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第一百世是什么堂?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吴姓第一百世是什么堂?,第1张

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姓氏的郡望堂号是自古流传的,不是记载姓氏发源地(如李氏为河南堂)就是记载祖先的封赏赐号,你就算是一千世也是一个堂号。因为在历史上因为政治原因或者避讳被改姓吴的人比较多,吴氏的血统不是纯正的,如满族有乌扎拉、伍哲布勒两姓氏后为吴姓,据《报告发见蒲寿庚家谱经过》载:“(明初 我们蒲家被剿,不敢姓蒲,改姓吴,因吴、蒲一音相近。我们的族人不甘心,在死了人时,墓碑上正面写‘吴某某之墓’,反面暗写‘蒲某某之墓’。”三十年代, 在泉州发掘的一块墓碑,正面刻着吴姓,背面则刻着蒲姓。所以堂号难免繁多,

此外,吴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源远堂”、“思敬堂”、“怡德堂”、“有秩堂”、“三让堂”、“崇礼堂”、“让德堂”、“思让堂”、“均安堂”、“履成堂”、 “敦厚堂”、“德让堂”、“源德堂”、“树德堂”、“世德堂”、“双乐堂”、“双合堂”、“思源堂”、“崇本堂”、“瑞本堂”、“听彝堂”、“种德堂”、 “延陵堂”等

蒲裔子。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

《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如今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在研究蒲姓渊源的很多人都认为宋末明初时期福建泉州的风云人物蒲寿晟、蒲寿庚、蒲寿度三兄弟是 人,信奉 教,日本的学者也这样认为。

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按宋、元时期,西域 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中的“蒲氏为唐宋时 商人常用之姓。”(《中国 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比较广。如 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bu’的读音而来,而 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 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蒲姓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揖让堂、帝师堂:均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裔子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福建莆田蒲氏族谱,(清)蒲慎齐纂修,据泉州蒲氏族谱抄本传抄一册。

山东淄博蒲氏族谱(蒲松龄家谱),(清)蒲人鸿、蒲国俊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手抄本四册。

福建永春蒲氏族谱,著者待考,初辑于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重抄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7年),属于蒲寿庚脉下的支谱,蒲寿庚为总谱第七世。

广东南海甘蕉蒲氏家谱,著者待考,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重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属于蒲寿庚之兄蒲寿晟脉下的支谱,蒲寿晟排列为总谱中的第五世。

福建德化蒲氏家谱,系永春蒲氏族谱的翻刻版本。

南海甘蕉蒲氏家谱,宗支图一卷,初辑于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总修于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海南省三亚市儋县。

福建永春龙溪蒲氏支谱,著者待考蒲寿庚简介,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纂,系泉州蒲族的支脉,由总谱的第十七世开始记载。

福建诏安蒲氏家谱,著者待考,修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是泉州蒲氏分支迁漳浦县再分支诏安的支脉谱。

贵州息烽蒲氏字辈:“珍守云阳贵、远国泰中庆、新怀修祖德、发志永方传”

贵州一支:“文起林国学,守汝朝上木”

四川达州蒲氏字辈:“汝心忠正,善以三传”

四川巴中蒲氏字辈:永登家邦,正大明光,荣华天子,富贵久长。

四川乐至蒲氏字辈:“正承启文廷朝秀应天兴元亨开景运明德茂中新”。

四川宜宾蒲氏字辈:“中国朝文登昌正世代清永远呈佛祥后(迪)定春芳”。

四川南部蒲氏字辈:“皆维丁才继”、南部定水下半句‘‘万仕永昌呈’’。

四川南部蒲氏字辈:“宗之天文江’’

四川南部定水镇蒲氏字辈:下半句‘‘万仕永昌呈’’。

四川南充蒲氏字辈:“大德正光明”。

四川隆昌蒲氏字辈:“均荣为东汉,朝廷永仲真(珍),国泰天兴顺,官清民自安”。

四川阆中蒲氏字辈:'天开文运世纪中财'。“国家正大朝廷升长永兴重德红子成方”

