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明朝那些事儿》的【好书推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求,《明朝那些事儿》的【好书推荐】,第1张

  (1) 这本书是网友 当年明月 写的关于明朝正史的一部叙事体小说。文笔通畅幽默轻松,但又最大可能的尊重了历史。所有故事都来源于《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种史料和杂谈笔记。目前共四集,描写了明朝开国至嘉靖年间的历代朝政内幕,对人物的心理进行了细致的揣摩与刻画,并分析了明朝帝王的驭人之术与大臣的权谋倾轧,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明史研究功底,一洗沉闷的正统历史小说文风,也彰显了作者作为公务员工作之余对权谋之术的学习与感悟:)。

  感觉本书比大红大紫的易中天的戏说历史要严肃与有趣味得多。可见中国民间卧虎藏龙,人才多多啊。

  强烈推荐本书!

  (2)明朝那些事儿》自一个月前在新浪开博[当前明月博客]至今,点击接近百万。

  当年明月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他自己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3)当年明月的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他自己说应该叫《明札记》,从形式上说是有道理的,但是却不能体现这本书的长处和好处来,所以还是应该叫《明朝那些事儿》。因为他的这一大系列,说的是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身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4)好书推荐]《明朝那些事儿》

  谁能PK易中天?唯有《明朝那些事儿》,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兴衰的全程解说。新浪博客狂飙突进2006推出说史明星,每月点击率超过百万的超强人气巨作。

  当年明月,2006年心灵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飚突起于天涯论坛,后转战新浪,天涯、新注月点击率均力超百万,引起“明矾”骚乱。相关事件被媒体命名为“明月门”。

  让我们以更为轻松的状态走进历史吧。作者当年明月写轻松的历史,其实并不轻松;大家轻松地读历史,希望真的很轻松。

  ——毛佩琦(央视百家讲坛《细解明朝十七帝》主讲)

  作为朱元璋的后人(家谱为证),能够看到你这样好的文章真是三生有幸。

  ——竹筏渡海(网友,有家谱证明是朱元璋×重孙)

  文章以通俗的小说方式,用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国制造工人的严谨,法国酿酒师的情怀,美国戏剧演员的幽默(化身为魔语)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并将继续讲述至明末的276年历史。此文做工严谨而不乏幽默,可做明史普及读物,也可用于茶余饭后消遣,皆是居家旅行、学习阅读、无事消遣之首选读物。

  ——接近真理的理(网友,归纳中心思想形成条件反射的学生)

  《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政治争斗、权谋之术、战争之术满足了国人的胃口。我很怀疑这个作者是不是一个政府官员。《明朝那些事儿》一是好看,二是正好起到了普及历史的功能,并且普及的还是正史。所以喜欢读它的人群会特别宽泛。我预感今年它会大红大紫。

  ——周枝羽(文学博士)

  我的读后感:1、成功者一定是经经历许多磨难的,只有这样,朱重八才是朱重八。2、为人之道,处世之道——做事不要太专心,开始做人时要低调。3、权术是很重要滴,不懂权术,就不是朱老大登位而是兄弟们当皇帝了。4、大脚女人可以旺夫。现在女生都不裹脚了,随便找谁做老婆都可以放心了!5、明朝那些好玩的事儿课堂上学不到。

  ——趵突泉良民(前学生,中关村太平洋柜台IT精英)

  我有个宏大的愿望,希望大伙能坚持不懈地一起将《明朝那些事儿》直接顶入中学课堂,成为每个中学生必备的书!

  ——潜水潜到2008年(网友,热心中学教育者)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url=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ref=DT_AA&uid=168-8615290-1594607&prodid=bkbk619931#][img]http://imagesamazoncn/m/md_bkbk619931jpg[/img][/url]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早是悄悄走红于天涯网的一个小众论坛“煮酒论史”。2006年3月,当年明月的写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到5月份,他的帖子已经超过了100万的点击,这对于“煮酒论史”这样一个小论坛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以前的帖子最高的也才十几万。这样的点击率甚至引起了该论坛一些资深网友的质疑,明矾”们甚至因为版主对《明朝那些事儿》的不作为,发起了持续三个月的大规模“倒版运动”,导致三名版主被免职。

  《明朝的那些事儿》说的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出生起,到明朝灭亡300年的事。第一卷则从朱元璋出生开始写起,到永乐大帝夺位的靖难之役结束为止,叙述了明朝最艰苦卓绝的开国过程,其实就是以前一直被说书人及老百姓所钟爱的《英烈传》的内容,不过多了靖难之役。

  历史如此精彩。——毛佩琦

  历史应该是活的。——刘仰

  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从赤贫起家,他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

  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

  [url=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ref=DT_BG&uid=168-8615290-1594607&prodid=bkbk612012#][img]http://imagesamazoncn/m/md_75057228591035037-fmjpg[/img][/url]

  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册,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

  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作为一本说历史的书,当年明月所用的笔法,却完全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这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笔法,正如作者说的那样:“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部)

  [url=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ref=DT_SMO&uid=168-8615290-1594607&prodid=bkbk720749#][img]http://imagesamazoncn/m/md_bkbk720749jpg[/img][/url]

