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姓的楹联典故
邝姓宗祠通用对联〖邝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同一脉;
衍以三宗。
——佚名撰雷、方、邝三姓宗祠“溯源堂”通用联
全联典指邝氏之先,始自方姓,方氏始自雷姓,雷、方、邝三姓流出一源,根同枝分。建在开平市水口镇中山东路的溯源家塾的这副门,肯定了雷、方、邝三姓根同枝分、同源分流的关系。三姓上溯源自神农氏(即炎帝)是上古时代姜姓部族的首领,居陕西岐山一带,后发展到中原一带,取莽水氏生子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帝榆罔,帝榆罔生雷(雷氏始祖)。雷,相黄帝有功,封于方山(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北),遂以地为姓取方氏,方氏始于此,延至江南方氏始祖方纮。方纮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王莽之乱举家迁到江左,为江南方氏始祖。
宗祠七言通用联
海雪堂遗臣死节;
土木堡兵部殉忠。
——佚名撰邝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末南海人邝露,字湛若,工诗善书,慷慨而自负,曾游历粤西及吴越。李自成灭明后,郑芝龙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召邝露为中书舍人。永历帝时,他奉使回广州,清兵破城,他在所住海雪堂自杀。下联典指明代宜章人邝埜(同“野”),字孟质,永乐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英宗正统年间,蒙古族瓦剌部也先南犯,太监王振极力怂恿英宗率兵亲征,邝埜力谏阻止,但未被采纳。至土木堡,英宗被俘,邝埜战死。
三忠堂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
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邝氏播迁:客家先民的足迹!邝氏,是中国汉民族中少见的姓氏之一。邝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她却是客家家族的典型个例。考察邝氏家族的崛起和迁徙史,使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客家民系形成的轨迹及其文化传承。
一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邝氏以江西吉州(今吉安)为郡望,号“庐陵堂”,又因邝、旷出自黄氏,黄、邝、旷同为一宗,而邝、旷始祖因报国而易姓,故又号“三忠堂”。
二
唐末及五代十国期间的战乱,造成了流民大迁徙。中原移民远者已达广东韶州、惠州、嘉应州等地,而多数则迁居福建汀州和赣州东部各地。
由于人口的不断膨胀和战乱,吉州邝氏也随着移民大潮从江西敖城向南迁徙,记载比较有名的有两支:十世有容公远迁广东高州;幼父公则迁居湘粤边界的湖南临武之寿塘。这两支后来都成为望族,为客家邝氏族系的再迁徙奠定了基础。
临武县地处湖南省最南部,南岭山脉东段北麓。据《临武县志》记载:“唐乾符四年,迁入三户12 口。宋时,江西客民130余姓大量迁入临武。”黄、周、陈、邝、李、刘等姓均于宋时由江西迁入。
今临武邝家村是一个有5000 多人口的大村,邝氏在临武是大姓。邝幼父从江西敖城迁居临武之寿塘,时间应该是在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在临武,邝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日众,不得不进一步向各地迁徙。诸如:湖南宝庆、衡州、宜章、武岗、攸县,四川遂宁,广东南海、连州,福建泰宁,广西罗城等地,皆有吉州邝氏的裔脉。
广东乳源县浪头村邝氏,也是幼父公后裔中的一支,开基祖为邝法琳。
宋末元初,法琳公携子邝权赴广东贸易,“历尽粤中山水,至乳源上积里,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见山清水秀,一脉龙气逶迤而来,美不胜收,又闻此地旧有龙浦之名,遂与子权决意定居于此,取名浪头村”。自邝法琳携家定居浪头,邝氏人口大增。法琳公生子二:长权、次永。至第三代,已形成深、淳、清、海、澄、渲“水旁六大房”。至第四世“文”字派,仅邝权一支,即分为七大门;而邝永一支更是支脉错综,支系庞大。明末清初,部分族人还远迁海外。
三
明末清初,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天灾人祸使四川和陕南(尤其是秦巴山区)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摧残。清王朝建立之初,即大力推行“移垦”政策,招徕各地流民,进山垦荒就食。乳源浪头邝氏淳公支下祯公,生三子:世松、世相、世才。时值清初“湖广填四川”,康熙五十六年(1717 年),邝世才携妻沈氏、子代荣以及长兄、二兄之子侄与堂兄邝世长,自乳源县浪头村辗转流移,远迁四川梁山县。
邝氏族人在梁山生活11 年之后,邝世才深感此地非创业繁衍之所,乃携家带口于雍正六年(1728 年)远徙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厅东路蒲溪铺。世才公“见此地高山四围,江河南绕;月河以南,豁然平敞,数百里源泉灌注,陂地相属。乃谓之曰:此即楚所谓汉中六百里之地,史称西蜀沃野千里也”,而汉阴尤为沃饶,遂定居于此。越二年,世才公复往梁山,搬来长房侄儿(世松公之子)代通、代秀,二嫂(世相公之妻)林氏及其子代芨、代烈、代伦、代崇;后又回乳源县浪头村搬取兄嫂。
邝世才之长兄世松因年老多病留乳源浪头,两年后去世;二兄世相早在康熙五十九年西迁途中去世,长嫂邓氏偕孙朝安、朝舜随世才公迁入汉阴县蒲溪铺。由是,乳源邝氏定居在汉阴县蒲溪铺繁衍生息,数十年中,邝氏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发展成为蒲溪铺望族,号称邝氏三大门。
邝世才为邝氏家族远迁川陕、开发秦巴山区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乾隆四年,邝世才53 岁寿辰时,汉阴知县张应梅亲临邝氏庄园为其祝寿,并赠匾额“以介眉寿”。邝世才之子邝代荣,字东升,乾隆八年中举,在河湾邝氏庄园的大门外,曾建有木牌楼和旗杆。邝氏在汉阴的繁衍十分昌盛,如今邝氏家族后裔已有数千人之众,分布在安康市的汉阴、汉滨、紫阳三县区的蒲溪、涧池、小街、凤亭、城关、观音河、沈坝、叶坪、梅子铺、蒿坪等地。
四
邝氏子孙虽然辗转迁徙,历经千年,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客家文化承传。
邝世才率子侄定居汉阴30 年后,在蒲溪铺王家坝(今蒲溪镇小街乡四一村)、石板沟(今蒲溪镇小街乡先锋村四组)、河湾(今蒲溪镇三堰村二组),修建了三处庄园。庄园按照南方建筑格局,呈井字形,土墙青瓦,正房加左右偏厦,迎面为大门,各有瓦屋12间,后世称之为“老屋”。之后,又在月河南岸的石板沟口(今先锋村第一组)修建了邝氏宗祠。邝氏子孙以三个老屋为核心,在其周围陆续修建了不少连环宅院。
邝氏家族十分注重尊祖敬宗和家族文化。传说邝氏尊奉的“朝王爷”三弟兄,因在王母蟠桃会上分食仙桃而位列仙班,世代有木雕像三尊和竹轿一顶轮流供奉,每年春节,邝氏家族都要举行盛大集会。除夕之夜,三大门阖族男女老少在本门族长率领下,敲锣打鼓,鸣放火铳鞭炮,高舞竹龙到宗祠向“朝王爷”跪拜请安。由族中德高望重之人将“朝王爷”抬至祠堂前的广场上,阖族大小分班次围坐,依次跪拜进香。焚化纸钱之际,三条龙灯舞动,鼓北京全景视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乐齐鸣,以此向“朝王爷”拜年,迎春祈福。寅时再次向“朝王爷”进香,卜卦预测来年农事收成、生意盈亏、人畜平安等事项,一直热闹到天明,阖族丁壮在祠堂休息,联宗笃谊。正月初三由族长安排当年农事及工商贸易事项,并对族中学业有成者进行褒奖,发给学费,然后各自归家。
