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家谱排续常识
1求华氏族谱,标准答案
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朝仲康封观于西岳华山,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
所以华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据考证,华氏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源自姒姓的华氏,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这在史籍中有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有学者明确持疑,因为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未可确定,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
本书考证,直到战国中期,今华山之地仍称作“阴晋”,属于魏国之地,还没有被称做“华山”。到战国晚期的周显王姬扁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国以阴晋之地为交换条件,送给秦国以求和,秦惠文王赵驷改其名为“华阴”,其境内之山始称“华山”。
因此,清朝陈廷炜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说法“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肯定是“为名以撰”,实不可取! 不过,在夏桀执政时期,有四个贴身佞臣:“河济、泰华、伊阙、羊肠,修政不仁。” 姒泰华是夏桀的宠臣之一,在其后裔子孙中,当有中国最早的华氏。
第二个渊源:源自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宋戴公封子孙于华邑,属于以封邑名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氏,有比较具体的资料可考,在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这支华氏是因地得姓,而且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宋国还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子孙历代都是宋国的公卿。 诸多史书记载:“宋戴公姬撝之子正考父食采于华地,其孙督之后因氏。”
其实,在宋戴公的孙子中,除了华督,还有华元、华定、华亥,皆为宋国大夫。显然这一支华氏是因地得氏,在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
不过,现在也有对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氏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华氏“源于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姬发封给微子启(商纣王庶兄)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朝的后代,华氏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
当时的宋国拥有今河南省商丘县以东、直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这支华氏族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在宋国,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华督、华元、华定、华亥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史称华氏正宗。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世子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羊传》中记载:“僖公七年夏,郑杀其大夫申侯。其称国以杀何?称国以杀者,君杀大夫之辞也。
秋七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世子款、郑世子华,盟于宁毋。” 郑世子华,就是郑文公姬捷的二儿子姬华,在周惠王姬阆二十五年(公元前652年)农历1月,他代表郑国,同周王使者、齐桓公姜小白、宋桓公子御、卫文公姬毁、许男爵、曹昭公姬班、陈世子妫款等诸侯国会盟于洮(今山东鄄城),这次会盟,确定了齐桓公的春秋霸主地位,是历史上一次重要的诸侯国会议。
在姬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是为新郑华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末期秦国公子赵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公子华,即秦惠文王赵驷的儿子之一,名赵华。赵华善武,为当时秦国大将。
周显王姬扁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诸侯国合纵对抗秦国。秦惠文王对此感到十分头疼,客卿张仪立即建议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国。
很快,赵华和张仪二人便率领秦军围攻魏国之邑蒲阳(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一举克之并占领。 之后,赵华率秦军驻扎在蒲阳,而张仪却返回秦国。
回来后,张仪向秦惠文王说,“请大王将蒲阳还给魏国,并且派公子赵繇到魏国做人质。我能说服魏国脱离合纵之势。”
秦惠文王十分好奇,但还是同意了。 之后,张仪跑到魏国对魏宣惠王说:“你看,秦国对你们魏国还是很厚道的。
这不,秦王令我将蒲阳归还与您,还将他的儿子做人质。魏国可不能无礼于秦国啊。”
魏宣惠王十分高兴,将上郡十五县都交给张仪带去给秦国,以表达谢意。如此一来,“五国合纵抗秦”被分化瓦解,张仪回到秦国,立即被秦惠文王拜为太宰(丞相)。