  《明朝那些事儿》第三册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一个懦弱不堪无所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撂下的这副重担落在了明代三百年中最能闹的一个皇帝——朱厚照身上,宠八虎,建豹房,自封威武大将军,朝廷中充斥着一幕幕荒唐的闹剧,局势更是动荡不安,这时便引起了一位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他清剿盗寇,平定叛王,勇斗奸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近乎神话的不朽传奇——

  明朝那些事儿(第四部)

  [url=http://wwwamazoncn/detail/productaspref=DT_RV&uid=168-8615290-1594607&prodid=bkbk728400#][img]http://imagesamazoncn/m/md_bkbk728400jpg[/img][/url]

  本书上接第三部,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因此本书主要讲述了朝廷的权力之争和边疆的抗倭斗争。惊心动魄的故事,娓娓动听的讲述,必将使您欲罢不能。

  这一年,他十七岁。

  很快一场灾难就要降临到他的身上,但同时,一个伟大的事业也在等待着他,只有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历经苦难,投入火中,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浴火重生,成为光芒万丈的神鸟。

  引子

  一、童年(1)

  一、童年(2)

  二、灾难(1)

  二、灾难(2)

  二、灾难(3)

  三、踏上征途(1)

  三、踏上征途(2)

  四、就从这里起步(1)

  四、就从这里起步(2)

  四、就从这里起步(3)

  五、储蓄资本(1)

  五、储蓄资本(2)

  五、储蓄资本(3)

  明朝那些事儿 二

  可是船呢, 朱元璋的这班人马不是骑兵就是步兵,唯独少了水军,他正急得不行,一个人的到来带给了他解决的方法。

  此人名叫俞通海,明史上说他是水军头目,其实这人就是沿江打劫的海盗,经常干的就是类似水浒传上“到得江心,且问你要吃板刀面还是吃馄饨”的那路勾当。

  六、霸业的开始(1)

  六、霸业的开始(2)

  七、可怕的对手(1)

  七、可怕的对手(2)

  七、可怕的对手(3)

  八、可怕的陈友谅(1)

  八、可怕的陈友谅(2)

  九、决战不可避免(1)

  九、决战不可避免(2)

  九、决战不可避免(3)

  九、决战不可避免(4)

  九、决战不可避免(5)

  九、决战不可避免(6)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1)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2)

  十、等待最好的时机(3)

  明朝那些事儿 三

  他是一个心黑手狠的人,一直都在背叛和欺骗中生活,对这些东西并不陌生,洪都的投敌对他而言应该并不是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但从心理学上来说,像他这样的人最忌讳的就是被人所背叛,对一个人而言,他最厌恶的往往就是自己所擅长的。

  十一、洪都的奇迹(1)

  十一、洪都的奇迹(2)

  十一、洪都的奇迹(3)

  十一、洪都的奇迹(4)

  十一、洪都的奇迹(5)

  十一、洪都的奇迹(6)

  十一、洪都的奇迹(7)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1)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2)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3)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4)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5)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6)

  十二、鄱阳湖!决死战!(7)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1)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2)

  十三、下一个目标,张士诚!(3)

  十三、复仇(1)

  十三、复仇(2)

  十三、复仇(3)

  十三、复仇(4)

  十三、复仇(5)

  十三、复仇(6)

  十三、复仇(7)

  十三、复仇(8)

  十三、复仇(9)

  十三、复仇(10)

  十三、复仇(11)

  十三、复仇(12)

  十三、复仇(13)

  十三、复仇(14)

  十三、复仇(15)

  十四、远征沙漠(1)

  十四、远征沙漠(2)

  十四、远征沙漠(3)

  十五、建国(1)

  十五、建国(2)

  十五、建国(3)

  十五、建国(4)

  十五、建国(5)

  十五、建国(6)

  十五、建国(7)

  十五、建国(8)

  十五、建国(9)

  十五、建国(10)

  十五、胡维庸案件(1)

  十五、胡维庸案件(2)

  十五、胡维庸案件(3)

  十五、胡维庸案件(4)

  十五、胡维庸案件(5)

  十五、胡维庸案件(6)

  十五、胡维庸案件(7)

  十五、胡维庸案件(8)

  十五、胡维庸案件(9)

  十五、胡维庸案件(10)

  十五、胡维庸案件(11)

  十五、胡维庸案件(12)

  明朝那些事儿 四

  在所有的恶行中,朱元璋最憎恶贪污,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每当他想起那本该发给自己父母的赈灾粮食被官吏贪污,导致父母饿死的情景,就会忍不住咬牙切齿,这些人个个该杀!

