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洞察力的包青天·包拯为什么突然去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历史上有洞察力的包青天·包拯为什么突然去世?,第1张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以大公无私而被后人铭记。仁宗天盛五年,包拯成为秀才,为国效力,走上了自己的仕途。

包拯曾经有过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而辞职的想法,也因为担心父母,所以辞职去陪伴父母。几年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父母坟旁建了一间小屋,直到守灵期满。老乡来劝包拯,包拯做官。

包拯当御史的时候,就提出要练兵选将,加强军队管理,培养一批战斗力强的士兵,驻扎在我国边疆,抵御外敌侵略。

包拯当政时,以清廉著称。他以严格的纪律严厉惩罚他的下属。包拯堂堂正正,眼里容不下半点沙子。看到不良现象的存在,王魁强迫百姓收钱,百姓苦不堪言,发生暴乱。

王魁不去找自己的原因,而是派兵抓捕想为自己争权的人。包拯七次上书弹劾他,最后一次把矛头指向当今的统治者。这一举动震惊了法庭。当时人们都很佩服包拯有这样的勇气,皇帝也从来没有想到他维护百信政权的决心这么大。

包拯秉公执法,为官一任,深得民心。他的来源是为人民考虑,他帮助他们做事。有些贵族想占老百姓的便宜,却逃不过包拯的眼睛。

他整顿民风,改革人民诉讼制度,让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说出自己的遭遇。包拯是中国历史上清官的杰出代表,是清廉的象征。

包拯是怎么死的?

包拯葬于安徽省合肥市。

从记录中可以看出,包拯从发病到死亡只有几天时间,期间还服用了几种治疗效果极佳的药物。因为包拯生前敢谏,不畏权贵,执法过程中不为私事所扰。他每次秉公执法,都是在侵害贵族的利益,可以说树敌不少。

再加上这样的猝死,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和担忧。包拯是怎么死的?是因为疾病还是被政敌杀死?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与安徽省博物馆合作研究包拯遗体。结果发现,包拯的骨骼中钙、铁、汞的含量高于现代人,但砷、铅的含量低于现代人。

众所周知,砒霜和朱砂是古代的主要毒药。这两种毒药都能致人死亡。包拯尸骨中砷含量较低,可以排除他生病时被小人毒死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包拯骨头里的汞含量那么高呢?

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古代为了保存尸体,往往会在棺材里加入这种东西,帮助防止尸体腐烂。包拯的骨头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汞含量,很可能是因为朱砂的侵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包拯死前服用了一些含汞的药物,可以断定包拯是正常死亡。

我相信这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结果,大家都不希望自己心中的大官老实人被小人害死。

包拯的后代

包拯的墓志铭中明确记载,包拯有四个孩子,大儿子早逝。包拯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了远在他乡的陕州,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包家的传承完全靠包拯的次子。

包玉刚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是王志毅,世界八大船。没想到他的祖上还有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开封府这么有名的人。

它是

在这次旅行中,包玉刚参观了天一阁,这是江南最古老的图书馆。这一天,天一阁的工作人员听说这个贵宾室,世界船王港今天来了,就给包玉刚看了天一阁珍藏已久的《包氏家谱》。这本书记录了包拯一家的点点滴滴。

包调查之后,也有了试一试的心态。他惊喜地发现自己是包拯的第29代孙,按照他的不耐烦高兴地欢呼起来。我是包青天的后裔。

包拯死后,他的女婿把他安葬了。后来金兵入侵,合肥被攻占,包拯墓被毁。当时和他一起陪葬的大部分东西都被偷了。后来他的后人重修了包拯的墓。1973年,合肥市政府更加重视包陵园,开始重建包陵园,三年后竣工,为后人缅怀提供了一个好去处。

不是真的。

包公铡侄是京剧中的剧情,是为了体现包公铁面无私而设置的剧情,历史上并没有这么一回事。包公来自宋朝,而“包公戏”在元朝风靡全国。事实上,作为一部在元代才逐渐形成的戏剧,《包公戏》中的大部分故事情节都是由民间创造的,并且在传播过程中添瓦加转。

