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姓 戈氏家谱 戈姓起源 戈姓名人 戈姓的来源 戈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4收藏

戈姓 戈氏家谱 戈姓起源 戈姓名人 戈姓的来源 戈姓简介,第1张

一、姓氏源流

戈(Gē)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

2、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

二、迁徙分布

(缺)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上古夏朝时候,有个东夷族建立的戈国,是夏王朝的附庸国。后来戈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而戈国这个国名,原来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后,少康的儿子“杼”,就并合了戈国,那里不再称戈国,还是称为戈地。而杼又将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随后,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为姓戈姓。常州戈姓先世源于临海戈氏。目前常州地区约有戈姓人口13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064%。历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余略)

三、历史名人

戈讪:明代著名画家,常熟人。

戈文:清代著名画家,苏州人。

戈载:字宝士(1786-1856),一字孟博,号顺卿,又号弢翁,江苏吴县人。父戈宙襄号小莲,著有《韵表互考》、《韵类表》、《字母互考》、《字母会韵纪要》等若干种。戈载世其家学,尤潜心於宋人宫调声律之学。嘉庆十二年(1807年)县学生,选贡士,为大学典簿。“中岁后境日贫乏,始出为汗漫游,依人幕下,佐会计事”。晚乃归里,以词学讲论终老。传世著作有《词林正韵》三卷,《宋七家词选》,词集《翠薇花馆词》多至三十九卷。(词友吴嘉洤谓《翠薇花馆词》凡六十馀卷,见《仪宋堂文二集》卷七《亡友七人传》。)诗集亦有二十卷。另有《词律订补》若干种不传。

戈涛:献县人,清代乾隆皇帝时为进士,在朝中做官。他以书法好出名,而且又著有《坳堂诗集》等。

戈源:戈涛的弟弟,也在朝中做官。他很关心百姓,任官期间,为政宽厚,让百姓受惠得益。而自己勤奋做事,亲力亲为,使许多事得到妥善的解决。

戈宙琦:清代著名画家,吴县人。

戈裕良:字立山(1764-1830),为清代乾嘉年间名噪一时的园林艺术家,他本是画家,后以造园为业,他将绘画艺术与园林建造结合起来,大江南北许多名园均出自其手。戈裕良祖居武进洛阳尚湖墩。出生于县城东门季子庙后。祖辈皆务农为业,其父振英,生四子,裕良行三,因家境清贫,少时即随父兄种树累石。他23岁时父亲亡故,为了糊口,他告别老母出外造园谋生。他筑的假山,别具风格,能浑然一体,巧夺天工,不需借助于牵罗攀藤,掩饰点缀,而逼肖真山,因此人称花园子。到清嘉庆初年时,他已名声在外,乾隆时江南一些官僚豪门,纷纷置园叠山,裕良遂为各地所争聘,得以大显身手,留下许多传世杰作。他的造园技艺堪称神妙,古今名家倍加推崇,称“苏州园林为我国第一,戈裕良制作的园林又为苏州第一。”

戈公振:新闻学家,名绍发(1890--1935),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临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戈氏望出临海郡。三国吴太平二年置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

景州:在今河北省东光县及景县一带。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辈出。

2、堂号

平允堂、平寇堂:明朝时候,饶平县知县戈尚有,执法平允。饶平距海甚近,海盗常登岸骚扰。戈尚有不发兵剿。县内有一种毒草能杀人,百姓常用它做坏事。戈尚有把这些犯罪的 来,宣布“禁止用毒草。已经犯罪的暂不处理,要你们每天拔毒草缴给衙门赎。”大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赎罪都踊跃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个井里,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饮用。海盗突然登岸,在沿海井里提水解渴,所有海盗全都中毒而死。从此海盗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坏事也没法做到了。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为刑部主事。

====================================================================

戈姓宗祠通用对联

〖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临海;

源自戈国。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戈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民称召父;

画得宋风。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保山人戈允礼,天启年间进士,官麻城知县,有惠政,百姓把他比作“召父”(参见召氏联)。后官至工部侍郎。下联典指明代常熟人戈汕,字庄乐,善画,钩染细密,得北宋人画风。又能诗,兼善篆籀书。

