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女儿可以把老人写家谱上过年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我是个女儿可以把老人写家谱上过年吗?,第1张

 在我们家乡一带有过年供奉家谱的习俗。记得我六岁那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新分到土地和耕牛的庄户人家,过年的心劲特高,家家户户忙着磨面蒸馒,杀鸡宰鸭。年近六旬的爷爷还忙着做过年的熏香,说是要给“回家”过年的老祖宗上香用。

  爷爷请出的“祖宗”实际上就是一张写满密密匝匝的画。那“画”是用厚厚的麻纸做的,看上去很厚实很挺括,宽有一米多,长有一米半,上下各有一个圆木轴,所以挂在中堂上显得板正威严。再仔细看上面画着一个三进的四合院,门口一左一右有两个大石狮子把门。左上方画着放着亮光的太阳,右上方画着闪着幽美的月芽,中间端坐着一个白胡子老头,一个布满皱纹的老太婆。我问爷爷他俩是谁?爷爷说咱们金家的老祖宗,他指着下边那一行又一行的人名,说这都是老祖宗的后代,又是我们的先人。爷爷告诉我说,这就是金家的家谱,每年过年都要请回家,回来过大年。从那一刻我才知道每家都有家谱。

  快到晌午的时候,全家忙碌起来,爷爷大呼小叫,就像戏台上的总导演,一会招呼奶奶端鱼,一会又催促母亲摆肉。只有片刻工夫嘴里叨着大葱的猪头,翅上插着鲜花的小鸡,项下挂上铜钱的鲤鱼,还有那些五花八样的糕点、菜肴,整整摆了一八仙桌子,顿时中堂溢满诱人的肉香……

  接下来,庄穆而隆重的典礼开始,一家三代向家谱行三拜九叩大礼。爷爷高声对着家谱说,“这是咱家翻身后过的第一个团圆年,托老祖宗的福,儿孙们个个都无病无灾,都赶回来给先人们磕头啦。”说着爷爷先向家谱磕了三个响头,父亲、叔父又按照从长到幼的次序给家谱跪拜。最后轮到我磕头,我心里就有些画魂儿,老祖宗在哪里,难道就在那张纸上。我突然想起大人讲的那些鬼神故事,似乎看到那张纸上都是鬼魂,再加上那香烟缭绕的气氛,我心里就产生一种恐惧感,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就像根木头似的充愣发傻。爷爷说,“大孙子,快拜呀,给祖宗磕头。”但我就是不跪,母亲就过来哄我,说拜完给糖吃给鞭玩,我仍旧不跪;父亲气不过,搧了我个耳光,强行按住我磕了三个头。

  跪拜家谱让我扫了兴,可爷爷一点都不怨恨我。爷爷笑眯眯的,显得很开心,他搬把椅子坐在八仙桌旁,定定的看着家谱,为祖宗守岁,陪伴已逝去的爹娘过年。他独自坐在桌前,似乎要睡着的样子,我上去扯拉他的白胡子,他却顺势拉住,把我拥进怀里,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大孙子,你也陪陪老祖宗,他们都把你当宝贝稀罕!”我挣扎着跑,不愿陪爷爷守岁。我对爷爷说,“你净唬

