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亲讲话发言
金 秋十月,任氏宗亲代表相聚在美丽革命圣地——贵州遵义,参加第五届全球任氏宗亲会年会,首先我代表河南任氏宗亲和河南省任姓 文化 研究会,向第五届全球任氏宗亲会年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
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宗亲讲话发言,供大家参考学习。
宗亲讲话发言1
尊敬的各位与会宗亲:大家好!你们辛苦了!
先 自我介绍 一下:我是来自安徽、池州、九华山的宗亲,名叫汪长富,统宗九十二世。是爽公派大畈支下、是61世惟瞻公、71世秋一公的后裔。我是地地道道的一介草根、并且是认真严谨和非常执着的汪氏谱迷。十多年来,我对汪氏宗谱和相关史料的收集、研究、考证、整理和对接,作了很多艰辛的努力和无私的付出,也获得了不少大家公认的成果。所以,我也就越发热情涨、兴趣浓厚、任劳任怨、乐在其中。
受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驻会领导9月12日会议决定的委派、并受秘书长汪怡民的委托,在此我谨代表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即中华汪氏联谊总会,同时我也代表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管理委员会,向滇黔川渝汪氏宗族理会扩大会议的顺利而隆唐地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祝福!向汪诗明等为筹备这次会议付出艰辛的诸位宗亲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先代表黄山市汪华文化研究会宣读总会致滇黔川渝汪氏宗族理会本次扩大会议的贺信(接《贺信》)。
接下来,我代表中华汪氏通宗世谱编修管理委员会和我本人,向大会作以下发言,我的发言主要有两项内容:
一、汪氏渊源与郡望考略
(一)颍川侯:黄帝第五十九代、周文王第十六代孙,鲁成公黑肱之次子,鲁襄公姬午之胞弟,姓姬名汪字象文。周简王十三年、鲁成公十八年戊子、公元前573年生,姬汪诞生时双手握拳三日乃开,伸展后两掌有纹,左似水右似王合而曰汪,遂以为名。鲁襄公二十一年己酉、公元前552年,因功受襄公封为上大夫、食采颍川,故称颍川汪侯。配王氏,生子一曰挺。汪侯与夫人卒葬颍川城南三十八里伏龙山,坐北朝南。
(二)颍川记:颍川因以颍水得名,秦置颍川郡的前身,辖境主以颍河流域,辐射约今河南禹州、太康、许昌、长葛、登封、尉氏、平顶山、叶县等,治阳翟,隋唐后改治许昌。颍川城原名阳翟、后名禹州、中称禹县、今复称禹州,是夏朝的千年古都。深入研读元代松寿公的颍川论,并经诸多史料考证:老谱中乱用之词川、颖川皆应为颍川,颍川属今河南,而非今山东。
(三)肇姓祖:名诵,字元通,号志道,挺公长子,史属东周~春秋~鲁国。生于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辛未、公元前530年,周敬王二十年辛丑、公元前520x年仕周为都司马,封邑城平阳。配河间柳氏,生子三曰钺、铨、。诵公与夫人卒葬平阳鄯乡武丘,即战卒于郎的春秋童子。诵公本姓姬,依照王公贵族之法规,公子公孙三代后不可延续贵族之姓,别姓有多种途径,可封赐、可采邑、亦可自选报准。恰逢诵公因夹谷会盟、备战有功而获命氏特权,再又因觉祖名由来神祥而引以姓汪,故奉颍川侯为汪氏鼻祖,诵公实是别姓祖而称三世祖。
(四)平阳郡:本汪氏在唐朝前期盛于新安江流域,谓之“郡望新安”;唐开元初期盛于黄河西域,被敕封为“河西汪氏”。宋帝诏编全国经典百家姓,凡姓皆标郡望,新安与河西两地显然不能代表汪氏全体。于事,我汪氏宋代先贤们议定:汪氏郡望应总为平阳,平阳郡即始此也。都司马──军内部门统领或都城首领。城平阳──后曰东平阳,即今山东新泰市。古有十七地谓之平阳,久考确认:公之采邑即汪氏郡望为鲁之城平阳,而非晋之都平阳,亦非鲁之南平阳和西平阳。理由有三:其一,在当时唯有城平阳已名之而属鲁国,且鲁曾尝试建都如此;其二,诵公实为汪氏别姓始祖,而此前几乎没有分脉,以诵公封地为郡望可一统盖之;其三,汪氏出自鲁国公室,泰山是为鲁邦之望,则平阳可作汪氏之望,宜也。
(五)江南祖:自春秋汪氏得姓至东汉北迁江南,历三十余代、七百四十多年,一至三十世先祖们大多仕居于今豫中北东西、鲁西中南、陕东中西南、陇东中西南,少数仕居于晋南、冀南、皖北和苏北。三十一世祖文和公字君睦,汉灵帝建宁三年即公元170年生,献帝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因破黄巾军乱授龙骧将军。献帝建安二年即公元197年中原大乱,为追剿黄巾军从禹州南迁至会稽,受孙策表授为会稽令,遂居浙江会稽,是为江南始祖。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20x年,孙权遣部平黟、歙二县,与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六县立新都郡,又举家迁居歙县。
(六)越国公:自东汉南迁至隋末,历四百一十多年、亦历十三代,三十一至四十三世由歙县向新安江流域发展,大多仕居于浙西中、皖南东,少数仕居于浙北、苏南、皖中、赣东。四十世祖叔举公始居绩溪登源,从此出现了一个彪炳史册的显赫大家族,最为显要的当数四十四世祖汪华。华公(586―549)原名世华、字英发、又字国辅,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而改名为华。自幼聪慧颖异、酷爱攻书习武,受世家文墨德教的熏陶、得陈名将宝欢授以兵法,又拜多位名家高人指导,成就文韬武略、集大智大勇大德大义大武大谋于一身,誓为郡民立天下。二十岁起逐为歙州副将、主将、刺史,三十三岁起逐克宣州、杭州、睦州、婺州、饶州,带甲十万、统领六州。时至中原大乱、地方割据兴起,为保六州安居乐业,适期定都歙州、立吴国称吴王。
唐王建国初年亦显德政和强盛,传受隋帝禅让当为正统,为六州兔遭生灵涂炭、亦为中华大地一统江山,决意奉籍归唐。唐高祖欣纳并嘉封汪华为上柱国、越国公,任歙州刺史、总管歙宣杭睦婺饶等六州诸军事。四十三岁时任左卫白渠府统军、居京师,五十八岁时授忠武将军、任右卫积福府折卫都尉,六十岁时特授九宫留守、执掌禁军、辅佐朝政。贞观二十三年三月病卒长安,永徽三年十月敕葬于歙县城北云岚山。华公一生:功德无量、忠勇盖世,热心安民、衷心护国,郡民讴歌、大朝嘉誉,唐宋元明清历朝大帝追封十数次,有公侯王帝等各种封号,鼎礼奉拜一千三百余年。他是汪氏圣祖、是名镇江南的义军统帅、是德惠民心的安邦君王、是靖民护国的历史功臣、是古徽州人文始祖。华公配五妻、共生有九子,个个声名显赫、各分支派,今中华汪氏,绝大多数均属华公后裔。
二、本次会议的历史意义