尽管内容越来越丰富,但它早已脱离了包公的真实事实。为了提升包公的形象,后人在故事里强加了一个“大义灭亲”的故事,即包公的侄子因腐败和渎职而被曝光,包公亲自接手了他侄子贪污和乱用权利的案件,并在发现他的侄子犯下了许多罪行后下令将其斩首。

根据历代司法制度,这在宋代是不可能发生的。包氏家族一直遵循着一个祖传的信条,即包氏家族后代中的任何腐败分子都不允许回到他的家族,也不允许在他死后埋葬包氏的祖坟。那些不遵守这一戒律的人不配成为包家的后代。

此外,家训一直被刻在石碑上,竖立在主厅的东墙上,向后代展示,包家的后代一直严格遵守家训,包公的儿子和孙子是诚实正直的官员。因此,包公没有接受贿赂和违反法律的侄子,也没有通过正义杀害亲戚的事情。

即使包拯确实有一个行为不端的贪官侄子,包公也没有机会亲自受理此案。宋朝的司法系统在这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审理家庭案件时,必须强制避免这种情况,在每一个审理过程中都不允许干预。

扩展资料:

除了包公的侄子是后人所杜撰之外,包公的故事中,还存在很多虚构之物,如三把御赐铡刀和可以上打昏君下斩奸臣的尚方宝剑。

事实上,宋朝并没有给大臣们赏赐什么尚方宝剑,更不用说随意杀人的权力了,明朝万历年间,有一过一次尚方宝剑的记录。是皇帝特别批准了,持有这把剑的人拥有先斩后奏的特权。

包拯的三把御赐铡刀是平民想象的产物,铡刀自古以来就不是正式的行刑工具。最有可能的是,当时的文人脑洞大开他们自己想象的,他们觉得铡刀不仅适合割草,也适合行刑,这才给包公送了一套铡刀的刑具。

-包公铡侄

包拯的二十九代嫡孙包玉刚。

说起包玉刚,不少人会如雷贯耳,因为此人的名气实在是太大了,他最得意的称号就是华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得到了顶峰,他也成为了世界七大船王中最牛气的存在,更是跻身成为了香港十大财团之一。

后来随着海上王国版图的扩张,包玉刚在纽约、伦敦、东京等地设立10多家子公司,一时间成为了当时最有话语权的人物,他曾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时国王、巴拿马总统及日本天皇授予勋章、奖章。

而包玉刚就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其实一开始包玉刚并不知晓自己是包拯的后代,功成名就之后回到了宁波,而他也有幸参观了当时江南最古老的藏书阁“天一阁”,而其中的工作人员也非常用心,知道包玉刚要来,就特意准备了记录包氏家族血脉延续的古本《包氏家谱》。

包玉刚也十分好奇自己的祖辈,于是就细细查看,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包玉刚顺着家谱查下来之后,发现了自己竟然是包拯的第29代嫡孙,包拯的后代出了包玉刚这样一个了不得的人物,着实让人为之惊叹。

