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郑氏族谱序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重修郑氏族谱序言,第1张

文丨郑强

盖闻慎终追远,圣人所重;循枝溯源,凡夫亦为。故《礼》叙人道亲亲之教,《书》倡九族既睦之言。爰自书契以来,国有信史,族有家乘,百代千世,绵延不绝。降至唐宋,谱牒之学大兴,至有专门名家者,俨然显学矣。自兹而后,士庶泯,衣冠衰,谱系之学渐亡矣。然尝言之,追根溯源,谱牒之续不可废也。盖谱系之作,所以明昭穆伦次,序长幼尊卑;上以继先贤之懿行美德,下以启后昆之典型垂范,内以凝族众于疏离,外以示熙和于乡邦,敦亲睦族,功莫大焉。

惟我始祖  仲友公世居高密里仙庄,固康成公之苗裔也。明初  始祖随母氏负罟至于新城,遂世代居焉。吾房自十一世祖始迁徙至马尚。念我  始祖披荆斩棘,创基业于筚路蓝缕之间;栉风沐雨,奠家园于风雨飘摇之际,历经五百余年,枝繁叶茂,椒蕃日众,已然大族也。吾郑氏之有谱牒始于族高祖    独复公,艰难草创于万历丁酉之际,不啻大辂之椎轮,繁曲之先声。后经历代先祖递加修补,踵事增华,吾族之雁行次序,粲然明矣,然皆为写本,至民国三十一年重修时,始付梓人,迄今逾一甲子矣。

方今经济发展,物质昌明,然风俗渐近浇薄,人心日离淳厚,迁徙辽远,负笈他乡何止万里;辗转频仍,落籍异地岂惟数人。至有一族之中、五服之内,谋面不识,混同于路人,良有以也;长幼失序,犯祖宗之名讳,诚可叹哉!族内有识之士鉴于此,痛心疾首,登高而呼重修世谱,众人咸响应之。小子有幸侧身其中,身历其事,展卷恭睹吾  先祖迭代累修之世谱,焕然、粲然、明然、昭然矣!识祖先创业之艰难,体先人懿行之是鉴。水源木本之思,尊祖敬宗之意,油然而生焉。《中庸》曰: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故而不揣浅陋,附骥赘言,俾后来者深体此意。万叶千枝,俱是一根所系;百丁千口,同为一身之后。江河浑灏,溯源星宿则一焉;百世不祧,祭祀木主则同矣。

赞曰:

二十二世孙  郑强谨识

强圉大渊献乙巳月  丁巳日          糓旦

     

 

看了安俗赵村(赵四)家谱上的14篇谱序(苏轼的《谱说》不能算序),私底下给他们的“作文”进行评分,觉得,还是下面两篇写得最好,写得不落俗套,没有其它谱序中常见的空话、套话,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发现,对于现在赵氏后裔认清自己的来龙去脉帮助还是挺大的。虽然赵村的家谱上有不少名家留下的笔墨,如钱宰、程立本、于谦、骆问礼等,但那不过是赵氏后裔为自己的家谱增色而已。所以,如果要我来当评委,决定给下面两篇谱序的作者评一等奖。

有几个名字在这里解释一下:

1、安俗赵氏的“安俗”,是明清时代诸暨的一个乡的名称,它就在今赵四村附近一带。故家谱称“安俗赵氏”,按现在重修家谱的说法,应该叫“暨阳安俗赵氏”。

2、安俗赵氏的始祖是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的后裔,是从“龙泉”迁过来的,这个“龙泉”也是当时诸暨的一个乡,在今璜山一带。

3、赵村的发祥之地在“五相”,也就是说,从璜山刚迁过来的时候是住在“五相”的,这个“五相”,就是“赵五相”,现在变成住宅小区了。

4、家谱中多次提到了“龙华扦葬”一事,“龙华”是地名,可能是山名,我不清楚,“扦葬”就是从坟地把死人的骨殖取出埋在事先看好、风水好的地方,所以赵村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为祖宗迁墓一事,赵村的风水就是这么迁好的。

