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的结构部位 毛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9浏览:3收藏

竹子的结构部位 毛竹,第1张

毛竹(学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多米,粗可达20多厘米,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壁厚约1厘米;竿环不明显,末级小枝2-4叶;叶耳不明显,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柔毛,花枝穗状,无叶耳,小穗仅有1朵小花;花丝长4厘米,柱头羽毛状。颖果长椭圆形,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4月笋期,5-8月开花。

地下茎为单轴散生 。竿高达20余米,粗者可达20余厘米,幼竿密被细柔毛及厚白粉,箨环有毛,老竿无毛,并由绿色渐变为绿**;基部节间甚短而向上则逐节较长,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或更长,壁厚约1厘米(但有变异);竿环不明显,低于箨环或在细竿中隆起。箨鞘背面黄褐色或紫褐色,具黑褐色斑点及密生棕色刺毛;箨耳微小,繸毛发达;箨舌宽短,强隆起乃至为尖拱形,边缘具粗长纤毛;箨片较短,长三角形至披针形,有波状弯曲,绿色,初时直立,以后外翻。

末级小枝具2-4叶;叶耳不明显,鞘口繸毛存在而为脱落性;叶舌隆起;叶片较小较薄,披针形,长4-11厘米,宽05-12厘米,下表面在沿中脉基部具柔毛,次脉3-6对,再次脉9条。

花枝穗状,长5-7厘米,基部托以4-6片逐渐稍较大的微小鳞片状苞片,有时花枝下方尚有1-3片近于正常发达的叶,当此时则花枝呈顶生状;佛焰苞通常在10片以上,常偏于一侧,呈整齐的复瓦状排列,下部数片不孕而早落,致使花枝下部露出而类似花枝之柄,上部的边缘生纤毛及微毛,无叶耳,具易落的鞘口繸毛,缩小叶小,披针形至锥状,每片孕性佛焰苞内具1-3枚假小穗。小穗仅有1朵小花;小穗轴延伸于最上方小花的内稃之背部,呈针状,节间具短柔毛;颖1片,长15-28毫米,顶端常具锥状缩小叶有如佛焰苞,下部、上部以及边缘常生毛茸;外稃长22-24毫米,上部及边缘被毛;内稃稍短于其外稃,中部以上生有毛茸;鳞被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1毫米;花丝长4厘米,花药长约12毫米;柱头3,羽毛状。

颖果长椭圆形,长45-6毫米,直径15-18毫米,顶端有宿存的花柱基部。笋期4月,花期5-8月

竹,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植物的通称,一般为木本。根据近年来的发现,还包括少数草本和近草本的种类,称为草本状竹。中国古代称“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为竹。汉名“竹”字,象形,来源于竹叶的排列形状。按《说文解字》:“竹,冬生草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箁箬就是竹叶。枝梢叶片下垂,形成若干“个”字。《释名》(东汉刘照著)也称“竹曰个”。竹子的英语名“Bamboo”来源于形声,即竹秆在火中燃烧时发出的爆裂声响。

形态特征 竹具有地下茎、竹秆、枝、叶和箨、花、果等器官。

地下茎 是养分和水分输导、存贮、生长竹秆和繁殖更新的主要器官。又可分为合轴型和单轴型两大基本类型,以及介乎二者之间的复轴型(图1)。①合轴型地下茎又称粗型地下茎。由竹秆基部(竹蔸)的大型芽眼萌发生长,在近地面土中作短距离(一般为10~30厘米)的横向延伸,各节为箨包裹,无根,也无芽,又称假鞭。其梢头出土而为竹笋,长成竹秆;新竹秆基部的芽眼翌年又萌发形成新假鞭,发笋成竹,向外推移,因此地上竹秆密集成丛,称为合轴丛生竹。合轴型中也有些竹种如梨竹( Melocanna baccifera)、泡竹(Pseudostachyum polymorphum)、箭竹(Sinarundinarianitida)等的假鞭长达1米以上,地上茎散生分布,称为合轴散生竹。②单轴型地下茎又称细型地下茎,在土中能长距离横向延伸,幼时为鞭箨包裹;老时鞭箨腐烂,节上有互生芽和轮生根,称为真鞭。真鞭分鞭颈、鞭身和鞭梢3部分,总称为鞭段。鞭颈是新鞭连接老鞭的部分,无根无芽;鞭身是竹鞭的中部,有节有根有芽;鞭梢是竹鞭生长和延伸部分。鞭身侧芽萌发,或水平延伸而为新鞭,或翘头生长而为竹笋,出土成竹。所以其地上竹秆稀疏散生,称为单轴散生竹。占中国竹林面积70%左右的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属此类型。 新鞭不断产生,老鞭不断死亡。竹林也随之向外扩大发展。也有极少数梢头出土,长成小竹,称为鞭竹。③复轴型地下茎既有横向生长的真鞭,又有从竹蔸侧芽萌发、翘头出土的假鞭,所以其地上竹秆既有密集丛生,又有稀疏散生,称为复轴混生竹。