文风丕变;

都监有名。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下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

-----------------------------------------------------------------

〖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门双进士;

两朝四画家。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戈涛、戈源兄弟二人皆举进士。献县人。下联典指明、清两朝,戈姓有四人为著名画家。明代有戈讪,常熟人;清代有戈文,苏州人;戈载、戈宙琦,吴县人。

-----------------------------------------------------------------

〖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临危不惧称勇者;

海量豁达号杰人。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戈姓望族居住地“临海”二字的嵌字联。

公诸同好增友谊;

振笔直书表诚心。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新闻学家戈公振(1890-1935)“公振”二字的嵌字联。戈公振,名绍发,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都监著千城之绩;

提举倡正学之风。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下联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

-----------------------------------------------------------------

〖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归附兴朝,武略三建名郡;

昌明正学,文风一新太康。

——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戈预事典。下联典指元代学者戈毅事典。

起源

姒姓,源出有:

源流一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相传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舜因命禹继承有蟜氏祖姓。

另有今人一说,姒姓为伯鲧之姓,鲧为尧之崇伯,尧赐鲧姓姒。禹为其子。春秋时杞国为姒姓之裔国。

姓是尧赐于大禹的,见于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领统州伯,以巡十二部。

源流二

相传少昊子台骀封于诸汾川,其后有沈、姒、蓐、黄等国。当以国为姓。周文王之妻为太姒,出自姒国。

迁徙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姒姓有蟜氏还是上古时期炎黄二帝的母姓。传说中国上古帝舜时,鲧的妻子修己是有莘氏的女儿,因为吞吃了薏苡这种植物而怀孕,生下了禹。因此禹治水成功后,舜便命大禹仍继承姒姓(姒是苡的同音字)祖姓。

夏朝灭亡后,有些夏朝后裔改为夏姓。姒姓的后代也有改为禹姓、费姓、辛姓、杞姓、曾姓、谭姓、相氏、鲍姓、邹姓、欧阳姓、司空姓等姓氏的。明清时期,姒氏后裔从浙江陆续迁到台湾定居。在绍兴大禹陵附近的禹陵村,聚居著大量姒姓后裔,自大禹至今已传至146世,辈份最高的为141世,历代都有纪念大禹的活动。

分布

陕西城固、浙江绍兴禹陵乡、萧山、温州、杭州、四川峨眉、峨边、云南鲁甸、上海、北京、天津、河南杞县、江苏苏州、黑龙江哈尔滨等地均有此姓。

绍兴市禹陵乡禹陵村大禹142世孙姒元谋:已经四千多年了,传到我这一辈已是142代了。禹陵村姓姒的人家有100多户,人口有300多人,其中最小的辈分是145代。

《绍兴市志》主编研究员任桂全:据说,全国姓姒的,总数不过2000人,而这2000多人,又分布在全国各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陕西、云南等地,台湾也有姒姓的子孙。

相关姓氏

夏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水有功,建立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并繁衍出了5000个姓氏。主要有以下:

佀(似)姓

姒姓,与姬姓、姜姓长期通婚,姒氏、有蟜氏、有崇氏(鲧)、夏后氏、有莘氏、杞氏等国(部落)以及周文王之妻太姒、周幽王之后褒姒均为姒姓。自东楼公至简公乃为楚惠王所灭,而其所幸存者亦畏避楚祸潜逃隐居,而不敢自付神禹之后,由五十五代孙行遂,把姒改女为イ即佀(似),形虽异而音同,楚祸甚不得安居,于是逃陕西朝邑由帝王之裔流为庶民,秦火忽炽焚书坑儒佀氏大部又失,汉高祖崇儒重道,六十四代孙传好学深思极为搜剔,掇拾残篇断简之余而次复,绪虽云不辉而大禹相传之脉不绝,至唐黄巢之变及朱温兵争战伐,八十三代孙昌,返迁故里大名府清丰县乜庄,据<<迁民姓氏追源>>考,大寨里固先后皆己乜庄所迁,佀氏后裔发 扬了大禹的传统美德,坚苦奋斗拼搏创业亦从政,从教,从耕,从商,从医,从艺等,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古有佀家楼户部尚书佀钟乜庄的一亩三进士。佀姓现有两大聚集地山东郓城县和河南清丰县。人口20000人左右。山东郓城佀楼村有佀公祠堂 山东省三级文物。