  他要创造一个真正纯净的王朝,一个官员们人人清廉、百姓安居乐业的王朝。所以他尽一切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1)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2)

  十六、扫除一切腐败者!(3)

  十七、冤案(1)

  十七、冤案(2)

  十七、冤案(3)

  十七、冤案(4)

  十七、冤案(5)

  十七、冤案(6)

  十七、冤案(7)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1)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2)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3)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4)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5)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6)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7)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8)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9)

  十八、最后的名将,蓝玉(10)

  十九、蓝玉的覆灭(1)

  十九、蓝玉的覆灭(2)

  十九、蓝玉的覆灭(3)

  十九、蓝玉的覆灭(4)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1)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2)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3)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4)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5)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6)

  二十、制度后的秘密(7)

  明朝那些事儿 五

  朱元璋对此也十分满意,应该说,他是一个好父亲,好祖父。幼年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不愿自己的子孙受苦。为了让继承人可以安心的统治天下,为了维持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为自己的帝国建立了一整套完备系统,他坚信只要子孙们坚守自己创立的制度,大明帝国将永远延续下去。

  二十一、终点,起点(1)

  二十一、终点,起点(2)

  二十一、终点,起点(3)

  二十一、终点,起点(4)

  二十一、终点,起点(5)

  二十一、终点,起点(6)

  二十一、终点,起点(7)

  二十一、终点,起点(8)

  二十一、终点,起点(9)

  二十一、终点,起点(10)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1)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2)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3)

  二十二、建文的忧虑(4)

  二十三、等待中的朱棣(1)

  二十三、等待中的朱棣(2)

  二十三、等待中的朱棣(3)

  二十四、准备行动(1)

  二十四、准备行动(2)

  二十四、准备行动(3)

  二十四、准备行动(4)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1)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2)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3)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4)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5)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6)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7)

  二十五、不得不反了!(8)

  明朝那些事儿 六

  朱棣正在自己的大营里发愁,耿炳文确实是老狐狸,知道自己不能久战,便坚守不出。这一招使得朱棣焦急无比却又无法可施。

  时间对于耿炳文来说并不重要,他大可每天喝喝茶,浇浇花打发时间,但对于朱棣来说,时间比黄金还要宝贵。因为朱棣是一个造反者。造反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归入假冒伪劣产品之列,这种东西在乱世可能还很有市场,但现在是太平天下,对政府不满的人并不多,要想找闹事的人实在并不容易,万一哪一天这些人不想造反了改当良民,把自己一个人丢下当光杆司令,那可就不妙了。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1)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2)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3)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4)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5)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6)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7)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8)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9)

  二十六、你死我活的战争(10)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2)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3)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4)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5)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6)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7)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8)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9)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0)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1)

  二十七、朱棣的对手(12)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1)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2)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3)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4)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5)

  二十八、离胜利只差一步!(6)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1)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2)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3)

  二十九、殉国、疑团、残暴、软弱(4)

  尾声

《明史》可以看看,作为整体上的一个大概的了解就行了,但别太当真事儿。

因为那是满清统治下张廷玉编纂的,而整个中国古代所有朝代中,毁禁篡改历史最多的莫过于满清,到了乾隆编《四库全书》时有关后金祖先的事情都删改到了唐代。

所以,想了解明代中后期建州女真上场后的历史的话,不建议看《明史》,因为个人觉得整体上可信度并不是太高。

中后期明代史《明季北略》、《明季南略》,这两本书可以看看,虽然民间观点较多,但不乏国破家亡、烽烟四起的底层看法。

看明帝的话,

可以看《明实录》,包括所有明代皇帝的当时的官方记载,这个比较权威,

因为明代的读书人特别是史官还是比较有独立精神的。

通俗读物的话,

还是《明朝那些事儿》。

第85章 朱高炽的勇气和疑团

朱高炽(特点:胖+腿疾)登上皇位,定年号洪熙。他释放了杨溥,将他召入内阁,形成“三杨”内阁。当初靖难成功后朱棣残忍地杀死了诸多忠义之士,继承皇位后的朱高炽仁和宽厚,对相关人员进行赦免。明仁宗朱高炽只做了十个月皇帝即病重身亡。朱高煦本打算伏击太子朱瞻基,未料朱瞻基已经登基,定年号宣德。

第86~88章 朱瞻基是个好同志

朱高煦终于决定造反,朱瞻基亲自出马,阵势颇大,朱高煦投降。皇帝派于谦指骂朱高煦的罪行,最后处死了他。

明宣宗期间休养生息,清静养民。内阁势力增强。皇帝的权力被正式分为了“票拟”和“批红”两大部分。批红权有时会落在司礼监秉笔太监手中,司礼监和御马监一文一武,前途光明。文官集团势力强大,皇帝只好让太监去制衡大臣,将其卷入政治斗争,作为他的战士。

第89~90章 祸根

内阁对国家大事提出处理意见,并票拟出来送给皇帝,皇帝经过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见,或是直接同意,让太监代为批红。 王振自宫后入宫教书,侍奉太子朱祁镇读书。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明仁宗朱高炽做了一年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做了十年,父子二人统治的十一年被称为“仁宣盛世”。这期间,大明帝国空前强大,一切都在越来越好。

明英宗朱祁镇在张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继位,同时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五位顾命大臣辅佐。张太皇太后去世,三杨杨荣去世,其余皆垂垂老矣,王振从此独揽大权,鱼肉百官,也先预备对明发动进攻。