燕王四世孙、少师昌国公,官于暨,即家于暨。高宗辛亥绍兴元年七月封太祖,后令话为安定郡王。考宋史,令话后改令詪,少师第十一子也。三传至师熊,住安俗赵村,为赵村始祖。后孝宗登极,又封令詪四兄令玲、次子子涛为安定郡王。再传至师熙,住南门为南门始祖。 两祖群从昆季奚止数十余人。迄今,从数十传,后亿数。十传前如睹当年雍睦之风者,尽缘宗谱之由来旧已。顾作谱难,续谱更难。自欧苏而降,士大夫争相慕仿。家有其书,延及后世,士庶编氓,相率成风,其孝思锡类于是益广。及观叙述先世,往往远求得姓以来爵禄通显、道德明著者,奉为始祖,以光宗祊,虽水源木本不忘所自,意甚忠厚之至。然千百年来,遥遥华胄传闻于文残献缺之余,其冒拜汾阳者亦复不少矣。此作谱之难也。若夫前人未完之志,须为前人继之,后人未发之绪,当为后人引之。必敬慎郑重,缮完修辑,使所续之书揆诸数十世以前,与数十世以后之人心无一相刺谬者,始称续成高手。况事经三十余年之久,族内存亡不一,生长卒葬,嫁娶嗣续,必至棼如乱丝,莫可把梳,稍有不慎,所称世经人纬、礼达分定、情深而文明者,鲜有不尽成空言者矣。此续谱之所以更难也。今赵村之续修也,不数月而告厥成功焉。潮当过其谱局而谛视之,其诸老家长监造甚肃,其董事广立规例,井井有条,本已传之书,殚新续之力,严而公勤,谨而不繁。由其合而合之,一本之中又有本焉,何难远追锡姓之前;由其分而分之,则自一世十世以至百千世,无不可按籍而稽,披图而考;举凡前人所未完,后人所欲发者,一续而无乎不续,尊祖、敬宗、收族“三善”兼赅,奚止补残起废仅存三十余年所未备而已哉!行见老者长者谔谔于上,壮者少者唯唯于下,孝弟之心油然共生,一堂雍雍之风,洵有不愧少师后裔者。谱既竣,为道其成之易且速也,盖由续修之得其人焉。尔是为序。

嘉庆戊午重九日

族裔孙惟潮拜撰

安俗赵氏,少师昌国公之苗裔也。予览其旧牒,公生子十有一人,卜葬邑之龙泉乡,南门、山下诸巨族,皆为公后。其始迁安俗者,则公幼子,安定郡王令詪公第七世孙也。公讳孟贤,行祐一,推所自出,故尊福一公讳舆琼者为第一世始祖。 彼时金元纷继,蠧简残篇,未免脱略。自明洪武十年修辑,而后数百年来修者再三,续者四五。信乎!其为赵氏之完璧矣。然而,在昔先人言多直率,父传之下,书缺有间,列其名不书其行,书其行不列其名,纷然错出,或不便于稽查。至于嘉庆戊午则又焕然一新矣。既于父传之下书其名,又于子名之下书其行,俾后之览者一展卷而知为某公之子行第几,则行第几者即某公之子也,行第几者为某,则某公之子即某者,参互相证,回环以考,了如指掌,皎若列眉,宗谱之法庶乎备矣。自嘉庆戊午至今道光丁亥,仅三十载耳,历年未记事必真,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其谁曰“不然”,而执事者则曰“否”,“否”抑又未也,盖史氏编年之法必书“某年甲子”,赵氏之谱则仅书曰“某生于某甲子卒于某甲子”,今则甲子之上又加其年之次数,岂不翻然更新矣乎?予因之有所感焉。 (家谱模糊看不清缺一行) 于周宦游于秦汉晋唐,至于有宋则崛起而为帝为王,由是以降,而元而明而清,显晦不一,出处殊途,散居于闽、广、江、浙之间者,盖星罗而棋布。独安俗一派,二十余世绵绵绳绳,相承弗替,居心类多,缜密作事,务求精详。思之深者虑固远,积之厚者流自光。伫见人文蔚起,作王国之珪璋,垂勋名于竹帛,将宗乘改观,则又耳目一新之侯也。爰为重新,记以志毕,万之后必大云。

道光七年岁次丁亥律叶无射全浣之吉

廪膳生陈祁枚撰

辅助资料:

吾暨巨族首推赵氏,余试历考宗支,其源出于高阳氏虞伯益,后十三世传至造父,周穆王赐赵城,因以为姓。历春秋、汉、晋、隋、唐,名宦未及殚述。延至五季,禅周而起为宋太祖高皇帝。传十八君,历年三百,云永其间,胙土分茅,难以备举,惟安定郡王受封熙宁为濮王首派者, 初嗣迁龙泉,再传居安俗,五相发祥,龙华扦葬, 则固彰彰在耳目间也。(引自《雍正四年续修宗谱序》)

近几年来,兴修家谱悄然升温。在湖北,修家谱方兴未艾,中华昌氏家族耗费近百万元,历时六年修成八卷通谱,追溯历史千年。寻根问祖的情感涌动背后,人们正在寻求宗亲文化的认同。

昌庆旭先生系湖北省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中华昌氏通谱》主编、第二届中华大族谱国际会议副秘书长。“说起家谱,稍微有点年纪的人都不陌生。不过,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人的家谱历史,几乎与我们的文字历史一样漫长”,昌先生告诉记者,早从商代开始,中国人就有了文字家谱。“我们都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甲骨文。研究发现,甲骨文当中,就有一些是专门记载一个家族人物、世系的甲骨。如三千多年前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家谱’《儿氏家谱》,这里的‘儿’,就是后来的‘倪’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用文字记载的家谱。”

昌庆旭认为,家谱以血缘为基础,修家谱是为了构建同一血源的谱系。“虽然宗法制度早已消亡,一个宗族也历经迁徙沿革,分散繁衍,但伦理是不灭的,人伦关系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今天当人们在谈论宗族时,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依恋”,随着生活的富裕,人们逐渐萌发了强烈的“寻根”和乡土意识,使得族谱复兴。

