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姓储,我爸是德字辈,我爷爷是茂字辈,请问属于那个系
1、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岳西、怀宁、桐城世系和辈分:(江苏金坛)庄城1世光羲公传→2世锷公→3世渊公→4世刚公→5世邺公→6世焕公→7世弘公→8世峨公→9世诚公→10世荪公→11世唐公→12世星公(星公徙居浙江会稽,今绍兴)→13世熙盛公→14世福寿公→15世祈斌公(祈斌公徙居江南石埭,今安徽石台, 公为迁皖始祖)。15世祈斌公传三房:长子永镇 次子永铵 三子永钰, 永钰公始迁潜山,尊为迁潜一世祖(潜阳始祖、庄城16世),居潜山县玉照乡(今槎水镇)。潜山古属皖国,境内山(古南岳天柱山)水(皖河)称皖山皖水。玉照乡(槎水镇)地处皖山皖水之北,故我族家联为:河东世第传千古 皖北家声振万年
永钰公传三房:长子代贤〔17世〕(今居怀宁、桐城为主 ,字辈/派系:〔熙福祁永代〕明〔18世〕显孟仲泳 仁〔23世〕义礼智信 忠〔28世〕孝继先宗 道〔33世〕学万枝春 茂〔38世〕德诚昭著 诒谟愈久长 本源期克绍 兰桂应联芳 崇尚维敦厚 诗书庆吉祥 延兴传祖绪 国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寿康 熏功绵世泽 青简献辉煌)。
次子代俊(我支祖,派系:〔熙福祁永代〕文安太伯叔 仕浩启聪明 睿志贤良达 恩光万枝春茂〔38世〕德诚昭著 诒谟愈久长 本源期克绍 兰桂应联芳 崇尚维敦厚 诗书庆吉祥 延兴传祖绪 国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寿康 熏功绵世泽 青简献辉煌)
三子代贵(今居潜山为主,派系:〔熙福祁永代〕明显孟仲泳 仁义礼智信 忠孝继先宗 道学万枝春 茂德诚昭著 诒谟愈久长 本源期克绍 兰桂应联芳 崇尚维敦厚 诗书庆吉祥 延兴传祖绪 国朝普隆昌 秀毓承英俊 怡和裕寿康 熏功绵世泽 青简献辉煌)。
2、查仁义堂《储氏宗谱》字辈如下:文英宏扬 克正永常 士修有志 宗徳维良 立家传世 定国守邦 道培厚重 同庆荣昌
当然有啊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三、历史名人
储 用: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字朝珍,南直隶颖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後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2、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
储姓宗祠通用对联
〖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储国;
望出河东。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储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玉泉文集;
汜水诗名。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晋江人储敦叙,字彦伦,崇宁年间进士,历官龙溪丞、宁德令,都有惠政,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后官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祖籍兖州,迁居延陵,开元年间进士,官安宜尉、汜水尉等,天宝年间任监察御史。其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有诗集、文集。
-----------------------------------------------------------------
〖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御史家风远;
颍阳世泽长。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储氏宗祠联。全联说明代储珊,颍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草要含青色;
节操方松筠 ——唐·储光羲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储光羲诗句联。