十九年前,在汪义富、汪诗明等老一辈的努力下,大西南地区就成立了滇黔川汪氏宗族理会。九年前,在理事会的领导下,由汪诗明等人的艰辛努力,踏访古徽州及周边很多地方,查访到乾隆版汪氏通宗世谱等多种徽州汪氏老谱。在此基础上,理会又收集了数十支迁居大西南汪氏宗支的族谱资料,经考订、整理,于20x年编修成了首部《滇黔川汪氏通宗世谱》,这是大西南区域的汪氏通谱,为全国汪氏寻祖归宗、收族通谱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这次宗族理事会扩大会议,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盛会,是贯彻落实武汉和黄山两个全国宗族性会议精神的续会,也是全国最大的区域性联宗、续谱的动员会。这是滇黔川渝三省一市汪氏各宗支家族的一件盛和喜事,是大西南汪氏宗族和全国汪氏大家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滇黔川渝三省一市地处祖国大西南,这边有很多汪氏的分支,因距汪氏大本营的徽州路途很远,故历届徽州老谱都未能收录这些宗支,成为历史的遗憾。我自所以发自内心的意愿坚决赴黔参会,就是想趁这次盛会之机了解更多大西南汪氏宗支的大概情况,努力收集这边各宗支的族谱资料或寻根信息,以提前介入并尽力协助的方式,为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做些实实在在的基础攻关工作。
最早在唐朝就有越国公汪华的次子,即45世璨公及其长子处嶷公,因仕职而赴蜀并留居涪川即今思南县,历经一千三百多年肯定分支很多,但隆版汪氏通宗世谱及诸多其他汪氏宗谱均无任何信息记载。往后的元朝又有达公遗脉的甘肃汪世显家族大军征战留守至此,尤其明、清两朝均有更多征战和迁徙而来的。或从军征战而来,或强制迁徙而来,还有其他种种。总之,迁来的宗支很多,迁徙的原因也很多。
但不知这次会议的宗支覆盖面能有多广,更不知大西南三省一市的汪氏宗支究竟有多少。不管怎样,通过这次会议的交流和影响,以后会有更多的汪氏宗支加入到寻根问祖、编修宗谱的大潮中来,使所有宗支都能成为中华汪氏通宗世谱中的一部分,而不会成为“被遗忘的部落”。这次会议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就是加强宣传、广泛交流、形成共识、扩大影响,以达到收宗睦族,续修通谱的目的。
我来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广泛收集各宗支的族谱资料和寻根问祖的信息资料。敬请与会各宗支的代表给予大力支持,将各自携带的族谱资料供我查阅和拍照,有需要寻根的也请提供寻根信息资料,有想交流和探讨的也同样欢迎。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并祝全体与会宗亲身体健康、平安幸福、心想成!
谢谢大家!
宗亲讲话发言2
各位嘉宾、各位领导、各位宗亲:
大家下午好!
非常荣幸参加这次滇黔川渝汪氏宗亲的盛会。首先,我向在座的各位宗亲、由衷的表示祝福,并预祝本次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各位宗亲,自1990年滇黔川渝汪氏宗族 各分理事会成立以来,我们在理事会领导的带领下,历经坎坷,寻根问祖,理清宗脉,于1994年,20x年完成滇黔川渝汪氏通宗世谱的两次修谱的光荣任务,我们滇黔川渝的汪氏联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多年来,我们云南镇雄的汪氏宗亲,联系紧密,往来频繁,始终抱团,在社会上,经济上,生活上互通有无、相互帮助,定期召开联谊会,为汪氏家族办实事办好事,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有声有色,尽显我汪氏风范。
20x年8月,滇黔川渝三省一市汪氏家族理事会在镇雄召开了预备会议,今天增选我为理事会成员。这是汪氏宗亲对我的高度信任,我深感责任重大,但我有决心和信心与各位理事一道精诚团结,努力工作,圆满完成这一届理事会交给的各项任务。
20x年7月18日,我带着我的小儿子、小女儿参加了汪王文化高峰论坛暨文化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会止老会长汪明裕作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退职不退岗的发言,令我感动,新会长汪炜作了“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热情洋溢的讲话,让我激动,以及汪氏宗亲网站长汪庆丰、书画家、将军汪江准;执行会长、总参谋部某政部委汪承兴等汪氏精英名人到场演讲祝贺,为创建汪王文化高端品牌注入新的活力,各位宗亲,振兴汪氏事业,彰显汪氏文化的历史使命,已落在我们汪氏这一时代人的身上, 因此,我们一定要发扬汪王忠勇大爱的思想以及和谐社会的精神,深入开展汪王文化研究,做到知行合一,以汪炜会长为核心,紧密团结在黄山汪华文化研究会的周围,把汪华文化研究深入推广,最终,成为极赋品味的敦品,黄山作为汪氏的中兴之地,同时,也是我们汪氏家族的荣誉和骄傲,我们一定要会同黄山本地宗亲们一起努力,做实事,来真的为汪王墓规划设计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我们一定要积极参加《中华汪氏通宗世谱》这一编篡工作,不图虚名,不说空话,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最终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尊敬的各位宗亲:让我们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充分发扬我汪氏的优良传统,为汪氏的繁荣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
谢谢大家!
宗亲讲话发言3
各位宗亲、各位嘉宾:
大家好!
今天,我们滇黔川渝三省一市汪氏家族理事会扩大会议在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毕节山城拉开了帷幕,这标致着我们三省一市汪氏族人在贯彻武汉全国联谱会议、黄山汪王文化研究会议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这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一步,凝聚共识、精诚团结、勇往直前的一步。是顺应时势、共同打造《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准航母的一步。它将在滇黔川渝乃至全国汪氏家族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在此,我谨代表滇黔川渝汪氏家族理事会向与会代表及各位嘉宾致以诚挚的谢意和热烈的欢迎!
