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氏家谱里有忠信都八甲是什么意思?
柳氏系浦阳蜀山河东柳氏之一支,自从横溪分派迁居高丘以来,已600多年,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其中最为杰出者,为蜀山第10世、高丘第4世的柳仕性,字子理,号正斋,曾举贡士任山东东昌府邱县知县,仁政爱民,蒲鞭行恕。永乐二年(1304年),他还与族兄柳仕忠出面邀请进士出身时任浦江县事的程汝器为《蜀山柳氏宗谱》作序。其在序中写到:“婺之浦江西南有乡曰通化,去邑几一舍,为乌蜀山待制柳文肃公故居在焉。公为元朝名士,文章著述行于世久矣。其家乘一册,则公之闻孙叔雍所编辑也,先后公卿序跋其纂修之意至矣。二年冬,曾孙子中、子理来踵县斋,携以示余,复征后序。”待制公之子孙所以绍家声而继前烈者,岂无后人乎?噫!文肃公之遗泽未泯,蜀山之秀气犹存,胄监英才礼闱魁选、功名事业未可量者,固子理之职也。和睦族姓以奉蒸尝教子一经,以寿文脉者,子中当致力焉。”其对仕性公之功名事业寄予厚望,自不待言。方孝孺在《蜀山柳氏宗谱》所作的序中提及高丘柳氏的记载有:“其(柳补之)子为谁?贺也。讳贯,字道传也。宝,字惟善也。实也。”“宝子曰(王+景),字景文,子曰复,叔贤,杞,叔坚也。复子三:恂、性、怡也,杞子亦三:愉、恢、恺也。恂至恺不字未冠也。”据《蜀山柳氏宗谱》记载,高丘柳氏在明初子姓繁衍,同一行辈中多达近百人,这是目前高丘柳姓无法企及的,现在高丘柳氏同一行辈不超过20人。据父辈介绍,在民国前后,高丘柳氏已成为“三家村”,仅存三户半人家了,实在令人感慨。解放以来,高丘柳氏有所复苏,人口已增加了数倍,现已有20余户人家,不论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出现良好的势头,在横溪蜀山柳氏中已然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支,我希望高丘柳氏宗亲,应以蜀山柳氏始祖柳铸,20世祖、高邮令柳金,20世叔祖兰溪县尉柳叙,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教育家的21世伯祖柳贯,高丘柳氏4世祖柳性等先祖的道德文章与人格操守为我们的镜子,在新的时代,我们应该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以仰无愧于先祖,俯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和高丘这方故土。我翻阅《蜀山柳氏宗谱》,化了一天时间,将有关高丘与本家族的世系整理出来,草成《高丘柳氏宗谱》的初稿,供高丘柳氏族人参考。由于我手上的旧谱资料不全,许多资料尚需柳氏族人增加补充,以期完成一部详尽的《高丘柳氏宗谱》。
蜀山柳氏柳铸第27世孙、柳金20世孙、柳贯21世侄孙、高 丘始祖柳宝21世孙、柳性第17世侄孙柳哲敬撰于京西万柳园
2002年4月8日晚12点50分
第一世
柳铸,雍二十三,讳铸,字师颜,号西墅。其先出自展禽,食采柳下,因以柳为姓,至于人才之秀,生齿之繁,惟唐最盛,而后分派于河东,解州公乃诚公幼子也。宋建炎间,协同赵忠简公鼎护驾南渡,而居于杭,退而不仕,惟嗜堪舆,遍览胜筑,自浙之浦,而登蜀山之下,见山川秀雅,局势环聚,天峰拱揖,水口成形,心甚慕之,因遂家焉。横溪之居,自祖为始。生于宋熙宁壬子八月初一日子时生,绍兴丁卯四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七十六岁,娶缪氏,生于宋熙宁壬子正月十八日辰时生,绍兴己巳八月十六申时卒,寿七十八岁,合葬家北芦莘坞柏树山,生一子瀚。
第二世
柳瀚,睦五一,字宗海,人物魁伟,德性淳厚,封靖江学录。娶俞氏。合葬横溪松柏桥东。生二子:森、彬。
第三世
柳森,百六,讳森,字子林,善诗文,通经史,有继往开来之学,具匡国济世之才,登乡科授池州府学正。娶陈氏。生二子:监,蕴。
柳彬,百七,讳彬,字子均。娶钱氏。生二子:温、盖。
第四世
千一讳温,娶吴氏。生一子福。
千二讳盖字元载,娶钱氏尚书公侄曾孙女。生一子祈。
千三讳监字元洁。娶凌氏。生二子:禅、佑。
千四讳蕴字元积。娶义乌黄山童氏,合葬横溪郭园,即石柱坟父坟侧。生一子补之。一女适石塘盛。
第五世
万三二讳禅,志有凌云,名传四方,授都巡之职。娶贾氏。生二子:圆、庆。
万三六讳佑。娶翁氏,生二子:友、更。
万三七讳福。娶陈氏。生二子:周、用。
万三八讳祈字德济。娶义门郑氏。生一子叙。
万三九讳补之,字山甫。嘉定戊辰四月廿五日未时生,祥兴戊寅三月初三日卒,寿七十一。宋迪功郎,任嘉兴府崇德县主簿,莅政多能,宽爱得众,居官存忍让之风,归田周贫危之苦。娶金氏,嘉泰癸亥四月初二日生,德佑辛亥正月十八日卒,寿四十九岁。合葬邵原。生一子金。
第六世