竹秆 竹的主体。分秆柄、秆基、秆茎3部分。秆柄是竹秆的最下部分,与竹鞭或母竹的秆基相连,细小,节间短缩,不生根,由十数节组成,是竹的地上和地下系统连接输导的枢纽。秆基是竹秆的入土生根部分,由数节至数十节组成,节间短而粗。合轴型和复轴型竹种的秆基两侧互生大型芽(又称芽眼),可以萌笋长竹,也可长成竹鞭。秆基各节密集生根,形成竹株独立根系。秆、秆柄和竹根合称为竹蔸。秆茎是竹秆着生枝叶的地上部分,端正通直,一般圆形而中空有节。每节有2环:下环为箨环,又称鞘环,是竹箨脱落后留下的环痕;上环为秆环,又称生长环,由居间分生节停止生长后隆起老化而成。但有些竹种如箣竹属(Bambusa)��竹属(Schizostachyum) 牡竹属(Dendrocalamus)的秆环则不甚显明。两环之间的部分称为节内,是竹秆节隔所在。节隔由基本薄壁组织和维管束交织而成,起着加强竹秆机械强度和横向输导的作用。

竹秆节数不一。鹅毛竹 (Shibataea chinensis)仅几个节子,而毛竹有70~80个节子。节间长度从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的几厘米到粉单竹(Lingnaniachungii)的1米以上(见彩图)。单一竹株的节间长度总是竹秆中部长而基部和梢部短,与竹笋、幼竹高生长的规律一致。竹秆长度变化很大。鹅毛竹的竹秆只有数十厘米,巨竹(Dendrocalamus giganteus)长达30米以上,籐竹(Dinochloa andamanica)可达90米。竹秆的直径从几毫米(如鹅毛竹)到30厘米以上(如巨竹)不等。大多数竹秆梢端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下垂。而竹茎细长的籐竹,则可倚附其他支持树木延伸生长至林冠上层。

多数竹秆的节间中空,空腔直径和竹壁厚度则因竹种而异。木竹(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fzitchiku)的竹秆近乎实心。撑篙竹(Bambusa pervariabilis)、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等的竹壁较厚,空腔较小,薄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的竹壁很薄,仅几毫米,空腔大。巨竹、毛竹基部的壁厚可达3厘米,但竹秆粗大,所以其空腔也大。

竹壁分外、中、内3部分。外侧称为竹青,表皮细胞含叶绿素,竹秆幼时呈绿色,随年龄增长而变为黄绿色和**,由于维管束小而排列密集,质地坚韧。内侧称为竹黄,维管束大而排列疏散,质地硬脆,竹黄内侧有一层薄膜,也称笛膜或片层屑状物。介乎竹青与竹黄之间的为竹壁中部,其维管束和基本组织的排列大体上均匀整齐。典型的竹子维管束由韧皮部、木质部及其周围的纤维鞘所组成。

竹秆的寿命一般为5~10年,有的竹种如毛竹、桂竹等则可生活20年以上。

竹枝 竹分枝的方式和枝数各因竹种而异。箬竹属(Indocalamus)、赤竹属(Sasa)等的竹种属单枝型,竹秆每节仅有1枚主枝。其粗度几乎与竹秆相等。刚竹属(Phyllostachys)的竹种则为双枝型,每节有2枚主枝。唐竹属(Sinobambusa)和大节竹属(Indosasa)等的竹种为3枝型,每节有3枚主枝。箣竹属��竹属、牡竹属等的竹种则为多枝型,每节分枝多数。除少数竹种外,一般主枝的大小差异不很显著。大、中型竹种的分枝节位大都在10节上下,但有些竹种如毛竹、桂竹(Phyllostachysbambusoides)等分枝较高,可达25~30节,竹秆的枝下长度可达全长的1/2。也有些竹种如撑篙竹、麻秆,从地面各节就有分枝。竹分枝通常分为 3级,即主秆分生主枝、主枝分生侧枝和侧枝分生小枝。

竹叶和箨 竹叶着生于各级枝条的顶端,每节一叶,交错排列成两行。新叶未展放时裹卷呈针状,展放后,叶片呈披针形或椭圆形,叶鞘长,包裹部分竹枝节间。叶柄短或缺如。叶片大小变化甚大,凤尾竹(Bambusa multiplex varnana)叶长仅数厘米,宽仅数毫米,麻竹叶长30~50厘米,宽10~15厘米。叶片中脉突出,由几条维管束并列组成。平行脉显著,与横脉连接成小方格。叶片与叶鞘连接处的内侧有膜质片或纤毛,称为叶舌。两侧有耳状突起,称为叶耳。

