般想到了关于书法的言外之意,他沉思起来……

从那之后,王羲之悟出了一个深刻的学书道理: 学习书法不但要用功,而且要用心,要有自己,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悟出这个道理的王羲之再写草书的时候,不再像以前那样在笔法上亦步亦趋,而主要着眼于张芝草书的精神气质了。此后他纵横古今,吸收众长,都着眼于寻找和丰富自己的风格特征,从而形成了集时代之众美又超越于时代的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征,成为后世永远敬仰和师法的 “书圣”。

羲之吃墨

王羲之写字非常专心,经常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有些故事,也被后人世代相传。

相传有一次,王羲之独自在书房写字,妻子郗夫人特意为他做了一碗糯米糕,连同一碟熬好的米糖送到书房。郗夫人见王羲之正专心写字,怕打搅他,就把点心放到书桌上,并叮咛他趁热吃,吃完再写。王羲之正写在兴头上,头也不抬地答道: “啊,好,好。” 郗夫人说完,就带上门出去了。

过了一会儿,郗夫人走进书房收拾碗碟,却见桌上的点心原封没动,王羲之还在写他的字。郗夫人就催促道: “快吃吧! 都凉了。”“啊,对,对! ”王羲之还是头也不抬地答道,手中笔虽然停了停,眼睛却还盯在字帖上。

郗夫人第三次走进了书房,只见碗里的糯米糕虽然少了几个,碟子里的米糖却一点也没动。她抬头看看丈夫,只见他嘴唇上涂满了黑墨,她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便强忍住笑问道: “你吃的米糖甜不甜 ”“甜,甜哪! ”王羲之低头应道。郗夫人这时实在忍不住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羲之被妻子笑得莫名其妙,赶紧低头看了看,他还以为妻子在笑他哪个字写得不好呢,郗夫人却指着他的嘴,笑得比刚才更厉害了。王羲之赶忙用手摸了一下,一看满手是黑墨,这才恍然大悟,夫妻俩都开心地大笑起来。

《黄庭经》 换鹅

王羲之非常爱鹅,对鹅有很深的感情。他认为鹅游于水,前后左右,灵活自如,可以作为书法用笔上的借鉴。

相传会稽有一位老婆婆养了一只大鹅,那鹅不但雪白可爱,叫得也很好听。王羲之知道后,就约了几位好友前去观看。老人听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要来拜访,十分高兴。但拿不出好的食物招待贵客,没有办法,就狠狠心把心爱的白鹅杀了待客。王羲之知道后非常感动,但更婉惜和悲痛,一口鹅肉也吃不下去。为此,王羲之伤心了好长时间,提起来就叹息不止。

又传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一群鹅,那群鹅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十分招人喜欢。王羲之听说后,当即前去观赏。那道士见是王羲之,十分热情,赶忙出门迎接。王羲之一进山门,立刻被那群鹅吸引住了。只见它们有的在觅食,有的在喝水,有的在昂首高歌,有的在追逐嬉闹。其中有一只鹅羽毛雪白,鹅冠殷红,姿态悠然,简直把王羲之看迷了。见此情状的道士心想: 人们都说书法家王羲之爱鹅如迷,真是名不虚传哪!此时的王羲之越看越喜欢那只白鹅,禁不住问道士: “老道家,这只鹅可以卖给我吗 ” 道士回答: “对不起,我的鹅是不卖的。”王羲之听后异常失望地叹了口气。那道士见王羲之求鹅心切,就又说道: “我听说先生的书法很有名。先生若肯为我写一卷《黄庭经》,我便把这群鹅作为答谢全部送给您。”王羲之听了满心欢喜,一口答应。那道士让人拿出文房用具放在石桌上,王羲之挽起双袖,提笔蘸墨,稍一凝神,挥手便写,毫无迟滞,一口气写完了 《黄庭经》,一笔不苟,一字不差,直把那道士看得目瞪口呆。写完后,王羲之放下笔,喜滋滋地赶着鹅群回了家。这桩“买卖”可谓皆大欢喜,因为老道士非常喜欢书法,又特别喜爱王羲之的小楷,一直想得到一卷他的小楷作为临习的范本,这次总算如愿以偿。王羲之也得到了大群的白鹅。

蕺山题扇

王羲之为人正直、性格骨鲠,眼里容不得沙子,这给他的仕途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王羲之少年时和王述齐名,但他很看不起王述的为人。后来,王羲之做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王述从骦骑将军升为扬州刺史,官在王羲之之上。王述就利用职权之便,处处挑剔王羲之治下的会稽内政。王羲之极为愤慨,却无法做出有力的反抗,因此干脆称病辞职。获准后,他住到了蕺山下,每天吟诗作书,悠然自得,远离了官场的是是非非。