春节为什么要祭祖?过年祭祖有哪些习俗?就是要告诫今人:我们的一切来自祖上、来自逝去先人曾经的哺育、教养与恩惠,特别是要告诫年轻一代:感恩是为人的本分,报答是做人的责任。正是在祭祖这一时刻,人们面对先人做出内心宣示与共同勉励:感激所有施恩于己之人,怀念所有对家庭与社会做过贡献之人,立志做一个不负先人厚望、奋发有为、德行高尚之人。 由此可见,春节祭祖绝对不是简单的形式,更不是迷信活动,而是今人对先人表达感情、心愿与意志,激励后人慎终追远、继往前行,凝聚家人亲情关系,传承优秀伦理道德,提振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举措。值得庆幸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依然保留着春节祭祖的宝贵传统,就连我们的邻国韩国也将这一传统保留与继承了下来。 1有的地方习俗,三十这天,全体男性族人到村外,面向始祖坟墓的方向燃香焚纸,行跪拜礼,请列祖回家接受供奉。 2族人把缠着烧纸的芝麻杆沿路插在墙缝里,先祖的灵魂顺着芝麻杆回到祭坛。 3把列祖的灵魂请到祭坛后,族人集体行磕头礼。 4列祖享受后世子孙的供奉。列祖看到今天的情形会有什么感谢吗? 5大年三十晚上,族人和列祖共度年末岁初之夜。 有的人以为,先人在世时已经尽孝心了,再做祭祖没有必要;还有的年轻人以为,祭祖是迷信活动,等等。此番说法曲解了祭祖的本来含义,需要加以纠正。古训曰:祖宗虽远,祭祖不可不诚也。这里所说的“诚”,包括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等多重意义。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在一年开元之际祭祖的传统,其本意就是以祭祀的形式,表达对先人的尊敬、怀念、感恩、继承、报答之意, 恰值春节前夕去韩国访问,五六个韩国同行在聊天时都先后告诉我说,即使在大城市居民家里,几乎每一家也都保留着春节祭祖的习俗:除夕之夜,家中设好祭桌,上面摆放逝去父母及祖父母等人的牌位、各种节日菜肴并点燃蜡烛。初一早上,全家人集中到最年长者家中,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由最年长者带领读诵祭文,再共同向牌位叩拜。此后,家人再互相拜年问候。向陪访的韩方厅长、局长、科长、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打听,异口同声的回答是:在腊月三十和正月初一,家家都做同样的事情,气氛同样严肃、隆重、恭敬、真诚。想到韩国人均GDP已经超过15万美元,正在进入发达国家行列,这可能与其国民共守道德规范、团结奋进不无关联。 香港《南华早报》前不久发表一篇署名文章,谈到在青岛街头见到行人随便扔垃圾等现象后评价说:“中国大陆迅速经济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令世界目炫。许多西方人赞扬中国将世界从一场几乎已成定局的经济衰退中拉了出来。但是,从有损公众利益和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乃至完全不尊重他人的权利来看,很多中国人表面似乎颇为富有,但内心实在缺乏良好素养。”在文章最后,作者发表感想认为,“中国人做到经济年增长8%还不够,只有他们内在‘富有’了,才会真正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祭祖仪式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二十四,乡俗谓过小年,意味着从此开始正式过年,家家洒扫庭院,称作“打阳尘”,晚上必须放上一挂鞭炮,并炒些花生瓜子之类,放在厨房里,一是送走灶王爷,有些吃食供奉,好堵住他老人家嘴巴,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再便是迎接祖先回家过年。二十四晚上,家长都会把小孩召到一起,叮嘱言语小心,多谈吉利话,少唱不好歌。有的人家更在客厅神案上贴“天地阴阳,百无禁忌”红纸条,意指即便小孩说话有所放肆,祖宗也不计较了。 年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饭,自然不可忘掉祖宗,放鞭之前,家中男主人须得先在神案前烧些香纸,将荤菜装上一碗,并倒上一杯酒,放在神案之上献给祖先,意思是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祖先福荫。 吃过年饭,才到祭祖最隆重仪式,家乡称作“标山”,即一家大小都到祖先安葬之处行祭,祭品是事先必须准备好的,有鞭炮、香烛、烧纸,送到墓地焚烧,算作是给祖先的过年费。头免不了要多叩,鞭炮尽管放,然后围绕墓地走上一圈,祭祀者有甚祈求、心愿也趁机说出来。 祭祖到正月十五方告一段落,“年过月尽,打算活命”,十五好好放一下鞭炮,送走祖先。 亥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文(2007年) 惟公元二00七年四月五日,岁逢丁亥,大地回春;节届清明,万象更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高奏钟鼓雅乐,敬献醴酒清醇,抒爱国之情,壮民族之魂。谨致祭于我人文初祖轩辕黄帝之陵,曰: 夫仁民则昌,德盛则兴,煌煌我祖,万世垂功;开先立极,泽被寰瀛。 播谷艺桑,肇启畜牧农耕; 制礼作乐,创立制度文明。 足历海岱,亲政以建伟业; 心劳崆峒(音"空同"),爱民而效圣能。 舟车指南,八荒交通;州土市朝,宇内绥宁。 抚度四方,万国和融;奠基华夏,百族盛兴。 唯力是奉,唯德是行;懿德仁勋,世代相颂。 神州绵绵,日升月恒;中华巍巍,万里鹏程。 大江南北,开放之花竟艳; 长城内外,改革之果映红。 国泰民安,伟业兴隆;欣逢盛世,告慰圣灵; 炎黄儿女,开启新程;高举旗帜,更创新功。 科学发展,务实求真;惟人为本,本固邦宁; 关注民生,情倾百姓;构建和谐,社会鼎兴。 励志守节,树立荣辱新风; 昌盛经济,共绘小康美景; 团结进取,建设三大文明。 看紫荆怒放十载,白莲八度春风。 愿两岸携手,秉承先祖绪业,共图民族复兴; 和平发展,致力和谐世界,促进五洲大同。 沮水盈盈,桥山苍苍;古柏凝翠,春花吐芳。 告慰我祖,敬献心香。 大礼告成,伏维尚飨!