第91~93章 土木堡

正统十四年(1449)二十三岁的皇帝在王振的怂恿下亲征,与自己心爱的钱皇后告别。还未作战就在大同被随军太监郭敬劝退,预备班师时,王振以大军破坏庄稼为由改变撤军路线,大部队遭到也先突击,朱勇及五万部众中在鹞儿岭中埋伏全军覆没。明军在土木堡驻守不出,也先无法攻破,便诈降诱使明军出城。二十万大军遇也先军后溃散而逃,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溃散中斩杀了王振。

第94~96章 力挽狂澜

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太监喜宁投降也先,朱祁钰暂代皇帝。面对如今的局面,若南逃一定会丢掉半壁江山,但不逃则可能玉石俱焚,众大臣纷纷主张向南迁都。大明王朝此时是军队惨败、皇帝被俘、京城空虚、人心惶惶、逃跑投降,真乃亡国之象,如同当年北宋灭亡之景,千钧一发之刻,兵部侍郎于谦怒吼:“建议南迁之人,该杀!”

第97~99章 决断

于谦被授予保卫京城的重任,协调调兵与运粮的问题。朝廷官员弹劾王振,要求皇帝歼灭王的同党及族人,皇帝吞吐不语,大臣们又被王振的死党马顺激怒,将其在朝堂打死,接着又把王振的同党毛贵和王长当场打死。冷静的于谦拦住发慌的朱祁钰,劝说朱祁钰赦免百官,朝堂疯狂的局面才稳定下来。

正统十四年(1449)朱祁钰向于谦等大臣妥协继位,定年号景泰。在于谦的努力下,京城内由一盘散沙到众志成城,城里的人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也先。

第100~101章 信念

大同镇守者郭登,宣府镇守者杨洪二人阻碍了也先向京城进攻,也先利用被俘的朱祁镇叫门和向明朝要钱,统统被拒。也先无奈,发起攻击,突破紫荆关(京城的门户),兵临北京。于谦召开会议,下达命令:

一、“大军全部开出九门之外,列阵迎敌!”

二、“锦衣卫巡查城内,但凡查到有盔甲军士不出城作战者,格杀勿论!”

三、“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四、 “大军开战之日,众将率军出城之后,立即关闭九门,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

(这一段在101章,当时看得我热泪盈眶,激动不已。这场战争,于谦输不起,大明更输不起。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像于谦这样,并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敢战胜畏惧。)

第102~104章 北京保卫战

北京外城九门,于谦守护最为险要的德胜门。也先之弟孛罗在前往德胜门的途中被神机营伏击,本人被击毙,一万精兵几乎被全歼。也先率军冲向安定门,石亨之侄石彪率领骑兵主动出击,挥舞巨斧对也先军队砍杀,也先溃逃后,遇上半路伏击的石亨,又被打败。西直门的孙镗酣战不胜,向内逃遁不成,后死战,与石亨共破敌。也先打算出击居庸关,可守将罗通利用天气寒冷向城墙浇水使城墙变成了冰砖,无法进攻的也先十分痛苦却也无可奈何,准备撤退,却在晚上被于谦的大炮轰击,死伤惨重,被迫连夜离开,至此北京保卫战胜利!明军在于谦的带领下用勇气和信念战胜了敌人,挽救了明朝。

第105~106章 朱祁镇的奋斗

朱祁镇作为俘虏,生活条件艰苦,还要面临时时被杀的风险,袁彬和哈铭始终陪在其左右。三人设计杀死了叛徒喜宁,也先和明朝廷都不再需要太上皇了,只有钱皇后心心期盼爱人回到她身边。

第107~109章 朱祁镇回家

于谦被皇帝赏赐,却引来众多口舌。也先多次派遣使者表明愿意送还朱祁镇,可皇帝朱祁钰并不希望哥哥回来,因为他已经爱上了这种天下至尊的感觉。随后巧舌如簧的杨善出使,不割地不出钱便将朱祁镇带了回来,随后朱祁钰将哥哥囚禁在南宫。

第110~111章 囚徒朱祁镇

朱祁镇默默忍受六亲不认的弟弟对他的态度和做法。朱祁钰感到不安,贿赂众臣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当初建议南迁的徐珵被众人冷笑嘲讽,得不到发展机会,便改名徐有贞,后被外派山东为官,由于政务能力强,反而就此升职。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去世,“复储之议”:大臣们要求皇帝复立朱见深,可谁提复议朱祁钰就一通棍棒伺候,权力让他迷失也让他疯狂。

第112~115章 夺门及报仇

朱祁钰身体差,派石亨替自己祭祀,石亨和徐有贞等人密谋,最终恢复了朱祁镇的皇位。第一功臣徐有贞替换朝廷官员,控制了内阁和朝政大权,以欲立藩王的诡计杀掉了于谦。一个伟大的人就此陨落,三百多年后后林则徐提议修建于谦祠(在现今杭州),题书匾额“百世一人”,并撰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