竹秆所生之叶称为竹箨或笋箨。箨着生于箨环上,对居间分生组织有保护作用。节间生长停止后,竹箨一般都形成离层而脱落,也有些竹种的箨迟落或宿存秆上。箨鞘相当于叶鞘,纸质或革质,包裹竹秆节间。箨顶中央着生一枚叶片,称箨叶或缩小叶。箨叶无中脉,直立或向外反倒、脱落或宿存。箨顶两侧称箨肩,着生箨耳或肩毛。箨叶与箨鞘连接处的内方,着生箨舌。

花和果 竹类植物的花序可分为两大类型。即一次发生的有限真花序和多次发生的无限假花序。真花序有总梗,花序主轴分枝为圆锥状、总状和近穗状。假花序由无柄的假小穗组成,形成头状、球状簇丛。小穗有柄或缺如,含1至多花。每小穗下方有1至数枚(通常为2枚)颖片。每花有外稃、内稃各一。通常为两性花。雄蕊通常为3枚或6枚,或变动在3~6枚之间。也有多到30~120枚的。每花子房1枚,具花柱,柱头分裂为2~3枚。果实通常为颖果。也有囊果或梨果等类型。

种类 全世界的木本竹类植物约有60属,900多种(一说80多属,1200多种),草本竹类植物25属,110多种。中国约有30属300多种,合轴型和单轴型(包括复轴型)竹种各约占一半,其中具有材用价值的50多种。合轴型中以箣竹属最大,约100多种,分属5个亚属,即箣竹亚属(Bambusa)、瓜多竹亚属 (Guadua)、蓬莱竹亚属(Leleba)、单竹亚属(Lingnania)和绿竹亚属(Dendrocalamopsis),除瓜多竹亚属仅产南美洲外,其他各亚属在中国都有分布。单轴型中以刚竹属最大,约60多种,产东亚,中国大多有分布。中国的主要竹种如下述。

青皮竹(Bambusa textilis) 地下茎合轴丛生。竹秆直立,高8~12米,胸径5~6厘米,节间长35~50厘米,竹壁薄,幼秆被白毛粉。笋期5~8月。箨叶直立,长三角形,约与箨鞘等长,箨耳小,长椭圆形,近相等。分枝高,10~12细短枝密集丛生,小枝具叶8~18枚。花期2~9月,假小穗单生或簇生于花枝节上。是中国华南地区的主要竹种,分布于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南部(图2)。

撑篙竹(Bpervariabilis) 合轴丛生。高7~10米,胸径4~6厘米,竹壁较厚,节间长20~45厘米,基部节上有黄白色毛环,节间具黄白色纵纹条。竹秆绿色,平滑无毛,幼秆有白色蜡粉具柔毛。笋期5~8月。箨叶直立,近三角形,基部心形,箨耳发达,极不对称,外侧箨耳大而长斜,内侧箨耳小而短平,有皱纹流苏状卷曲�毛。分枝较低,小枝具叶5~9枚。花期2~8月。为华南主要用材竹种之一,分布于珠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图3)。

慈竹(Bomeiensis) 合轴丛生。竹秆顶梢细长下垂,高5~10米,胸径4~8厘米,中部节长40~60厘米,圆筒形,竹壁薄,箨环显明,基部各节上、下有白色绒毛带。笋期6~10月。箨绿色,革质,硬脆,内面光滑,背面密生棕色刺毛,箨叶先端尖,向外反倒,箨耳缺如,箨舌流苏状。分枝高,枝条细短,密集丛生。小枝先端着叶数至10枚以上,叶片质薄,长10~30厘米,宽1~3厘米。花期4~7月。慈竹是中国西南最普遍的篾用竹种,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四川及陕西南部(图4)。

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 单轴散生。具粗壮横走的地下茎。竹秆直立,高6~18米,胸径6~15厘米,中部节间长达45厘米。无枝节间圆筒形,秆环平;分枝节间一侧有沟槽,秆环突出。全秆各节的箨环均隆起。幼秆密被细柔毛,老时脱落,箨环下有一白粉圈,老时变黑。土中冬笋白**,被黄棕色绒毛,3~4月出土为春笋。箨鞘厚革质,紫褐色,密被棕色毛和黑褐色斑块,肩毛发达,箨舌宽短,两侧下延;箨叶长三角形至披针形,绿色。分枝高,每节2枝,小枝着生叶2~4片,叶片披针形。花期5~8月。是中国竹类植物中分布最广的竹种,东自台湾,西到云南东北部,北至安徽北部,河南南部,南至广东、广西中部,以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北部为中心产区(图5)。