东北有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这里的请神和送神,其实不是东北年俗里的接送神,而说的是萨满跳大神的程序,以后有机会给大家介绍。

关于接神的年俗,我曾在 《东北年俗记忆》 中有过描述。

文中这样写道:“夜幕降临了,到了家家接神的时间。接神就是接神仙的意思,也就是接自己家的祖先回家过年。接神的地点在村里的十字路口。去接神的时候需要拎一盏灯笼,拿一撮香和一些纸钱。到达十字路口后,把香点燃插在雪地里,再把烧纸点燃烧掉。然后冲着西南方向跪地磕头,嘴里念叨:“老祖宗回家过年了”。然后起身,大人拎着灯笼带孩子们往回走。回去的路上不许说话,大概是因为老祖宗跟在身后,怕惊扰了祖先。”

说到接神,让我想到了小时候听到的一个笑话,这是一个发生在生活中真实的故事。

说的是有一家过年去接神,待在十字路口鬼神聚集的地方上好香燃烧了纸钱磕罢头,大人们带领孩子起身准备带领一众祖宗回家过年的时候,照例说了一句:“老祖宗回家过年啊”!

然后大人带着孩子从地上爬起来,转身往回走。

这是,突然后面传来一句:你们先走吧,马上到!

祖宗突然显灵,吓得谁也没敢回头看,大人带着孩子就往家里跑。

回到家后,据说大人仍然双腿发抖,祭祖的仪式也没有进行,倒在炕上好几天没起来,竟然被吓出一场大病。

后来村里人传出去谁家接神老祖宗显灵了,把后代人吓出病来了。然后有人出来说是他路过十字路口,看到某某家在接神,顺口说了一句:你们先走吧,马上到!

被吓出病的人听说以后,病也就好了。

吓唬人的人从此被很多村民所厌恶。接神祭祖这么神圣的事儿,怎么能开玩笑呢!

东北农村接送神的习俗,应该不是关外满族人、女真人等当地原驻民的习俗,而应是那批闯关东的关里人带过来的年俗。

我小的时候,村里过年供奉祖宗,有的人家供到初二撤供,有的初三撤供,有的初六撤供,还有的人家供奉到正月十五撤供。

老祖宗被接回来过年后,待年过去了,还要被送走,也就是所谓的送神。

送神也是夜晚时分。一般要晚上七点以后,讲究早接晚送,让老祖宗在家多待一会儿,和家人们多团圆一段时光。

送神时,要煮饺子上供,让在家过年的祖宗吃最后一顿饭。开饭前,仍然要点燃蜡烛,上香,再用铁盘子倒点白酒用点燃,表示老祖宗喝最后一顿酒。待蓝色的火焰燃烧完毕后,由爸爸带着孩子们给祖宗磕头,在祖宗面前烧几张纸,应该是给祖宗拿的路费钱,然后拎着灯笼,大人们带着孩子,祖宗跟在后面,前往接祖宗的十字路口送祖宗。

到了以后,再上香、烧纸,然后面向西南方向磕头,嘴里念叨“老祖宗来年再回来!”

