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简介资料 西施是怎么死的 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西施简介资料 西施是怎么死的 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第1张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女子。首先是她的美丽,在很多史书上都有描述。其次是她人生的传奇性。她原为一个普通村子的浣纱女,女儿继承了母亲的事业,父亲也是一个普通的砍柴为生的老头。

但因长得美丽,被选为进献给吴王的妃子,从此成为了越国的内应,帮助越王完成复国大业。

西施自小就有动人的容颜。她的美丽是不平凡的,在历史书上说她有沉鱼之美,鱼儿都为她的美丽所折服,因为看她的容貌而停止了游动,最后竟沉到了河底。虽然是夸张描写的守法,但是也是突出了西施的美带有仙劲。

在西施的传奇人生之中,有和范蠡之间的一见钟情的感情,更有她舍身来到吴国,潜伏在吴王身边做妃子的故事。吴王为了报自己的杀父之仇,攻打越国。并且让战败的越国勾践和王后,还有大夫范蠡,去吴国做为奴隶满三年。

三年后,越王勾践终于可以回到越国,他卧薪尝胆,进行自己的复仇大计。范蠡进献计策说可以采用美人计,他们奉上了西施给吴王。西施知道自己责任所在,凭借自己倾国的美丽容颜,和她那高超的琴棋歌声,还有动人的舞姿,以至于使贪图美色的吴王,每天都沉迷在酒色之中,终日不理朝政大事。再后来,西施和越国势力进行里应外合,在周密细致的计谋部署下,越王终于一举消灭了吴国。

西施怎么死的

西施是一个迷人的女人。她的美貌让男人着迷,让女人羡慕。她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人物。她是古代四大美女的首位女子,她原本是一个村里普通的浣纱女,后来和范蠡一见钟情,产生了缘分。

但是越国的覆灭致使越王勾践在吴国三年的奴隶之后,准备储蓄力量,到时候一积薄发,洗雪前耻,夺回自己的国家。所以有了后来的美人计,要把西施送给好色的吴王,以此使他不理会政务,疏远君臣的关系,致使他们吴国国力衰退。

对于西施是怎么死的,历史上有很多版本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西施在助越国消灭吴国以后,虽然是完成了越王所交代的任务,但从另一个不同的方面来看待,吴王确实是对她的真情真意,她在此之后,会感觉自己有愧于吴王,心里是纠结和矛盾的,她会感觉自己在这件事上无法解脱。最后,西施传言是自缢而亡。

另一种版本是说西施助越王消灭吴国后,越王也是男人,自然也被西施动人的美貌所吸引,也想把西施留下,放在自己的后宫。但是大夫范蠡却是完全的反对。范蠡希望越王可以吸取当年吴王的教训,不步他的后尘,不能让越王被美色所诱惑,然后也不理会朝政,长此以往国家必衰弱。所以范蠡用自己的计谋将西施诓骗出来,带到太湖边,再将其骗上一艘船内,当船划至太湖中心时,他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推下船去。西施最终溺死在太湖。

范蠡与西施的故事

范蠡为了越王勾践能复国雪耻,便利用吴王夫差好美色的弱点,提出一计——美人计,利用美人消磨吴王夫差的斗志,使其荒废朝政。遂范蠡便被委以在全国找寻美女的任务与西施相识,还对西施进行长达两年的培训,让她进宫中勾引夫差。于是范蠡和西施在这段相处的时间内两人互生情愫。

范蠡与西施泛舟雕像

虽情投意合,但碍于国家兴亡,范蠡和西施并不能在一起,有着绝世容颜的西施学习了舞蹈等才艺练好形体便被送进宫中给夫差,夫差见她十分高兴,对西施十分宠爱,不仅给她修建了宫殿,还为两人能饮酒作乐,特地修建姑苏台。且说夫差不抵西施魅力,渐荒废朝政,最后国破家亡,性命不保。

在西施为夫差美人时,两人只能相见却不能相诉情感,甚是悲情。而关于他两之后的结局也是难以表明,有传说西施爱上了夫差,在夫差身亡时便以死殉葬;也有说西施被夫差的妻子得知阴谋被其杀死;也有是夫差死后,范蠡带走西施,两人过着泛舟湖上的隐居生活,甚是甜蜜。

对于这种未知的谜题,我们更愿意去相信最后一种结果,两人相爱双宿双栖,过着悠闲而美好的生活,而现如今范蠡湖中也有他们二人的雕像,是世人祭奠他们伟大的爱情故事而筑。

吴王夫差和西施

夫差好色,拥有妃嫔美人无数。西施出生农家,在越国农村做一为浣纱女,与世无争。然而正是由于西施的美貌,牵引着她来到了国都宫殿,卷入了权力争斗的旋涡里。

西施天生丽质,既然是绝色佳人,男人见了怎么不动心呢传说范蠡见到她时竟然对她一见钟情,然而也因为被西施轻易迷倒,范蠡才想到用西施作为武器送给夫差。西施先是被引荐给勾践,在越国国都,西施得到更多的礼乐舞技的训练。勾践范蠡真诚请求西施为国效力,西施怎能不答应呢?