桂竹(Pbambusoides) 单轴散生。秆高达6~16米,胸径4~14厘米,绿色,无毛,无白粉,秆环和箨环均隆起,笋期5月下旬。箨鞘黄褐色,有墨色斑点,疏生直立硬毛;箨耳较小,具长而弯曲的肩毛,箨舌微隆起,箨叶三角形至带形,橘红色,边缘绿色,平直或微皱,下垂。分枝高,每节2枚。小枝着生叶3~5片,叶片带状披针形,下面粉绿色,有叶耳和长肩毛。花期4~6月。分布甚广,东自江苏,西至四川,南至两广中部,北至河南,河北南部(图6)。

茶秆竹(Arundinaria amabilis) 复轴混生。竹鞭节间细长,鞭根稀少,节不隆起。秆直立,高6~14米,胸径2~6厘米,节间长30~40厘米,秆环平,箨环线状。幼秆绿色,老秆上被有灰白色或黑色蜡质斑块。笋期4~5月。箨棕绿色,枯时灰绿色,迟落,硬脆有栗色刺毛,箨耳为弯曲刚毛,箨舌褐色,有条纹;箨叶细长,端尖,直立。分枝高,每节具枝多枚,小而短,直立,叶片4~8枚着生枝端,线形或披针形,叶鞘宿存。花期5~11月。是中国经济价值较高的主要出口竹种,分布在广东、广西北部和湖南南部,广东怀集是中心产区,长江以南各省有引种(图7)。

地理分布 竹从赤道两旁至寒温带都有分布,从平原丘陵到高山雪线以下都能生长。但多数竹种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随纬度和海拔的增高而减少。少数耐寒竹种如库页赤竹(Sasa kurilensis)可分布到北纬51°的萨哈林岛(库页岛)中部;箭竹属的某些竹种在喜马拉雅山3400米高处仍有分布。总的地理分布可分为 3大竹区:

亚太竹区 南至新西兰,北至萨哈林岛(库页岛),东至太平洋中部岛屿,西至印度西南部。有竹40多属,600多种。既有合轴型,又有单轴型。前者约占3/4,后者约占1/4。其中秆形粗大、材质优良的约100种。东南亚地区雨量充沛、热量稳定,是竹生长的理想环境、世界竹分布的中心。

中国是竹的中心产区之一,长江流域至黄河流域为散生竹区。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为丛生竹区。南岭山脉两侧为两大类型竹种分布的混合区。中国的散生竹与日本、朝鲜的竹类植物属于同一区系,不仅属同,有些竹种也相同;而南方的丛生竹则属东南亚竹类植物区系。

美洲竹区 跨南、北美洲,南至南纬47°的阿根延南端,北至北美东部北纬38°左右,共有18属260多种。除青篱竹属外,都是合轴型,绝大多数竹种秆形矮小,没有材用价值。中美洲是美洲竹类的分布中心,绝大部分草本状竹都出现在这一地区。

非洲竹区 南至南纬23°的莫桑比克,北至北纬16°的苏丹东部,从西海岸的塞内加尔南部向东南横跨非洲大陆热带地区,至莫桑比克和马达加斯加岛,有成片竹林分布。非洲大陆的乡土竹种只有几种,马达加斯加的乡土和引进的竹种共11属,约40种。

亚太竹区和非洲竹区中有许多属是相同的,表明两大竹区竹类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欧洲没有乡土竹种,都是引自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箣竹属是世界属,龙头竹(Bambusa vulgaris)是世界种,3大竹区均有分布。

生物学特性 竹是常绿(除少数竹种在旱季落叶外)浅根植物,要求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年平均温度10~15℃、年降水量700~1000毫米的地区为温带竹区;年平均温度15~20℃、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的地区为亚热带竹区;年平均温度20℃以上、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的地区为热带竹区。高山竹类分布地区的气候条件约相当于温带竹区。在小范围内,地形、地貌、海拔、坡向影响水热的状况,从而也影响到竹种的分布。散生竹的地下茎入土较深,春季出笋长竹,当年入冬以前竹秆老化,因而对干、寒气候条件有较强的适应和抵抗能力,多分布在纬度和海拔较高地区。丛生竹的地下茎一般入土较浅,部分秆基和芽眼露出地面,夏秋出笋,当年新竹木质化程度较差,经不起冷冻干燥,主要分布在低纬度湿润的平原丘陵地区。竹的根系集中稠密,竹秆生长快、生长量大,蒸腾作用强,对土壤水肥条件要求较高。土层深厚、肥沃湿润、富含有机质、呈酸性反应的土壤最适宜生长。

竹多数属中等耐荫植物,常侵入阔叶林或针叶林中混交生长。大、中型竹种形成混交林的第二三林层,小型的形成林下灌木层。一些耐荫性特强的竹种如箭竹、赤竹等常形成林下稠密的活地被物层,阻碍森林的更新演替。