古人云,人之有祖宗,犹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也。凡人,必有父母,有祖、有曾祖、有高祖……上溯至姓氏之始,即为本。我汪氏乃百家大姓之一。人丁浩繁,早已遍布全国和海外,颍川侯之上,又可溯至轩辕黄帝,炎黄二帝中,我们是黄帝之苗,这就是我们汪姓人的源头。俗话说,本固根粗,源远流长。我们的自豪感实缘于此。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21世纪,我们伟大的祖国已跨入世界强国之列,已为我们奏响了“中国梦”大乐章的主旋律,我们要为家族兴旺发达、团结和睦尽职尽责,以家族的团结去维护祖国的团结和巩固,用家族的兴旺发达去推动祖国的振兴强大,用中国的强大去维护世界的和平和安宁。这是我氏全国联谱重大意义之所在。这就是大局意识。作为百家大姓之一的汪氏族人,应有这种胸襟和气度,应为全国联谱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深信,在这次全国联谱中,我们滇黔川渝的汪氏宗亲一定会大显身手,勇做贡献。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并非孬种。《中华汪氏通宗世谱》这株奇葩,一定会在全国汪氏族人的共同努力下开得鲜艳夺目,为世人称颂。
关于汪王文化研究,是我们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意义重大而深远。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已提出了《关于在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中加快打造“汪王文化”品牌的建议》。该文从汪华及“汪王文化”现象,“汪王文化”对于加快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主要功能、加快打造“汪王文化”品牌,推进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若干建议等三大方面加以论述,表达了“汪王文化”现象在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区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华公的后裔,我们不光要引以为荣,更要积极投身于研究活动之中,为研究活动添砖加瓦,使之结出丰硕成果。
然而,本次大会只有两天时间,不能平均用力,为了把联谱工作落到实处,理事会决定:先传达其精神,待联谱工作安排就绪,再组织专门会议,专项布署。力争全国联谱和“汪王文化”研究双丰收。希望与会代表和理事会一条心、一股绳,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积极献言、献策。一句话,希望大家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有钱的出钱,有智的出智,有力的出力。共同为打造汪氏谱牒新航母,为“汪王文化”研究开花结果而共同努力。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
人逢喜事精神爽,话必投机笑语多。
国泰民安吟盛世,情长纸短舞婆娑。
同心同德同献计,共议共商共高歌。
有幸参加齐奋进,扬鞭催马乐呵呵。
谢谢大家!
宗亲讲话发言4
诸位宗亲:
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今天,这里草木葱郁,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在入黔始祖宋节武大将军俸信公、妣田氏老府君及老太君坟前,贵州籍我任姓宗亲齐聚一堂,在此举行祭祀入黔始祖暨立碑仪式,告慰祖先英灵,缅怀祖先功绩,承接祖先恩泽,今天是宗史中的值得特别纪念的一天,今天我们的所作所为也必将在宗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近几年来,我宗族热心人士为宗族做了很多意义深远的工作:清理并修缮了多处祖坟,加强了各地任姓之间的往来联系,增补完善了宗谱这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事。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众多热衷于宗族事业的有识之士的辛勤努力,是他们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从而为我任氏的团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圆满完成对入黔始祖俸信公、妣田氏老府君及老太君的重建。这次祭祀的如期举行和墓碑的圆满落成,是我任氏诸位宗亲齐心协力,充分发扬孝念和奉献精神的结果,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任明瑜、任明富、任明耀、任伯龙、任心良以及任贞廉、任永刚等组委会成员,他们为此次宗族大事不辞辛劳,奔走筹建,跋山涉水,废寝忘食,为我们成功树立祖先墓碑的同时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此,我谨代表全体族人向你们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也向参加此次盛典的诸位宗亲表示诚挚的问候!
俗话说,树高千丈必有根,江流万里必有源。自我始祖俸信公入黔数百年来,我贵州籍任姓在战火纷乱中流离辗转,在政权更迭中惶惶度日,在祖先的庇佑下顽强地生存,不息的繁衍,终于以盛族的姿态迎来了如今的盛世,迎来我任氏宗族发展的春天。祭祀先祖,为先祖树碑立传,就是要我们不忘先辈之精神,并使之在我辈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就是要我们油然而生宗族自豪感,从而生发巨大的宗族凝聚力;就是要我们永远记住宗族发展史,将我任氏宗族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我任姓宗族的发展才能与时共进,才能与伟大的祖国一道奔向繁荣。
各位宗亲,只有自强不息才能把握命运,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紧跟时代,只有勤劳勇敢才能成就伟业,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兴旺家族!让我们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牢记祖先的功德和教诲,为子孙后世的家运昌隆和事业发达祈祷吧!我们祖先坟墓上的松柏,必将万世长青!
宗亲讲话发言5
位宗亲尊长、众位来宾、朋友,大家好!
带着宗亲父老深深的重托与期望,凝聚着编修人员无尽的辛劳与汗水,马氏家谱业已功告垂成。今天我们在此举行盛大集会,喜贺家谱的诞生,并举行隆重的首发仪式。家谱自启动至今已历时一年。思惜抚今,感慨万千。这是凝心聚力,激奋精神,旺家兴国的一年;这是艰辛求索,克难攻坚,务实奉献的一年;这是走访寻查,誊抄理整,拓笔辛耕的一年;这是科学求真,推崇善德,倡导新风的一年。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不懈的耕耘终于赢得了丰厚的酬报。一部承前继后,充满新时代气息和活力的新谱以其古朴、典雅、祥和、凝重的风格赫然入世。在此,请让我们暴以热烈的掌声祝贺新谱的问世,同时献上我最崇高的敬礼!
