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皇帝列表(全部的,按顺序)
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西汉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比较强盛的一个帝国之一,统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农业发展上,历代一直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故而汉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较稳定。在武帝年间,大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武帝采纳之,自此,儒教、儒学形成了汉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一贯遵从的治国方略。 由于政治经济的稳定,使得手工业、商业、人文艺术以及自然科学都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纺织为主的西汉手工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纺织为例,西汉已有接近成型的绣花机器,足以见得当时生产已有一部分脱离了单纯的手工劳作,使得生产率提高。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繁荣起来,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许多商业城市,并通过丝绸之路开辟了与西亚诸国的外交与商贸等诸方面的交流。 在汉朝的人文艺术领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大史学家——司马迁。他以太史令之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通史《史记》,这部著作被后人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另外,汉朝的艺术水平也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从近年来汉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来,其做工之精细,工艺之考究,并不亚于今日。如四川广汉出土的执锄陶俑及广州出土的汉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西汉自高祖刘邦创建以来,使中国一度成为强盛、富饶的大帝国。因此,西汉王朝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兴。 西汉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汉高祖(刘邦)8 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出身农民家庭,陈胜反秦起义,刘邦响应,自称“沛公”,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后又与项羽争天下,经4年,打败项羽。与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在位12年,死于前195年,时年62岁。 垓下之战,白登之围, 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刘盈) 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刘盈为人软弱,吕后专权。在位8年,死于前188年,时年24岁。 暂无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吕后(吕雉) 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她是刘邦定天下的得力助手。刘邦死后,惠帝立,吕后掌权,她手段残忍,野心勃勃。惠帝死后,她先后选立刘恭,刘弘为帝,自己掌握实权,又大封吕氏家族。她死于前180年,时年62岁。死后,吕氏家族就被陈平,周勃一网打尽 暂无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刘恒)8 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前202年,吕后死,刘恒即位。即位后削弱诸侯势力,减轻农民赋税,重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汉文帝还是一位十分节俭的皇帝,自己穿粗制丝绸,妃子衣不能拖地,建造的陵墓随葬品也只有陶器。死于前157年,时年46岁。 缇萦救父,文景之治,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刘启) 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即位后,平定吴楚七国叛乱,汉朝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大大加强。景帝继续推行减轻赋税和徭役,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形成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景帝死于前141年,时年48岁。 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刘彻)8 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武帝在政治上继续加强中央集权,陆续夺去大批王,侯爵位。并与匈奴进行长期的战争,先后以卫青,霍去病为将,屡次大败匈奴。武帝时是西汉最强盛的时期。武帝死于前87年,时年71岁。 张骞出西域,独尊儒术,漠北之战,霍去病之死,苏武牧羊,司马迁与史记,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刘弗陵) 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昭帝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对匈奴的关系处理也较得当。