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姓氏怎么读
问题一:“毋”字是“姓”怎么读? 毋(wú),汉字。有“不”、“不要”等意思。另有姓氏毋姓,传为上古时期毋句后人,以及取田姓封地为姓氏。
问题二:母作为姓氏该怎么读? 还读母
问题三:毋姓的起源 博爱县姓氏来源有二
河南省博爱县姓氏来源有二:一是历代沿袭下来的“原有姓氏”,一是历次迁居落户、驻军屯田定居、或因经商、婚联等迁入的“外来姓氏’。前者是元朝以前旧有的有户为数甚少。现今博爱的姓氏多为后者,而又以外迁户为主。据记载规模较大的有四次。第一次始于元。至元十六年,元王朝下令其士兵卸甲屯田,垦荒务农。当时,博爱地区水利、土质等耕作条件较好,地广人稀。一部分兵土在此开荒种田,多为 同胞,定居清化西关和大省庄(大辛庄)等地。第二次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驱走元统治者,怀庆地区兵乱蝗疫相继而至,百姓非亡即逃,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朱元璋为了维护和巩固明王朝的统治地位,决定从山西洪洞移民于怀庆,分田定居。凡移来者,每户给1 5亩耕田,2亩菜地,有余力者不限顷亩,并免去租役三年。因此,人皆欢喜,安居耕耘,繁衍极快,数十年后即成大族。诸如下水磨、许良的贺氏、皂角树的张氏、上庄的刘氏、陈范村的窦氏、寨卜昌的王氏、马营和清化十街的杜氏、杨庄的杨氏、和庄的和氏、汉高城、玄坦庙的葛氏、小底的吴氏等,均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而来的。第三次是明永乐年间移民。朱元璋死后建文继帝位,为巩固中央集权,采取“削蕃”措施。燕王朱棣以清君侧诛奸为名,从北京直取南京,途径河北、河南等地,与建文军对峙激战,反复拉锯,战争达四年之久,中原百姓屡遭涂炭,人烟稀少。朱棣继位后两次从河北移民于怀。诸如西关的唐氏和袁氏,都是从河北大明府移来的,北石涧村的靳氏是从河北西河移来的。第四次是解放以后,北京和平解放后,傅作义部队经过整编,部分官兵要求返乡为农,有些无家可归或不愿回原籍者经 统一安排到县内王堡、磨头、十里店、大屯、小屯等村落户。除上四次迁入外,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此为官,留至县内的。如阳邑程氏,原是程颢的后裔,因程做官于怀,在怀庆落户,后迁至西金城、阳邑。北石涧李氏,原籍是山西省陵川县人,元朝末年,李氏任怀庆府推官,其眷属落户北石涧村。张茹集的皇甫氏,原系甘肃安定人,也因祖上做官河内,恋此土而留居。还有一些姓氏,因祖上在此经商而落户的。如清化四街的毋氏、马氏、崔氏等。马氏原系长垣县人,因在城内开饭铺,与当地联婚,落籍于此。崔氏系河北人,在清化城内开颜料铺,其子女均落户于此。在博爱定居的“原有姓氏”发展较慢,数百年仍无大进,有的不知去向。如北石涧村的苗姓,苏家作的苏姓,挖掘出的碑石墓志上均有记载,只是现今去向不明没有此姓。上庄村原叫秦家口,历来就有几家姓秦的居住,现在仍如此。新移来的姓氏,繁衍发展较快,集中形成大家族定居,如北石涧村李氏从明初至今已发展千户,占村民总数的百分之九十。据1985年统计,全县总姓氏有360姓,其中一口人的56姓,4000人以上的16姓。人口最多的姓氏是王姓34000多人,其次是姓张,李姓,刘姓。博爱县城东3公里,老梁庄村北地,古有一条西北向东南的山水河,明朝时候还是一条常流河,此河与卫辉府怀庆府的通衢官路相交,来往行人颇多。这条河源于太行山,水石冲击,河谷陡深。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行人至此,望而生畏,苦莫敢涉。时有溺死者不计其数。明陈九成,六宿村人,目睹此景,矢志造桥,以利民众。造桥,料石须从太行山上搬运。因交通不便,工具落后,谈何容易就此,他带领妻、侄起早贪晚开石备料,日日忙碌,感动乡里,纷纷前来支助,或助人畜帮工,或捐钱财粮食,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公元l 6 0 8午)兴工建起。施工顺利进展,可惜九成壮志未酬,劳累成疾,身先病殁。其妻毋氏及侄士福,挥泪继志,终于在天启三年(公元1 6 2 3年),历经十六个春秋,建成一座十余丈长的七孔石桥。里人往返方便>>
问题四:母在姓氏里如何发音 就一个读音,作为姓也读mǔ
● 母
穿mǔ
◎ 妈妈,娘:~亲。~性。~系。慈~。~忧(称母亲去世)。
◎ 对女性长辈的称呼:姑~。舅~。
◎ 雌性的,与“公”相对:~鸡。
◎ 事物据以产生出来的:~国。~校。~音(元音)。
◎ 一套东西中间可以包含其他部分的:螺丝~。子~扣。
◎ 姓。
问题五:“毋”作为姓的话该怎么读,还是读"wu"吗 毋wú不要,不可以:毋妄言。宁缺毋滥。
不:毋庸。毋宁(nng )。
姓。
笔画数:4;
部首:毋;
笔顺编号:5531
问题六:母做姓怎么读 读作wú,有的也读作mǔ
古时“母”、“毋”二字通假,毋邱氏后裔子孙中,有省文简化为单姓母(毋)氏者。
▲吴氏家谱信息:
2690全国吴氏宗谱支蕃衍志不分卷
杨继盛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1全国吴氏宗谱支世系图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2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吴如胜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3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吴鸣凤撰
写本 一册
2694辽宁本溪吴俄雨格氏家乘五卷
清雍正间纂 写本
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邨
2695辽宁凤城吴氏家谱一卷
(民国)吴春融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杨木乡
复印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2696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2697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民国)吴恩培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辽宁图
2698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清)吴优善 吴鸿磐纂
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
铁板本
河北滦南县档
2699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清)吴宝善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滦南县文管
注:吴怀慎首修於清道光三年。
2700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吴淑珍纂
钞本
河北青县崇 镇野兀屯