从西施踏上吴国那一步开始,西施就注定了要让夫差为她神魂颠倒。一个天然美丽的姑娘被赋予国仇家恨,她的气质是与众不同,她的美丽也是带着毒性的。夫差得到西施后,深深迷恋上了西施,他男人的所有爱恋都被激发,把最好的恩宠都给了他心爱的女人。

西施柔弱娇媚而又有智慧,身上还有一种神秘忧郁气息,一笑一嗔都在像毒药一样侵蚀着夫差。一个男人一旦迷恋一个女人,就会渐渐丧失了自己的判断力,何况是一个好色的男人,夫差只顾着与美女玩乐,渐渐精力就不放在朝政上,疏远了臣子,忽略了治理国家。

这样的吴国渐渐的变得虚弱,夫差终于被勾践打败,夫差最后自杀,而西施也完成任务回到了越国。

西施虽然用爱国之心去吴国为勾践做事,但是回国后却并没有得到勾践的认可,反而因害怕西施太过美丽害怕像夫差一样被迷惑,最终处死了西施。

西施结局

西施其实真实的名字是施夷光,她的家是住在当时的西村,所以一般来说大家都叫她西施。西施是战国时期的越国人,她的容貌异常的美丽,常常被人围看。

她的出生地是在现在我们的浙江省的诸暨,是在那里的苎萝村,那里山好水好,养育出来的人自然也是有江南独特的气质和美丽。西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让人流连忘返,难以忘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听从范蠡的话将西施进献给吴王夫差,想等时间成熟,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吴国。西施忍辱负重多年,作为了政治牺牲品,她在吴国灭亡后,却没有过上平静的生活,她的结局就是不能存活,被写上了红颜祸水的标签,没有一个地方可以接纳她。

对于西施最后的结局,有一种说法是西施帮助越国灭了吴国之后,越王也被西施的美貌所深深吸引,想把西施留着自己的身边。但是范蠡却是坚决的反对。

因为范蠡要越王吸取教训,不能让越王勾践重新步了吴王的后尘,实在不能让越王被西施的美色所诱惑,然后不理朝政,这样一来,国家的实力必定衰弱,最后也可能导致国家灭亡。所以范蠡用计谋把西施骗了出来,带到了太湖,再将她骗上了一艘船,当船划到太湖的中心的时候,他趁西施一个不注意,就狠心的把西施推了下去。

西施一个弱女子,在这么偌大的太湖,怎么可以逃生,最终溺死在太湖。

西施天生丽质,拥有“沉鱼落雁”一般的美貌,相传西施又一次去小溪边浣纱,小溪中游过的鱼儿突然见到西施的面容,被她的容颜所深深地吸引,鱼儿当时一下子停住了游水,一直看得西施还发呆,忘记了随水而游,一直到最后鱼儿停留太久竟然沉入了水底。西施的美丽大家有目共睹,很多人千里迢迢,只为看西施一眼。西施是我国古代四大美女的首位,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她的分量之重。

西施很小的就继承了母亲的浣纱的事业,所以大家又将她称作“浣纱女”,也就是她的职业。 西施的家乡是在江南地区,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也是特别的淳朴。好的大环境之下,西施自然也拥有了我们江南女子的温柔和特质,她的表现美好似江南小溪,虽然是娟娟细流,但是别有韵味。

据说西施浣纱的时候姿势是十分的优美,她轻轻扬起薄薄的纱,然后慢慢地去拂过水面,水面上便慢慢晕开了一圈圈的水纹,在微光照耀下的西施,显得是格外的优美。西施体态优雅多姿,就连皱眉头都显得妩媚,让人有一种怜香惜玉的感觉。所以后来还有了大家说的东施效颦的故事。

当然,如果西施单单是只拥有美丽的容貌,自然不可能在中国历史长卷上成为一个传奇色彩的女性人物。她为越国人,肩上背负是复国的重大责任。她不顾自己的私人情感,毅然去服侍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只为帮助自己的国家去覆灭吴国。她的美不仅有外在,更有内涵,那是一种爱国的大爱。

西施把吴王迷惑得可以说是众叛亲离,根本无心于国事,这为勾践的对于越国的东山再起起到了掩护的作用。由此西施表现出了一个爱国女子的思想情操。最后,吴国终被越王勾践所灭。后来有人传说,吴国被越王灭后,西施终于离开了越国,和自己所爱之人范蠡,一起泛舟于五湖,后来他们下落不明,不知所终。

西施的长相可谓沉鱼落雁,有芙蓉之貌。她出生的地方是在浙江的诸暨,那里的一个苎萝村,那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自然好的环境的熏陶,使西施拥有江南女子特有的温柔和气质,她的美好像娟娟细流,充满了韵味。

西施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的很广泛,她的原名叫做夷光,也就是施夷光。西施是我国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个以砍柴为生的老头的女儿。因为西施的父亲是施姓,加上他们家住在西村,所以大家都叫她西施。

西施的后人如今在距离桐庐县的分水镇上的百岁坊10里路远的里范家,那里就是范式家族。据说那里的人是当年范蠡和西施的后代。那里原来叫做蠡湖村,根据那里的家谱历史所记载,范蠡和西施逃离越国后,来到此地生活。

范蠡当时开过水渠,将它命名为范渠,范蠡当年养鱼的池塘将它命名为蠡湖,所以这些证据可以证明西施范蠡的后代就是在里范家,也就是蠡湖村。范式家族的子孙为先人的贡献和牺牲自己而感到骄傲。

西施典故

西施原本是一个浣纱女,其实也就是我们现在通俗意义上的洗衣女。但是由于西施天生长得美丽,而且浣纱的姿态格外优美动人,自然名声远播。西施与范蠡相遇,感觉自己遇到了对的人,无奈被自己爱的人是一个爱权力过于自己的人。

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奴隶三年后,回国便卧薪尝胆,商量复国大计。在如此危难的国难之际,西施一个弱女子忍辱负重,以自己报效给越国,和郑旦美人一起被越王勾践当作求和礼物送给吴王夫差。而越王则准备积蓄越国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消灭吴国。

