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高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1收藏

齐国高氏,第1张

齐国高氏家族始末

高傒,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自号白兔,谥号敬仲,通称高子,世为齐国上卿(春秋时期诸候的上卿是周天子任命,负有守国重任,有点类似今天的中央特派员)。他不仅地位显赫,在朝中德高望重,(《史记·姜太公世家》)“傒与国氏,实为内主而且握有实权,平时管理着国都临淄的5个士乡(当时齐都临淄分为21乡,桓公领11个乡,高傒和另一位齐国上卿国子各领5乡),战时统领着齐国三分之一的军队。三军中有中军之鼓,有高子之鼓,有国子之鼓”。

高傒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三,首先是公元前685年,他把姜小白从莒国迎回立为新君,称为齐桓公。可以这样说,没有高傒,就没有齐桓公,就没有后来的一匡天下、九合诸候的霸业。可见高傒在齐桓公称霸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其次,齐桓公即位后,高傒与管仲、鲍叔牙、隰朋等人共修国政,励精图治,富国强兵,为创建春秋首霸的历史功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三是多次代表齐国与鲁国会盟,为当时齐鲁两国关系的融洽、和谐做出了杰出贡献。公元前672年,他与鲁庄公在防地会盟;公元前660年,他再次前往鲁国订盟。公元前659年,鲁国发生庆父之乱,高傒受桓公之命将“南阳之甲”3000人至鲁,帮助鲁国“立嘻公而城鲁”。他与僖公订盟,稳定了鲁国政局;同时,命令甲士帮助鲁人筑鹿门之城,以防邾、莒之变。鲁人以此为美谈,“曰犹望高子也”。

高傒是高姓、卢姓、柴姓的祖先。据《广韵》载,姜太公六世孙(姜太公世家实则八世孙)齐文公的次子受封于高邑(今山东禹城或说河南省高县、山东省邹县东北一带),称为公子高,也就是高傒的爷爷。一说高傒以他爷爷的封邑高为姓,也有一说高傒是受封以其爷爷公子高之字高为姓,不过两者之说都复合中华姓氏之概况。总之,高傒是齐国高姓第一人。高傒子孙世代以高为姓,高傒因迎立齐桓公有功,被齐桓公赐食邑于卢(今山东省长清西南)。据考,高傒子孙有居卢者世代以卢为姓,此正是卢氏之由来。2000年6月18日,韩国前总统卢泰愚来山东寻根问祖,先去了长清,后又来临淄敬仲镇白兔丘拜谒了高傒这位卢姓先祖。柴姓的祖先是高傒的十世孙、高昭子高张之孙、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高柴。高柴之孙柴举,以祖父的名字“柴”为姓,世代相传。

高傒逝世后,葬于齐城以北二十里,齐燕大道交通要塞和淄水之滨。以示来往燕、戎之商客,也表国人之敬畏。高傒墓冢东靠淄水西临齐燕大道。南览齐城京都,北临齐北接燕地之平原,建在距齐燕大道高六七米的丘陵地带,所以从齐燕大道上看去显得高大巍峨。以高傒之号“白兔”而得名的白兔丘庄,就建立在墓冢北邻(现白兔丘庄已向西向南迁移百余米)。上世纪60年初高傒墓高约7米,东西宽约45米,南北长约40米,周围长约180米。现在墓高约5米,东西约23米,南北约25米。

高傒逝世后,其子孙世袭上卿之职,并兼守国之重任。高傒生高庄子虎(庄为谥号,虎为名),高庄子虎生高顷子(顷为谥号),高顷子生高宣子固(宣为谥号,固为名)。

高固是齐惠公、齐顷公时的上卿。齐惠公五年(公元前604年),高固娶鲁宣公女叔姬为妻;齐顷公五年(公元前594年),他代表齐国与鲁国仲孙蔑在牟娄会盟(今诸城或五莲);齐顷公七年(公元前592年),他与晏婴之父晏弱参加晋国召集的盟会,发现晋国大夫郗克有报复齐国之意,中途机智逃脱。齐顷公十年(公元前589年),高固随齐顷公参加齐、晋鞍(今济南北马鞍山)之战。六月十六日,齐军与晋、鲁、卫、曹、狄联军五国在靡笄山(今济南千佛山)下遭遇。高固非常勇敢,单车冲进晋军营垒。他左冲右突,勇猛冲杀,如入无人之境。他拔起树桩,向敌人的头上扔去;还举起大石头,砸烂了好几辆敌人的兵车。最后抓了一个俘虏,绑在所缴获的车上,车后拖了一棵桑树,凯旋回营。他一进齐营,就朝齐军士兵大喊:“想要勇气的快来买呀,我的勇气还剩下很多呢!”——这就是成语“余勇可贾”的由来。高固的勇猛无畏、藐视敌人的精神的确让人敬佩,但未免有轻敌、鲁莽之嫌。最后,齐军因齐顷公、高固的轻敌,在鞍之战中被晋军击败。

