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集团存在了多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关陇集团”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集团存在了多久?,第1张

“关陇集团”是研究历史的一些学者们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以地区命名的以“关中本位”政策为根本的军政合一的势力集团。它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的北魏,兴盛于北周,随着杨坚以隋代周和大唐灭隋而逐渐消亡。

01起源于陈寅格先生的论述

最早提出“关陇集团”概念的的陈寅格先生,他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写到:

“有唐一代三百年间其统治阶级之变迁升降,即是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所鸠合集团之兴衰及其变化。……此关陇集团自西魏迄武曌历时既经一百五十年之久,自身本已逐渐衰腐,武氏更加以破坏,遂致分崩堕落不可救止。”

按照陈寅格先生的说法,在隋唐期间的政治、军事核心力量仍然是“关陇集团”或者他们的后裔,一直到女皇武则天时期因为腐败衰弱而逐渐消亡。

02“关陇集团”的形成

“关陇集团”以地区得名,古代关中和甘肃、宁夏合称为关陇地区,延伸至陕北、山西西部、内蒙南部地区。北魏的贺拔岳是“关陇集团”的第一代领袖。贺拔岳任北魏关西大行台,掌管关陇地区的军政大权,为“关陇集团”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北魏为了防御柔然和对付高欢,在北部阴山一线设立了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个军镇,均以鲜卑贵族为军事统帅。六镇发生叛乱,贺拔岳整合武川军事力量镇压叛乱,其中宇文泰的贺拔岳的老乡任别将,侯莫陈崇、李弼、赵贵等“关陇集团”的大亨们都在这个部队中。

镇压叛乱后的这支队伍成了“关陇集团”手中一只强悍的军队。后来贺拔岳被高欢所害,宇文泰成了“关陇集团”的“带头大哥”。

从此宇文泰开始大量网罗武川地区和与武川有关的将领,形成了武川军事集团。随后击败侯莫陈悦、曹泥等大小军阀,逐渐控制了关陇地区,并且把主要将领安插到朝廷的要害部门,建立了以武川军事集团将领为首脑的“六军”,“关陇集团”这时候已经形成,并且实力强大。

03消亡的争议

“关陇集团”主要由八大家族组成,即: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以隋代周的杨坚和灭隋建唐的李渊都是“关陇集团”的后裔。可以说从北周到隋朝,再到唐初,都是“关陇集团”的人轮流坐庄而已。

但是现在有很多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原因是杨坚一族和李渊一族虽然属于“关陇集团”及其后裔,但是已经失去了“关中本位”的根基,已经不能算是最初的“关陇集团”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隋朝和唐初,朝中手握重权的大臣们,还是有很多“关陇集团”的后裔。这就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04结语

其实从根本上讲,“关陇集团”在杨建建立隋朝之后,就已经成为皇家的打击对象,到了唐朝太宗的时候,更是有意进行打压,因为怕他们掌握太大的权力,万一再换皇帝怎么办。

一直到唐高宗时期,随着江南士族和山东士族的崛起,“关陇集团”的后裔们的权力被削弱的已经很薄弱,到了女皇武则天时期之后,更是被排斥在权力中心之外,“关陇集团”也从此土崩瓦解。(源自网络,侵删,谢谢!)

第一阶段,军事城市中的官兵多为北魏时期的仙爱贵族,也有一些是有权势的汉人。后来,强大的汉人逐渐崛起,成为军事城市的主体。后来,这些军事城市经历了各种战争、民族融合和调解。西魏实行完善的军事制度后,出现了著名的八柱十二将国。

在西魏军政结合的政治体制下,八柱国、十二将国成为国家领导的核心,这二十大名门登上了权力的顶峰。因此,西魏、北周、隋、唐的皇帝都来自这二十个显赫的家族,即“关龙集团”。士兵们的不满终于爆发了,这六座城市引发了起义。结果,北魏陷入混乱,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为了稳定国家局势,北魏皇帝出兵平息动乱,动乱很快平息下来。然而,没有人期望一支平息动乱的军队最终改变中国历史的方向,创造出一个辉煌的贵族集团,而这支军队是由他领导的只有1000人的军团。

当他平息了六城的叛乱时,高欢控制了六城的大部分军队。北魏孝武皇帝认为他的统治受到威胁,所以在公元533年,他找到了巴约,并秘密命令他与高欢竞争。为了证明他的决心,孝武皇帝把他的心和血带给了巴岳。