众所周知,国有历史才知朝代更迭,国度荣辱兴衰;家有家谱方晓辈次尊卑,世代繁衍生息。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家谱有团结宗亲、 教育 族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续修家谱可以寻根求源,分清支系繁衍变迁,防止尊卑失序,避免同宗族人相见不识的难堪局面;续修家谱可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了解族内文化教育状况,凝聚和团结宗亲力量,为马氏家族的持久兴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家谱的问世犹如苞蕾吐绽的梅花,饱经苦寒,历尽艰辛。传唱着支支感人肺腑的劲曲:跃光先生、马兵先生主倡兴谱而奔走呼号,东联西络,历尽曲折痴心不改,在此次编修过程中功不可没。伏田几度远赴长沙,寻访马氏族谱,为查 清明 光公所有子侄的信息,足迹踏遍湖乡小道,倍尝艰辛,得以使相关资料尽详谱中,为马氏家谱的编修费尽心思,真可谓功垂后世。卫平先生工作之余,挥洒笔墨、挑灯夜战、创尽心意,立下赫然战功。各支宗室,襄助谱业捐物劳智,美誉远扬。这一串串调动的音符组成了一曲优美的旋律,奏响了马氏宗族希望之歌。每一位宗亲都应以此感到自豪与骄傲,同时更让我们感发到团结奋进、艰苦创业的重要。编修工作的圆满结束乃为我马氏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推动了马氏宗亲事业的发展,这是对我们族人凝聚力、意志力、战斗力的一次深刻检阅,它预示着一个和睦团结、蒸蒸日上的家族未来光辉灿烂的前景! “同怀始祖,心向未来。”马氏宗亲和其他宗族一样同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我们血管里流淌的是共同祖先的热血,澎湃的是日愈兴旺的中华民族的强音,我们将时刻不忘“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为人之道,与其他宗族携手同进,共创祖国美好的明天。
关于宗亲讲话发言相关 文章 :
★ 宗亲会上的发言稿范文
★ 宗亲会会长讲话稿
★ 关于家谱发言
★ 宗亲联谊会开幕式讲话
★ 在祭祖大会上的发言稿4篇
★ 宗亲联谊会领导讲话
★ 2020提倡围绕清明文明祭祖从我做起优秀演讲稿精选六篇
★ 关于联谊发言稿
★ 宗氏祠堂竣工致辞
★ 中国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感人肺腑的发言稿大全5分钟
你好,咱们是一个村的。我是乃字辈。现住青岛市区
光玉乃克昌,同新(心)共作续(叙),千里少书香。我知道的就是这些了
另转载:烟台莱州市人南胡家村: 始祖胡大海,我们这里的辈份是:tong shan 为家训 光玉乃克昌 同心共作叙 千里少书香
经过网络查询转载以下内容:上面的字辈只是听老辈人的口述记忆下来的,有很多错误。请知情的宗亲指正
看族谱论越国武庄公胡大海世系
(以下是转载,非本人原创。。。。)
谱册之修盛于明、清,惜旧时烽烟四起、战乱不断,民迫于生计,背井离乡、浪迹天涯。更由于信息不灵、交通落后、疾病缠身、英年早逝等社会原因,致一家骨肉、同族、同胞兄弟,东离西散,互不相知。或因没有统一字辈;或因迁徙遗忘;或因先人文化有限、忽略、早逝,而累及后世,使谱史难考···“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以一迁潍一迁文,言就尔居乐田圃。惟有吾祖德山公,相厥高王为安堵。初娶刘氏继聘包,子孙磊落能绳武,辨讼诬、识民苦,称德洋、颂恩普,种种善政难尽数。··”我 胡国用乃明臣 越国武庄公胡大海之后裔,先祖胡德山系胡大海第五子。靖难兵起,二十三世祖 德山,以不乐屈服,挟册而逃,遂家于黄邑之高王村。嗣后人丁日盛,棋布者三十余村。(···胡沐为二十一世;胡大海为二十二世;胡德山为二十三世··· 到我 胡国用已是四十三世了···)我族谱近代于清朝、民国三修。现始可考于清咸丰辛亥年间,谱载:“胡氏系出陈之满,···自唐而五代、而宋、而元、而明、而至于今,迁徙不一,而昭穆不紊者谱存也。··· 余胡氏自靖难兵起,二十三世祖 德山(胡大海的第五子)负老谱册,逃于黄邑,生五子:长琛、次璜、三琮、四珦、五璟。嗣后 琛祖生三子:长钧、次钊、三镛。皆居黄县。璜祖殇。琮祖生二子:长铨、次锺,亦居黄县。珦祖生一子镇,迁居莱邑。璟祖其后失叙。··· ”
修谱,是一项繁琐、细致、认真、严谨的工作。既不能攀高权贵、依附名人,又不可随意妄断、牵强附会。尊重史实、实事求是,是修谱的首要。纵观我谱,误处亦存,问题在一世至十七世间,年代混杂、同代异记、岁轮不符,或是前修者攀高、或是手中资料欠缺、或是主观臆断。总之,错误的地方、不当的措辞,必须认真的对待,并虚心地加以更正。这也是先人的志愿、我辈的必然!家乘异于国史。国史所以纪事,而家乘则所以敦宗睦族也。——作者:胡国用
今以我《胡氏族谱》为依据,自十八世 胡龙 公始,选录如下:
十八世 胡龙 字飞云,节度使,年五十五岁。妻赵氏。
十九世 胡羽 字臣銮,国子生,年六十二岁。妻孙氏。
二十世 胡楠 字香之,迪功郎,年七十二岁。妻陈氏。
二十一世 胡沐 字子熏,国子监丞,年五十三岁,元末迁凤阳府。妻刘氏。
二十二世 胡大海 字通甫,号百川,行一,铁面身长、智勇过人,佐明太祖取天下。急于荐贤而刘基、宋濂等人皆公所荐也。封越国武庄公,年五十七岁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渊 字子渊,行二,左都督。妻范氏。
二十三世 胡德济 字世美,行一,都督指挥使,袭越国公,年三十六岁失叙。妻陈氏。
胡德源 字世杰,行二,都督指挥使,年三十四岁阵亡。妻周氏。
胡德清 字世俸,行三,参知政事,年二十四岁阵亡。妻刘氏。
胡德淮 字世真,行四,都督佥事,年一十六岁阵亡。妻定汪氏未娶。
胡德山 字世重,号海滨,行五,原籍凤阳府虹县,以靖难迁于黄邑,锦衣卫千户,以子贵赠户部员外郎,有传入邑乘寓县志,年八十岁。妻刘氏、包氏。
胡德水 字世弱,行六,羽林千户,迁文登。妻王氏。
胡德林 字世茂,行七,迁潍县。妻周氏。
胡德琮 字世全,行一,左翼元帅,年三十五岁阵亡。妻冯氏。(胡大渊 之长子)
胡德琛 字世贡,行二,骄骑指挥使,年三十三岁阵亡。妻范氏。(胡大渊 之次子)
本人 胡国用 字信之,是越国武庄公胡大海第五子胡德山的直系后裔,住山东省龙口市屺母岛村。QQ1424977836 依我《胡氏族谱》记,到我辈已是胡氏四十三世了。
明臣越国武庄公胡大海的父辈与兄弟 简介:
胡大海 行一,字通甫,号百川,年五十七岁(1306年—1362年)阵亡,配享太庙;妻徐氏、朱氏、朱氏、郭氏。
胡大渊 行二,字子渊,左都督;妻范氏。
(胡大海、胡大渊为亲兄弟。其父 胡沐 字子熏;母刘氏。)
胡大河 行一,字汝通,锦衣卫千户,年四十三岁。迁徽州府;妻袁氏。
胡大渠 行二,字汝道,金吾卫指挥使,年五十六岁阵亡;妻赵氏。
(胡大河、胡大渠为亲兄弟。其父 胡杲 字子炁;母孙氏。)
胡海 行一,字汪洋,明太祖封为东川侯,年六十三岁阵亡,住武昌府;妻吴氏。
胡美 行二,字廷瑞,封豫章侯升临川侯,年五十六岁;妻张氏。
(胡海、胡美为亲兄弟。其父 胡巢 字子煎;母王氏。)
胡泉 行一,字汝清,封梁国公,年七十八岁;妻章氏。
胡汝 行二,字敬之,常德卫指挥使,年六十六岁;妻薛氏。
胡通 行三,字尚杰,都督佥事,年六十五岁;妻金氏。
(胡泉、胡汝、、胡通为亲兄弟。其父 胡窠;母徐氏。)
以上 胡大海、胡大渊、胡大河、胡大渠、胡海、胡美、胡泉、胡汝、胡通 九人皆为堂兄弟,名列我《胡氏族谱》之二十二世。
简述 本族直系先祖世序(自十八世胡龙 起):胡龙——胡羽——胡楠——胡沐——胡大海——胡德山——胡琛——胡镛——胡灏——胡植——胡熙正——胡以堪——胡士俶——胡怡(三十一世)——胡屿生——胡自省——胡盛——胡其温——胡洵——胡连贵——胡毓九(三十八世)——胡志善——胡维苹——胡本道——胡立校······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修谱宗亲拟自三十八世起,命名 辈分字式为:“毓善为家训,光裕乃克昌。同心延作述,千载绍书香。”
迁居龙口市屺母岛的 胡怡 后嗣,自三十八世起,命名字式为:“毓善维本,立国守贞。作承有道,庭振家声。” 我为胡氏四十三世,“国”字辈。······ 怀古追远,勿忘祖先。——————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胡氏族谱》 序一:
(原始序)稽古虞舜,黄帝八世孙也。生于姚墟,以姚为氏。迁於妫汭,以妫为姓。皆因所居之地焉!自周武分封,求其后嗣,得虞阏父使为陶正,遂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於陈、是为胡公。吾胡氏之受姓,概自此始。惜乎!家声不振,隋唐而前、先祖之名讳,泯然失考。及天宝壬午,治祖以进士及第,吾族始克详叙。故谱册中,即以 治为始祖焉!