竹的真鞭侧芽和假鞭顶芽的顶端分生组织分裂分化,形成箨、节、节隔和居间分生组织,长成竹笋。各节间的居间分生组织,自下而上分裂延伸,推动竹笋和幼竹的生长。单轴竹种的笋期在初春到初夏(3~6月),竹笋出土后35~55天即可完成高生长。合轴型竹种的笋期一般在夏秋之交(8~10月),从出土到高生长停止约需80~ 100天。复轴型竹种的笋期则在二者之间。竹笋出土后,初期生长缓慢,中期生长加快,后期又趋缓慢。所形成的节间长度也相应地表现出竹秆下部短,中部长,上部又短的规律。单轴型竹种竹笋、幼竹的节间延伸与其侧芽萌发抽枝大致同时进行。

竹叶更新通常每年1次;也有隔年1次的,如1年生以上的毛竹竹株通常每两年换叶 1次。多数单轴和复轴竹种在老的着叶小枝脱落前,下部各节的休眠芽萌发长成新的着叶小枝;而许多合轴型竹种则枝条顶端连续抽放新叶,枝条下部的老叶不断枯落。多数竹种的老叶脱落和新叶展放差不多同时进行;但毛竹老叶脱落后 1个月左右,新叶才全部展放。在旱季雨季很分明的地区,常绿竹会变成落叶竹,如印度的牡竹(Dendrocalamus strictus)无叶期长达数月之久。

竹类植物开花有的一生1次,有的一生多次。1次开花的竹种,花后全林或全丛死亡,再天然下种更新恢复(如毛竹、撑篙竹等)。也有全林死亡后,个别地下茎仍能抽出更新鞭,长出更新竹如桂竹、哺鸡竹(Phyllostachys vivax)等。一生多次开花的竹种每次花后又抽出新竹秆,恢复其营养生长。也有的开花结实与出笋长竹同时进行,持续不断。竹开花有的成片成群,有的零星散生,甚至在单株竹秆上仅有部分枝条开花结实,另一部分枝条换叶更新。

竹林或竹丛开花前出笋很少或不出笋;竹叶枯黄,或全部脱落,或换生短小新叶。竹体内的醣类物质增加、氮含量减少,预示花期即将来临。开花不受竹株年龄限制,在成片开花的竹林和竹丛中,老竹新竹都可开花。老竹开花较早,一般都在春季换叶时开始,新竹开花较晚,在抽出新枝后孕育花朵。开花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盛花时期因竹种而异,一般丛生竹的盛花期为3~4月,散生竹为4~7月。开花周期数年、十数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等,主要取决于竹种的遗传特性,但也受环境条件影响。

竹为三碳植物。染色体型小,基数为12,大多数竹种为四倍体(48)或六倍体(72)。

生产技术 竹可在开花结实后天然下种,在林下发芽出苗,更新老林;也可起出竹蔸,或采集种子,按常规林业育苗技术,培育实生分蘖苗,移植造林。另外,也可用埋秆、埋鞭、插秆等无性方法繁殖竹苗。常用的栽竹造林材料是带有地下茎和竹秆的竹蔸,即选择1~2年生无病虫害的健壮竹株,带土连蔸挖起,削去梢部,留枝3~4盘。如远运他处,还应包扎竹蔸,以防震落宿土、伤损芽苞。根据竹种的生态特性选择造林地,进行全面、带状或块状整地,按3~5×3~5米的株行距,挖掘植穴。冬季和早春(12~2月)是竹生理活动缓慢的季节,栽植成活率高。竹根浅,怕旱涝。在北方雨水欠缺的季节和地区应灌溉,在南方多雨积水的地方要排涝。新造竹林郁闭前应经常除草松土,但须防伤及鞭、根和芽。也可与豆类作物、绿肥、油菜等进行竹农间作,以耕代抚。根据林地情况和生长季节适施有机肥料和化学肥料。在新造竹林中严禁放牧。幼林竹株一般量多而细小,要进行间伐抚育,去小留大,去老留幼,去弱留强,去密留疏,还可削去竹梢,去掉顶端优势,促使枝叶生长和地下茎的延伸。