高固的儿子,见于史载的是高无咎、高厚。

高无咎为齐灵公前期大夫。齐灵公六年(公元前576年),曾代表齐国参与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会盟,联吴抗楚;齐灵公七年(公元前575年),曾率齐军参加晋楚鄢陵(今河南鄢陵)之战;齐灵公八年(公元前574年),因遭灵公之母声孟子谗言,被灵公驱逐,七月逃奔到莒国(今山东莒县)。高无咎的儿子高弱,为报父仇,在卢地(今山东长清西南)叛齐,后于十二月又降齐。

高厚为齐灵公后期主政大夫。齐灵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国(今烟台一带),高厚与崔杼重新测量、划分了莱国的土地,并制定管理条约;齐灵公十九年(公元前563年),他做了太子光(后来的齐庄公)的傅,并与其一起参与晋国主持的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之盟;齐灵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57年),齐国不服晋的霸主地位,他代表齐国出席了温地会盟,并赋诗明志,中途退归;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齐国兵分两路进攻鲁国,高厚率领一路人马,包围鲁国防邑(今山东金乡县西)。齐灵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54年),齐灵公废太子光,改立太子牙。高厚不再傅太子光,而是改傅太子牙。五月,齐灵公卒,崔杼迎立故太子光即位,是为庄公。秋,庄公使崔杼杀死高厚。

高厚的儿子,见于史载的是高止。高止,字子容,齐庄公、景公时期的大夫。因居功自傲、独断专权,齐景公四年(公元前544年)秋,被宗室大臣公孙虿、公孙灶放逐到燕(今河北省易县)。高止之子高竖,因父难占据高氏封地卢(今山东济南长清西南)发动叛乱。闾丘婴率齐军平叛。高竖说:“如果让高氏有人继承祖业,他就交出卢地”。齐国于是另立了高傒的玄孙、高顷子之孙高偃(高酀)。高竖逃亡到晋国,晋国在绵地建城安置了他。

高偃(谥号为‘武’,即高武子,又名高酀),是齐景公前期的大夫,参与了送燕国国君回国的活动。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燕国发生内乱,燕国国君奔齐;齐景公十二年(公元前536年),高偃出使晋国,请求联合讨伐燕国,送燕君回国。晋、齐一起讨伐燕国,结果齐景公娶燕姬,受赂而还;齐景公十八年(公元前530年),高偃率领齐军将燕君送到燕国的阳邑(或唐邑,今河北省唐县)。

高发,是齐景公中期的大夫,疑为高偃之子。他主要的功绩是伐莒。齐景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25年)秋,因莒国不服从齐国号令,高发率齐军伐莒,莒共公庚舆逃入纪鄣(今江苏赣榆县北)。七月,高发的部将、孙武的祖父田书攻入纪鄣有功,后被齐景公赐姓孙。

高张(谥号为‘昭’,即高昭子),高偃之子,齐景公后期主政大夫。主要事迹有:一、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来齐,高张接纳他做了自已的家臣;二、齐景公三十五年(公元前513年),他出使晋国,探望奔晋的鲁昭公;三、齐景公三十九年(公元前509年)春,晋国率领各诸候国为周敬王增筑成周城墙,高张率齐军前去筑城墙,结果迟到;四、齐景公四十六年(公元前502年)夏,高张与国夏一起率师伐鲁国西部边境;五、齐景公五十八年(公元前490年)秋,齐景公死,高张、国夏共立太子荼为国君,即晏孺子。公元前489年,田乞与诸大夫起兵攻入公宫,高张为了救护国君被田乞杀害(一说奔鲁)。据说,高张的封地是柴邑(今山东泰安新泰楼德镇柴城村),,其有一孙以祖父的封地为名,即孔子弟子高柴。高柴之孙柴举,又以其祖父名为姓,始有柴姓。