西施凭借自己倾国倾城的美貌,和她那高超的琴棋,以及天籁的歌声和绝美的舞姿,致使贪图美色的吴王每天都沉迷于后宫和酒色,终日不理会朝政。吴王夫差对于西施是十分宠爱的,他一见到西施,可谓是惊为天人,完全被西施迷住了。

吴王还为西施建了许许多多的宫廷,来赏赐西施。所以吴国的实力一日不如一日,逐渐衰退。于是乎,后来西施和宫外的越国里应外合,在一系列的计谋部署下,越王勾践终于一举灭了吴国,一报当年的耻辱,也不负越国人民的期望。当然,这也靠西施的忍辱负重,是为了越国的复国,一个女子有这样的胸怀和使命感着实不易。

西施传奇的故事,为后人们所赞颂。所以至今关于西施的书籍**电视剧都是比比皆是,由此可见西施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之高~

近日,一批神秘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亮相北京,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艺术珍品却几经劫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神秘国宝暗藏怎样的身世?大量珍稀国宝今在何方?

包括乾隆牌位、“百鸟朝凤”寿帐、镂金嵌宝石金螺、宋代画家米芾的绢本字“离骚经”在内的一批海外回流国宝级文物近日即将在京拍卖,引起关注。

记者近日采访了负责这次拍卖的黄静,她说,拍品来历和身世各异,此次是第一次在京亮相。最初出于多方考虑,黄静对国宝来历三缄其口,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国宝身份渐渐浮出水面。通过她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乾隆牌位和寿帐的发现人李寿昆。

乾隆牌位

李寿昆告诉记者,乾隆牌位在德国一个地窖被发现,但这并非偶然。

李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曾于6年前前往德国讲学,主讲“中国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德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马先生得以在当地结识很多朋友,还认识了在德国做生意的经济学博士薛小丹。一见如故的两人最终成就了乾隆牌位和寿帐的归国之路。

薛小丹在德国生活19年,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曾卓。李先生和薛小丹对文物有共同爱好,德国有条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齐名的“国王大街”,坐落着数十家古玩店。那里经常举行的小型拍卖会成为了他们搜寻各种汉文化收藏品的去处,搜寻也为他们日后鉴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年前,他们与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各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德国中国传统文化及养生协会”,并在电视和电台开始发布广告,愿意帮助收藏者鉴定文物,同时希望收购各种中国文物。

2004年12月,与薛小丹相交多年的德国人迪亚克看到广告后,对自家地窖保存多年的艺术品产生了好奇,并把薛小丹请到了家中。年届六十的迪亚克是位咖啡代理商,他的家位于德国南威州杜伊斯堡市,该市是一个地处莱茵河畔的传统古老之城。

德国人家的地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存放杂物的地下室,而是具有良好通风和湿度的“保险箱”。薛小丹来到迪亚克家的地窖,发现整齐摆放的大量艺术品中,不乏来自中国的佛像、器皿、书画等。薛小丹多年鉴宝的直觉告诉他,混迹其中的一个牌位和半幅寿帐出自清宫皇室。

薛小丹将发现的细节通过互联网告诉了已经回国的李先生。李先生赴德再次来到迪亚克家中。经过一番了解,迪亚克的父亲曾是一位工厂主,地窖里的一些艺术品是其二战时期收藏的。其祖父曾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传教,十多年间,其祖父四处搜寻中意的“宝物”。或许当时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同是德国人的缘故,私交促使牌位和寿帐成为司令给传教士的“礼物”。祖父回国后,就将这些文物暗藏家中地窖里直到现在。

通过鉴别,李先生了解到牌位上的满文意为“高宗纯皇帝”,而高宗纯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庙号。当记者问到牌位的原处时,李先生说:“在历史上有很多文物被仿造,但仿造皇家牌位被认为有跃制之闲,属大罪。所以,皇室牌位只可能在4处曾经的皇家地点供奉:故宫太庙、热河、圆明园和盛京(现沈阳故宫),这个牌位很可能是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出去的。”

而同时被发现的高6米、宽3余米的寿帐属于京绣,在红底上绣有百鸟朝凤、瑞兽、牡丹、莲花、长寿灵芝等图案,凤立于奇石之上,一派王者气派。李先生确定,面积之大、工艺之精,非民间人家能用,一定出自宫庭藏品。寿帐是种可开合的挂饰,在古代代表吉祥和睦和富贵,遗憾的是,这次发现的寿帐只有半幅,它的另一半至今下落不明。

经过一番商讨,迪亚克愿意将这两件中国珍贵文物转卖给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迪亚克曾经到过中国,他认为中国文物理当回到中国,如果条件合适,他将陆续拿出其他收藏,但这并非为了钱。”

右旋金螺

黄静透露,镂金嵌宝石金螺出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湾著名收藏家之手。她说:“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想收藏这些东西,而我们正在帮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国。这位收藏者非常爱国,我们的诚意打动了他。”

虽然来历并不明晰,但金螺不失为一件珍品。金螺属于法螺的一种,是清代初期西藏供奉给清朝政府的藏传法器。各种海螺中,仅有全白海螺得以制作法螺。正常海螺为顺时针方向生长,即左旋螺,突变的海螺则为逆时针方向生长,称为右旋螺,而且极为罕见。法螺镶饰所用的金属以铜最为普遍,银次之,纯金也极为罕见。此次拍卖的金螺正是稀有的包金右旋白法螺。

米芾的字

高达5000万元的起拍价使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离骚经》成为此次拍品焦点。黄**介绍,这幅字出自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现居香港的神秘人士之手。该品是继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米芾纸本之后,首次公开的绢本作品。

8个月前,黄静的一位朋友给她看了一份局部《离骚经》的影印件。“绢面因长久秘藏和受潮,已从原装上脱落,有些磨损。从现新背的纸张来看,应是近年来经日本重新托裱过。”权威专家近日对那幅字进行了鉴定,认为是米芾现存篇幅最大的书法真迹。

这些珍贵的文物,仅仅是中国大量流失国宝的一个缩影。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流落的中国国宝文物数目惊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虽然有许多像黄静和李寿昆一样希望国宝回归的人士在努力,但不可否认,还有更多的国宝文物让我们“遥不可及”。

专家历时10年查明23万件中国流失名画

我国有大批文物精品特别是历代名画流失海外。记者日前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授林树中,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查录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多达23万件!