昭帝死于前74年,时年21岁。 暂无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刘病已) 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昭帝无子,刘病已立。宣帝时,进一步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他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史称“孝宣之治,信赏必罚,可谓中兴”。死于前49年,时年43岁。 宣帝中兴,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刘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即位后封王皇后一家五司马,侯十余,埋下外戚专权的祸根。元帝时有王昭君出使匈奴,但元帝时汉朝国力开始衰弱。元帝死于前33年,时年43岁。 昭君出塞,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刘骜)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成帝时,汉王朝衰落,外戚专权,元帝终日与赵飞燕饮酒作乐,成帝死于前7年,时年46岁。 昭君出塞, 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刘欣) 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宠幸男宠董贤,造成王莽专权。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断袖之癖,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刘衎) 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即位时9岁。王莽掌权。公元5年,被王莽毒死。时年14岁。 暂无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刘婴) 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即位时才2岁。公元8年,王莽自立,公元25年,孺子婴被杀,时年21岁。 王莽代汉,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帝王莽,西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前45年。汉成帝时,王氏一家皆为侯,王莽善于钻营,逐渐把持朝政,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国号“新”,史称“新朝”。年号为“始建国”。公元14年改元“天凤”,公元20年又改元“地皇”。 王莽称帝后,实行“改制”。但王莽的“托古改制”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而造成社会经济大混乱。终于激起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在昆阳,王莽军被更始帝大军打败。同年,赤眉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在位15年,死时68岁。 新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9年登基 公元23年去位 帝(王莽) 出生:元前45年--去世:公元23年(在位14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绥和元年(前8年)继王根为大司马,十分俭约。妻子「衣不曳地,布不蔽膝」。 始初元年(前8年)刘婴「禅让」于王莽,莽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新」。 王莽自幼诵习《周礼》,迷信古代制度,故附会《周礼》,改革制度,实施王田、私属、五均、六,乃至推行早已失去交换价值的龟、贝之类作货币。他又想平均土地,实行井田制度解决社会矛盾。惜事与愿违,新政操之过急,又不合时宜,以致造成农商失业,食贷俱废,社会经济极大混乱。新政进行仅八、九年,绿林、赤眉起兵,地皇四年(23年)莽被杀于渐台,新朝也随告灭亡。凭心而论,王莽并不是野史小说中写的荒*堕落,王莽心胸广大,机警过人,简朴务实,只是实行的改革完全失败,造成社会动荡而亡国。 绿林赤眉起义,昆阳之战, 东汉王朝(公元25年-220年),始于光武帝刘秀,终于汉献帝刘协,共12帝。东汉王朝中后期,完全被宦官,外戚交替掌握。造成社会动荡,政权不稳。最终分裂亡国。 公元25年,刘秀在绿林军的协助下,以武力击败了篡位的王莽,夺得帝位。刘秀建都洛阳,年号建武,是为汉光武帝。 建武二年,光武帝下令整顿吏治,设尚书六人分掌国家大事,以近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权限;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稳定下来。 到公元一世纪中叶,经过光武帝、明帝(58—76年在位)、章帝(76—89年在位)三代的治理,东汉王朝已经逐渐恢复了往日汉朝的强盛,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之为“光武中兴”。但是后来由于皇帝年纪小,形成东汉王朝后期的宦官与外戚专权的格局。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献帝让位,东汉王朝宣布灭亡,继之而来的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长期分裂的时期——三国时期。。 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东汉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是制陶业的发展,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自然科学方面,张衡则以高超的工艺制造了“浑天仪”、“地动仪”等科学仪器,制造这些仪器的原理至尽仍被广泛使用。