题姓

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缔造者大禹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按史排源,少典氏第二十三代、黄帝轩辕氏第十二代帝杼:帝杼之母,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据史籍《姓觹》的记载:"题,源于姒姓,系夏禹的后代。"据史籍《路史》记载,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后,封夏王朝少康的裔孙东楼公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一带),建立了杞国,以承夏禹之祀。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朝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达一千多年,国君为姒姓,是夏禹的后裔。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到了西周朝初年,周武王重封少康的裔孙东楼公到杞地,他重新建起杞国。

据史籍《路史·后纪》记载,"杞后析于曹东之娄,故号东楼",因此,"东楼"是称号,而非諡号。根据史籍《史记》的记载,杞东楼公是大禹的后代,周武王灭商纣王之后,寻找古圣帝大禹的后代,结果找到了杞东楼公,遂封东楼公于杞,称杞公,史称杞东楼公。杞东楼公的生卒年月待考,逝世后传位于子杞西楼公。之后有史料可考者传延了二十位国君,直到周贞定王姬介二十四年(楚惠王熊章四十四年,杞简公姒春四年,公元前445年),杞国被楚国彻底击灭。成语"杞人忧天",说的就是这个杞国中的人物。

杞国灭亡之后,这支古老的姒姓族人中产生了谐音的题氏,姓氏读音作tí(ㄊㄧˊ),其后又分衍出了一支拆字是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姒姓题氏族人皆尊奉杞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题姓族人现主要居住在山东东阿县牛角店镇和山东平阴县地区。

夏姓

源出于姒姓。相传禹的母亲女志曾梦见流星陨落变成神珠薏苡,她吃了薏苡,醒后便有了身孕,后生下了禹,因此禹得姒姓。禹由于治理了水患,被舜帝封在夏(即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东)。后来,禹的儿子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禹的后代就以夏为姓氏。另外,夏姓还有一支出于妫姓。春秋时期,陈宣公的小儿子公子西字子夏,他的孙子征舒便以祖父的字为自己的姓氏,称为夏氏。

顾姓

出自姒姓,即黄帝3世嫡长孙颛顼大帝后裔,越王勾践后裔。汉朝初年,越王勾践的裔孙摇,因佐诸侯灭秦有功,被封于东颐(今浙江永嘉),后来摇又封自己的儿子于会稽,人称顾余侯。后来顾余侯的子孙以其封地的名称号的"顾"为姓氏,从而又形成一支顾姓居民属于以先祖封号为氏。据史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记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于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

顾余侯被认为是顾氏的得姓始祖之一,他就成为了南方顾氏的鼻祖。三国时期东吴国著名的顾雍就是他的后代。

扈姓

源于姒姓,为大禹王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受封于扈(今陕西省户县一带),建立扈国。有扈氏首领觉得有责任维护传统制度,于是就起兵讨伐夏后启。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由于大禹刚死不久,诸侯们对禹的丰功伟绩还记忆犹新,都愿意出兵助启,所以启就占了优势。战斗开始后,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有扈氏人,后来以原国名命姓,称为扈氏。

谭姓

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疏的方法,结果成功了。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夏侯姓

源出于姒姓。西周时,杞国是夏禹后代的封国。公元前445年,楚国灭杞。杞简公的弟弟佗逃往鲁国。鲁悼公因为佗是夏禹的后代,祖先又被封过侯爵,就称他为夏侯氏。佗的后代便以夏侯为自己家庭的姓氏。夏侯胜,西汉今文尚书学"大夏侯学"的开创者,东平(今属山东)人。他少年时跟从夏侯始昌学习《尚书》,称"大夏侯",常以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曾受诏为《尚书》、《论语》作注疏。