起身回家,路上仍然不说话。到家以后,女主人已经把供品撤下来,这时要把糖块、水果分给孩子们吃,据说吃供果不仅消灾免难,还能身体健康。

一个家族里有几个男孩的,只在一家供奉祖宗,一般是长子长孙。如果老人和最小的儿子过,家谱就随老人在最小的儿子家存放和供奉。每逢过年,其他几个兄弟都会拿些供品到保存家谱的哥哥或弟弟家,给老祖宗上供,回来祭拜祖先。

我家是初三送神的。每年我都会在初二从城里赶回哥哥家,不能接神,送神是必不可少的。

今年送神和每年不同。今年家里的炕头没有了妈妈,妈妈的相片被摆上了供台,妈妈的名字被写上了家谱,妈妈被儿孙们接回来过年,然后又被儿孙们送走。

济南过年的习俗

原答案: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年节早见于《尚书·舜典》,到汉代民间习俗就已相当繁多,至今仍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春节旧俗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发纸”,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馒头,意在有余头。水饺煮好后,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到二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吃饺子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临清地方初一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又佐以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熬成的“全菜”,名为“吃全年的饭菜”。

拜年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临清初一拜年,男子与已婚妇女参加,男女分开,拜过自家长辈,再拜族内各长辈,此谓“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各庙宇、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最后,村长指挥全村人于村中十字路口互拜,以解往年纠纷怨气,此则谓“拜团结年”。郓城等地有“春节五更乞长”的习俗。儿童起床后一声不响,先去紧紧抱住椿树,同时唱“椿树椿树王,你长粗来我长长,你长粗了做材料,俺长长了穿衣裳”。邹城则有捣鼠洞的特殊习俗,初一早晨,用面杖捣鼠洞,边捣边说“戳打戳,戳打戳,十个老鼠九个瞎,还有一个不瞎的,也要叫我戳煞它”,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地区俗规

鲁西南地区俗规,初一早上不能把鸡、鸭、鹅等放出来,有的圈一天,至少也要圈半天,怕搅乱了年(因为鞭炮齐鸣,会把家禽惊得到处乱飞),其它如牛、马、狗、猫等家饲动物,都得到优待,有的吃饺子,有的啃肉骨头。有的人家用五谷杂粮喂牲口,牲口吃饱以后,再用扫帚从牲畜头上往下扫,扫出什么粮食来,就意味着这种粮食丰收。即墨初一早晨用隔年饭喂鸡,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据说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

胶东龙口、蓬莱一带,初一早晨还有些特殊活动。一是照虚耗,女主人一起床,就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再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思是用光明驱逐黑暗,把邪气恶息统统赶出去。二是压窗台,把年前用面粉做好的各种各样的面花于初一早晨放到窗台上,十分美观。三是“打秋千”,小孩一起床,就遵照父母年前的嘱咐,攀着门栓打三个“秋千”,据说这样能长得快。四是放压缸钱,把一些硬币扔进水缸,据说放了压缸钱,一年不会干旱,五谷丰登有余钱。五是丢盛虫(蟠龙),初一早晨,女主人先要把年前用面蒸的盛虫放进粮囤和面缸之中。盛是剩的谐音,丢盛虫取“剩余”之意。地当京杭大运河的微山县南阳镇,年初一由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俗称“喊发”。儿童所唱吉利歌谣有多种:“发财!发福!买地!盖屋!”,“今年好子(个)年!明年排大船!装红枣,下江南,装一个,卸一万,扫仓扫个八百担!”,“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莱芜等地有初一送家堂的习俗。人们上坟、烧纸、鸣炮、叩头,将祖宗送回坟茔。回家以后,把家谱收起来,春节祭祖仪式遂告结束。但是,有的地区是初二送家堂,还有的地区是在初三送家堂,各地不一。