朱祁镇改年号为天顺。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能够干干净净度过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钦佩的。而如果他还能做出一些成就,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于谦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的伟大不需要任何人去肯定,也不需要任何证明,因为他的一生就如同他的那首诗一样,坦坦荡荡,堪于日月同辉。

石灰吟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第116~117章 隐藏的敌人

徐有贞开始和石亨及曹吉祥内斗,李贤作为一个隐秘的敌人看着他们内讧,首先是徐有贞被囚禁、参军、回乡,最终死在人们的嘲笑与谩骂中。

第118~120章 公道

石亨自大愚蠢贪婪的表现终为皇帝所不容,后死在狱中。曹吉祥准备伙同养子曹钦造反,下属马亮告诉吴瑾,吴瑾又告诉孙镗,在通报皇帝后,曹吉祥被捕。曹钦知事情败露,命人写好请罪奏折后再次攻击,孙镗设计带来两千人由东安门打到长安门。眼见大势已去,曹钦投井自尽,曹家被抄斩。

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缺点被李贤利用放大后被消灭。夺门变的这些主角,也使李贤名留青史!史赞:伟哉!宰相才也!

第121章 不伦之恋

天顺八年(1464),三十八岁的朱祁镇病逝,他一生宠奸臣、打败仗、当俘虏,不是个好皇帝,但却废除了皇帝驾崩后宫殉葬的传统,所以,他是个好人。

PS:

前面的第一、二篇已经讲述了朱元璋、朱允炆、朱棣的漫漫帝王路。这一篇讲述了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祁钰四位大明统治者的坎坷人生。

朱高炽和朱瞻基宅心仁厚,统共统治大明十一年,开创了“仁宣盛世”;朱祁镇宠信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导致宦官专权,后御驾亲征蒙古瓦剌,在土木堡被俘;也先进攻北京,于谦鼓舞众人、布兵排阵,最终打败也先,朱祁钰被拥为新帝。朱祁钰在位期间,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进行了改革,推动了明朝政治由乱而治,渐开中兴。1457年正月,“夺门之变”爆发,朱祁镇重新登基,将弟弟朱祁钰软禁,后被废为郕王,不久后离奇去世时尚不满29岁。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啦,有机会去杭州希望大家都能去看看于谦祠,缅怀这位大明的英雄。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篇

品味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吧。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1

《明朝那些事儿》是由当年明月(网名)写的,由中国友谊公司出版。这套书共有七本,主要讲了明朝从朱元璋开始直至灭亡的故事。详细写了各个时代官僚为了权利的斗争与阴谋,让人身临其境,回味无穷。我只要一拿起它就不想再放下,读了还想再读,经过长时间的阅读,我已经对明朝历史了解得一清二楚。

我刚接触这本书时,我就被作者的幽默的语言和极好的文采给吸引住了,这本书既没有像以前看过的历史书那样古板,却有那么多的历史知识,我想:写出如此好的文章的人,一定是个大作家,要不然怎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我最喜欢这套书的第三本,这本书里我最喜欢和最佩服的人物是王守仁。王守仁的父亲王华是当科状元,望子成龙,自然而然王华希望王守仁也像他一样参加科举考试,然后拿个功名当个官,过着安闲日子,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而王守仁却不这么想,他想学习兵法,为国效力。可他爸爸不准,必须要他考科举,要不不准他乱来。最后王守仁考上了举人,当了一个小官,可遭人陷害,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当驿丞,他在那里经受了许多苦难,最后修成了正果,创造了哲门派——心学。这使得王守仁被人称为四大家:哲学家、军事家、政治家……还与孔子、孟子齐名。这一点更让我无比佩服。因为王守仁在贵州龙场的艰苦经历打动了我。当时贵州属于是荒山野岭,把官员发配到哪里纯粹是受罪,但王守仁他不放弃,在那片荒山里开拓出了新天地。

我的感受是:若是一般官员被发配到了那里,第一反应是到处找人送钱,拉关系,但愿别去那个鬼地方,而王守仁他不畏辛苦,在那里辛勤工作,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于是我便定下目标,向王守仁学习,学习他坚持不懈,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2

这些天,我读了一本书,叫《明朝那些事儿》,它的作者是史学家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我看的是第一本。这本书讲的是从朱元璋出生到永乐夺位的事情,朱元璋是一个贫农出生,是史上唯一一个布衣皇帝,他当过和尚,也讨过饭,后来由于元朝皇帝实在是令老百姓难以忍受了,老百姓就组成了一个个部队准备造反,朱元璋也加入了一个部队,他有勇有谋,为部队频频打胜仗,可他的上司容不下下他,赏他了一些钱和人马,让他走人,朱元璋离开后,很快就召集了一批精兵,与别人作战,他战胜了张士诚、陈友谅等竞争对手,与元朝作战,他们打得元朝落花流水,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但是朱元璋这个皇帝当起来却像个屠夫,他通过当时一个胡作非为的丞相,来废除丞相之位,但也牵扯到了很多人,他们统统被朱元璋杀掉,达上万人。更可怕的还有,朱元璋时分恨贪污,但他给官员的俸禄却根本难以给他们养家糊口,他们被逼无奈,只得贪污了一些老百姓的粮食,但都被杀掉了,杀的官员官员们提心吊胆,整天怕鬼来敲门。

我读了这本书,我清楚地看到了朱元璋的面目,他智慧、狡猾、残忍、武断,他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我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比如人要坚强如果不坚强就成不了大业,任何事都要忍辱负重,要能屈能伸,不能因为一点点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这样对别人不利,更加对自己不利。我还学到了人做事要经过头脑,而朱元璋有时候似乎经常头脑一发热就稀里糊涂得杀了人,他虽然是在杀那些恶人,但他也杀掉了不少清正廉明的官员,他也不搞清楚,他的脑海里只有一句话:违我者,斩!