方庆举鸿博;
静夫双第一。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清源知县储方庆,学广期,宜兴人。康熙进士,举鸿博。有《遁菴文集》。下联典指明代吏部右侍郎储鹳,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九岁能属文。成化中乡、会试皆第一。工诗文,好引荐知名士,淳行清修,卒谥文懿。有《柴墟斋集》。
-----------------------------------------------------------------
〖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人品分臧别否;
诗意清骨灵心。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相储子的事典。孟子在平陆,储子致币以交,孟子受之而不报。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有正论、文集、诗集。
-----------------------------------------------------------------
〖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无锡贞义传名远;
建阳善政播惠长。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储福,无锡人。靖难中,不为叛逆臣,不食而死,追谥贞义。下联典指宋代建阳知县储用,晋江人。字行之。有惠政,朱熹极称之。
-----------------------------------------------------------------
〖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一壑风烟,铮铮留韵;
五松清响,熠熠生辉。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词人储国钧,字长源,宜兴人。能文章,精词律,有,抱碧斋集》、《一壑风烟集》等。下联典指明代礼部侍郎储可求,宜兴人。幼颖悟,年十五能属文。洪武初举明经,任常州府训导。有《五松清响文集》。
德里昔同居,和协不能愧绳武;
义庄原有志,卑贫无力学希文。
——储乙然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怀宁县枝梓桥储氏宗祠联。 家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寻根问祖,就是要记住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根”。数典忘祖,为人不齿。爱国就要爱乡,爱乡就要爱家。中国人素来重视宗脉血胤,寻找家世渊源,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宗亲认同的黏合剂和支撑点。
储姓是小姓。在宋代《百家姓》中,储姓排序211位。据当代姓氏抽样调查,储姓排序在300位左右。因此,自40年前离开故乡之后,每遇同姓,总有一种大姓无法体会的亲切感和家族认同感。
有幸的是,储姓虽然是小姓,但是古代、近代和现代也出了一些优秀人物。如唐代诗人储光羲、清代学者储欣、光明日报总编储安平、作家储福金、儒商储吉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储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等。他们的业绩,可以增加储姓家族的自豪感,可以激励储姓家族世世代代发奋图强。 储姓远祖可以推溯到远古尧舜时代居于蒲阪(今山西省永济市)的有虞氏,其首领即为舜。有虞氏传后裔田齐,田齐有宗人在齐国为相,封为储子,储为封号,其后裔即姓储。
江南储氏始于唐代诗人储光羲。储光羲祖籍山东兖州,世居江南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金坛),其妻子为越人。据安徽怀宁《储氏宗谱》记载,储光羲后裔繁衍到12世时,正值宋高宗南渡,润州兵荒马乱,十支后裔分别迁居江苏各地以及安徽、浙江、上海、贵州、广东、湖南、湖北等地,目前估计有后裔20余万,是我国已知的储氏最大派系。
目前国内储氏主要聚居地为江苏宜兴、南京、丹阳、金坛、泰州、姜堰;安徽怀宁、潜山、桐城;浙江宁海、嵊州;上海;福建泉州;山东兖州等。