已经八十高龄的林树中历尽艰辛,耗时10年,把自家的大部分积蓄,累计资金超过10万美元投入到搜寻和分类整理工作中。他在1996年编写出版了规模浩大的8开8卷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汇集了羁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上自原始时代,下迄明清。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寻宝,有多少国宝流散海外?

林树中:1985年秋,我应邀去美国密执安大学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绘画史,同时考察欧洲美术史。在那里一年,我经常在讲课之余参观美国的各大博物馆,被美国人收藏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震撼。在纳尔逊美术馆,我亲眼目睹了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盗去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太后礼佛图》的浮雕。残缺破损的浮雕使我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1985年,我下决心寻找和记录流失海外的国宝实况。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们记录在案,给后世一个警示和备忘。在美期间,我用担任客座教授的报酬3万多美金,到各大博物馆考察,拍射了3000多张幻灯片和3大箱图书资料。

目前中国流落海外的历代名画初步统计,有记录可查的就已达23万件,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揭取掠走的,一小部分是30年代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前后国家文物管理不严由外国人买走和华人带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余张,敦煌16窟收藏的经卷、诗画、书画,时代历经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挂幅佛教画,以英国和法国收藏最多,英国大不列颠和巴黎吉美博物馆就收藏有300卷。流失的宋代卷轴画也有二三百张,元代近200张,其余明代名画流失约有8000余件,清代约有12万余件。

记者:中国国宝是谁拿到海外的?

林树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抢走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是精品中的精品,是世界美术界公认的中国超级国宝,现在被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顾恺之的另一幅名作《洛神赋图》的最早摹本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

敦煌藏经洞有大约5万件各种文物现分散在世界11个国家。1905年前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德国人莱考克等人沿丝绸之路,从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到吐鲁番的伯孜克利克,一路上疯狂掠夺石窟壁画。

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发现洛阳《帝后礼佛图》浮雕,用照相机拍下来,找到北京琉璃厂彬记古董商岳彬,双方签订协议书,岳彬勾结洛阳古董商马龙图,联络当地保甲长和土匪把浮雕凿下来,凿成碎块,用麻袋运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运往美国。1952年,在北京炭儿胡同彬记古玩铺内发现了彬记与普爱伦签订的掠夺《帝后礼佛图》浮雕的合同,此事震怒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联合要求惩罚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刑,缓期两年,后病死狱中。

记者:这些珍品具有怎样的价值?

林树中:《女史箴图》具有时间最早、国际影响力最大等几大特点,是流传至今的最具有价值的流失绢画。是国宝中的国宝。

《洛神赋图》全世界流传五种版本,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北辽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段摹本外,唯一流落海外的是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艺术馆收藏的一个长卷,那是最早一本。它是被清末美国活动家福开申担任政府顾问时买走的。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了曹植与甄氏有过恋情,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曹丕,成为皇后,但后来失宠。死后,曹丕把甄氏睡过的枕头给曹植,曹植很感叹,把甄氏化作洛水女神,做梦时与其相会。《洛神赋图》被历史上有名的大画家都作为题材。顾恺之留下的摹本现今有最高的价值。以前研究绢画、国画,都会提到以上这几个。

一般提到书画,关于年代和真假都有争论。而敦煌400张的每一件都是货真价实的国宝文物,年代完全可靠,艺术和历史价值无法估量。被盗走的佛画曾是寺庙的挂画,都是供养人出钱所画,包括了当时各阶层的人。佛教画包含了很多佛教故事,还有描述当时山水、人物、建筑、风俗人情的。对研究当时社会保留下来的有形资料具有极大价值。

《帝后礼佛图》是北魏两幅有历史性的巨型浮雕,如同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唐太宗《昭陵六骏》,都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文物流失原因复杂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张健从1985年起搜集了大量关于流失文物的数据,研究了中国近百年流失文物的现状。

张健馆长告诉记者,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遗产流失量最多的时期。两次流失高峰出现在鸦片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

张健馆长认为,中国文物在外国人眼里的价值并非单纯只为收藏。“他们将寻找到的中国墓地尸骨用于人类学研究,分析中国人的演变过程和血缘关系,通过出土的墓志铭、地券,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风俗。1840年以后,一些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收集中国的家谱、族谱,以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利用收集的地图来作为反华的依据。”

“中国在康雍三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强盛地位,文物正反映了当年的国家科技水平。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成果,其智慧都体现在了每一件器物上,包括反映技艺的青铜器、反映中国人哲学理念的书画、反映哲学和科技的玉器。掠夺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信仰来了解中国人的处世,研究中国当时强大的原因。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流失国宝备忘录

日本侵华期间,流失文物360多万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

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现有3万多件。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文物3万多件。

中国被盗古墓20万座。

美国收藏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

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遗书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

权美网,您最贴心的美容顾问!

  近日,一批神秘流失海外的国宝级文物亮相北京,引起各方关注。中国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艺术珍品却几经劫难。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神秘国宝暗藏怎样的身世?大量珍稀国宝今在何方?

