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的研究考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左丘明的研究考证,第1张

从姜太公封齐、庶子印以丘为姓,到娄嘉奔楚、改姓左氏,再到成避乱迁鲁,左丘明的先人经过了自“姜”而“丘”,由“丘”改“左”的姓氏转换,同时也经历了齐、楚、鲁三地的坎坷迁移,可以说是家世遥远、演变曲折。

左丘明的儿子瞻,精通儒道,学识渊博,品德高尚。孙子启同样博学多才,长期做鲁国的大夫。四代孙诚是位超凡脱俗的隐士,才华出众。王莽新政时,曾召集天下学者为其所用,十五代孙起也受到招聘。起因不愿为王莽效力,担心王莽加害自己,于是改姓为丘,逃避到陶阳隐居起来。

都君邱氏姓氏出于左丘明。《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曰:“丘氏,鲁左丘明之后。”是左丘明后裔有姓邱氏者或邱氏有出左丘明者在东汉文献有证。丘、邱通用,耳旁为后加。左丘明及其早期后裔姓左,与都君邱氏在两汉之际改左为邱相连贯。

按《精舍志》记载,肥城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这支后裔世系清楚,两千多年来一直居守故邑祖墓。左丘明后裔邱氏宗族世守都君,其家谱《左传精舍志》所记左丘明以来的世系,北宋初年以后可靠资料日多,有不少史籍、方志、碑记、诗文等作证,可以不用怀疑。宋代以前从东汉初年开始渐有零星的佐证资料。汉人《风俗通义》谓邱氏出于左丘明。北齐《魏书·地形志》、唐《元和郡县志》都记载了左丘明墓,地址与都君吻合。

然《前汉书·鲍宣传》中凡王莽征召不出者具列姓名,其中并无邱起,且既改姓避莽,何以又筑左传精舍,使欲盖弥彰?” ⑦礼部驳议看似不无道理,但毕竟有些不顾历史变迁而过于苛求古本。又王莽征召人才甚滥,《鲍宣传》焉能包罗“具列”不出者名单,而建左传精舍时已时过境迁,岂得谓其欲盖弥彰,后辈应该历史地去看待左传精舍与邱氏家谱的出现。东汉初年它们出现之前,左丘明后裔在文献中没有任何踪迹,这与《左氏春秋》原为独立编年史、尚未向《春秋》学演变相一致,如果当时有其踪迹才是怪事。西汉经学的兴盛和刘歆对《左氏春秋》的珍重使其开始向传演变,嗜好经古文学的王莽寻求左丘明后裔本在情理之中,而丘明后裔却不知是福是祸,不敢轻易登上王莽的险船。东汉初年江山易手,经学统治地位依然,尽管经今古文学家对《左氏》是否传《春秋》还在进行争论,时代却给邱氏提供了借经人仕和光宗耀祖的良好条件,于是邱氏宗族便开始有所活跃。对于古代重视宗统的文化家族,15代世系的记忆并非难事,所以“邱堂纂续旧谱”当有所据,尽管这段时期文献无征,但结合历史去看倒也基本可信。

可以说,都君邱氏即左丘明嫡传后裔。他们世居祖地,战国、西汉默默无闻,到新莽时改左为邱,东汉初年随着《左氏》传经而大修祠堂家谱,其后便在文献中逐渐露出了清晰面貌。

《左传精舍志》的主体资料基本可信,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不过左丘明与楚左史倚相没有血统关系,“姓谱”部分多属伪托。从现有资料看,左丘明后人当有左、邱二姓,其中作为嫡系后裔的肥城都君邱氏宗族比较可信,其余各地左、邱两姓中的旁支后裔尚有待探讨。