恒一讳金,字时声。才兼文武,德洽乡邦,中宋咸淳丁卯科进士。宋末城窦山民倡乱,火金所居,官兵同金捕获金,乃恻然悯曰:“此岂其本心哉?良为饥寒所驱尔!于是止戮其渠魁,余悉放之,众感德造室庐还之,号为新居,事载《浙江省志》《寓贤传》。并见方集新居注内。授高邮军高邮县令,未上,元兴。后以子贵,敕命追赠阶奉训大夫,官淮安路泗州知州,勋飞骑尉,爵封浦江县男。宋端平丙申九月廿八日生,大德庚子八月初四日卒。寿六十五岁,葬郭园石柱坟。娶东阳上市俞通判女,追封浦江县君。淳佑戊申五月廿九日生,至元癸未八月初六日卒。葬横溪天山。生四子:贺、贯、宝、实。
正四讳周,学问常裕于自修,模范无忝于当世,宋季为检阅之官,吴直方尚师事之。娶金氏,合葬横溪松柏桥东。生一子尝。
正一讳叙,字元德。宋景定间以贤正任兰溪县尉,兰民德之。留居邑之西门外大园,为居兰始祖,后因宋亡恸哭不食而卒。详载《浙江省志》并兰浦二县志。娶吴公礼部师道姊。
第七世
振一讳贺,娶吴氏,合葬父坟侧。
振二讳贯,字道传,号蜀山。元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谥文肃。有文集行世。行实载《元史》本传。详见卷首宋景濂《形状》、黄晋卿《墓表》。咸淳庚午八月初一日生,至正壬午十一月初九日卒。寿七十三岁。娶兰溪石塘盛氏,咸淳庚午八月初一日生,至顺辛未十一月初九日卒。生三子:卣、同、因。
振三讳宝,字惟善,咸淳甲戌七月十三日生,至大辛亥三月初七日卒,娶季氏,景炎丁丑十一月十七日生,至正戊戌十一月十二日卒,寿八十二岁。合葬黄山。生一子(王+景)。
第八世
忠四讳(王+景),字景文,旧谱载忠一。大德辛丑六月廿五日生,洪武己未二月初八日卒,寿七十九岁,娶本邑刘副使女,皇庆壬子十二月十四日生,洪武丙辰七月初二日卒。寿六十五岁,继娶钱氏,生二子复、杞。
第九世
相四讳复,字叔贤,至正壬午八月初八日生。洪武壬午实建文四年四月初六日卒。寿六十一岁。娶金氏,至正甲申五月十七日生,永乐丙申正月廿八日卒,寿六十三岁,合葬郭山。生三子:仕恂、仕性、仕怡。
相八讳杞,字叔坚,至正己丑八月廿七日生,永乐丁酉五月十六日卒,娶祝氏,至正丙戌六月十二日生,永乐己丑十一月十六日卒,寿六十四岁。合葬郭山。生三子:仕愉、仕恢、仕恺。一女适本乡陈。
第十世
宜五讳仕恂,字子信,至正癸卯四月十二日生,永乐已未正月十六日卒,寿五十三岁。娶陈氏,至正甲辰(1364年)十一月初三日生,永乐丙申(1416年)三月初十日卒,寿五十三岁。合葬鲍塘坞。生三子:崇勋、崇然、崇。
宜七讳仕性,字子理,号正斋,举贡士任山东东昌府邱县知县,仁政爱民,蒲鞭行恕。至正丁未(1367年)正月廿九日生,永乐辛卯(1411年)十一月廿七日卒,寿四十五岁,娶金氏。洪武己丑正月廿四日生,宣德辛亥二月初四日卒。寿六十三岁。生三子:崇选、崇通、崇遇。一女适戴九灵。
第十一世
和七讳崇然,字仲安,洪武癸酉五月廿一生,景泰癸酉四月初九日卒。寿六十一岁,娶董氏,洪武已亥十二月廿九日生。生六子:良潮、良江、良海、良涛、良澜、良(三+止)。二女,长适本邑市西赵,幼适本乡金玺。
第十二世
仁十七讳良澜,字廷波,宣德甲寅二月初一日生,宏治己未十一月二十日卒。寿六十六岁。娶金氏,正统丙辰七月初二日生,成化丁未四月廿九日卒。合葬许山头。生三子:世慷、世惟、世恺。二女,长适金,幼适钱。
第十三世
义五十一讳世恺,字存晓,成化甲午五月初六日生,正德辛巳三月十八日卒,娶城头陈氏,宏治戊申闰正月廿三日生,嘉靖癸亥三月初六日卒,寿七十六岁,合葬许山头。生二子:思显、思顺。二女,长适溪口周,幼适六都陈。
第十四世
礼五十一讳思显,字文扬,正德辛未十二月初四日生,隆庆壬申十二月十二日卒。寿六十二岁,娶赵氏,正德壬申五月初七日生,万历甲申三月初四日卒,寿七十三岁卒,寿七十三岁,生四子:希会、希良、希志、希豪。二女长适市西朱,幼适六都施。
第十五世:希良
第十六世:彦龙
第十七世:一新。生四子:汝贵、汝澄、汝葵、汝发。
第十八世:汝贵。生四子:元生、拱生、邦铨、进生。
第十九世:元生(乡饮宾)。生二子:鹏程、鹏翮。
第二十世:鹏程。生三子:启焕、启燕、启麟。
第二十一世:启焕。生一子:瑞有。
第二十二世:瑞有。生二子:喜江、喜道。
第二十三世:喜江。妻水阁吴店盛氏。生一子:全旭。
第二十四世:全旭。妻西塘下方氏。生二子:成方、成圣(谱作兴)。女二,长适王北山金,幼适双溪口陈。
第二十五世:成方。妻周氏。生二子:顺风(谱名作克风)、克龙。女二,长幼皆适城头陈。成圣。妻陈派宅陈桂雪。子三:新庆(谱作克庆)、新法(谱作克法)、新运。女二:林蕊、小蕊。
第二十六:克风,妻周氏,子一:兴祥,女二:春苗、明萏。克龙,妻陈氏。子二:明镜、明正。女三:修叶、爱莲、爱仙。新庆。妻下溪前宋氏。子三:遵福、遵禄(早夭)、遵德。女二:爱君、爱珠。 新法,妻陈阳春,生子二:遵寿、遵喜,女一:群青。新运,妻施氏,一子:遵富。
第二十七世:遵福,妻周燕芳,生子二:祖进、祖连(溺水夭亡),养女一:跳;遵德,未婚,养女一:飞;爱君,初适下口坑楼开红,生一子楼永祥,一女楼兰肖。夫丧再适陈派宅陈兴余;爱珠,适胡宅胡启仁,生女胡灵丽,儿胡平安;遵寿,妻施雪英,子一:世晗;遵喜,又名柳哲,妻尹行燕,又名雨心,女一:京慧,又名祖濂;群青,适梅新店周根有,生一子思元