  包括乾隆牌位、“百鸟朝凤”寿帐、镂金嵌宝石金螺、宋代画家米芾的绢本字“离骚经”在内的一批海外回流国宝级文物近日即将在京拍卖,引起关注。

  记者近日采访了负责这次拍卖的黄静,她说,拍品来历和身世各异,此次是第一次在京亮相。最初出于多方考虑,黄静对国宝来历三缄其口,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国宝身份渐渐浮出水面。通过她提供的线索,记者找到了乾隆牌位和寿帐的发现人李寿昆。

  乾隆牌位

  李寿昆告诉记者,乾隆牌位在德国一个地窖被发现,但这并非偶然。

  李先生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曾于6年前前往德国讲学,主讲“中国佛教与基督教的比较”。德国知识分子对中国古代文化情有独钟,马先生得以在当地结识很多朋友,还认识了在德国做生意的经济学博士薛小丹。一见如故的两人最终成就了乾隆牌位和寿帐的归国之路。

  薛小丹在德国生活19年,父亲是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曾卓。李先生和薛小丹对文物有共同爱好,德国有条和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齐名的“国王大街”,坐落着数十家古玩店。那里经常举行的小型拍卖会成为了他们搜寻各种汉文化收藏品的去处,搜寻也为他们日后鉴宝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年前,他们与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德国各界人士共同成立了“德国中国传统文化及养生协会”,并在电视和电台开始发布广告,愿意帮助收藏者鉴定文物,同时希望收购各种中国文物。

  2004年12月,与薛小丹相交多年的德国人迪亚克看到广告后,对自家地窖保存多年的艺术品产生了好奇,并把薛小丹请到了家中。年届六十的迪亚克是位咖啡代理商,他的家位于德国南威州杜伊斯堡市,该市是一个地处莱茵河畔的传统古老之城。

  德国人家的地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存放杂物的地下室,而是具有良好通风和湿度的“保险箱”。薛小丹来到迪亚克家的地窖,发现整齐摆放的大量艺术品中,不乏来自中国的佛像、器皿、书画等。薛小丹多年鉴宝的直觉告诉他,混迹其中的一个牌位和半幅寿帐出自清宫皇室。

  薛小丹将发现的细节通过互联网告诉了已经回国的李先生。李先生赴德再次来到迪亚克家中。经过一番了解,迪亚克的父亲曾是一位工厂主,地窖里的一些艺术品是其二战时期收藏的。其祖父曾于清朝末年在中国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传教,十多年间,其祖父四处搜寻中意的“宝物”。或许当时八国联军总司令瓦德西同是德国人的缘故,私交促使牌位和寿帐成为司令给传教士的“礼物”。祖父回国后,就将这些文物暗藏家中地窖里直到现在。

  通过鉴别,李先生了解到牌位上的满文意为“高宗纯皇帝”,而高宗纯正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庙号。当记者问到牌位的原处时,李先生说:“在历史上有很多文物被仿造,但仿造皇家牌位被认为有跃制之闲,属大罪。所以,皇室牌位只可能在4处曾经的皇家地点供奉:故宫太庙、热河、圆明园和盛京(现沈阳故宫),这个牌位很可能是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出去的。”

  而同时被发现的高6米、宽3余米的寿帐属于京绣,在红底上绣有百鸟朝凤、瑞兽、牡丹、莲花、长寿灵芝等图案,凤立于奇石之上,一派王者气派。李先生确定,面积之大、工艺之精,非民间人家能用,一定出自宫庭藏品。寿帐是种可开合的挂饰,在古代代表吉祥和睦和富贵,遗憾的是,这次发现的寿帐只有半幅,它的另一半至今下落不明。

  经过一番商讨,迪亚克愿意将这两件中国珍贵文物转卖给李先生。李先生告诉记者:“迪亚克曾经到过中国,他认为中国文物理当回到中国,如果条件合适,他将陆续拿出其他收藏,但这并非为了钱。”

  右旋金螺

  黄静透露,镂金嵌宝石金螺出自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台湾著名收藏家之手。她说:“全世界很多地方的人都想收藏这些东西,而我们正在帮助流失海外的文物回到中国。这位收藏者非常爱国,我们的诚意打动了他。”

  虽然来历并不明晰,但金螺不失为一件珍品。金螺属于法螺的一种,是清代初期西藏供奉给清朝政府的藏传法器。各种海螺中,仅有全白海螺得以制作法螺。正常海螺为顺时针方向生长,即左旋螺,突变的海螺则为逆时针方向生长,称为右旋螺,而且极为罕见。法螺镶饰所用的金属以铜最为普遍,银次之,纯金也极为罕见。此次拍卖的金螺正是稀有的包金右旋白法螺。

  米芾的字

  高达5000万元的起拍价使宋代著名书画家米芾的《离骚经》成为此次拍品焦点。黄**介绍,这幅字出自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现居香港的神秘人士之手。该品是继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米芾纸本之后,首次公开的绢本作品。

  8个月前,黄静的一位朋友给她看了一份局部《离骚经》的影印件。“绢面因长久秘藏和受潮,已从原装上脱落,有些磨损。从现新背的纸张来看,应是近年来经日本重新托裱过。”权威专家近日对那幅字进行了鉴定,认为是米芾现存篇幅最大的书法真迹。

  这些珍贵的文物,仅仅是中国大量流失国宝的一个缩影。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流落的中国国宝文物数目惊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统计,分散于世界各地的200多家博物馆收藏了中国160多万件流失的绝世珍品,民间收藏预计是馆藏的10倍。虽然有许多像黄静和李寿昆一样希望国宝回归的人士在努力,但不可否认,还有更多的国宝文物让我们“遥不可及”。

  专家历时10年查明23万件中国流失名画

  我国有大批文物精品特别是历代名画流失海外。记者日前采访了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教授林树中,他告诉记者,目前已查录流失海外的中国历代名画多达23万件!