清雍正三年(1725)为避孔子名讳,奉旨“丘”旁加“阝”改为邱氏,今石横邱氏皆为左丘明之后人。 《精舍志》 卷五《谱系志》“姓谱”云:“太公封于营邱?支子印遂以邱为姓。”又云:“(邱明世为鲁左史官)因以左为姓氏,其后裔?去左袭邱,隐居陶阳,复以邱为姓氏。”“世系”对改姓记载同于“姓谱”。卷四《艺文志》所收“宋祥符二年平阴令范讽重修左传精舍记”碑记亦谓“乃避新莽之乱,去左袭邱。”这些资料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丘明当有左、邱两姓后裔,二是邱姓并非皆出丘明。

按“世系”所录,左丘明及其后人为左姓时共15代,15代中第4、8 、9 、1 2四代各生二子,第6代生三子,其余各代都是单传。“世系”专记嫡长子,嫡长子所生之次、庶子或许有所忽略,因此所谓单传未必就是实际上的单传,旁支当比“世系”所录更多。即以“世系”所录计算,嫡长子一支始终为一,旁支在不同时间的四代中杈出有六,六支尚会继续分杈,是两者比例至少为1:6。邱起改姓时,第4、6两代的半数旁支与嫡长子的血缘关系己隔10代左右,8、 9代两个旁支也早已出了五服。他们或许已经迁离故土,或许继续守居祖墓,前者应当继续姓左,后者也不一定全部追随邱起改姓邱氏。例如,据《大明一统志》《山东通志》《曹州府志》《曹南文献录》等方志记载,定陶一带有陶丘,或名左山,有左丘明墓及左姓居民;又据地方调查,今汉上南陶村有不少左姓居民,皆奉左丘明为远祖。邱起“隐居陶阳”当与彼两地相关,很可能正是投靠那里的旁支同宗隐居。旁支后裔迁离故土定居,起一始祖坟墓供奉并不奇怪。上述两地左姓或许就是邱起之前左氏旁支后裔,不可轻易予以否定。邱起之前旁支保留左姓,且宗族规模应该大于改为邱姓的嫡支,邱起之后嫡支改为邱姓,是左丘明当有左、邱二裔。 《姓谱》所谓太公支子以邱为姓,在《风俗通义佚文·姓氏》《通志·氏族略》《姓考》等姓氏文献中查之有据,是邱姓有出于周初姜太公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有邾大夫丘弱,是邱姓有出于春秋邱弱者;《风俗通义佚文·姓氏》云“汉末丘俊持节江淮,属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居吴兴”,是邱姓有出于西汉丘俊者。三者皆非左丘明后裔。又据《风俗通义佚文·姓氏》,汉代有常丘、商丘、瑕丘、蛇丘、佘丘、虞丘、渠丘、葘丘、谢丘等复姓,多为后世不见,或许去复为单而成邱姓。古人依邱而居即可姓邱,是邱姓多源,不出于左丘明者多也。左姓多出于左职,左职并非仅有左史,左史并非仅有左丘明,《淮南子·览冥训》《史记·龟策列传》有商末左强,是左姓亦为多源格局。 尚若倚相、孔子、左丘明系同一代人。孔子(前551-前479)生卒年代明确,无须考证。倚相始见《左传》昭公十二年,是年即前530年(周景王十五年),上文《精舍志》所云倚相事即本《左传》。当时倚相随军出征,能读《三坟》等书,年龄不会少于20岁。有人研究以为,“(楚)左史应是倚相与左史老的氏称”,“晋楚左史皆系氏称,氏称源于官名”,“楚左史当来自于晋左史”,是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与栾氏一起逃奔到了楚国”。其说并非毫无根据,倘若成立,则倚相不出于齐。另据《汉书·古今人表》倚相在时序上居于丘明之后。如果左丘明确系楚左史倚相之孙,则左丘明的家世或许可以向前追溯,但文献证明两人根本没有血统关系。