清明祭祖,是邝氏家族的又一项重大活动。除了祠堂之外,族中置有公田,田租由族长掌管,用于族中集会开销。每年清明节,邝氏家族由族长主持清明会,并筹备酒菜,阖族大小均来祠堂祭祀先祖,展读家谱,认祖追宗,按辈请安,俗称“吃清明会”。祭祀先祖有固定程序,除燃放鞭炮、焚化香烛、行叩拜大礼之外,还要给列祖列宗焚烧纸钱,谓为“烧包”。烧包是客家人的共同风俗,即给每一位先人的纸钱要分别封包,上边写明先人的称谓和名讳,以便在地府查收;清明会上,同时还要对不遵守国法族规、不忠不孝的子孙进行责罚,以儆效尤。
据调查,今天邝氏家族几乎没有人知道自己是客家人,部分老人对自己的源流有一定的了解,有的还珍藏着辗转传抄的族谱。但是年轻一代对祖籍源流的了解都十分模糊,对客家迁徙历史更是一无所知。上世纪60年代前,邝氏族人带有浓厚湘南音调的客家话还比较流行,大概是因为当时的居住环境以及交通、通讯等相对闭塞,周边居民大多也是湖广移民,人们的交流普遍是夹杂着客家话的湖广语言。后来,随着交通、通讯的逐步发达,人群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部分邝氏族人已经完全放弃了客家方言而使用当地流行的官话(平腔);再加上族人中因参军、升学、招工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人员的大量外流,官话的大面积融通,尤其是普通话的快速推广,邝氏族人不少都兼讲官话和普通话,逐渐疏远了客家话,甚至不少族人不会讲、不愿意讲客家话了 。
苏姓的家谱与其他姓氏一样,体例与内容大致相同。由谱名、题辞、谱序、凡例、世系、族规、行状、文献等组成,有的还有画像、五服图、字辈谱、续后篇等部分。台湾新版的苏氏族谱则分作志、序、传、昭、论、系、说等部分。
谱名:有称家乘、家谱、宗谱、族谱、支谱等,有的冠以地名、堂号、次数。如《苏氏七修族谱》、《醴北苏氏续修族谱》、《苏氏武功五修族谱》等。
题辞:多请在社会上有影响的权贵与名人,以及在本族内有声望的同宗题写。如前述司马光、岳飞,以及苏轼等为苏谱题辞,其中司马光的题辞为:“辕轩肇迹,昆吾启祥;司寇脉衍,平陵功敫;弁州贻泽,凤阁传芳;眉山挺秀,奕世荣昌。”岳飞的题辞为:“眉山苏氏,世传至宝。”苏轼的题辞为:“之帙”。
谱序:谱序有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由修谱人撰写,他序则请社会名流与地方官吏撰写。序言的内容包括有本派系分衍播迁的情况,历次谱书的编撰情况,修谱的原因、目的与经过等。他序中则包括对谱主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等美好祝辞。
扩展资料《苏氏族谱》(四川眉山),宋代苏洵撰,一卷。明刻本,天一阁收藏。清顺治三年(1646年)宛委山堂刻《说郛》本,首都 图书馆、北京师大图书馆、辽宁大连市图书馆、湖南师大图书馆、云南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安乐居刻《苏老泉全集》本,福建省图书馆藏。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眉山三苏祠刻《三苏全集·嘉祜集》本,福建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均有收藏。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上海扫叶山房石印《三苏全集·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均有收藏。民国十八年(1929年)商务印书馆影印《四部丛刊·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收藏。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中华书局铅印《四部备要·嘉祐集》本,福建省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均有收藏。
《苏氏族谱》(四川简阳),苏文生纂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刻本,一卷(1册)。四川省图书馆收藏。
《苏氏宗谱》(四川简阳),苏梓材主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内江贞利印刷社铅印本,五卷(5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收藏。
《苏氏族谱》(四川内江),苏从忠纂修。清光绪八年(1882年)内江苏氏祠堂刻本,四卷(4册)。南京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均有收藏。
《苏氏族谱》,清同治元年(1862年)燕喜堂刻本,十卷(12册),藏本在美国。
《苏氏族谱》,苏邦璋编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1册。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
《苏氏重修族谱》,苏齐盛等纂修。民国四年(1915年)聚星堂活字本,十二卷(38册)。北京图书馆收藏。
《龙井苏氏族谱》,苏应龙、苏友仁重修。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石印本,十二卷。福建德化县档案馆收藏。
全国旷姓人口大约有12万人,以湖南衡阳为最多。湖南衡阳旷姓人口大约有6万人。
旷姓
百科名片
旷姓渊源
旷姓,是我国的一个姓氏,为东汉黄宣之后,此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师旷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记载:“<风俗通>云:师旷之后。宋潭州旷元则,曾孙湜:绍兴二年进士。”在史籍《姓觽》中也记载:“<国名纪>云:古旷国之后,有旷氏、邝氏。”在史籍《广韵·荡》中记载:“邝,姓。出庐江。”
师旷,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音乐家,字子野,冀州南和人(今河北南部),活动时期在公元前572~532年之间,即晋悼公姬周、晋平公姬彪执政时期。
“师”是一种尊称,实际上是上古奴隶制时期世人对专职服侍贵族的大奴才的尊称,例如专职服侍和教授奴隶主子孙文史知识的奴才就称作“老师”,并一直沿用至今;当时地位最高的王室音乐家名字前也常冠以“师”字。在后来的历史地位评价中,“师”者在社会的三六九等级中均属于下九流之末,政治地位不抵“匠”,因而被鄙称为“老九”,既是历代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基石,也是历代统治者踏在脚底的“治垫”,中外古今,概莫能外。因此,为“师”者当应明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不要昏头。
师旷天生眼盲,常自称“暝臣”、“盲臣”,他的音乐知识非常丰富,不仅熟悉琴曲,并善用琴声表现自然界的音响,描绘飞鸟飞行的优美姿态和鸣叫。师旷听力超群,有很强的辨音能力。汉朝以前的文献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史籍《淮南子·汜论训》中记载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尺寸之度,而靡不中音”。在典籍《周书》中也记载他不仅擅琴,也会鼓瑟。
师旷也通晓南北方的民歌和乐器调律,史籍《左传》中记载:“晋人闻有楚师,皆惧,而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楚必无功!’”