另外,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位利用麻醉技术对病人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医生。 到东汉时期,书法、绘画已不单纯作为文字图形符号使用,它们的艺术地位逐渐显露出来,虽然今日东汉流传下来的艺术品数量不多,但从其中依然能窥得汉文化的风貌。 东汉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刘秀)8 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参加绿林起义军后,在昆阳以少胜多,打败王莽军。25年刘秀称帝。死于公元57年,时年64岁。 马革裹尸,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明帝(刘庄) 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明帝在位时,吏治比较严明,赋税比较少,人民生活安定。死于75年,时年48岁。明帝时在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佛寺,至今仍存 班超出使西域,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章帝(刘炟) 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章帝“好儒术”,并且实行与民修养的政策,人口增长在位时有班超出师西域。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尤善草书,后世称“章草”。死于88年,时年31岁。 暂无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和帝(刘肇) 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即位时才10岁,由窦太后临朝称制,外戚窦宪掌实权。后杀窦宪掌权。在位18年,死于105年。时年27岁。 暂无 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殇帝(刘隆) 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暂无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安帝(刘祜) 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即位时才13岁,邓太后掌权。太后死后掌权。安帝时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死于125年,时年32岁。 蔡伦造纸 , 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顺帝(刘保) 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顺帝是由宦官扶持上台的,朝政为宦官把持。政治日益腐败。他下令宦官可以养子,世袭封爵后来宦官与外戚相互勾结,政治更加腐败顺帝死于144年,时年30岁。 张衡和地动仪,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冲帝(刘炳) 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暂无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质帝(刘缵) 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即位时8岁,却颇伶俐。说大将军梁翼为“跋扈将军”,被梁翼毒死。时年9岁。 暂无 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桓帝(刘志) 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蠡吾侯刘异的儿子。桓帝即位时15岁,外戚掌权。后他依靠宦官诛杀外戚梁翼,此后又宦官专政。桓帝死于167年,时年36岁。 暂无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灵帝(刘宏) 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灵帝朝一团污气,宦官把持朝政,称“十常侍”。灵帝常说:「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灵帝之世,民不聊生,买卖官爵,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激化,终于于184年,爆发了黄巾大起义。灵帝死于189年,时年33岁。 黄巾军起义,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献帝(刘协) 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即位时9岁,董卓专权,后曹操迎献帝于许昌。220年,曹操死,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国,汉亡,刘协被贬为山阳公,死于234年,时年54岁。献帝从未掌握朝政。 孙策霸江东,官渡之战,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刘备入川,濡须之战,关羽走麦城,
据日本有关资料记载:汉献帝刘协被废黜之后,居于山阳邑(今河南焦作市东),称为“山阳公”。经几代,至其玄孙阿知,正值中国处于西晋王朝统治之时。有一日阿知召集旧臣商议:“我久在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知日本境内较中国安定,决定率其家族东渡,前往日本避难。阿知于西晋太康十年(公元289 年)率其子都贺、舅舆德及族人刘国鼎等2040人离开中国,飘洋过海,“经几多之艰难”终于到达日本。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来到日本。阿知王到达日本后,被日本天皇赐号东汉使主,奉命定居于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