储氏12世先祖储旲(号千七公)之后储宁八(即宁八公,为储光羲15世孙)迁至上海浦东三林塘,后转迁鹤沙、五灶、松江、嘉善、姚庄、平湖等地。同为储光羲15世孙的储尹则为浙江宁海储氏之祖。三林塘储氏与宁海储氏共曾祖储昱。而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系安徽桐城人士,其先祖储星和储昱是亲兄弟,与三林塘、宁海储氏共11世祖储唐。
又据·北京艺术视窗文化有限公司· 2000·中国艺术视窗网·作者郑重写的“国宝《淳化阁帖》归来幕后”一文记载:明代太仆寺少卿储昱居住在浦东三林塘,建南园,园中有奇石“玉玲珑”,储昱之女嫁给明嘉靖南京刑部尚书、左部御史潘恩的第三子潘允亮,潘允亮是上海老城厢内豫园主人潘允端之弟,字寅叔,别号樗庵。储昱晚年摩挲此石以自娱,因无子,殁后,潘允亮和兄允端,将此石运过黄浦江立于豫园,为园中一景,镇园之宝,至今为人观赏。但是这个储昱从年代算估计是不是12世的那个储昱,应该是储旲和储宁八之后 lz明白了吗
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现在的溱潼,还有储家垛、储家沟等地名,有200多储氏后裔在这里生活。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里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
储姓
百科名片
储姓历史: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海陵储氏支谱》记载:考储氏,肇始于周,作相于齐,彪炳史册世人而知之。由此可见,储姓起源于周朝。泰州《储氏家谱》记载的储氏第一世,是唐代的文羲公,居住在毗陵(今常州市),至今已1200多年。元朝末年,储氏家族从宜兴迁往泰州。据家谱记载,元末动乱,储氏十九世宁七公卸官归隐,和兄弟宁八公共同商议迁往海陵。来到海陵后,他们发现这地方有着丰厚的鱼盐之利,就决定在水乡溱潼镇建宅居住,这就有了后来的溱潼水云楼。
目录
姓氏源流
迁徙分布
历史名人储 用
储 珊
储欣
储光羲
储敦叙
储尹之
储秘书
储安平
郡望堂号郡望
堂号
储姓宗祠通用对联姓氏源流
迁徙分布
历史名人 储 用
储 珊
储欣
储光羲
储敦叙
储尹之
储秘书
储安平
郡望堂号 郡望
堂号
储姓宗祠通用对联
展开 编辑本段姓氏源流
储(Chǔ)姓源出有二: 1、源自上古有储国,国人以地名为氏。相传上古时有储国, 储姓
储国人的后代以国号地名“储”为姓,称储氏,世氏相传。 2、源出以祖(王父)名字为氏。据《风俗通义》载,春秋时期,齐国有大夫字储子,曾与孟子相交。储子的后代很昌盛,其支孙以祖字“储”为氏,可证储氏家族最早的渊源是在齐、鲁一带,是今天储姓的来源。又,春秋时期齐国有储君,后代以王父名“储”为姓。 得姓始祖:储太伯。根据历来姓氏学者考证,我国的储氏是齐国和孟子结交的储子的子孙。关于这段源流,《姓氏考略》和《千家姓查源》上也有记载。储姓家族历史悠久,是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出名了,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晋以后称盛于江南各地,尤其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部境地,储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望族居河东郡(今山西省夏县北)。储氏后人尊储太伯为储姓的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迁徙分布
后来,宁八公转而迁徙上海;宁七公一个名叫劝的次子,从溱潼迁到泰州;还有一个分支,则迁往如皋坎上(包括海安、南通等地)。世代繁衍,如今,有230多储氏后裔生活在泰州市区。到了1945年,储氏第三十七世子尔侗、尔巽因为修铁路迁至台湾。1988年,由于子女全部在美国任职,尔侗又由台湾迁往美国,客居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这是储氏家族迁居美国的第一代。从家谱中能看出储氏先人迁徙的足迹,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不断繁衍家族的血脉涌动。宁海储氏渊源,笔者最近带着宁海《储氏大宗祠谱》,到上海图书馆与国内储氏主要宗谱——江苏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核对 储姓,证实宁海储氏系唐代著名诗人、监察御史储光羲后裔。据宜兴《丰义储氏分支谱》记载,储光羲有“江南储氏始祖”之称。