四川苍溪(东青东阳)蒲氏字辈:“万洪德高召”。

四川万县、重庆云阳蒲氏字辈:“天地永在世大乾元耀自东荣昌承祖德继述显宗功孝友嘉祥兆忠贞福禄隆文明光国宝百代序从同”。

四川内江蒲氏字辈:“。。。培植先德,世代荣昌,信义纯修。。。 ”大家补充

重庆九龙坡蒲氏字辈:“海红开远大德”。

山东淄博蒲氏字辈:“璋忠整海(臻)永世继生松竹立一庭上国人英文章显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注:该支为蒲松龄家族字辈。

贵州铜仁蒲氏字辈:'正承启文廷朝秀应天兴元亨开景运明德茂中新'“启文廷朝秀政光照祖学”。

江苏连云港蒲氏字辈:“大皇明山国珍茂兆良健芝古有道传一加中华宇泽志立兴德以云恒发启昌学庆泰平”。

河北永年蒲氏字辈:“聚有永连宪玉治(志)继先宗荣传家仁义鸣”。

湖北咸丰蒲氏字辈:“郑陈启文庭朝秀应天心元亨(洪)开井运胡德孟中兴”。

安徽蚌埠蒲氏字辈:“元学志广春绪传家统”。

湖南怀化、中方、新建蒲氏字辈:“添子宏秀云祖仕文永仁祖文金汝茂德承启文永茂仁显天景思志庆永万伏端元友先兴启文才学士裕宏声祖学曾师舜心传绍自唐辞君贤裕后启圣德流芳冽水家声远清凤世泽长一门忠孝盛历代姓名扬”。

蒲氏一支字辈:“芳连玉显天万世映成章太平长发祥”。

蒲氏一支字辈:“廷恒秀应天星”。

福建莆田蒲姓字辈:开 宗 明 义 招 祖

四川泸州蒲氏字辈(入川始祖正开公):“正承天洪宽伏尚自显扬万邦朝化柄惠享乾衡凤弟文永世传家政崇德绍先 …… ”(翻族谱对照止至先字辈,我乃族中小辈,知之不全,见谅,望长辈补充。)

四川泸州蒲氏字辈(据说祖籍乃湖北孝感麻城,因湖广填四川,迁居至泸州叙永马岭,现纳溪有一支):守汝朝上木,文启麟国学,世春发长祥,光明正大福。

湖南洞口蒲氏字辈:“文永尉盛壹志景祉万允才宗祖圆闻世应昌忠孝本仕裕宏声怀芳道必明继承光大日秀发实长青良善作述多恭顺立致和名贤可传久恒绍鼎甲科”。

黔东与湘西:承启文廷朝秀正,光昭祖德庆长春,尊宗规、、、(1885年修56辈);

正承启文廷,朝秀策贤能,经纶彰伟烈,、、、、(1847年修40辈

资料有待补充。

四言通用联

与巢由偶;为虞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联典指虞舜时贤人蒲衣子,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为舜师,舜欲让以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终。龙从塞北;鳌占川西。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联。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亚 人后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进,硬山顶,青砖灰瓦,木雕短柱,看起来与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祠堂无甚区别,没有任何体现“异国风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悬挂的《蒲氏族谱》:无论是蒲氏的初太祖“玛阿”,还是其子孙“阿嘟咭”、“啪”、“嗨哒”等,如此晦涩拗口的名字蒲寿庚简介,显然不是中国人的。根据《族谱》记载,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汉族妇女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广州,子孙早被“汉化”。该宗祠建于清朝同治癸亥年,日军侵华时曾受损,1997年进行了维修,现作蒲氏族人喜庆和商讨大事之地。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200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从“塞北”内蒙古迁徙而至,但来自何国,当今的蒲氏族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由于该宗祠的建筑跟普通宗祠没什么不同,直到专家组对该宗祠进行核查时,才为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

蒲姓来源有三脉,蒲姓不是一个共同祖先。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蒲草名。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家中有一个池子,池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甚为好奇,于是就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就以蒲为姓。

3、来源于蒲草名。东晋时期征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家中有一个水池子,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其家人得到蒲姓。

姓氏起源

蒲性的来源主要有三: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来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迁徙分布

蒲姓的望族居住在河东(今天的山西身境内)》

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历史名人

1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2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3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4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5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6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姓氏起源 蒲(Pú)姓起源出有四: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数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4、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时期,西域 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得姓始祖:虞舜。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

