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第1张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也起着举族庆典,族裔团聚的作用,族人多称之为祖屋。

祖屋地处城南是宋、元、明、清最为繁华地的崇善坊,主体建筑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余米,沿中轴线,厅、井交错,计达八厅七井之多,为客家典型的一种家族聚居建筑形式,屋中还有砖墙隔离,两片大门可开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门,内室门,使全屋房舍既相连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厅与天井两侧均为大小不等的厢房,左右门窗相对,各户相亲相近,又自成一体。体现了深宅大院举族聚居的特点。

早年,祖屋南面,越过街道还有两栋配房互作呼应,三者恰好构成一品字形。其中偏东一处,占地约一亩余,传说是家塾所在,屋内有大小堂房十几间,还有供学童读经习礼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烧茶热水的厨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栋房舍,其大门朝向祖屋正门。估计当为人丁兴旺时的分居之所。惜时序更替,东边的学堂早已坍塌,成为小儿追逐嬉戏的草坪了。西边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响祖屋本身的恢宏与庄重。

祖屋位置优越,由大门沿萧屋塘巷迄东不远处,即是汀州古城门之一的惠吉门。走出城门,可以观赏汀水滔滔的奔腾景象。出后门往北少许,则可到达宽畅的县前大街,与早已无存的县衙与箭坪遗址近在咫尺。往西与南大街相通,北经三远阁可直扣府衙,向南穿过尚算完好的宝珠门城楼,可亲睹宝珠晴岚的秀美风光。

祖屋大门门框及横梁均用大条石块砌成,并与两侧翼墙构成略向前弯的弧形。大门正上方刻有“名冠三杰”,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萧何,被刘邦尊为张良韩信之前的意思。两侧门柱上分别刻有“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的家风,字体苍劲,用笔锋利,相传是汀州书法家我十八世祖公仪徴公所书。跨过宽厚的门坎,大门上方朝里一面镶有“致中和”三个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对后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过门楼,为约十几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围以宽大的条石为沿坎,中间也用石条铺成步道,走过此道即是正厅。正厅十分宽阔、高大,南来的光线充足,上方五根横梁上分别悬挂五块巨匾,前面一块是“侍郎第”三个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萧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后迁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几块也各有出处惜均在文革时被诬以四旧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块十分可贵,是乾隆七年知县方暨谟题写的“重桑梓义”,该匾是知县大人对我十八世秀徴公热心乡里建设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脱浩劫,原因不详,但据老人说,是因为,此匾因不够格上厅堂,是挂在后门的门背的,没被发觉,后来被族人拿去隔猪栏而被侥幸保留下来的。

说到对联也是大厅的重要特色,大厅至少有五付长短不一,挂于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联,楹联间每逢年节,还要悬挂巨大的画卷和中堂,据说这些文字和图画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当然这些人是否真实我们是不得考证的了。不过南宋理学大家,朱熹的门生杨方是我五世祖公进士萧雍的好友,还有清朝被誉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亲,他们留下的墨宝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无以保存了,现大厅四壁空无一物了。