在史籍《左传》中还记载: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谷、雒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以为不顺天心,不若修政。晋平公派遣叔誉聘于周廷,见到太子或,与之相谈,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回来候告诉晋平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誉弗能与言,君请事之。”晋平公很惊奇,便哦爱大贤师旷去见太子。太子晋与师旷交谈后,深感师旷服德,遂与相结。后来姬晋问师旷曰:“我听说您能知人寿之长短?”师旷严肃回答道:“然。女色赤白,女声清汗,火色不寿。您应少贪女色!”姬晋叹道:“对呀。不过我三年后将升天,您说的贪色之警与我无干。”其后三年,太子姬晋果然病逝。孔子知道此事后曾埋怨师旷,并感叹:“惜夫!杀吾君也。”
师旷认为,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播德行。到晚年时,师旷已精通星算音律,还撰述了《宝符》一百卷,在明、清两朝的琴谱中,《阳春》、《白雪》、《玄默》等乐曲的解题均为师旷所作。
师旷的后裔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旷氏。
第二个渊源
源于黄姓,出自东汉时期河阳侯黄宣,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在湖南的邝、旷氏族谱中,均称自己的姓氏是由黄氏而易,但所有姓氏书籍皆无记载,因而不知所本。今从俗称,邝氏即旷氏。
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新田《邝姓氏族源流·远祖溯源》中的记载:“远祖姓黄讳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讳贤,字四明,唐神龙年间拜右相,以武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泉。”
黄贤之后代生有二子,长子黄旦,次子黄丞,为失守边关,二子逃外易姓,长旦添邑于右为邝姓,次丞添日于左为旷姓,仍不离黄姓本意。邝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旷丞徙居江西吉州。其裔孙迁播各地。
始自黄姓,听长辈说“邝”乃姓黄在广东与湖南的郴州一带躲起来了姓邝的祖先黄氏在当时的朝代可能是犯了“株连九族”罪就携带家眷南下,逃到了史称“南莽”的广东与郴州,而南莽历来朝廷不管,于是“黄氏”就在这带扎营, “黄氏”为了隐姓埋名,在者“黄氏”不让自己的后人忘记自己的祖先姓“黄”,再者黄氏所在之地是广东与郴州,顾而黄氏就改姓为邝,还有一说“黄广邝乃一家”。
第三个渊源
源于古旷国,在今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一带,古称旷林,居人因以为氏。旷姓与况姓是两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
二迁徙分布
今在下列地区均有旷氏族人分布
湖南省
长沙市,武岗市,衡东县,桃江县,汉寿县,茶陵县,常德市武陵区,岳阳县鹿角镇,沅江市南大镇华胜村,双峰县唐家湾镇旷家堂,祁阳县龚家坪镇新旷居委会,衡阳县金兰寺镇十里村荷叶组,衡阳市南岳区、石鼓区旷家坳,涟源市桥头河镇、杉山镇杉山村,醴陵市燕头、龙禹湾、榨平栊村,株洲县渌口镇柏树村、杨梅村、姚家坝乡,攸县钟佳桥镇盘陂村、大同桥镇、渌田镇,湘潭县杨嘉桥镇、荆洲乡旷家山、茶恩镇棠花村,洞口县竹市镇柘溪村、群溪村、洪桥村、管竹乡,祁东县太和堂镇、城连圩乡柏山排村、幸福罐村、西坪村、杨梅村,衡山县店门镇、店门老街、师古乡、开云镇建胜村、沙泉乡建华村,湘乡市壶天镇、合东村(旷家祠堂)、丛溪村、直东村、横东村、涧山乡、翻江镇岐山村,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花溪村旷家组、旷家牛车桥、杉山村杉山坳老街旷家、西阳镇宋家村、江龙村。
四川省
成都市,西昌市,简阳市,什邡市,夹江县,遂宁市南坝湾,大邑县安仁镇,开江县新宁镇,旺苍县木门镇,青川县茶坝乡寺坝村,绵竹市孝德镇、板桥镇新泰村,长宁县硐底镇新保村,渠县嘉禾乡桥沟村尔子山,南江县和平乡宋朝寨村一组,自贡市贡井区牛尾乡、莲花镇,眉山市东坡区柳圣乡、高台乡,华蓥市双河镇,岳池县顾县镇,大英县玉峰镇、三家镇旷家池塘、大坡乡土城村,广安市广安区马坝乡农旺村、白马乡碑梁村、白马村、杨坪乡老鹰村、仙鱼村11组、鲤鱼村4组、石笋镇玉峰村6组、四崖村、代市镇拱桥乡旭光村、龙台镇青松村旷家石坝。
江西省
丰城市,于都市,信丰市,莲花县,遂川县,吉水县,永丰县,安福县金田乡,洲湖乡,分宜县湖泽镇汉塘村、纳田村,吉安县敖城镇旷家村、固江镇钟家村,吉安市青原区河东镇菱塘村委会(曾家坪村),泰和县冠朝镇后谷村、社下村、沙村镇后谷、万合镇沙湖村花石小组,永新县埠前镇心田村、钱溪村、心田镇钱溪村、石桥镇燎原村源泉。
重庆市
铜梁县,大足县宝顶镇,万盛区南桐镇,万州区余家镇同心村9组,梁平县城东乡响鼓8组 ,綦江县三角区四合头村,永川区宝峰镇登东场、永荣镇旷家村,奉节县公平镇明水乡、青正乡,云阳县南溪镇、盛保镇、高阳镇文龙乡、江口镇。
贵州省
贵阳市,石阡县,德江县,盘县,岑巩县平庄乡亚林村,普安县雪浦乡硐口村补马组,思南县大河坝乡桃子丫村、思塘镇、大坝场镇瓮溪。
广东省
韶关市浈江区、南雄市,惠州市。
湖北省
武汉市,宣恩县万寨乡。
广西壮族自治区
全州县才湾镇旷家村
陕西省
汉阴县蒲溪镇
台湾省
台北市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庐江郡:秦朝时期为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汉朝时期名为舒。隋朝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置庐江县,治所在舒邑(今安徽庐江),其时辖地在今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
