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常氏的商号名称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榆次常氏的商号名称,第1张

“南常”的商号名称均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

在常氏家谱的“寿序”、“墓表”、“墓志铭”中,多有常氏经商的记载。如常氏九世万达八十“寿序”中称:“翁为榆邑望族,自少英敏,具干济才,方弱冠,遂弃制举,业掭计,然术事无巨细,便能摒弃区划,悉合机宜,为老成辈所器重。中年懋迁有无阅历而话练益精,一切运筹帷幄,克壮其猷,家业日隆。”再如九世常万育八十“寿序”中也赞其经商才能说:“翁未弱冠,读书家塾,用力甚勤,人皆许其能。既乃失怙而家计甚切,母独命学陶朱术,翁因顺志北上,据先人遗资,经营二十载,家遂丰盈。”另如常万达之子、常氏十世常怀愉八十“寿序”中称“今初而课读,颖异非常,长而经商,辛苦备至。至于奇迹廛市,更有可法者,林风沐雨,以炼精神,握算持筹,以广智略。其深藏若虚也,有良贸风;其亿及屡中也,有端木风。持义如崇山,杖信如介石,虽古之陶朱不让焉。”又如常万达曾孙、常氏十二世常怿“墓志铭”中,也有“随父服贾张垣,凡筹划经营实左右之”。常氏十三世常维丰“墓志铭”也写道:“君性明敏,事宜张驰,一经裁决,立即决焉,每任一人,皆精明强干,以放生理日盛,富甲一乡。”

宗谱者,所以志一族之世系,传之亿万世而不忘也。

余家宗谱,自余八世伯祖蟾魁始修之。

始祖由山西兔番初迁于五儿wa,复迁于郝家坪,后迁西常家新村。以上无可考,历年久远,加以兵燹,盖有无足怪者。及余之身,复八世矣。族中男丁百数有余而四方分住,不能聚族而居,且家贫多未读书,询及祖父之名,往往有茫然不知者,余甚忧之。于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延致族长详加考核,自余续之后,一目了然,诚快事也。犹愿自今以后十二年一补序,凡遇酉年为国家拔取人才之岁,是岁清明令节,合族人祭扫祖茔,可以齐集,当应长门执事人于分结祭奠之日,展开宗谱,细问族中子弟,但有娶妻成室及年二十岁以上者,即详序各门之后,其有幼小未及成室者,俟十二年补编。如此,世世勿替,庶我常氏家谱可垂之永久矣。即或有人乏嗣者,须本门承嗣,以明利害相趣,而且不乱其宗族矣。祖宗邱墓不载,则历久而不知;生前事迹不载,则阅世而亦湮。追远报本,睦亲敬长,舍斯,其宗曷由稽哉?

余见闻浅陋,又不能文,略叙斯言,是所望于后之有心者。

八世孙从伦谨志

大清光绪十六年庚寅正月初八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下面是我为你搜集明朝常遇春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常遇春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横,明朝开国名将,出生于1330年安徽。农民起义爆发后,曾投靠于刘聚,但刘聚是个强盗,并没有雄图大志,然后在1355年投身于朱元璋,从此追随朱元璋南征北伐十四年。常遇春世代务农,家庭条件不好,常遇春自小习武,望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

 常遇春在采石战役中初露锋芒,一战成名,深受朱元璋的器重。常遇春对朱元璋一直是忠心耿耿,为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因为早年投身于朱元璋时,自愿请战,并扬言能用十万军队征战 天下 ,所以军中也称他为“常十万”。朱元璋执政期间,常遇春官至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明史中对常遇春的评价是常遇春冲锋陷阵、所向披靡、战无不胜,他的智慧谋略不在徐达之下。在1366年,徐达和常遇春大破苏州后,再次因功受封,封为鄂国公。1367年,朱元璋继续任命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进行北伐,仅用3个月平定山东,1368年,在洛水于元军大战,获得大捷,史称塔儿湾大捷。常遇春继续乘胜追击,攻取了河南和潼关,为朱元璋进军大都创造了有利条件。