而根据存世的刘向《别录》佚文“左丘明授曾申”,以及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所记“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等史料判断,可知左丘明的出生年代约与孔子晚年弟子曾参及曹恤等人大致相当。即左丘明在年龄上应为孔子的孙子辈,而约生于鲁定公在位的中期;而据《左传》、《国语》二书对于历史人物的称呼来看,可知左丘明应当卒于鲁元公在位时期,即公元前五世纪晚期。

千百年来,史学界对左丘明的姓名及其里籍、墓地等,却多有不同见解,有说枣庄峄城人。2000年9月2日至4日肥城市举办了中国首次左丘明文化研讨会,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等院校近40位专家、教授、学者以及海内外丘氏宗亲代表云集肥城,进行学术交流。大会有20多件论文进行了交流,一致认为,根据掌握的材料认定,左丘明的墓地与故里均在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左丘明是丘(邱)氏的祖先。大会成立了左丘明文化研究会。

公元前452年前后,左丘明因病逝世。根据左丘明生前嘱托,遗体安葬于其所植银杏树“一箭之地”的都君庄东高地上,在这里可东向齐都,南顾鲁城,表达了左丘明的齐鲁情缘。有关左丘明墓的记载最早见《魏书·地形志》。言:“东平郡领县七:无盐、范、须昌、寿张、平陆、富城(汉晋属。有富城、卞城、武强城、左丘明冢) 刚。”富城遗址位于肥城市王庄镇,其疆城包括今肥城市的王庄、桃园、石横、湖屯等乡镇。《汉书人表考》也载:左丘明“葬泰安肥城县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清康熙十一年《肥城县志》载:“左丘明墓在城西南五十里肥河乡都君庄正觉寺之西。”宋王去非诗《题左丘明墓》也准确说明了其位置。诗中说:“寺压古坟阙已摧,坟前古树已凋衰。未能迁寺还封树,每到都君一泪垂。”清俞正燮在《左丘明墓考》中,更依据《水经注》《魏书》《通志》《元和郡县志》《天顺一统志》等史料,力排左丘墓在东平、峄(山)、曹(县)说,认定“丘明墓依古籍在今肥城,审矣!”。

