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有江西省抚州南丰县的章姓氏族谱?章氏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请问有江西省抚州南丰县的章姓氏族谱?章氏起源?,第1张

一个特殊的姓氏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个古老的姓氏,源出黄帝的后裔。(2)《辞源》载:章姓“系出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去邑为章氏”。商朝时有章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诸城县),是黄帝裔孙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于齐国。并经周天子特许,享有代天子征伐诸侯的权力。姜太公灭章后,把它作为附庸国封给支系子孙,称鄣国。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之后,子孙“去邑留章”,以章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孙,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后裔。上述表明,章氏是个特殊的姓氏,把“炎黄”之源都占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迁始于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后,那时鄣国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子孙改为章姓,这一支是姜太公的后裔,他们便从山东向南迁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为当地望族。至晋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为泱泱大姓,在全国列第40位。现今已退居在全国100个大姓之后。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钧第13代孙章松山。于元代为避战乱入潮,选择在水秀山环,沃野平衍,风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阳县西塘乡(今潮州湘桥区)定居。裔孙再分创海阳县埭头乡(今澄海溪南镇)、南澳后宅镇及揭阳、饶平等地。

澄海埭头乡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后来又有早期迁徙入潮,定居海阳之章姓人迁此认宗,聚族而居。至今已传二十多代。

潮阳章姓来自海阳县岐山(今属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于明初从福建迁来创基。开基祖第6代孙于清代初年移居潮阳县峡山都芝埕(今沙陇镇芝兰)另创基业;后来芝兰后厝有章氏裔孙迁居东寮(今沙陇镇东华),称后厝洲。另外,海阳岐山章氏第7代孙又移居东华,称前厝洲,已传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万

潮汕章氏人口,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共约18000多人。其中汕头市金平、龙湖、濠江区约2500人;潮阳区约850人,潮南区约1800多人,澄海区约3000人,大部分聚居于溪南埭头乡,其余分布于东里、澄城等镇;南澳县约4000人,是南澳县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后宅镇,并分布其他各镇;揭阳榕城区约5000人;揭西县约300多人,分布于金和、棉湖、大溪等镇;揭东县曲溪、地都镇有几户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桥区、饶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女英烈章吟春

潮汕章姓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她就是在大革命时期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女英杰章吟春,南澳县后宅镇人,生于1911年。1927年秋参加地下党创办的隆江(谐音农工)女子学校,在全岛第一个剪掉长辫,废除缠足,为渔岛妇女运动的先锋。1928年夏被吸收为中共地下党员,被派往潮安浮洋、鹳巢一带,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她女扮男装,理平头穿对襟衫。1930年农历9月9日上午,她一改平时女扮男装,而身着时髦的旗袍,与一男青年扮成香港客,进了联络站。下午,几十个国民党兵突袭包围联络站。激战中,章吟春与同来的男青年不幸被捕。她受尽酷刑而坚贞不屈。4天后,在汕头市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19岁。

一、“吴”字是怎么来的�

答: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猪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时吴人及其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二、吴姓的郡望是什么 �

答: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三、吴姓的图腾是什么 �

答:吴姓的图腾是 ,此图为句芒玄鸟图腾,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四、吴姓祠堂有的叫《三让堂》、《至德堂》是什么意思 �

答: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见季历贤能,加之儿子昌有圣王之兆,欲立季历以传昌。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借口采药逃到句吴(今江苏芜锡一带),创业建国。孔子对此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世吴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当然,后世也有把太伯、仲雍、季札(季札也是躲到延陵而出让王位)加在一起,称为“三让”的。�

五、吴姓在全国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占第几位 �

答: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六、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多少 �

答: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七、为什么说吴姓源于姬 �

答: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八、吴姓的远古初祖是谁,又是怎么传承的 �

答: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九、吴姓的开氏始祖和血缘始祖各是谁 �

答: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十、太伯到句吴后,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在哪里 �

答:第一座城市建在今江苏芜锡市东南梅里。太伯建吴之时,正是殷商末年,诸侯混战。太伯怕战乱涉及吴地,因此建立了这座城池。相传此城的内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城内耕种、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十一、太伯、仲雍各葬在什么地方 �

答:太伯葬在芜锡梅里,今芜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墓址,并存有唐代诗人陆龟蒙凭吊的诗文:“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仲雍葬在吴国虞山,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俯视前古吴地。墓门是乾隆皇帝提的“ 建先贤仲雍墓门”。墓门前有三道牌坊,在第三道牌坊正面横额刻有“先贤虞仲墓”,石柱两侧刻有“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这两处墓地,至今成了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十二、你知道父母死后,后人披麻戴孝的来历吗 �

答:太伯到句吴后,叫人们种麻。太伯去世后,吴人就在太伯出葬的那天头缠麻丝,腰束麻条以示哀念。后来,就形成了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习俗。�

十三、吴、虞为什么是一家 �

答: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十四、慈利吴姓的始迁祖是谁 �

答:南宋末年,因为战乱,吴统志同弟继源公举家从江西吉水迁居慈利周皋坪(今永定区官仓坪),距今七百多年了。�

十五、继源公在什么地方发展,其后裔分布在哪些地方 �

答:继源公在元朝初年“乃占宅于九都道湾峪”,即今金岩乡境内。其后裔散居于本县金岩、洞溪、溪口、高桥、金坪以及桃源的牛车河、芭茅洲一带。

十六、统志公锡命宣尉都元帅,传承六世。宣尉都元帅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

答:宣尉都元帅,在元朝军职中是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种军职,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但它可征收赋税,处理刑狱,既带兵又管民,世袭相承,在元朝官职中属正四品。�

十七、明清时的千户官、百户官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

答:千户官是掌兵千人的武官名称。百户官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所。我县明、清时的千户官、百户官主要是朝庭用来对付蛮夷土酋的一种地方性军事组织,“官兵世袭”,“官不请俸”,“军不支饷”,“自备器械”,“驻扎山峒”,“永镇诸夷”。吴恭亨先生曾批评这种军制时说:“……孰有儿戏于此。土司职,世官、世兵,而不世饷者,邪!”�

十八、七世祖亮公曾授光禄大夫、左柱国史,这是个什么官职 �

答:光禄大夫是官名。汉武帝时设有光禄大夫,相当二千石官阶,与谏议大夫同。唐宋时作阶官之号,为从二品。元明朝时升为一品,为文臣最高之官阶。左柱国史是一种勋官的名称,清朝时废除。

十九、忠房载升当过总兵,行房名善候补总兵。总兵是一个什么样的军职 �

答:总兵隶属于提督,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正二品。分设于各省区,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之各协(副将衔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统兵多者二三十营,少则三四营。�

二十、吴姓行房在明清时世袭曲溪隘、拦刀隘,隘府设在何处各有多少人马征收多少军费 �

答:曲溪隘牙所原建在杉木桥吴家塔,后迁平溪,今国太桥乡境内。拦刀隘建牙处在距雄磺矿下七里两溪交汇的山隘处,今石门兰溪境内。两隘年收银39262两,隘粮50745石(米);隘丁56名,无事归农,遇警从征;义丁69口,随营办事,不准远离。�

廿一、统志公在慈利的后裔,在这次修谱前叙过几次谱 �

答:从现存资料看,在此次修谱前叙过四次。第一次是明正统年间,距今五百多年修过一次谱,现无正式谱书存世。第二次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开始修谱,咸丰三年成书出版,距今150多年。谱书全套四卷,今仅见首卷。第三次是行房单独修谱,同治三年出版了《延陵吴氏族谱》,距今141年。第四次修谱是民国十九年,即公元一九三○年,距今75年。�

廿二、道光谱关于世系派字是怎么定的 �

答:道光谱关于世系派字,分三个部分组成。�

1、历代世系名:�

延陵世系古今传 统毓秀恭敬代前

邀铭洪宸均道后 通真二祖共荣先 �

(注:打横线的为派字,通真为一个派字,共计十二个派字。)�

2、叙前二十派( 盰 指道光谱前)�

3、叙后二十派:�

贤仁辉祖学 友爱迪前光,�积善敦元化 敬先受运昌。

廿三、吴恭亨先生对道光谱的派字是怎么评价的民国谱又是如何制定新派字的 �

答:吴恭亨先生在民国谱《世略》中写道:“惟道隆公传次一十三世都不系派。汔十三世以下始署二十派字,即曰汝、曰载等衍派是也,其累为句,仍是曲阜孔氏吉祥字,臃肿、堆垛;命派之尾声,非无可非,刺又无可刺。顾亦不能不追认之。今拟截至二十四世能字( 盰 :不是能,应是仁)派止。别取《尚书》各篇集句三十四文立为派字,兼示命诫,凡二十五世以下,即依而命之。文如下:若古有训,民生在勤,农殖嘉谷,敬敷五教,用孝养,满招损,谦受益,佑启我后人,其宁惟永。”这个派字意思很好,就是 殖 、 损 、 我 、 人 等字作为派字,可能不好取名。�

廿四、同治谱为行房新立的派字是什么 �

答:新立派字是:祚绪开鸿业,哲嗣启俊英,悠久天锡泽,登朝佐治平”。这二十个派字因民国谱而同时被废止,一个字也没采用。�

廿五、吴刚怎么住到月宫上去了 �

答:据传吴刚是汉朝人,修道学仙,因有过被贬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引自同治谱)。�

忠房三十世孙 秋盛 �

二○○五年元月于慈城

一、“吴”字是怎么来的 答:吴字是象形字,据《说文解字》:吴者,哗也。古时先人在狩猪时,发现大兽后,一边奔跑,一边回头呼喊。这种大呼大叫的动作形象一个“吴”字。这种人,当时就叫吴人。吴人早在炎帝、黄帝时就已存在。炎帝有个大臣叫吴权,黄帝的母亲叫吴枢。上古时吴人及其源流已无可考。今天的吴姓及其源流是清楚的,与上古的吴人不是同一回事。 二、吴姓的郡望是什么 答: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三、吴姓的图腾是什么 答:吴姓的图腾是 ,此图为句芒玄鸟图腾,像是挂起来的一支鸟,表示吉祥、富贵。 四、吴姓祠堂有的叫《三让堂》、《至德堂》是什么意思 答:周太王生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周太王见季历贤能,加之儿子昌有圣王之兆,欲立季历以传昌。太伯、仲雍知道父亲的意思后,借口采药逃到句吴(今江苏芜锡一带),创业建国。孔子对此赞曰:“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后世吴人就以孔子的“至德”、“三让”作为宗祠的堂名,以示纪念。当然,后世也有把太伯、仲雍、季札(季札也是躲到延陵而出让王位)加在一起,称为“三让”的。 五、吴姓在全国姓氏中按人口计算占第几位 答:吴姓在当代100家大姓中,按人口计算占第10位。前十位按顺序名次是: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六、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多少 答:吴姓在全国总人口中占205%,约2600万人左右。 七、为什么说吴姓源于姬 答:因为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 八、吴姓的远古初祖是谁,又是怎么传承的 答: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九、吴姓的开氏始祖和血缘始祖各是谁 答: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太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太伯世家。吴太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仲雍是太伯的弟弟,继承了他的位子传承下来。所以,仲雍就是吴姓的血缘始祖。 十、太伯到句吴后,建立的第一座城市在哪里 答:第一座城市建在今江苏芜锡市东南梅里。太伯建吴之时,正是殷商末年,诸侯混战。太伯怕战乱涉及吴地,因此建立了这座城池。相传此城的内周长三百步,外城周长达三百余里,人们在城内耕种、生活,不受外界干扰。 十一、太伯、仲雍各葬在什么地方 答:太伯葬在无锡梅里,今无锡市东的鸿山(又名梅里山),仍存墓址,并存有唐代诗人陆龟蒙凭吊的诗文:“故国城荒德未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仲雍葬在吴国虞山,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山腰间,俯视前古吴地。墓门是乾隆皇帝提的“ 建先贤仲雍墓门”。墓门前有三道牌坊,在第三道牌坊正面横额刻有“先贤虞仲墓”,石柱两侧刻有“一时逊国难为弟,千载名山还属虞”。这两处墓地,至今成了吴姓子孙寻根问祖之地。 十二、你知道父母死后,后人披麻戴孝的来历吗 答:太伯到句吴后,叫人们种麻。太伯去世后,吴人就在太伯出葬的那天头缠麻丝,腰束麻条以示哀念。后来,就形成了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习俗。 十三、吴、虞为什么是一家 答:仲雍传到第四代周章时,周武王已灭商,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为了寻找太伯、仲雍的后裔,找到了周章和他的弟弟虞仲,封周章为吴国国王,封虞仲在虞地(今山西省平陆县境内)建立虞国(又称北吴),其后人以虞为姓。所以吴虞是一家。 十四、慈利吴姓的始迁祖是谁 答:南宋末年,因为战乱,吴统志同弟继源公举家从江西吉水迁居慈利周皋坪(今永定区官仓坪),距今七百多年了。 十五、继源公在什么地方发展,其后裔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继源公在元朝初年“乃占宅于九都道湾峪”,即今金岩乡境内。其后裔散居于本县金岩、洞溪、溪口、高桥、金坪以及桃源的牛车河、芭茅洲一带。 十六、统志公锡命宣尉都元帅,传承六世。宣尉都元帅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 答:宣尉都元帅,在元朝军职中是介于省县之间的一种军职,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但它可征收赋税,处理刑狱,既带兵又管民,世袭相承,在元朝官职中属正四品。 十七、明清时的千户官、百户官是个什么样的官职 答:千户官是掌兵千人的武官名称。百户官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所。我县明、清时的千户官、百户官主要是朝庭用来对付蛮夷土酋的一种地方性军事组织,“官兵世袭”,“官不请俸”,“军不支饷”,“自备器械”,“驻扎山峒”,“永镇诸夷”。吴恭亨先生曾批评这种军制时说:“……孰有儿戏于此。土司职,世官、世兵,而不世饷者,邪!” 十八、七世祖亮公曾授光禄大夫、左柱国史,这是个什么官职 答:光禄大夫是官名。汉武帝时设有光禄大夫,相当二千石官阶,与谏议大夫同。唐宋时作阶官之号,为从二品。元明朝时升为一品,为文臣最高之官阶。左柱国史是一种勋官的名称,清朝时废除。 十九、忠房载升当过总兵,行房名善候补总兵。总兵是一个什么样的军职 答:总兵隶属于提督,为绿营兵之高级统将,正二品。分设于各省区,统辖本标官兵及分防之各协(副将衔所辖之军事组织为协),统兵多者二三十营,少则三四营。 二十、吴姓行房在明清时世袭曲溪隘、拦刀隘,隘府设在何处各有多少人马征收多少军费 答:曲溪隘牙所原建在杉木桥吴家塔,后迁平溪,今国太桥乡境内。拦刀隘建牙处在距雄磺矿下七里两溪交汇的山隘处,今石门兰溪境内。两隘年收银39262两,隘粮50745石(米);隘丁56名,无事归农,遇警从征;义丁69口,随营办事,不准远离。 廿一、统志公在慈利的后裔,在这次修谱前叙过几次谱 答:从现存资料看,在此次修谱前叙过四次。第一次是明正统年间,距今五百多年修过一次谱,现无正式谱书存世。第二次是清道光二十八年开始修谱,咸丰三年成书出版,距今150多年。谱书全套四卷,今仅见首卷。第三次是行房单独修谱,同治三年出版了《延陵吴氏族谱》,距今141年。第四次修谱是民国十九年,即公元一九三○年,距今75年。 廿二、道光谱关于世系派字是怎么定的 答:道光谱关于世系派字,分三个部分组成。 1、历代世系名: 延陵世系古今传 统毓秀恭敬代前 邀铭洪宸均道后 通真二祖共荣先 (注:打横线的为派字,通真为一个派字,共计十二个派字。) 2、叙前二十派( 盰 指道光谱前) 3、叙后二十派: 贤仁辉祖学 友爱迪前光, 积善敦元化 敬先受运昌。 廿三、吴恭亨先生对道光谱的派字是怎么评价的民国谱又是如何制定新派字的 答:吴恭亨先生在民国谱《世略》中写道:“惟道隆公传次一十三世都不系派。汔十三世以下始署二十派字,即曰汝、曰载等衍派是也,其累为句,仍是曲阜孔氏吉祥字,臃肿、堆垛;命派之尾声,非无可非,刺又无可刺。顾亦不能不追认之。今拟截至二十四世能字( 盰 :不是能,应是仁)派止。别取《尚书》各篇集句三十四文立为派字,兼示命诫,凡二十五世以下,即依而命之。文如下:若古有训,民生在勤,农殖嘉谷,敬敷五教,用孝养,满招损,谦受益,佑启我后人,其宁惟永。”这个派字意思很好,就是 殖、损、我、人 等字作为派字,可能不好取名。 廿四、同治谱为行房新立的派字是什么 答:新立派字是:祚绪开鸿业,哲嗣启俊英,悠久天锡泽,登朝佐治平”。这二十个派字因民国谱而同时被废止,一个字也没采用。 廿五、吴刚怎么住到月宫上去了 答:据传吴刚是汉朝人,修道学仙,因有过被贬谪到月亮上砍伐桂花树(引自同治谱)。 忠房三十世孙 秋盛 二○○五年元月于慈城 转裁自:吴氏族谱网http://wwwwushicncom