2701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图
2702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承佑纂
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上海松江县博
注:该族为张泽吴氏。
2703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吴宗洛十一修
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该族散居常州、无锡、江阴等地。
2704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瑞宗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2705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清)吴丽生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科图
2706江苏吴氏 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仲山纂修、
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l)
2707江西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陈里坑邨竹窝里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十七年。
2708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民国)吴祖起纂
民国五年(1916)锦肃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邨小吴家
注:吴孺敦创修於元至正间。
2709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民国)吴怀镡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赣榆县档
2710江苏淮阴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清)吴昆田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镇江市图
2711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其种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美国
2712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芸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江苏镇江市博
2713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引孙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714江苏仪徽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邨
2715江苏泰州富安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吴嘉珠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历史所
2716江苏泰州海陵南巴塘吴氏族谱□□卷
(民国)姚龙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爱字号卷6、忠字号卷
1、2、4-6)
2717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金波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邨塘河队
2718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南京博
2719江西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清)吴章焕六修
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吴鸿翼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2720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1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2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锡纯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日本 美国
2723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吴国桢主修 解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往:吴其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
2724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吴世铮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注:一名《京江吴氏族谱》。
2725江苏镇江润洲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耀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册
上海图
2726江苏镇江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钱龄撰
民国十一年(1922)至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谱始修於宋大中祥符五年,此为九修。
2727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
(清)吴兆麒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美国
注:一名《润州吴氏宋谱》。
2728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三卷
(民国)吴兆元等重修
民国(八年(1929)刊本
日本 美国
2729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六卷