 1369年,常遇春又在上都取得胜利,凯旋而回归,当大军到达柳河川时,常遇春患病,于7月7日,病死军中,享年39,朱元璋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赐葬于钟山原。并在南京功臣庙中为常遇春塑像祭祀。

常遇春家谱介绍

 常遇春的妻子为蓝氏,和常遇春共育三子一女。常遇春的妻子名叫蓝彩云,弟弟是明朝开国将领蓝玉。和常遇春结婚后,蓝玉生下长子常茂、次子常升、三子常森,长女为常氏,被后人称为元妃。

 常遇春的妻子比常遇春小两岁,常遇春去世后,朱元璋追封为开平王,妻子蓝氏为开平王夫人。常遇春妻子去世后,朱元璋 命令 将蓝氏葬于龙山厂,后来改名为常府山。常遇春去世后,长子常茂继承了常遇春的爵位,跟随父亲常年作战的缘故,常茂也是一员猛将,在 军事 作战方面有很高的技巧和战略,屡战屡胜,当时被称为无敌大将,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封他为孝义永安王。

 常升是常遇春的次子,也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官至太子少保。有史书记载,常升死于永乐初年。 历史 上,关于常升的记载少之又少,只能从零星的 句子 中推测出,常升早年间跟随父亲出战,因骁勇善战而颇具威名。

 常森是常遇春的第三个儿子,相关书籍没有对他的记载和介绍,至于他的生平历程,无法得知。常遇春去世后,很多地方为了纪念他生平功勋,修建了很多祠堂以此来彰显他显赫的功绩,常遇春后人们为了缅怀她,还修建了常遇春墓,此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白马村,现在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常姓历史名人

  常 惠,西汉太原人,武帝时随苏武出使匈奴,被拘留10余年始放还,后代替苏武为典属国,通晓西域情事,昭帝拜为光禄大夫,封长罗侯,官至右将军。常惠之后又有数人封侯,太原常氏由此显赫。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曾特别为他列传。他为汉朝与西域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很 大贡献。

  常 璩:东晋时史学家,曾在成汉任散骑常待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所著《华阳国志》记述了远古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期间的巴蜀史事。

  常 播:江原(今四川省崇庆县东)人,汉末三国时名士,以孝著称。常骞:汉末三国时江原人,学识渊博,为人清尚,名噪一时。

  常 林,三国时魏国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官至大司农,封高阳乡侯,其后累世官宦。其后代历魏晋南北朝,有多人入朝为官。

  常 璩: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入晋后居建康(今江苏省南京)。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等。

  常 善:北周高阳(今属河北省)人,累有战功,封永阳郡公,历任刺史,政绩卓然。

  常 景: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封濮阳县子,官终仪同三司。有才思,雅好文章,曾撰门下诏书凡四十卷,著述凡数百篇。

  常 爽:字仕明,北魏河内温(今河南省温县)人,不受礼命,后为宣威将军,徙避凉州。少已深研五经百家,曾授门徒七百余人。著有《六经略注》等。

  常 何: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是隋末唐初的一个重要人物。唐代贞观时任中郎将,曾将贤臣马周推荐于太宗。

  常 建: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诗人,开元中进士第。大雨中,为盱眙尉。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沦于一尉,士论悲之。作品多五言,题材多山林寺观。后人辑其作为《常建集》。

  常 粲唐代画家。与常重胤父子二人均为长安人,道释人物为二人擅长所在,善为上古衣冠。咸通中路岩镇蜀,颇加礼遇。有《孔子问礼》《山阳七贤》等图,并立释迦女娲伏羲神农燧人等像传于世。

  常 伦:字明卿(1492-1525),号楼居子,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评事。作品有《常评事集》《写情集》等。

  常得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博学善属文,官至秦王记室。及王薨,过故宫,为五言诗,辞理悲壮,甚为时人所重。复为《兄弟论》,义理可称。