读了这本书我深有感触,我决定做一个坚强、冷静的人。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3

枯燥的中学学习生活中,少不了枯燥的历史,。其实,原本我对历史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可是,不知何种原因,也许是老师上课死板没有吸引力,也许是历史真的有写难懂,我的历史一直以来都是拖后腿的科目,久而久之,我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兴趣,更失去读历史的信心。

有一天,同学给我介绍了《明朝那些事》,我捧起它,读得津津有味,每读一段总有一种力量吸引我读下一段。它的故事性强,语言感染力强,使我重拾对历史的兴趣。

这本书语言幽默,比如在介绍朱元璋的时候,"朱元璋最喜欢的颜色:**(这个没得选)“。因为黄袍加身说明了朱元璋的身份——皇帝,而且还有备注,使人在读的时候会心一笑。避免读历史的时候的枯燥无味,和历史本身给人带来的沉重感,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其次,本书的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古文的生涩,也没有诗歌散文的华丽,有的只是平常人看得懂,最一般但最能为人所接受。它用生动的比喻展示给人们复杂的历史。它把暴露在陈友谅的利剑下的应天,比成一个赤裸裸的孩子。它把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比作赌局,把他们俩比作赌徒,把无数人的生命比作筹码,而赌上自己的生命、财富和所有的一切。而且,这本书把复杂简单化,它介绍地主是怎样炼成时,用举例来解释理论,用个别来解释一般,在讲诉元与朱元璋的战争时,把战争比作比赛,出现选手发表感言,介绍参赛选手等形式,给我们视觉享受,在轻松中把一些制度规律和明朝故事讲诉给读者。本书还有一大亮点是,它用客观的角度评价历史,不偏不倚。它把历史赤裸裸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它在介绍常遇春时,即说他是天生的先锋材料,武林高手,武艺了得,也指出他的缺点嗜好杀戮。这本书其中写道”元顺帝此时正在上都,听说明军攻来,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逃跑,带着老婆孩子连夜遁去“讽刺了元得腐败。它在讲诉四大惨案时,运用推理,说明了这些事发生有一定的必然性——皇帝专权的需要。

有个人评价”明朝那些好玩的事儿课堂上学不到“。《明朝那些事》以通俗的小说方式,普及了正史,让我们更愿意了解历史,成为我读历史的材料。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4

读书,特别是读好书不但可以提高个人的理论水平,还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我修养,增加个人文化素养。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者,我在读书方面一直比较偏向于政治历史方面,这或许和我的专业有关。但我们现在所出版的历史书中,专业性过强,对很多读者缺乏吸引力。我也一直都觉得历史书就应该是这样的,直到我看到明月大侠(请允许我这样称呼明月同志,不这样不足以表达我对明月同志的敬仰之心)的《明朝的那些事》,我才发现历史书原来可以这样写,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解读!

我一直以来都有读书的习惯,跟大部分人读书的方式不同,我读书喜欢一气呵成!明月大侠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最早在网上炒的沸沸扬扬,听说不错。于是,利用工作之余在网上进行了阅读,一看就非常喜欢,后来还想方设法了实体书作为收场,并热心的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这本书讲的许多事情也给与我很多启示和启发,现陆续写出来,与大家共勉。这次先说说对《明朝的那些事》的总体看法!

第一,写史历来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要客观,不能捎带作者个人感情。这样写出来的历史才够公正。我想很多人看史书的时候都是本着这样的'标准去衡量作者作品的好坏的。但是在这本书上,这个标准完全不适用了。明月大侠不但在写的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对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以分析和评述,那些模糊的历史人物仿佛是他活脱脱象地捏出来了,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得好像要从纸上跳出来。没办法说这么写是好还是坏,是专业还是业余,起码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看过那些一本正经的史书,你可能几乎什么都记不下来,而看过《明朝那些事儿》,那些人物是可以让你过目不忘了。历史上的人本来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只是因为被生硬地记录在那些只字片语的文献中,他们失去了色彩,变得苍白,而明月大侠的一支妙笔却给了他们再一次的生命,这不是艺术再创造,而是还原,是精彩的历史还原。

感动一:说的不做,做的不说

这是一段很小的故事,却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有四个人:胡广、王艮、解缙、李贯。他们是建文帝的臣子,科举前三名、知名才子,其中王艮因为长得不好,硬从状元被罢到榜眼。在朱棣攻入京城前夕,他们在一个人的家里密谋,讨论今后的去向问题。