初一忌讳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莒南忌推磨(年前封磨,直到初五才准用磨),忌挑水,忌扫地,忌打人骂人。临沂则忌动针钱,忌包饺子,忌吃荤,忌捣蒜。沂源初一晚上忌点灯,据说点了灯,老鼠就会泛滥成灾。胶东各地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手持碎片,不回头,不说话,直走到井边,将碎片抛掷井中,否则“主凶”。也有的地方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商店过年吃饺子同时吃蒜时,因“蒜”与“散”音同,改称蒜为“义和菜”。

庆祝活动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胶东地区于初二日落后送年,送年时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有的在大街上摆上供桌,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邹平初三下午送年,俗称“送百神”,又称“圆年”。临清有初二祭财神的习俗,商人之家都要供着财神的牌位,桌上摆着“钱龙”和“枣山”。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临清是:初二日,姑祖母、姑家,出嫁不久的姐家、妹家,外孙至外祖母家;初三日,拜岳父,俗称“走丈人家”;初四日,姨家及较远的亲戚家。胶东东部和莱芜等地于初二到岳父家串亲,未婚的男女青年可代替父母去看望外祖父和外祖母。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莱芜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糕点、馍馍。鸡、鱼、香肠、罐头、挂面、油条各算一色。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即墨于初三或初四给岳父母拜年,但初五不能去。俗话说:“拜四不拜五,拜五死丈母。”莱西串亲的顺序是“先看姑,后看舅,岳父岳母在后头”。岳家对姑爷,特别是新婚姑爷要盛情接待。莱芜等地的酒席上,除了鸡、鱼、肉、蛋外,一般都要摆“四顶四”,就是四个果碟,四个炒碟,四个小碗,四个大碗和四个大盘。陪客的人要轮流给姑爷敬酒。岳家给姑爷的回礼是10斤左右的大馍馍和大糕各一个。胶东的新媳妇第一年要到丈夫的外祖家串亲,叫做“扎根”,据说到了外祖家就可以把根扎下,不会有离婚和早年丧偶之事。扎根时,外祖父、舅舅、姨妈等都要送给新娘压岁钱,鲁西南的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旧时,临清在正月十五以前一般不串亲,过了十五之后才能串亲。

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球赛等形式多样。正月初二至十六日,曲阜城内有鼓楼门会,并开放孔庙。会上,有花鼓、瞎腔等地方戏表演,有曲艺表演,有卖玩具、卖花炮、卖花、卖油炸糕等诸种摊贩。此会以十四日为最盛,乡下有不少人进城赶会,俗称“赶逛会”。孔府的**、太太为观赏会中热闹场面,在孔府大门里面墙边筑台搭棚,悬灯结彩,在台子临街一面挂起竹帘,隔帘观光

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堂兄弟?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所有成员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相传,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关系记录下来。这就是家谱。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祖谱、宗谱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和宗谱或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以姓氏为“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来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供奉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纯洁朴素的祖先信仰。在中国,家谱已有约3000年的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本世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考证,中国家谱起源于商、周时期。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家谱是家族史,是家族的史料汇编,是史的一种,属于历史学范围,这已成定论。在家族概念淡化的今天,与家族相连的很多观念、行为规范也发生变化。家谱中的家训,在教化族人孝敬、和睦、祭祀、亲情、乡情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作用。家谱维系的不仅是一个家族,更是一个民族。在中国,一个家族的迁徙传播过程被生动地形容为“开枝散叶”。叶落总要归根,在游子的眼中,家谱就是根的象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祖先,维系亲情,表示追思,祈求保佑。