对材用竹种如毛竹、桂竹、假毛竹(Phyllostachyskwangsiensis)、淡竹(Pglauca)、毛金竹 (P nigravarhenonis)、白夹竹(Pnidularia)、石竹(Pnuda)、茶秆竹、满山爆竹(Sinobambusa laeta)、长枝竹(Bambusa dolichoclada)、撑篙竹、硬头黄竹(Brigida)、车筒竹 (Bsinospinosa)、龙头竹、粉单竹、慈竹、麻竹等在集约经营时要采取保护壮笋、挖掘退笋、除草松土、挖除竹蔸、压青施肥、防治病虫,合理砍伐等措施,并进行钩梢,以防风倒雪压。一般材用竹林只劈山抚育、控制砍伐。在北方降水较少较集中的地区,还须按季节和竹的生长进行春灌、夏灌、秋灌。对老残败退的材用竹林可采用伐老竹、挖老鞭、劈山松土、压青施肥等措施提高林地肥力,促使竹林复壮更新。对于以竹笋供食用的竹种,如毛竹、桂竹、淡竹、石竹、白夹竹、早竹(Phyllostachys praecox)、哺鸡竹、方竹(Chimonoba mbusa spp)、麻竹、绿竹(Bambusa oldhami)、吊绿球竹 (Bbeecheyana)、大头典竹(Bbeecheyana varpubescens)等,主要的经营措施有松土、施肥、挖除衰老地下茎和竹蔸、留养壮竹、分批挖笋等。毛竹笋形成早,可在冬季挖掘冬笋。浙江杭州地区的早竹、哺鸡竹除生产春笋外,还采用开沟、断鞭、埋肥等措施,经营鞭笋生产。竹苗病害有立枯病、笋腐病等,成竹病害有枯梢病、丛枝病、竹秆锈病等。主要害虫有竹直锥大象、竹横锥大象、一字竹象、黄脊竹蝗等。此外,中华竹鼠、银星竹鼠和大竹鼠等也常对竹的生长造成为害。

竹的采伐和运输 适应竹林地上异龄竹株、地下鞭蔸相连的情况,为兼顾采育,宜行择伐。竹笋成竹后,秆形不再变化,但竹材的物理性质及力学强度不断增长,直到中年进入稳定期。因此秆用竹株的采伐年龄,毛竹为6~8年生,其他竹种为3~4年生;篾用竹材要有优良的韧性,采伐年龄更要小些,一般为1~2年生。在生长季节,竹株的生理活动旺盛,伐竹会引起大量伤流;笋期伐竹则会增加退笋数量,影响竹笋、幼竹生长,降低新竹质量。一般以冬季伐竹为宜。这时天气干燥,竹液流动缓慢,伐下的竹株不易发生虫蛀、霉腐。

竹林的采伐量根据立地条件、经营强度和竹林情况,以及竹株的年龄、分布、生长和病虫害等确定。大型竹种的材用竹株一般每公顷留3500~4500株,中、小型竹种留30000~45000株,笋用竹株留株应适当减少。采伐的原则也是砍小留大、砍老留幼、砍弱留强、砍密留疏,畸形竹和病腐竹均须砍伐。丛生竹的老竹在丛的中部,新竹在丛的周围,应砍内留外。一般用竹在离地面1~3厘米处砍伐;特用带蔸竹秆(如渔用大毛竹)要挖开竹蔸周围泥土,斩断竹根,连蔸砍伐。农用柄竹也须带蔸。砍伐的竹株应倒向坡上或等高水平,以便集运。带蔸伐竹的穴塘要及时填平,以免积水烂鞭。伐倒竹株就地打枝,用人力或索道运集贮竹场,然后进行陆运或将竹按粗度和长度分级扎排,顺水流送(见木排)。

利用 竹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中国人民利用竹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浙江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中有竹箩、竹篮、簸箕等竹编器,甲骨文(公元前16~前11世纪)中有竹制品的记载。竹为“八音”之一,周代竹制乐器已有7类之多。现代除竹材广泛用于建筑、交通、家具、造纸、劈篾编织,竹枝还可加工扎成马鞭、大扫帚。竹鞭可作烟管、手杖、鸡毛帚柄等。泡竹的假鞭可编制渔筛。竹根除去外壳可作刷子。竹蔸可供雕刻艺术品和烧制竹炭。竹箨可编绳和造纸。大型竹叶可垫衬船篷、斗笠、包裹食物等。近年来,竹材性质的研究和竹制品的加工工艺又有新的发展(见竹材)。

散生竹类冬春产笋,丛生竹笋夏秋出土,新鲜的竹笋含有糖类076~427%,脂肪类026~094%,蛋白质类144~404%,以及磷、铁、钙、镁等微量元素和各种维生素,是中国传统名贵蔬菜。竹笋还可加工成笋干、笋衣、笋丝、酸笋、腌笋、糖醋笋、罐头笋等。在日本和中国,竹笋加工已成为新兴食品工业之一。竹沥、竹茹可供药用。

竹的地下系统发达,竹鞭纵横,根系交织,在山坡、台地、河堤、江滩、湖岸有固结土壤和防止流失作用。

竹的形态端直挺拔,茎秆秀丽,枝叶婆娑,四季常绿,冬不凋零,富有观赏价值,是中国南方风景园林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传统园林组合梅、兰、菊、竹的成员之一。竹的特性常比作人类的高雅风格和坚贞品质,加以歌颂赞扬,与梅花、松树并称为“岁寒三友”。苏东坡、郑板桥的竹诗、竹画和书法,世称三绝。