大厅两边是祖屋最重要的两间厢房,它不止房间宽大,房内还有独立的的小天井,隔着天井是用来招待挚友和贵宾饮茶议事下厅,厅内摆设有太师椅,和小案桌,墙上挂满名人字画,整个小厅书卷气实足。正房屏后有小门通往后间,由此再转入屏风后的过厅,外人家人来往互不干扰,真乃屋中有屋,厅内有厅。由大厅跨过中堂两边的门坎,即进入过厅,过厅的面积不大,约可容两张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厅举行庆典是茶水酒菜中转的地方,平时则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过厅北面是是天井,然后是中厅。它也比较高大,但面积略小于大厅,如果说大厅主要用于接待外客贵宾的话,中厅则是家族聚会之所,它的后方最高处,隔出一个约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宽的开放式大神龛,龛上供奉着先祖的神位,中间最高的一块是:兰陵堂一脉宗亲神主牌,往下一点是马国典画的我祖公的神像。顺便说一句,马国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画家,他的画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长汀人有一说:马国典都画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态百出,连人物画家马国典都没办法画好你的。神龛上还备有大小五具香炉,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进香,各家各户供品则分别摆在厅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两张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长日久,神龛四周已被烟火熏得乌黑,当然,在乌黑的烟火也万万不能去清洗的,这样才能体现祖宗的烟火是很旺的。穿过中堂左右的两个侧门,则又是一过厅和天井的,其北则是一堵隔墙把全屋分成前厅和内宅两部分,墙正中开有大门,大门关闭十时,不知者以为房子到此为止,开启后则两者合为一体,才见后面另有洞天,足证当年工匠设计之用心。跨过此门又是天井、厅堂,再后则是两层楼房突兀而起,建筑立面为之一新,楼下是内厅,平时家长里短餐饮活动多在此进行,两侧则是居室,楼上楼下房间较多,内厅,后面是一较大的天井,其间还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后即到后厅,后厅分南北两片,北厅向北展开,厅口宽阔,由此既能目击北方天空观赏,又能观赏北山风光,自成一番风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许多,即到了俗称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话中其发音为“有丁子”,传说旧时萧家妇女在此处生孩子,长大后不至于“白丁”。穿过“毓墩子”及与其相连的走廊,掠过一排居室,即来到小花园,花园面积不算大,约百余平米,据说当年这里曾有过四季花开如锦,常年枝头飘香的繁荣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园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来开垦种菜,昔日芳影已难再寻。

祖屋始建于何年?已无可考。从《长汀县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旧谱关于我十二世尚瑛公开挖萧屋塘来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当已有之了,然考家谱尚瑛公前后数代似无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测是我五世祖公谦斋公,旧家谱记载:公士宦多年,为安养父母乃由翁家畲迁家郡南门,迎父母城中就养。另,几年前挖基地,发现祖屋地底下,并没有瓦砾,而是黄土质,说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块荒地。从谦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浑墓葬比较,似有可能。唯斯时人丁尚少,也无建此大宅之必要。据此似可推定以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间,而后由十八世秀徴公与十九世杰翰公父子,也就是说在康乾年间在原有房址上扩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时家中人丁繁盛,旧屋已容纳不下。二是从十七世君元公开始,萧氏几代在汀均有较大的影响和较高的声誉,现存《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均多次载入诸公之事迹。而大门族联传为仪徴公所书,现存在大厅横匾为县宪对秀徴的嘉奖,均与扩建新屋相呼应。事实上,此后数代人丁兴旺,名人迭出,与此也无关关系。据此似可以为:祖屋初建于南宋孝宗与宁宗朝,迄今已历八百余年,而扩建当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历三百载矣!

祖屋历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过不少为国效力、为政清廉、绩著乡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计始祖北宋景德进士、汀州知府萧律,也不计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进士官监南岳五世祖公萧雍与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单计生于本屋,长于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乐进士,官户部郎中兼监察御使八世萧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萧竹庵;训导十世萧静轩:县丞十二世萧华轩;抚标材官十三世萧鄞溪;巡检历署知县事十四世萧溪;宝坻县典史十四世萧华溪;督标千总十六世萧祥英等。在清代则有造福乡里、人文慈善事迹先后进入《汀州府志》和《长汀县志》的人就有十余人之多。至于到了民国时期,担任国民党将校官的也有约十人其中有国民革命军十八军十一师中将师长福建保安司令萧乾、国民党抗战战况发布组长少将萧敬、国民政府高级翻译官萧嗣章。解放后,更是人才辈出,有解放军教导团长萧老九、中国著名作家萧建亨、清华大学教授萧华庭、福建省交通厅总工程师萧莹等等。可以这么说我的祖屋,不仅仅是历史悠久、而且人杰地灵。堪称汀州一绝,遗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败坏,又没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护!