清官化身“包青天”的包拯,在《铡包勉》和《包公赔情》等戏曲里,被说成面如锅底的包黑子,且从小被父母遗弃,由包拯大嫂抚养成人,从而产生“嫂娘”一词,这不符合历史事实。其实包拯并非面目漆黑,只不过比常人要黑一些,也并非洲人种,仍属黄种人,说其面如黑炭可能亦是由他铁面无私所引申,铁当然是黑的咯。再者,包拯自幼聪颖,深得父母宠爱,而且父母在他自39岁时才去世,又何来由长嫂养大一说?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出身于官僚家庭。生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公元1061年),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官阶为从二品)。公元1062年卒于位,谥号“孝肃”,追认为礼部尚书。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为此,后人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而流传百世。关于误传“嫂娘”养大的原因实是文人们移花接木,将其次子包绶由长嫂崔氏养大的事实嫁接到了老头子上,才流传开包拯由长嫂养大的故事。小说《七侠五义》,戏曲《赤桑镇》、《铡包勉》,便是记录这个故事的非常有名的代表作品。 但是,在正规的史料中,从未发现吴妙贞和包勉这两个人物,更没有包拯为“嫂娘”所抚养的记载,实属杜撰或是民间误传。在包拯的家乡合肥市南郊出土的包公同时代的吴奎所撰《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对包公一生事迹记载甚详。 包公一开始就以纯孝闻名。天圣五年(1027),包拯28岁考中进士甲科,初命大理寺评事,再任建昌县知县。当时包拯的父母年事已高,都希望留在家中,不愿意跟儿子远去他乡赴任。为了照顾双亲,包拯竟恳请上司辞去知县一职。上司顾念他的一片孝心,就改调包拯到离合肥较近的和州。但两位老人连和州也不愿意去,还是叫包拯独自一人前去赴任。见父母心意这样坚决,包拯便决然辞官留乡,侍奉双亲,直到父母俱丧,包拯“庐墓终制”,直至39岁时才去外地任职。这段记载一方面说明包公至孝,加之他为官时的清正廉明,去世后便得到了一个“孝肃”的谥号;另一方面,也证实包公在38岁之前是父母双全的。 那么,这个包公为“嫂娘”所抚养的传说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在合肥与包公墓志同时出土的,还有他的夫人董氏的墓志铭(《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志铭》)和他的儿媳崔氏的墓志铭(《宋节妇永嘉郡君崔氏墓志铭》)。这些珍贵的文物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包公,也把包公及其族氏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告诉了世人。 包公原配夫人张氏,无有子女,续妻董氏生了一子二女。长子包繶,很小就受到特殊的“荫补”,获得了“太常寺太祝”的官衔,但在包拯生前就夭折了;两个女儿,一个远嫁陕州硖石县主簿王向,一个许配给了国子监主簿文效。 为包拯生下唯一延续香火的次子包綖(后更名“绶”)的母亲是媵孙氏。“媵”,可以理解为“陪嫁的女子”,也可以理解为“身边的女佣”或“侍女”,应是董夫人的陪嫁丫环。就是这位出身低贱的媵女孙氏,使包氏家族传宗接代、繁衍至今。关于她和儿子包綖的事,记录在包公长媳崔氏的墓志,这是一个美丽而感人的故事。 崔氏,荆州(今湖北省江陵市)人,她的母亲吕氏,是当时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女儿。由于门当户对,她十九岁便嫁给了包拯的长子包繶。不想在婚后第二年,包繶便因病故去,崔氏悲痛欲绝,立志守节抚孤(崔氏生遗腹子包文辅)。谁知祸不单行,她的儿子文辅刚刚5岁又不幸夭折。 包拯(55岁)和董氏夫人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又失去了唯一孙子,内心十分悲痛,但见崔氏年少寡居,又失爱子,不忍其一辈子守寡,愿将她“还宗”,劝其另结良缘。崔氏却从一而终,对包拯发誓:“翁,天下名公也。妇得齿贱获,执浣涤之事幸矣,况敢污家乎!生为包妇,死为包鬼,誓无它也”(见《崔氏墓志铭》)。