迁徙分布 1蒲姓在全国分布渐广主要分布在在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重庆、台湾、香港、上海等地,尤以四川、台湾、上海、浙江、福建、香港、江苏最为集中。蒲姓子孙遍布台北、台南、彰化和高雄等

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时,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建立了蒲国,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按宋、元时期,西域 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中的“蒲氏为唐宋时 商人常用之姓。”(《中国 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 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 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 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蒲姓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

历史名人 蒲 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省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2、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均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

蒲姓宗祠通用对联

〖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与巢由偶;

为虞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联典指虞舜时贤人蒲衣子,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为舜师,舜欲让以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终。

龙从塞北;

鳌占川西。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联。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亚 人后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进,硬山顶,青砖灰瓦,木雕短柱,看起来与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祠堂无甚区别,没有任何体现“异国风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悬挂的《蒲氏族谱》:无论是蒲氏的初太祖“玛稪阿”,还是其子孙“阿嘟嗻咭”、“啪”、“嗨哒耴”等,如此晦涩拗口的名字,显然不是中国人的。根据《族谱》记载,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汉族妇女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广州,子孙早被“汉化”。该宗祠建于清朝同治癸亥年,日军侵华时曾受损,1997年进行了维修,现作蒲氏族人喜庆和商讨大事之地。目前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200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从“塞北”内蒙古迁徙而至,但来自何国,当今的蒲氏族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由于该宗祠的建筑跟普通宗祠没什么不同,直到专家组对该宗祠进行核查时,才为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蒲氏宗祠是西亚 人后裔的宗祠。专家组成员之一、广东文物专家黎显衡说,众多蒲氏后人中,以宋代的蒲寿庚影响最大,他祖籍 ,南宋时随其家人由广州移居泉州,曾官拜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闽广招抚使,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他经过调查发现,,建蒲氏宗祠的蒲氏族人与蒲寿庚同出一族,应该也是西亚 人的后裔。据介绍,蒲氏一族的迁徙,是以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为背景的。从汉朝始,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不断有外商到广州定居。这些“番客”尤以 、波斯商人为多,大多聚居在城西南濠东岸番舶码头区的“番坊”里,即今光塔街一带。蒲氏就出自其中的“蒲宜人巷”,即今天的普宁巷。元代海外贸易中心移至泉州,很多番客便迁离广州,但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黎显衡说,珠江村的蒲氏族人极可能就是当时留在广州并移居到黄埔的 人后裔。

-----------------------------------------------------------------

〖蒲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经源于母教;

早慧可为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蒲卣自幼受业于母而中进士。下联典指上古·蒲衣子十八岁为虞舜之师。

逊让巢由之偶;

岐嶷虞帝之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蒲衣子。

-----------------------------------------------------------------

〖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誉称清白吏;

宋时荣中状元公。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崇善令蒲宗瑞,字信之,永州人。居家孝友,为官爱民如子,以疾归,遇盗,掠其行李,止竹笼一肩。其廉可知,时称清白吏。下联典指宋代状元蒲国宝,富顺人。入元不仕,耽志经史。

鹏起天池风九万;

龙游艺苑字三千。

——清·蒲松龄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题联。

荡气回肠疑屈子;

主义谲谏胜庄生。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淄川蒲松龄故居联。

巧匠铸刀三千口;

名家志异四百篇。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中巧匠蒲元,多奇思怪想,曾于谷为孔明铸刀三千口,能断竹筒铁砂,人称神刀。下联典指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

〖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闲居丛稿,平实显易;

聊斋志异,笑骂文章。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国子博士蒲道源,字得之,眉州人。所著《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汲水贮瓶,证明心事;

清风建阁,留戒子孙。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泉州人蒲寿,咸淳年伺任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学诗稿》,具有冲淡闲远的情致。他常常汲两瓶水放在身边,当时有人写诗说:“蒲侯心事一般清。”下联典指北宋新井人蒲宗孟,字传正,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家中藏书很多,建有清风阁,曾诫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居官甘淡泊,不谋口腹;