00上岸后,阿知等最初可能居住于今日本的奈良县,后迁至冈山县。在今日奈良县的桧前村,仍建有“阿知宫”,在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也存有“阿知宫”,这两座“宫”虽为后人所建,但在郁郁苍苍的丛林之中,显出其古朴风格,反映了对祖先的追忆,如今皆为当地的神社。
00阿知一族在日本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一个大家族-原田家族。原田家族的族名与平定一次日本国内叛乱有关。940年,刘秀第45代孙春实在平叛中立了大功,立功后在九州原田筑城,其后裔便一直生活在这里。1131年,这支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直到今日。原田家族的成员明确宣布自己是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并一代一代地记人族谱之中。
00原田家族在日本很受人们尊敬,日本史称阿知为 "使主"。或 "东汉使主",称其子都贺为 "都贺王"。原田家族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先,1988年原田先生还特意率其家人专程从日本来中国为其祖先刘邦、刘彻祭陵。
00日本史书上将其尊为“使主”或“东汉使王”称其子都贺为“都贺王”,反映了人们对阿知家族的厚爱。此后,这支家族就在日本生息繁衍,扎根于这块美丽的地方。更有意思的是:日本的原田家族始终未忘记祖先,去年原田先生还特意率其家人专程从日本来到中国,为其先祖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祭陵,以示对祖先的缅怀和表达日、中友好之情。
00据日本史籍记载,刘姓最早到达日本是两汉时期。当时,中国与日本有使节往来,东汉初,日本还派使节到中国朝见,汉朝光武皇帝刘秀就曾赐给日本天皇"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这个时候开始,就有一部分汉朝皇室成员因出使、避难等原因开始渡海来到日本。
00历史上最有名的刘氏开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桥、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写作阿智)王,又称阿知使主,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玄孙。
00据记载,当年随阿知王来日本的,还有段姓、郭姓、李氏、多姓、皂姓、朱姓、高姓等7个姓。阿知来日本后,又奏请日本天皇,派遣使都前往高丽、百济、新罗等国,将许多流落在这些地方的同乡族人招来日本。因人多地狭,日本天皇政府又将他们分置各地。
00日本大化《新撰姓氏录》记载,阿知使主的儿子刘贺都,后被日本雄略天皇赐姓为直,子孙因此以直为姓。他的儿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猪;次志努直(一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尔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坟、桧原宿祢等25个姓氏的共同祖先。尔波伎直则是山口宿祢等8个日本姓氏的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后裔后来也衍生出数十个日本姓氏。
00《新撰姓氏录》还记载有如下出自刘姓的日本姓氏:
文宿弥氏,出自汉高皇帝之后鸾王。
文忌寸氏,与文宿弥氏同祖,是宇乐古首之后。
武生宿弥氏,与文宿弥同祖,是王仁孙阿浪古首之后。
伊吉连氏,出自长安人刘家扬雍。
本津忌寸氏,后汉灵帝3世孙阿智使主之后。
常宗忌寸氏,出自后汉献帝四世孙山阳公。
丹波史氏,后汉灵帝8世孙孝日王之后。
桑原村主氏,出自汉高祖7世孙万德使主。
下村主氏,出自后汉光武帝7世孙慎近王。
坂上大宿弥氏,出自后汉灵帝之子延王。
桧原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是都贺直孙贺提直之后。
内藏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4世孙东人直之后。
册品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4世孙黄直之后。
平田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5世孙色夫直之后。
佐太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3世孙兔子直之后。
谷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4世孙宇志直之后。
亩火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3世孙大父直之后。
樱井宿弥氏,与坂上大宿弥氏同祖,为都贺直4世孙东人直之后。
高村宿弥氏,出自鲁恭王刘馀之后青州刺史刘琮。
台忌寸氏,为汉孝献帝之子白龙王之后。
桧前村主,出自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
若江造氏,出自后汉灵帝苗裔奈率张安力。
桑原直氏,与桑原村主同祖,都是汉高祖7世孙万得使主之后。
真神宿弥氏,出自汉福德王。
丰冈连氏,出自汉祖苗裔伊须久牟治使主。
下日佐氏,出自汉高祖庶长子齐王刘肥之后。
火抚直氏,为后汉灵帝4世孙阿知使主之后。
河内忌寸氏,汉孝献帝之子鲁国白龙王之后。
志贺忌寸氏,出自后汉孝献帝之后。
台直氏,出自汉释吉王之后。
八户史氏,出自后汉光武帝孙章帝之后。
高安造氏,与八户氏同祖,为尽达王之后。
春井连氏,与下村主同祖,后汉光武帝7世孙慎近王之后。
河内造氏,与春井连氏同祖,慎近王之后。
武丘史氏,与春井连氏同祖,慎近王之后。
广原忌寸氏,出自孝献帝之子孝德王之后。
池边直氏,阿知王之后。
火抗直氏,阿知王之后。
栗栖直氏,阿知王之后。
凡人中家氏,与山代忌寸氏同祖,白龙王之后。
志贺穴太村主氏,后汉孝献帝之子美波夜王之后。
尾津直氏,汉高祖5世孙大水命之后。