  常重胤:唐僖宗朝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画人物故实画。重胤师范其父,亦善写貌,其人物画尤得其父传神之法。唐末政治失轨,乱事四起,常重胤亦避难入蜀。当僖宗皇帝幸蜀,回銮之日,蜀民奏请重胤留写御容於成都大圣慈寺。内外官属,咸谓其为南朝道释人物画之圣手张僧繇之后身。常重胤亦尝写文武臣僚真像于壁,毫发不失,极得神采。又于宝历寺画请塔天王像,亦极为佳妙。贯休赞之曰:“贫道观画多矣,如吾子所画,前无来人,后无继者。”益州名画录列为妙品。唐张彦远于宣宗朝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于论画六法一篇中,申论谢赫人物画之六法论,并标示人物画须神气与形似并重,形似为表现神气之要素,须形神兼顾方能逼肖。其论说对唐代人物画之影响颇钜。常重胤之人物画,今虽不存,仅见于著录,然由著录之记载,亦可想见其画形似神采兼备之貌。

  常遇春:字伯仁,安徽凤阳怀远人,明代名将。臂长善射,勇力绝人。元末从刘聚起事,至正十五年(1355年)投朱元璋,历官总管府先锋都督统军大元帅中翼大元帅。攻宁国,中流矢,裹创再战。升行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二十三年大败陈友谅于康郎山,转战三日,纵火焚汉舟,湖水皆赤。次年进平章政事,率军包围武昌,逼降陈理。从攻张士诚,以奇兵出其后。论功封鄂国公。吴元年(1367年)与徐达兴师北伐,为副将,兼太子少保。相继取山东河南河北诸郡县。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元大都(今北京),转攻太原。二年与李文忠率师北征,攻克开平。师还病卒,追封开平王,谥忠武。一生为将未曾败北。自言能将十万军横行天下,军中有“常十万”之称,人每称他为“天下奇男子”。

  常大淳:湖南衡阳人,清代道光进士。曾与徐继畲一同筹办防务,阻止英军进犯浙江海口,任浙江巡抚时,整顿盐务,奏免折漕拔款赈灾。后太平军攻陷武昌时,投井自尽。

  常志美:清代山东伊斯兰教学者。其教义发展为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因其在伊斯兰教传播中所作的贡献。

  常连安:相声演员。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满族。常连安说相声活路较宽,捧逗皆能,尤其擅长说单口相声和唱太平歌词。他与二蘑菇合说的相声及他唱的太平歌词,曾长时间在北京的电台播放,家喻户晓。他和长子常宝堃次子常宝霖三子常宝霆四子常宝华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及其孙常贵田(常宝堃之子)等都说相声,代有传人,人称“常氏相声世家”。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常连安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继续致力于相声的创作和表演。

  常香玉:豫剧女演员,工青衣花旦。原名张妙玲,河南省巩县人。她在艺术上勤奋好学,勇于革新,曾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以丰富自己的唱腔和表演,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她的演唱热情奔放,有刚有柔,挥洒自如;做功刚健清新,优美大方。代表剧目有《拷红》《白蛇传》《花木兰》《战洪州》《大祭桩》和现代戏《人欢马叫》《红灯记》等,戏路宽广。曾出席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荣誉奖。1956年,河南豫剧院成立,任院长。1959年加入中国***。1979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曾任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

  〖大战九华山〗

  在九华山下的五溪桥附近,有一胜境,名曰六泉口,传为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安营扎寨之所。

  -----------------------------------------------------------------

  〖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

  常志美是中国清朝(1644-1911)杰出的伊斯兰教学者和经师,字蕴华。原籍中亚地区的撒马尔罕,9岁时跟随叔父奉命到北京朝贡,此后留居在中国西北部的陕西省。后又迁移到中国东部的山东省济宁地区,在那里和当地姓常的家族联合成宗族,所以取汉姓为常。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的祖先本来就居住在中国内地的江南地区,后来才迁移到山东省。

  常志美曾在清朝康熙皇帝(1662-1722)年间出任过伊斯兰教的大经师。他精通波斯文,潜心研究宗教哲学。他最大的贡献在于,除了阿拉伯文经籍的著述外,还非常重视讲授波斯文经典教义。后来由他开创的学派发展成中国伊斯兰教寺院经堂教育中的山东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特别在华北地区,穆斯林们把他称为“常巴巴”,以表示对他的尊崇。主要著作是波斯文的文法书《亥瓦伊