教子务读书,无虚饥寒。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泰和知县蒲尧仁,字彦性,福州人。绍兴进士,廉白端谨,自奉尤薄,或经旬不知肉味曰:“吾不以口腹累人。” 下联典指宋代集贤校理蒲宗孟的事典。蒲宗孟,字傅正,新井人。皇祐进士。曾官毫、杭、郓三州。

============================================================

附录:蒲姓典故、趣事

〖延年术〗

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蒲传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谈得甚是投机。传正便向他请求延年长寿术。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须牢记,必须禁绝 。”

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

蒲姓开国将军

蒲大义少将

蒲大义(1916-1973),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平昌,蒲大义参加儿童团,同年率领11名儿童团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3师274团3营营部通讯员。由于作战勇敢,1934年被调到274团团部当警卫班长。1935年被送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红5军团任侦察排排长。1936年升任31军93师274团特务连连长。参军4年,负伤8次。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7连1排排长。在神头岭战斗中,指挥全排冲进神头村,勇猛杀敌,以伤亡5人的代价将日军赶出了村,获刘邓颁发银质奖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誉为“蒲大义排”。1938年升任连长,为掩护旅部和彭德怀转移,率领全连和工兵连坚守阵地,大部分人员牺牲,自己亦受重伤,被彭德怀记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营长,为掩护李达和129师师直机关战役,率部队阻击日军,战至最后5人,第10次受伤,与主力失去联系,仍收集100多人,作战5天,突围回到部队,获奖章一枚。在抗日战争中6次负伤,升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晋南战役中第15次负伤,左腿骨被炸断。后担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45旅旅长,第18兵团第62军186师师长。战争年代16次负伤,荣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6师师长,1952年调任志愿军第46师师长,1954年升任志愿军第16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1955年继续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62年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9年 中央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出任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3年4月19日在开会时,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57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现代名人蒲治全 云南志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裁

蒲强 颐中集团董事长

蒲发春 四川春飞日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蒲恒荣 重煤集团董事长

蒲光亚 重庆开县供电董事长 市人大代表

蒲坚 中信集团中信信托董事长

蒲自庆 重庆燃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蒲树林 南广学院董事会董事长

蒲秀琴 世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

蒲元建 元建集团总裁

蒲太平 四川迪康科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蒲小平博士 专访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

蒲静波 上海百联集团总裁助理

蒲薇 森宇集团总经理

蒲晓东 上海振龙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蒲健 浙江瑞达药业有限公司

--------------还有很多-------------

如果《聊斋志异》被豆油打分,常用标签肯定是道士、狐狸、女鬼和总是走桃花运的书生。

聊斋里出演主角、配角或路人甲的大约有29个道士,崂山道士一出场,就抢去了所有风头。会画皮的女鬼和能穿墙的道士是人们对《聊斋》记忆最深的两个形象了。

顺便说一下,有3篇故事的主角向道士请求传授法术,包括《崂山道士》、《单道士》和《济南道人》,结果都比较惨。

崂山道教盛行,道士众多,究竟哪个被蒲松龄写进小说里呢?

假设蒲松龄的崂山道士有个原型,那么我们从蒲松龄崂山行的行程中可以找到些蛛丝马迹。

1672年,即康熙十一年四月,蒲松龄随高珩、唐梦赉、张绂以及另外无法考证的四个人一起游览崂山。

高珩,崇祯进士,顺治吏部侍郎。我在《王六郎断背河传说》里提到过他和他的祖母,这个人好道,估计崂山之行是他发起的。他是蒲松龄的忘年交,还是拐弯抹角的亲戚,给《聊斋志异》写了序。

唐梦赉,《王六郎断背河》中我简单介绍过,当时推测两个人的关系比较一般,细究结论有些贸然。他对蒲松龄的文学才华比较欣赏,也给《聊斋志异》作序,评价中肯准确。只是在唐看来,蒲松龄的经史学问要比李尧臣差了许多。从蒲松龄科举之路的坎坷艰辛来看,唐梦赉的看法似乎是准确的。

抛开这一层,两个人的交往还算密切。

张绂,蒲松龄好友张笃庆的父亲,和蒲松龄一样,他在颜神镇当过塾师。

张笃庆肯定没有同行,因为其妻病中,次年离世,应该是病不轻。

唐梦赉喜欢写旅行攻略,《志壑堂文集·杂记》记载:“壬子夏,游崂山,见海市。时同行者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石涧,观日出。”