  已经八十高龄的林树中历尽艰辛,耗时10年,把自家的大部分积蓄,累计资金超过10万美元投入到搜寻和分类整理工作中。他在1996年编写出版了规模浩大的8开8卷巨著《海外藏中国历代名画》,汇集了羁留在世界各地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这些作品上自原始时代,下迄明清。

  记者:您从何时开始寻宝,有多少国宝流散海外?

  林树中:1985年秋,我应邀去美国密执安大学做客座教授,讲授中国绘画史,同时考察欧洲美术史。在那里一年,我经常在讲课之余参观美国的各大博物馆,被美国人收藏的中国历代书画精品震撼。在纳尔逊美术馆,我亲眼目睹了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盗去的北魏《孝文帝礼佛图》和《文昭皇太后礼佛图》的浮雕。残缺破损的浮雕使我内心受到强烈冲击。

  1985年,我下决心寻找和记录流失海外的国宝实况。我想即使不能收回,也要把它们记录在案,给后世一个警示和备忘。在美期间,我用担任客座教授的报酬3万多美金,到各大博物馆考察,拍射了3000多张幻灯片和3大箱图书资料。

  目前中国流落海外的历代名画初步统计,有记录可查的就已达23万件,美洲(主要是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洲各占三分之一。欧洲主要分布在德、英、法、比利时、瑞典等国,大部分是当年从敦煌藏经洞揭取掠走的,一小部分是30年代抗战前后和解放战争前后国家文物管理不严由外国人买走和华人带出的。

  流失到海外的唐代卷轴画有20余张,敦煌16窟收藏的经卷、诗画、书画,时代历经盛唐-晚唐-五代到北宋,都是敦煌石窟的挂幅佛教画,以英国和法国收藏最多,英国大不列颠和巴黎吉美博物馆就收藏有300卷。流失的宋代卷轴画也有二三百张,元代近200张,其余明代名画流失约有8000余件,清代约有12万余件。

  记者:中国国宝是谁拿到海外的?

  林树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抢走的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是精品中的精品,是世界美术界公认的中国超级国宝,现在被英国伦敦不列颠博物馆收藏。顾恺之的另一幅名作《洛神赋图》的最早摹本现藏于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

  敦煌藏经洞有大约5万件各种文物现分散在世界11个国家。1905年前后,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德国人莱考克等人沿丝绸之路,从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到吐鲁番的伯孜克利克,一路上疯狂掠夺石窟壁画。

  美国古董商普爱伦到中国发现洛阳《帝后礼佛图》浮雕,用照相机拍下来,找到北京琉璃厂彬记古董商岳彬,双方签订协议书,岳彬勾结洛阳古董商马龙图,联络当地保甲长和土匪把浮雕凿下来,凿成碎块,用麻袋运往北京,又在北京拼接后运往美国。1952年,在北京炭儿胡同彬记古玩铺内发现了彬记与普爱伦签订的掠夺《帝后礼佛图》浮雕的合同,此事震怒了中国文物界,300余名知名人士联合要求惩罚奸商岳彬,岳彬被判死刑,缓期两年,后病死狱中。

  记者:这些珍品具有怎样的价值?

  林树中:《女史箴图》具有时间最早、国际影响力最大等几大特点,是流传至今的最具有价值的流失绢画。是国宝中的国宝。

  《洛神赋图》全世界流传五种版本,除北京故宫博物院、东北辽宁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一段摹本外,唯一流落海外的是美国华盛顿弗利尔艺术馆收藏的一个长卷,那是最早一本。它是被清末美国活动家福开申担任政府顾问时买走的。

  《洛神赋图》取材于三国曹植的《洛神赋》。原作描述了曹植与甄氏有过恋情,甄氏后依曹操旨意嫁与植兄曹丕,成为皇后,但后来失宠。死后,曹丕把甄氏睡过的枕头给曹植,曹植很感叹,把甄氏化作洛水女神,做梦时与其相会。《洛神赋图》被历史上有名的大画家都作为题材。顾恺之留下的摹本现今有最高的价值。以前研究绢画、国画,都会提到以上这几个。

  一般提到书画,关于年代和真假都有争论。而敦煌400张的每一件都是货真价实的国宝文物,年代完全可靠,艺术和历史价值无法估量。被盗走的佛画曾是寺庙的挂画,都是供养人出钱所画,包括了当时各阶层的人。佛教画包含了很多佛教故事,还有描述当时山水、人物、建筑、风俗人情的。对研究当时社会保留下来的有形资料具有极大价值。

  《帝后礼佛图》是北魏两幅有历史性的巨型浮雕,如同西汉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马踏匈奴》、唐太宗《昭陵六骏》,都是历史的见证。

  中国文物流失原因复杂

  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张健从1985年起搜集了大量关于流失文物的数据,研究了中国近百年流失文物的现状。

  张健馆长告诉记者,20世纪是中国文化遗产流失量最多的时期。两次流失高峰出现在鸦片战争时期和改革开放以后。

  张健馆长认为,中国文物在外国人眼里的价值并非单纯只为收藏。“他们将寻找到的中国墓地尸骨用于人类学研究,分析中国人的演变过程和血缘关系,通过出土的墓志铭、地券,研究中国的经济、文化、风俗。1840年以后,一些国外传教士进入中国,收集中国的家谱、族谱,以研究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行为方式,利用收集的地图来作为反华的依据。”