她认为公婆失去了独子已够不幸,她不忍再给二老增添痛苦,便说:“公爹是天下敬慕之人,我能够代替丈夫奉养公婆,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其实,崔氏是个有心之人。她已发现公公身边的媵女孙氏原来很受公爹喜爱,后来突然有一天,被公公打发回了娘家。她还注意到孙氏似乎已经怀有身孕。饱尝丧子之痛的崔氏,背着公婆暗地里不断派人去孙氏的娘家问寒问暖,并送去钱财和衣食之物。后来,孙氏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子,崔氏便偷偷把男孩子抱养在自己房中。 一年之后,正值包公60大寿,百官来贺,宋仁宗也派人送来了寿礼。但此时年届花甲的包公却膝下无子,难免有孤独凄凉之感,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就在这时,崔氏从内堂出来,怀里抱了一个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她郑重地禀告公爹:“这就是您的小儿子啊!”包公大为惊异,继而问明了实情,得知自己确有儿子,从来少见笑脸的包公不禁满面含笑,一旁的董氏也喜形于色。包公当即将男孩认为己子,并取名叫包綖。 包公63岁因病去世后,崔氏陪着婆婆,抱着5岁的包綖,护送包拯的灵柩从开封返回合肥安葬。崔氏上侍奉婆婆董氏,下抚养包綖。不料其母吕氏见包拯病故,知包家权势已去,便要为她另择夫婿,要接她回去。她对母亲说:“母不谅乎!倘欲嫁者,不俟今世!”母反驳道:“夫死守子,子死何待?”崔氏回答:“舅(包拯)丧姑(董氏)老,有小郎(包绶)如儿子,其门户待我而立。”就这样,崔氏继续肩负着抚养小叔子的重任,名为长嫂,实为养母。 当时庐州知府张田为崔氏守节不嫁、亲抚幼弟的事所感动,撰写了一篇《节妇传》,上报了朝廷。朝廷大为惊异,传旨特封崔氏为寿安县君。 包綖渐长,崔氏又为其延师启蒙,并给他取学名叫包绶。后董氏夫人病逝,崔氏亲操后事,从此一手撑持起了包氏的门户。崔氏将包绶抚养成人后,由她做主,为其娶妻张氏,即庐州知府张田之女。张氏不幸早逝,崔氏再次主婚,为包绶娶了文彦博的小女儿文氏为妻。之后,崔氏又派人到开封找到了包绶的生母孙氏,将其接到合肥,让包绶母子得以团聚。 崔氏在包氏家中和社会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在庐州一带流传极广的“长嫂当母”的俗谚,即由此而来。后来宋哲宗又下诏加封崔氏为永嘉郡君,嘉奖诏书便是当时大文豪苏轼所撰(见《东坡全集·故枢副包拯男繶妻崔氏封永嘉郡君制》)。 崔氏于绍圣元年(1094)去世,享年62岁。生前,包绶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孝顺她,她去世时,包绶正在开封最高学府国子监任职,闻讯之后,悲痛欲绝,连夜赶回合肥奔丧,用对亲生母亲一样的礼节,披麻戴孝,为崔氏办了丧事。 崔氏在抚育包绶的同时,还把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族亲侄子包永年收养下来,作为死去的丈夫包繶和自己的继子,一直把他培养成人。包永年作为崔氏的螟蛉之子,成为包公的庶长孙。 包绶和包永年都出身举业,品学兼优,后来为官数任,清正廉明之誉颇似包公,真正继承发扬了包氏一门家风。 在现存的包氏家谱中,包綖(绶)却被误排为包拯之孙,包繶之子,这也许正是由于他是从小由崔氏养大而造成的讹误。同时,由于包公后代为官者,如包绶、包永年等,都像包公一样刚正清廉,他们的事迹与包公的故事一起代代流传了下来,久而久之,渐渐集中于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身上,而这个典型人物当然非包拯莫属。于是,就连从小为长嫂所抚养、以嫂为母的故事也被集中到了包拯的身上,便有了流传至今的包公与“嫂娘”的故事。殊不知,古代对已死去的某些人为了表示尊敬,都加一个“公”字。包家的墓碑,无论是包拯、包繶、包绶,姓后名前都有一个“公”字,包绶与其夫人文氏的墓碑全称是:“宋朝奉郎潭州通判包公绶蓬莱县君文氏之墓”。这样以来,包拯祖孙皆可称“包公”,但在后人心目中,包公就是包拯,包绶的事以讹传讹,误传为包拯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包拯的子孙死后和包拯一样,都被人们尊称为“公”由于包拯知名度大,故而将老包公、小包公的故事就串在一起了。民间百姓大多只知道历史上的包拯称包公,却不知道包拯的儿子包绶也称包公,再加上民间传说,戏剧虚构夸张等,这样,就误传了下来。