(民国)吴兆元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敦厚堂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吴氏宗谱》、《徽州迁润家谱》。
2730江苏镇江润州吴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荣章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均安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上海图
注:书口作《吴氏家谱》。吴新晖等始修於清康
熙二年。
2731江苏镇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士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32江苏丹阳延陵荆邨吴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广财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美国
2733江苏丹阳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吴国定 吴逊新纂修
刊本 二册
美国
2734江苏丹阳吴氏族谱志略
(清)吴庄撰
清康熙闲刻《延陵合璧》本
北图
2735江苏常州吴氏伯武公房谱二卷
(清)吴文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2736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六卷
(清)诸葛润 吴家祥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至德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吴应鳖初修於明天启七年。
2737江苏常州毘陵庵头吴氏宗谱九卷
(清)吴庆朝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至德嗽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3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大成宗谱四十二卷
(清)吴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江苏镇江博(存卷首、卷1)
273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培炳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740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清)吴凤藻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41江苏常州毘陵薛墅吴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吴唐林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履成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间,此为十二修。
2742江苏常州薛墅吴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吴晋主修 吴澄总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履成堂活字本 二十二
册
北图 历史所 美国
2743江苏常州邘里吴氏族谱十二卷
(清)吴瑞荣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读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44江苏常州宋泽吴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吴秉性 吴廷瑞增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2745江苏常州毘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吴富德 吴其贤等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让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2746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清)吴川法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2747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祥鸿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美国
2748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赓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佳胤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2749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750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吴观周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刻本 二十四册
上海图
2751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8)
2752江西常州毘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清)吴志尚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美国
2753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民国二年(1913)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历史所
2754江苏常州毘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2755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刊本
江苏档(存卷2)