东周时代秦国的都城中使用时间最长执政国君最多的是雍城。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雍城是以河流为城的“城堑河濒”,是“水上秦都”,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其位置在今陕西宝鸡凤翔境内,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雍城建设背景:
西戎势力发展:
周历王、周宣王、周幽王时(前781年以前),西戎势力发展,深入关中,威胁周室,屡起战争。“周避犬戎难,东迁都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而有其地,与誓,封爵之。”从此,秦始有封地,为诸侯国。秦襄公八年(前770)起,秦与戎、狄战斗不息。初,秦败。襄公十二年(前766)再起兵伐戎、狄,获得“岐地”。襄公殁后,秦人退回“西陲”故居。秦文公三年(前763),率乘七百“东猎”,以年时借猎迁徙,中途与戎、狄浴血奋战,四年(前762),秦获“千渭之会”,(今眉县东北15华里处),从此定居周人故地关中。秦占领“千渭之会”后,在此筑城。
秦国占领岐西:
文公十六年(前750),率兵击戎,戎败走,秦国控制了岐西地域。五十年(前715),文公卒,宁公(宪公)继位,秦由“千渭之会”迁都平阳(今宝鸡县阳平镇),灭毫,占其都邑-荡社(今西安市西北,三原、兴平之界)控制了关中西域,营建“平阳宫”(今宝鸡县阳平镇西太公庙)。秦德公元年(前677),始徙都于雍(今凤翔)。此后,凤翔为秦都。穆公三十七年(前623)称霸,自此,到孝公图强,为始皇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
雍城遗址:
雍城遗址位于关中西部渭河北岸的黄土台原,即今本市凤翔县城南郊。为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居息繁衍。西周时为周原的一部分,属西周王畿属地之一。西周末,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始封诸侯,并赐岐西之地,雍地属之。秦德公元年(前677)初居雍城大郑宫。到秦献公二年(前383)的290余年间,雍城一直是秦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经过19位国君的苦心经营,秦人在此完成了氏族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又开始了向封建社会迈进,为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作为国都,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壮丽宏伟的宫殿,成为当时全国发达的都市之一。秦献公东迁后,雍城虽然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但作为故都,秦人列祖列宗的陵寝及宗庙仍在此地,许多重要祀典还在雍举行。秦人因此仍不断对这里的宫殿建筑加以修葺。汉代在此设雍县,雍城秦时宫殿仍继续沿用。汉高祖还在秦国国君修建的祭祀天地的场所,即鄜畤、密峙、吴阳上畤、吴阳下畤,增修北畴。据《汉书》载,从汉文帝十五年(前165)到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西汉诸帝来雍祭祀五畤者共18次,其中汉武帝就达8次之多。汉以后,雍城逐渐衰落,至唐改名凤翔县,沿用至今。
雍城的价值意义:
文物考古。民国22年(1933),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徐旭生、苏秉琦及语言研究所石璋如等学者,在陕西省主席邵力子协助下,曾在凤翔考古调查。新中国成立后,雍城的文物考古工作成果累累。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在雍城经过数次调查,发现了南古城秦汉遗址,开始筹备对南古城遗址的重点勘察和发掘工作。1959年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建立凤翔队,开始钻探、试掘南古城城墙。1961年发掘南古城遗址,弄清南古城城墙的形制和范围,并确定其时代属西汉时期。同时在凤翔县城之南,发现大片秦汉遗址;在南古城东北发现“年宫”和“棫”字瓦当;明确了秦统一前雍城所在地在县城之南,南古城与马家庄之北,瓦窑头之西,河北屯之东。1974年,发掘姚家岗春秋秦宫殿遗址,获铜质建筑构件一窖(连同农民发现的两窖共64件)。1976年,陕西省雍城考古队组成。1976~1977年,该队发掘了姚家岗春秋秦国凌阴遗址、八旗屯和高庄小型墓葬群以及高王寺铜器窖藏。1977年1月至1986年2月,两次大规模钻探和试掘秦公陵区。南指挥1号大墓的发掘经过10年努力,已基本结束。1979~1980年,发掘西村周墓和秦墓。1981~1984年,发掘马家庄春秋秦宗庙遗址,并对雍城城垣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钻探,发现了马家庄三号和四号建筑遗址。通过上述调查发掘,基本搞清了雍城的位置、面积、布局;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及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城南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及小型墓区,为秦国早期历史和秦国考古的研究提供了大批资料。