显而易见的是,修家谱不仅有利于地方和谐建设,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意义非凡。昌先生认为,随着世系繁衍,血缘关系在族谱中已非常稀薄,修谱更多的是为寻找文化认同。通过修谱建立起的宗亲网络也成了另一种人脉关系网。据介绍,曾有一位詹姓学生不幸患上白血病,却因家贫无钱医治,詹氏宗亲得知后,一周内就募捐了数万元,而这样的扶贫会在各姓氏宗亲中都存在。

1.姓氏源流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

2居住地地情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一个家族的发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

3.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

4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

5人物传

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

6大事记

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

7字辈谱

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

      国不可无史,地方不可无志,家族不可无谱。史可知古今,志可明衍变,谱则可辨支系、昭亲睦、别长幼、备遗忘。是故,凡家族修谱,旨在弘扬家风,继传家训;承先人优良传统,励后代奋发之气。饮水思源,见木思本。家有谱,如水之清源不断,木之根本不失。

        吾和顺尹氏始祖图功,初讳基,号安叟。因常谓"大丈夫不出仕图吾君,则功勋垂手可建国,即平生之所期许。"故改讳为"图功"。原籍四川重庆府巴县。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奉命随傅有德、蓝玉、沐英征金齿、腾越南来。事平,驻军腾越,以军功授指挥赠武德将军。和顺寺脚、尹家巷(含大石巷)、尹家坡保存之《尹氏宗谱叙》称:"当明太祖定鼎南京,荡除伏莽。命傅公、汤公平蜀。时当事者,上执事。公遂备列行间,相继平滇,以军功补千户,诰封武德将军。"因云南距京城远,边境多战乱,明设镇守云南总兵官,沐氏世袭此职。始祖图功作为沐氏部下得封官授田,随即卜居于"阳温暾"村(和顺古称),世代留守边地。《尹氏宗谱叙》亦有"公乃遍历腾境,见一隩区,其山如砺,其河如带,一派和喣之气,洋溢郊坼;万仞明秀之峰,接联霄汉。顾而乐之,不忍舍去,访诸土著,知为阳温暾村,遂卜居焉"的记载。自始祖图功始,褴褛开疆,披荆斩棘,定居于和顺六百多年,子孙繁衍,已传二十四代,人户千余家。居于尹家巷、大石巷、寺脚、小尹家巷、尹家坡,扩展至朗蒲、荷花、尹家湾、中和以及县外干崖、南甸、龙陵、芒市等地,更有远至东南亚、欧美、澳洲者。始祖灵根深,瑞叶繁,名公达人辈出。或出仕国家,或雄财异域;或以文称,或以武显。此皆吾祖洪仁硕德,是以庇荫后代于无穷也。

        吾族先辈,不忘根本,重视宗族源流,早在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就开始修族谱。《尹氏宗谱叙》记载:"我七世祖愿公,聚集族众……族谱之修,其自兹始与。"然而,和顺各姓祖人,明以前相当一部分属军籍,因此宗谱具有军册之名实。到清兵入腾,宗谱中的军籍就成了"犯货""危禁品",于是"奈腾明季兵燹之后原本损坏"不意十二代间忽为隐匿"之类的记述,都见于各姓新修谱序中。至康熙年间,十一代祖梦鲸续修《尹氏宗谱》(寺脚、尹家巷、大石巷枝谱),之后十八代祖兆荣抄录了此谱并完整将之保存下来,成为现今留存最早的宗谱。至嘉庆间。十四代祖直臣又续修了《尹氏宗谱》(尹家坡枝谱)。这两部宗谱记录了和顺尹氏家族源流、始祖及其子孙名字,是今天续修《和顺尹氏宗谱》的重要文献资料和关键依据。

        今天,吾族修谱之首要在于"正本清源"。即明确和顺尹氏到腾始祖为尹图功还是尹土,尹图功是否是尹兰之子。查阅现今留存的和顺两部尹氏宗谱,皆以尹图功作为始祖,且谱中皆录有《明授衔千户诰封武德将军尹氏始迁祖图功奴实录并历传宗支族谱叙》一文。在文昌宫镶刻之《和顺乡两朝科甲题名录序》中,开头记有各姓各始祖名:"寸太师庆,指挥;李黑师波,卫所千户;尹图功,卫千所;刘继宗,总旗官;张正,总旗官;贾寿春,腾冲守御。"吾族先辈尹子鉴在《说和顺之原始》中云:"初至和顺者,为李、尹、寸、刘、贾,五姓都属四川巴县人氏……尹图功授千户指挥,赠武略将军。"子鉴公又在《先伯尹为裳先生传》中云:"伯父尹氏,讳蓉,为裳其字……始祖图功,原籍西蜀巴县。"子章公所撰《赠登仕郎敬之尹公墓志铭》中亦云:"公讳其懋,字敬之,而德庵则其号也。吾族为西蜀巴县籍,自始祖讳图功于前明洪武间以武功奉调籍腾。"以上均是确凿实录,有史可据。