在赵华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华氏,称咸阳华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清时期蒙古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谟锡哷氏,亦称木华犁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sire Hala。
蒙古族、满族谟锡哷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李氏、严氏等。 ⑵蒙古族扎拉尔氏,亦称扎喇亦尔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扎剌赤儿部,是元朝著名太师木华黎之后裔,以部为氏,世居乌。
2谁比较清楚华氏家族的来源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
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
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
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毫芍”、“毫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
至今在毫县的通衢大街上,中药材货栈比比皆是。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3华氏家族族谱的源头,请告诉我
华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四七。
寻根溯源 华姓来源有三:1、出自子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古今姓氏书辨证》、《广韵》及《辞源》所载,宋戴公子正考父,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为宋太宰,杀其君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厚赂齐、秦、鲁、郑四国,不能讨,使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古未有生而赐族者,唯督以一时之妄,自立姓氏,后世因之。一说督父正考父食采于华(故城在今河南新郑北),其后以邑为氏。
2、出自姒姓。据《姓氏考略》所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
3、出自他族。清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之后有改华姓者;清岭夷十二地夷人头目,嘉庆十三年归附,十六年改流更姓住牧,芭蕉沟夷人为华姓;锡伯族华西哈尔氏,汉姓为华;今满、蒙古、回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华督,一作华父督,有说其字为华父,春秋时宋国人,宋戴公之孙。前七一零年,时任太宰的华督杀死大夫孔父嘉,夺其妻据为己有,然后一不作,二不休杀死宋殇公,并迎立公子冯为宋庄公,自任为相。
后华督自立为华姓,后世子孙遂称华姓,并尊华督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
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
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
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
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
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
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号 华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平原郡,汉代设置,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2、武陵郡,汉代设置,治所在义陵(故城在今湖南溆浦南);3、沛国,西汉为沛郡,东汉为沛国,治所在相县(故城在今安徽濉溪县西北)。 堂号:“武陵”、“华岳”、“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据《萧山渔临华氏宗谱·序》载:华氏“原姓宋,实微子(商·纣王同父异母兄长)之裔,食采于华(今河南省商丘以东至江苏省铜山以西地区),西周时,宣王姬静遂因地赐华姓。华、宋二姓,万世难婚。”
这段文字说明华氏源流和华、宋不通婚的原因。 此外,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存裕堂”、“诒谷堂”、“享叙堂”、“培元堂”、“寿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训堂”、“庆馀堂”、“敦本堂”、“礼耕堂”、“佑启堂”等。
宗族特征 1、华姓名人众多,群星闪烁,自得姓以来,世代显达,两晋以前北方名人众多,南北朝以后南方华姓显贵,《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录有华姓名人八十七位,数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来讲,丝毫不见逊色。2、华姓在宋人编著的《百家姓》中排行第二十八位,从一个偏面反映了华姓在宋代时的显达。
名人精粹 华元:华督曾孙,春秋时宋国大夫。历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执政四十年。
虽曾战败遭讽,但致力弥兵,志意可嘉,也不失为一份创造。 华毋害:西汉将领。
以越将从高祖起于留,定三秦,击臧荼,有功,封为终陵侯,谥齐。华佗: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医学家。
精内、妇、儿、针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为世界医学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创五禽戏,后为曹操所杀。 华歆:平原高唐(今山东禹城西南)人,三国时魏国大臣。
曾依孙策,后附曹操为尚书令。曹操征讨孙权时为军师,转御史大夫。
文帝即位,拜相国,封安乐乡侯,为司徒。明帝时,任太尉,进封博平侯。
4谁比较清楚华氏家族的来源