邱姓主要郡望有河南、吴兴。

邱姓主要堂号有河南、文庄等。 福建省丘氏家谱一览  族谱名称、卷数编者编纂时间、方式藏地长乐邱氏族谱一册  邱云峯撰   清嘉庆二十三年手写本台湾  建宁邱氏族谱  待考  始修于明万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建宁市档案馆  贡川邱氏族谱四卷  邱薰沐主修  始修于明崇祯年间 永安县档案馆  安砂天水郡邱氏族谱十二卷  肖宸输撰  首修于清康熙二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  永安县档案馆  泰宁邱氏族谱  待考  木刻活字印本  泰宁县杉城镇水南村  建宁邱氏大成族谱  邱模文、邱模燕主稿  邱模燕作序,1992年增补和重修铅印本  上里镇邱家排村  将乐丘(邱)氏族谱  从邻县夏茂等地搜集合编  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  将乐市坡坑村  福州吴航邱氏族谱  邱仲思等编辑  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犹他州家谱学会  赤石邱氏族谱一卷  郑蓉石纂修  清咸丰十一年稿本  连江县档案馆  筱江邱氏族谱十五卷  邱清燮、徐柳圹续修  清光绪二十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连江县档案馆  筱江邱氏族谱  邱祖铎、邱和瑞等续修  民国二十九年铅印本二十册  连江县档案馆  江西省丘(邱)氏族谱一览族谱名称编撰者、编纂时间与方式藏地备注澄江邱氏宗谱二十七卷,卷首、卷末 邱嵩始修於明洪武十七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缺第24卷邱询编纂,民国十九年乐善草堂木刻活字印本  脩水邱氏重修族谱二十四卷  邱日源纂修,清同治九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缺第11、13、19、22~24卷  铜鼓邱氏重修族谱二十二卷,首二卷  邱兆官等纂修,清同治九年龙门金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省图书馆  仅存卷首上册  南丰邱氏支谱五卷  邱思周重修,清宣统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南开大学图书馆   /邱氏重修族谱十卷,首二卷  邱增南等纂修,清道光十八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  江西省图书馆  仅存卷首下册、第1、3、5、10卷  邱氏族谱  著者待考,清同治年间居士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  江西省图书馆   /邱氏族谱  邱廷辉等纂修,清光绪二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省图书馆  仅存第二十四卷  邱氏重修族谱十六卷,首二卷  邱成皆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存卷首下、第1~4、7、9~12、14卷  邱氏族谱二十二卷,末一卷  邱韦昌等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玉成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仅存第一卷  邱希进公支重修族谱十八卷,首二卷  邱特生等纂修,民国三十年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仅存卷首上、下册   江苏、湖北丘氏族谱一览族谱名称编撰者、编纂时间与编纂方式藏地备注江苏江阴石桥邱氏族谱八卷  邱凤亭编辑,清同治十年(公元1870)木刻活字印本  江苏省淮安市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卷  江苏昆山邱氏世系一卷  邱樾编,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昆山玉峰印刷所铅印本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浙江萧山邱氏宗谱六卷  邱宏鳖、邱如清等续修,清同治于三年(1874)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萧山邱氏宗谱六卷  邱厚生等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鄞县万龄邱氏名七房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鄞县邱氏宗谱三卷  邱廷贲重修,邱廷芳、周利川纂,民国三十七年(1948)诒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浙江省图书馆  /浙江嘉兴邱氏宗谱  邱光耀纂,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朱印本二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常山定阳邱氏宗谱  廖煌顿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邱上峰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青石乡溪口村  /浙江常山定阳邱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著者待考,首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钳口乡表青口七古畈(不全)  /浙江常山河南邱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邱泽霖新修,民国五年(1916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辉埠镇山背村黄圹坑  今仅存卷首、末卷、第一~二卷  前江常山上江邱氏宗谱  邱义全,邱礼庭重修,民国二十年(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  浙江省衢州市文物管理所  /安徽天长邱氏宗谱一卷  邱之藩修,民国十二年(1924)石印本一册  安徽省图书馆  /湖北黄冈威化分邱氏宗谱续编  邱云峯、邱幼峯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忠实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省武汉市图书馆  今仅存第一~十五卷,第十七~二十六卷,第二十九~三十八卷 湖南省、四川省、广东省、香港、台湾丘氏族谱一览族谱名称编纂人、编纂时间与编纂方式藏地备注湖南澍阳刘邑从祥祠邱氏族谱  邱大凰修,清同洽十一年(公元1872)河南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  /湖南宁乡邱氏三修支谱十卷  邱世仪邱启瑛纂修,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忠实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  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乡邱氏续修族谱  著者待考,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图书馆(存有两册)  /湖南益阳资阳邱氏五修支谱九卷,首二卷、末二卷  邱东海纂序,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忠实堂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省图书馆  仅存卷首上册  湖南安化邱氏续修族谱  邱泰翥、邱宗首等纂修,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湖南省图书馆  /四川内江汉安邱氏家乘六卷  邱功铸续纂,民国二十四年(1935)内江仁义永铅石印刷局石印本五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  /邱氏宗谱  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四川图书馆  /邱氏族谱一卷  邱作圣,邱乔纂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四川图书馆  /邱氏族谱  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石印本  四川图书馆  仅存一册  广东饶平邱民族谱  著者待考,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台湾  /广东平远邱氏总谱  著者待考,民国七年(公元1918)平远县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南京大学图书馆  /香港新界河南堂邱氏族谱  邱作圣、邱仑泰纂修,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邱氏族谱  邱舜敕纂修,清光绪十七(公元1891年)文宗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河南镇平邱氏族谱  邱仕玉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8)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台湾  /河南镇平邱氏族谱  著者待考,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台湾  /河南固始邱姓族谱  邱焕火纂修,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台湾  /福建诏安羽朋公派下邱氏族谱  邱创才,邱显全补编,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手写本一册  台湾  /河南镇平邱氏族谱  邱仕玉修,清嘉庆二十二年(公元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台湾  民国三十八年邱其湘增补  广东饶平邱民族谱  著者待考,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手写本一册  台湾  /台湾丘邱氏族谱  游有财编纂,1965年(民国五十四年)铅印本一册  台湾  /台湾丘(邱)氏族谱汇篇  邱金球编纂,1966年(民国五十五年)铅印本一册  台湾  /台湾丘邱氏族谱汇编  花莲县丘邱氏宗亲会编纂,1979年铅印本线装本一册  台湾省花莲县丘邱氏宗亲会  /丘(邱)氏族谱  丘式如编纂,1967年(民国五十六年)铅印本线装本一册  台湾省台北市丘(邱)氏宗亲会邱仕荣处  /