        另外,现存放于和顺尹氏宗祠内的图功始祖墓三方残碑也清楚地证实了图功就是和顺尹氏始祖。该墓修建于明正德十二年(辛丑,1517年。后附说明),从建墓子孙名字能辩认者有"愿、思、元圣、尚儒、尚思"判断,此时尹氏已传至七世。残碑中其一为主碑,虽碑头断失,其上刻字亦有人为破坏,但"千户始祖讳图功尹太公墓"刻字仍可辨认。2001年3月,和顺尹氏族人重修图功始祖墓,于3月18日发现明代原碑深藏于墓基下,书字为"明授封千户尹主公宗亲墓"(见尹文和撰《始祖图功事略及尹氏源流实录》),而有论者将之误断为"明授卫千户尹土公宗祖墓",并以"土公"就是"图功"音近及一人多名附会,由此臆断"土公"就是"图功"。然而,按古汉语语法与训诂学对人之称谓习惯考据,显然,"土公"之"公"为对人的尊称,并非人名;而"图功"之"功"是人名之一部分,"图"与"功"二字,绝不能分开。故将"图功"与"土公"混为一谈实为谬也!至于一人多名,目前无确凿资料能够证明"图功"就是"土公"。且《腾冲县志》载"到腾尹姓始祖有尹兰、尹海、尹图功、尹睿天"等四人,亦证实了尹氏到腾始祖中有尹图功其人,"图功"绝非"尹兰"之后。

        若图功就是尹兰之子,则从图功始祖墓修建于明正德十二年(1571年)、建墓时吾族已传至七代的信息判断,建墓距图功到腾约135年,此时吾族的六代、五代、四代乃至个别三代亦有健在者,那么,认"图功"而不认"尹兰"始祖就显得十分荒谬,且查阅和顺两部尹氏原谱均无"尹兰"其人。而"尹兰"与"尹图功"同为两支尹姓到腾始祖,则两人均无父子、兄弟之血缘关系。和顺尹氏到腾始祖为"尹图功"确定无疑矣。

        修谱中遇到的又一困难源于嘉庆间十四代祖尹直臣所修的《尹氏宗谱》(尹家坡枝谱)中始祖虽为图功,但从二世祖起,出现所录各代祖与寺脚、尹家巷、大石巷和小尹家巷枝谱不能接合的情况。此问题早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腾冲尹氏第二次联族会中就进行过争论,莫衷一是。2001年腾冲籍尹氏联族并编修《腾冲籍尹氏家谱》时,有人误将和顺尹家坡支系归为"尹土"后裔,从而成为"尹兰"子孙。这是一种历史的错误,应予以纠正。基于十四代祖尹直臣所修的《尹氏宗谱》和尹家坡枝系均明确认定图功为共同始祖这一事实,结合上述考据推论,本着"求同存异""尊重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原则,以增进和顺尹氏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促进和谐发展,应将尹家坡枝系归入和顺尹姓始祖"尹图功"后裔而列入谱内,并将续修谱定名为《和顺尹氏宗谱》。

        历来修谱,卷帙浩繁,工程巨大。余耗三年时间,详察祖茔、先人之碑记、采访父老之传闻,搜集、整理文字资料,探寻、考证遗迹遗物,问询、求教族内外师长。秉承"述而不作"的叙史原则,并遵从"蓝本寻祖,按辈下排,男女并重,娶赘加括,嫁就不续"的修谱宗旨,终于完成《和顺尹氏宗谱》初稿。奉送刘振东校长、马有樊先生、培健族长、伟章先生和义虎先生等方家、长辈审阅校正,诸方家、长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点。礼请有樊先生为本谱题写了书名,更使此谱增色不少。在此向他们致谢!同时还要感谢族内外对《和顺尹氏宗谱》给予鼎力支持和帮助的师长、亲友和同事们!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年代久远、历史资料局限以及本人工作繁杂等原因,《和顺尹氏宗谱》肯定会存在错误和遗漏之处,还望族人、方家批评指正;更待吾族后来者,发现此谱有错能正之,有漏能补之,有断失能续之。也希望后世子孙览斯谱者,能"念祖泽绵延与宗功之博厚。溯渊源于累世,益思大振其家声;奋事业于当时,各欲光辉其祖考。"诚能如是,则足矣!

        早在2013年清明,培健族长、曰蘅叔祖、曰富叔祖等族中长辈就嘱余主持续修《和顺尹氏宗谱》,余以不才,且工作、俗务千头万绪而疲于奔命为辞。诸长辈多次临门敦请,其心之诚,其情之真,其意之切。余虽身为和顺尹氏子孙,因忙于工作、俗务,对乡族甚少建树,早是抱歉良深。况续修族谱是吾族朝思暮想宿愿,更是先父生前允诺族人完成之文债,故余慨然领命,"父债子还",尽余所能,了却吾族之宿愿,完成先父之遗愿。余之所以受此重任,斗胆涂鸦,也源于平日常得先父言传口授,更得先祖、先父遗留之大量乡史、族史和侨史资料。若无此,即使"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今新谱初成,聊以了却先父遗愿,告慰先父在天之灵!是为叙!