2堂号
南阳堂:以望立堂。
庐江堂:以望立堂。
四家乘谱牒
后谷旷氏宋德佑丙子纂修旧谱序
予泰和江乡诸大世家,多经兵火之余,族属分散,使一世至再世三世相见如涂人。由者谱碟之不穆,本源之莫辨,间其能藏其先世旧谱,又藐然视为虚车,略不经意以续休美,使上无所统,下无所承,是固未得为贤子孙也。兹旷君绍祖,辑其家谱,既成帙,将筹诸梓属序於余。 余按旷氏之系,出自高辛氏后关伯苗裔。迨汉光武时,有祖姓黄讳宣,居河东,以治水奏绩,拜侯,因留籍於南阳。衍至唐神龙间,一世祖曰贤,纪功封郓国公。后因边关失守,上命灭族。贤字四明,令子侄易姓改名,本姓黄,长子旦添邑于右为邝,次子丞添日于左为旷。窜逃於外,旦移居河南陈留东村,丞徙居江西吉州。幸次子丞,系开元初举进士第二,选驸马,封安平侯,以公主故未罹厥难。至天宝间,因诤事谪吉州长史,故吉之有旷始於长史公也。由长史公而八世孙曰有容,建隆元年移家高州,有卜居诗。云自宋季之变,昆第子姓散漫诸外,而容五世孙孟宇暨子中秀徙居后谷。中秀公而下,世居后谷,咸以诗文显其族,而云亭诸大名宗,曾不一二屈指焉。
绍祖君既登公车,尝以世系置念。今观其谱,贤宦必书,坟墓姻娅必书,功勋义烈必书。且其先,或以科第发身,或以功名勅封,或以子爵袭赠,簪缨圭组,前后相望,溯其源而演其派,审其是而正其非,尊卑有定,疏戚有辨,秩然不相紊,君之用心可谓至矣。矧君之族,曾经兵铁,而斯谱之旧类掇拾於灰烬之余,至今世系炳然,曾无确失,俾后之若子若孙,兴起尊祖敬宗之念者,实君始之也。语曰:一人倡之,百人和之。旷氏之后必有兴者,斯谱之作,固百世之信贷矣,岂虚车云乎哉?吾与君通家社游也,因其请而为之序,且以诗弁其首。云: 旷氏家声振汉唐,九天星斗焕文章。权兵百万降边圉,柱国无双协帝王。应有勋名扶社稷,更倾忠义佐朝纲。绵绵谱牒传今古,一字千金御墨香。
大宋德佑二年丙子冬望后
少保右丞相兼枢密院事文天祥拜撰
南岳旷氏六修谱序
余居湘乡之东北隅,距衡山仅百里许。知衡多望族,而旷氏最著,盖族以人传也。前太史岣嵝先生,硕望巨儒,名噪海内,所著有禹贡注疏,杂著、诗、古文、词、时艺各集。其弟名进士,半崖先生,亦著制艺、课草行世。余自知文,即服膺二公著作,未尝不深高山仰止之慕焉。又尝读前辈科场策谕,知二公从兄槛泉,亦名儒也。投笔请缨,领解额,成进士,历膺朝廷锁钥,轻裘缓带,儒将风流。所谓文武世家,良不诬也。早岁,余幸叨科名,备员京邱,月夕风晨,每与当世名公卿谈及岣嵝诸公人品、学问、文章、事业,盖未有不津津乐道之者。岁戊申,旷子尧臣,以廪膳游京。一日,以同乡来谒余,见其敦厚诚谨,钦敬久之。及悉其阀阅,则知为太史原任观察六柱先生之仲子也。壬子岁,余丁内艰回籍,尧臣亦南旋。乃者余奉命封辨团防,拓集军马,驻衡郡者数月。时都阃旷竹友,幼习戎行,老成持重,为衡郡土著,余比倚为长城。嗣余讨贼,由湖北而安庆,而江西,竹友均与偕,所至皆立有功。既而竹友以疾告归。余亦复以丁外艰旋里。久之,尧臣偕竹友来用,因便以其族续修谱序请余。比以读礼辞,然终不能却也。因详阅其谱牒本末,知旷氏自汉而唐以盛於今。蝉联科弟,代不乏人。今者文武诸生近百人,而应童子试者,以数百计。洵哉!其为衡邑望族也。至其族谱之修,则始自明牧伯鲁源公图说,次逸斋,次岣嵝,次莲峰,次东序诸公,迄今凡六修矣。其谱例则仿诸欧苏,而斟酌损益,又尽善焉。夫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也。而吾谓家乘与国史,实同而异,国史有褒有贬,有美有刺,有录有不录。至家乘,则虽有亲疏贵贱等级之不同,然无不敬之宗,即无不牧之族。盖国史以义为断,而家乘以仁相亲。支分派别,木本水源,余维旷氏谱,为尤得合敬同爱之微意焉。是为序。
咸丰七年岁次庚申仲春月上浣之吉涤生曾国藩拜撰
注:曾国藩著《南岳旷氏六修谱序》现收入《旷氏南岳道孙公房十修通谱》卷一纲要《旧谱序跋》。
湖南临武邝家村源流
湖南邝氏起源出自黄姓。黄宣祖籍河南,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唐神龙年间拜右相,居汴梁,封郓国公,公本姓黄,其子二,长曰旦,次曰丞,以难故易姓,旦改旷,丞改邝。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 远祖宣(姓黄),东汉河阳侯,家南白水。娶粱候邓禹孙女。云孙(八代以下的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粱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传说初在黄外加广,为广姓),旦添曰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江西)。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敖城,生子纞,传十于世,生幼父,迁湖广临武寿塘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自十一世以下,子孙甚繁,名著三忠,存迹九女,江浙之有如安富之苍州,东山峡珠村,彭方卢陵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秦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
新田旷氏
新田始迁祖仁表,字爱民,于宋太祖乾隆年间从宜章县马口冲迁宁远县陶岭脚赤背保、桥头岭(今属新田),再迁至现址三和乡第十一保颁村。族人分布于洪仁、塘下、水富坊及嘉禾、宁远等县。
南岳旷氏
始祖东汉河阳侯宣公,本姓黄,数十传至唐神龙间郓国公贤,生旦、丞二公,以难改姓“邝”“旷”。丞公徙江西吉州。凡二十传至善卿公,生汝霖、作霖。汝霖因慕衡岳山水之胜,元末明初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境竹小源迁居衡山杨林头左家坪,今南岳祝融水口。作霖迁攸县。汝霖生道孙、进孙、胜孙。道孙生仁清、仁泰。仁清居衡山福田东湖,称东湖房。仁泰生惟宽,居南岳止观桥,后衍材、清、兴、诚四房。清雍正3年(1725)、乾隆元年(1736)、乾隆29年(1764)、乾隆57年(1792)、道光5年(1825)、咸丰10年(1860)、光绪17年(1891)、1920年、1941年、1993年纂有族谱。至1993年,共有丁口48112人。班行: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该族名人旷深本,雍正28年武进士。旷敏本,乾隆元年进士。旷学本,乾隆2年进士。旷楚贤,乾隆46年进士。