《忠武常氏家谱》记载:常遇春的长女,嫁给朱元璋之子(太子)朱标。

洪武四年(1371年)四月,明太祖朱元璋亲册常氏为皇太子妃。

常氏于洪武七年(1374年),生嫡长子(皇长子)虞怀王朱雄英。朱雄英夭折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五月初一,卒年八岁,被明太祖追谥为“懿敬太子”。

其后,常氏还为朱标生一子,排行第三,即皇三子吴王朱允熥。

她死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一月,谥号曰“敬懿皇太子妃”,简称“敬懿太子妃”。

而继室吕氏(即吕太后)为朱标生了四个儿子,依次为:皇次子建文帝朱允炆、皇四子衡王朱允熞、皇五子徐王朱允火熙、皇六子朱某(早夭,无爵、无谥号)

皇次子朱允炆在其父兄去世后,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即位,是为明惠帝,也称建文帝。

建文元年(1399年),明惠帝尊生母吕氏为皇太后,是为吕太后,同时追尊嫡母常氏为孝康皇后。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贬其号为“敬懿皇太子妃”。

南明弘光帝即位后,又复称常氏为“孝康皇后”。

1951年他随父常连安来津,在其父的教导下,掌握了相声的基础知识,并学会相声《报菜名》、《打灯谜》等,9岁时便进天津电视台录制节目。1958年考入天津市曲艺团少年训练队,在郭荣起、张寿臣、张庆森、赵佩茹等先生的亲自传授下,演出了《绕口令》、《八扇屏》、《卖布头》等二十余段传统相声。

常贵田:著名相声演员,1942年生于相声世家,他是已故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堃之长子。1954年拜相声表演艺术家赵佩茹先生为师。1958年参加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多年来,走遍祖国各地,成为国内广大观众喜爱的笑星。常贵田老师不但有深厚的传统相声基础,而且能自编自演创作新的相声作品。如《喇叭声声》、《动力研究》、《帽子工厂》、《祝你成功》等,均被评为优秀作品。 常氏家族,满族,祖籍北京,正白旗,后居天津卫,活跃于全国。常家的近代家族史算得上是近代中国相声史的一个缩影。

有据可考的,初创了近代相声单口、对口等主要表演形式的,是清末人称“穷不怕”的朱少文和雅号“万人迷”的李德锡(钖)。这是近代的祖师爷。再往后说,就到常连安、张寿臣等一代宗师,而侯宝林、常连安的长子“小蘑菇”常宝堃等大师,则属再后者了。

常连安七岁丧父,八岁即迫于生计进了北京著名的富连成科班学戏,师从京剧艺术大师萧长华学老生;富连成科班分喜、连、富、盛、世、元、韵等班,名家迭出,如喜字班的侯喜瑞、连字班的马连良、富字班的谭富英、盛字班的裘盛戎等等。后来人们常用“科班出身”形容受过正规教育而非业余起家,其典故即出于此。常连安与中国京剧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同属连字班,连名字都是科班教师给起的,可惜到12岁后嗓子“倒仓”(青春期变声),只好放弃唱戏改学变戏法(魔术),到天桥一带“撂地”。

那位问了,什么叫“撂地”?这可是句老辈子的行话,说白了,就是站在大街上卖艺,人和简单的道具都撂在地上。那年月,杂耍、相声不登大雅之堂,艺人们也谈不上什么理想、地位之类,先得把饭碗端稳了。天桥艺人圈子有句行话:光说不练嘴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会练会说才是好耍家。常连安拜师学艺苦练经年,奔波于北京、天津、石家庄、张家口一带,又变戏法又说相声,逐渐在江湖上站稳脚根。耍把戏这活儿一般属单练,偶尔有人暗中捧场,类似现在的托儿。在街头即兴式的表演,锻炼了常连安的艺术才能,他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发展的单口相声,以其冷峻幽默、讽刺辛辣而名重一时,著名的段子如“黄半仙”、“山东斗法”、“山中奇兽”等,至今让-些老辈听者回味不已。