2756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凤照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4)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57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德尧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五册
吉林大学
275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275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附收支清帐
一册
民国十八年(1929)周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顺治间,此为八修。
2760江苏常州毘陵吴氏宗谱六卷补遗一卷
(民国)吴廉宝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绪堂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补遗--卷缺)
2761江苏常州章 吴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吴照 吴道援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五册
河北大学
2762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志霖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7)
2763江苏常州毘陵西角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德华 吴德福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九年。
2764江苏常州蒲岸里吴氏宗谱八卷
(民国)吴志诚 吴志炳主修
民国:二十七年(1948)常州吴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祖元始修於清嘉庆十九年。
2765江苏金坛吴氏家乘四卷
(清)吴联庆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雍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2766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清)吴人秀 吴世焜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山西省文史馆
2767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清)吴亭甫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一册
台湾
2768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2769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吴振钧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存卷首、卷1-13)美国
2770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清)吴祥霖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宇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吴氏统谱》。
2771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 五册
上海图
2772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吴叔渭等修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2773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2774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2775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2776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77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2778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2779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278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278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782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2783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784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914)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2785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926)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2786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787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2788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89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
▲《义乌吴氏家谱》序
作者:梁启超来源:
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夫南北朝所以独尊谱牒者何耶自永嘉之乱,河洛沦为■腥,胡羯鲜卑氐羌诸裔,交错于中国,其后乃至如元魏之九十六族,咸减字译音以冒汉姓于是神明遗胄,如范阳之卢,博陵之崔等,不能不各溯其祖之所自出,以自翘异,以示其子孙故北朝谱牒之重,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