这天下午,王羲之在山脚下散步的时候,碰见了一个卖扇子的老婆婆。老婆婆满脸愁云,脚步沉重。王羲之很奇怪,忙走过去,满脸关切地问道: “老人家,什么事使您如此发愁呢 ”老人无力地指了指竹篮子里的六角竹扇,叹息道: “唉! 生活难哪! 这些扇子若卖不出去,我一家老小可怎么过活呀 ”老人的话引起了王羲之深深的同情,他就劝老人不要难过,说会有办法的。说着,他让老人把篮子里的竹扇都拿出来,自己又去附近找来笔墨。然后就开始在竹扇上题字。老人见此,感到很疑惑,就说道: “先生,我的竹扇本来就卖不出去,您再用墨一涂,恐怕更没人买了! ”见老人没明白,王羲之就耐心地解释说: “放心吧,老人家! 您只要说这扇上的字是王右军题的,就一定会有人买的。”

王羲之题完字后,老人将信将疑地收好扇子,告别他往街上走去。她见人就说: “这扇子上有王右军题的字,谁愿意买啊 ”很快就有一大群人围了上来。众人拿起竹扇,欣赏着王羲之的书法,并纷纷掏钱抢购,出价也越来越高。不一会儿,篮中的竹扇就被买光了,有的人没买到,还直叹息呢! 老人拿着卖扇得来的钱,去米店买了米,高高兴兴回家了。

不足为奇

能够口头相传的故事,常常都是生动有趣的。传说有一次,王羲之外出路过汾阳时,住在一家客店里。由于匆忙赶路,舟车劳顿,王羲之又累又饿。一进店门,他就催店家赶快做饭,好早点吃完休息。

店主是一位50多岁的老大嫂,她好像没听见王羲之的话一样,一点也不着急,只是不慌不忙地把一只茶壶放到火炉上,就转身走开了。王羲之以为她没听见自己的话,就又催了一遍,店主这才应道: “知道了,我马上就做,您放心等一会儿。”王羲之觉得奇怪,却也不便再问,只有耐着性子等着店家上灶。

不一会儿,壶里的水开了,店主也走了过来。她一手拿着一团和好的面,一手拿着削面刀,走到炉前,然后起手削面。只见刀起面落,那削下的小面片不偏不倚,正好一片接一片飞进壶口里。王羲之看得出了神,不由得伸出大拇指,惊叹道: “好手艺,好手艺! ”店家却道: “这没什么,削的次数多,熟练罢了,和王羲之写字一样,没什么可奇怪的! ”王羲之听后连连点头称是,心里却也不由一乐,自己都成了人家随口的话题了。

《乐毅论》(局部) 晋 王羲之

入木三分

王羲之写字非常注重腕力的运用,务求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他写的字,雄健而遒媚,厚重又妍美,透出一种微妙的力量之美。

相传有一天,王羲之去一位学生家走访。那学生见老师来了,非常高兴,赶紧忙里忙外,设家宴招待老师。王羲之颇为感动,就想给学生留几个字作为答谢。他走进学生书房,看到了一张新做的方木桌。木桌还未上漆,桌面又光又平,洁白如纸,很招人喜爱,桌上还放有笔墨。王羲之顿时书兴大发,提起笔,蘸饱墨,在桌面上挥毫疾书,写了一半楷书,一半草书。写完后,就放下笔回家了。

当那个学生送走老师回到家时,只见父亲正让木匠刨桌上王羲之写的字。他当时就急了,立即跑进书房夺下了木匠手中的刨子,并对父亲说: “我跟老师学了好几年书法,他轻易不给我写字。今天老师高兴,才给我留下几个字,这是多么珍贵的墨宝啊。我以后就可以把它作为临池学习之用了,你怎么可以让木匠刨掉呢 ”说着,他走到了桌边。只见桌上的字虽然被木匠刨去了一层,但笔画还是很清晰。

后来,“入木三分”就成了一条成语,用来比喻分析问题深刻、透彻。

书法嫁妆

传说的故事,并不都是有趣的,也有让人惋惜的。下面这个故事,就是一个例子。

这天,是王羲之嫁女儿的大好日子。女方花轿刚抬到男方家大门口,婆婆就高兴地出来迎接了。但当她看到女方只来了一副轿子时,脸上的笑容立刻消失了。接着,她两只眼睛直盯着花轿门。只见轿帘一掀,新媳妇下了轿,却是什么也没带,轿子里空空如也。不过下了轿的新媳妇怀里却抱着一大卷纸。她走到婆婆跟前,双手恭敬地递上那卷纸,说道: “婆婆,这是我父亲陪给我的嫁妆。”婆婆不听则罢,一听这话,气得两眼都快进出火星来了。她原以为王羲之是个有名望的人,家里一定很富裕,这次嫁女儿,说什么也得陪上许多贵重的嫁妆。没想到却只带来了一大卷“破纸”。她看都没看,拿起纸卷,就往后屋走去。