枞(从)[枞,读音作cōng(ㄘㄨㄥ),不可读作cóng(ㄘㄨㄥ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朝平王给幼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朝时期,周平王姬宜臼将小儿子精英封于枞邑(今安徽桐城),并让他建立了枞国,为侯爵国。精英建立枞国后,人们就称他为枞侯。枞侯的后代以国名为姓氏,形成枞氏。

第二个渊源:源于祁姓,出自汉朝大将军枞公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汉朝时期,有大将军枞公,其后代以其名字为姓氏,称枞氏。其后代中也有省去“木”而改为从氏者。

得姓始祖:姬精英、枞公。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是汉朝大将军枞公的后代。而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指出,枞阳是一个地名,先人以地为氏,因此有枞氏。汉朝有枞公,一作从。枞公与从公,实际上是同一人,自汉朝以后,枞和从两姓,一向是混为一谈,不分彼此的。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自古以来,“枞”这个比较少见的姓氏,根据过去学者的考证,“从”氏也是由古老的“枞”氏“去木留人”而来的,枞氏则以一个叫枞阳的地名而得姓。枞氏后人奉枞公为枞氏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枞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枞氏出自姬姓。古周朝时,周平王将自己的小儿子分封到枞(今安徽桐城),并封他为候爵,历史上称为枞候。枞候后来在枞地建立了枞国,枞国的王族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称枞氏,后来去掉木改为从,就是今天从氏的来源。

汉朝初期,高祖刘邦手下有个大将军叫枞公,他的后代称为枞氏。汉朝以后,枞氏少见于史,皆因枞氏后来省改为从氏。

宋朝时期编写的《百家姓》中就收录有从氏,但没有枞氏。所以,由枞氏演化到从氏,应是汉朝以后、宋朝以前的事。

三郡望堂号:

1郡望:

东莞郡:西汉时期有东莞县,治所在今山东沂水。东汉末建安初年(公元185年),分琅玡郡、齐郡置城阳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沂水县东北,领八县。晋朝晋武帝大始元年(公元265年)改置为东莞郡,置于晋陵(今江苏常州)东南一带,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末年被废黜,其时辖地在今山东临朐、沂水、蒙阳、沂源、莒县一带。今广东省东莞市则建制置于唐朝。

2堂号:

双烈堂:明朝初期,枞(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所以叫撉遯。他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枞(从)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后人因以为堂。

四历史名人:

枞 公:(生卒年待考),著名汉朝将领。枞氏得姓鼻祖之一。

枞谂:(公元778~897年),俗姓郝氏;曹州郝乡人(今山东曹县),著名唐朝高僧,谥真际禅师,世号赵州古佛。

枞谂大师幼年于曹州沪通院出家,直至五十岁后方始云游四方。后至池阳参谒南泉普院,深契南泉普院,深契南泉禅法,道法自然、超尘越俗,呈现明心见性、断执无碍的朗朗宗风。

枞(从)谂先后历参黄檗、宝寿、盐官等诸大德,八十岁止于赵州城东观音院。在四十年间大阐禅理,其示众、问答之公案,如“狗子佛性”、“至道无难”等语,皆脍炙人口。朝廷敕谥为“真际大师”,后人称为“赵州古佛”。

枞(从)贞:(生卒年待考),繁昌人(今安徽繁昌)。著名明朝大臣。

官至安陆卫指挥同知,居官清俭,萧然若寒士,管领漕运,尤爱惜士卒,童孺俱颂其美。

枞(从)龙:(生卒年待考),字云峰;安陆人(今湖北安陆)。著名明朝官吏。

明成化中以举人知麻哈州。当时民俗皆被发左衽,经从龙治理五年,遂成衣冠人物之俗,民风大变。后任怀庆知府。

枞(从)任:(生卒年待考),字子重,江南人。

明代大学生,负奇气,嗜异书,有绝技。

枞(从)所向:(公元?~1400年待考),钟祥人(今湖北钟祥)。著名明朝大臣。

明朝初期时候,枞(从)所向由玉山令升刑部主事,由于他清明廉洁,为人仁义,有仁声,所以当时人们叫他作撉脭(严正、古板的意思)。他年老退休后,燕王朱棣率军破城,他和儿子士默同时遇难。一门双烈。