                        奉祀二十代孙尹春城      谨叙

                                二零一七年岁次丁酉清明

笔者从相关渠道收罗了全国各地《刘氏家谱》的字派排行,展示如下,看看你属于哪一支?辈分有多高?

刘氏族谱

1、辽宁北镇满族一支

……汝、应、学、养,名、显、文、登,清、时、懋、树,维、国、兴、宗……

注:辽宁北镇满族刘氏:1941年刘恩铨、刘名仁等重修北镇《刘氏宗谱》记载,这支刘氏宗族本是汉族,原籍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俗名山后大户刘家。据先人传述,与汉高祖刘邦、东汉光武帝刘秀均系同族,与宰相山东诸城刘墉更属一派。明朝隆庆五年,又迁居海城县前三台子、新河屯两处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纪中叶,这支满族刘氏已传到第二十代,发展350户2500多人,分布在前三台子屯、新河屯、大二台子屯一带,为当地望族。族谱还记载,该族“移居盛京、安东、吉林、龙江、锦州、盖县、盘山县等处之户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称为兴旺族耳”。这支刘氏宗族的一世祖刘忠死后葬在海山寨东北山,传到六世祖刘德进,生子4人,后裔因此分为4大房。从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讲工商为业,忠厚传家。入军政两界充差者,率皆显耀门第,颇极一时之盛”这个宗族在清嘉庆八年、咸丰七年、民国三十九年先后编修了宗谱。

2、福建南平一支

……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米、尔、祖,万、世、永、盛……

3、江苏刘楼一支

……敦、本、思、敬,绍、廷、克、光。荣、培、希、守,世、泽、延、长……

4、吉安县富田一支

……儒、德、君、明、世、家、道、永、昌……

5、吉安文陂竹山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迪、曰、春、龙、尧、克……

6、吉安文陂镜湖一支

……佑、重、叔、贤、甫、师、元、承、子、嘉、承、志、汝、愈、光……

7、泰和高垅一支

……永、宗、用、促、彦、希、宽、奇、见、先、诚、有、望、积、德、在、宗、贤、训、迪、惟、崇……

8、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开、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9、江西永丰沙溪一支

……厚、松、柏、樟、竹、弥、致、高、难、度、僶、巨、景、文、庭、仕、冠、圣、得、人、德、各、庆、好、施、感、受、发、添、兴……

10、广东紫金一支

……乌、郎、法、琏、应、开、纪、象、崇、永、朝、开、纪、昌、文、字、子、传、兆、志……

刘氏始祖

11、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12、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13、沛县朱王庄藜照堂一支

……昭、鸿、运,庆、履、祥。遵、祖、训,延、绪、长,建、家、政,诗、书、良。为、忠、厚,冠、汉、乡……

14、江苏睢宁永思堂一支

……良、延、荣、保,益、滋、廉、方,笃、厚、肇、隆,英、才、崇、尚,礼、贤、为、本,泽、惠、恒、长……

15、睢宁城东汤一支

……允、守、振、清,恩、庆、光、荣。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树、义、延、培,庭、良、绍、兴。志、远、宏、伟,继、贤、盛、隆……