《得示帖》 晋 王羲之

到了拜堂的时候,新郎新娘拜完天地后,要给公婆跪拜。可大堂上只有公公一人,婆婆却不见踪影,左等右等都没有来。众人等得着急,都乱嚷嚷起来。公公也着急了,只好亲自去找。三找两找,终于在后屋找到了老伴。却见屋内烟雾缭绕,纸灰飞扬,老伴正跪在灶前一个劲地烧纸。老头忙问:“都要拜堂了,你还在这烧啥呀 ”老伴没好气地回道: “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给他女儿的陪嫁呗! ”老头闻听此言,赶紧拿起剩下的半张,一看,原来是王羲之的墨宝! 他气得对老伴说: “你疯啦,怎么烧起宝贝来了! ”“什么宝贝,全是一堆破纸! ”老伴说着,一把抢过老头手中那半张纸,抬手扔进了火中,老头忙冲上前,伸手就向火堆里抢,却已经晚了,那半张纸全烧成了灰。老头气得直摇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十八缸水

王羲之除了自己酷爱书法艺术,还经常教育儿女们学习书法,以继承家族教育的优良传统。在他的耐心引导和精心培养下,他7个儿子中有5个喜欢书法并有所成就,其中以七子王献之最为突出。

王羲之对子女学习书法要求很严,并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教育他们,经常给他们讲述自己刻苦学书的事迹,以达到勉励的效果。他7个儿子当中,最小的王献之最为聪明好学,王羲之也最喜欢他,对他的学习也更为关注。王献之跟着父亲学习书法,起初很用功,每天都能按时完成父亲布置的练习作业。但学着学着,随着时间慢慢过去,他最初的热情和积极性减退了,加上练字常常练到手腕酸疼,虽然学会了父亲传授的方法,却好像没什么大的进步。他心想:照这样学下去,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书法家呢

这天,王羲之正在书房写字,王献之推门进来了。刚一进门,他就迫不及待地问:“父亲,我学书法都这么长时间了,还是长进不大,我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书法家呢父亲肯定知道学习书法的秘诀,您就早点告诉我吧! ”王羲之听了儿子的话,又惊又喜: 惊的是,儿子不想吃苦,想走捷径; 喜的是,儿子想学习,有追求。他想了想,就笑着对王献之说“你要找学习书法的秘诀吗那我告诉你吧,它就在家中的十八只水缸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水都写完了,那秘诀自然就能找到。”王献之一听,十分高兴,就按着父亲的话去做了。

从这以后,王献之就用水缸的水研墨练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等到他用完了家里的十八缸水,答案也找到了——他已经练出了一手俊美秀润、超逸风流的好字,成了著名的书法家。

从王献之成功的事迹中,我们不难看出,王羲之告诉儿子的秘诀不是别的,正是刻苦勤奋,持之以恒。

一点之功

王羲之书名很大,向他拜师学艺的人很多,他都尽力 他们,但免不了还是有太贪玩而被“扫地出门”的,下面要讲的就是其中一个。

东晋时有个寡妇,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只给她留下了一个10岁的独生子,寡妇自然把独生子看作掌上明珠,望子成龙,于是省吃俭用,供他读书。寡妇听说王羲之书法很有名,为使儿子早日成才,她就托熟人说情,让儿子拜王羲之为师,学习书法。

3个月过去了。一天,寡妇的儿子带着自己写的字,回家让母亲过目。他想: 我跟王羲之学了3个月书法,写了那么多字,一定会受到母亲夸奖的。因此一进家门,他叫了一声“娘”,就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写的字拿出来给母亲看,笑嘻嘻地等着母亲的赞扬。谁知,母亲看着看着却皱起了眉头,叹息道:“吾儿学书三月整,只有一点像羲之。”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寡妇的儿子娇生惯养,学习书法吃不了苦,别的学生都在刻苦练字,他却只顾贪玩。王羲之多次引导、规劝他,可他就是听不进去。没办法,3个月后,王羲之把他打发回了家。

那“一点像羲之”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天,这个学生写好作业,拿去让王羲之批点,其中有个字少写了一点,王羲之便顺手补了上去。只此一点,便超出寻常,一下子就被寡妇给辨认出来了。也就是这一点,已足可见王羲之的功力。