后裔在延陵(丹阳)繁衍到宋代12世时,因兵戈扰攘,11支后裔中除1支留居外,其余均迁居宜兴、常州、扬州、池州、泰州、云南、贵州等地。尤以宜兴储氏最为发达,先后出过30名进士。宁海储氏以丹阳籍台州刺史储尹之为始祖。宁海储氏自储尹之始,至今已900余年,族人近万人。著名人士有五世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储国秀,曾任江阴知事,作《宁海县赋》;30世储建国创办杭州中国钱币博物馆,为著名钱币收藏家等。储姓为阜阳最久的世族之一。明朝弘治年间出了个进士,官居河南道坚察的储珊。储姓族人多住在城东十里井和城西西湖以西、程集以东一带地方。储姓有功名及做官的不多,仅道光年间出了个举人储殿卿,因而政治地位比其他七姓稍低。储姓宗祠在文德街北头(今第四粮站)。不少人在推算阜阳八大家时而忽略了储姓其实储姓世居颍州七百年之久,字派(传宗接代的字派)至今不乱,仍保留世族大家的遗风。(余略)
编辑本段历史名人
储 用
宋代学者,在朝廷做官,为官有惠政,曾得朱熹的赞赏。他从书本上得到治理下的道理,又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他又一心为民,这样,就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为百姓带来许多好处。当时的大哲学家朱熹,非常夸奖他。
储 珊
字朝珍,南直隶颍州(治今安徽省阜阳)人,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十七年(1504年)任新乡县(河南省)知县。正德六年(1511年)八月知州储珊主修《颍州志》脱稿,共6卷。
储欣
字同人,清朝宜兴人。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早年无意仕途, 储姓
以制艺为业。直到60岁,始领康熙乡荐,一试礼部不遇,遂闭门著书。著有《春秋指掌》30卷,《在陆草堂集》六卷。选编《唐宋十家文全集录》51 卷。
储光羲
储光羲(约707-约763),祖籍山东,迁居江苏丹阳。出身官宦之家,勤学聪慧。开元十四年(726年)20岁左右的他中进士,授翰林,历任县尉、监察御史等。安史之乱起,叛军陷洛阳,他不得已受伪官,因之而被系狱,约于宝应二年(763年)平乱后遇赦,被降职流放客死岭南。他以山水田园诗著称于时,诗风质朴、古雅,富有民歌风韵。后人常将其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并称。著作有《九经外义疏》20卷等,皆失传,诗文集70卷仅存诗集5卷,《全唐诗》辑为4卷。
储敦叙
北宋晋江人,字彦伦。崇宁(1102-1106年)间进士,历任龙溪县丞、甯德县令,皆 有惠政,民为其立生祠。后为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
储尹之
字思弼,号赤岩,宋元佑三年(1088年)进士,官台州刺史,任满后定居宁海。宁海谱上代追溯到曾祖千七公储旻。据宜兴谱记载,储旻系储光羲12世孙,这一点两谱一致,证实储尹之为储光羲15世孙。另外对储尹之堂兄储兴之系下的19世储宁七、储宁八的迁徙记载,两谱亦可找到吻合点。
储秘书
宜兴人,清代学者。乾隆皇帝时的进士,在河南郑州任知府,他博览经史,性淡泊,为官顺应天意民心,老百姓感到很自在,他自己也有时间著书立说。
储安平
江苏宜兴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1933年起,在南京《中央日报》任副刊编辑。1936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作研究工作,回国后,先后任《中央日报》撰述、编辑,复旦大学教授,中央政治学校研究员在桂林《力报》任主笔。民国34年春,在湖南辰奚“中国晨报”任主笔。日军侵占桂林后,在重庆创办《客观》周刊,民国35年春赴上海,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同时兼复旦大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国家出版总署专员,新华书店总店副总经理,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7年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郡望