16、睢宁凌城一支

……其、业、宜、广,维、士、则、良。本、仁、祖、义,喜、尔、寿、县……

17、睢宁王集林庙一支

……金、华、开、启,福、庆、勋、宣,忠、桢、崇、祥,百、世、其、昌,贵、坤、献、锦,新、建、久、远,学、奎、武、扬,宇、元、安、长……

18、江苏徐州铜山一支

……永、保、宗、祖、训,勤、忍、刚、正、宏,传、家、维、孝、友,为、善、本、忠、行……

19、江苏盐城新兴一支

……世、守、其、德,义、孝、承、先;人、如、达、立,家、必、兴、贤;弘、扬、廉、洁,荣、耀、超、前;书、海、恒、慧,昌、盛、万、年……

20、吉安樟汲一支

……廷、茂、以、文、彦、永、迪、梅、理、日、佐、乾、子、学、祥、瑞、愈、昌、德、配、孔、孟、建、贤、良、允……

21、吉安值夏一支

……子、伯、汭、万、文、武、成、周、绍、继、祖、谋、猷、明、理、心、常、泰、存、仁、福、厥……

22、吉安新圩黄塘一支

……仲、鞠、午、参、十、甲、宏、如、文、孟、孔、乔、存、荣、念、齐、尧、方……

23、吉安新圩乡城山一支

……仲、珪、亨、伯、春、仁、德、用、文、高、显、于、渊、邦、从、逊、绍、可……

24、吉安大陂一支

……武、昌、翊、朝、刘、明、光、元、亨、利、贞、大、昌、永、隆、吉、祥、孚、嘉、允……

25、吉水绕源远庆堂一支

……先、绍、光、璠、元、亨、廷、清、永、盛、仁、义……

26、吉水五坊一支

……彦、大、浚、应、容、允、元、已、祐、臧、缉、福、扁、棒、朴、宗、日、云、槐……

27、泰和江夹洲一支

……曰、明、和、震、可、淑、济、均、友、存、永、福、叔、广、崇、京、瑞、应、祯、祥、德、愈、昌、修、齐、道、貌、岸、然、学、建、明、良、安、仁……

28、泰和樟塘龙陂一支

……子、叔、资、朴、荣、常、举、一、士、慰、甲、显、承、光、荣、德……

29、泰和下坊一支

……元、宗、德、光、明、允、有、年、钦、崇、昌……

30、泰和苑前东皋一支

……惠、子、两、鲁、宗、文、以、子、珍、彦、琠、孟、敏、元、春、怀、天、大、承……

刘姓分布图

31、泰和苑前洲刘村一支

……承、子、均、以、克、仲、叔、广、志、卿、尧、梦、维、同、达……

32、泰和钱塘一支

……存、文、礼、仲、惟、元、希、宽、奇、见、国、振、光、望、积、德、在、宗、贤、训、育、须、从、典……

33、泰和文塘一支

……嘉、如、鸿、文、隆、宰、卿、相、廷、翰、朝、国、恩、荣、钦、诏、授、爵、禄……

34、江西白石一支

……宾、贯、麾、壁、洞、甫、治、表、焕、坪、钦、源、梁、长、仲、元、效、树、福、惠、瑞、菊、育、君、峰……

35、赣州章水水西一支

……武、昌、翊、朝、积、兴、应、广、天、大、运、启、定、吉、祥、孚、嘉、允……

36、湖南宁乡古塘基一支

……基、钜、润、兰、煐,垂、铭、永、树、熏。培、钟、源、本、烈,增、锡、汝、模、烝。均、鉴、泽、荣、耀……

37、湖北监利古柏堂一支

……开、振、宏、绪、茂、义、耀、儒、传。清、源、启、先、德,甲、第、永、联、芳。孝、友、传、家、远,诗、书、启、善、良。安、邦、承、大、道,治、国、焕、文、章。英、贤、定、新、体,齐、国、图、富、强。政、宪、扬、廉、洁,华、宁、乐、同、康……

38、湖北咸丰一支

……元、富、贵、崇、子、思、受、永、应、仕、文。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39、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允、光、于、文、德,期、尔、长、世、泽。良、能、方、可、贵,用、贤、以、为、则。先、祖、源、陶、唐,汉、代、辉、宇、光。宗、功、启、后、继,大、业、期、尔、扬。乐、维、真、善、美,德、尚、廉、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世、泽、长。修、齐、治、平、本,昌、明、福、寿、康……

40、湖北利川毛坝一支

……宗、志、洪、思、楚,大、显、文、养、承。士、伯、庠、开、远,永、世、万、代、兴。庆、衍、华、簪、遗、泽、长,弘、蒸、燕、翼、仰、名、扬。箕、裘、丕、振、家、声、盛,奕、禩、云、礽、姓、字、香……

41、江西省全南县一支

……均、景、叟、可、尚,允、绍、庭、刘、大。刘、天、思、嘉、世,永、定、期、昌、隆;盛、国、为、梁、栋,圣、朝、泽、恩、崇。诗、书、传、奕、冀,恒、泰、庆、奇、逢;志、高、鸿、发、达,才、洪、涵、祚、昶。德、声、荣、裕、远,怡、方、添、正、刚;君、子、常、守、礼,儒、士、惟、文、章。哲、克、群、伦、霖,甘、润、万、方……

42、重庆万县董家猪羊坝一支

……君、子、泽、长,善、人、祚、永,观、国、之、光,承、家、有、庆……

43、万州董家岩大地坪卫生寨一支

……贞、元、启、泰,肇、衍、隆、兴,绳、其、祖、武,克、光、德、心,存、仁、履、义,永、恭、康、宁,敦、汝、有、于,世、守、一、经……

44、河南省濮阳华龙区南里商一支

原派:……树、人、宗、光、显,培、善、传、世、长,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现派:……树、人、宗、世、泽,格、先、子、孝、顺,继、志、自、荣、昌……