序二:
(述)德山祖迁黄邑歌:“吾祖原籍凤阳府,靖难兵起迁东土。携手同行兄弟三,中有贾奴共步武。以一迁潍一迁文,言就尔居乐田圃。惟有吾祖德山公,相厥高王为安堵。初娶刘氏继聘包,子孙磊落能绳武,辨讼诬、识民苦,称德洋、颂恩普,种种善政难尽数。嘉言懿行载邑乘,略举一二明肺腑。及今每到古冢前,心痛鼻酸不忍睹。”
——— 胡人言之(古月清风) 选自《胡氏族谱》
附 越国胡公世系考———(明) 虹令张凤翼 撰文:
越国公大海,虹之五都人。从明太祖廓清华夏,屡建奇功。父子兄弟一十二人佐命开基,拔城三十七座,血战三百余阵,勋业昭著。都督胡大渊、胡泉、胡美、胡涧(汝)、胡通皆大海伯仲也;子七人,长德济,大海既下信州,上以德济为行枢密院同佥守之,破陈友谅、李明,遂又破张士诚、吕珍,擢浙江行省右丞,克杭州迁浙江左丞,移镇于杭。次德源、德清、德淮,俱都督,殁于镇。又次德山、德水、德林。德济子继成,上念其为功臣裔,亲赐名,甫三岁召至南京护养,授东川侯。德济以征庄浪重伤卒。一门皆死王事。独德山、德水以襁褓不仕、同德林徙居山东获存。门第衰落,屡遭荼蓼。永乐后岐阳东瓯概停不袭,至嘉靖间,始有继绝推封之命。大海孙汝锺告袭,距继成五世、德济六世,在大海则七世矣。府县经核实申详,特以家业凉薄卒不果袭。嗟乎!以英武如越国固明之飞将军也。虽其马革疆场,勋业未半而考之,功臣庙祀己位次西平之下,使不与金华之难,则其所建笠有不凌六王而上者哉!乃不数传而辄斩,然不祀文诰荡为乌有。本支沦于齐庶,又何劝壮士于生前,慰忠魂于死后。即明太祖在天之灵且愀然,其弗宁矣。带砺之盟何在?吊古者痛之,因叙集其世第若此,以为观风举废者采焉。(原文载自清朝著《泗州志卷十一 艺文》)
胡人言之(古月清风QQ1424977836)
唐力行
唐力行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长期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16-20世纪上半叶)研究。现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带头人,上海师大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大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为苏州大学地方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社会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曾为日本大东文化大学客座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95”规划学科专家组成员。1997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博士和硕士点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曾赴日本东京大学、大东文化大学、台湾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地讲学、合作研究。
中文名:唐力行
国籍:中国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南京大学
代表作品: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得奖情况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合作),获全国优秀图书(1978-1987年)二等奖,安徽省政府颁发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78-1985年)一等奖。
《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一期),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986-1991年)二等奖。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香港中华书局修订本1995,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本1997),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7),华东地区第八届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1994)。
《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历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苏州市第四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
《从碑刻资料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地区比较》(《历史研究》2000年第一期),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文)。
《徽州宗族社会》(2007年),安徽省第七届优秀图书一等奖。
《徽州文化大全》(2007年),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
《苏州与徽州》(200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一等奖。
主要著作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香港中华书局修订本1995年版。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台湾商务印书馆繁体本1997年版。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新版),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大学历史丛书·新编中国通史·明清》,国家教委推荐教材,2001年9月修正新版。
《商人与文化的双重变奏──徽商与宗族社会的历史考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中国历代商业故事选》(收有徽商故事20则),中国商业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十大商帮》(合作),黄山书社。
《翰墨儒商──徽州商帮》(合作),香港中华书局1996年版。
《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黄山书社1999年版。
《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主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苏州与徽州———区域互动与社会变迁(16-20世纪)》,商务印书馆2007年。
《江南研究论著目录》(1900-2000)主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年版。
《别梦依稀——我的评弹生涯》,唐耿良著,唐力行整理,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古籍整理
《明清徽商资料选编》(合作),黄山书社1985年版。
《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论文
1978《秦末农民战争的光辉历史不容纂改》(《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四期)
1984《论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阜阳师院学报》1984年第一、二期)
1985《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安徽史学》1985年第一期)
1986《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8年第一期)
1987《从系统论和角度重新探讨几个史学理论问题》,《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一期
《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四期)
1989《阮弼评传》(《安徽史学》1989年第一期)