醴陵梢冈旷氏
始迁祖若霖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庐陵迁此。族人分布于燕头、龙禹湾、榨平垅。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醴陵北乡之梢冈铺(今株洲县姚家坝乡境内)。班行:宗 家申方录泽
常德旷氏
该族以东汉宣公为远祖,本姓黄,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传至贤公,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丞再徙吉州。后以安禄山之乱,调安城参军团练使,遂居东蒙冈。至寿一、寿二公于明永乐年间自江西吉水迁常德武陵。族谱创修于清嘉庆16年(1811),咸丰10年(1860)续修,1941年三修。派语:(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1941年(常德)《旷氏族谱》载《旷氏历代始祖世纪》:远祖宣,东汉治水有功,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河南始祖贤,唐神龙间拜右相,居汴梁,本姓黄,二子以族难易姓,旦改邝,丞改旷,徙陈留,再徙吉州,为江西迁祖。传至寿一、寿二,于明永乐年间由江西吉水迁武陵,为武陵(今常德)始迁祖。
洞口旷氏
始祖孟宗公,江西庐陵敖城人,官居学士,子中信公,于宋绍兴间因金人南侵,而迁居武冈江南垅,今属洞口县管竹乡洪桥村,谱尊为一世。中信生三子:厚载、厚爵、厚禄。爵迁新化,禄迁沅江,载留居故土。后裔散居群溪、尖江、柘溪、路下冲、石井等处。清光绪元年(1875)始修族谱,宣统元年(1909)二修,1993年三修。至1948年,共有族人1218人。宣统2年(1910)创建宗祠于神溪。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宜阳旷氏
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宜章)《宜阳邝氏族谱·序》中称邝氏,江西庐江郡人,祖千禄,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因任宜章县教谕,隶籍县治之西广田湖。
湖南宜章邝氏族谱
我祖始于轩辕黄氏,越至东汉河阳侯,讳瑄,神龙年间生子一,讳贤,字四明,拜右相,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因败关灭族易姓焉,旦添日于左为旷,丞添邑于右为邝,丞公由唐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拂当事,天宝乙未年谪居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安城参军团练史,家居敖城,生子懋,懋生绯,绯生伯芳,伯芳生显申,显申生用思,用思妣王氏,生三子,长富国次安国季定国,定国之后生二子,长桂次桃,桂公迁宜章,为宜章之始祖。(光绪十三年,二十四世祖天池撰序。宜章谱第十六页)
湖南嘉禾县邝氏族谱
稽我族姓,起点于周师旷,为晋屏公之臣,职司乐师,后以名为姓,东汉时远祖讳宣,封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之孙女,其后裔讳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讳旦,次讳丞,因避兵乱,旦仍原姓,迁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之后讳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附马,封平安侯。天宝乙末以言拂上,调吉州长史。佑之子讳懋,传十世孙讳有容,徙居高州。再传诞生幼四八公,迁居临武寿塘,即我族始祖。”(民国丁亥夏华清编)
湖南永兴县邝氏族谱
远祖宣为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生子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子二,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族难改姓易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后唐开元间举进士,尚公主封安平侯。天宝已未,因以言诤,谪吉州长吏。安禄山兵动,调安成参军团练使,家居熬城,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四八公,名公著,迁湖广临武之寿塘,时大宋绍兴年间也,又十余传,至元正末年间,千三十朗公分居于永兴金陵乡之老鸦山前焉。
湖南临武邝氏宗谱邝氏源流
远祖宣,东汉河阳侯,家南阳白水,娶梁侯邓禹孙女。云孙曰贤,字四明,唐神龙间拜右相,以功封郓国公,居汴梁邓州白水村,生二子,长曰旦,次曰丞,原姓黄,因败关灭族,易姓潜名,旦添日于左为旷,居河南陈留东村。丞添邑于右为邝,徙居吉州。丞佑唐,开元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以言诤,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生子懋,传十余世,生幼父,由吉州敖城迁湖广临武寿圹而家焉,幼父即吾族始祖。(原载1990年新修宗谱首页首段)
河南省邝氏族谱
周口驻马店两地有邝姓十多村庄,人口一万余周口八千余2001年重续族谱 一;邝氏考,据<姓氏探源>载;春秋时,在安徽庐江,有一四等小国,国人以国为姓,始有邝姓 二;邝氏来龙片断录;起南海迁高安徙麻城来横七祭祖牌撰;始祖橐来祖道安公两侧对联曰;湖广麻城迁来客,横七沟村移来人