相姓

其中一支出自姒姓,夏朝有帝相,是夏王仲康之子,其后裔支庶子孙,有的以祖上的名字为姓,称相氏。

鲍姓

源出于姒姓。春秋时期,夏禹的后人敬叔被封在齐国的鲍邑(今山东历城县东),所以人们也称他为鲍敬叔。他的儿子鲍叔牙把父亲的封地地名作为自己的姓氏,称为鲍氏。鲍叔牙以善于知人而著称,他推荐管仲辅齐桓公,使齐桓公当上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鲍照,南朝宋文学家,东海(今山东苍山县南)人,出身寒微。他擅长七言歌行,风格俊逸。他的诗反映出庶族地主对当时土族专权的政治现状的不满,主要代表作有乐府《拟行路难》18首以及《芜城赋》、《登大雷岸与妹书》等。

曾姓

源出于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在鄫,并建立了鄫国(今山东苍山县西北鄫国遗址)。公元前567年,鄫国(缯国)被莒国灭掉。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但不忘先祖,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历史名人:曾子(曾参)字子舆,中国汉族人,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后世尊奉为"宗圣"。曾巩。北宋文学家,南丰(今属江西)人。他的散文风格平易,部分文章对当时统治者的因循苟且表示出不满,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国藩,清朝大臣,湖南湘乡人。1853年他筹办湘军,对抗太平天国,是镇庄太平天国运动的主力。1865年开办洋务。与李鸿章。左宗棠等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虽久居高官,但他生活俭朴,教子严格,他的长子曾纪泽是清末著名外交官。等等

卜姓

相传夏帝太康有个弟弟封在莘国(今陕西合阳东南),他的后裔中有专门从事占卜职业的,被人称为卜氏。

娄姓

源出于姒姓。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代贤王的后裔,封夏帝少康的后代在杞国(今河南杞县)。春秋时期,杞国人迁都到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杞君有一支子孙被封在娄邑(今山东诸城县西南),后代称为娄氏。娄师德,唐朝大臣,郑州原武(今河南原阳)人。他长期率军驻扎在青海、甘肃一带,发展生产,使军需供应充足,有效地保证了唐朝西部边境的安全。

巢姓

商汤打败了夏桀后,夏桀逃到甫巢(今安徽巢县西南),他的子孙有一些就留在那里居住了,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巢氏。巢元方,隋朝医学家。他曾任太医博士。所主持编辑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重要著作。

邓姓

夏朝时,帝仲康有子孙被封在邓国(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后人称为邓氏。另外,商朝武丁的叔叔也封在邓国,邓国在春秋时被楚国灭掉,邓君的子孙为邓氏。邓世昌,清末海军将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人,任北洋舰队致远巡洋舰管带。在1894年的中日黄海战役中,致远舰遭日舰围攻,在弹尽舰伤之际,邓世昌率全舰官兵驾舰撞击敌旗舰吉野号,不幸被敌舰鱼雷击中,与全舰250人一起壮烈牺牲。

窦姓

源出于姒姓。夏朝帝太康在位时,荒废政事,不理民情,沉湎于游乐田猎,远去洛水南岸打猎,他的五个弟弟和怀孕的妃子后缗也跟随着前去。这时,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由于不能忍受太康的这种所作所为,就在黄河北岸拦阻和抵御太康回国。太康的五个弟弟和他们的母亲(后缗),就到洛水转弯流汇黄河的地方一个地洞里去躲避和等候太康,等了一百多天也不见太康回来,结果也被有穷氏部落人发现并关入窦(地穴、地洞)中管制起来。后来怀孕的后缗临近产期,就携带着儿子们想办法逃出了避难的窦,奔归有仍(今山东济宁),在那里生下了少康。为了纪念这个历史事件,少康就给他留居在有仍的抒、宠两个儿子命姓氏为"窦"氏,世代相传至今。窦氏族人大多尊奉少康为得姓始祖。窦固,东汉大臣,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汉明帝时,他与骑都尉耿忠率兵12000骑,出酒泉塞至天山击北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西北巴里坤湖)。后又与耿秉等带兵出玉门关,击败北匈奴贵族在车师一带的势力。