00作为汉朝皇族的刘氏移民日本一事,在日本史书《日本书记》、《古语拾遗》、《续日本纪》上都有记载,因此应属历史事实。(当然,在部分日本史学家中,对此事还存在着较大的怀疑。)这部分刘姓族人拓殖日本后,大都没有继续使用"刘"的姓徽,而是完全融入了日本的大和民族,衍变成新的日本姓氏。他们移民日本,带去了当时中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极大的促进了日本文明的发展。因此,他们以其固有的文化素质,很快成为日本社会中地位尊高的新贵族。如阿知使主的儿子刘都贺就将当时中国的纺织技术传入日本,他因此被称为都贺王。特别是到日本朱雀天皇时代(公元930--946年),阿知王后裔、汉高祖刘邦的第45代孙大藏春实(此据日本原田家谱,而日本高桥家谱则说春实是刘邦第39代孙,两者谁是谁非,尚待考证)官任征西将军,为平定当时日本发生的"天庆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于朱雀天皇天庆三年(公元940年)五月初三受到天皇的巨大嘉奖和赏赐,被赏赐锦御旗、皇族纹章、军配。当此之时,这支刘氏皇族后裔"恩宠伟大,威势极盛"。 自从大藏春实之后,大藏家族一直任长门守、太宰大监等显要职务。
00 当年刘阿知归化日本后,被赐姓为"东汉使主"。到仁德天皇六十年(公元372年)四月八日,阿知的后裔被赐姓"坂上",再到雄略天皇十六年(公元471年)十月初一,阿知的后裔又改赐姓为"大藏"。
00 大藏春实因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后,曾在日本九州原田筑城。此后,他的后裔就世代居住在原田城。到日本天承元年(1131年),这支居住在原田的刘氏后裔正式以原田为姓,形成今天日本社会中的著名姓氏--原田。
00到今天,原田家族已传衍到刘邦的第93代。这支源出中国刘姓的日本原田家族,在日本九州福冈市建立了汉太公庙。他们至今保存着代代相传的族谱,注明自己的刘邦的后裔,而且按照传统的礼节到太公庙对刘邦等刘姓远祖进行定期祭祀。
00 据刘邦第71代孙、日本高桥通泰先生提供的《岛田高桥家系图》记载,这支加入日本大和民族的刘姓后裔,传到大藏春实的第9代孙大藏种直,生有5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别形成5个新的姓氏:太郎大藏赖种,移居高桥城,以高桥为氏,后裔形成今天日本的大藏(姓)高桥氏;次郎大藏幸种,移居江上城,以江上为氏,后裔日本的大藏江上氏;三郎大藏种雄,以秋月为氏,是为大藏秋月之祖;四郎大藏种成,分居原田城,以原田为氏,后裔形成日本的大藏原田氏;五郎大藏种景,以波多江为氏,成为大藏波多江氏的开姓始祖。到今天,由中国刘姓繁衍而成的日本高桥氏,已传到刘邦的第73代。
00 附:日本大藏高桥氏岛田高桥家族世系表:
00汉献帝刘协→石秋王→阿智王(阿知使主)→阿多倍(高尊王)→山本直→高市大领→桧前领主→家主→泉→横佩→岩三→村主→大藏春实→大藏种光→大藏种材→大藏种资→大藏种连→大藏种持→大藏种茂→大藏种忠→大藏种直→高桥赖种→高桥泰种→高桥时种→高桥经种→高桥祐种→高桥光种→高桥义种→高桥持种→高桥教种→高桥政种→高桥长种→高桥鉴种→高桥统种→高桥统昌→高桥义种→高桥义宗→高桥昌行→高桥胜昌→高桥昌德→高桥元治→高桥元胜→高桥富昌→高桥昌治→高桥晃→高桥章仁、高桥正尚、高桥通泰、高桥正刚(生于1932年)。
00日本刘姓成员除上述完全融入大和民族并改为新的日本姓氏都外,还有一部分则继续保持着"刘"这个姓氏血缘徽标,成为真正的日本刘姓。这一部分日本刘姓,主要是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打开后因留学、经商、做工、避难等原因移民到日本的华人华侨中的刘姓成员。这些刘姓成员,有的已经加入日本国籍、有的还保留有中国国籍,他们大都还保留有比较浓厚的中国文化传统。
刘氏家谱万,方,汉属于中国的刘氏宗族中的分支之一。刘氏宗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大姓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秦朝时期,而刘姓也是唐朝时期的皇室姓氏之一。刘氏家谱万,方,汉是刘氏宗族的一个较为分散的分支,其祖先在汉代时期活跃于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等地。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可以追溯到汉代。刘氏家族在汉代时是中国的皇室家族,曾经统治了整个中国,同时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之一。刘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刘彻,他是汉武帝的儿子,也是汉朝的第七位皇帝。
刘氏家族在汉代时非常兴盛,家族成员众多,分布在各地。其中最著名的分支是刘邦的后代,他们代表着汉朝最高的权力和荣耀。刘氏家族在汉代时分为多个分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邦、刘秀、刘备等分支。这些分支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刘氏家族在汉代时是中国的皇室家族,享有高度的地位和权力。他们统治了整个中国,贡献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刘氏家族的影响力在汉代后期逐渐减弱,但他们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了中国历史的现代时期。
总的来说,刘氏家族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家族,代表着中国历史上的权力、荣耀和辉煌。在中国历史上,刘氏家族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科举及其他官员,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刘氏家谱万,方,汉的历史传承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汉朝皇帝列表(全部的,按顺序)
本文2023-10-08 18:19:5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