一般认为,肖姓是萧姓的俗称。

肖姓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1、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2、金文中“赵”大部分写作“肖”,所以古肖(读赵音)姓基本上都是赵姓,如“相邦赵戈”写作“相邦肖戈”。现肖姓则大部分是“萧”讹写而来。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

肖氏家谱字辈的排序:朝、有、献、典、礼、学、必、昌、家、传、仁、厚、本、文、记、章;京、玉、端、安、长、法、贵、凤,之所以有的地方不这样排列,这是因为迁移后开枝散叶,新的一辈重新排字辈的关系。

  中华萧氏通谱策划的初步构想

  萧 风

  阳春三月,江西泰和会议,迈出了中华萧氏通谱修纂筹备工作的第一步。这一步是成功的,可喜的。可以认为是我萧氏受姓2680多年以来里程碑的一步。通谱的含义,应该可以这样理解,是家族血缘凝聚的最高标志,是家族人文闪耀的最亮显示,是进入基因时代前的民间普查的先于他姓的基础工程……家族的团结有益于宣传社会荣辱观,树立社会荣辱观,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广泛、最基础的载体,其意义将与日月同辉。

  本人不揣冒昧,现就通谱纂修的策划,谈谈初步的构想,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第一部分:关于通谱的构想

  (一)第一个工作目标——达到全国出版的一流通谱

  1、通谱必须统一派语。

  萧氏家族的历史悠久,支系庞杂,因而各种各样的派语,千姿百态。要想从黄帝始祖开始统一派语,这是难以办到的,况且绝大多数已成亡灵,改换派语似无意义。以本人为例,从黄帝至何公前是60代,何公至本人是77代,本人下又有7代,加起来,总共是144代了。借用数学的简约法则,三下五除二,来个简单处理。即以通谱竣工的当年为界,前用××世标明,后用新字派语。黄帝为第一世,太心公为第46世,何公为第61世,本人为137世……直至通谱竣工的当年止。设若以145世为最末一世,从146世起套用新派班字。全国各支派的未完的原用派字一律作废。此处使用的源流世系,是采用大家常用的说法。至于今后经过研究后,当以正式确定的源流世系为准。现在不过是为了叙述的方便而已!

  2、通谱应该理顺支系源流

  古代,修谱是贵族、豪门的专利,民间是不准修谱的。从宋代开始,才偶尔允许老百姓纂修家谱。元代又反弹了,不准修谱。明代对民间修谱的控制稍有放松。直到清代,民间修谱才慢慢普及。此前,虽然民间修过一些家谱,但是,天灾人祸、兵燹,凤毛麟角的家谱文献资料,基本上不复存在了。

  南方各省,清乾隆年间,民间修谱走向高潮。而朝廷两次颁旨:追溯祖先时,不准妄自攀援,只能以五世祖为始祖,或以带领全家、全族迁至当地的祖先为始祖。所以,大量的族谱,上线一片空白,都是我们常说的断线谱。

  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造成了许多正出、庶出的矛盾。相互之间或有磨擦,互不往来;或自立门户,各自为政。这样一来,本是同班同辈的兄弟,反而在家谱上没有联系,没有反映了,形成多头多线的支系,一时难以理顺清楚。

  当时,修谱没有完整的档案资料,大多数是凭口口相传的记忆,或年代久远、雨水浸漶的模糊难辨的片纸只字的笔录。因此,错讹百出。比如,庐陵府所辖唐朝宰相萧复的两支后裔的记载,就有出入。萧俭、萧偡是萧复的儿子。萧俭的后裔文元、乾元、体元、信元和贞元五兄弟,和萧偡的后裔文凯、文源、文忠三兄弟,从时间上推算是族内的同辈人。而泰和大多数家谱记载,五元是萧俭的四代孙,三文是萧偡的六代孙,显而易见五元和萧俭之间缺少两代。

  湖北仙桃萧国春的家谱记载,他们也是俭公的后裔。他们家谱明确载明五元是俭公的六代孙。其资料是:俭——志——瑗——绍仁——乐溪——文元。

  以上说明,支系源流的复杂性,是修纂通谱的最大难题,最为棘手。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做好基础工作。就是要把几个地方的支系普查清楚,汇总成册,以便查对。

  ①安徽萧县的支系。这是萧姓的受姓地,有多少支系?留本地多少?外出多少?