雍城保护措施:
城垣遗址:
钻探和踏察发现,雍城位于今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上,城垣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方向北偏西15度。东西长3300米,南北宽3200米,总面积约1056平方公里。西垣。保存较好。从今凤翔县城西南角约50米处开始一直向南延伸,然后折向东南。最南端为南古城汉代城垣所在。长3200米,宽43~15米,残高165~205米。南垣。沿雍水河蜿蜒构筑。西段一部分为现代村庄所压,东段大部被东风水库淹没。现存的仅发现三段,长1800米,残宽4~475米,残高2~735米。东垣。紧依纸坊河,由东南折向西北,破坏严重。发现三段,长420米,残宽825米,残高375米。北垣。为现凤翔县城所压。在铁沟、凤翔师范学校西端各发现一段,共长450米,残宽275~45米,残高1~185米。其中铁沟发现的一段暴露在断崖上,夯层清晰可辨。城门。仅在西垣发现一座。门宽10米,有路土向东一直延伸入姚家庄宫殿区。城壕。雍城除以自然河流作为屏障外,还在西垣外建有城壕设施。城壕长约1000米,宽126~25米,深52米。壕内当时不曾积水。通过对城垣的钻探可知,雍城城垣在筑造时,先平整地面,然后下挖一条比城垣略宽的沟槽,口宽底窄。从沟槽底部层层夯筑,夯层厚8~12厘米。当夯土层筑到与沟槽口平齐时,开始板筑。在西垣和南垣均发现板筑时遗留的夹棍眼,眼径为8~15厘米,间距为075~125米。雍城的调查钻探结果证实,实际情况与《史记·秦本纪·正义》引《括地志》“岐州雍县南七里故雍城,秦德公大郑宫城也”的记载略有误差。这一结论,与1961~1963年“对距今凤翔县城南约3公里、雍水北岸的南古城遗址”调查和试掘的结果,也是相符的。南古城试掘在基本搞清了南古城的城墙形制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发掘情况和出土遗物认为,其城墙的时代似应属西汉时期。
宫殿遗址:
已发现的有城内姚家岗春秋宫殿、马家庄春秋宫殿和铁沟、高王寺一带宫殿三大宫殿区以及城郊宫殿遗址。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位于雍城中部偏西,距雍城西垣约500米,当地人称此地“殿台”。遗址东部已被破坏,北部未及清理,仅发现西南部分。残存夯土基东西长89米,南北宽28米,厚1~12米。西高东低,上有夯土墙两段,南墙残长306米,宽096米,残高01米;西墙残长2米,宽08米,残高02米。在该墙北端有一拐墙伸向西,似为缺口。距夯土基西边06米,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残长36米,宽12~14米;夯土基南亦平行铺设石子散水一道。两条散水厚度均在04米左右,多用白色河卵石,铺设极密。
根据《秦本纪》记载推断,姚家岗宫殿就是秦康公、秦景公居住的雍高寝。马家庄一号建筑群遗址位于马家庄北约05公里的台地上。座北朝南,方向北偏东20度,平面为长方形,南北残长约76米,东西宽876米,面积约6660平方米。由大门、中庭、朝寝、亭台及东西厢等部分组成。整个建筑四周有围墙环绕,形成一个全封闭的建筑群。布局井然有序,规矩整齐。大门门道居大门正中,面阔335米,残存进深695米,为一长方形甬道。南端有东西的凹槽门限。踩踏面贯通门道中部,其东西侧各有柱洞一列,基本相互对应。东西塾在门道两侧,形制基本相同,相互对称,平面呈现长方形。东塾进深3米,面阔36米;西塾进深32米,面阔35~46米。另有东西半塾左右对称地配置在东西塾两侧,形制基本一致,平面呈长方形。回廊有东、西、南、北四部分。门道由其中部通过。有柱洞留存。东廊进深162米,西廊宽162米,北廊宽18米,南廊已毁。此外,在朝寝的四周和东西厢的四周亦各设有回廊。三处回廊形制基本相同,大小有所差别。散水在三处回廊之外均设有散水,平面略呈长方形,内高外低,略有倾斜。均由河卵石铺成。中庭位于大门北面,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宽30米。中部略凹,四周稍高出。在中庭南部,有东西向夯土路面一条,宽15~22米。朝寝平面呈形,两侧前突。东西面阔208米,南北进深139米。正中内收处为前朝,平面呈长方形,面阔三间;其后是后寝,为封闭式长方形。