大江以南,虽自汉以来,次第置郡国;然土著之民,半属夷越,晋元渡江,中原衣冠阀阅,相从南徙,王谢郗庾之伦,惧播迁之后,数典忘祖于是系固有之郡望,著其世次,使永不忘其所自来,此南朝谱牒之重,又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或者曰:门阀之见,增憍慢,奖褊心,非所以善群斯固然也虽然,人性固恒恃其所观感激劝,而日以向上,为人子孙者,食旧德,诵先芬,知吾祖若宗所以立身砥行,效忠于国而光大其家者为何如,则往往悚惕鼓舞,求所以自建树,不坠其绪《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人如是,则不肖者惧,而善者劝矣若是乎谱牒之可以翊助世教,如此其重也《隋书 经籍志》著录之诸谱,今无一存矣然而故家名族,相传家乘,未经陈农之采,未入刘向之校,而体例谨严,纪载详备者,尚往往而有,谈国故者宝焉。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创修者,实为东汉灈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志》所载,褚氏,江氏,庾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桂钺之序,则覙述旧谱自灈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阙其名而但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有所受之,而能如是耶 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者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岁,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
义乌之吴,吴氏支派之一耳然其谱,自明洪武,弘治,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未有经五十年不修者其第十三修之本,成于光绪十年,距今亦仅四十一年耳其族之长老,又复有十四修之举,其敬宗收族,继继绳绳之盛业,抑何其远耶!昔泰伯季札,以礼让仪型天下,实为吾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国之能与天地久长者恃此今也承浇末之敝,贵争贱让,谬种流传,神明之胤,其不沦胥以亡者如发吴氏子孙,其有能阐扬世德,以风天下者耶 此又非独一人一姓之事云尔。
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新会梁启超拜撰。
虞舜后裔姓氏寻根
舜
(姚姓)
┌—————┐
虞 姚 司徒
甄 妫 蒲
┌—┼—┐
王 胡 满
陈
┌—┼—┐
袁 田 夏
┌—┬—┬—┐
车 孙 薛 毋
虞舜后裔姓氏寻根
一九八四年台湾的陈、胡、袁、姚、王、虞、田、孙、车、陆等十姓,组织成立了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先后在台北、香港、美国、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召开过宗亲祭祖联谊活动,一方面增强了海外华人的亲合性与凝聚力,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弘扬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稽考舜之后裔,应多于如上十姓,谨按主要姓氏予以简述。不到之处,恳请指正。
虞
虞是以封地命名的姓氏。舜在称帝以前先被封于虞邑。舜将帝位禅让给禹以后,禹后来又封舜的儿子商均为虞侯,因此其后代子孙都称虞氏。虞地一说在河南省虞城县东部一带,一说为山西省永济市虞乡镇。虞乡镇过去曾设县,以有虞镇之乡而得名。帝尧寻访大舜时去过的舜耕之处——历山就在附近。这里应为虞姓之源。西周时,周武王改封舜的后裔妫满为陈胡公,而将仲雍的后人封于虞,子孙亦称虞氏。
战国时有上卿虞卿,秦末有楚霸王的宠妃虞姬,西汉有小说家虞初,东汉有尚书令虞诩,三国有经学家虞翻,唐代有书法家虞世南,宋代有宰相虞允文,元代有学者虞集,清代有画家虞景星,皆名著史册。
司徒
司徒是以官职命名的复姓。舜被四岳等推荐为尧的接班人后。尧对舜亲自进行了考查,发现其仁义慈爱,深受民众信赖,所居之处,民皆归附,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尧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对他进一步考查,随之让其担任了负责管理民众、土地及教化等职责的大司徒,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舜的支系子孙中有为光辉门庭以此官职称为姓的称司徒氏。
南北朝时,南朝有大夫司徒印,唐代有太常卿司徒映,五代有礼部书司徒翊,明代有辽阳卫参军司徒化邦。
姚
姚是舜的姓氏。因为他出生在姚墟,他的后世子孙便以地为姓称姚氏。妫姓本是大舜的后代,有的后来也改成了姚姓。晋时有羌族首领姚弋仲,本是汉代西羌烧当氏的后人,他自称祖先是帝舜的后代,因此改姓姚氏。姚弋仲的儿子姚苌建立了十六国之一的后秦。望族居今浙江吴兴县。
汉代有经学家姚平,唐代有史学家姚思廉、宰相姚崇,宋代有名将姚平仲,副军相姚希泽,明代有太子少师姚广寿、画家姚绶,清代有文学家姚鼐、姚燮。
甄
据陈瑞松先生讲,甄本是制陶所用转轮的名称,崐后来成为掌管制陶业的官名。舜曾躬耕于历山,捕崐鱼于雷泽,后又到黄河之滨传授制陶技术。他以转轮制作陶坯,其形制规整,其质地密实,烧制出来的陶器光洁美观、坚固耐用。致使河滨之地陶业大崐兴,闻名于四方部落,很快形成了城邑,人们谓之甄城(在今山东甄城)。舜有子孙留在甄城做管理烧崐陶的甄官者,其子孙便以甄为姓。
甄氏在西汉有更始将军甄丰,王莽时有大司马甄邯,东汉有梁王相甄承,三国时魏文帝有甄皇后,此后各代甄氏仍有名人载于史册。
妫
妫是以居地之名称而命氏的。帝尧为选择接班人曾到历山对舜进行考察,看到舜役牛耕田,亦有仁爱之心,地耕得疏松平整,十分赞赏;又了解到舜对苛待他的父亲和继母从无怨言,十分孝敬,对狡猾狠毒的弟弟又能百般忍耐,不与计较。因此,觉得找到了理想的接班人,非常高兴。但为了对万民百姓的江山社稷负责,他还要对舜进一步考验,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还把他的九个儿子也交给了舜,让他(她)们居住在妫内河边,观察大舜和两个妻子管带一伙姻亲的能力。舜崐的子孙中留在妫 地方的便成了妫姓。到周代舜的崐后裔妫满还娶了周武王的女儿。
胡、满、陈
周武王灭掉殷商以后,为了安定新生的周人政权,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他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武王清楚地知道:在五帝之中舜乃颛顼的后人,颛顼曾辅佐东夷族之太昊氏,并继承太昊氏而称帝,乃黄帝之孙。因此妫满与自己同为姬姓之后。但自己乃周人来自西方,而妫满乃舜之后,千百年来居于东夷之地。血缘已远,婚姻可成。与此圣裔联婚可仰赖先王之荣,强固而今之业。因此武王把自己的大女儿元姬嫁给了妫满,封为陈(河南淮阳)侯,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从此名叫胡公满。其后裔有的姓胡,有的姓满,还有的以封地为姓改为陈氏。因陈姓乃周代开国之君武王亲封,所以历代被视为舜裔正宗。