  “中国在康雍三代以前一直处于世界强盛地位,文物正反映了当年的国家科技水平。古代领先于世界的成果,其智慧都体现在了每一件器物上,包括反映技艺的青铜器、反映中国人哲学理念的书画、反映哲学和科技的玉器。掠夺者希望通过研究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信仰来了解中国人的处世,研究中国当时强大的原因。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

  流失国宝备忘录

  日本侵华期间,流失文物360多万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永乐大典》被掠走海外。

  大英博物馆中中国历代珍稀之品现有3万多件。

  法国枫丹白露宫中的中国馆收藏了中国文物3万多件。

  中国被盗古墓20万座。

  美国收藏绘画最多,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绘画最精。

  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有4000多种地方志;全美有古籍善本3000多种,家谱2000多种。

  在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中,日本有近13000片。

  敦煌遗书国内仅存2万件,仅占3成。

二,《茶馆》的艺术特点

13,不落旧套的戏剧结构。

老舍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艺术探索精神。创作话剧《茶馆》的时候,他心里积蓄的探索冲动再次燃起。照作家自己的说法就是,要做“新的尝试”,不愿意“叫老套子捆住”。

以往的话剧作品大多属於叙事剧,老舍不走老路子,敢叫《茶馆》别开生面。戏中没有总贯全盘的矛盾冲突,没有统领始终的情节链条,专门依赖散在的小人物遭遇、小单元故事,四下铺展,彼此联缀,汇集出来了一幅足以反映3个历史时代的世情长卷。

第1幕与第2幕间隔十几年;第2幕与第3幕间隔大约30年。时间跳荡幅度之大,没看过这出戏的人简直无法想像。老舍用一种“串联”的方式,把3个远远相隔的年代,悬吊在一条垂直的岁月长索上,营造了感观效果上大气魄的史诗意境。而在每个具体的时代(也就是每一幕)里,又选择了另外一种“并联”的方式,把一个个彼此邂逅的人物和事件,缜密地拼装到有限时空之间。

幕与幕之间时间跨度大,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又不一定全有内在关联,这样的戏,写起来如果功夫不到家,就会丧失整体感,弄得水银泻地,散碎难收。作者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拿出了一整套办法。首先,他把3幕戏,都设定在一个不变的空间——裕泰茶馆的正堂,这能让观众摆脱各幕时间相距遥远带来的脱节感觉,时代变迁造成的这座茶馆和它的主人客人的命运,像一条内在的线索,把3个时代勾连起来。其次,剧中的几个主要的枢纽性人物,比如王利发、常四爷等,都叫他们从第1幕到第3幕贯穿始终,剧情再怎麼铺张,还有这些核心角色在拉动全局;而松二爷、康顺子和李叁等次要的人物时隐时现,也起着整合剧情的辅助作用;还有一些剧中人物,虽不是每幕都出现,像刘麻子父子、唐铁嘴父子、宋恩子父子、吴祥子父子、二德子父子、庞太监与其侄媳妇……都是老少两代传承不断的,他们两两组合,也有利於作品的连贯性。老舍用这样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把个《茶馆》写得形散而神聚,意阔而气凝,也叫自己在戏剧结构的大胆尝试大功告成。

14,用喜剧样式写悲剧。

除了结构上非同凡响,话剧《茶馆》风格样式,也叫人难忘。我们在座的朋友,凡是看过话剧《茶馆》的,恐怕都会对欣赏这出戏的时候那种整场接连不断的酣畅淋漓的笑声记忆犹新吧!正是如此,作者笔下的历史时代那麼暗淡绝望、遭人诅咒,那是一个时时处处产生悲剧的年代。不过,人们也许没想到,老舍居然别出心裁地作出了他更大胆的选择:不是用悲剧样式,而是用喜剧样式来写这个戏。

人物塑造和情节编排,大多注入了作者的冷嘲热讽和幽默调侃。这类幽默调侃,因为服从於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就不再是无谓的逗哏。对於丑恶现象,老舍得幽默调侃并不弱于火辣辣的抨击,厉害得就像皮鞭,挥动起来鞭鞭见血;对於虽然带有真善美成分,却又毕竟属於旧时代的人物和事件,他的幽默调侃,则裹着温热与惋惜,切中这些人与事的本质性弱点。

第2幕,吸毒成性的唐铁嘴宣称自己“已经不吃大烟了”,王利发顿生疑窦,还以为他是戒掉恶习了呢,谁知道唐铁嘴话头一转:“我改抽‘白面’啦。你看,哈德门的烟是又长又松,一顿就空出一大块,正好放‘白面儿’。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侍候着我一个人,这点儿福气还小吗?”他是个寡廉鲜耻之徒,这几句话,把国人那点儿“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沿着丑陋卑贱的心路发挥到了顶点,西方列强的经济渗透、毒品危害,只有到了唐铁嘴这种丧失灵魂的家伙嘴里,才能说成是对国人的“侍候”!真是可耻之尤,也可笑之极。这就是老舍砸向丑类们头上的幽默,智慧又犀利。

也是在同一幕,从庞宅逃出来的康顺子母子,到茶馆来恳求收留,王利发不愿意,却被内掌柜一句话给留下了,王利发只好背地里都都囔囔:“好家伙,一添就是两张嘴!太监取消了,可把太监的家眷交到这里来了!”王利发的牢骚、无奈,转化成了这麼一句灰色幽默,把这个饱经世故、惨澹经营而又有点自私的小商人的感受,勾画得多到位!观众听到王利发的“怪话”,都会会意地笑起来,同时又会隐隐地怜悯他,也许还有酸咸苦辣一齐被搅起的感慨,人们能从这儿瞧见作家对旧时代小人物杂揉着温情和讥讽的一片心。

