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第1张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张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1)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1)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2)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3)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

(4)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扩展资料:

姓氏文化:门楣题辞

金鉴家风,百忍传家。

“金鉴家风”出自唐朝宰相张九龄的故事。唐玄宗为求治国安邦之策,谕张九龄总结列代治国经验。张洞察秋毫,明断事理,以犀利之笔综述列朝兴衰存亡之理,成书五卷,玄宗御览,甚为赏识,赐为《千秋金鉴》,作为治国铭言珍藏。

“百忍传家”是指唐朝张公艺的事迹。张公艺为人急公好义,乐以助人,修身养性,胸襟坦荡,待人处世,宽宏大量,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哲理。因而告谕后裔当忍则忍,忍者有益。公艺家教有方,道德高尚,故而能九世同堂,唐高宗旌为义门。

-张姓

一、张姓来源

来源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在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魏国大将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还有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

二、迁徙分布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 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三、郡望堂号

堂号"百忍堂": 唐朝的时候,张公艺九世同居,这对当时的世风影响很大。唐高宗亲到他家请他介绍和睦相处不分家的经验。张公拿起笔来写了100个"忍"字呈给高宗。高宗很佩服,奖励了张公100尺绸缎。 张姓堂号还有"清河"、"金鉴""孝友"、"亲睦"、"冠英"、"燕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郡望清河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四、家乘谱牒

河北:南皮张氏东门家谱不分卷、南皮张氏族谱、南皮张氏西门家谱、张氏族谱不分卷、南皮张氏四门弟十八支家谱。 山西: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宗阳张氏家谱四卷、定阳张氏家谱四卷。 辽宁:广宁张氏家谱不分卷、顺天张氏家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 上海:申浦张氏宗谱六卷、奉贤张氏家谱六卷首一卷、云间张氏家谱一卷、云间张氏家谱续卷一卷、南塘张氏族谱八卷。 江苏:张氏宗谱十卷、铜山张氏家传、张氏族谱二卷、张氏家谱六卷、淮阴张氏宗谱九卷。 浙江:清河张氏支谱不分卷、张氏家谱一卷、甬上张氏宗谱、清河张氏宗谱二十二卷。

五、主要张姓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张姓六十三宰相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张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张挥为该姓始祖。历史上,西汉时期张耳被刘邦封为赵王,张耳的十七世孙张轨(255年-314年)建立前凉国 。

当代,张姓的人口已达到近8500万,为全国第三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679%。 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张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扩展资料: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

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

-张姓

江西,赣地。

自古为“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乃“形胜之区”。

这里,如今依然保留着不少美好的古镇。

宁静而处,遗世而立,躲开了熙攘游客,却风景别样秀美。

一起来看看最美的10个江西小众绝美古镇。

位于铅山。河口古镇在信江之畔, 历史 上是闽赣交通要道和货物集散地。

河口镇,曾是 历史 上江西四大名镇之一。北宋时称“沙湾市”。明嘉靖年间,这里手工业发达,水路直通鄱阳湖,商品交换的扩大促进了“沙湾市”的繁荣到了清乾隆年间,河口进入鼎盛时期,闽浙皖赣川广荆苏等货物集散于此,转销全国,成了商贾云集的“八省通衢”之地。

河口古镇上的老街,如今仍保留着旧时繁华的印记和古朴的风貌,沿河五米长的明清古街,由东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旧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长约25公里,宽6米,路面用长条青、麻石铺砌而成,布满车辙。

镇内小河蜿蜓迥转,一座座青石桥横跨两岸,增添了小镇的水乡情调。沿江码头的碑石上,字迹历历可见,令人回想起当年“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杨,舟楫夜泊,绕岸灯辉 ”之盛。

河口曾经是一座商业重镇,也是一座生活的小城市。沿江的一堡到三堡是当年的商业街,街上商铺林立,如今只有一两个小店开着,当年的大商号成了卖点小烟酒的小杂货铺和早点店,更多的商号成了住家还有闲置着的。陆路时代注定了这个镇子的没落,昔日喧闹和忙碌已经不再。