室内阔575米,进深375米。寝室内东北角有圆形灶坑;朝寝两侧突出部分是东西夹室。与北室间有隔墙。均有门分设在朝堂的东西墙上,可由朝堂出入;朝寝之后半部设有三门,有三宅,称北三室。阶在前朝东西两次间的散水处设有石阶,系用近长方形的麻石铺成。两阶各南北长2米,东西宽22米。亭台建筑在朝寝之北。平面呈长方形,宽54米,长38米,残高009米。四周无檐墙,四角各有角柱一对。门柱与北三室中门相对。东西厢位于朝寝建筑及中庭的东西两侧。布局、形制、规模,东西基本一致。其形制相似于朝寝建筑。东、西两厢,均由前堂、后室、南北夹室、东(西)三室及回廊、散水等部分组成。围墙东墙现存两段,通长559米。南段现存东墙中门缺口,北段现存东墙北门缺口。西墙亦现存两段,通长711米。北段有一长27米的缺口,是西墙北门,与东墙北门相对称。南墙、北墙现仅存少部分墙段,西墙相交之处为直角。排水设施在西厢以北、亭台建筑以西的空地上,铺设有西南至东北走向的陶水管一列。全长69米,由竖向管道1节、横向管道9节组成。陶水管每节长07~077米,大端直径028~033米,小端直径024~025米。东厢南散水,东端以南有长方形土坑一个,坑底西侧有竖向陶水管1节,其下端与由西向东排列的横向水管一列垂直相交。祭祀坑在建筑群遗址上共发现牛、羊、空、人、车、牛羊、人羊等七类祭祀坑181个。这些祭祀坑绝大多数分布在中庭,少数在东、西厢两侧的空地上,仅有个别在朝寝建筑及东厢内部发现。其中牛坑86个,羊坑55个。根据遗址祭祀坑中出土的陶器器形、建筑的总体布局及有关史籍的记载初步认为,一号建筑群的建筑年代应为春秋中期,废弃时间应在春秋晚期。其性质应为宗庙建筑。在此基础上,有人参照文献,分别将朝寝、东西厢、亭台建筑、大门、围墙等定名为祖庙、昭庙、穆庙、毫社、都宫门、都宫等。并进一步考证了建筑各组成部分的不同功能。如前朝应为“堂”,“堂”上设席行礼,为宗庙祭祀中重要活动场所。“寝”即室,为藏主接神之处。东西夹室,与史载吻合,当藏秦襄公以下、二宗庙以上各位祧主等等。
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
1983年冬至1984年夏发现。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宫殿遗址约600米,面积约21849平方米。保存基本完好,平面布局规整,四周建有围墙。从南至北可分为五座院落,五个门庭。第一院落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东、西、南围墙宽15~2米。南墙正中设有一门,宽8米。门南正前方25米处有夯土墙一段。东墙正中有一门,宽2米。第二院落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05米,东西围墙均宽15米。西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南墙宽2米,正中设一门,门宽6米,与第一院落相通。院内中部偏北两侧分别有一座建筑。第三院落长825米,北端宽625米,南端宽605米,东西围墙的北段各有一门,宽4米。东西墙南段亦各有一门,宽约25米。南墙正中有一门,宽4米,与第二院落相通。院落中心有一建筑。第四院落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东西围墙由第三院落围墙相接处各外扩3米后向北延伸,中部各有一门,宽6米。南墙有一门,宽10米,与第三院落相通。第五院落是五院落中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东西围墙由第四院落东西围墙相接处各外扩8米后向北延伸。东围墙正中有一门,宽28米。院内正中及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大小相等,均长22米,宽17米。院内南部还有二座建筑,其间有路与第四院落相通。李如圭《仪礼·释宫》曰:“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乡而庙居左,庙在寝东也。”马家庄三号建筑群位于宗庙以东,且时代相近,规模较大,故有人分析其为寝宫所在,其沿用的时期大致为春秋到战国时期;并推断该五座院落即为五重曲城,五个门庭即所谓皋、库、雉、应、路五门,并以此证实先秦时代的五门制度及秦宫的僭越行为。此外,已发现的宫殿遗址城内还有马家庄二号建筑群、马家庄四号建筑群及凤尾村、翟家寺等遗址;城郊有蕲年宫、棫阳宫、年宫、凹里行宫等建筑遗址。
凌阴遗址:
1976年至1977年发掘。位于姚家岗高地的西部。该遗址为一个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土基。四边围以夯筑土墙一周,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71米,墙内以细泥抹光。夯土基中部有一长方形窖穴,穴口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窖穴四壁呈斜坡状,坡长184米。在窖壁的坡底,夯筑一周二层台。台内为窖底,铺一层砂质片岩。这个平面就是窖穴使用时的实际窖穴底面,用来放置储藏的冰块,及需冷储的东西。窖穴四周设回廊。西廊正中有一通道,呈等腰梯形。通道有由东向西平行的沟槽门五道。第二道沟槽门之西的通道底部,铺设有水道一条。水道与姚家岗西南部的白起河相通。东高西低,是为排水设施。水道底部与铺设片岩的地面大体在一个水平。据计算,这一冰室可藏冰190立方米。冰窖古代文献中称之为“凌阴”,《诗经·豳风·七月》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证实至少在周代就有了凌阴的设置。
陵园和墓葬:
雍城以南5公里,雍水南岸的三畤原下,埋藏有目前所知的最重要的秦墓资料。经1976年后的钻探发掘,这里既有范围很广的秦公陵园区,又有绵延数公里的中小墓葬群。秦公陵区秦公陵区位于雍城南郊的三畤原上。这里人称北原,最初是贵族盘马弯弓、纵情游猎的场所。尔后,因其南临渭水,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加之土厚水深,地势平缓,故成为秦国国君百年之后的安居之地。现已探明秦公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陵区的南、北、西侧均发现有宽2~7米,深2~6米的隍壕作为其保护屏障。 “中”字形墓共发现18座。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各有一层墓道,东道较西道长而平缓,为主墓道。较晚的“中”字形墓东墓道两侧或设有耳室。此类形制的墓中,秦公一号大墓最大,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最小的为Ⅳ号陵园M35,亦全长1708米,面积2214平方米。这类墓除一座外,其余均在墓上发现有绳纹瓦片,有的墓室之上还发现有成排的柱洞和建筑倒塌后“凹”字形板瓦相互衔接叠压的现象;还有散水、夯土基等墓上建筑遗迹。 “甲”字形墓3座,墓室为长方形,仅有东侧一条墓道。 “凸”字形墓6座,长方形墓室的东侧中部有一短道,形似“中门”。刀把形墓1座,长方形墓室,墓道在墓室的东南侧。 “目”字形墓15座,平面为长方形,无墓道或“中门”。圆形墓1座,平面近似椭圆。长径95米,短径78米,深113米。这44座大墓,根据其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分为13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大墓2~8座按一定布局有机地组成。陵园均座西朝东,微偏西北。墓葬布局以左为上;“中”字形大墓作为主墓居右,“甲”字形、刀把形衬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目”字形墓或“凸”字形墓按其形状及墓内的马骨来看,可能是殉葬坑,排列在右前方。每座陵园的周围及部分“中”字形墓的周围,都设有中隍或内隍,将陵园或“中”字形墓环围其中。围环中墓及陪冢有两道壕沟,里面的壕沟称作内隍,外面的壕沟称之为中隍。每座陵园的范围是以隍壕的范围来确定。整个陵区的外围以外隍环绕。已发现的13座陵园可以分为春秋中晚期、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遵循“公墓制度”,第二阶段陵园都是以一位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秦公一号大墓,经过10年发掘,于1986年9月完成清理工作。墓平面为“中”字型,座西向东。墓室为长方形,东西长594米,南北宽3845~388米,深24米。东墓道呈平缓的斜坡状,长1561米,西端宽191米,东端宽87米。西墓道亦呈斜坡状,但较为陡峭,长845米,东端宽143米,西端宽64米。大墓全长300米,总面积5334平方米,是目前全国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大墓墓室由上到下有三层台阶。第三阶台阶中部即为椁室,深42米。椁室分主副两部分。主椁室位于墓室中部,副椁室位于主椁室西南。主副椁室平面呈曲尺形,内各有柏木椁具一套。主椁形同一座长方体的木屋,长144米,宽56米,高56米,用截面边长21厘米的枋木垒砌而成,枋木衔接处有榫卯结构,四壁及椁底均为双层,盖3层枋木垒砌。中部有一道用单层枋木垒砌的南北向隔墙,所有南北向的枋木两端均有榫头伸出,凑成长方形的框式规范。副椁室亦用与主椁室同规格的枋木单层垒砌,与主椁室之间有小门相遇。椁室周围用木炭填充,顶部木炭层以上为夯土。在大墓的填土中,先后发现人骨20具,动物骨骼两具。在墓室的三层台及西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清理出殉葬166人。根据殉葬的位置和葬具的不同,可分为二大类。一类为箱殉,共72具,紧布在曲尺形椁室的周围。另一类为匣葬,共94具,分布在箱殉以外靠墓室的四壁处。殉葬者均踡屈特甚。秦公一号大墓虽经汉、唐、宋各代200余次盗扰,墓内还出土有各类文物3500余件。铜器有镜、削等,铁器有铲、鐇、环、削等,金器有鸟、兽、泡、带钩等,陶器有鼎、豆、鬲、簋、盘、匜、器盖等,石器有磬、石鞋底、圭、壁等,玉器有戈、璜、壁、圭、璋、佩、觽、琀等,漆器有猪、盒等。