在民间很多人的认知中,包公就是一个铁面无私的形象,大义灭亲对他来说虽然面临着自己亲人的不解,但一定是他要做出的选择,他不能包庇任何一个犯人,哪怕是自己的亲人。民间有一个故事,他杀掉了自己嫂子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亲侄子,这是为何?在真正的历史上,真的有这件事情吗?历史上的包拯杀了自己侄子吗?

根据宋史记载,包拯并非是由长嫂养大的,正史上包拯也没有兄长之说,包氏家谱中记载过包拯有两个哥哥,皆早年去世亦无长嫂。包拯出身富贵人家。二十九岁中进士,在家乡泸州做官,因孝心辞官回家照顾二老十余年,二老离世又守孝三年,后赋闲两年才重新入仕。

据此推算,包拯重新步入仕途时已经四十多岁,后来包拯一直做到了枢密副使的职位,也就是副宰相,但是包拯仕途中任开封府尹不足两年,而官方记载的包拯断案仅限于牛舌案,所以包拯的仕途名声并非断案而起,而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弹劾赃官庸官,还有经济方面颇有建树。

包拯奉养嫂娘,以及斩侄的故事,多存在于野史和各种演义,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包拯一生有三位妻子,生有三子,长子包繶,次子包授,还有两个女儿,长子包繶19岁结婚,20岁死亡,留下妻子崔氏和儿子包文辅,但是这个包拯的小孙子5岁就夭折了,崔氏一直守寡。次子包授是包拯媵妾(陪嫁的侍女)孙氏在包拯59岁时所怀,离开包府到本来的主人家后生下的,崔氏听说后,将这个弟弟带回包家抚养,以长嫂身份抚养,直到包拯64岁去世时,这个孩子已经5岁了,算是给包家续下了香火。这便是后世包拯有嫂娘的由来。

包拯是宋朝著名清官,以其政绩和品行为深受百姓爱戴,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至于为什么会有包拯斩侄的故事,也是为了突出其正直,不徇私枉法的一面,后世多有艺术加工的缘故吧。

民间故事中,包拯杀了自己的侄子,嫂子骂他禽兽不如,他跪下大喊两字被原谅包拯大家都非常熟悉,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清官,虽没有一副清秀的面貌。但是依然能够名垂千古,外貌永远是时间最不能留住的东西,人最重要的并不是容貌,而是自身价值,包拯能够在尔虞我诈的官场生存下来,自然是他的为国为民,清正廉明,进入官场几十载,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正义,才会被后人所铭记。包拯杀了自己的侄子,嫂子骂他禽兽不如,他跪下大喊两字被原谅。

包拯又称包青天,不论你有多大的冤屈,他都会秉公办理,这样一位包青天,曾经也做了一件大义灭亲的事情,虽包拯为人正直,伸张正义,可他的亲侄子包勉却与他恰恰相反。当时有一位大娘来报案,说包勉打死他的儿子,摔死他的孙子,强奸他的儿媳妇,这么两条人命和一条强奸罪着实令人心痛,更何况包勉的母亲对包拯还有养育之恩,包拯整日被道德与律法所折磨。

回到家的包拯看到妻子拿着一个拨浪鼓问他要不要扔,这个拨浪鼓承载了他童年的记忆,在包拯两岁时,包拯的哥哥买了一个拨浪鼓给包勉玩,但是包拯在与包勉抢夺玩具时,因没有抢到就号啕大哭,大师嫂嫂立刻从包勉手中拿过来给包拯玩,拨浪鼓还划伤了包勉的手,这件事让童年的包拯印象深刻。

妻子这个举动是想让包拯能够网开一面,但是国法难容,于是包勉被判处死刑,他的嫂嫂深受打击,虽她知道其中的道理,身为父母官的包拯必须大义灭亲,但是依然不能够消除她心中的痛,长嫂如母,包勉的母亲在包拯心里就是母亲般的存在,无论他怎么求嫂嫂原谅,他的嫂子依旧不理,于是他跪在地上,喊了一生嫂娘,这让他的嫂嫂心情更加复杂,最终还是原谅了他。

他的名字叫包玉刚,是包公第29代嫡孙。相对比为官清廉的祖辈包公来说,这位嫡孙可是吸金能力过人。他在37岁时才开始创业,60岁的时候就已经坐拥400亿资产,并成为华人首富,在当时远超李嘉诚。当这位富豪回到大陆老家时,随行人员拿出了包家的世系家谱,富豪捧着家谱却放声大哭,这是为何呢?