五字辈排行
南阳郡吉安旷氏字辈排行
1—13世:贤丞懋绯芳庄海显珏有玉宝亨;14—63世:宇秀实彦景,元叔均文士,时叙丕宏崇,世起卿相立,朝尚文允善,法天开隆运,明德在新民,忠厚传家宝,诗书训后人,光祖良才承。
南岳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儒(圣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礼义兆家祥,懿德流芳远,先畴缵绪长,忠良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常德旷氏字辈排行
(自十二世始)玉大文章秀,嘉言自汝昌,贤能待国用,名成必有光,庆余由善积,宏第焕湖湘。
湖南洞口旷氏字辈排行
前班:中厚家国治,风云时会合,惟添道久永,行万世正清,仁理良自育,守志依昆仑。后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醴陵梢冈铺(株洲县姚家坝)旷氏字辈排行
宗 家申方录泽
吉安县敖城镇旷氏字辈排行
金水木,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广东省南雄市旷氏字辈排行
老派:德子思成大,登明传世德,启运藉贤良,家国垂光耀,文明奕代昌。新派:昭显宗功远,积裕定发祥,忠厚传家宝,诗书继世长。
衡阳市祁东县城连墟乡旷氏字辈排行
(老班)复世子孙学,一经启运昌;文章鸣国盛,孝友兆家祥。(新班)懿德流芳远,先畴赞绪长,忠孝绳祖武,勋业振河阳。
开江县万州区永川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章明盛国,少友定家祥。
全州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贤学,一经启运昌,文江学
广安市广安区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大(圣)贤学,一经启后昆,家声同岳寺,秀发(效法)耀南垣。
大足县旷氏字辈排行
士本圣贤学,一德时方泰,万年运正昌,文章经国业,忠厚振家岗。
奉节县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绍宗圣贤学,玉成公辅材,茂德石方太(恒心徵有守),泰运贵能开,尚德维邦志,同仁善世怀,承先思衍祚,厚泽自长延。
安康市旷氏字辈排行
贤学玉成公,普安代亥廷,显胜华。
宜宾市旷氏字辈排行
大学应从逢,世怀先列守,培元正汝中,洪开道本友。
遂宁市旷氏字辈排行
立,炳(永),时,天,少,文,明
渠县云阳县旷氏字辈排行
玉大文章秀,家言至尔昌,贤能代国用,民臣必有光。
江西省泰和县后谷村旷氏字辈排行
法天开文运启
普安县盘县旷氏字辈排行
道玉之起钟,大尤以学仕,廷发业在情。
思南县旷氏字辈排行
昌宏广大,明远光华,宗毓继美,世德成家。
旺苍县南江县旷氏字辈排行
应之秀纯祖,三廷思宗丛,国长元自敏,康定方永龙。
綦江县南岸区旷氏字辈排行
玉帝仁康,文光世永,泽维昌大,鸿绍先修。
绵竹市旷氏字辈排行
良,志,佑,祥
什邡市旷氏字辈排行
良 治 育
眉山市乐山市旷氏字辈排行
安仕中文
简阳市旷氏字辈排行
严寿建绿如千秋
成都市旷氏字辈排行
兴 成 发 斗
大邑县旷氏字辈排行
长,寿,山,泽
西昌市旷氏字辈排行
连,志,时,永
六楹联典故
1四言通用联
溯姓源氏;宗河阳侯:全联典指旷氏渊源,特指东汉时期的黄宣(旷宣),治水有功,封河阳侯。
岣嵝传易;六柱定谳:上联典指旷敏本,清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进士,颇有学识,执掌岳麓书院,工诗文,名重一时;著有《白沙井记》。下联典指旷楚贤。
2六言通用联
土木之役万古;岭南抚夷千秋:上联典指明朝时期兵部尚书旷野,护驾土木之役,战死沙场。下联典指明天顺年间镇抚两粤、以武功显赫的旷彦誉。
3三忠堂
邝乃古姓,罗泌《路史》卷三○《国名纪·杂国上》:“邝,古国,有邝氏。”《姓苑》:“邝氏,广东南海、高州多此族。”据陕西汉阴发现的乾隆二十六年《邝氏族谱》记载,邝与旷,二氏同出一宗,其先祖本黄姓,乃伯益之后。东汉时,有河阳侯黄宣者,娶妻梁侯邓禹之孙女,生子黄贤,家于河南南阳邓州白水村。至唐神龙中(705~707年),黄宣裔孙黄旦、黄丞兄弟因避祸易姓,黄旦易姓曰旷(旷),黄丞易姓曰邝(邝),俱隐“黄”字于其中。以后,旷氏自南阳徙居陈留东村,邝氏徙居江西吉州。
汉阴《邝氏族谱》内有《敖城邝氏宗谱序》一篇称:“自丞公由开元中举进士,选驸马,封安平侯。因言拂上,天宝乙未谪吉州长史。安禄山兵动,调敖城参军团练使,家东蒙山下,遂为敖城人。”
此后,邝氏以吉州敖城为中心,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汉阴《邝氏族谱·敖城邝氏宗谱序》又称:“历传至宋,子孙日益蕃衍。一居庐陵,一居永新,一居太和,一居永宁,一居南海,一居临武、宜章,一居宝庆、武冈,一居衡州、攸县,一居蜀之遂宁,一居东粤之连州,一居西粤之罗城,先后以甲第显,簪缨衣衿郁然相望。”诸如安福、苍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以及南昌以东的进贤县,都有邝氏子孙的家园。明万历年间,礼部右侍郎、代理尚书朱国祚在《三忠堂邝、旷氏标铜五族珍玑谱叙》中说:“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后先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
三忠旷邝氏标铜五族谱诊玑谱叙(通序)