《十七帖》(局部) 晋 王羲之

赵孟頫临黄庭经经徐邦达先生鉴定,书画均无赵氏风貌,艺术水平较低,明显为赝品。赵孟頫临黄庭经附绘王羲之像卷,绢本,设色,纵285厘米,横116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卷卷首绘王羲之像,面部刻画简略,人物衣纹勾写乏力,后以楷书临写王羲之书《黄庭经》,点画柔弱,结体松散。经徐邦达先生鉴定,书画均无赵氏风貌,艺术水平较低,明显为赝品。究其年代,当是明代临仿之作,其末行后原有作者本款,后为造假者洗灭,钤印皆伪。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他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王羲之像7岁时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对中国书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把钟繇与隶书相近的横体势转化为一种方整而稍长的体势,因而使得当时还十分拙朴的楷书,成为更接近现在的妍美的楷书。这一改变,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已经孕育着唐代楷书诸大家的胚胎,也成为后世人们写楷书的基本样式。他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笔势飘若惊鸿,矫若惊龙,人称“天下第一行书”。中国书法艺术在他笔下成就最高,走到了个人的顶峰。代表作品《兰亭序》、《丧乱帖》、《快雪时晴帖》、《乐毅论》等。

王羲之像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字逸少,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又称‘王右军’。琅邪

国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艺术家。他承续钟繇、张芝,变

革古法,创立今体,并把今体书法推向文人书美的极致,被后世尊为一代‘书圣’。

王羲之系出琅邪王氏,父王旷,母亲姓氏不可考(据清康熙年间王国栋编《王氏

宗谱》(现藏北京图书馆),羲之母亲系河东安邑卫氏,因系孤证,暂不从。)。琅邪

王氏自西汉时由琅邪皋虞迁至临沂,至西晋羲之伯曾祖王祥、曾祖王览始成为‘士族’。

西晋末年,司马氏政权外受北方新起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则‘八王之乱’甫定,元气

大伤,政局岌岌可危。羲之父亲王旷献策琅邪王司马睿移镇江南以求自保和发展,并

与羲之从伯王敦、王导(又《世说新语·赞誉》刘孝标注:‘按王氏谱,羲之是敦从

父兄子。’今从《晋书·王羲之传》。)辅佐司马睿渡江。后王旷率兵北征,战败后

下落不明。王导、王敦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

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大家族之首。但此后,王敦起兵反叛,王导晚

年昏聩,琅邪王氏势力日渐衰落。

王羲之五岁随家族过江,入住建邺(今南京)乌衣巷。不久父亲失踪。年幼的他虽

身在名门大族,却‘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晋书·王羲之传》)。

特殊的环境养成了他骨鲠孤傲的性格,以致成年后,太尉郗鉴在王氏诸少中选婿,羲

之东床坦腹,满不在乎,郗鉴大为欣赏,以女妻之。

约于明帝太宁三年(三二五年),王羲之按当时贵族子弟出仕惯例,起家为秘书郎,

开始了他的仕宦生涯。至永和十一年(三五五年)誓墓不仕,王羲之先后任临川太守、

征西幕府参军、江州刺史、护军将军、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有晋一代,玄学兴

盛,清谈成风,士族子弟及各级官吏浸*于清谈,崇尚风流,不以政务为要。王羲之

从‘事君行道’出发,认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晋书·谢安传》),无论是在

朝中为官,还是出使外任,均亲理政务,勤求民隐,于种种弊政深切痛恨。在护军将

军任上,他深入调查,力欲纠治营中弊端,发布《临护军教》,提出‘公役均平’。

在会稽内史任上,他针对吏治腐败与赋役黑暗,努力推行慎选°吏与均平赋役之策。

在连年大旱、民生困顿之际,不等朝廷下令,果断开仓赈灾,救民于危难。

王羲之‘清贵有鉴裁’(《晋书·王羲之传》)。东晋偏安江南,收复北土的呼声

终朝不绝,并成为政要权力之争的砝码。王羲之洞察时政,对历次北伐之举、将帅人

选有着清醒的认识。永和八年(三五二年),殷浩为与桓温对抗,上疏请求北伐。羲之

以为此举必败,便致书竭诚劝阻,殷浩不听,终致大败。羲之怅惋不已。

永和十一年,骨鲠气傲的王羲之,不堪忍受上司扬州刺史王述的百般刁难,率子

女在父母墓前誓墓不仕,从此退出官场。但他在优游山林之余,仍关注朝臣进退,深

以国事为念。

在东晋政坛上,王羲之可谓勤谨务实、体察民情的良吏,但处于君昏政暗、‘虚

谈废务’的时代,他难以有所作为,故而政绩不显。然而作为一名杰出的书法艺术家,

他为中国书法艺术树立了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峰。

书法乃琅邪王氏家族世代相传之艺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从伯王敦、王导,叔

父王�ND447�等,都有书名。尤其是王�ND447�,多才多艺,‘画为晋明帝师,书

为右军法’(南朝王僧虔《论书》)。王羲之受家学熏陶,得自卫夫人、王�ND447�

等名家指点,一经启蒙便乐此不疲,勤习苦练,表现出极高的习书天赋。他苦苦临习

王导赠予的钟繇《宣示表》,从中领悟书法艺术的真谛,为日后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王羲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