按家谱起名排行从不紊乱

尤为有皇家气魄的是命名字目图,也就是后代起名字的排行字,周定王位下20字是:“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永宁府继续20字是:“彩凤呈丹诏,祥麟献玉书,家和庭生瑞,芝兰胜明珠。”这在封建社会非一般人家是不敢这样排行的,也不敢这样想象。高家至今遵循家谱起名字,从未乱,高广升儿子是登字辈,孙子是庸字辈,他已经有了重孙彩字辈。还有19个字可以继续排行。

另外,据高家人讲,81岁的高广升在“破四旧,立四新”年代是大队的主任,他把家里一直供奉的祖宗“影像”(朱元璋画像)和黄缎家谱都拿去烧了,还把家里珍藏的明朝冰盘卖给了河北省的古董商。现在看到的棉纸家谱是民国时从黄缎家谱上抄的。高广升说,祖宗“影像”和电视剧中的人穿戴一模一样。他回忆说:“卖那个冰盘,中间是一个一尺二的大盘,周围是8个小盘子。盘子都是金边,盘底有明朝的章。小盘子有4个上画的是竹子,4个上画的龙。”

正在寻找朱家其他支脉

第二十代9个孙中最小的高广启在杞县烟草局工作,在近年寻亲热的影响下,他开始自费寻找周定王的其他支脉。6年来,他利用节假日多次到开封,终于在开封西南郊找到了当年为看守朱家坟地而落户开封的河北许姓人后代,据许姓人介绍,他找到了祖坟,但众多坟墓已不复存在,只有少部分小坟丘。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还打听到,开封朱仙镇牛庄有朱元璋的后裔。他打听到郸城县闫庄村姓黄的也是朱元璋第三个儿子的后代,他一有时间就前往拜访。他通过互联网和山东省临沂市燕王的后代取得了联系,但对方早已改姓朱。记者和山东省临沂市的朱元璋后代取得了联系,今年18岁的朱祁剑说:“我是朱元璋第二十四代孙子,是燕王孙子衡王的后代,名字是按照家谱上排行的。我们家族在第三代时不姓朱,至于姓啥我爷爷知道。我们这一支脉在临沂现在有2000多人,我们村全部是姓朱的,有将近1000口人。”他还说,我们家族保存有朱元璋的影像和家谱,他是去年才看到家谱的。他很希望能和杞县的族人相聚。

高广启已做好一切准备,打算3月23日去安徽凤阳寻根问祖。他渴望其他朱元璋后裔知道他们的存在。他正在打听恢复朱姓的有关手续,如果可行,他们家族将恢复自己的本姓

竹材内部的细微特征、细胞排列及组成成分。构造特点影响竹材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对竹材干燥、防护和溶液渗透,以及竹材切削、篾编、胶合、压缩等加工技术都有很大关系,同时在竹类分类上亦有重要意义。竹材构造分宏观、微观及超微3种。

竹材宏观构造

在肉眼或扩大镜下所见到的竹材特征。包括竹青、竹肉、竹黄。竹青是竹壁的外侧部分,组织紧密,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覆有蜡层,绿色或**,有的竹种还具条纹及斑点(如黄金间碧玉竹及斑竹);竹黄在竹壁内侧,组织疏松,质地脆弱,呈**;竹肉位于竹青及竹黄之间,由维管束及基本组织构成。竹壁维管束颜色较深,在横切面上呈麻点状,纵切面呈丝状或线状、平行排列;通过竹节时出现弯曲、分枝、联结,并形成节隔维管束。竹壁外侧维管束小而密,基本组织数量少;内侧维管束大而稀,基本组织数量多。竹材密度及力学强度是竹壁外侧大于内侧。

竹材微观构造

在显微镜下见到的竹材特征。竹材节间构造自外至内分表皮层、皮下层、皮层、基本组织、维管束、髓环及髓(见图)。

表皮层

竹壁最外的一层细胞,由长形细胞、栓质细胞、硅质细胞及气孔器构成。长形细胞数量最多,呈长方柱形,纵行排列整齐。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形状短小,常成对结合,散生于长形细胞行列之中。每平方毫米竹秆表皮上有数个至十几个气孔。

皮下层

由一至二层小形柱状细胞构成,胞壁较厚。丛生竹皮下层胞壁较薄,和皮层细胞无明显区别。

皮层

由数层至十几层细胞构成,比皮下层细胞稍大。皮层宽窄因竹种及竹秆部位不同而有差异。大秆竹种皮层细胞列数多于小秆竹种。同一竹种竹秆,基部皮层细胞列数多于梢部。如毛竹竹秆基部皮层细胞为10~12列,中部为5~6列,上部为2~3列。幼嫩竹秆皮层细胞含叶绿体,故秆面呈绿色。