其实,邪恶势力的可憎与被欺侮者的可悲,都来自时代的荒谬。老舍扭住旧时代的荒谬本性不撒手,让正义、快感,以及酣畅的嘲弄,化作投枪匕首,去戳穿旧制度旧文化的虚弱本性,给观众一场少有的欣赏满足。黑暗的社会充满野蛮和罪恶,可是,当它注定灭亡的时刻,却总是暴露出许多滑稽、失重,这都是不可多得的喜剧素材;铲除在历史肌体上茍且存活的荒唐、怪诞,是历史辩证法的胜利。把准了这一点,当然该当开怀大笑,在开怀大笑中,领略整个旧时代的土崩瓦解。老舍一生写过许许多多诅咒旧时代、同情苦人儿的故事,终於到了写《茶馆》的时候,能够这麼清醒地把握了时代更叠的历史规律,他的那管以幽默着称的笔,才找到了可以这样从容挥洒的绝妙感觉,写出来了这样世所罕见的大气派的喜剧作品。

在传统的中国文学观念里,严肃、悲怆,总是属於纯文学的上品格调;喜剧呢,往往只是要被当成饭后茶余的“消遣”。满族作家老舍,毕竟有过另外一重民族文化的滋养,他自幼饱经忧患,却又性情倾向幽默,爱用好笑的眼光看人生,幽默始终是他乐於保持和经常启用的写作风格。研究界有一种公认的看法,老舍得创作风格之一,就是“笑中有泪,泪中有笑”。他的代表作悲剧居多,可这些悲剧又往往以独创的幽默特色着称。用幽默笔法甚至於喜剧样式写悲剧,是老舍得专长,是他的绝活儿。清代的满族作家们曾经以幽默调侃的心态,写出过不少讽喻时弊的好作品。可惜,那种特别的创作追求,因为不同民族欣赏习惯的不同,没有充分获得中原文坛的认可。各民族文学的审美习惯,从来就不可能一模一样,这是正常的。正因为各个民族的艺术风格有差别,文化交流才会有价值,才会让人们产生新鲜、惊喜、愉悦、扩充的心理满足。

15,现实主义的创作之魂。

老舍说过:“我的确认识《茶馆》里的那些人,好像我给他们都批过‘八字儿’与婚书,还知道他们的家谱。因此,他们在《茶馆》里那几十分钟所说的那几句话都是从生命与生活的根源流出来的。”这说明老舍对《茶馆》里边各色人等的认识不仅来自生活,而且早就深入到了这些人物的骨子里头,这才能把《茶馆》写得如此地逼真、传神。

现实主义历来是老舍得创作之魂。话剧《茶馆》充满了迷人的传奇性,又没有离开现实主义写作精神半步。荒唐岁月发酵出来的社会现实,本身饱含着数不清的失态和笑料,老舍把最具意味的笑料扫拾到一处,找到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跟幽默风格融会贯通的艺术焦点。

英若诚先生说起过:“演松二爷的黄宗洛同志说,他演的这个人物是个到死也没有明白的人物。其实《茶馆》里的人物,王掌柜到死明白了吗?没有!只是觉得自己倒了一辈子的霉。常四爷明白了吗?也没有。刘麻子被大令当逃兵砍了头,他也糊里糊涂根本不明白。我觉得这正是老舍创作中高明的现实主义的地方。”英先生这一体会很准确,一出戏里有这麼多不同的人物,都是到老、到死仍然糊里糊涂没明白过来,这出戏的现实主义力量还小麼!

16,东西方艺术因子的巧妙揉合。

话剧《茶馆》,常被说成是全面体现民族风格的作品,其实不尽然。中国传统的戏剧,讲究故事的完整性和戏剧冲突的一致性,《茶馆》却借鉴西方现代戏剧经验:淡化故事、不着力编织统一的矛盾过程,而用一个笼罩全局的写作宗旨把散在的琐细情节收进去。

不过,这个戏毕竟主要面对国内观众,为了跟中国人的欣赏习惯接轨,老舍又在“变”中注入了许多“不变”,他从国人喜闻乐见的艺术手段中挖掘出一些招数,嫁接到这部作品中间,使它重新成为教中国观众易於接受的“国货”。

有评论家谈到过,《茶馆》颇有点儿国画“大写意”的气韵,这是很精到的看法。《茶馆》没有追求磨砖对榫式的情节密集推进,而是大处落墨,挥撒跳荡,在人物和事件之间,都给欣赏者留下充分的浮想馀地,这样,情节虽然简约,却能发挥溢满画面、溢满时空的艺术感染力。这不是跟国画大写意的意境很想像麼。

老舍还运用他善於借助民间曲艺来强化戏剧效果的本领。为了交代3幕戏各自的时代背景,也考虑到演出过程中各幕之间台上换景、演员改粧需要时间,他填写了3大段琅琅上口、妙趣横生的“莲花落”(又叫“数来宝”,北方曲艺快板书的一种),让一个跟剧情没有太多瓜葛的角色——乞丐“大傻杨”,在各幕开始前登台说唱。这种舞台形式纯属从民族传统曲艺脱胎而来,既活跃了场上气氛也加强了3幕戏的整体感。

西施简介资料 西施是怎么死的 西施与范蠡的爱情故事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有名的女子。首先是她的美丽,在很多史书上都有描述。其次是她人生的传奇性。她原为一个普通村子的浣纱女,女儿...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