离河口古镇40公里左右的铅山石塘镇,同样是个千年古镇(始于南唐)。这里水域发达,古代这里是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著名 历史 学家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史纲要》一书中所指的铅山造纸业也就是在石塘镇。石塘镇素有“武夷山下小苏州”之称。明清时期此地纸商云集。

石塘古镇上保留下来的老房子基本原貌,走在这里可以想象当年住在这里纸商们过着富足安康的生活。

瑶里古称“窑里”,是景德镇陶瓷的主要发祥地,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

瑶里像是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古朴素洁的江南山水图,清悠、典雅、空渺,都充满了诱惑…雨后,安静的村落,散步其中,悠然自得。

这是一个魂牵梦系的地方,就像歌曲中唱着那么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烟雨迷蒙下,跟随 历史 的脚印、岁月的痕迹穿越瑶里古镇,寻觅一方内心栖息的驿站。

沿着青石小街穿行在瑶里古镇,脚步声声回响,更显古村的幽远宁静。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点缀在浓浓的绿荫之间,既像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山村水墨画,又像一首鸡犬相闻的乡村叙事诗。两侧建筑鳞次栉比,透过虚掩着的大门,可以看到院里的花草和梁柱,更有种庭院深深的感觉。

青山如黛,碧水如黛,黛色就是瑶里的底色。远远望着那一溜黛瓦,便能感到瑶里的沉稳,不张扬和历久弥新的魅力;那经典的粉墙,在历尽风霜雨雪之后,呈现出的斑驳黛色。

古村沿河两岸保留了较为传统的徽派建筑。比较有名的有程氏宗祠、吴家祠堂、张氏宗祠、狮冈胜览等。这些建筑多是明清时期修建,后经多次整修。

这些徽派合院式民居建筑,高高的风火墙,上端骑脊飞檐,青砖砌筑的门户上高挑着红灯笼,高雅简洁又不失富丽堂皇。建筑的砖雕、石雕和木雕题材丰富、玲珑剔透、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匠艺高超。

瑶里人才辈出,是西汉长沙王吴芮、南宋开国侯李椿年、清朝工部员外侍郎吴从至等 历史 名人的故里。站在河岸边,看对岸的青瓦白墙倒映水中,猜想是哪位名人佳仕曾在此居住,想象深宅大院里发生了什么样的悲喜故事,时光流年,物是人非,也是感慨万千。

瑶里也是新四军的根据地。1937年至1938年,陈毅元帅就来到瑶里,指导新四军的改编工作。他曾经生活过的一处民居现已改建成展览馆,集中介绍了新四军瑶里改编的过程和陈毅同志的生平。

位于抚州。一块“籍著中华”的匾额,让浒湾这座僻居金溪一隅的小镇至今弥漫着不散的书香。

“临川才子金溪书”中的“金溪书”,便是指金溪县的雕刻印刷。浒湾木刻印书业繁盛,凡经史子集、话文小说都能刊刻,成为明清时期江西印书中心,人称“江西版”。

民国年间,成抚河边上的“不夜之城”。浒湾因水而起、因水而兴、因水而繁荣、因水而灵动。至今古镇抚河沿岸仍保存三个古码头、四个明清古漕仓。

驿前古镇位于抚州广昌县南部,为古代通往闽、粤必经之道,南北往来商贾,朝庭兵马传递文书歇息之处。南宋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于梅村建驿馆,后圩镇建于驿站之前,驿前从而得名。

每个大门都建的极其华丽,远超普通大富大贵的民居。古镇建筑上使用的木刻、砖刻、石刻等雕刻艺术皆以莲为题材,处处渗透着浓郁的莲文化,堪称江南明清建筑的经典。

驿前因莲而美,因水而灵,在无痕的时光中,仿佛便是一朵出水的清荷,在六月的风中轻摇一缕芬芳,等待从青石板上响起的妇人的脚步声。

棠阴古镇位于抚州宜黄县城东南14公里处。当年汤显祖的千秋名剧《牡丹亭》就在这里首次上演。

旧时这里所产夏布质量全省居一,产品远销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各国。极盛时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长街商店栉比,有“烟囱三万六、人口十万众”和“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之称誉。

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 历史 上书院林立,寺庙道堂遍布,明清建筑数量最多也最为独特。