家谱能以合书、图、史、表、志为一体者,它的利用价值就显得大些。现如今,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仆。大多采用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几十代为一表,用起来很方便。 在表格的最上面有两个人画像,一男一女,象征着家族中最早的长辈,被称作老祖宗,也称始祖公,始祖母。在人头像下面的左右表格中填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都是按照辈分排列的,左右相互对,男的写全名,女的则填些某某氏之位,(旧社会家庭妇女大都没有名字的原故)填写的时候,有的时候需要跳格,一个是已逝世男人没有娶妻,相对的地方就要空格,再一个就是按哥们排行,给活着的老人留下的位置。家谱的“行辈字派”是家谱所包含的主要规矩。行辈字派又叫祧字,是以之入名并区分辈份、排行的一些字。行辈字派是对各辈人名中的用字的限定。比如某一辈人的名中都用“福”字,另一辈都用“禄”字等等。行辈字派一般都是由家族中的某一位有文化修养的长者制订的,很多都编成几句吉祥话,有的文人甚至可以写成诗。比如“福禄永昌隆,和良端世美,才智瑞宁聪”。行辈字派有的用在名字的头一个字,有的用在后一个字,以前一种居多。考虑行辈字派,既要考虑其意义,又要照顾读音,字形适宜人名,而且还可以与大量的字组合成名,不致于因人多而重名。行辈字派快要用完的时候,就由家族中德高望重的旅长再次将其延长。所以说家谱在现代人们意识中,既有纪念祖先的作用,又有为下代人起名字作为依据。

一个家族的家谱,必须定期续修。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家族中总要新生孩子,娶进媳妇,增加人口,还会逝去老人,新增坟墓。定期续修,把上述种种新的变化反映到家谱上来,这样才能确保家族血缘关系上的清楚准确。续修的间隔时间,绝大多数家族规定为三十年或三世。“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一个家族三十年不修谱,即被认为不孝,“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家谱三十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三十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三十年续修一次家谱,就能趁老一辈还健在,新一代又已成长的时候,将三十年里家族中的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老人陆续死去,族中人丁变化就会记不准确,势必引起血缘关系的混乱。在修家谱的时候,要将过去的老家谱升了。家谱升了,其实就是烧掉了,说升是表示恭敬。一般是拿到坟地烧掉。新修的家谱或新请的家谱按规矩是要开光的,一般是用朱砂和公鸡血,用针尖蘸着点在家谱上所有的人名上。这样家谱就可以正式供奉了。

供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准备供品和祭器,主要有供桌,蜡台,蜡烛,香炉,烧纸等供品包括水果,点心,馒头,米饭,饺子等。一般在腊月二十八就蒸供馒头,蒸的时候还要在馒头上加上五个大枣,在供桌两边分别叠放起来,一堆五个下面三个上面对叠两个。供米饭要将煮好的大米饭,装到玻璃杯子里压实,倒在碗里,形成一个规规矩矩的圆柱状也是五碗。再摆上五双筷子,五个倒满酒的小酒杯,五大碗菜(有鱼有肉,荤素搭配,色彩艳丽;摆鱼,寓意年年有余,配有生菜,年年生财),依次摆放。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

一般都是在年三十早上太阳还没出来,就挂上家谱,摆上祭品。在天黑的时候提着灯笼去十字路口接年,请祖先回家过年。在路口烧纸、念叨祖先回家过年,磕头礼毕。提灯回家,路上不许回头,如果回头,就说明祖先还都没有回来,你在张望。回到家门里,要用个棍子横住门口,这个棍子是给祖先拴马的用的马桩。将房门打开,烧几张纸请到屋里,来到家谱前,要点起蜡烛,点起香火,拜上三拜。从这时开始你就要早晚给祖先磕头,定时上香,每顿吃饺子,都要给供桌上先放上两个,以表示尊敬。到初三晚上就要送年了,要把所有供品撤掉,卷起家谱,放好备用。在撤掉挂家谱的位置中间贴上大福字,两边贴上对联。一般对联都是这样写的:"俎豆千秋永,本支百世长",“敬祖先长命富贵,孝父母金玉满堂”。横批:“俎豆千秋、本支百世、永言孝思”。一直到正月十四,再把家谱供上,再去请,到十六再去送。在煮元宵的时候,也一定要给祖先敬上。祭祖形式或有不同,但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就是按照这样的规矩在春节和元宵节的两个节日里来供奉家谱。结束这一祭祀过程后,把家谱卷起来,等明年再供