  ②山东峄县(即兰陵)的支系。这是北方各省萧姓的辐射发源地。

  ③江西庐陵府的支系。包括泰和、吉安、吉水、万安、遂川等县。这是古代庐陵府的所辖地域。湖南、湖北、广东、四川、福建、台湾和东南亚各地的萧姓,都是从以上县市迁去的。

  ④江苏丹阳的支系,即南兰陵。齐、梁两朝在这里发迹。皇舅房、齐皇房、梁皇房的脉络,可以在这里查个水落石出。此处是江浙萧姓辐射发源地。

  ⑤少数民族改姓的支系。萧姓在历史上是名门望族,深得少数民族爱戴和崇敬,改为萧姓的少数民族有契丹、满族、佤族、普米族、彝族、傣族、阿昌族、拉古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壮族和回族等十三个。

  以上各支系普查基本搞清楚后,其理顺支系源流的工作,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等于完成了工作的一半。

  当然,仍会有少数支系无法理顺,那就暂存待处。等到全国基因普查结束后,通过基因的查核来理顺支系。

  3、通谱覆盖的范围要达到海内外90%以上。换句话说,就是90%以上的萧姓族人的支系,均要在通谱上有反映。

  完成这个任务的力量,是各省、市的萧氏宗亲会。所以,要尽快组建成立,时间要快,要慎重,不走过场。各省、市萧氏宗亲会是办实事的机构。从现在起,最多用一年的时间,把各省、市的萧氏宗亲会建立起来。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民主协商,成立全国性的正式编纂机构。

  4、通谱从里到外应是“天下无二萧”的面貌。

  “ 肖”、“萧”混淆的社会现象,愈演愈烈,似乎难以扭转。这是上世纪国家汉字简化不慎留下的后遗症,已经谬误流传了两、三代人。现在要彻底纠正过来,已不是易事。人们的惰性、无知,特别是年轻人的盲从,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困难性,恐怕正本清源,也会需要两、三代人的努力。

  有人说,既然错了,改正又这么困难,不如将错就错,算了。这种态度,是非不明,缺乏原则,完全是糊涂虫的思想,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肖”“萧”是两个形、音、义不同的规范汉字,“ 肖”读(xiào笑),“萧”读(xiāo消)。如果不加以纠正,若干年之后,“萧”就沦为“肖”(xiào笑)了,萧姓就消亡了,而代之为“肖 ”(xiào笑)姓了,形、音、义都变了。萧姓子孙,有何脸面向列祖列宗交待呢?

  除了家族内部的阻力外,公安部门不开绿灯,是阻碍纠肖复萧的最大障碍。根据国家民法通则第99条、国家身份证法第4条、11条和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关于废除汉字二简方案、重新公布《汉字简化总表》的通知,公安部门完全应该尊重公民有权更改姓名的权力,而他们横加阻拦,是行政不作为的表现。

  所以,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维护家族的姓名权。对公安部治安管理局提起法律诉讼,并同时进行新闻炒作,使之宣传影响深入到全国的每个角落,从而达到公安部门开绿灯,漠不关心的族人引起重视,再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从而实现“天下无二萧”的目的。

  我们有完全胜诉的把握。

  我们家族人才济济,有许多顶级学者、专家,有广大族人热心的物质、精神的支持,有他姓无与伦比的丰富的文史资料……是完全有信心、有能力编修出第一流的通谱的。

  预计通谱为10卷至15卷左右。首卷分上中下三卷,人多的一省一卷,人少的几省合成一卷。省卷以人(即祖先)为经线,以地域分布为纬线,将一个支系的不同地方的世系集中编辑,以便浏览查检。族人购买通谱,一般只要购买首卷及本省卷,共四卷即可。