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

晋人的美》)在这一时期,新的审美观念和标准在文人个性自觉的基础上得以确立,

古拙浑朴之美向妍丽飘逸转换,各种艺术形式在要求表现自我情志的同时,开始追求

形式的妍美。文学、书法、绘画等各个领域的一大批极富天才、敢于创新的文学家、

艺术家,冲破传统的樊篱,以‘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的气概,建立了新的体式法度,开拓出文学艺术的新境界。王羲之就是书法领域中最

杰出的代表。

在王羲之以前,汉字书体上承汉魏,已开启今体草、行、楷书的体式,但以钟繇、

张芝为代表的书体,尚未脱尽隶意,稚拙古朴。王羲之顺应书体发展的趋势,引入时

代审美意趣,在精研钟、张书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改革。楷书变横向取式为纵向

取式,端庄匀整。行书脱尽隶意,欹侧取妍,遒媚紧敛,势巧行密,笔法上中锋侧锋

互用,运笔迅疾,便于书写,加强了书法的艺术性和实用性。草书则改章草的作书缓

慢、多波挑、笔势不连贯为今草的运笔自由、笔势连贯、减省笔画而不失字形。至此,

草、行、楷书体式定型,汉字书体的发展基本完成。王羲之不仅完成了汉字书体的定

型,而且完成了中国书法艺术变质为妍的重大转变。

王羲之于书法艺术堪称备精诸体。唐张怀�NF146�《书断》列其隶书(即楷书)、

行书、章草、飞白、草书为神品,八分为妙品。行书《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行书,

楷书《乐毅论》、《黄庭经》亦被尊为极致。王羲之妍美流便、飘逸洒脱的书风,千

余年来令无数书家心驰神往。梁武帝评其书是‘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梁萧衍《古

今书人优劣评》)。唐太宗则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

(《晋书·王羲之传》)

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影响甚大。以临摹他的书作或师其笔意自成一家的书法名家,

有陈隋智永,唐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孙过庭、怀素、张旭,

五代杨凝式,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NFDA2�、鲜于枢、柯九思,

明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王铎,清刘墉等。清中叶后,包世臣、康有为

提倡北碑,一时北碑南帖抗衡于世。但习碑者亦尊崇王羲之包括王献之在内的‘二王’

法书。自唐时起,王羲之书法作品随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频繁而东渡日本,对日本的

书体书风产生了深刻影响,至今仍被视若珍宝,研究学习者不绝。

王羲之的书法真迹,自东晋末,经南朝至隋朝,历经战乱,佚失、毁灭者甚多。

到唐初,由于太宗高价收购,共得二千余纸,其中不乏赝品。部分名作,太宗甚至令

响拓高手冯承素等摹出副本,分赠宠臣。后不少真迹殉葬昭陵,部分则由皇族自内府

窃出,终致散佚。五代温韬发昭陵,陵内法帖全遭毁弃。宋初,刻本丛帖出现,如

《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内中多收王羲之、王献之书法,是以真迹亦或摹本为

底本刻木刻石,无法详考。由宋至清,丛帖更多。至今,书于绢上及纸上的摹本约有

三十余帖,大多藏于国内外(多在日本)博物馆、美术馆,部分为私人收藏,传世羲之

书法精品,多在其中。石刻拓本(如集王书圣教序、定武兰亭)及宋明清木刻丛帖中各

帖,因真伪交杂,总数难以确定。

晋穆帝升平五年(三六一年),王羲之因长年服散致疾,辞世而去,终年五十九岁,

葬金庭(今属浙江嵊州)。诸子遵其遗嘱,辞却朝廷‘金紫光禄大夫’的赠官。王羲之

有文集十卷,唐代散佚。明张溥、清严可均各有辑本,均不全。

第一辑琅邪名族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以各郡大姓为基础的士族(或称世族)已经形成,并在政

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王羲之属于琅邪王氏一族,西晋时,是琅邪国

(郡)的第一大族。东晋建立后,为侨姓(侨居江南的北方大族)之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

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从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王翦,