1990《论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
《明清徽商心理研究》(《纪念粱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
1991《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
《明清徽商木商考》(《学术界》1991年第二期)
《评臼井佐知子的学术思路》(《安徽史学》1991年第四期)
《争储失败、贬为猪狗的胤祀和胤礻》《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
《徽商及其网络》臼井佐知子著,唐力行整理,《安徽史学》1991年第四期
1992《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四期)
《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史学》1992年第三期》)
《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的变革》(《江淮论坛》1991年第二期)
1993《胡适:徽州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伟人──试析胡适与徽州文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
《论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安徽史学》1993年第三期)
1995《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历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
《社会转型期江南宗族的变迁》(《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
《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臼井佐知子著,唐力行整理,《江淮论坛》1995年第一二两期连载
1996《关于〖日本碎语〗的碎语》(《安徽史学》1996年第四期)
《胡适的商业观》(《开放时代》1996年五、六期)
《胡适论商人与社会转型》(《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1997《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
《也谈无徽不成镇》(《炎黄纵横》1997年第四期)
《无锡人文精神的历史考察》(《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吴学研究专辑3,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998《评吴仁安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历史研究》1998年第二期)
《〖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1日
1999《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苏州社会的变迁》,(《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
《评范金民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江海学刊》1999年第6期)
《徽州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史林》1999年第3期)
《徽州方氏的迁徙与社会变迁》(《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
《略论新儒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苏南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000《从碑刻资料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地区比较》(《历史研究》2000年第一期)
《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社会比较”国际学术研讨论集》,重庆出版社2000年
《新安商人在江南的迁徙与定居活动探微》,《中华谱牒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商人》,《中国社会史论》,湖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超越传统——宁波帮的近代化历程·序》,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2002《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关于徽州古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之一》,《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
《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载《学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徽商在上海的迁徙与定居活动探微——从家谱与乡镇志的结合点重构社会生活的实态》,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
《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史林》2002年第1期。
2003《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
《庙会:神圣·凡俗》,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版,2003年6月11日
《徽商的绅士风度》,《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载于《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
2004《明清以来徽州、苏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史林》2004年第2期。
《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以抗战前夕杭州汪王庙为例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
《历史视野中的徽学——走出一府六县》,《社会科学报》2004年7月1日。
《近世苏州徽州的互动及其经济社会变迁的差异》,《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育问题》2004年第5期
《明清徽州古村落宗族生活实态——以徽州绩溪宅坦村为个案》,韩国《史丛》。
《徽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载《论徽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巨贾何负鸿儒——明清时期徽商的绅士风格》,韩国《史林》第22期,2004年12月
2005《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
《朴元_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
《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以十六世纪的苏州与徽州为例》,《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05年5月23日。
2006《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
2007《“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以徽州绩溪县宅坦村为个案的研究》,《史林》2007年第2期
《不思量自难忘:我在十年浩_中的遭遇》,《史林》2007年增刊。
2008《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上海师大学报》2008第1期