  (二)第二个工作目标——建造一座建筑群式的萧氏宗祠。

  宗祠是族人顶礼膜拜的圣地,是凝聚850万血缘亲人的纽带。因而有必要在安徽萧县、山东兰陵、江西泰和和江苏丹阳四地,挑选一地,建造一座萧氏宗祠建筑群,具备商业、旅游等功能。与当地的萧氏旅游资源连线,形成旅游的风景区。每年只要有10至20万族人回来观光祭祖,对当地的经济拉动,将会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可为萧氏家族的活动积蓄资金。

  (三)第三个工作目标——拍摄一部以萧何为题材的20集电视连续剧。

  萧氏家族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其辉煌的历史,宋代的大文学家欧阳修赞叹不已,他认为是历史上少有的盛事。汉代的开国宰相萧何的业绩光照日月,南北朝的三百年九五之尊可歌可颂,唐朝的八叶流芳,实际是李、萧平分天下……

  所以,我们萧氏先祖的丰功伟绩,应该大力宣传,让年轻人了解萧家的过去,珍惜萧家的历史。在通谱竣工之时,全国播放《千古良相》的连续电视剧,该是多么美好,多么惬意的大事!

  第二部分:几个具体问题的构想

  (一)办事班子的组建

  分组联部和编辑部两个班子。组联部门分管日常办公、公关、筹资、联络等。编辑部门主要承担通谱的编写任务。这两个班子是通谱能否纂修完工的核心、指挥部。所以,其组建过程要特别慎重,要从全国范围内遴选大公无私、不慕名利、勤俭节约、诚实忠厚、精明能干的族人入选。

  开始,应该从少到多,由小到大,逐步组建的方式进行。考察满意一个,吸收一个。总的来说,人员不宜太多,要求一顶两,甚至一顶三,老中青搭配。时间是半年到一年之间组成。目前,只要几个临时工作人员操作就可以了。

  正式机构的组成,必须条件成熟,就是全国各省、市的萧氏族人基本发动起来了,各省、市有了理想的牵头人。通过民主选举的班子,才最具有威信和工作能量。所有临时或正式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给付报酬的办法聘请。

  其理由:

  ①货币的杠杆原理,促使受聘人员提高工作的责任心。

  ②同①理由,可以掌握优胜劣汰的主动权。

  ③同①理由,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稳定性。

  ④同①理由,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融资办法

  目前,国内纂修通谱的姓氏不少,融资方式大约有两种:即邱氏模式和罗氏模式。

  邱氏模式:富商邱仲儒先生,独资编修邱氏通谱,全族共300万人,要求达到全国最先进水平。他在广州拿出一栋别墅作为谱局办公的地点,雇请了八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把关。至目前为止,邱宗儒先生已投入1000万元人民币,还将继续投放资金。

  罗氏模式:由中将罗元发领衔,广州政协委员罗胜保主笔的《中华罗氏通谱》,历时八年,于2002年10月初版付印。他们筹资的办法:普遍发动,全面开花,多少不论,广种博收。

  我们的办法,可以将这两种模式都借鉴来使用。为了完成三个工作目标,总会可以采用邱氏模式,争取族中贤达独力捐资。

  各省、市可以采取罗氏模式筹集省内所需的资金。或者均可采用两种模式互补进行。罗氏模式,对捐款族人,用上功德录、赠谱的办法给以回报。

  还有一个办法:投资办企业,除归还投资者的成本外,从利润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通谱修纂的经费。

  完成上述三个工作目标,需要资金总计约人民币陆仟万元。

  通谱出版,在族人中切实做好发行工作,按成本价销售,收回部分成本。

  萧氏宗祠建筑群,发挥商业、旅游功能,可以长期变成聚宝盆,受用无穷。

  电视剧全国播放,也可以通过拷贝的交流,收回部分成本。

  金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而金钱可以使你变成850万萧氏族人心目中的永远的丰碑,产生永恒的不朽的价值!