包玉刚1918年底出生在浙江宁波。父亲经商,家境富裕。13岁时父亲把他送到上海求学。不久,抗战爆发,包玉刚辗转来到重庆,在一家银行当了职员。在这里,他积累了金融业的经验,并由此逐渐升任,直到成为上海银行的副总。由此可见,包玉刚头脑敏捷,才干过人。

1949年初,国军败局在即,国内一片战乱。包玉刚和父亲带着仅存的一笔积蓄,一起来到了香港。通过经营小生意,他们立足了脚跟。小生意虽然能赚钱,但很辛苦,收入不保。于是,包玉刚决定转行做海运。

在当时,香港航运业已经是稳定成熟,但竞争也是相当激烈。从零开始的包玉刚并未气馁,他一边学习运营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这一年,他已经37岁了。

在朋友的帮助下,包玉刚从英国购回一条28岁高龄、烧煤发动的旧货船并视若珍宝,靠着这条船,他的事业开始起步。

在日本和印度之间运输煤炭,让包玉刚赚得盘满钵满。随后,好机会来了。第二年,苏伊士运河被埃及收为国有,引起了运费高涨,包玉刚借机投资买船,扩大业务;1967年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一场战争,战乱中有人破产有人发财。包玉刚就是后者。他趁机又扩大了自己船队。

到了1978年的时候,包玉刚凭借400亿的资产稳稳当当坐上了世界七大船王的头把交椅。美国媒体甚至称他为“海上之王”。他的业务已经遍及亚洲、欧洲以及北美。英国女王还亲自授予他爵士勋章。

这位世界船王事业成功后做的最开心的事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不但捐赠大学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商业合作。1984年秋天,他回到了故乡宁波。在浏览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时,随行人员拿过来一本“天一阁”珍藏的包氏家谱。

包玉刚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竟然是包公的第29世嫡孙。捧着家谱,他激动得放声大哭。风风雨雨大半生,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竟然是包青天的子孙!

原来,包玉刚捧着家谱大哭的原因是自己身为包公之后,并未愧对先辈的英名,他内心无比激动和自豪。

今天小编辑给各位分享包兆龙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包玉刚兆龙分析解答,如果能解决你想了解的问题,关注本站哦。

一人是包青天的直系嫡孙,从一无所有做到华人首富,为何也是海上的统治者?

因为他生前从事海上航运业务,创造出了不菲的成绩,这位包青天的直系嫡孙名为包玉刚,其职业身份是航运家、银行家、商人、富豪,其生前所创造的环球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的业务是做航运事业,在他的刻苦钻研、勤奋不已的努力下,让他的公司不仅在激烈的国际航运市场占得了一席之地,同时带动了国家航运事业的发展,因此人们将他称为世界船王。

在他多年经商的生涯中,同时也让自已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坊间曾有传闻,说他巅峰时期将所有的资产加起来可以直接购买一个国家,经过他多年的苦苦经营,他一度将他的海上王国推上了事业顶峰,其稳坐世界七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在1981年的时候,当时他的公司拥有的船只总载重吨位达到二千多万吨,在国际海运市场上拥有强有力的统治能力,因此当时美国的《财富》在介绍他的时候将其称为“海上的统治者”。

包玉刚得知自已是包拯29代嫡孙的经历介绍:

说起包玉刚得知自已是包拯29代嫡孙的事情,还得从一段意外经历说起,包玉刚出生于1918年浙江宁波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家境还算富裕,他的父亲包兆龙也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商人,从小很重视对子女教育的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包玉刚在成年后就离开了宁波远走他乡去创业打拼,一直到1984年这一段时间他都不清楚自已是包青天的直系嫡孙,在1984年的时候在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就年已66岁的包玉刚,因为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便决定回到故土访问,主要目的也是想用自已的财富为家乡人民做一些善事,带动家乡的发展。