三人表现如下:解缙陈说大义,胡广也愤激慷慨,表示与朱棣不共戴天,以身殉国。王艮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谈话结束后的表现:解缙结束谈话后,连夜收拾包袱,跑到城外投降了朱棣,而且他跑得很快,历史上也留下了相关证据——史书曰“缙驰谒”。胡广第二天投降,十分听话——“召至,叩头谢”。看看,多么有效率,召至,一召就至。第三名李贯也不落人后——“贯亦迎附”。而沉默不语的王艮回家后,对自己的妻子说:“我是领国家俸禄的大臣,到了这个地步,只能以身殉国了。”然后他从容自杀。前三位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比比皆是,而王艮这样的人应该也有,但绝对是少数。文天祥应该也算一个,或许他们可能是迂腐的,不识时务的,不随机应变的,可是,世界因为有这样的人,才存在气节这个东西,才变得值得歌颂。

感动二:朱元璋的确不是一个好人,但却是一个坦荡的人。

朱元璋是一个不加掩饰的人,他做了皇帝以后在修家谱的时候没有像中国古代其他封建皇帝那样给自己找一个显赫的祖先和家世,而是直白的说“朕本淮右布衣”。瞧瞧,多坦白呀!“我就是淮右的一个农民”,这种坦白实在让人佩服!而唐王朝的李渊父子做了皇帝一修家谱,原本胡汉混血的李氏家族就成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后裔,可这样的家谱别是“蒙”后人,连当时的人都欺骗不了!从这点来说,朱元璋同志的确是一个坦荡的人!

有关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篇5

读了《明朝那些事》我深刻体会到官场的险恶,比如:官官相护、结党营私等。甚至连太监都敢来扰乱朝政,使帝国时时充满危机。

同时,我也觉得表面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身边处处存在了危险,比如啊:下毒、谋害……最常见的是有些官员表面忠心耿耿,其实背后在干坏事谋害皇帝,正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当然,也有清廉的官员,但是几乎被那些有权有势的人害死了。

在众多官员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夏言他为人正直、口才好,深受当时皇帝喜爱,但是不幸被小人谋害死在断头台。

令我不可思议的是杨开盛,他上奏折指出了当时最大贪的官严谨,被打入大牢,因受酷刑伤口发烂没人医治只能用碗片把腐烂的肉一点一点割掉,连骨头都露出来了,旁边人都看地恶心的吐了,比当年关羽因中箭找华佗割肉还强,真是无法想象。

明朝那些事有些情节时而让人开心,时而让人生气,时而让人伤心,时而让人感动。看了这本书使我懂得古代朝中谁掌握了大权,不管这人怎样,只能事事服从,要不然一句话:杀你没商量。

我们来看看明朝那些事里面关于朱元璋参加革命时情况的描述: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

天啊,有关这件事的史料,明实录里面的记载是:旬日,有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曰,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非田野间所能自保之时也,盍从我以自全?

第一,寄信的一方,只是说有故人,绝没有说是汤和,第二,人家说的是兵荒马乱的,在田野中无法自保,可能会丢了性命,还不如从军更有保障,结果当年明月写成“共图富贵”?而且汤和直接成了幼年的朋友,史书上是说“同里闬”,但是他们幼年时到底认识不认识可没说,而且按情理来说应该不认识,否则史书会大书一笔。

另外汤和和朱元璋都是壬辰年投军的,朱元璋投军是在闰三月,汤和还不一定比朱元璋更早了。至于说汤和当时是千户更是无稽之谈。汤和当上千户是在攻定远之后,而且他当时是跟着朱元璋去打的定远╮(╯╰)╭

事见: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议军国事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神道碑铭

壬辰岁,闻滁阳王据濠兵势强,率所厚壮士十余人仗剑从之,滁阳王奇王骁勇,置之麾下,使从诸将略地,每在前行,命为百户,取九湾,攻濠之定远,得兵千五旦人,握为千户

很明显,升为千户是在攻定远之后,攻定远又是什么时候呢?是癸巳年七月。。。。

再来看看明朝那些事:

郭子兴不敢小看这个人了,很明显,这是一个吓不倒的人。于是他认真的询问了朱重八的名字,来历,当朱重八说出是千户长汤和介绍他来时,郭子兴这才明白,这个人真的是来投军的。

朱重八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于是他没有将朱重八编入汤和的部队,而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警卫员)。

————————

汤和这时候还不是千户就不说了。。。。再看

————————

汤和

在军队中,汤和算是个奇特的人,他在朱元璋刚参军时,已经是千户,但他却很尊敬朱元璋,在军营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官职高得多的汤和总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边,并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更奇特的是朱元璋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没有推托过。

我们不得不佩服汤和的远见,他知道朱元璋远非池中物,用今天的话说,他很识实务。相信也正是这个优点,使得他能够在后来的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

——————————

明史纪事本末有载:

以闰三月朔入濠州,抵门,门者疑为谍,执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与语,大悦之,取为亲兵。凡有攻伐,命之往,辄胜。子兴故抚宿州马公女为己女,遂妻焉,即高后也。军中咸呼为朱公子。

九月,元丞相脱脱既破徐州,芝麻李遁去,赵均用、彭早住帅余党奔濠,脱脱命贾鲁追围之。

朱元璋被郭子兴收用之后,很显然功勋卓著,在九月之前,就已经和高皇后马氏结婚了,而汤和要明年九月才能升千户,你跟我说汤和官位比朱元璋高很多?