有了成就和名气,常连安就不满足于撂地了,便大胆创办了“启明茶社”,地址在今天的北京西单购物中心附近。常老这个卖茶献艺的茶社成了北京曲艺界的重要场所,吸引了当时许多名家,像张寿臣、刘宝瑞、赵倡(?霭)如、于俊波等登场献艺,观众也纷至沓来,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走进剧场和广播电台。相声从街头撂地终于发展到室内剧场形式,经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这个质的飞跃中,常连安老先生功不可没。

从启明茶社到解放后担任天津市曲艺工作团团长,常连安几十年中培养了不少曲艺相声演员。1966年老先生临终遗嘱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要把新旧社会比一比,我们的第二代、第三代看一看,想一想,对社会应尽些什么责任?怎样才对得起党的培养……” “小蘑菇”常宝堃,艺名小蘑菇,三十年代即大红大紫,四十年代常宝堃、侯宝林鼎盛齐名,成为相声史上两大名家。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29岁。常宝堃一出生即随着父亲走南闯北,从吃奶就听他爹常连安说相声,4岁便上街“撂地”卖艺,做父亲的小搭档,奶声奶气地向人叫场、收钱,5岁开始与老先生搭档说相声。那时候这么小的孩子说相声还是头一回,再加上他表演才能极佳,很快就名声鹊起,人们有不知道常连安的,却没有不知道“小蘑菇”常宝堃的。

老天津人还记得这么一档子事。1930年春节,小蘑菇和父亲在广播电台里给听众说相声,结束时,8岁的他灵机一动来了个“现挂”(相声行话,根据现场情况即兴编词表演):大叔大爷我给大家拜年了,在这拜年您也不用给压岁钱了,要给您就送到我家去,我家住在某某大街某某胡同。本来他是开个玩笑抖个小包袱,可那些爱听相声的老大爷老奶奶真有上门送压岁钱的。

9岁时,父亲让常宝堃拜相声界德高望重的张寿臣为师,16岁时,又给他找了另一位著名童星小龄童赵佩茹作搭档,艺业大进。18岁时,小蘑菇就自当团长,组织了兄弟剧团,火爆一时。日本鬼子侵占天津后,一边压榨中国人,一边搞假繁荣,物价飞涨反说物美价廉。小蘑菇和弟弟常宝霖编了个小段《牙粉袋》,说日本人来了以后,东西真比过去便宜了,以前10块钱买一袋面粉,现在只要8块钱了--就是袋儿小点,不是洋面袋,是牙粉袋儿!

“牙粉袋”很快流传一时,成了讽刺日本人的典故,小蘑菇为此被捕关了一阵子。后来日本人搞强化治安,强行收缴各户的钢铁。他在说传统相声“口吐莲花”时,又加了一段“现挂”:我拿你的脑袋当锣敲。乙说:“你的锣呢?常宝堃大叫:叫强化治安给拿走啦。为此他又被抓走关了起来。您想想,在当时那种残酷环境下,敢这么变着法儿骂日本人的可真不多,民众敬重他为爱国艺人。

解放后,常宝堃作为社会知名人士参加了新中国1949年第-届文代会。他和侯宝林等著名相声艺术家以极大的热情,最早对传统相声进行改革创新,淘汰了旧相声中某些庸俗低下、宣传迷信的糟粕,提高了相声的艺术格调和文化晶位。他编演的《新灯谜》、《新酒令》、《新旧婚姻》等段子广为流传,他的台风潇洒大方,笑料厚实味醇,既生动幽默又含蓄深远,把人逗得笑破肚皮自己却一点不笑。他的艺术风格对当时刚起步的新相声起到了典范作用,影响很大。