雍城主要景观:
城垣:
距今约2600~2200(前677~前383)之间,位置在今县城以南,西古城村以东,南古城村以北,塔寺河以西的广阔平原上,东西3300米,南北3200米,总面积1056万平方米。相当于今西安市城内总面积。现据考证,供市区用水的白鸡河穿城而过,雍水绕城东南,凤凰泉临城北,西有人工城壕,城市内宫殿林立,楼阁鳞次栉比,宏伟壮观。史载戎族使者由余面对秦都建筑及仓廪积蓄惊叹:“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
宗庙:
马家庄春秋(秦)一号建筑遗址。整个建筑座北向南,四围城垣环绕,可以分为北部居中的祖庙,东部的昭庙,西部的穆庙,南部的门塾以及中庭五部分。祖庙座北向南,平面视呈凹字形,西侧向前突出。面阔208米,进深139米。凹字形上部正中,即为前庙堂,其后之长方形居处即为后寝室;朝、寝两旁系东西夹室;朝寝之后半部,设三门,有三室,称“北三室”。朝堂平面呈长方形,无檐墙,中部有两个高出地面的夯土台,系置双楹之夯土基础。寝室系封闭式长方形,东北角有一灶坑。东西夹室呈曲尺形。均有门通向朝堂。北三室在朝、寝和东西夹室之北部,有三门。祖庙建筑四周有回廊,回廊之外有散水环绕,河卵石铺成,内高外低、稍有倾斜。祖庙以北有一亭台式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四周无檐墙,四角均有两个角柱,亭台四周环散水。昭庙座东向西,平面布局与祖庙、朝寝建筑相似。只是朝堂东部的南边、北边与南北两夹室相通,无墙相隔。穆庙座西朝东,但破坏严重,仅残留东南角部分看,应和昭庙相对称。门塾位于南部,由东半塾、东内塾、门道,西半塾、西内塾五部分组成。门道南端有门限凹槽一道。中庭为一中间凹下、四周稍高的空场,东西长30米,南北宽345米。在中庭和祖庙两夹室内发现各类祭祀坑181个,其中牛坑86个,羊坑55个,牛羊同坑1个,人坑8个,人羊同坑1个,空坑28个,车坑2个,牛羊有全牲祭祀、无头祭祀和切碎祭祀三种。为多次祭祀的见证。两夹室和其它建筑内的祭祀坑,均打破建筑地面,应该是建筑废弃后奉行的祭祀。
寝宫:
马家庄三号建筑遗址。遗址临近凤虢公路,东距宗庙遗址约500米,西距姚家岗春秋战国秦宫殿遗址约600米。遗址方向北偏东28米,长3265米,北端宽86米,南端宽595米,面积21894平方米。平面布局规整,四周有围墙,可分为五进宫院、五进门庭。第一道宫院位于遗址南部,长52米,宽595米,面积3068平方米。第二道宫院长495米,北端宽605米,南端宽595米,面积2970平方米。西端正中有一门,南墙正中一门与第一道宫院相通。院内中部偏北西侧各有一座建筑,南北长16米,东西宽125米,面积200平方米。第三道宫院,长855米,北端宽605米,面积5074平方米。东西围墙平均宽2米,北端各有一门,平均宽4米,距北墙16米。东门正东前似有一屏,东墙南端和西墙南端各有一门。正中有一门与第二道宫院相通。宫院中央有一建筑,北长325米,南长345米;东宽172米,西宽177米,面积约586平方米。第四道宫院南北长51米,东西宽70米,面积3570平方米。东西围墙中部各有一门,南有一门与第三道宫院相通。第五道宫院是五道宫院中面积最大的一处。南北长65米,东西宽86米,面积5590平方米。院内正中偏北及其前方两侧,各有一座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大小相等。院内南部有两座建筑,长3585米,宽75米,面积269平方米。两建筑间有一通道,与第四道宫院相通。其内出土凹字形三角纹瓦、绳纹板瓦、绳纹夹抹光带筒瓦、素面半瓦当及粗绳纹的厚瓦片等遗物看,该遗址的沿用时代为春秋战国时期。“周礼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宫南向而庙居左,则庙在寝东也”(李如圭《仪礼·释宫》)。该遗址当是寝宫所在。其它建筑在雍城遗址范围内,发现春秋、战国时期的建筑遗址20余处,分布点有一定规律,面积多在四、五千平方米左右,均程度不同遭到破坏,仅有暴露于地面的瓦片等遗物。其中位于铁丰、高王寺一带的建筑遗址经初步发掘,因靠近县城、公路,故破坏严重,残存遗址面积约4平方米,显露在断崖上的夯土基高14米左右,地面堆积瓦片很多。经过发掘的6000多平方米遗址在县棉织厂之南,获得夯土墙基、建筑基址等遗迹资料和大量的瓦等建筑遗物。
凌阴:
位于石家营乡姚家岗高地西部。遗址为一平面近似方形的夯基,其四边夯筑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71米的土墙一周。其中部为东西长10米,南北宽114米的长方形窖穴,其内四壁呈斜坡状,窖壁内上部夯筑,下部生土,窖壁的坡底,夯筑一周宽07~08米的二层台,通高032米,二层台范围内东西长64米,南北宽735米的底窖,铺有与二层台同高的砂质片岩一层,这一平面为窖穴使用时的实际窖底面,方形窖穴四周是回廊。西回廊正中有一通道,呈等腰梯形,通道由东向西平行的槽门五道。靠近窖穴的第一、第二号槽门均有槽底,槽门亦呈腹梯形,以便插合和提取木板,通道与回廊上最大的缺口相通。在第二槽门之西的通道底部,设有水道一条,经钻探与姚家岗西南部的白鸡河相通,水道东高西低,是窖内的排水设施。水道底部与铺有片岩的地面大体在同一水平上。这种在宫殿附近的大型窖穴,应为宫殿内的储藏设备,其本身设有防潮设施。可见被储藏之物无需防潮,为储冰之凌阴。其容积190立方米,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卫生用冰的实物例证。佐证了《诗经·国风·七月》中所载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
街市:
经雍城考古队考古钻探得知,城垣内有南北向四条大街,东西向的四条大街共有三道城门。街面宽8~10米,平行两街之间的距离为400~800米。马家庄、姚家岗等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和其它建筑遗址,均分布在街道之间。城市总体布局与《周礼》记载的“前朝后市”完全吻合。八条街道遗址平直宽阔,南北东西相交呈“井”字形分布,布局清晰,建筑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显示了这座2500年前的历史名城的严整、博大、恢宏。市场遗址位于北城墙之南,中心偏东300米处。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160米,东西长180米,面积28800平方米。周围是厚15~2米的夯土围墙基址,四面墙的中部各有一座“市”门。已发掘的西门,南北长21米、东西宽14米,建筑平面呈凹字形,门入口处有大型空心砖踏步。门上有四坡式大屋顶建筑。围墙内是封闭式的露天市场。从出土文物判断,此市场沿用时间为战国时期,曾有咸阳等处器物长途运入市内销售。
山东省新泰市(原新泰县)翟镇翟家庄,东何庄刘氏,辈分有:源(元)守秉常,士传端方,丕德先肇,学继再广。元字辈之前是汝(或者是富、冠字辈)。你的祖籍,应该是山东省新泰市翟镇翟家庄(现在翟家庄南村)南门里(解放前后有城墙,墙外有马莲沟)。
莲花池村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莲花街道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122,为镇乡结合区。区划代码为610722002223,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610722。邮政编码为723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916 ,车牌号码为陕F。莲花池村与廉家庄村、翟家寺村、杜家槽村、栗子园村、小西关村、庙坡村、大草坝村、马家店村、曹家村、石家庄村、吕家村、_水村、五郎庙村、黄家村相邻。
2019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名单,莲花池村榜上有名。
2019年12月24日,莲花池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2019年12月,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命名莲花池村为2019年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及乡村旅游示范村 。
2018年7月13日,司法部、民政部表彰莲花池村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莲花遗址
莲花遗址,新石器时代,位于城固县城东15公里的博望镇莲花办事处廉家庄村与莲花池村一带。1981年被城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城固县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一九七三年底县文物部门在全县普查文物时发现
莲花池村附近有莲花遗址、南沙湖景区、桔园景区、张骞纪念馆(张骞墓)、城固鸟山等旅游景点,有城固蜜桔、汉中大鲵、城固元胡、原公杂烩、城固生姜等特产。
柳氏家谱里有忠信都八甲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0-08 16:47:4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