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蒲松龄一共在崂山去过三个道观。

蒲松龄另外一篇《成仙》里也多少记录了去上清宫的行程。“而怪险不复可骑,遂以马付仆归,迤逦自往。星饭露宿,逴行殊远 。三日始至,时十月中,山花满路,不类初冬。”

上清宫的道士“置酒谚语,见异彩之禽,驯人不惊,声如笙簧,时来鸣于座上。地下有蒲团二,曳与井坐。至二更后,万虑俱寂”,也就是说稍微喝两杯叙旧之后即刻开始灵修。

我们再来看崂山道士的做派:二人与师共酌。俄顷,月明辉室,光鉴毫芒。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各觅盎盂,竞饮先釂,惟恐樽尽,俄一客曰:“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何不呼嫦娥来?”一美人自光中出,至地,纤腰秀项,翩翩作霓裳舞。已而歌曰:“仙仙乎,而还乎?而幽我于广寒乎!”其声清越,烈如箫管。歌毕,盘旋而起,跃登几上三人大笑。又一客曰:“今宵最乐,然不胜酒力矣。”渐暗,门人然烛来

明清时崂山交通不便。因而蒲松龄等崂山之旅始自修真观,为必然之择。民国前,去上清、下清,只有二路为捷,即东走窑货堤,西走梯子石。

西线,上世纪60年代才拓为公路,今为去往太清景区主要通道,此前为经行悬崖羊肠之路,稍不慎即失足海中,险绝难行,樵夫出入之径,游者不取。

东走窑货堤即蒲松龄游崂选路,即从王哥庄南去,经太平宫,走翻燕岭、窑货堤,过青山、黄山,去往上清、下清二宫。虽然依旧不便,却没有西线的惊险。

宫中所需物资全靠人力运输,上清宫的道士能“置酒”已然高规格招待,何况登临之意不在酒。

下清上清相距不远,要先经上清而下清,上清尚且如此清淡,下清宫的伙食条件估计只比上清宫还要等而下之,故称下清,等后来条件好了,就改名太清宫了。

我们来看看下清宫的宫规旃斋一条:“道众无分上下,及挂旃道友,与行行雇工,早午晚三时一概赴斋堂,列次默坐用斋。不许喧哗,不许私立锅灶自作饮食,致淆清规。”

宫规第三条:“烟酒腥荤不许入庙,违者罚。”

如此,爱热闹的崂山道士肯定受不了。

蒲松龄等宿驻的修真庵,位于崂山东北今王哥庄镇,为明天启二年(1622)道人李真立创建。明乙卯年(1639)工部右侍郎高弘图游崂时亦曾借宿其中,其《劳山九游记》言“村有中贵人”(内廷官)李姓者“作道院于其中央”,即指此庵。村中人家不多,“四五家烟景也”

修真庵比较符合太监的脾胃,明亡后太监边永清等出家其间,规模扩大,蒲松龄游崂前一年,修真庵重修,康熙十年(1671)《重修修真庵碑记》有记:“重行修葺玉帝殿、三清殿,以及东庑之文昌、迤西之王母殿并山门,黝之,垩之,丹之,青之,神像俨然,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可见修真庵规模大且富,蒲等八人借宿其中,食宿应为充裕。

边永清不是一般的太监,而是御马监任职太监。

御马监在十二个太监机构里权势仅次于司礼监,对应外庭兵部。所以,《明实录》里有记载“御马太监边永清分守蓟镇西协”。御马监的CEO是掌印太监,其次是监督太监、提督太监,以下称为监员,就不是太监级别了。在崇祯十一年,能被派出蓟镇拱卫京师的,级别低不了。

从蒲松龄描述的文字来看,你个道士,还弄了一个绝色歌女来演唱,显然是个歪门邪道。

边永清逃离北京时,除了宫中文物,还带了养艳姬、蔺婉玉两个宫女,等蒲松龄到崂山之际,宫女年龄不是大妈就是奶奶,所以,这个歌女必然是刚刚聘请的。

比较两段文字,上清宫家具就蒲团,置酒就置酒,花生米都没有,没多喝,还要谚语;修真庵则像开了一个大趴体,有桌案和茶几,而不是蒲团。七八徒加道士和二客一屋子十余人,尽醉。喝嗨了,歌女还跃登几上来了一段艳舞。这哪里像歌女,像KTV三陪更多些。