可以查,但难度大。有很多网友提供行第、字辈的几个字然后找族谱,可以说99%都是石沉大海。尤其是有一些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没找到家谱的,这期间字辈有可能是后来起的,和原来的就不一样了,所以按照字辈去找家谱比较困难,还要结合其他资料。

首先应该知道所属姓氏的郡望、堂号,属于哪一支派,再根据这些信息找到对应的祠堂(家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我的相关回答,在此一并附上,供参考:

下面是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各类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张姓是华夏大姓之一,人口近一亿,遍布全国及世界各地。张姓祖根在哪里有的说河北清河,有的说山西太原,有的说河南濮阳。为了寻清这个问题,本会邀请省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举行了两次张姓起源学术研讨会,进行了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史实,确认中华张姓始祖是挥公。挥公得姓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帝丘是张姓先民最早的祖居地,张姓源于濮阳,其他地方只能是流,是支脉。

一、史籍及谱牒依据

我们查阅有关张姓始祖挥公的记载见之于书的有17种之多。《世本》日: “挥作弓,牟夷作矢。”这是今见最早的关于挥的记载。《史记·五帝本纪》日: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日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日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日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唐·林宝《元和姓纂》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日: “张氏出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清·乾隆朝重修《张氏族谱·受姓渊源考》: “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吴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从上述文献可知,挥为张氏得姓祖,这一观点,除宋代郑樵所著《通志》认为解张是张姓始祖外,其他史书均无疑义。但是,挥是黄帝之孙,或是黄帝之子;挥是玄嚣青阳氏之子,或是少昊青阳氏之子,却有分歧。我们认为,挥是黄帝之孙、玄嚣青阳氏之子。其根据有二:①《国语·晋语》日: “凡黄帝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嬉、姑、儇、依是也。”(其中有二人同为姬姓,二人同为己姓)。《史记·五帝本纪·注释》、《世本》、《大戴礼记》等文献均有同样记载。黄帝子所得十二姓中没有张姓,这说明张姓非黄帝所赐,挥公非黄帝之子,乃黄帝之孙,和帝颛顼是亲叔伯兄弟,是同时代人。②当代著名民族源流学家何光岳先生考证,少昊金天氏本东夷族,非黄帝后裔青阳氏,亦就排除了少昊为黄帝之子说,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是比较可信的。