45、河南信光山县十里店一支

……立、世、秉、直、诚,懋、义、敦、仁、斯,为、德、本、传、家,崇、诗、礼、安、常,守、正、 广、福……

46、河南信阳一支

……凤、文、显、树、玉……

47、北京一支

……志、国、兴、成、业,安、邦、永、贤、明……

48、河北一支

……泰、道、沛、崇……

49、江苏一支

……堂、诗、礼、遵、亭……

50、广西一支

……京、太、文、庆、合……

51、湖南郴州一支

……朝、臣、元、尚、良,尊、先、贤、肇、运,继、启、发、昌、明,敦、本、传、家、顺,诚、心……

52、湖南华容一支

……天、国、祖、邦、钦、鸿、廷、永、文、昌、德、世、忠、贞,有、时、显、著、云、龙、际、扶、保、王、朝、寿、宇、清……

53、河北省故城县小庙乡刘洼一支

……孟、瑞、世、凤、文、华、通、顺……

54、山东一支

……佩、振、嘉、生,继、业、长、洪,士、同……

55、山东省夏津县新圣店镇徐庄村一支

……义、承、先、泽,自、今、维、新,书、庭、有、训,家、世、长、春……

56、河北威县一支

……广、华、万、世、昌,安、邦、庆、永、祥,民、心、从、大、道,勤、学、自、成、章……

57、重庆市璧山县三合镇刘家沟一支

……盈、月、朝、天、子,宏、仁、万、世、芳,光、宗、荣、显、耀,永、远、震、乾、坤……

58、广传公第八子巨涟公后裔……禹、万、清、国,元、亨、利、贞,祥、延、奕、世,文、章、道、德,光、耀、祖、宗……

59、广西贺州一支

……家、学、代、昌,守、道、成、仙……

60、安徽肖县一支

……夕、光、世、纪……

百家姓——刘

61、山东泰州一支

……严、新、寿、百、庆……

62、山东一支

……世、宗、要、士、梁……

63、江西吉安县一支

……先、德、诗、书、启、文、章……

64、山西祁县来远乡张登村一支

……形、太、玉、荣,世、学、登、廷,克、广、德、新,永、照、大、统……

65、辽宁凤城一支

……尚、登、文、起、应,国、美、天、志、庆,玉、凤、贵、法、德,永、远、聚、宝、峰……

66、四川渠县一支

……正、大、光、明、中、庸、尚、德……

67、河北黄滕庄一支

……世、守、中、合,习、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

68、天津大港一支

……天津建市前属于河北省,因而天津刘氏大多自认为河北刘氏。如天津市大港区刘岗庄刘氏,就是属于河北沧州聚馆刘氏一派。据道光二十三年奉旨率领4个儿子和2个侄儿随驾北迁,落籍于直隶沧州东北乡聚馆,成为聚馆刘氏的开基始祖。到今天,聚馆刘氏后裔人丁兴旺,广泛分布于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69、山西太原一支

……据《太原文存》卷8《刘氏族谱序》记载,太原刘氏形成于明朝,以刘信为开基始祖。刘信,明成化时人……

70、山西芮城一支

……形成于明朝初,以刘敏为开基始祖。该族以“孝悌堂”为堂号。至明嘉靖时,有第7世孙刘良臣,始创修芮城《刘氏家传》,明万历时刘良臣的儿子续修。清康熙时,刘敏第十四世孙也即刘良臣的第七世孙刘士锡,再次重修《芮城刘氏家传》……

71、山西岳阳一支

……据清咸丰时手抄本山西岳阳《刘氏宗谱》记载,该支刘氏家族形成于明初,以刘美天为开基始祖。刘美天在洪武年间定居岳阳县金堆里石佛叠,传到第七世时分为四大房,分别居于岳阳县罗家山、弱柳、凌云、邓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创修族谱。现在,这支刘氏家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美天的第24代……

72、山西徐沟太常村一支

……据民国二十六年手抄本《太常村刘氏系图》记载,该支刘氏形成于明初,开基始祖刘仲礼,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太常村。到今天,该支刘氏已传到始祖刘仲礼的第27代……

73、山西交城一支

……据民国末年刘学光编交城《刘氏世谱》记载,这支刘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徒居山东省济南恒台县等地,清朝光绪十五年以后,才陆续迁入山西省中南部八县。民国三十七年,有一支又由屯留迁入交城瓦窑村落籍,此后到今仍居于此。这支家族现在已传到第23左右。据族谱记载,该族历史上较著名的人物有刘麟,曾任直录河间府通判;刘泰华,曾任下德骑尉、候迁守备;刘志通,曾任安徽怀远县丞;刘得洪,任江西浮梁知县,补用知府……

74、山东滕州古滕一支

……清朝道光十八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纪开始,使用如下统一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寿82岁。夫人泰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元—刘武—刘雄—刘完—刘傥—刘学礼—刘钧—刘芳申—刘恺—刘培新—刘仕俊—刘永清—刘振方—刘玉珂—刘欣韶—刘性善—刘守辰—刘聚真—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注: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此后数百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

74、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一支

……曹县刘氏历史上曾6次修谱。从始祖“闻”字派开始,这支刘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诗: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自始祖刘闻政至六修族谱主修传递世系如下:刘闻政—刘汉—刘良惠—刘彦书—刘暗修—刘源—刘兆麟—刘本宏—刘堪—刘禄—刘朝征—刘来道—刘科—刘道佑—刘崇诏—刘世亭……

注:形成于明末,来自江苏丰县,以刘闻政为自单入曹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始祖。据刘恒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刘世亭、刘乃邦等编修的山东曹县刘寨《刘氏族谱》记载,曹县刘氏属于丰沛刘氏大宗中的梁王刘武一支,原籍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明朝末年因战乱迁到山东,落籍山东省单县西南约50华里的刘方店。开基始祖刘闻政,又自单县迁于曹县东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业,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因改丁堌村为刘寨。刘闻政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余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集中分布在曹县和单县西南各村。