接到孝武皇帝的任命后,巴约迅速整合兵力,将一批武川士兵和关龙当地的贵族姓氏团结起来,希望用他们的力量与繁荣的高欢作战。关龙集团的原型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群体自从进入历史舞台以来就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喜欢看关于唐朝时期的电视剧的网友们,相信会时不时地听到一个词,那就是“关陇集团”。李世民在电视剧中就曾经想着要将关陇集团的那些“老家伙们”从朝廷里面赶出去。后来到了他的儿媳妇也是他的妃子武则天执政的时候,也是说要将那些“老家伙们”彻底地从朝堂里面赶出去。那么,关陇集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集团,能引起李世民还有武则天以及其他好几位皇帝的不满呢?接下来,小编就来带你了解一下。

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因为六镇的兵变带来的一系列的内乱与起义,导致这个朝代在建国一百多年之后就灭亡了。在当时战乱频发的年代里,关陇一带成为了文人的避难之所在。北魏末年,各路军阀混战不休,皇帝变成了傀儡。如同东汉末年天子写血书一样,北魏大将贺拔岳在接到孝武帝的血书之后,为了对抗当时的权臣高欢,在陕西关中还有甘肃陇山一带将各州兵马整合在了一起,胡汉通婚,这便是关陇集团的雏形。

北魏灭亡后,权臣宇文泰拥立皇室子建立西魏,自己则控制朝廷。这一时期,贺拔岳的旧部,以及关陇一带的豪族几乎全都站在了宇文泰一边。到了宇文泰的儿子手里,宇文一族则直接称帝建立了北周,在这时候北魏的门阀制度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帮助宇文泰稳定家族基业的关陇集团中的世家大族们,开始真正的掌控了朝廷。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全是关陇集团的成员。而且时代承袭爵位。

在当时的社会中,门阀制度是一种应时代而生的时代的产物。一方面,门阀制度可以让国家的政权更加稳固,真正掌握着国家最核心权力的永远是那么一伙人,而这些家族之间又互相通婚,将这种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这种做法让这个国家的统治者与权贵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在八柱国,十二大将之间,皇帝将女儿嫁给其中的某一位权贵的儿子,而皇帝的妃子或者皇帝的儿媳妇则可能就是这些家族之中某一家的千金。

关陇集团与皇帝之间的这种婚姻关系,一直就是一种纯粹的政治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独孤皇后就是鲜卑人,北周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唐代著名的宰相,长孙无忌是关陇集团的首领。同样的,隋文帝杨坚是原北周的上柱国。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不消说,这些北周西魏时期的柱国,必定都是关陇集团成员。有人说到了唐太宗时期,关陇集团已经慢慢地开始衰落了,因为朝廷中属于关陇集团成员的官员不足一半!要知道,唐代的时候国土面积非常的巨大,大臣中,如果关陇集团就要占一半的话,那么别的地方的官员能有几个呢?从这里也看得出来,当时的关陇集团有多强大。

但是,凡事有利就有弊。这种统治者与高级官员抱团的现象,确实加强了政府的凝聚力,但是另一方面,这种如同死水一般的制度,使全国其他地方的人才难以进入帝国的权力中心。在庞大的唐帝国,统治者是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当时的科举制度的兴起,也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纵观历史,如果朝廷的权力被某一个派系长久地把持,那么这个国家是难以获得巨大的发展的,这也是唐代用山东集团来取代关陇集团,实行科举制,广招天下贤才的最重要的原因。

一代宗师陈寅恪所说的“关陇集团”,也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都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等等。

一、八柱国十二大将军

西魏宇文泰建立的一系列关陇集团制度主要就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宇文泰与高欢争雄,实力完全处于劣势。宇文泰仿照周礼制六军,整个上层建筑都改变了。其时关中残破,要想对抗高欢,只依靠鲜卑势力远远不够。选择与汉族融合是必须,联合汉族力量;而关中汉族势力同样。

二、发展壮大过程

八柱国中名义上的“建周第一个功臣”唐国公李虎和他儿子早死,他的孙李渊7岁挂唐国公印,是姨母独孤伽罗独自养大成人。八柱国中的独孤信的女儿名字叫独孤伽罗,十二大将军中杨忠的儿媳,隋国公杨坚的妻子。杨坚后来从外孙手中篡夺北周,灭南陈,统一全国,开创了第二帝国时代。