河东郡:秦置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据《风俗通》记载:齐大夫储子之后。望出河东。 颍阳郡:春秋时为“鹿上”,战国时为“巨阳”,秦代属“颍州郡”,汉为“细阳”,魏晋为“宋县”,隋为“颍阳”,唐、宋并入“汝阴”,元属“颍州”,明改隶“凤阳府”。
堂号
盛著堂:此堂为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储氏总祠的堂号。宗祠共3座,均在储巷村,“盛著堂”储氏系从山东河东郡迁来,世代繁衍,后人建祠祭祀,族人以“五凤齐飞”(指储氏上代曾有1家5人同时及第)激励子孙好学上进求取功名。
编辑本段储姓宗祠通用对联
〖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储国; 望出河东。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储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玉泉文集; 汜水诗名。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晋江人储敦叙,字彦伦,崇宁年间进士,历官龙溪丞、宁德令,都有惠政,百姓为他立生祠纪念,后官贺州通判。著有《玉泉集》。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祖籍兖州,迁居延陵,开元年间进士,官安宜尉、汜水尉等,天宝年间任监察御史。其诗多写田园生活的闲适情趣,风格朴实。有诗集、文集。 ----------------------------------------------------------------- 〖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御史家风远; 颍阳世泽长。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阜阳市储氏宗祠联。全联说明代储珊,颍州人,弘治年间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草要含青色; 节操方松筠。 ——唐·储光羲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储光羲诗句联。 方庆举鸿博; 静夫双第一。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清源知县储方庆,学广期,宜兴人。康熙进士,举鸿博。有《遁庵文集》。下联典指明代吏部右侍郎储鹳,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人。九岁能属文。成化中乡、会试皆第一。工诗文,好引荐知名士,淳行清修,卒谥文懿。有《柴墟斋集》。 ----------------------------------------------------------------- 〖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人品分臧别否; 诗意清骨灵心。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齐相储子的事典。孟子在平陆,储子致币以交,孟子受之而不报。下联典指唐代诗人储光羲。储光羲,兖州人。开元进士。官监察御史。有正论、文集、诗集。 ----------------------------------------------------------------- 〖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无锡贞义传名远; 建阳善政播惠长。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储福,无锡人。靖难中,不为叛逆臣,不食而死,追谥贞义。下联典指宋代建阳知县储用,晋江人。字行之。有惠政,朱熹极称之。 ----------------------------------------------------------------- 溱潼镇 一壑风烟,铮铮留韵; 五松清响,熠熠生辉。 ——佚名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词人储国钧,字长源,宜兴人。能文章,精词律,有,抱碧斋集》、《一壑风烟集》等。下联典指明代礼部侍郎储可求,宜兴人。幼颖悟,年十五能属文。洪武初举明经,任常州府训导。有《五松清响文集》。 德里昔同居,和协不能愧绳武; 义庄原有志,卑贫无力学希文。 ——储乙然撰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怀宁县枝梓桥储氏宗祠联。 〖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河东世第传千古,皖北家声震万年 此联为安徽省岳西县储小旭录岳西储姓宗祠联。