一个家族,往往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保管提出严格的要求。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版木匣,供于祖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得随意乱放,以致亵渎家谱。木匣不准移作他用,家谱不准鼠蚀虫蛀、污损油浸、腐败霉烂、遗失散落、私自誊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违者依家法处罚。如果领谱人敢于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

供奉家谱既是中华民族的民俗传统,更是一种道德文化,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必要将这种纪念祖先的方式,代代相传!

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拜年,拜年的传统是怎么流传下来的?春节拜年,我国地域辽阔,多民族,各民族的春节拜年不尽相同。同时各民族文化习俗,传统继承的祖训规短千秋多样。但是,千年华夏民族优良吉庆大团圆、大聚宴,大拜年的精神没有变。并却发扬光大,推陈出新,多种形式相交相融,欢天喜地,更有过年的味道!就那东北家乡过年与拜年传统习俗分为:一、腊月二十三日,是提前过小年。将屋里屋外打扫干干净净。三十日上午12:00点之前,贴对联,吉庆条幅,屋内适当处贴年画,能贴处所有门、水缸或井台处,贴上,福,字及条幅横幅:抬头见喜,吉庆有余等。房门外和院大门、不但贴对联,还要贴门神年画。

初一,起早去给长辈们下跪磕头拜年,,有条件好的给小辈压岁钱。自家互拜问候请安祝福后,要去给同村长辈,,年长者拜年及平辈问候贺喜。初二至初五、初六串门串亲,吃饭喝酒庆祝春节。特别重要的礼节拜年,是一家老老小小三十晚上,一定要吃年夜饭。欢欢喜喜、团团圆圆在一起喝酒祝福,给长辈磕头敬酒,请到主位后,共同欢聚一堂。有的供奉家谱族谱,上香磕头叩首等礼节。三十晚上至初一早上时,屋内屋外一律不打扫卫生。并且屋里屋外长夜灯亮,预示吉祥纳福,五谷丰登,明年大丰收。从八十年代至今,拜年形式多种花样,,春节联欢,唱地方戏,扭秧歌载舞翩翩。微信,QQ,电话等样式拜年。继承华夏五千年灿烂文化,推陈出新,让人们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结合百花齐放,辉煌耀中华!!

农村过年挂的族谱俗称家谱,每年腊月底年龄最大的把家谱挂在墙上,上供烧香对前辈的思念,这是农村的习俗,也是对前辈的供奉,首先每天上供烧香磕头,一日三餐先让老祖宗吃或供奉。

家谱族谱制作认准兰陵印务 家谱族谱制作高效 高质量

根据文中提到的族谱为您推荐

兰陵家谱族谱制作,,品质严格控制,近20年来专业于宣纸线装书,宣纸家谱印制;集编辑,印刷,装订一条龙。宣纸彩色印刷媲美照片。

常州金坛兰陵印务有限公司广告

族谱印刷-印刷公司-印刷精美

根据文中提到的族谱为您推荐

族谱印刷选民众谱志,多年来专注修谱服务,排版,制作,印刷一站式服务,工艺先进,团队经验丰富,印刷多样,装订精美,有现代简装,现代精装,仿古线装等,欢迎来电咨询!,

江西省民众谱志网络信息发展有广告

在线制作家谱,家谱校稿效率优,质量高,值得信赖

在线制作家谱线上家谱-线上免费建馆-在线纪念-绿色缅怀长相思-生有缘-铭至心-记永生-永相念-世世牵-留云端-传千秋

我是个女儿可以把老人写家谱上过年吗?

 在我们家乡一带有过年供奉家谱的习俗。记得我六岁那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新分到土地和耕牛的庄户人家,过年的心劲特高,家家户户忙着磨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