《整体史视野下的学术新求索——评_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_》,《近代史研究》2008第二期
《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一文的评点》,《学术月刊》2008第7期
《超越地域的疆界——关于区域与区域比较研究的一点思考》,《史林》2008年第6期
科研项目
1、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项目:徽商研究
2、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重点项目:大学历史丛书·新编中国通史
3、国家教委八五规划项目:社会转型期江南农村宗法制度研究
4、国家社科基金“95”规划项目《16-19世纪苏州与徽州历史发展差异的比较研究》(1999)98BZSO12
5、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明清以来苏州社会史碑刻集》(1998)教古字(1999)013号
6、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19世纪社会转型期江南家族结构与社会文化变迁(1997)
7、江苏省教委项目:江南望族与社会变迁(1995)
8、江苏省社联项目:江南儒商与江南社会(1998)
9、上海教委项目《江南儒商与社会变迁》
10、国家社科基金子项目《徽州文化研究·徽州宗族社会》99BZSO28
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权力下的乡村统合——16至20世纪徽州乡村社会权力关系研究》200404BZS018
12、上海市教委教委重点项目《16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的整合与发展》(2004)
1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弹与晚清以来上海都市文化圈的变迁》2006年立项SJ0703
14、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评弹与晚清以来上海都市文化圈》2008年立项07JJD770115
长溪村古宅以黛瓦、粉壁、马头墙为表型特征,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以砖雕、木雕、石雕为装饰特色,屋中木雕极其精美,房屋的外墙是青砖砌成,以高宅、深井、大厅为居家特点。结构多为多进院落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村之传承徽州民居特色,讲究的是“四水归堂”,有的人家的堂前,用一大水缸,装天井汇集的雨水,取的是财不外流之意。内用杉木檐柱框架,贴墙的柱间都嵌有木板,因此,房间四面都是板壁,分正房、厢房,少则六间,多者达十多间。高为三层或四层,显示主人雄厚财力和显赫家族。房间的窗户多有窗户,每一片无不都是一幅极为精美的木雕,谓之“槛门”。以前大多以人多业大为荣,几代人住在一起,因此.有些大户人家房子很大,分成几进,也就有了“里堂““外堂”“后堂”之别。原有明清古屋二百多所,是徽派建筑(包括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较为集中的地区。是婺源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皆因解放后拆建改建,以及“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的严重破坏,现在尚存有的古宅只有四十余处,保存稍好的不过十户而己。
村境内公路建设始于1978年,至1997年,有3条村道通车。村距相邻乡村少则7、8公里,多则18公里,是婺西最为僻远的山村。村围山峦耸立,峰高路陡,解放前,人们出行靠的是步行,为求行走方便,各条通向邻村的道路全都铺填青石板,路面平整。解放后,村公路建设贯彻“民办公助”方针,1978年,村开通达镇驻地公路,全长135公里;1996年接通村至景得镇天宝的断头公路,全长8公里。彻底解放了村民种田肩挑背驮的历史,极大提高了全村劳动生产力。另有一条通往大连山的生产公路,全长约8公里。尽管如此,仍然存在公路少、公路等级差等问题,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村至甲路(岩前)、古坦戴家两条道路仍为步行山路。解放前,村中木竹靠的是雨季涨水,扎排外运;日常所需及茶叶山货销售均是用劳力肩挑驮运。现在村客货运车有客车、小型货车、三轮车共5辆。年客运量1万人次,汽车已成村民代步工具。
1998年,村架设了光纤电话线路,有100门交换机1部,安装电话179部。自然村董家2003年接通天宝网络,曹家方家线路正在与电信部门商议之中。中国移动、联通网络没有开通。
长溪石桥位于长溪村上村村口,跨村之河流,为村通往古坦、甲路、岩前要道。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全村人集资倡建,村有谚称:“石桥头上看云起,绿水青山氲绕檐;心神俱佳桥上走,延年益寿九十九。” 该桥全为青石砌成,共有六片各长7米、宽12米、厚035米长条青石组成;四片为桥面,两片居桥墩中间为四片桥面垫石,桥墩前向呈船头V型,前锐后丰,全用光面青石砌成,全长1860米,宽25米,桥与水面高96米,桥侧面刻有“石宝”“乾隆四十三年建”字样,桥上昔有桥亭、土地庙,今已毁。清代乾隆年间,村人在桥头立有禁碑一块,全文是:“严禁敲石磨刀,河中禁止戳鱼,若有不遵违犯,重罚一定不饶”。有老人记得,这定律一直到民国时期村人依然无人触犯,那时村河中鱼鳞戏水,女人们在河中洗衣刷碗,也会随手带上条鱼,可是谁也不敢带回家,都会自觉地把鱼放回河里。石桥迄今226年,依然“跨川如虹,卧波如龙”,气势雄伟,为婺源古代桥梁中较为壮观的一座。这座石桥,每片桥面重达十五吨,从何处运来,又是如何架上桥墩,现在人们都还觉得难以想象,亦可推想出当时村人的财力、物力、人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马源桥,在下村村口桥东坑,有一用两条青石铺设的石桥,上刻“马源桥”字样,从石刻文字知晓,此桥乾隆二十四年洪水冲毁,二十五年(1761年)由村人戴世钱遗孀汪氏出资重建,算来也有244年历史了。此桥只是跨一小溪石板桥,不可与上村石桥之雄伟同日而语。
“社公亭”坐落在上村,傍临村河边,建于明崇祯七年(1638年),清嘉庆二十四年(1821年)重修,为一层檐亭榭建筑。该亭跨村而建,南、北僻门,中间通道,穿村而过。亭有四圈柱子,井字随梁,简易结构。从村谱牒图中可以看出,在亭两侧原有两座房屋,但今日只见菜地了。亭分两进,一进为外间,有长条石凳,供村人与过路客人憩息,内有一庙,供奉着社公社婆,是村人求神祈福的场所,故又称为“社公庙”。“社公亭”门顶上依稀见有“马源”字样,这是村中留存有“马源”记字的建筑,如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根本不知道长溪村原来是称为“星江马源”,更说不上村自何来了。
登贤里牌楼位于下村登贤里入口处。登贤里是古马源人丁最为兴旺的一支所,属八家支系。登同“丁”字,取为人丁兴旺、贤知达礼之意。相传此牌楼明朝时八家一在外为官者家人出资所建。规模宏伟,气势壮观。牌楼72米,通面宽45米,门楼上嵌有木匾一块,选料讲究,上雕镂一龙二凤,刀法细腻,形象生动,如栩如生,显示了徽派木雕艺术的精湛。文化大革命期间,为保牌楼不被拆毁,遂用石灰把雕刻的龙凤灰盖,时久日远,如今己无法剥去粉刷上去的石灰了。