杨坚杨广父子成为皇族后,就开始打压关陇集团,最后经过一系列的复杂的原因和过程,我们知道最终第二帝国在李唐皇族手里发扬光大。

三、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内部联姻

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就是整个关陇集团的统治基础,各家族通过联姻,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统治集团,利益共同体。府兵制的作用不再展开。关陇集团的首脑宇文泰是西魏的实际建立者,他的侄子宇文护是北周的实际建立者。

总结一下,也是因为第二帝国通过关陇集团的实践,很快找到了实现民族融合的方法,为了找到了用更开放更自信的心态建立包含多民族的伟大国家的方式。

东汉开始门阀士族兴起,“九品中正制”以后士人更加重视门第出身,逐渐形成了一些世家大族,甚至影响到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孝文帝时期对统治地区的士族进行评定,最顶级的有“四姓”,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因为都在崤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大族”。

还有一家陇西李氏,那是家族一个分支赵郡李氏的后人建立了李唐王朝,才有了一席之地,李氏在“七望”里就有了陇西、赵郡两个分支。另一个是清河崔氏的分支博陵崔氏,中、晚唐时期博陵崔氏出身的宰相比较多,成了“五姓七望”另一望族。(太原王氏的一个分支琅琊王氏,影响不在“七望”之下,只是琅琊王氏影响在南方,不在此例。)

李世民登基后,派长孙皇后的舅舅高士廉重新审定世家大族排名,编写《氏族志》,参与的官员都不是世家大族的人。只是门第之见已经深入人心,评定结果崔、卢一等,郑、王二等,李氏只是第三等。李世民勃然大怒,再次评定后把自己家族赵郡李氏家族排名第一,把崔氏贬低为三等,但只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的成分。

李家家谱把自己写成老子李耳的后人,陇西李氏的分支,他的姨夫隋文帝杨坚则自称弘农杨氏后裔,关陇贵族多少都带着胡人血统。因此“五姓七望”之间相互通婚,李唐王室多次想要与他们联姻,被崔、卢拒绝,唐高宗李治曾经下令禁止几家通婚,收效不大。唐文宗时期想要给太子迎娶郑氏的女儿,人家宁可嫁给崔家做九品芝麻官的儿孙,也不愿做太子妃,唐文宗也无可奈何。

唐朝的勋贵集团分两部分,关陇贵族和山东豪强,他们和“五姓七望”之间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扶持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既得利益集团,都是皇权想要限制、利用的对象。房玄龄和魏征因为后辈能与这几家联姻而欣喜若狂;长孙无忌与褚遂良为了维护太原王氏出身,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不惜和李治与武则天撕破脸,最后家破人亡。

中、晚唐时期科举制兴盛,在印刷术没有普及的时代,有“家有千金,不如一经”的说法,当时的经史典籍集中在世家大族里面。凭借着家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脉关系,世家大族在科举制度下重新崛起。(唐朝的科举制并不像宋朝以后那么严格,考官不知道文章谁写的。所以士子的门第、名声、人脉都对考官录取有影响,加上遗存的“门荫”制度,关陇贵族和门阀子弟做官还是比庶族容易,除非皇帝扶植庶族压制门阀。)

唐朝的勋贵集团多数是武将出身,关陇贵族属于军事门阀,像尉迟敬德、程知节这些武将的后人在随后的科举时代是无法出头的。而文官出身在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三朝的内部倾轧,谋反中消亡的差不多了。

魏征推荐的宰相侯君集在魏征死后谋反,唐太宗李世民怀疑魏征结党,大儿子与公主的婚约被取消,武则天时期被酷吏逼死,其他儿子多少都受到影响;房玄龄在夺嫡大战支持魏王李泰已经输了一把,儿子房遗爱还参与谋反,家族被诛;杜如晦的小儿子也因为谋反被诛,还牵连家族;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反对立武则天当皇后,最后家族都被灭了;政治抉择最成功的李勣,因为孙子徐敬业造反,家族也被武则天诛灭了。

反而是玄武门之变中支持太子李建成,李渊的宰相裴寂,在玄武门之变后被李世民厌恶,灰溜溜回家,却幸运地躲过唐初的政治斗争。裴氏家族曾是关陇贵族核心,在中唐以后有十多人出任唐朝宰相,出现了裴度这样的名相。而关陇集团一些二线家族开始崛起,除裴氏家族外,还有京兆的韦氏家族,凭借着与皇室和名门望族的联姻,韦氏家族成了显贵。