戈姓

相传周朝时,夏禹有后代被封在戈(大致在宋国和郑国之间)。他的后人就以戈为姓氏。

杭姓

相传夏禹治水后,把船只交给他的儿子管理,并将他封在全航这个地方。其子孙就将"航"改成"杭",称为杭氏。杭世骏,清朝史学家,浙江仁和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史学及国小,曾受命校勘《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晚年在粤东、扬州书院讲学。著有《诸史然疑》、《三国志补注》等书。

嵇姓

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嵇康,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谯郡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他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是"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他善于写四言诗,风格清峻,代表作为《幽愤诗》;他还擅长鼓琴,以弹《广陵散》著名。

计姓

源出于姒姓。夏禹有后代被封在计国(今山东胶县西南)后来周朝灭掉了计国,计国人便以计为姓氏,称为计氏。计有功,南宋文学家,安仁(今属湖南)人。他曾蒐集唐代文献及口耳相传的诗歌轶事,汇编成《唐诗纪事》。

欧阳

欧、欧侯、阳、区

春秋时期的越国,是夏帝少康的后代所建立的。

始祖是勾践后裔无疆。

史料一般认为欧阳姓得姓于无疆次子蹄(战国秦汉时东瓯首任国君)

春秋时越国与吴国分界线以欧余山为界,欧余山之南(阳)为越国,欧余山相传以越君无余有关。

根据广东新会《区渭泉祖家谱》记载,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伺奉大禹的宗祠,因为夏禹埋葬在这里,食粟于欧山,因而以"欧"为姓。

《路史》所记载的:"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以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详载的:"出自姬姓,夏少康庶子封于会稽,至越王无疆,为楚所灭,无疆子蹄,更封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遂以为氏";

和《姓氏考略》上所说的:"越王无疆之次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欧侯氏,望出平阳。"由此可见,欧氏和欧阳氏都是越王无疆的第二房子孙,而越王无疆,根据考证,则是距今2440多年前越王勾践的七世孙。

唐太宗敕定《欧阳氏谱序》

欧阳氏者,越王之胤,姚(摇)王之始也。越王无疆之子,封于乌程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因以为氏。

北宋欧阳修撰《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谱图序》

欧阳氏之先,本出于夏禹之苗裔。自帝少康封其庶子于会稽,使守禹祀。传二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子曰勾践,是为越王。越王勾践卒,子王鼠与立。自鼠与传五世,至王无疆,为楚威王所灭,其诸族子,分散争立。滨于江南海上,皆受封于楚。有封于欧阳亭者,为欧阳亭侯。欧阳亭,在今湖州乌程欧余山之阳。其后,子孙遂以为氏。汉高祖灭秦,得无疆之七世孙摇,复以为越王,使奉越后。

《路史》"欧条"上记载说:"越王无疆次子,封乌程余山之阳,后有欧氏、欧阳氏。"

《元和姓纂》载"欧:东瓯王之后"。

欧阳六宗世次总歌:

因封受姓曰欧阳,道德文章百世芳。上溯黄帝及大禹,禹第五世名少康。 庶子无余封会稽,二十余世至允常。常子勾践封越霸,传衍六世乃无疆。 伐楚楚伐族属散,子蹄封欧余山阳。苗裔因之为姓氏,五世名摇汉封王。

史料中有很多关于欧越的记载:

越国在夏商周分别被称为瓯越、沤越、欧越,此类记载见于逸周书等记载。

《逸周书》作"越沤"。"夏为瓯、殷为沤、周为欧"。夏时从瓦,可见他们已开始制作陶器;商时从水,标志着他们居于"歧海"边缘;周时从欠,曾有越王次子欧余山封地。

沤越在史书中的记载:

1 《商书·伊尹朝献》记载:"伊殷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鲗之酱,鲛鼥利剑为献。"

2 《逸周书王会》中有"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译文:区阳,贡鳖封。鳖封像貉,前后都有头。)

3 《逸周书·王会》"东越海蛤":"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姑于越纳,曰姑妹珍。且瓯文蜃,共人玄贝,海阳大蟹。自深桂,会稽以鼍。皆西向。"