长溪村中那条长长溪河,曲曲弯弯,沿村而过,岸边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筑沿河而建,古老的石桥横跨溪上,河边不时有村妇浣洗的捣棰声。村以庙岭为分界,分为上长溪、下长溪。古时庙岭是一小山丘,山后有一宝灵殿,山连接两村的路道均用青石铺为石阶,故为庙岭。在旁有一大戏屋。过去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村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如上村又分上门、中门、下门,各有宗祠,也有纪念七世祖令陈公祠,建在社公亭地带。老人回忆,祭祀祖祠树德堂、肇庆堂建于明未年代,两个祠堂在解放初期保存都较完好,尤其是肇庆堂,约四寸厚的樟木大门,用花岗石门礅作槛承托。大门上装饰着一对斗大的含环紫铜狮子。登上祠堂石阶,就会看见两根缕花圆石柱托着精美的樟木斗拱,进堂是一个正方形的天井,穿过天井踏上台阶,这便是大祠堂的正堂。祠堂门面宽广,又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嵌镶着各种木雕的梁檐。进入祠堂内堂,地面青石光滑无比,迎面近两丈高的照壁矗立。高大的香案上,摆放着闪闪发光的的陶瓷祭器。香案后面的神龛中,层层排列着始祖匡德公第几十代孙,属于这个祠堂族系的列祖列宗的牌位。从左右两边转出,步下两级石阶,左右回廊偏厢,两边各有四根木柱斗拱承托着回廊的瓦面,布局显得严谨肃穆。在下村,有称下村史祖的雪寿公祠,有永锡堂、忠义堂、固本堂、丰祠。还有庵、庙多处,戏台、社坛、宝灵殿。至于村里面的历史情况,特别是几百年来村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却记载得非常简略。后人只能凭其中的有限篇章,和父老口口相传的零碎资料知道一些。而村里巷的牌坊雕刻,檐前屋里的壁画,只是这些建筑,都己毁于那个荒唐的年代了。现在能见到的是气派的古青砖大屋,这些大屋全用一尺多高的平整大青石作基座。建筑材料砖瓦木石质量特优,墙壁的结构有一个特色,是用坭砖砌好之后,再用火砖内外嵌镶。这种建筑叫作“金包皮”。或是单砖叠砌而上,极是牢固。用的砖说是用黄粘土、石灰、糯米饭按比例混合,,再用厚木制造的坭拍反复锻打,最后在火窑中烧筑出来的,其坚硬程度不亚于青石。这些古屋原来一般正堂挂有中堂、对联,两边板壁上挂四幅长条古画,加上八仙桌、太师椅,都是古色古香的。讲究一点的屋内,处处有木雕装饰,在梁撑、窗衣、槛子门上木雕尤为精致。上堂檐口两柱檐撑,一般左右都雕有图案,图内镂空,立体感强,显得栩栩如生。有的在两厢槛子门上端,雕上“麒麟戏凤”、“鹤舞雄狮”、“喜鹊登梅”、“百鸟啼鸣”及锦鸡、梅花鹿等图案,都是活灵活现。有的在槛子门的槛棍栅上,还雕有各种字样,如“寿”、“福”等。有的还雕有各式各样的故事图案,人物有表情,故事有情节,有环境气氛,表现得精巧细腻,令人叹为观止。村有戴兆高、戴正法、戴顺安、戴仁良等家的宅屋,存有这些雕刻,只是年代久远,疏于保护,加之毁坏严重,今天难全窥其貌了。
仙人棹,又称仙石棹。在上村小学对面石壁山上。此棹是一块面积有两面八仙桌大的巨石。石面平整,传说是曾有仙人飞来此处,在石棹上喝酒聊天。从山下远望,仙石巍然倪立。站在石桌上,眺望村落,只见白墙青瓦,层层叠叠,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层层跌落的马头墙半掩半映,半藏半露 ,黑白分明;有的上端人字形斜下,两端跌落数阶,檐角青瓦起垫飞翘。在蔚蓝的天际间,勾出民居墙头与天空的轮廓线,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体现了天人之间的和谐。真是观全村之景一处最好的观景台。
长溪大坝,即长溪水电站蓄水大坝,距村三华里。源自莽莽苍苍的五花尖,山涧泻出一泓溪流,潺湲流淌。沿途汇聚了山流溪水,彼此交融,渐渐波澜壮阔起来。当她千回百转到达村“云笔降”“玉岭山”,忽被这两座巍峨陡峭的高山,嘎然卡束,河面登时变得“苗条”起来,眼光所及,碧水连天,烟波浩渺,这便是长溪大坝了。粼粼清波,沿河的垂柳孤悬河心,树干尽没,只剩下碧玉妆成的树冠,恍如海市蜃楼,天外仙境,真可谓“碧天水依无穷树,带雨云藏一半山”。嘎嘎长鸣、翩若惊鸿的大鸟,或浮游水面,静若处子;或翱翔天空,巡视大河,更有交颈偎依的鸳鸯,徜徉碧水蓝天之间,鱼跃鸟鸣,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万物空灵的丹青画卷。如果您乘坐竹排,顺流而上,又是另一番景色,可欣赏“长溪翠屏”、“筏行柳梢”、“鸳鸯嬉水”这些自然景观。山环水抱,溪流琮琮。两旁碧树繁花,忽峰突、忽迥回、忽路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感油然而生。每年梅雨季节,含羞的河水,忽变得怒涛翻卷,水花飞溅,彩虹凌空,波迭浪赶。站在大坝上,见浊浪排空,惊涛拍岸,状如巨龙滚扑,咆哮之声震彻山谷。“不尽河水滚滚来”,飞泄大坝,又成环形飞瀑 ,蔚为壮观。坝下两旁石峰峡峙,乱石兀立,只见清溪迥流而去,没在峰峦野花之中。
冲口飞瀑,就是村八景之首景“叠井涵源”。在上村石桥沿河而进,约三四里,就会看见一开阔地,水流湍急流下,这就是冲口,俗称“冲口潭”。此河口三面环山,山口面东敞开,形似大盆。每到洪水季节,那从村人称为“冲口五井”而下的水流就会顺着石壁形成的夹槽激冲而下,至河口才变缓流向村中。“冲口”由此得名。冲口山峦起伏,岩石峻峭,林木葱茏,巍峨秀丽。春夏之际,冲口内满谷一片葱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苍劲勃勃的长青松。山道上,只见满山杜鹃花、桅子花、还有果树上挂满了晶莹欲滴的山果。山涧里一缕清泉涓涓流淌。山中绿树红花争相辉映,绚丽多彩。
在冲口爬山而上,抬头一望,山峰两端翘起,形似和尚帽子,人们称它为“和尚帽”。山下树木苍翠,溪水清澈,怪石林立,神态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河流从山岩上倾泻而下,落到悬崖处,两侧为峭壁所夹,于是飞空而下,直捣龙潭。长年水流把岩石冲成一圆形,水经流其中,状如水井,村人称之为“头井”,从“头井”之阜向下眺览,悬崖巉岩之间的飞瀑尽收眼底。溪水冲入“头井”,猛然间跌落二三丈,注入“头井”中,形成冲口飞瀑的第一迭,亦是主瀑。水在“头井”稍作停留,又从高岩冲流直下近十米,此时两边峭岩又夹生出一个状如“头井”的圆盆,人称“二井”,此刻水势益壮,再次跌水,颇为壮观,这便是冲口飞瀑的第二迭,前人所写“飞泉裂石出,浩浩破空来。万壑留不住,化作晴天雷”诗句,描绘的正是这种景色。“头井”“二井”深不可测,据说有龙潜底。二井而下,水再次激流而下到“三井”(也称大潭),这就是第三迭。呈连续状,又有两潭,是称“四井”、“五井”。最后又被束成一股短瀑,溪水逶迤远去,掩没于青山丛中,水流在水槽的引导下流入冲口潭。冲口飞瀑,远眺但见悬岩百尺,飞瀑十丈,不论俯视仰观,各呈奇姿,趣味无穷。在梅雨季节,站在头井源头,但见滔滔河水,势若奔浪;从高飞跃而下,飞瀑狂泻,水流飞泄时,因碰撞凹凸不平山岩而产生水花四射、惊声溅玉,飞飞扬扬,犹如大雾弥漫,气势磅礴。流水不断冲击着两边的石壁,声音震耳欲聋,人在对面,大声讲话都无法听见,只能用手势传言代意。站在冲口潭边上,仰观冲口飞流,又是另一番景象:只见水击临空,珠飞玉碎,寒气袭人,动人心魄;俯视潭中,烟峦兀立,树影婆娑,似别有洞天。真景观也。
在冲口外滩,山势开阔,泉水叮咚,绿草如茵,躺在沙州滩上,晒着温和的阳光,真是最舒坦幽静的休息之地。
石浴盆,在村后山约三华里,有一涓涓细流常年在石崖高处流下至入一状若浴盆的圆形石盆中,石盆光滑如镜,盆中水澈见卵石花纹,老人说,这是七仙女每年七月初七来洗浴的地方。
港边苦槠,在上村前山山脚,有一处占地30余亩的沙滩,高出河面约2-3米,村里人名称其为港边。在这个小小“岛”上,有三棵一百多年的苦槠树,这三株古树,有如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枝桠相互缠绕,岁岁永不分离。三间民居安谐地这些苍老遒劲的老树下,不远的木桥倒影与粉墙黛瓦的民居融和在青山绿水之中一漾一漾时隐时现,真是一副天造地设的江南画卷。
马源八景,从族谱中的记载得知,在清朝中叶开始,这个村便开始富裕起来。村人以读书求学为荣,“坐堂讲学蔚然成风”,讲求文化修养,培养了一批读书人,有些中了科举,有些用钱捐了官衔,光宗耀祖。村族达到有钱兼有面子,争相在家乡建住宅、修祠堂,立牌坊,兴道观、寺庙 ,于是,一幢幢夺目栉比的豪大的住宅鳞次矗立而起。开辟荒山造林,挖渠引泉兴修水利;以风水为名,构筑环村绿化带;使绿荫波光掩映于村前;兴建文阁、神庙、庵堂、社坛,族内读书人时发雅兴,雅集吟咏。居然在一个小小村庄,吟出了胜景八处, 称“马源八景”。每景各有一诗,现录之如下:
(1) 叠井涵源 此景在上村“和尚帽”山下,因其石依次叠成五井,故名。诗云:石井何年凿,飞泉尽日春,一翻通海志,叠见出山踪。萝薛高低锁,源流左右逢,寒水方嗽齿,顿觉溆心胸。
(2) 特峰华表 此景在下村桥东坑而进,是为汪山尖峰,其山巍峨倚立,山下溪水长流,放眼望去,千山层列,迤逦欲来。诗曰: 环境何非碧,兹峰觉大观,北流开巨浸,西幛锁延峦。簇族孙罗膝,昂昂将到坛,令威无不化,时有鹤纡盘。
(3) 莲塘戏鹭 此景原在下村村口,原来此处有一水塘,四周有雕花石栏杆相围,塘内有莲花。水源来自不远河碣筑坝引水而来。旁有口水井,水清凉甜冽,水井至今仍在。塘旁有周王庙、相公亭、华佗庙,现己不复存在。诗云: 白鹭绕莲塘,惊飞蹴水忙,雨余花更艳,风过叶添香。对浴珍珠溅,梳翎玉羽长,静观成野趣,机活即文章。
(4) 砚渚游鳞 此景在上村石壁背,旧时此处有一水碣,河中游鱼甚多,村中一直严禁捕鱼,河清澈底,鱼在水中游而不惊。诗曰:砚渚映睛暾,轻烟入晓温,源流清澈底,游水净无痕。隐伏千层浪,还藏万里鲲,惠庄间寓目,此乐足评论。
(5) 文阁飘香 此景在下村村尾,是古时先人们求学问之所。位处永锡堂后面,左是社坛,右是毓秀庵,这些古景古建筑均在1948年因国民
关于宗亲讲话发言
本文2023-10-08 22:04: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6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