华姓有两个分支,实际上只有同一个来源。一支出自夏禹的姒姓,一支则出自殷汤的子姓。 姒姓与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4400多年以前的颛顼帝高阳氏。子姓是颛顼的儿子契所建立。姒姓是颛顼的孙子夏禹的后代所建立。可见,华姓人氏统统都是颛顼的后代,所谓两支,只不过是得姓的先后与途径有所不同罢了。 根据以上的分析,华姓人的始祖是可以远溯到黄帝轩辕氏的,因为颛顼正是黄帝的孙子。
源自姒姓的华姓,早在夏朝的第四个天子仲康之时便已出现。当时,距离现在约为4100多年。《姓氏考略》记载:“夏仲康封观于西岳,曰华氏”。西岳指的是陕西境内的华山,所以仲康的子孙自此就以“华”为姓氏了。不过,也有人怀疑当时的华山是否已有西岳的封号,所以认为,是华氏之得姓在前,华山之得名则在后。究竟是谁在前谁在后姑且不管,华姓与华山有一定的渊源,是无人否认的。
源自子姓的一支华姓,则有具体的资料可考。《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 。可见,这一支华姓是因地得姓,在春秋时代的宋国是一个显赫的家族,家族中很多人是宋国的公卿。华姓源自宋国已经是不争之论。不过,哪一个人开始以华为姓却有不同的看法。《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该书记载: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 宋国是由周武王封给微子(商纣之后代),以奉汤祀的。殷汤是子姓,正考父和华督都是汤的后代,华姓自然也就源于子姓了。当时的宋国,大致拥有现在河南省商丘县以东,到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华姓人的最早发源之处,应该也在这儿,后来才逐渐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黄石市阳新县冯子向村总人口为3,727人。其中,男性1,848人,女性1,879人。冯子向村是一个比较大的农村,总面积为164平方公里,共有17个自然村,辖区内分布着农田、山林和水域等各种自然资源,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和渔业生产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趋势,冯子向村的人口也在逐渐增加,同时也出现了一定的老龄化趋势。为了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农村电网、自来水、路灯等设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升级,这些措施也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和舒适。
1840年鸦片战争,清军战败,从这之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门列强们无不想从中国这只沉睡的狮子身上分得一杯羹,法国也不例外。
从1883年开始,法国为了侵入中国西南地区,以越南为跳板发动战争,史称中法战争。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军队在镇南关获得大胜,史称镇南关大捷,镇南关大捷的指挥官冯子材因此为人们所熟知,成为近现代以来最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抗法英雄冯子材,聊聊冯子材的后代们现在的状况如何。
抗法英雄冯子材冯子材出生于1818年7月(嘉庆二十三年),广西钦州人。冯子材从小命运坎坷,4岁丧母,10岁丧父,与哥哥、奶奶相依为命,为了维持生计冯子材被迫放弃自己的学业,做贩盐、木工等苦力工作,更不幸的是一场洪水把他家的篱笆老房子冲走了,从此过着冷饿交加、朝不保夕的日子,冯子材十五岁那年,祖母的去世迫使流浪街头的冯子材开始习武,几年后冯子材练就一身武艺,后来给商人做保镖维持生计。
咸丰年间冯子材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授广西提督,赐黄马褂,后来也率军抵御法军,冯子材由于性格直率不懂权术,得罪了李鸿章,他只好告病还乡。
时间来到了1883年7月,此时法国已经侵略越南长达几十年之久,法军为了跟清政府争夺越南这块南蛮之地,再次率军攻打顺化,越南有亡国之险,清政府派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抵御法军,法军用先进的武器将清军打得一败涂地,先后占领山西、北宁、太原、兴化等地。
第二年六月,法军进攻谅山北黎,清政府命两江总督曾国荃与法国谈判,没想到法军却漫天要价,一点和谈的诚意都没有,谈判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不久法军攻占基隆、澎湖列岛,清军海战全面溃败。
公元1885年,法军攻占谅山,清军被迫撤至中越边境,不久清政府最后一道屏障广西边境的镇南关失守,主帅杨玉科战死,粤军战败而逃。
在危急关头,张之洞上书朝廷请求再次启用骁勇善战的大将冯子材,张之洞亲自出马请冯子材出山,冯子材表示愿意报效国家。
战前冯子材与各位将领开会商讨,他指出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两广会沦为法国的殖民地,到时候父老乡亲会受到法国人的欺凌,冯子材的一身正气感染了同僚,大将们一致推选他为主帅。
同年3月,冯子材率军夜袭文渊城,击杀无数守城法军。法军主将尼格里刚愎自用,他为了报复清军突袭,竟然违抗军令提前对清军发动进攻,占领了山头。
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喊如果再让法军进来,如何面对两广百姓,说完冯子材身先士卒冒死冲入敌军大营,法军轻敌没有想到清军中还有不怕死的人,双方展开血战,法军被击退。
第二天黎明,法军发动猛烈攻击,冯子材发动总攻令,几万清军蜂拥而至,法军全线溃退,尼格里兵败逃亡,冯子材乘胜追击,收复失地,冯子材的奋勇抗敌遏制了清军一路败退的状况,扭转战争局势。
虽然中法战争清政府取得了实际上的胜利,但是以李鸿章为主的主和派却决定“见好就收”,与法国展开停战谈判,最终签订了《中法新约》。《中法新约》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统治,在中越边境开辟通商口岸,中越边境的铁路与法国商人共同修筑等,战败的法国人获得了一系列他们战前想要的权益,清政府虽胜尤败。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抗法民族英雄冯子材走完他八十六的历程,谥号“勇毅”。冯子材去世以后他的子孙后代现状如何?