边永清死于康熙十年,所以,蒲松龄在修真庵见到的道长估计是和边一起逃离北京的太监杨绍慎。

我们来说说与道士演对手戏的王七。

开头: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

首先,王生是淄川邑人,老乡。称其王生,不是秀才,而是童生。故家子,隐指从前是大户,故去了,现在有些衰落了。这个下面要详细展开说。少慕道,估计在学校没读啥正经书,看了不少修仙文,听说崂山有很多仙人,就背着包去了。

这位啊,脑子有病还不轻。

想要知道王七是谁,得先定义一下故家和故家子。

在《王六郎断背河传说之三》里,我把淄川四个王氏家族梳理了一遍。这其中,蒲松龄好基友王鹿瞻的王家,因为遭受过兵灾和谢迁之乱,最为接近故家。

蒲松龄的年代也流行自组乐队诗社,蒲松龄和李尧臣、张笃庆、王牲(号鹿瞻)组了“郢中诗社”,四个人年龄相仿,在1657-1758年前后中了秀才,水平接近。王鹿瞻稍逊风骚,鼓手;李尧臣比较务实,贝斯;主唱和主音吉他自然是蒲列侬;张卡尼特不服,节奏吉他。

不过,这支乐队几乎成名,却始终没能红起来,四个人都没考上举人。

其中,李尧臣父亲担任过知县,家境最好。

张笃庆的曾祖官至大明首辅,终究改朝换代且时间久远了,张笃庆的父亲张绂开始在外打工,到颜神镇担任塾师;

王鹿瞻的曾祖在大明隆庆年间中过进士,也是陈年往事了。

张笃庆、王鹿瞻和蒲松龄三个人人生轨迹相似,都担任过塾师和幕僚,考虑到蒲家只是商人之家,所以,张笃庆和王鹿瞻可以算是故家子,蒲松龄虽然也穷,却属于阶层上升人士。

据王鹿瞻家族谱,其父兄弟四个,伯父王澜,字文海,配蒲氏,失传。叔父王泮,字昆池,配殷氏、毕氏,生子一:集。叔父王渥,字仲素,配韩氏、侧室吕氏,生子三:棻、荃、蕙。,父亲王灏,字深源,号印素。邑庠生。配毕氏,侧王氏,生子三:甡、朋、兢。甡即王鹿瞻。王灏晚景凄惨,被子媳逐出家门,客死旅邸,蒲松龄有《挽王印老》一文悼之,穷应该是其晚景凄凉的决定因素。

这部家谱由王鹿瞻族弟和族侄共同创修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于咸丰八年(1858年),从年代看,王鹿瞻大伯健在的可能性极大,失传也许是指没有后代。家谱中记载“吾兄麓瞻公曾加意编辑”,他总不会把自己的大伯都忘记了吧。

如此说来,王蕙则最有可能排名第七,成为《崂山道士》王七的嫌疑人。

确定了故家子,我们再来看看故家子是怎样生活的。

《聊斋志异》提到故家子的地方大概如下:

《青凤》:太原耿氏,故大家,第宅弘阔。

《僧术》:黄生,故家子。才情颇赡,夙志高骞。

《王成》:王成,平原故家子,性最懒。

《嘉平公子》:有故家子,既贫,榜于门曰:“卖古*器。”讹磘为*云,“有要宜*、定*者,大小皆有,入内看物论价。”

《丐仙》:高玉成,故家子,居金城之广里。善针灸,不择贫富辄医之。

有些故家子不是那么穷,有些则穷得叮当响。

以王七的远足以及后来在崂山的表现,属于不那么穷爱胡思乱想的无为故家青年。

吴姓第一百世是什么堂?

吴氏的总堂号称为“至德堂”。 姓氏的郡望堂号是自古流传的,不是记载姓氏发源地(如李氏为河南堂)就是记载祖先的封赏赐号,你就算是一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