太平天国战后,宜兴荆溪逃难外地的人口陆续归乡。面对人口散乱、田地荒芜、经济衰颓的情形,官府、士绅和各家族共同着手战后重建。其中,家族作为乡村的主要凝聚力之一, 在乡村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家谱材料的挖掘,探讨家族在战后收族、乡里建设方面 发挥的作用。 宜兴荆溪位于江苏省南部太湖西岸,其地形「 ”亘万岭于西南,绕五湖于东北”,作为沟通苏、 浙、皖的孔道,宜兴荆溪于咸丰十年(1860)被太平军攻陷,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遭到了战争的极大破坏。同治三年(1864)初,宜兴荆溪被清军克复后, 、士绅以及各家族共同着手战后重建。然而,学界多着眼官府、士绅在战后重建中所发挥的作用,但他们的作用还不足以解释广大乡村地区战后迅速实现重建的事实。本文意在利用宜兴荆溪数部家谱材料,探讨宜兴荆溪的家族在广大乡村的战后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一、战后收族 宜兴荆溪多望族。据历朝县志科贡表中的记载,宜兴的许氏、储氏、张氏、朱氏、任氏、徐 氏、潘氏、路氏、周氏、冯氏、蒋氏等家族的族人在科举上屡屡折桂。如缪渎许氏「 ”于宜兴为望 族”,是「 ”邑东之首屈一指者”,「 ”以诗书孝友世其家”。洑溪徐氏「 ”自前明以来,族望尝推邑中第一”,「 ”不独长房子孙簪缨累业,而别支类皆能掇巍科、登显要、树勋绩于当时”。这些家族是宜兴荆溪各乡村的风气引领者,起着士绅不可替代的作用。吴滔曾从宗族功能性方面研究了宜兴荆溪各家族在义仓赈济方面发挥的作用,启发本文关注家族在太平天国战后乡村重建中所起的作用。 众所周知,家族往往有数位领导者,姑且称他们为家族首领,这些家族首领多为族长、宗子、 以及族人推举的具有一定的威望、才干、文化的人,他们领导族人共同从事族内事务,如兴建宗祠、家谱,管理祠产,赈济族人等。战后,在族人陆续回到家乡、无所依靠的情形下,家族首领首先着手收族事宜,以凝聚家族的力量,通过家族内部互助,使处境艰难的族人得以维持生计。 收族首先便要修宗祠,宗祠是家族的象征。如缪渎许氏的宗子许鹤龄「 ”协(携)族人修祠宇, 建神位”。爵坫张氏的宗祠作求堂历经「 ”咸丰庚申兵火蹂躏,变为荒墟”,战后张氏族人「 ”择日兴工,复还旧业”。因「 ”祠堂本有一定之处,不可转徙”,宗祠往往在旧有祠基上加以重建,而有的家族出于实际情形的考虑,会重新选择地点建立祠堂。如张氏十六分总祠孝友堂「 ”向在蒲土干,咸丰庚申毁于兵火,克平后议重建,因人稀力微不果。塘西分去蒲土干不远,谋于众,遂于同治五年 (1866)卜筑,由是孝友堂在塘西焉”。 祠堂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族人的捐献。如潼渚张氏宗祠世恩堂战后「 ”片瓦无存”,张士和、张富霖等「 ”会聚各分,按丁派捐,至同治十一年(1872)创建祠宇三楹”。张子英「 ”将魁榜花红之资捐入宗祖,并略捐子姓之优者,经营数载,得千余缗, 遂于塘西分祠基建孝友堂总祠”。 宗祠要想发挥敬宗收族的作用,就要进行祭祀祖先、续修家谱、赈济族人等活动,这就要求 宗祠有较为固定的祠产。祠产包括田地和现钱。祠产来源,有族人捐献修谱、修祠堂等剩余的钱, 如缪渎许氏祠产是「 ”以修谱余金积其息以买祭田”。无后嗣的族人所遗留的财产也将成为祠产。 如张凤岐「 ”全家死于难”,他的田产,除了承嗣者拥有十亩,「 ”其余四十一亩有零尽助作求堂”,成为爵坫张氏祠堂作求堂的祭田。薛家圩张氏家族将无后嗣族人的荒产卖钱,用于祭祀。祠产由族长、总管、监管、经管等管理,同时设立职笔人主写万年簿账目。总管、监管、经管、职笔人由「 ”合族公举”产生,三年一换。如张玉麟「 ”彬彬有儒雅风,族中以为能推为经管”。 祠产不仅用于发给族长、总管等人的俸钱和祭祀花费,同时还用于存谷备荒、接济族内贫困族人。虽然修家谱也是敬宗收族的措施之一,但是由于耗费巨大、历时长,所以修家谱的时间往往在家族实力较为雄厚的时候进行,战后立即修家谱的家族并不多。 各家族通过修宗祠等方式进行收族,并用祠产对贫困的族人实施接济。如储杏元主掌宗祠祠产,战后,他将祠中积款二百余金「 ”如数出交,告知房分长,按丁给发,俾佐行赀,各子姓赖以得生者甚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富裕的族人拿自己的私产接济族人。