河南洛阳,浙江吴兴县

丘(邱)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七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七。

「邱」源出

1.出自姜姓,为姜太公的后裔。西周初年,太师吕尚(姜姓,吕氏,名望)因辅佐武王灭商有功,被封于齐,建齐国,都营丘(今山东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号称齐太公,俗称姜太公。其子孙中后有以地为氏的',称为丘氏。2,出自姜姓,姜太公后裔,因辅佐有功,其中一子被赐丘姓。3.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4.出自妫姓,以地为氏。春秋时,陈国(开国君主是胡公满)有宛丘,邾国(传为颛顼后裔挟所建,曹姓)有弱丘,居者皆以"丘"为氏。5.出自他族改姓。《后汉书·乌桓传》载乌桓有丘氏,如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魏书官氏志》载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邱(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地区,后向西进入陕西地区。秦汉时,邱(丘)姓南迁到江淮地区,定居于浙江绍兴的一支发展最快,在南北朝时形成了著名的吴兴丘姓望族,邱(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入了江南。到唐宋时期,邱(丘)姓在华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朝时邱(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进入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国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复丘姓,这样在当代的中国人中同时存在邱、丘两姓,但多数仍以邱为姓。当代邱(丘)姓的人口已近380万,为全国第六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

南街村隶属办事处所辖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4公里处,在口镇南部,南街村北接北街村、西街村,南邻田庄,东接东街村,西与西街村接壤。土地24208亩,690户人家,2224口人。

据《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清咸丰年间,围吐丝口四周建圩墙10余里,以隅首(俗称隅头子)为界,将吐丝口分东、西、南、北四街。因其位于隅首以南,故名南街。

“先有邱家筒子(胡同),后有南街。”但由于邱氏祖碑及家谱遗失,因此邱氏一族何时从何地迁至南街无法考证。但据后来的《张氏家谱》载:张氏一族系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适居此地。因此可以推断,南街村建村至少有600余年的历史了。

南街村建村之初,只有邱姓一族不足几十口人,其后魏、刘、张、杨、郑、王、赵、吕、李、韩、谭、朱、周、尹等姓陆续迁居于此,形成今天2000多人的大村。现在村中人口最多的是郑、杨两家,人口约占全村人口总数的80%以上,故在吐丝口有“韩魏二宅,郑杨两家”之说。

据《莱芜县志》载:明天顺年间,南街村隶属口子区;1951年改为二区;1955年10月隶属港里区;1958年3月属口镇乡;同年10月公社化运动,建立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设莱芜市口镇办事处,南街村隶属办事处所辖口镇镇至今。

南街村附近有山口东岭扬水站、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莱芜战役纪念馆、山东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黑兔、莱芜吉山黑鸡、莱芜生姜等特产。

左丘明的研究考证

从姜太公封齐、庶子印以丘为姓,到娄嘉奔楚、改姓左氏,再到成避乱迁鲁,左丘明的先人经过了自“姜”而“丘”,由“丘”改“左”的姓氏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