再看明朝那些事:

朱元璋奉命带兵攻击郭子兴的老家,定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岳父实在存心不良,当时的定远有重兵看守,估计郭子兴让他去就是不想再看到活着的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找到了元军的一个缝隙,攻克了定远,然后在元军回援前撤出,此后,连续攻击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四战四胜,锐不可当!

在召集(也可能是抢)了壮丁后,朱元璋来到了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这是他的家乡,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来朱元璋队伍里找工作的人。

朱元璋经理招收的二十四个人素质是相当高的,这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

————————

更可笑的定远之战来了。当年明月在这里不知所谓的说什么朱元璋收了二十四个找工作的人可是翻一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是这样的:

十四年秋七月,徇定远,下滁阳。时彭、赵御下无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

意思是跑来抢夺了指挥权的彭早住赵均用很不靠谱,朱元璋以前带的七百人都不要了,带了二十四个人去另起炉灶,汤和就是他带着的人之一,结果当年明月觉得这是二十四个新来找工作的?

当年明月说的什么:“”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官职高得多的汤和总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边,并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我大约知道他的灵感来自何处,明史汤和传有一句话:”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当年明月大约只看到了“”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而把“”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给吃掉了。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太祖既总和阳兵,诸将多子兴故部曲,未尽心服,惟汤和听命惟谨,李善长委曲调护之。“”

是郭子兴部下的老将不服朱元璋,汤和作为朱元璋心腹谨慎的侍奉朱元璋。

吴老师在不久前推荐了《明朝那些事儿》系列,我买了前三本,它是当年明月的作品,而我最喜欢的则是第三部——妖孽宫廷。 本书讲述了明英宗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获得皇位,又听信“还乡团”之言,杀害于谦。在这位传奇皇帝逝后,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樘,一个毫无作为,一个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之后,玩闹皇帝朱厚照问世。他做皇帝时,出现了许多荒唐场面,这时便引出圣贤王守仁。他平定叛乱,创立心学,给后人留下不朽传奇。 这本书以他独特的幽默语言再现了一段传奇历史。其中,李贤为于谦报仇,力斗“还乡团”,令我荡气回肠;曹钦反时,吴瑾、孙樘仅凭一已之力斗曹氏,令我赞叹不已;唐伯虎空有一身文采却被陷害入狱,使我十分痛心;万宫女从宪宗朱见深太子、沂王,直至皇帝一直陪伴着他,到成为妃子,使我感到感情的可贵;朱佑樘从万贵妃手里死里逃生,成为皇帝,使我十分惊讶;王守仁从小树立远大志向,长大后悟出心学,平定叛乱,使我感到志向的重要------当年明月以诙谐的文笔,呈现了各个人物的一生,并给我们再现了明朝历史,拓宽了知识面,我才这么喜欢它。 这就是我喜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之妖孽宫廷》。 历史永恒。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的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让人遗憾的历史,许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或许成功本来就是一种能力,既然他们已经失败,那就只是证明了他么还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开国容易建国难。开国需要得更多的或许是拼杀的勇气,但是建国需要的是权谋的智慧。更多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比气拔山兮力盖世的武夫更为可怕,金笔一挥,横扫千军万马。

尔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改变这个潜规则的人是悲哀的,却也是伟大的。手段对历史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成功了错误的也是正确的,失败了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历史从来不讲究仁慈,有时候为了仁慈却不能不残忍,这是历史的无奈,却也是历史的精彩。

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相权的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当皇帝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时候,皇权的权威才会存在;欺软怕硬并不关乎人格问题,这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反映,人们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总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反抗的条件,理所当然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沉默也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欺软怕硬显然是利益倾向问题,并且这个倾向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上的评判标准了。

或许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在他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的统治危机,因为这个皇帝凭借祖宗传承的遗产可以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只是在逐渐累积,并没有爆发;一旦这个皇帝驾崩,这个帝国的统治危机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人们也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而如果现实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危机就会无法掩盖下去。

奸险的小人似乎都有过辉煌的经历,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却都遭受苦难的命运。这并不是历史没有了公论,如果那些小人物没有了让他们炫耀的历史,他们就不可能能成为某段历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让人唾弃的历史情节;而如果那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人没有他们坎坷的命运或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中,也就不会有他们抗争的丰功伟绩?在批判奸臣汉奸宣扬伟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没有脱离历史的正常轨道,存在即合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O(∩_∩)O哈!希望可以帮到你

求,《明朝那些事儿》的【好书推荐】

  (1) 这本书是网友 当年明月 写的关于明朝正史的一部叙事体小说。文笔通畅幽默轻松,但又最大可能的尊重了历史。所有故事都来源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