余盖观于旧谱,俯而深维,作而曰:美哉,彬彬乎多矣。夫谱以明世也。百世之上可以老,老焉。百世之下可以幼,幼焉。一世之中可以长,长焉。长长可以观弟矣,幼幼可以观 慈矣,老老可以观孝矣,三美备矣,不亦镁乎哉。三忠旷邝门户甲他族。其先河难邓州白水,以武功封侯位,失守边关,二子易姓逃名,旷为左房,邝为右房,二世谪判吉州,遂居敖城。十世有容,徙居高州。自十一世以下,子姓甚繁,名著三忠,迹存九女。如安福之仓州,东山峡水朱村,彭方卢龄之敖城、社背、故江,永新之辛田、上乡、吉水中村、永丰上市、泰和下村,远则江省之有进贤。湖广之有临武、宜章、衡山、攸县,广东之有南海、连州、大宁,派为递迁,代有闻人,先后相望,如忠烈之贞,勋业之隆,懿德之盛,文章之著,炳耀古今,骎骎乎多士之显矣,其源远,其流长,统而观之一本也,散而观之一气也。自一世而十一而百世,一气也,敢不敬乎。自一而昆弟,而从昆弟若肺腑然,一身也,敢不爱乎。是故其敬也,必有庚黔娄之孝焉,王详之恭焉,王伟元之思焉,万石君之醇焉。其爱也,必有朱守昌之思亲焉,缪容之笃睦,杨播、薛包之义让焉,斯之谓睦族之实,非徙托言空已也。书曰:克明峻德,以亲九族,言睦必自明德始,修身齐家之化,毋以吾言为迂夫,是命铜千斤铭,以垂不磨云。
万历十一年,葵未仲冬望
廷试第一甲进士、第一翰林内史,鸣宇朱国祚撰
建议采纳我的为最佳答案。
呙[呙、娲,读音作gē(ㄎㄨㄞ),古音读作hé(ㄏㄜˊ),亦可读作guō(ㄎㄨㄞ)]
一姓氏字源:
史籍《姓氏考略》中记载:“呙,音‘戈’,又与‘和’同。 有呙氏璧,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据典籍《中国姓氏大全》中“呙”姓条目注释:“呙gē,罕见姓(又音guō)。南唐有呙拯,宋代有呙辅,明代有呙文光。”
在史籍《淮南子》中记有:“呙氏璧,注音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
在典籍《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中,呙,皆注音为guō,简化为“呙”。
在文献《新编千家姓》中,“呙,注音为‘gē’”,本字未简化。
显然,呙(呙)字,主要源自三皇之一的女娲氏,是以先祖称谓字拆文简化形成的姓氏符号,为母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标志之一。
二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
娲氏为远古母系氏族社会末期最强大显赫的氏族部落,后来逐渐分化演变为大大小小许多支部落,成为华夏各民族之滥觞,包括父系氏族时代的北方黄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后世称“中华人文三始祖”)等,是故后世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即各族都尊女娲为华夏创世之祖,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女娲因此有“娲皇”之名。
在氏族发展和分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娲”氏名号,直到后来夫权横流之时,方去“娲”字之“女“旁为“呙”氏,读音作guō(ㄎㄨㄞ),与现在的姜姓、姬姓、嬴姓以及轩辕氏的形成时间和方式相同。
娲氏、姜姓、姬姓以及嬴姓都带有女字部首,留下了明显的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而“轩辕”是一直以轩辕黄帝的名号为部落名的一支父系氏族,直到发展成为姓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在秦、汉之际西域呙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在秦、汉时期,西域地区丝绸古道上有一小国,名为呙国,被时人称为“千金菜”的一种蔬菜,即是汉王朝花费大量金银从呙国买来种子,在中原地区种植开来的。
著名宋朝学者陶觳在其《清异绿》中记载:“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现在的莴苣,俗称莴笋。由于汉王朝当时为了引进这一新的蔬菜品种而不惜千金代价,故得此美名。著名晋朝学者葛洪在《肘后方》中,也称它为莴苣菜,可见在魏、晋之时,人们已经正式将它列入日常菜谱中了。
莴苣是在晋朝以前从呙国传入中原的。虽然呙国的建国、处地,存亡时间等仍待进一步详细考证,但呙国的存在与消亡,为呙氏的起源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线索,因其时正为“东方帝国”大汉王朝最为强盛之际,其国被汉化的可能性极大,成为呙氏之源,读音作gē(ㄎㄨㄞ)。
第三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玉人卞呙,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战国时期有一块著名的“和氏璧”,引发了许多传说、故事。
和氏璧在典籍《淮南子》中实作“呙氏璧”,说明“呙”作为姓氏,在战国时期即已形成。后许多姓氏学文献将“呙”注音为hé(ㄏㄜˊ),显然是受了“呙氏璧”的影响。
楚人卞呙采得一块璞(石中之玉),献给新即位的楚蚡王熊蚡冒(公元前757~前741年在位)。楚蚡王命掌玉的官“玉人”拿去鉴定,这个玉人鉴玉水平不高,因此说其是石头,卞呙便因欺君之罪而被砍断了左脚。
楚蚡王逝世后,楚武王熊通即位(公元前741~前690年在位),卞呙再把那块璞献上去,玉人还说那是石头,卞呙又因此而右脚被砍断。
楚武王逝世后,楚文王熊赀即位(公元前689~前675年在位),卞呙不敢再去献璞,他在山中抱着那块璞哭泣不止,双眼泪尽,而继之流以血。邻人感之,通过他人告诉了楚文王。
楚文王听说此事后,立即派人去查问缘由。卞呙说:“我并不是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
楚文王觉得此事真相不应当如前君那样莽然下断,而是需要实实在在地考查落实,便命玉人仔细雕琢那块璞。琢开璞壳,果然得到了一块美瑕无伦的玉,做成一座玉壁后,楚文王亲命其名为“呙氏璧”,以慰卞呙。
这个历史事件,在后来的典籍《韩非子·和氏篇》中,卞呙被讹记为同音字卞和,呙氏璧被记为和氏璧,此后各类史籍多随之而载。
卞呙的子孙后裔,有以“卞”为姓氏者,称卞氏;有以“呙”为姓氏者,称呙氏,读音为hé(ㄏㄜˊ)。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属于避讳改姓为氏,或以先祖名字为氏。