但是,鉴于“挥为黄帝之子或孙”的问题,在历史上已争论了几千年,且各有重要文献依据;挥生活在上古传说时代,后世史书不一致、有争议,是正常的。所以,我们的态度是:两种观点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大同存小异,谁也不能强迫谁改变族谱。我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姓氏文化研究的深入,认识会逐步统一的。

二、地望考察

玄嚣因何得号青阳氏这与其封邑有关。我国自古至今,均以“山南水北为阳”。青阳,即清水之阳(青、清古通用),而古清河就流经濮阳。

《读史方舆纪要》日:“淇水过内黄县南为白沟,亦日青河。”又日:“淇水……经内黄、清丰之间,其下流人大河,故渎今湮。”《前汉书·地理志》日:“清河水出内黄县南。”以上引文说明古清河与淇河、白沟为一河的不同名称。《诗经·卫风·氓》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涉淇”即“涉过淇水”,“淇水”即是“古清河”;“顿丘”古邑名,在今濮阳城西、浚县境内。从这首古诗也说明帝丘附近有古清河。今濮阳市区张仪村、班家、店当一带村民,仍称村北为北清河、村南为南清河。张仪村系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故里,至今村内尚有“张仪祠遗址”。该村有张、尹、李等八姓,只有张姓是老住户,其他均是迁入户。据清光绪二十五年续修的《李氏族谱》载:“李氏出陇西蔓延天下,明洪武年间,自洪洞迁于开州北王家庄后,自王家庄移居清邑张仪村。”清光绪年间续修的《尹氏家谱》载:“尹氏世居山西之洪洞,明成化年间徙居清邑张仪村。”该地为什么称“清邑”定与古清河流经此地有关,很可能就是玄嚣的封地“清阳”。“清邑”明代尚存,今已不在。据著名历史学家朱绍侯先生讲:“帝丘(今濮阳)在上古时期是东夷族势力与黄帝族势力的交接地区。因此,黄帝必须在帝丘设防,所以把其子玄嚣封于青阳。”由此可知,张姓始祖挥公,自幼便生活在古清河上游其父的封邑,年长之后又在帝丘辅佐帝颛顼。由于挥十分聪明英武,他夜观弧星,折枝弯条,始制弓矢,大大提高了颛顼部族的战斗力。弓矢用于狩猎,猎获的鸟兽空前增多,提高了部族的生活水平;用于战争,打败了与颛顼争帝的共工部族,使颛顼统治的疆域“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由于挥公功勋卓著,帝颛顼封其为弓正(亦称弓长),并赐姓张,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有人说,清河在中国境内何止一条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都有清河,怎么能断定濮阳的古清河就是玄嚣的封邑青阳所在地呢这是因为濮阳古称帝丘,颛项建都于此,至今濮阳城中心四牌楼上仍镌刻着“颛顼遗都”四个大字。帝颛顼、帝喾死后均葬于帝丘,今陵墓尚存,这一点是哪个清河也没有的。所以,只有帝丘附近的古清河才是玄嚣封邑青阳所在地,玄嚣也因封地青阳而号青阳氏。

三、当代族史研究成果

何光岳先生关于挥为玄嚣青阳氏之子的论点,在当今史学界颇具权威性,为研究张姓起源提供了重要依据。著名族史专家谢均祥先生经过多年研究考证,确认张姓源于濮阳。他的这一研究成果,1994年曾在《欧洲时报》、《河南广播电视报》等国内外报刊上发表。