4 《伊尹朝献·四方献令》"正东越沤"

5 宋罗泌《路史国名纪越沤》(四库本)载:"《(伊尹朝献)四方令》:'越沤在正东。越之分(封)。'或云即'瓯人'。沤、欧、瓯、区,(古)通(借)。"

种种迹象表明,欧越并非起源于蹄之后,而是在夏商周就有欧越之称呼。

所有史料均表明,欧阳氏是越国王族的独一无二的直系后裔,欧阳氏是华夏民族杰出的代表。

莘姓

夏启有个庶子被封在莘,其子孙以当地地名为姓氏,称为莘氏。后来,莘氏也有改为辛氏的。

蔚姓

古代有蔚州(今河北蔚县),当地人称为蔚氏。夏朝时,夏帝少康封他的庶子无余在会稽,让他在那里负责祭祀祖先。无余的后代便在会稽山一带建立起越国。越氏是赵国国君的子孙。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越勒氏、越质诘氏也改为越氏。

禹姓

相传远古时代,中原大地洪水泛滥,大禹用疏通河道的方法消除了水患,使人民安居乐业。禹氏就是大禹的后代。禹之鼎,清朝画家,江苏江都人。他善画人物、仕女,尤其精于肖像绘画,且多为白描。

越姓

远古时大禹治水有功,称禹王。禹王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夏朝传到少康王时,少康将公子无余封到会稽去,在那儿建立了越国。后来越国公族后代中,有些人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说越姓是大禹王的后代。越姓的祖上有许多杰出人物,比如越王勾践,就干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越姓先人还有如:越其杰明朝时文士,又爱习武,他的诗词文章很好,又善于骑射带兵,朝廷任他为河南巡抚的官。越升越其杰的同乡,也是贵州人,在朝廷中当文官,他的学问很好。越英是越升的玄孙,在地方上做州官。越英为人正直,心地仁爱,而嫉恶如仇。他做州官时,地方上风气清正,百姓心情舒畅

一般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基本把中国所有的姓氏都包涵进去了。

相关资料

在中国众多的姓氏中,姒姓可以说是一个小姓氏,分布在各地的姒姓后裔不足2000人。据史料考证,姒姓是一个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姓氏。姒姓的祖先是被世人千古传颂的中国古代治水英雄大禹。大禹也是华夏民族杰出的圣祖。

据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告成后,在江南会集诸侯,计功行赏。大禹去逝后,葬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

大禹,姓姒,名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当时大禹的五世孙,少康的时候,他考虑到祭禹的事情,所以封他的庶子无余到绍兴来定居。因为大禹姓姒,那么他的子孙,姒姓就在绍兴定居下来了,主要是守陵。

清光绪元年所修《祀禹录》中的大禹家谱,记载了从大禹开始,到禹的141世后裔期间姒姓在浙江绍兴会稽山数千年的繁衍过程。如今,在绍兴市,姒姓后裔大约有150户人家,400多人。他们当中的大部分姒姓后裔,主要聚居在大禹陵附近禹陵乡的禹陵村。姒姓的子孙,在中国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名人。据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越王夫谭、允常和勾践,他们都是大禹的子孙。越王勾践是大禹的第44世孙。大禹则是姒姓中最杰出的历史人物。大禹是我国古代的治水英雄,也是华夏民族开国之祖。他的治水精神,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精神,向来受到老百姓的敬重,特别是我们绍兴老百姓的敬重。因为大禹死后,他葬在会稽山下,这里有大禹陵、禹庙、禹祠。历代都纪念大禹。大禹陵位于绍兴市城东南6公里处的会稽山。是一处合陵、祠、庙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自禹葬会稽之后,祭禹活动已持续了四千多年。祭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自古以来的重要祭典。

绍兴从1995年开始恢复公祭大禹。包括台湾的夏氏,河南的禹氏。全国各地大禹的子孙都前来这里。因为大禹的子孙当时封在全国各地,那么便以国为姓,子孙的姓氏据我知道就有23个。其中包括夏氏、禹氏、费氏、辛氏、杞氏等等。而姒姓则是大禹的嫡传子孙。