在回乡之旅中他参观了被称为是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当时的工作人员听闻来访的人是大名鼎鼎的世界船王包玉刚老先生,当时恰好在“天一阁”里有珍藏的一套《包氏家谱》,就特意拿出来给包玉刚老先生看,结果在这本书中竟然意外发现了自已竟然是包拯的29代嫡孙,当时这一惊喜发现让一辈子见过大风大浪的包玉刚老先生,竟像一位小孩子一样高兴得直呼喊起来,心情是非常的激动,后来这个消息就被媒体传染开来,想信包拯这位历史上最有名的大清官在知道自已的后世这么有出息之后,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中国最神秘的十大家族李嘉诚家只能排第二

私募排排网

现在的世界首富就真的是世界首富吗美国兄弟会的成员个个都不简单。

中国首富就真的是中国首富吗未必!水太深,勉强排一下。

第十名茅理翔家族:“点火枪大王”

自计划经济时代起,茅理翔就开始在企业工作,做了10年会计、10推销员。之后,茅理翔开始承包慈溪无线电九厂,做了16年乡镇企业的厂长,后来给自己的企业起名叫“飞翔”。

企业从小到大,遍历艰辛,茅理翔称那时的自己为五子之族:跳上火车像公子,跳下火车像兔子,到了对方单位像孙子,回来路上像驼子,报起账来像呆子。那时的火车跟闷罐子差不多,每节车厢里都挤得满满当当,一上火车就得脱掉外套,只留一件衬衫,这样还热得不行,还得使劲摇扇子,看起来活脱脱一个公子哥儿。

如今的茅理翔家族,是方太集团的掌舵人,而且其继位者茅忠群也是雄才大略,智谋过人之辈,经历了茅理翔的沉淀之后,茅忠群接手后,方太集团急速发展,方太集团如今已隐隐成为中国厨具行业垄断者,可见其功力如何。

第九名梁庆德家族:格兰仕人

这位老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有着传奇的故事。1978年,他就是在顺德桂洲镇细河边的荒滩上,搭了几个窝棚,开始了白手创业。领着十几个人,从农村收购鸡鸭毛做成鸡毛掸子,拿到城里卖,后来成立了桂洲羽绒厂,以手工洗涤鹅鸭羽毛供外贸单位出口。

此后的梁庆德纵横捭阖,成为国内羽绒加工行业的翘楚。如今,经历了60多年沧桑的梁庆德对人生的看法变得平和,他慢慢总结出一些规律:朋友是硬道理,感情是生产力。

梁庆德建立的格兰仕,日益庞大,其子梁昭贤现在是格兰仕的副董事长,如无以外将来肯定是格兰仕的继任掌舵人,可是梁昭贤为人低调,不过深谙经营管理之道,毫无富二代的败家做派。

第八名南存辉家族:35元的第一桶金

南存辉,从昔日温州城内辛苦操劳的小小修鞋匠,几经奋斗终成资产超过亿万美元的年轻富豪,连续三度登上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的跨度之大,变迁之巨,其实就是一部传奇。

在这民营企业家群雄纷起的年代,外表儒雅的南存辉,骨子里流淌着古代将士的骁勇和不屈,正如他最爱唱的一首歌---《爱拼才会赢》。他始终认为:人的一生,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自己。“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企业,最难的是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很多人或许还不了解正泰集团是干嘛的,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始创于1984年7月,现辖8大专业公司、2000多家国内销售中心和特约经销处,并在国外设有40多家销售机构。是我国工业电器龙头企业和新能源领军企业。正泰年销售额400多亿元,员工3万多名。

第七名张荣发家族:从海洋到天空

或是南非的开普敦,甚至是中国的上海,都可见到漆有“Evergreen”(长荣海运)的绿色集装箱车在街上飞驰。经过多年的努力,长荣海运已拥有世界第一大集装箱船队,更成为台湾业绩卓著的跨国企业,集团创始人张荣发在世界上更是享有“船王”的美誉。

长荣集团创办人兼总裁-张荣发先生,这个仅有职校夜间部学历的雨港人,究竟有何天赋异秉或特殊之处,如何一手创立世界第一的长荣海运公司,更建立台湾第一家国际民营航空公司飞出台湾的一片天空呢