以上论据充分证明了:挥公即是张姓始祖,因发明弓矢而得姓,张姓祖根在濮阳,这便是张姓的渊源。

此外,后世有以字为姓者,也有因种种原因改姓者。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在晋齐鞍之战中作战勇猛,战功卓著,他的后世以他的字为姓,改解姓为张姓。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为躲避仇人迫害,改姓易名,自称张禄,西入秦国,屡次为秦王出谋划策,因功登上相位。三国名将张辽,原姓聂。汉末黑山起义军首领张燕,原姓褚。另有少数民族改姓张的。在当代中国,回、满、藏、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中,都有张姓人群存在。但这只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

四、张姓播迁

张姓先民是怎样从得姓地濮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这是个大课题,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够说清的。现仅就我们的初步考察,谈一下我们的看法。

张姓先民的第一次大播迁应是在大禹治水时期。当时,遍地洪水泛滥,中原濮阳地势低洼,更是一片汪洋。为求生存,先民们只好择高而居,逃往距离近的高丘或山区,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而后又逐步走向全国各地。这次洪水大致发生在帝颛顼、帝喾之后的尧、舜时期,也正是挥公得姓之后。起初,尧命颛顼之子鲧治水,而且到过濮阳。至今,濮阳境内仍有“鲧堤”遗迹。明·嘉靖《开州志》(明代濮阳称开州)卷二,载宋·司马光《鲧堤》诗日:“东郡(今濮阳)鲧堤古,向来烟火疏。堤封百里远,生齿万家余……”可惜,曾在濮阳筑堤治水的鲧,由于方法不对,九年没有把水治平,被舜杀于羽山。舜又派鲧之子大禹治水。他带领人民,凿山开河,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把水治平。这次大洪水先后治了二十二年,逼使很多人离乡背井逃避水患。但要问,当时的张姓先民究竟逃到了哪省哪县,因没查到确凿依据,笔者不能妄言。但据读史得知,帝颛顼、帝喾均建都于帝丘(今濮阳),到帝尧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平阳(今山西省临汾西南)帝舜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蒲坂(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蒲州)大禹为什么把都城迁到了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恐怕都与这次大洪水有直接关系。中国地势的特点, “西北高,东南低,十里地,洼三尺”。在洪水滔天的时代,难怪帝尧、帝舜、大禹均迁都于山西。试想,部落联盟的首领和都城都迁走了,黎民百姓能不跟着去吗所以,历来饱受洪水灾害的濮阳人,逃避水灾多向西,不去山西就去陕西。那个时期,张姓先民从得姓地老家帝丘(今濮阳)逃往山西等地,再由山西迁往各地,或迁回老家濮阳,是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

张姓先民第二次大播迁,当在公元前132年(汉武帝元光三年),黄河在濮阳瓠子堤决口时期。自古人恋故土。大禹把洪水治平之后,逃往外地的先民回来一部分是肯定的。经过夏、商、周、秦等朝代,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濮阳地区属于卫国,经济文化都有相当发展。但到汉代,濮阳人又碰上了黄河瓠子堤决口,淹没十六郡,濮阳以东尽成泽国,又一次一直淹了二十二年,人们没吃没喝能不外逃吗去哪里为了求生存逃水患,只好走老路逃往高丘或山区。此后,还有新莽时期公元11年,黄河自治亭(今濮阳)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二次改道,漫流于濮阳以东各郡达59年。北宋熙宁十年,黄河自濮阳曹村决口,是历史上黄河第三次改道,泛郡县四十五,淹民田30万顷。有史记载的黄河在濮阳境内的决口达一百多次,又加上旱灾、虫灾,每次水旱灾害,都迫使先民们离乡背井,逃往各地。