  (三)创办《中华萧氏报》

  为了发动群众,沟通各地的情况,交流经验。有必要创办内刊《中华萧氏报》,利用电脑网络现代讯息工具,分散办公。发行只寄到省,再由省分寄到市,逐级分发下达……

  (四)时间安排

  第一年:完成总会办事班子,包括组联、编辑班子的组建,成立全国性的正式机构。各省、市班子的组建。完成安徽萧县等四地的支系普查。同时筹措资金。宗祠建筑群的设计开始。

  第二年:召开各种学术研讨会,对萧氏历史上的疑难问题,用讲事实、摆证据的办法,达到共识,为通谱编辑扫清道路。宗祠建筑群开始施工。

  第三年:各省、市上交本省、市送审本。通谱开始编辑。电视剧本完稿并筹备拍摄。

  第四年:宗祠建筑群落成,电视剧拍摄封镜,通谱编辑完成60%。

  第五年:通谱编辑完成,召开庆谱典礼。

  暂定五年,时间的长短,根据操作的具体情况而定。

  还有财经的收支管理,当代人物志入谱的规格等具体问题,就不再一一述及了。族末才疏学浅,方方面面的问题,不可能全部涉及,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敬请各位宗长不吝斧削。

  2006年4月18日

这个姓氏迁移不一定就是某个朝代,因为中国古代历史很长,所以可能延续几个朝代。萧姓从江西迁湖南一般认为是从晚唐开始,认为萧结公(904-907)是湖南萧氏开基祖。从湖南各地家谱来看,明时期由江西迁入湖南的萧姓较多。如果你对此比较感兴趣可以去查湖南萧氏家谱(链接:http://wwwjiaputv/y/10310/),可以更详细的了解萧氏迁移历程。

(表格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84f0fc3c0102vsd1html)

码字不易,且行且珍惜。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

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2022年1月24日,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根据报告,肖姓分布最多的省份是湖南。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

姓氏萧和肖是同一个姓氏,没有什么区别。

1977年12月20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萧姓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是辽朝的后族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2013年中国四百名义大姓排名第30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

扩展资料

肖姓氏溯源

1、出自嬴姓

史载贤士伯益善用火,夏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

2、出自子姓

周代宋国微子启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参考资料_萧姓

萧的规范写法是横、竖、竖、横折、横、横、竖、撇、竖、撇、点。

萧是一个汉字,部首为艹,笔画总数为11画。它的基本意思是艾蒿,冷落,荒凉,萧条;也指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作为植物名称和姓氏外,萧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比如,它可以表示一种乐器,叫做箫,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还可以表示一种诗歌体裁,叫做萧骚,是一种抒发内心忧伤和感慨的诗歌形式。此外,萧还可以表示一种寂静、冷清的氛围或情感,如萧条、萧瑟等。

萧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汉字,它不仅代表着一种植物,还有很多其他的含义和用法。在学习和使用这个汉字的时候,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它的含义。

萧字组词:

1、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也形容冷落、凄凉的气氛。萧瑟是一个形容词,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色或气氛。当秋天来临,树叶开始变黄、变红,然后逐渐凋落,这时风吹过树林,会发出一种凄凉、冷落的声音,这就是萧瑟的声音。同时,萧瑟也可以用来形容一种凄凉、冷落的气氛或情感,如心情萧瑟、气氛萧瑟等。

2、箫声:指箫这种乐器发出的声音。箫是一种古代的吹奏乐器,它的音色优美、悠扬,听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韵味。箫声可以表达出各种情感,如忧伤、感慨、思念等,因此被很多人喜爱和欣赏。在古代,箫被广泛用于宫廷和民间音乐演奏,成为了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乐器。

3、姓萧:指姓氏为萧的人。萧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在中国有很多人都姓萧。萧姓源于古代的姓氏子姓,是商朝王族的后代。在历史上,萧姓出现过很多著名的人物,如南朝梁武帝萧衍、唐代诗人萧颖士、现代作家萧红等。现在,萧姓已经成为了中国姓氏中的重要一员。

我是福建龙岩长汀新桥镇的萧氏我发现我们宗祠原来写的堂名是河南堂,对联是八叶名臣第,五经学士家。

萧屋塘边萧屋是长汀萧氏,除翁家畲山乡外在长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几处均由此支分派出,兰陵萧氏,在长汀城未建祠堂,故萧屋塘边萧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