75、山东菏泽刘楼一支

……据民国二十三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90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刘邦的第73代左右……

76、浙江敦典堂一支

……据浙江图书馆乾隆壬寅版敦典堂《刘氏世谱》记载,该族以唐末节度使刘世容为第一世开基始祖。第五世刘诲迁婺源清塘;第六世刘与为敬兴派始祖;十四世刘昌为株树下派祖;太二为楼下派祖;刘八二为上门派祖;刘八四为后山派祖;刘震六为中门派祖;第十五世刘新为门亭里派祖;刘齐为大坦上派祖;第十六世刘志为刘源派始迁祖;刘延为姜冲派始迁祖。刘源分支的传递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升—刘义荣—刘海—刘与—刘泰—刘仕—刘瑀—刘一四—刘伯六—刘千四—刘千七—刘太三—刘桂—刘志—刘尧—刘四—刘贵保—刘长宁—刘景旺—刘鉴—刘润—刘汝直—刘文焕—刘以时—刘一镜—刘汉琮—刘是桂—刘天荣—刘有基—刘廷臣、刘廷爵……

77、浙江上虞一支

……据浙江省图书馆藏民国九年怀贤堂《刘氏宗谱》记载,浙江上虞刘氏以唐朝金紫光禄大夫刘豳为开基始迁祖。刘豳是刘仁晦的第三个儿子,生有4个儿子:刘教、刘敬、刘德、刘度。其中刘教没有儿子,而刘度则生有刘少?、刘少珣、刘少琏、刘少琦、刘少璟、刘少璁、刘少环、刘少璀等8个儿子,于是以第六个儿子刘少璁过继给大伯刘教为后。现将上虞刘氏唐家桥支派的世系抄录如下:刘豳-刘教-刘少璁-刘俨-刘经-刘锡-刘邦昌-刘传-刘天章-刘子木-刘应庚-刘范-刘道益-刘德馨-刘祖仪-刘士正-刘衎-刘溥-刘伯璟-刘克智-刘宗尧-刘时化-刘葵八-刘紫-刘荣-刘允敬-刘新发-刘圣木、刘端木……

78、浙江鄞县悬慈一支

族谱所记悬慈刘氏远古世系……刘迎-刘轻-刘奕-刘清-刘大……

注:形成于南宋,以刘大为迁鄞开基始祖,以刘邦为族谱远古始祖。据宁波天一阁藏民国二十一年。但查《汉书》,元帝刘奭与王皇后、薄昭仪等共生3子:长子刘骜,立为太子,即成帝;次子刘康,封定陶王;三子刘兴,封中山王。其中既没有刘宋或刘箕的名字,而受封为定陶王的不是刘箕,而名叫刘康。因此,族谱所记当有误。刘大大约在南宋时迁居悬慈开基立业,成为悬慈刘氏始祖。刘大生子刘南,刘南生子刘宋,刘宋生子刘世,刘世生3子:刘泽宏——刘松四——刘松六。到1932年刘氏第四次修族谱时,悬慈刘氏已传到开基始祖刘大的第24代。悬慈刘氏进入近代以后人才辈出,如第23代有刘圭瓒,北京高等师范文学士;刘元瓒,北京大学工学士;刘璋瓒,上海光华大学法学士、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硕士;刘诗瓒,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士。第24代刘祁坤,东方工科专门学校毕业;刘祁尚,上海复旦大学肆业……

79、绍兴水澄一支

……属于长沙刘氏大宗,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元朝大德年间由维扬适绍兴水澄巷。后来,族人又有从水澄迁往杭州市和贵州省等处。常山渔溪刘氏:属于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大宗。开基始祖刘嗣恭,是南朝宋南越忠献王刘鋹的第十九世孙。元朝末年由西安迁来常山。第二十九世刘诱,又迁居东。衢县南乡十二庄四都刘氏:始祖刘日琯,江西人,元末任杭州府学教授,避乱迁衢县。衢县南乡十二庄下刘刘氏:始祖刘日暄,江西铅山人,亦任杭州府学教授,元末避乱居此。又南乡十八庄曲溪刘氏,亦称始祖刘日琯,但任仁和贡生,明洪武中任衢县教授,上居南关外金家坞,疑为同一人。龙游刘氏,迁自四川;衢县刘氏,迁自洛阳;海盐刘氏,迁自汴梁;海教育界刘氏,迁自真定;宣平刘氏,迁自江西;象山刘氏,迁自河南……

80、福建南平一支

……自刘楚的曾孙“秀”字辈开始,南平刘氏使用如下字派:“秀茂,国、泰、玉、明,初、孔、白、梦,正、宗、德、仪,永、春、启、元,士、英、子、宁,林、考、岳、恩,生、秉、礼、义,仕、名、朝、庭,克、光、尔、祖,万、世、永、盛”……

重修郑氏族谱序言

文丨郑强 盖闻慎终追远,圣人所重;循枝溯源,凡夫亦为。故《礼》叙人道亲亲之教,《书》倡九族既睦之言。爰自书契以来,国有信史,族有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