朝鲜战争爆发后,1951年4月,中央政府组织赴朝嫩问团,廖承志任团长,郭沫若、梅兰芳等北京文化界著名人士参加,本来没邀请天津演艺界。常宝堃听到消息后,一再主动要求到前线去,终获批准率一个演出服务队加盟慰问团。朝鲜战场战火连天,环境艰苦又危险,行军和演出时经常遇敌机轰炸。有一次正说着相声时敌机又采轰炸,小蘑菇临危不惊,还加了个“现挂”:美国佬这个运输大队长还真不错,抗战送救济,内战送飞机,今儿我们演出还给挂个天灯(照明弹)。全场哄堂大笑,紧张情绪为之一松。4月23日在平壤附近的小村庄,常宝堃和搭档赵佩茹正利用休息时间编段子,美军飞机突然偷袭轰炸扫射。赵佩茹身负重伤倒地,一颗子弹从常宝堃太阳穴穿过,他当即牺牲,年仅29岁。在天津市的公祭大会上,几十万人上街祭送小蘑菇灵柩,廖承志专程赴津参加葬礼。后来,中央人民政府又在北京中山公园为常宝堃、程树棠、登高英雄杨连弟等5人召开追悼大会,刘少奇、宋庆龄、郭沫若等***出席。

小蘑菇”常宝堃因为英年早逝,现在熟悉他的人不多了。可在相声艺术发展史上,他和侯宝林、马三立一样,都属于承前启后、开一代新风的大师级人物。 常连安的次子常宝霖、五子常宝庆、六子常宝丰、孙子常贵德、常贵升、常贵春等都是成就不俗的相声演员,其中又以老三常宝霆、老四常宝华更为杰出。

相声界有句老话:不占一帅就占一怪,不占一怪就占一卖,三样都不占,就诙卷铺盖。有的人长得没特点,缺乏“傻人见喜”的幽默像,可在台上有技巧卖力气,也能赢得好评;有的有人长得怪,奇人异椽,如马三立老先生,一上台就出彩;有的人长得帅,台上活儿也透着帅劲,自然人见人爱。常连安的三子常宝霆可算是占帅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打小喜欢说相声,和大哥小蘑菇在一起受了很多薰陶。他长得精神,台上干净利落脆,口齿犀利,又特别擅长“柳活儿”(相声行话,说学逗唱中唱的功夫),表演上最大的特点是“火爆”,特能扇起观众的热情,所以从五十年代即名噪京津,大红大紫。后来他又推出一批相声新作如《挖宝》、《学广播》,都曾风摩全国。

常宝霆的搭档白全福,也是常老先生培养出来的著名演员,他和宝霆打小一捧一逗,一高一矮,一胖一瘦,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合作了近五十年,堪称中国相声界合作时间最长的黄金搭档。说到这儿,给您透个秘密,一般人简直不敢相信。白全福晚年耳朵聋了,平时带着助听器别人大声嚷他都听不清,上台演出总不能带着助听器大声叫呀,可他俩照样登台演出,照样你来我往妙语生花,观众压根儿想不到捧哏的是聋子,因为他俩实在是太熟悉太默契了。常宝霆一张嘴,白全福就知道他说什么;白老万一搭错了话,宝霆就能用“现挂”给折回来,严丝合缝不露破绽。没有几十年的功夫,能到这份儿上吗?

老四常宝华,1953年参军到海政歌舞团,如今虽已年过花甲办了退休手续,依然活跃在舞台和电视屏幕上。他是全国首届评选的十大笑星之一,技艺精湛人所共睹,然而他的显著特点是在相声新作品创作上独树一帜。传统相声一直以讽刺幽默为主,早在五十年代,艺术界就提出相声能否克服单一讽刺的局限,注入歌颂赞美新人新事的新鲜内容。作为首批向这个新课题冲击的艺术家,常宝华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尤其是他和赵忠、钟艺兵合作的新相声《昨天》,以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构想奇特,妙趣横生,既保持了相声幽默逗笑的特点,又热情讴歌厂新生活。这个段子一炮打红,传遍全国,和马季的新相声《找舅舅》等成为解放后拓宽相声艺术的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经典作品。