以科举和门荫两条腿走路,韦氏在唐朝一共有二十多个宰相,是各家族之冠。另外还有柳氏家族和薛氏家族,薛氏至薛仁贵之后,多是武将李德裕,家族出现了柳宗元、柳公权这样的人物。这四大家族被称为“关中四姓”,作为关陇贵族中适应科举时代的家族,在唐朝势力不在“五姓七望”之下。

前面说过关陇贵族和门阀士族都是利益既得者,相互依存,与他们对抗的是科举出身的寒门学子,双方斗争逐步升级,形成唐末著名的“牛李党争”。门荫出身的李德裕厌恶科举制,当上宰相后与科班出身牛僧孺经常针锋相对,形成党争。门阀士族和关陇贵族以李德裕为首,寒门士子以牛僧孺为首,双方党争便宜了宦官集团和外面的藩镇势力。黄巢起义对门阀士族打击甚大,朱温攻破长安后,门阀贵族和科举士子都被他扔到了黄河里面,从此中国再无门阀贵族。

中国的姓氏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期,这些姓氏在后来也各有不同,在当朝来说,皇室所属的国姓应该是最尊贵的。但在历史上来说,这个姓氏才应该算是天下第一贵姓,这个姓氏家族传承了1700年,期间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还有92个宰相。可谓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望族了,这个姓氏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姓。

琅琊王,人如其名,是长期生活在琅琊郡的王姓贵族。琅琊王出自姬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司王成夫。太子成父是周恒王的次子,但他投奔齐国,被管仲推荐为齐国的大司空。太子成父的后代以王为姓,定居齐国。

秦汉时期,王翦、王贲也是王氏的后裔之一,而这对父子是秦始皇统一的关键人物,秦始皇除了依靠孟氏之外,还依靠王翦、王贲。秦末战乱,为了躲避战乱,王翦的孙子王离带着家眷去了琅琊郡的临沂,这就是琅琊王家的祖先。

琅邪王氏家族在东晋西晋末年306年的永嘉之乱中全面兴盛。很多家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迁,王氏家族也在南方,司马睿就是在王氏家族的支持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王氏家族的地位不是其他家族可以比拟的。纵观古代历史上的众多家族,很少有能与王氏相提并论的。

魏晋时期,只有陈郡谢氏能与王氏抗衡,而陈郡谢氏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家族,肇始于魏晋。主要是在淝水之战中,陈郡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的胜利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盛世时期与琅琊王并称王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两家。但随之鼎盛的家族也有失去的一天,于是王谢二字就成了显赫家族的代名词。

《二十四史》记载,从东汉到明清,琅琊王家培养了以王绩、王羲之为代表的90位宰相,此外还有600多位文人名士、36位皇后、36位公主。权力最大的时候,直接姓王或与王家有关的人达到75%,"王马两家,共天下"的美誉当之无愧。

琅琊王的后裔中最著名的应该是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被称为书圣。但再大的家族也有衰败的一天,他们兴盛了一千七百年,南朝时的琅琊王已经逐渐败亡,但家族的名声还在,只是名声高于实力,出了很多文学名人,比如王俭、王戎等人。到了隋唐时期,真正意义上的琅邪王氏已经不复存在。

不过,他们在唐朝仍然产生了四位宰相,但与鼎盛时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兰陵萧氏是唐代南朝兴盛的四大家族中唯一的一支,陈郡谢氏曾称琅琊王氏,在唐代没有宰相。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批人,即关陇集团。传说单函也是关陇集团的成员之一,关陇集团的另一位李渊的母亲还是来自单函家族。

参考文献:《二十四史》《晋书》《宋书》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武川镇军阀之名来自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陈寅恪再提出新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关陇集团一词为陈寅恪命名,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

以隋、唐为例: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至于唐朝,李唐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暠的嫡裔自居,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以及《李唐氏族推测》等三文,认为李唐冒称陇西,实为赵郡李氏的一支。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并多次引用《庾子山集》,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国家族成员);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柱国,为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立,意为军队的高级统帅,两汉时取消,宇文泰再兴西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 ,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而从西魏到北周、隋、唐,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关陇集团”是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集团存在了多久?

“关陇集团”是研究历史的一些学者们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个以地区命名的以“关中本位”政策为根本的军政合一的势力集团。它始于南北朝时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