胡氏,战国时有名士胡衍,唐代有诗人胡之范,宋代的资政殿学士胡铨,在海南省海口市的五公祠里竖有他的大理石雕像。
满氏,三国有征东将军满宠,卫尉满伟,西晋崐有尚书令满奋,明有浙江布政使满福周。
陈氏在汉民族中也属于大姓。春秋时孔子的弟子有陈元,秦末有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有丞相陈平,南朝时的陈霸先代梁为帝,建立陈朝,在南方称帝33年之久。唐代有诗人陈子昂,近代有爱国华侨陈家庚,倾心竭力,兴办教育,深受国人敬仰。
田
源出妫姓。春秋时,陈桓公的弟弟佗,同他的舅父蔡侯里应外合,在恒公死杀死太子免,自立为陈厉公。历公是个好色之徒,与居于蔡国的表妹私通,经常留宿其邑,引起蔡人的不满。太子免的两个弟弟要报杀兄之仇,就同蔡人商量好,在历公去蔡国时把他杀了。兄弟二人相继为国君,就是陈庄公和陈宣公。
宣公晚年打算立宠姬所生的儿子为太子。就把先前所立的太子御寇杀了。陈厉公的儿子叫陈完,这时在陈国任大夫。他同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便逃到齐国去了。陈完谦逊谨慎,颇有贤名,得到齐桓公重用。他无意再返回陈国,便改姓田。当时齐国贵族懿仲,打算把女儿嫁给田完。事前进行占卜,卜辞说:“妫姜二姓婚媾,八世定出国君。”说来也巧,田的五世孙田桓子果然当上大夫,后来又攻灭了栾、高两家大臣,势力强盛起来,到田桓子的儿子田僖子和孙子田常手里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田常的孙子田和当政以后,干脆将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君,于是姜姓齐国变成崐田姓齐国,占卜之事传为美谈。公元前221年齐国被秦国攻灭。秦末田氏也参加了反秦起义,田横还自立为齐王。
田姓人中汉代有经学家田何、河南都尉田广明,唐代有太尉田承嗣、宰相田兴,明代有兵科给事中田荆,清代有书法家田锡田。
毋
源出田氏。春秋时齐宣王的兄弟受封于毋邱,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之名为姓,称毋氏。另外历史上的“毋盐”、“毋车”、“毋终”、“毋丘”崐等复姓,后来都改成了毋,亦称毋氏。望郡居河东郡(今山西夏县北)。
汉代有著作家毋昭裔,西晋有夜郎太守毋雅,北宋有工部侍郎毋守素,明代有文学家毋思义。
薛
源出田氏。战国时,陈完的裔孙田文任齐国的宰相,是著名的孟尝君,因功被封于薛国故地。秦灭六国时薛被灭掉,孟尝君的子孙为纪念故国,改以封国之名“薛”为姓。
唐代有名将薛仁贵,女诗人薛涛,宋代有学者薛季 ,明代有文学家薛论道,医学家薛已,清代有外交家薛福成。
孙
孙氏有三支。一支出于姬姓。周代卫康叔的八世孙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叫公子惠孙,惠孙的孙子武仲以祖父的名字命氏,称孙氏。另一支出自芈(mi)崐姓。楚国著名贤臣 敖,字孙叔。他教化民众,开发水利,功绩卓著,深得楚人拥戴。他的子孙就以他的名字命氏,也称孙氏。还有一支出于田氏可上溯到虞舜。春秋时陈厉公的公子陈完避难逃到齐国。改称田氏。田完的五世孙田桓子无宇的小儿子田书,字子占,为齐国的大夫,因为伐莒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到乐安,赐姓孙氏。郡望居太原郡。
春秋时有著名的兵法家孙武、军事家孙膑。三崐国时孙坚、孙策、孙权父子三人,在江东建立吴国,称帝59年。唐代名医孙思邈、书法家孙过庭,宋代词人孙光宪,明代兵部尚书孙承宗,清代学者孙星衍、孙诒让等都名垂青史,誉满神州。
车
车姓源出田氏。富国强兵、安边关、拓疆土的汉武帝虽具有雄才大略,但又十分迷信,他养方士,求神仙,欲求长生不老。在他晚年时,有人想陷害太子刘据,说太子以巫术咒武帝,想让武帝病亡,自己取而代之。武帝信以为真,缉拿太子,逼得刘据自杀身亡。当时满朝文武虽有不平,但谁也不敢说话。唯有高寝郎田千秋出面为太子直白冤屈,才使武帝悔悟过来,疏远了整日装神弄鬼的方土之流。武帝最后还封田千秋为丞相。汉昭帝继位以后,顾念田千秋年事高迈、功德超群,特别允许他一人可以坐小车出入宫廷,号称“车丞相”。他的子孙引以为荣,就改姓为车。
三国时吴有会稽太守车浚,晋有吏部尚书车胤。唐有画家车政道。宋、明以下车姓的文人学士史册有载。
王
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起源复杂,分布较广。据陈端松先生介绍,其来源可以归纳为七个方面,大多与国君王爷有关。凡称王者,本来有自己的姓氏,但其子孙有的以其祖上称王为荣,故称王氏。如商朝王子比干本为子姓,因其为王子,后世子孙便改子为王。另外还有王公赐姓者或冒改王姓者:少数民族中首领人物也多因汉字“王”的意义尊荣,学习汉人,改成了王姓。如王氏高丽(今朝鲜)开国君主王建、西魏可频氏之先祖王雄、耳氏之祖王季等。
王氏还有两个重要来源,一个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氏;一个出自妫姓,为古帝虞舜之后,望族居太原郡。王氏族姓甚大,历史上名人颇多,西汉有丞相王陵,晋代有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有诗人王勃、王维、王之焕、王昌龄,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有故曲家王实甫,崐明代有哲学家王守仁、王夫之等。
夏
夏姓虽与禹及后代子孙相关,但还有一说出自妫姓。春秋时陈国的君主宣公,是周初武王所封妫满之后,帝舜的远裔子孙。陈宣公的儿子陈西,人称公子西,字子夏。子夏之孙名叫经以祖父的字命氏,叫夏征舒,其后人便以夏为姓。望族居会稽郡崐(江苏吴县)。历史上,宋明两代都出过宰相,现代有视死如崐归的革命烈士夏明翰。
袁
古人不仅有姓有名,而且有字或号,如三国的关羽,姓关名羽,字云长。袁,就是以先人之字命名的姓氏。周朝陈国始君陈胡公的儿子陈申公有庶子(在周代一般指妾生之子)靖伯庚,庚的九世孙名叫诸,字伯爰。伯爰的孙子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后代就称爰氏,春秋时爰氏世袭陈国上卿,在古代袁、爰、辕、援音同互通,后世逐渐统一到了袁姓。西汉有经学家辕固生,吴王相辕盎,新莽时有义军领袖爰曾;西汉初有袁政,东汉有司徒袁巡,东汉末有三国志中记述的袁绍和袁术,自此以后各代之中袁姓亦有名人著于史册。
蒲
源出有虞氏。传说舜曾建都蒲坂,在今山西永济市蒲州一带。其后裔便以蒲为姓;还有一说:相传有扈氏的后代,世为西羌族人为酋长,因家中池塘生长蒲草,长五丈,节如竹,时人异之,称为蒲家,因以为姓。其望族居河东郡,乃今山西夏县之北。蒲氏名人。汉初有蒲将军,五代有画家蒲思训崐和蒲延昌,明代有名儒蒲大顺,清代的文学家蒲松龄,所著《聊斋》以鬼孤故事喻人间世事,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高的地位。
毋姓氏怎么读
本文2023-10-08 21:51: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6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