王翦与其子王贲、孙王离,三代为秦国大将。秦二世时,关东豪杰起兵反秦,王离与

章邯领兵镇压,在钜鹿被项羽打败,章邯投降,王离被俘。当时秦法苛刻,王离二子

只好逃亡避祸。长子王元迁于琅邪郡,他的后裔被称为琅邪王氏。次子王威迁于太原,

后裔为太原王氏。这两个王氏家族,从两晋直到唐代,是王姓中最显赫的家族。王元

下传四世,为王吉。王吉自琅邪皋虞迁居同郡的临沂都乡南仁里,其后代从此自称琅

邪临沂人。

王吉,字子阳,身历西汉昭帝、宣帝、元帝三朝,曾任益州刺史及博士谏大夫。

王吉下传四世至王仁。仁,字少玄,东汉大将军掾。《晋书·王祥传》称其曾任青州

刺史。生四子:谊、睿、典、融(此据《临沂王氏谱》。清光绪三十四年版《金庭王

氏谱》列王仁四子为:典、融、�NDE43�、谊。)。融生二子:祥、览。琅邪王氏作

为门阀‘士族’始于王祥、王览及同族兄弟王雄三人。王祥晚年拜太保,官至一品,

奠定了琅邪王氏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但入东晋后,子孙式微。王览官至宗正卿,三品,

其子孙显于东晋。至于王雄一系,与祥、览一系同显名于西晋,其中王浑、王戎、王

衍三人,一度官高权重,不久子孙式微,从政坛上消失(王雄的远祖及祖、父,已不

可考,只知道他应是王祥、王览的同族兄弟,曾任幽州刺史。生子戎,官至司徒。次

子�NFDB6�,平北将军。�NFDB6�子衍,善清谈,率西晋十几万军马从洛阳东逃,

途中被石勒围歼,全军覆没,他也被杀。衍弟澄,曾任荆州刺史,为王敦所杀。)。

祥、览的父亲王融,曾辟为公府掾,不就。王祥诞生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一八

五年),母亲薛氏早逝,父续娶朱氏。王祥自小即受继母虐待,然而却笃孝。‘父母

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晋书·王祥传》)。在这方面,有很多传说。《晋

阳秋》中提到:朱氏患病欲吃鲜鱼,时值寒冬,‘祥解衣剖冰求之,会有处冰小解,

鱼出’。萧广济《孝子传》也记载:朱氏想吃黄雀炙,让王祥去捉黄雀,王祥正在为

难之际,黄雀纷至。

王祥成年后不久,父亲去世。(据《晋书》,王祥死于晋泰始五年(二六九年),

享年八十五岁,逆推得知,他应当生于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年)。�一�说王祥薨于泰

始四年,据此他当生于中平元年(一八四年)。王览卒于晋咸宁四年(二七八年),享年

七十三岁,逆�推�得知,他应生于汉建安十一年(二○六年)。王祥应比王览大二十

一岁或二十二岁。即使王览生下不久,他父亲王�融�就死去,那时王祥也已成年。)

家乡战乱(汉末遭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这场战乱,应该是指建安十一年至十

二年(二○六年-二○七年)曹操征�海�贼管承,承走入海的一次战役。),王祥陪着

继母和怀抱中的弟弟王览到朱氏的家乡庐江,隐居耕田达二十年之久(《晋书·王祥

传》本作‘隐居三十余年’。中华书局标点本《晋书》的‘校勘记’据《考异》,认

为三十当为二十之�误。�应从之。)。其间,继母过世,他‘居丧毁瘁,杖而后起’,

尽孝如对生母。魏文帝曹丕黄初年间(二二○年-二二六年),应徐州刺史吕虔之请出

任别驾(政务方面的主要幕僚),当时他约四十余岁(吕虔为徐州刺史,在魏文帝曹丕

黄初年间。考黄初共七年(二二○年-二二六年),倘若黄初五年(二二四年)王祥为徐

州别驾,亦只四十岁,本传说他‘年垂耳顺(六十岁)’才出为徐州别驾,误。)。

吕虔曾是曹操手下得力的地方官之一,曹丕调升他为徐州刺史,加威虏将军。吕

虔用王祥为别驾,王祥率兵征讨境内反抗曹魏统治的‘寇盗’,全力施展治才,成效

显著。史传赞美在他治下‘教化大行’。还流传下来一首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

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王祥一帆风顺,官运亨通。曹魏一朝,由温令、大司农、太常升到三司之一的司