临海郡:《郡望百家姓》中记载:戈氏望出临海郡。三国吴太平二年置郡。相当于今浙江省东部沿海,象山港以南地区。景州:在今河北省东光县及景县一带。明代景州戈氏,人才辈出。

「戈」源出

戈(Gē)姓源出有二: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当了国君,篡夺了夏朝政权,自立为王,封他的一个儿子浇在过国,另一个儿子封在戈国(位于宋、郑之间),为夏王朝附庸国。后来,少康中兴,灭掉戈国。原戈国后代子孙遂以国名命姓,乃称戈氏。2、出自姒姓,是禹王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寒浞篡夏以后,少康经过努力,终于复国。少康的儿子杼灭掉了寒浞建立的戈国,分封夏朝同姓人于戈。仍为诸侯方国,其后人亦为戈姓。

迁徙分布

戈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戈氏是距今4000多年前一个以戈为名的古国的后裔,《姓氏考略》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上古夏朝时候,有个东夷族建立的戈国,是夏王朝的附庸国。后来戈国公族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而戈国这个国名,原来也是取自地名。在夏朝的少康帝使夏朝盛以后,少康的儿子“杼”,就并合了戈国,那里不再称戈国,还是称为戈地。而杼又将王族中的人分封到戈地去。随后,受封戈地的王族又形成一支以地名为姓戈姓。常州戈姓先世源于临海戈氏。目前常州地区约有戈姓人口1300余人,占全市人口的0.064%。历史上常州戈姓也出现了许多杰出人才。

堂号

平允堂、平寇堂:明朝时候,饶平县知县戈尚有,执法平允。饶平距海甚近,海盗常登岸骚扰。戈尚有不发兵剿。县内有一种毒草能杀人,百姓常用它做坏事。戈尚有把这些犯罪的集合来,宣布“禁止用毒草。已经犯罪的暂不处理,要你们每天拔毒草缴给衙门赎。”大家不知要干什么,为了赎罪都踊跃去拔,很快把毒草拔光。戈尚有差人把毒草投到沿海各个井里,一村留一井不投,供民饮用。海盗突然登岸,在沿海井里提水解渴,所有海盗全都中毒而死。从此海盗平了,毒草也拔光了,奸民想利用毒草做坏事也没法做到了。皇帝知道了,提升戈尚有为刑部主事。

戈姓宗祠通用对联

〖戈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出临海;源自戈国。——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戈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民称召父;画得宋风。——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保山人戈允礼,天启年间进士,官麻城知县,有惠政,百姓把他比作“召父”(参见召氏联)。后官至工部侍郎。下联典指明代常熟人戈汕,字庄乐,善画,钩染细密,得北宋人画风。又能诗,兼善篆籀书。

文风丕变;都监有名。——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下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

〖戈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一门双进士;两朝四画家。——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戈涛、戈源兄弟二人皆举进士。献县人。下联典指明、清两朝,戈姓有四人为著名画家。明代有戈讪,常熟人;清代有戈文,苏州人;戈载、戈宙琦,吴县人。

〖戈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临危不惧称勇者;海量豁达号杰人。——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戈姓望族居住地“临海”二字的嵌字联。

公诸同好增友谊;振笔直书表诚心。——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新闻学家戈公振(1890-1935)“公振”二字的嵌字联。戈公振,名绍发,江苏东台人。著有《中国报学史》等。

都监著千城之绩;提举倡正学之风。——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宋戈颜为池州兵马都监。下联典指南朝戈毅提倡明正文学,文风为之改变。

〖戈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归附兴朝,武略三建名郡;昌明正学,文风一新太康。——佚名撰戈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名人戈预事典。下联典指元代学者戈毅事典。

戈姓 戈氏家谱 戈姓起源 戈姓名人 戈姓的来源 戈姓简介

一、姓氏源流 戈(Gē)姓源出有二: 1、出自夏朝东夷族的寒国,以国名为氏。伯明之子名浞,因属寒国人,故史称寒浞。他杀死后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