这个台湾传奇老人,如今却在为将位子传给大房老婆的儿子还是二房的儿子,不过如今看来很有可能会一人一半吧。

第六名蔡万霖家族:台湾首富

1993年3月,台湾《卓越》杂志排出台湾富豪榜,蔡万霖以1400亿元(新台币)的财富名列第一。自1988年以来,蔡万霖的名字多次出现在世界各种杂志的富豪榜上,总是名列前茅。

美国《富比士》杂志和《财富》杂志,都认为他是全世界最富有的华人,名列世界富豪的前10名。但是,这位华人首富一直行踪神秘,没有一位记者能够采访到他。关于他的一切,引起了人们的好奇与遐想

第五名包玉刚家族:“船王”之梦

1918

年出生的包玉刚,算起来还是宋代包公的第二十九代孙。他是浙江宁波人,父亲包兆龙是一位经营造纸业的商人。包玉刚小时候在上海求学,他上大学时,正遇上日寇侵略中国,书是没法读下去了。他先是到衡阳一家银行当职员,后去重庆中央信托局工作。他以宁波人的精明和兢兢业业的作风,使自已经手的业务蒸蒸日上,所以到抗战胜利,他已是重庆矿业银行的经理了。以后,他又回到上海,担任上海市立银行的业务部经理。

许多人都认为,凭包玉刚的业绩和才干,再奋斗几年,行长的交椅一定会是他的了!

然而就在这时,包玉刚却出人意料地向行长呈上了辞职书,说他的兴趣不在银行方面,而在其它方面。他和父亲一起放弃了在上海的事业,全家迁往香港,靠着多年积蓄下的一点钱,去另闯天下了。

如今,包玉刚已是世界上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12位华人富豪之一,是世人公推的华人世界船王。1978年,包玉刚的海上王国达到了顶峰,稳坐世界十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财团之一,创立了“环球航运集团”。第一个进入英资汇丰银行的华人董事,1976年,他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他热情支持祖国建设,除捐献巨资为家乡兴建兆龙学校、中兴中学、宁波大学外,还建造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包兆龙图书馆、包玉刚图书馆,设立包兆龙、包玉刚留学生奖学金等。

第四名王永庆家族:“经营之神”

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954年筹资创办台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下辖: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湾化学染整公司、台旭纤维公司、台丽成衣公司、育志工业公司、朝阳木材公司和新茂木材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国还经营着几家大公司;全部资本额在1984年就达45亿多美元,年营业额达30亿美元,占台湾国民生产毛额的55%,在民间企业中首屈一指。

与台塑集团企业有着存亡与共关系的下游加工厂超过1500家,如今,在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在世界化学工业界他居“50强”之列,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在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地震后,王永庆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恢复建设。

嗯,这位传奇老人,于2008年的时候,逝世了:

第三名刘氏家族:希望集团

美国《福布斯》杂志察觉到刘氏兄弟间的实力变化。刘永行成为刘氏兄弟的代表,在世界500名巨富中刘氏兄弟的财富位于第219名。然而,在前两年的排行榜中,刘永好一直是刘氏兄弟的代表人物,榜上列名。

就在《福布斯》选中刘永行为代表人物的同时,老二刘永行取代老四刘永好成为希望集团的法定代表人。实际上,早在1996年6月,希望集团董事会就决定更换法定代表人。

(以上回答发布于-01-10,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接受包玉刚捐款是哪一集?

《历史转折中的邓》第42集,包兆龙和包玉刚父子提出捐款一千万美元建旅游饭店,但是没能成功。

第43集邓出面接受捐款。

包兆龙的介绍

包兆龙(1895年—1982年),又名大澍,_籍浙江宁波,先后育有三子四女,为包玉刚之父。包兆龙于1930年代初期在汉口一带经营工厂,制做鞋子和帽,至1940年转住上海开设银号,并于1948年迁居香港。

历史上有洞察力的包青天·包拯为什么突然去世?

包拯是北宋名臣,他以大公无私而被后人铭记。仁宗天盛五年,包拯成为秀才,为国效力,走上了自己的仕途。包拯曾经有过因为父母年事已高而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