打倒“四人帮”后,常宝华与侄子常贵田创作并合说的《帽子工厂》,更是轰动一时,妇孺皆知。这个段子和姜昆等人的《如此照像》等成为新时期相声直接介入重大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品。几十年来,常宝华不仅以杰出的舞台表演,更以他的一百四十多部相声作品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地位。成名多年,他始终保持了一个老兵的优秀本色,下基层为兵服务更是不辞劳苦一丝不苟。1992年海政歌舞团下部队演出,已经退休的常宝华仍主动要求随团演出。在秦皇岛的一个油库,他听说有个战士值班没看上节目,便专门去为那名战士表演了一段。这几年,他赴西沙、下海南,足迹几乎遍及全海军。 常贵田说相声有点阴差阳错,因为他父亲常宝堃希望他好好念书上大学,反对他说相声。如果不是父亲牺牲得早,这位常氏的长房长孙也许早就干了别的行当。老人为什么反对,贵田无从得知,不过相声大师侯宝林当初也反对侯跃文说相声,直到跃文红了才认可。贵田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侯宝林,侯老笑而不答。贵田自己揣摸,父辈们准是觉得自己那一代太苦了,学艺太难成才,不愿再让孩子们受罪,又怕学得高不成低不就,反倒有辱门庭。好在常贵田以自己奋斗的艺术成就,告慰了父亲在天之灵。他说:今天我们应该承认,没有超过他们,但比他们发展进步了。

尽管父亲反对,可也许是遗传基因更强大吧,常贵田幼年偶尔沾了点相声边儿,便注定了一辈子的道路。1948年,解放战争正吃紧,大城市里人慌马乱,谁还有心上戏园子看戏听相声呢。可是吃开口饭的不演了就得饿饭。有一天常宝堃、常宝霆和康立本路过海河新桥,见倒卖美国货的“鬼市”上人挺多,小蘑菇灵机一动说:“咱要在这儿圆个粘子(招引观众)准行。”康立本心领神会,摘下帽子蹲在路边比比划划,口中念念有词,果然吸引了一大堆人看热闹,不知帽子里扣着啥玩艺儿。粘子圆上了,几个艺人又操上了撂地行当。6岁的小贵田就在这段日子里跟着哄着说了几次相声,身传家教出手不凡,一下子可就迷上了。天津解放后,父亲让他继续上学,别说相声,后来母亲见他学艺心切,到12岁只好让他拜父亲生前的搭档赵佩茹为师,一边学徒一边读书。高中毕业后他经四叔常宝华介绍考进海政歌舞团,违背父愿继承了父业。

曲艺节目人员精干道具简单,常贵田那时又年轻没拖累,所以每次下基层的任务都没跑儿。他有个玩笑式的顺口溜:哪里有战斗和灾难,哪里就有解放军;哪里有解放军哪里就有慰问团;哪里有慰问团,哪里就有常贵田。1958年炮击金门,他在厦门何厝乡最前沿和战士们一起搬过炮弹;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他在西藏前线慰问演出;抗美援越战争时,他在越南立了三等功;1963年天津大抗洪,他三进三出;邢台、锦西、唐山几次地震,中越边境前线,江南抗洪……从参军到如今,这些国内军内的大事他都没拉下,每次都在基层前沿。您还别说,吃苦受累是一种人生经历,也是一个人的财富。频繁的下基层慰问演出,事先来不及充分准备,经常要根据现场情况现编现演,这就极大地丰富和锻炼了他的艺术才能。他最早的相声创作就是在越南开始的,他被人称道的“现挂”的艺术特长也是在基层逼出来的。从六十年代的《死伤登记处》、《喇叭声声》到近年的《帽子工厂》、《动力研究》、《不可“就要”》等优秀作品,使他成为常氏相声第三代的杰出代表。

与先辈相比,第三代的常贵田文化素养更高更全面了,除去相声创作表演外,他还广泛地涉猎话剧、影视表演,在相声艺术的理论研究和语言艺术与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他违背了父亲的初衷,却没忘记圆父亲的梦。这里再抖个小包袱:高中毕业的常贵田,早已是师级待遇,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演员,被海军政治学院聘为客座教授,他又反过来想到学院进修弄个大学文凭,被校方一口回绝:您是我们学院给本科生讲课的教授,再在我们这儿上学混文凭不是开玩笑吗?

榆次常氏的商号名称

“南常”的商号名称均带有“昌”字,号称“十大昌”。其商号遍布苏州、上海、汉口等地。在常氏家谱的“寿序”、“墓表”、“墓志铭”中,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