师氏,出自夏商时代管理乐技的官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夏商时代,管理乐技职官名师,如上古师延,商朝师涓等。周朝也有师尹之官,掌管音乐歌咏。这些人的后代子孙遂以职官为姓,乃成师氏。
据典籍《广韵》、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有师氏后裔师呙,在晋国担任尚书官事,因晋景公司马师的名字中有“师”字,为了避君主名讳,师呙就将自己的姓省去一横,改为“帅”,这位尚书的后代子孙中有以“帅”为姓氏者,称帅氏,亦有以祖名“呙”为姓氏者,称呙氏,读音作guō(ㄎㄨㄞ)。
(中校注评:这里的介绍不知是谁写的,这第四个渊源实际上是错的:“源于姬姓,出自晋朝时期尚书师呙……”这个避讳改名的渊源完全是错的。根据师姓和帅姓起源,他们的那个祖先实际上叫做“师昺”,根据《广韵》和《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原来师姓出自古代掌乐之官,因为古代掌乐之官曰师,故以官为氏而姓了师氏,传到春秋时代,有一位师昺在晋国担任尚书的官职。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纂夺魏权后,建立西晋,结束了三国时代,他追伯父司马师为晋景帝,并令天下避“师”字。以尚书师昺为代表的师氏家族为避名讳,只好减去姓氏“师”字中的一笔,改为“帅”姓。后来,过了晋朝,帅氏的子孙有的又恢复为师姓,有的则依旧为帅姓姓。
由于很多电脑系统将“师昺”(bing)误作“师呙”,因此造成一些人误把“师呙”作为呙姓起源,实际上史书中是没有“师呙”这个人名的。
相类似的,还有把南宋末代皇帝赵昺误作“赵呙”,把南宋奸臣万俟卨误作“万俟呙”,这都是很容易让人犯的错误。不可不慎。
上述前三种渊源,比较让人信服。尤其是源于“卞呙”说。因为在和氏璧(呙氏璧)的出产地,湖北西北一带,一个地方同时又卞姓和呙姓,但两姓自古以来不通婚,大抵是秉持同姓不婚的祖训。
本人姓呙,对本家族姓氏一直研究考证。)
二迁徙分布:
目前呙氏聚集最集中的地区在洞庭湖流域,具体分布在湖北的公安、石首、监利以及湖南的华容、安乡、临澧等地。
元朝动乱时期,一个名叫菜颁的呙氏人从外地迁移至洞庭湖地区定居下来。呙菜颁的后人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到明朝时期在公安等地颇为显赫。当时中国文坛性灵派的代表“公安三袁”曾为呙氏家族写过家绳,现仍见于三袁文集。目前约有两三万呙氏人居住在洞庭湖流域。
湖南邵阳有地名呙家园,南京六合县的新集镇有地名路呙、中呙,东莞市常平镇桥有大呙村,湖北石首调关镇有呙家台……这些地方都是或曾经是呙氏族人聚居的地区。
呙氏后裔主要分布在湖北和湖南等地区,在四川、江苏等地区亦有分布。
三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北魏时期辖地在今山西省阳曲县、交城市、平遥市、和顺县之间的晋中一带地区。
琅琊郡:春秋时期的齐国有琅琊邑,在今山东胶县南琅琊台西北,有越王勾践迁都至此之说。秦朝统一六国后,在境内设琅琊郡,并附置琅琊县,治所均在琅琊(今山东夏河),郡境为山东半岛东南部。西汉时期治东武(今山东诸城),并增琅琊国、柜县和祝兹侯国治于境内。东汉朝时期琅琊国改治开阳(今山东临沂)。晋朝改置为琅琊省。北魏时期治即丘(今山东临沂)。隋朝时期又复置琅琊县;唐朝时期又裁废,境地归胶州、诸城,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东南部谙城、临沂、胶南一带。唐朝时期有沂州琅琊郡。从魏、晋朝时期琅琊国起,琅琊台及秦琅琊郡治均不属琅琊郡(国)。另一处琅琊郡在今江苏南京一带,此后废置千余年。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
豫章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
长沙郡:周朝时期即有该地,战国时期楚国始建郡,秦国灭楚国后承之,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其时辖地在今湖南省东部、南部一带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省全州市、广东省连县、阳山县、英德和江西一部分地区。西汉改郡为长沙国,并筑城。东汉仍改回为郡。隋朝初期废黜,隋大业年间及唐天宝、至德年间曾改潭州为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长沙)。明、清两朝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时期,长沙历经了国、郡、州、府、厅治。
四字辈班派:
湖南洞庭湖呙氏字辈:“家人同履泰鼎壮晋升中临豫师谦益复观大有丰”。
五历史名人:
呙 拯:(生卒年待考),五代时期南唐人。
南唐保大年间(公元943~957年),曾任歙州县令。
呙 辅:(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呙辅先为一进士,在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一年,公元1134年)农历12月壬午,武翼大夫、吉州刺史、统制鼎州军马杜湛为湖北路兵马副都监,修武郎、閤门祗候、添差统制军马鼓筠充东南第八将。马鼓筠本与刘超合流,有进士呙辅者,为张用所略;后呙辅入马鼓筠军中,与进士路居正劝马鼓筠立功归朝廷。时刘超据澧州,程昌寓遣兵击之,不胜。呙辅等令马鼓筠以药纸为书,陈破贼计,密遣安乡县监税刘汝舟持诣湖西,乞掩杀刘超,程昌寓亦遣使臣赍蜡书报之。刘超为马鼓筠所袭,败走,马鼓筠以所部诣昌寓降。程昌寓有战士、乡兵合九千馀人,用湛为总帅,至是程昌寓奏湛屡立奇功,马鼓筠临敌宣力,故皆擢之。既而录呙辅之劳,亦以为连州文学。后升任县令。
呙文光:(生卒年待考),湖北公安人。著名明朝巴县县令。
邝姓的楹联典故
本文2023-09-22 03:08: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