家族得以逐渐恢复往日生机。 二、乡里建设 家族首领不仅在族内处于领导地位,在家族所处乡村也往往兼任图董、乡约的职务。如五洞 桥张氏家族的张壬葆「 ”秉图政,事无巨细,悉待规画施行”,他的侄子张子湘「 ”继之,是非判决, 料事精明,罔有不臧”,几十年后,张幼湘「 ”图中公事仍推君董之”,可见五洞桥的地方事务, 多由图内张氏家族首领主持。泾南张氏家族的张初书勤苦劳作,公正诚笃,被推举「 ”董图内事”, 后被保举「 ”乡约,为一乡之矜式”。薛家圩张氏家族的张炳文因为乡里「 ”见公之能,谓其有干才、 有通识,咸乐举之以董图事”。 这些兼任图董、乡约的家族首领,竭尽全力地处理本族所处乡村的公共事务。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庆有,战后「 ”诸大吏锐意求治,区立董事,而西北民望素推公,乃首以公应,自募垦、清 丈、积谷及建文庙、造仓厅、修邑志,靡事不与”,「 ”主政一乡”,知县「 ”陆公鸿逵、施公惠,与公尤契”。储荣宣「 ”德望高于时,时宰辄望风请谒,引以为重,由是服义乡里二十余年,创设义仓、 消防、接婴、修桥梁、施医药,乡人至今食徳,犹有感且泣者”。 储廷标战后归乡,热心地方公益,「 ”如善后、幼孩等局,积谷、丈量各事,仍竭尽心力,妥为筹办”。这样家族首领就将家族的影响扩及乡里甚至更大区域,甚至有的家族首领还参与县城的公共事务。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沆,「 ”邑有公举,书院、社仓、婴堂、岁修、会宾兴费,以及劝农、积谷、建文庙、修邑志诸大役, 公以耆年宿望,无事不与”。就战后乡村重建的方面来看,家族首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埋死者 死者为大,善后第一步就是将战争中的死难者进行收埋,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持死者的尊严, 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尸体腐朽带来的疫病、瘟疫。各家族在首领的带领下,将死难的族人安葬在 家族墓地,将无人管的死难者收埋在义阡。如储廷槐受常镇道观察的任命,负责掩埋事务,他带领族人将骸骨「 ”分别盛以坛若槥,虑水啮乃冢之,虑人轶乃界之,虑久而湮乃复碑之,又从而吁所司护持之,冒寒暑、犯霜露,数阅月乃蒇,事簿最了然,迄今犹班班可考云”。 官府、士绅、家族还建立、修缮祠堂来祭奠死者。如五公祠祭祀死难的「 ”典史张子庆、守备 张国威、方锦荣、巡检程芳祖”,后进义祠「 ”祀邑中殉难兵民及死难男妇之无祀者”。昭忠祠「 ”祀向忠武公讳荣、张忠武公讳国梁,并两邑殉难绅民士庶”。杨巷忠义祠「 ”祀贡生许鸣雝及西乡殉难绅民”,蜀山忠义祠「 ”祀东南乡殉难绅民”。节孝祠「 ”祀历代孝贞节烈,并咸丰同治间殉难妇女”。 每年农历 2 月、8 月第一个戊日,往往有官员前去祠中祭祀。祠堂的建立,使太平天国战争中失去亲人的民众有了祭奠逝者的场所。 (二)修建善堂、桥梁 不少回乡的人在「 ”兵燹之余,田庐无存”, 难以维持生计,善堂的接济在此时对他们而言显 得至关重要。「 ”兵乱克平以后,百废未修,而善堂先建,旧者复、新者增”,「 ”艰厄可以助,羁宿可以安,疾病可以得扶持,殍残可以免暴露”。 有的家族独力主持乡村善堂的修建。如张云鳌「 ”创立义举,号周急堂,境内鳏寡孤独、穷而 无告者,令注名入册,月朔给钱米,冬夏给衣帐,死者给棺木”。张壬宾为五洞桥图董,因「 ”五洞桥地近张渚,为南北往来孔道,他邑难民至永丰下方者,咸就食于五洞桥”,张任宾「 ”设立粥厂以供栖息之人,否则按口给米,每岁冬月恒不胜其烦,公终无难色,亦无怨恨”。储升经营其父创办的义堂「 ”永怀堂”,「 ”有田百亩、市屋六所”,「 ”制为贫苦给发之条凡三,制为读书奖励之条十有五”,以「 ”奖赀赈给”。 储之元「 ”助资创办接婴堂”,「 ”独力维持,凡膏丸丹散可以救人伤疾者, 诸色维备,虽夜半扣(叩)门,必起应无倦”。此外,也有数个家族首领联合各乡村兴建善堂的情形。如毓善堂栖流所由「 ”清泉乡一、二、三、四、六、七、八等图及十图上半图捐赀续设”。这些善堂或是施棺、殓埋无人管的尸体,或是给难民提供栖身之处,或是给贫困者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资,或是收留被遗弃的孤儿婴孩,从各方面收拾了战后的残破局面。 这些善堂或是施棺、殓埋无人管的尸体,或是给难民提供栖身之处,或是给贫困者提供生存 所需的物资,或是收留被遗弃的孤儿婴孩,从各方面收拾了战后的残破局面。 除了善堂得到大量修建以外,战争中被毁坏的城池、廨署、仓储、津梁、坛庙等,都依次得到修复。