基本组织

为一些多角形薄壁细胞,胞壁随竹秆年龄增大而逐渐加厚,具单纹孔。细胞大小不一,一般长度50~300微米,直径30~60微米。

维管束

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其大小和密度与竹秆部位、竹秆粗度及竹种有关。维管束横断面积一般为01~05平方毫米,每平方毫米竹材约有5~7个维管束。同一竹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维管束横断面积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大。同一竹种秆粗的维管束密度比秆细的小。维管束由韧皮部、木质部及其四周的纤维群所构成。韧皮中有筛管、伴胞及小形薄壁细胞。木质部有木质化的导管及木薄壁细胞。导管为环纹、螺纹、网纹或梯纹型,一般长度300~1200微米,直径15~200微米。纤维的大小和含量与竹秆部位和竹种有关。多数竹种纤维长21~27毫米,宽14~19微米,长宽比为119~172。竹秆纤维,在竹秆中段最长最粗,下段次之,上段最短最细;在竹壁中部最长最粗,内部次之,外部最短最细。纤维的长宽比,在竹秆上段最大,向下逐渐减小;在竹壁外部最大,向内逐渐减小。

髓环(竹黄主要成分)

为数层及十数层横向整齐排列的砖形细胞。胞壁木化增厚或较薄,与髓细胞无明显区别(如孝顺竹、御江箬竹)。

为一些大形薄壁细胞,一般成膜状(竹衣、笛膜),有的成片状(如短穗竹)或海绵状(如矢竹、绿竹)。髓破坏后留下的空隙即竹秆中空部分称为髓腔。

不同竹种竹材上述各种组织的组成比例不同,33种竹种竹材的平均值为:纤维408%,导管61%,筛管及薄壁组织528%。散生竹与丛生竹在竹材构造上,有明显的区别。散生竹竹材的皮下层和皮层细胞的形状差异显著,基本组织细胞较粗而长,维管束中的纤维群没有被薄壁组织分隔的现象,原生木质部多为薄壁组织所填充。丛生竹竹材的皮下层和皮层细胞无显著区别,基本组织细胞短而细,维管束纤维群常有被薄壁组织分隔的现象,原生木质部皆成空腔,没有填充物。

竹材超微构造

一般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到的竹材细胞壁的精细结构。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才能对它进行观察研究。竹材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杂多糖)和木质素。这三种物质紧密相连存在于一个系统中,纤维素是骨架,木质素是结壳物,半纤维素是连接纤维素与木质素的物质。竹材细胞壁中的纤维素,它的基本组成是一些长短不等的链状纤维素分子,这些分子链有规则地聚集在一起称为微团,由微团组成为一种丝状微团系统,即微纤丝,进而聚集成不同等级的纤丝。由纤丝组成了细胞壁层。目前只能观察到微纤丝的排列情况。竹秆各种细胞超微结构的共同特征是初生壁上微纤丝排列稀疏,交错成网状,此层很薄,相邻两细胞的初生壁与胞间层紧密相连成复合胞间层。次生壁呈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宽层中微纤丝排列与细胞轴向近于平行,而窄层中微纤丝的排列近于垂直。各种细胞的特征如下:

纤维

存在于维管束鞘中,其细胞壁呈现宽窄交替的多层厚壁状,紧连初生壁的第一层次生壁其微纤丝走向与细胞轴成50°,从外层向内层各宽层中微纤丝排列由陡向斜,大致从2°~5°到10°~20°;与此相反,各窄层中微纤丝排列几乎是平行的,与细胞轴约成85°~90°。不存在典型的三生壁。某些竹种细胞内壁上有瘤层。在纵向壁上纹孔稀少,纹孔膜呈交错的网状结构。

薄壁细胞

围绕维管束的基本组织,由垂直伸长和近似正方体的两种薄壁细胞所组成。长薄壁细胞的次生壁具有宽窄交替的多层结构,层数多至15个。宽层(约02微米)微纤丝排列略呈弓形,埋于窄层(约004微米)中而呈鱼骨状。短的薄壁细胞为非木质化细胞。两种薄壁细胞均有瘤层。

导管分子

它们的次生壁由两个不同部分的环状组成:一个宽约02微米,微纤丝排列成平螺旋状,与细胞轴约成90°~95°;另一个宽约22微米,微纤丝排列成30°~90°。部分竹种有瘤层。细胞纵向壁上有大量的具缘纹孔,纹孔膜结构均匀,微纤丝排列成交错的网状结构。

筛管分子

筛管上的微纤丝围绕着细胞中心平行排列,且垂直于细胞轴。

纤维细胞壁的多层结构与木质化的多层薄壁细胞壁的结合,使竹秆具有很高的抗拉与抗弯强度。宽窄层微纤丝的交替排列对消除各向异性有利。

见木材构造、木材细胞壁构造。

竹子的结构部位 毛竹

毛竹(学名: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 (Carr) Mitford cv Pubescens):禾本科刚竹属,单轴散生型常绿乔木状竹类植物,竿高可达20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