曾有专家赞其四大独特之处:因地就势,天人合一;和谐自然,绝无雷同;宁静典雅,古朴清幽;三雕精湛,图案精美。

走进古镇棠阴,古雅的官邸民宅,高墙幽深的窄巷,卵石铺成的踏道,条石垒砌的台阶,让观光者领略到:这里是一个集古代建筑、艺术和民俗为一体的内涵极其丰富的明清文化博物馆。

江西吉安,富田古镇。一座拥有1800多年 历史 的古镇,通行赣语,这里是民族英雄文天祥故里。位于江西吉安市东南,江西四大古镇之一。

古镇依山傍田、溪流穿插,山青水秀,风光媲美。古樟沿河绕村,景观独特。富田的樟树多,树龄长,其中,陂下古村现存80棵500年以上的古樟,富水河畔更有10多棵千年古樟。镇内拥有宋、元、明、清时的各种建筑,其中以祠堂、庙宇最为显著。古祠堂就有200多座,包含了聚巢式、门楼式、孱亭式等各种样式。

到富田,崇孝堂、文丞相祠和诚敬堂三座著名的祠堂以及百米古街不可不看。

崇孝堂为匡家娘娘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呈两院三厅结构,由照壁、聚星池、孱亭、厢房、朝楼、享堂等组成,是吉安最长的祠堂,占地面积达到了3501平方米。据匡家家谱记载,明高帝六世孙建安简定王朱拱樋娶了匡氏匡鹏中的长女为妻,被诰封为一品夫人,这座祠堂式的朝楼就是专门为了纪念匡娘娘建造的。

诚敬堂为王家宗祠,号称 “江南第一祠”,占地面积3646平方米,是一座全国罕见的大祠堂,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 历史 。百米古街古色古香的,地上是石板路,两旁店铺林立,还有一些古旧的牌匾,很有味道。

文丞相祠在 历史 上曾得朝廷“敕令”修建而成,历经三建三毁。现在修复文丞相祠占地1036平方米,为二井三进式结构,祠馆结合,祭祀成列。

上清镇是一个具有千年 历史 的古镇,这里是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最初修道炼丹的地方,也因中国道教发源地而闻名天下。

上清古镇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重,走在这里街边的小贩,路过的村里人,脚边的黄狗,都给你一种悠哉清闲的感觉,奇叔都想来这里过过几天山中道士的清闲日子……古镇中古老的道教建筑随处可见,临河的吊脚楼更是魅力无穷。

在上清古镇有条很长的青麻石古街,可能因为“久经磨练”显得很圆润,整个小镇紧贴溪水而建,偶尔会有一抹温润的“河风”吹过,道路两旁的古老建筑给人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这里的所有房屋中间都有一条小道通向江边,浓浓的田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塘湾古镇位于贵溪市南部,东邻武夷山,南通福建及冷水银矿,北连贵溪铜城西接龙虎山风景区。历经明清两朝,岁月悠悠400年余载。

漫步古镇街头,脚踩石板路,闲游席子巷,一排排青砖、木结构、小青瓦房沿街巷婉转而立,古色古香的民居不规则地向前延伸;旧时民居的建筑群七高八矮、棱角交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几条街道古老而狭长,呈井字形排立,斑驳陆离的痕迹,讲诉着古镇 历史 的沧桑。

锦江原为安仁老县城,建县于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锦江自设县开始至1961年为县城所在地。古县城锦江名胜古迹、古文化遗产甚多。

孔庙槐荫,柳祠桧色,玉真墨迹,果老丹池,市心塔影,山后书声,锦江渔坊,黎浦商帆等安仁八景诉说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吸引了不少墨客与骚人来此漫游赋诗,寻觅仙境。杨万里、朱熹等历代文学家为此写下的“余干溯源至安仁”、“安仁晓行”等著名诗篇,勾勒出千年前的锦江群峰俊秀,碧水波清,山川灵秀,水路通达,船帆点点,商贾如云的繁荣景象。

锦江文化源远流长, 历史 上好学之风盛行,明清两代兴办的诸多书院,给这座千年 历史 古城谱上了浓厚的文化古韵。

古村记编辑整理自网络

中华大族谱 http://www2.webng.com/vbg668/cbg/ 可以打开吗??

可以。我打开了。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