空,又转太尉,加侍中。封爵从关内侯、万岁亭侯晋升到睢陵侯,实封一千六百户。

并曾享受到一次特殊礼遇:魏废帝高贵乡公在位时,曾去太学视察,王祥为三老,面

向南持杖凭几而坐,天子面向北,向他请教。魏晋易代之际,王祥明哲保身,由曹魏

重臣转而成为晋朝的开国元勋,擢升太保,封睢陵公。王祥死于晋武帝泰始五年(二

六九年),享年八十五岁(《晋书·王祥传》作‘泰始五年薨’。而《晋书·武帝纪》

系其死于泰始四年四月。《三国志·吕虔传》斐注引王隐�《晋�书》云:‘泰始四

年薨’。今暂从本传。)。死前曾立下遗嘱:‘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

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

此五者,立身之本。’(《晋书·王祥传》)他以信、德、孝、悌、让五条教导子孙,

惟独不提封建王朝最重视的‘忠’。他的子孙和王览的子孙,按此遗嘱行事,历晋、

宋、齐、梁、陈而总有人能适应形势,仕于新朝,保持士族地位达三百年之久。祥五

子,其中王夏、王烈、王芬早死,王肇仕至始平太守,王馥仕至上洛太守。

王览声名不及王祥。王祥任徐州别驾后,他应本郡之召为吏,但升迁不快。曾任

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太中大夫、光禄大夫。死于咸宁四年(二七八年)。览有六子:

裁、基、会、正、彦、琛。王裁,字士初,仕至抚军长史,一说仕至镇军司马,袭封

父爵即丘子。王基,字士先,仕至治书侍御史。王会字士和,仕至侍御史。王正字士

则,即王羲之祖父,仕至尚书郎,系四百石小官。五子王彦居官最高。惠帝时,赵王

司马伦篡位,齐王司马�NB545�等起兵讨伐,彦时为兖州刺史,隶属成都王司马颖

部下,为先锋,大胜于温县,与卢志等人俱封为开国公侯(事见《晋书·成都王颖传》。

依同封五人的次序,王彦应是封侯,封地及食邑户数不可考。据《王览传》,王彦的

�最�后官职为中护军。)。据《王氏谱》(思贤讲舍刻本《世说新语》后所附二十六

家谱中的琅邪王氏谱。后文言及王棱、王侃时提到的《王氏谱》,亦指�此�谱。),

他没有后代。王览第六子琛,字士玮,仕至国子祭酒,早卒。琛长子王棱(王棱,

《晋书》中有时写作王�NB179�,应以作棱为是。),东晋元帝时为豫章太守,被堂

兄王敦杀害。次子王侃,仕至吴国内史。《王氏谱》中,亦未记二人的子孙。王裁、

王基、王会、王正的后代,在东晋王朝的开创与巩固中立有大功,从而冠盖不绝。

第二辑兴于江左

在王羲之降生前以及他的幼年时代,王氏家族中有三个人决定了全族的命运,即

王旷(王正长子)、王导(王裁长子)和王敦(王基次子)。

王旷,王羲之父亲,生年不详。《全晋文》王旷小传记他‘惠帝时侍中,出为丹

阳太守’。侍中直接服务于皇帝,‘备切问近对,拾遗补阙’。皇帝出宫,正员侍中

负玺陪乘,次直侍中(其他三员)护驾。侍中又是表示荣誉的加官,王旷应该几经升迁,

才获此职。

但惠帝司马衷是白痴。其妻贾南风(史称贾后)*虐,大臣贾模、裴�NFDB7�、

张华商议废后,立谢淑妃。贾后用计废谢淑妃所生太子,又派人杀了他。赵王司马伦

以此为借口废贾后,专擅朝政,引起诸多同姓王的不满,从此开始了有名的‘八王之

乱’。

永康二年(三○一年)正月,司马伦废惠帝自立为帝,改元‘建始’。尊司马衷为

太上皇。四月,司马伦兵败,被齐王司马�NB545�、成都王司马颖等所杀。司马衷

被迎回宫中再做皇帝,并且改元‘永宁’。

王旷久在皇帝身边,深感方兴未艾的朝廷权力之争的险恶,于是积极谋求外任。

永宁元年十二月,朝政大权在握的齐王司马�NB545�的三个儿子封王:冰为安

乐王,英为济阳王,超为淮南王。按往例,王国由内史全权治理,王旷被任命为济阳

内史(王旷为济阳内史,他书不载,只《隋书·经籍志》于《晋平北将军牵秀集四卷》

下有长注,附其他各家,最后一句为‘济阳内史王旷集五卷,录一卷,亡’。考以济

阳为封国者,只有司马�NB545�的儿子司马英,他封王只有一年,故王旷为�济�

阳内史的时间可以考出。但是,这一记载有可疑之点二:�依《隋书·经籍志》体例,

凡有诗文集著录的,都写作者�最�后一任官职。如王旷,应写淮南内史而不应写济

阳内史。故此处疑济阳二字有误。�司马�NB545�三子中,冰为乐安�王,�超为

淮南王,乐安、淮南都是郡名,故他们是郡王。而济阳却是县,不应司马英独封县王。

既为孤证,又有疑点,�权�用此资料,而作说明如上。)。

司马�NB545�掌政后,骄奢专权,任用亲信,大修府第,引起朝野的不满。远

驻长安的河间王司马�,以自己和司马颖的名义上表声讨司马�NB545�,并且要求

在洛阳任骠骑大将军的长沙王司马�NFDB6�就地捉拿司马�NB545�。司马�NFDB6

�借此发兵攻占皇宫,拥皇帝攻打司马�NB545�。交战三天,司马�NB545�战败,

被斩于阊阖门外。三个儿子司马英、司马冰、司马超被革去王位,幽禁于金墉。王旷

济阳内史一职自然被罢免。

以后这一段,史料对王旷的记载是一小片空白。永兴二年(三○五年)他已经在扬

州丹阳太守任上了。

据《晋书·惠帝纪》,永兴二年(三○五年)八月,‘扬州刺史曹武杀丹阳太守朱

建’。又十二月‘右将军陈敏举兵反,自号楚公,矫称被中诏,从沔汉奉迎天子;逐

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可知王旷大约在这一年(三○五年)的八月或稍后就

任丹阳太守,四个月后被陈敏逐走(《资治通鉴》卷八十六怀帝永嘉二年二月‘敏自

率万余人讨卓’条,在‘正以顾丹阳、周安丰尔’一句下,胡三省注:‘敏以顾荣为

丹阳太守。’知王旷让出丹阳太守后,陈敏令顾荣接替他。)。

在朝廷纷争中,司马�把皇帝劫持到长安。在关东的东海王司马越起兵反对司马

�,琅邪王司马睿被司马越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曾任司马越

参军的王导,投奔司马睿,任平东司马。司马越打败司马�,派人把皇帝从长安迎回

洛阳,后又将其毒死,立皇太弟司马炽为帝。永嘉元年(三�七年),以太傅司马越辅

政。‘八王之乱’到此进入尾声,它的后遗症是北方出现了几处称兵割据的动乱中心,

留下西晋王朝灭亡的隐患。

永兴元年(三○四年),匈奴族首领刘渊自称汉王,年号‘元熙’,攻下并州的太

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与西晋的并州刺史刘琨屡次争夺各郡县。永嘉元年,

东莱人王弥起兵反晋,活跃于青、徐二州,太傅司马越征青州刺史王敦为中书监。王

敦竟然委弃公主而逃(《晋书·王舒传》:‘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

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王敦传》作:‘永嘉初,征为中书

监。于时天下大乱,敦悉以公主时侍婢百余人配给将士,金银宝物散之于众,单车还

洛。’按永嘉初为三○七年,天下虽乱,从青州经琅邪至徐州,再去洛阳,道路尚通。

王敦委弃公主,单车而走,其原因不明,嗣后未再提公主事,似已死去。),回到家

乡。

在一片混乱中,琅邪王司马睿决策南迁,被任命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

事,假节、镇建邺。从睿渡江者达百族之众。后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使晋朝已

断的国祚又延续了一百余年。在司马睿决策南迁的过程中,王旷起了重要作用。《晋

书·王羲之传》载:‘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晋人裴启《语林》(据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考证,裴启于三六二年撰《语林》,正值王羲之逝世的第二年,时

羲之子凝之、徽之、操之、献之俱在,夫人郗璇及内弟郗�NC924�,王导的几个儿

子亦健在,此资料应属实。又,在有关王旷的资料中,惟有此条记王旷字世宏(�

ND447�字世将,彬字世儒),亦可见资料之珍贵。裴启《语林》后不传,此条录自

《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四。)对此事有极具体的记载:‘大将军、丞相诸人在此时

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宏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

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这里,大将军指王

敦,他晚年任大将军,虽然后来因造反而开棺戮尸,文献(尤其在小说中)资料习惯称

他为大将军,同时,称王导为丞相。

永嘉元年九月,琅邪王司马睿及追随他渡江的各大家族到达建邺,并开始重组安

东将军府。军府中,容纳了一些江南名族,如以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为司马,纪瞻

为军祭酒,周�NFDB8�为仓曹属等,但也容纳了一些北方南来的名族子弟,如河东

裴�(裴�,《晋书·裴楷传》作裴邵。因此文引自《三国志》,故从《三国志》作

裴�。)。《三国志·裴潜传》裴松之注引《晋诸公赞》:

题夏博士晋王羲之右军像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上东门外胡雏啸,万里尘飞洛阳道。潜龙东渡晋中兴,群马南浮国重造。石城巃嵸昔所都,庶事草草嗟良图。衣冠简傲礼乐废,朝廷放旷君臣疏。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