冯子材之子冯子材一共有五位夫人,共生育十三个儿子,八个女儿,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冯相荣、冯相华、冯相钊、冯铭锴。
冯相荣冯相荣出生于同治四年(1865年),十三岁就跟随冯子材捉拿李扬才,十九岁跟随父亲冯子材到镇南关抗击法军,1885年3月,法军进攻镇南关,冯子材采用攻其不备之策,夜袭法军,杀敌无数,两天后法军发动反攻,占领山头。此时的冯子材已经年近七十,他带着儿子冯相荣冲向敌阵,拼死抗战,众将士受到冯子材父子的激励,纷纷对法军发动攻击,杀死了数十名法国将领。
冯相荣因抗击法军有功,被保荐为知府,二十一岁升任道员。中日战争期间,冯相荣抵抗日军,民国时期主持地方军政,任钦廉绥靖处督办等职务,1919年冯相荣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冯相华冯相华出生于1866年(同治五年),中法战争期间跟随冯子材抵御法军,与法军搏战,因抗击法军有功被保荐为知府,中日战争期间,冯相华驻守浙江,防御日军,冯子材去世以后,回到家乡服丧,后来担任钦州中学校长,灵山、防城县县长等职务,1929年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冯相钊出生年月不详,他是冯子材的第六个儿子,清政府统治时期任合浦知事,民国时期任钦廉道尹。
冯铭锴冯子材第七子,清朝统治时期,在自己的家乡钦州担任团练总办,民国时期,担任陆军统领、边防督办、邓本殷部师长等职务。
冯子材曾孙女冯绣娟冯绣娟出生于1930年,她是冯子材的曾孙女,也是刘永福的外曾孙女,曾经是钦州第一中学的特级教师。
在冯子材的籍贯问题上,史学上一直存在争议,冯绣娟退休后,曾经展开过一次寻根之旅,并最终验证,冯子材的祖籍在江南,后来迁徙到广西博白,长期居住地在广西钦州。
结语镇南关之战,冯子材击退法军,战争形势发生了逆转,胜利天平开始倾向清军,自此清军反败为胜,当法军战败的消息传到法国以后,茹费里内阁不得不选择下台,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冯子材,如果不是他舍生忘死,奋勇杀敌,击退法国侵略者,就难以取得镇南关之战的全胜,为此冯子材也被誉为民族英雄。
冯子材的子孙后代出名的不多,他生前叮嘱家人,如果形势不利,要回到自己的家乡,我们永远都是中国人,不要受外国人的奴役。可见冯子材不仅自己热爱祖国,他把这样爱国主义精神传递给自己的后代,冯子材的儿子们受到父亲的影响,奋勇抗击外敌,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英雄壮举值得世人称颂。
华氏家谱排续常识
本文2023-10-08 22:25: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