其中,仓储、津梁、坛庙的修复之所以能在各乡村快速得到实现,靠的依然是家族的力量。如许友诚「 ”凡里有建造、修造,若龙眼桥暨横塘、蒋渎、新渎诸桥,无不乐为输助。以行人不便,又捐造龙眼桥石路,更以余力捐助潮音、岱华诸寺”。 张壬宾对于「 ”创建祠宇、协修宗谱, 以及设立义仓、寺庙、桥梁诸善举,无不首先输款以为提倡”。储定松见「 ”里有木桥将倾圮,首捐巨资,商诸地方董耆,改建石梁,选工采石,经年落成”。张云鳌「 ”设坛地以埋枯骨,设小宗以妥先灵,村中建庙宇以安神明,图内建义仓以赡贫乏,五牧桥、塘南桥之改修,太平桥、长工桥之起造,皆倾囊助费,竭心劳力而独任不辞者也。储廷槐对于战后「 ”规复犹力”,「 ”参藩、清源两祠暨在陆草堂率毁于寇,则纠合族人以次落成之;遁庵、同人及画山、存研楼诸集遗稿,故在校仇、付梓,用广流传;推之谱牒,亦各就绪”。这些家族首领在乡村的建设,汇聚成一幅乡村迅速重建的图景。 (三)经济的恢复 乡村经济也在各家族的努力下逐步得到恢复。如缪渎许氏家族,许洪高从事农业生产,他的 家里战后只剩下「 ”瘠田七亩,败屋数椽”,他重新开垦田亩,修缮房屋。许国祯则从事商业,他 因为「 ”精榷算,家业稍稍裕”,对此有写怀诗七首,试录其一:「 ”不求富贵利吾家,愿叙天伦乐事哗;世上如棋顷刻变,谁知松柏胜琼花”,感叹世事万变,体现了他经历劫难后不求富贵、只求一家安享天伦的心情。 许永安在「 ”乱平后,故里丘墟,无以为家,则挑小菜以营生计,积储钱七八缗”,由此慢慢积累创业,「 ”始归之日,地无立锥,室无完瓦,晚年则田庐日扩,儿孙满堂,耕读嫁娶,井井有条,俨然一殷阜之户”。甚至还有族人开辟商业点,引来各路商人,汇聚成一个市场。如许国兴「 ”夙具干才”,面对「 ”乱平后,家徒四壁”的情形,「 ”入市经营。因无廛托处,见方桥北堍下东首俱属旷野,可构屋栖踪,遂鸠工庀材,建楼屋五楹,开设店铺,颇获其利,而人之羡之者踵而为之,夏(厦)屋连绵,遂成巨市”。其他家族的情形多类似。各家族在农业、工商业各个方面的努力汇成一股合力,共同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使民众的生活慢慢步入正轨。 (四)科举与学校 战争期间,江南科举遭到了延误,到同治三年(1864),江南科举回归正轨,各家族遂致力于科举考试。如丰义储氏家族的储凤藻和储廷槐,「 ”寇平返里,益淬厉于学”,一起在同治十二年(1873) 考中了举人。阳羡张氏家族的张子英与母亲战乱后回到家乡,「 ”室如悬磐,母勤纺、子力耕,历数年,衣食粗赡”,后来张子英学武,「 ”戊辰入武庠,庚午(1868)魁乡榜,甲戌(1874)应兵部试,又挑取千总”。 各家族的积极参与,使战后科举考试日益兴盛。 科举总是与学校息息相关。战争中被毁的学宫、书院多由官府、士绅主持修复,家族在学校方面的建树,更多地体现在在同乡义学、祠堂教授族人、乡民这方面。如张膺黻「 ”壮年补博士弟子,兵燹归来,课徒为生”。储沆战后也命儿子储廷棻「 ”课徒”,自己担任僮仆辅助。储光烈「 ”乱平归里,贫无立锥,益下帷攻苦,以课徒鬻字自给”。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5),清廷停止科举考试,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在各府厅州县的城乡各处遍设蒙小学堂。各家族便开始着手创建乡村蒙小学堂事宜。如张炳如「 ”以培养人才为急,谋诸绅耆,开设初级小学,不惜筹垫巨款以为之倡”。族人开始放弃科举,「 ”争尚新学”。如许国祯鼓励自己的二儿子许葆兴去新学堂就学。张毓松「 ”通试为文,握管立就,性嗜学, 致力经史,颇能心得”,「 ”正待及锋而试,会前清废科举,兴学堂”,他便「 ”弃旧从新,入鹅西师范学校,毕业居优等,为本镇教习”,一年后在茫溪许氏族立小学教授图画、算术、地理课程。在各家族的倡导下,新式学堂成为一时风气。 三、小结 在太平天国战乱中,宜兴的家族遭受重创,族人死难、流亡各地,他们所居住的乡里一片荒凉。战后,逃亡外地的族人回到家乡,在家族首领的带领下,通过修祠堂、家谱等方式整合家族, 实行族内互助。同时,家族首领还通过兼任图董、乡约,领导家族所处乡村的战后善后、重建工作,如收埋死者,兴修善堂、桥梁,致力于经济发展,促进科举与学校的恢复与转变等。正是各家族的力量,使得宜兴荆溪各乡村迅速实现了战后重建。
我姓储,我爸是德字辈,我爷爷是茂字辈,请问属于那个系
本文2023-10-08 21:53: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6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