除了水灾之外,战乱是张姓先民多次迁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濮阳地处中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春秋晋楚城濮之战,秦代章邯和项羽濮阳之战,东汉曹操吕布濮阳之战,北宋宋辽澶渊之战等多次大战都发生在这里,每次战乱都迫使先民们多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迁移。据王大良、孟繁冶先生编著的《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一书记载,由于战乱原因, “张姓先民由中原地区向四方迁徙,有过几次大的潮流。第一次是在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和连年的战乱,中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在此居住的张姓先民被迫南迁;第二次是在西晋末年,匈奴和羯、鲜卑、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军队进入中原,灭亡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洛阳建立的西晋王朝,人民群众蒙受了深重的苦难,中原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地南迁,同时也有部分张姓先民迁往东北和西北地区;第三次是在金兵南侵,灭亡了建都开封的北宋政权,占领了黄河南北,这里的张姓先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到长江以南地区避难。除了这三次迁徙外,还有更多的小规模迁徙,使张姓儿女逐渐遍布于全国各地。”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个古老的姓氏,源出黄帝的后裔。(2)《辞源》载:章姓“系出姜姓,齐太公支孙封于鄣。左传齐人降鄣,子孙去邑为章氏”。商朝时有章国(在今山东省东平县,一说诸城县),是黄帝裔孙的封地。至周初,姜太公(子牙)辅助周文王、周武王灭商得天下,立了大功,受封于齐国。并经周天子特许,享有代天子征伐诸侯的权力。姜太公灭章后,把它作为附庸国封给支系子孙,称鄣国。公元前644年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之后,子孙“去邑留章”,以章为姓。姜太公是炎帝的裔孙,所以章氏又是炎帝的后裔。上述表明,章氏是个特殊的姓氏,把“炎黄”之源都占有之。

入潮始祖章松山

章氏向南播迁始于周朝襄王八年(前644)后,那时鄣国鄣侯被他的同宗齐国吞并,子孙改为章姓,这一支是姜太公的后裔,他们便从山东向南迁徙,在豫章(今南昌)安居蕃衍,不久成为当地望族。至晋朝豫章的章氏有一支流入福建,宋代已成为泱泱大姓,在全国列第40位。现今已退居在全国100个大姓之后。

入潮始祖是南唐太傅章仔钧第13代孙章松山。于元代为避战乱入潮,选择在水秀山环,沃野平衍,风俗淳厚的潮州府海阳县西塘乡(今潮州湘桥区)定居。裔孙再分创海阳县埭头乡(今澄海溪南镇)、南澳后宅镇及揭阳、饶平等地。

澄海埭头乡之章姓人家,是明代中期从福建迁徙而来,后来又有早期迁徙入潮,定居海阳之章姓人迁此认宗,聚族而居。至今已传二十多代。

潮阳章姓来自海阳县岐山(今属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章族,岐山章氏先祖是于明初从福建迁来创基。开基祖第6代孙于清代初年移居潮阳县峡山都芝埕(今沙陇镇芝兰)另创基业;后来芝兰后厝有章氏裔孙迁居东寮(今沙陇镇东华),称后厝洲。另外,海阳岐山章氏第7代孙又移居东华,称前厝洲,已传12代以上。

潮汕人口近二万

潮汕章氏人口,据不完全资料统计共约18000多人。其中汕头市金平、龙湖、濠江区约2500人;潮阳区约850人,潮南区约1800多人,澄海区约3000人,大部分聚居于溪南埭头乡,其余分布于东里、澄城等镇;南澳县约4000人,是南澳县四大姓之一,主要集中聚居后宅镇,并分布其他各镇;揭阳榕城区约5000人;揭西县约300多人,分布于金和、棉湖、大溪等镇;揭东县曲溪、地都镇有几户章姓人家散居。此外,潮州湘桥区、饶平等地也有章氏聚居地。

请问有江西省抚州南丰县的章姓氏族谱?章氏起源?

一个特殊的姓氏 章姓来源有二:(1)据《左传》记载:“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章姓是任姓的分派,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