高无邳,高昭子高张之子,齐简公、齐平公时期大夫。齐简公元年(公元前484年)春,为报复鲁国助吴伐齐,高无邳与国书一起率齐军讨伐鲁国,一直打到鲁都曲阜郊外,后被孔子弟子冉求率左军使用长矛在曲阜南门外稷曲击退。

五月,鲁、吴联军反攻齐国,与齐军主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展开决战。当时高无邳率上军参战,初战被吴右军展如击败。后来因吴军突然鸣金,齐军误认为敌人收兵,斗志松懈(齐军与吴军的作战习惯正好相反,齐军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而吴军是鸣金进攻,击鼓退军);再加上吴王夫差率领后备队——中军投入战斗,因而齐军大败。齐简公四年(公元前481年),齐左相田常杀死了齐简公,执掌了齐国大权。齐平公元年(公元前480年)夏五月,高无邳为逃避迫害,奔北燕(今河北省易县),后又返回齐国。齐平公九年(公元前472年),高无邳曾率师抵御晋军的入侵,为保卫姜齐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因田氏势力做大,高无邳可能又逃奔到北燕。

春秋末战国初年,田氏代姜,高氏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完全丧失。高氏纷纷出走齐地,迁居到南越、楚国、鲁国、赵国等地。著名人物有晋国大夫高共、楚威王的宰相南海(今广州)人高固、孟子弟子高叟等。

高止的九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后来徙居到今沛县一带;高量的十世孙高洪,东汉时,为渤海太守,于是就定居在渤海修县(今河北景县)。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至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初居河北文安县,后迁徙到京兆,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另外,高句丽高氏(今朝鲜韩国高氏的祖先)、北海高氏也是渤海高氏的后裔。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值得一提的是,渤海高氏分支辽东高氏在北朝时曾建立了北齐政权,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辽东高氏后裔高欢(496—547年),曾为北魏、东魏权臣。公元550年,其子高洋建立了取代东魏的北齐政权,国号齐,建都邺。历经文宣帝高洋、废帝高殷、孝昭帝高演、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幼主高恒六帝,公元577年被北周消灭,共享国二十八年。

隋代,渤海高氏经过北齐的发展,在北方成为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后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唐朝,渤海高氏进一步发展,文有五位高氏子孙高俭(字士廉,太宗皇后长孙氏的舅父,唐开国功臣,太宗时为相)、高季辅、高璩、高郢、高智周做了宰相,武有高开道、高崇文、高霞寓、高骈等名将。后来经过唐代“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两次大动乱,继而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乱局面,渤海高氏成员四处离散,渤海高氏解体。

五代时期,渤海高氏后裔高季兴创建了十国之一的荆南政权,是渤海高氏创建的第二个王朝。北宋以后,渤海高氏后裔,世系最清晰,地位最显赫的,应属宋武烈王、名将高琼一系。高琼重孙女为宋英宗皇后、神宗生母,曾辅政三朝,史称“女中尧舜”;高琼玄孙高公纪之子高世则是北宋末天下兵马大元帅,曾护卫高宗赵构转战于浙东沿海,今天浙江高姓大多为其后裔。后来这支高姓的一部又迁至福建,南宋时,高拂为岳飞女婿;福建高姓后裔又有迁居粤东、港台和海外泰、马、新等国家和地区。此外,据民间族谱湘、鄂、川、赣、皖、滇、苏、豫等省都有明确记载为渤海高氏名人后裔的家族。

   高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排行第18位;《百家姓》中排名第153位。综合各地高氏家谱资料得知,高氏在中国各大姓氏中排第十五位,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068%。目前高氏在中国约有一千七百一十万余人。另据高氏家谱记载,中国历史上,高氏称帝王者有十四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起源庞杂的高氏主源高后裔,是后世多源合流而成的庞大高姓群体的主源。这支高氏,源出於姜姓,是炎帝的子孙。据高氏家谱记载,春秋时,齐国公子高的孙子,开始以“高”为氏,称高。

由于高姓分支不同所以按字排辈的辈分也不同 

具体你可以看下

齐国高氏

齐国高氏家族始末 高傒,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自号白兔,谥号敬仲,通称高子,世为齐国上卿(春秋时期诸候的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