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读谱】第015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五更·读谱】第015话,第1张

海南梁氏谱 (二十卷)

编修:梁定业,梁振川

安定堂, 2002年刊 1册(约175页) : 世系表

注 : 此谱书衣题标二十卷 实际此记录仅含 "恩祖克家派卷十二(原卷十四)"

入琼祖 : (宋) 梁肱

宗祖 : 梁怀恩

派祖(11世) : (元初) 梁克家 自琼山梁沙村入赘北点村

三大房祖(14世) : 梁之着 ; 梁可誉 ; 梁维宝 皆为克家公次子梁孟仙之裔

之着房下三子 : 梁有仁 ; 梁有才 ; 梁圣聪

可誉房下三子 : 梁德修 ; 梁达传 ; 梁炳信

维宝房下二子 : 梁有容 ; 梁有忠

珠良村支祖(17世) : 梁一鲮 文美公之子 德修公之孙

一鲮公下五子 : 梁琚 ; 梁佩 ; 梁璞 ; 梁瓓 ; 梁琮

字派(31世起) : 生居安定振其昌 崇正渊源绍所香 宏肇修齐家有泰 彩新荣宇泽斯扬

散居地 : 海南省琼山县, 及海南各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编修:叶于曦

2010年(叶于晖重印) 2册 : 世系表

远祖 : (宋) 叶襄 任靖大夫

始祖(一世) : (宋) 叶窦,字迪儒,号石巖 由泉州府同安县佛岭下迁福州府,居福清县东高山

省城祖(13世) : (清) 叶学祯,字君兴 生子五: 叶仕辉,字允弢(本支祖) ; 叶仕晃(海头支祖) ; 叶仕耀,字允明 ; 叶仕炳(无传) ; 叶仕煌(无传)

仕辉公派祖(16世) : (清) 叶观国,字家光,号毅菴 为茂盛公长子 下有七子,分七房

房祖(17世) : (清) 叶申蕃,字惟衍,号椒圃(长房) ; 叶申棻,字惟芳,号莘畇(二房) ; 叶申蔚,字惟文,号文石(三房) ; 叶申蔼,字惟和,号次幔(四房) ; 叶申苞,字惟桑,号竹溪(五房) ; 叶申万,字惟千,号芝汀(六房) ; 叶申芗,字惟郁,号小庚(七房)

命名序(17世起) : 申昌滋大 在于树德 诵芬述祖 先志继从 贤以致用 宽自有容

表字序(17世起) : 惟勤与恭 乃可保宗 长诒孙子 居业若农 永世作则 善积祥锺

散居地 : 福建省福清县, 及林森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版心题编目

王氏家谱

增修至1982年 3册 : 世系表

注 : 此谱为不同年代增补册数之总合 第一册为清同治7年(1868)原修, 民国24(1935)重修谱 第二册为清同治7年(1868)原修, 清光绪32(1906)续修谱 第三册为1982年增补之残卷谱

始祖 : (唐) 王河,一名璵,字审琦,号纶甫 为王审知堂弟 原籍光州固始 五季之乱时,由金陵入闽

安溪祖 : (元明之际) 王肇基,名乌仔,号华甫 克成公长子 审琦公15世孙 居新溪里田头

入浙祖(一世) : (明末) 王三朝,号仰溪,奏名通衢 ; 与堂弟王三聘 徙浙东温州府平阳县

三朝公下派祖(2世) : (明清之际) 王化民,号玄宇 ; 王正民,号振国

化民派下房祖(5世) : (清) 王士引,字永正 ; 王士堂 ; 王士高 ; 王士作 ; 王士聪 ; 王士明

正民派下二子 : (清)王邦秀,号辉景 ; 王邦耀,号辉电

邦秀公下房祖(5世) : 王圣钊 ; 王圣钋 ; 王士宝 ; 王士璧 ; 王闰英 ; 王士思 ; 王泰英 ; 王士连 ; 王士平 ; 王士炳 ; 王士仪 ; 王士盛 ; 王士授 ; 王士禄

邦耀公下房祖(5世) : 王士珍 ; 王士珠 ; 王永渡

字行 : 名贤钦世守 正学衍家传 重振青箱业 三公位万年

散居地 : 浙江省平阳县, 瑞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签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晓岐关西杨氏族谱

编修 : 杨学清,杨心田,杨焰藩

2003年 全1册(约900页) : 插图, 世系表, 地图, 肖像

受姓祖 : (周) 杨杼,字平杼 叔虞次子 武王之孙 受封于杨(今山西洪洞) 宠赐杨侯,谥忠廉 以国为氏

入闽始祖(一世) : (唐) 杨沂 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

晓岐开基祖(10世) : (宋) 杨万令 穆公之子

派祖(20世) : (元明之际) 杨琚,字国器 纲公之子 下有四子,分四房

房祖(21世) : (明) 杨诜,字众仲(仁房祖) ; 杨誾(义房祖) ; 杨哗,字辉仲(礼房祖) ; 杨訸,讳礼仲(智房祖)

仁房下支祖(26世) : (明) 杨思岩,字行二 春岩公之子

思岩公下三子(27世) : 杨对峰,讳楠(天房祖) ; 杨爱岩,讳模(地房祖) ; 杨继岩,讳植(人房祖)

对峰公下三子 : 杨旗水,讳大顺(福房) ; 杨诚吾,讳大洁(禄房) ; 杨用我,讳大辅(寿房)

福房下四支(29世) : 杨君培,讳肇基(天福长房) ; 杨君挺,讳肇昂(天福次房) ; 杨君祥,讳肇端(天福三房) ; 杨君盛,讳肇陆(天福四房)

禄房下五支 : 杨君玉,讳肇美(干房) ; 杨君彩,讳肇华(元房) ; 杨君良,讳肇善(亨房) ; 杨君谨(利房,无传) ; 杨君和,讳肇义(贞房)

行第(29世起) : 君子尊德性 而本天立仁 学守志崇贞 继家业永兴 常怀以宇宙 贵宾展风采 律诗章俊泽 树书香文明 钦佩贤诚信 富起心欢乐 齐声颂清廉 弘农满五洲

散居地 :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等地

书名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郭懋渔,郭允生,郭清南

原书: 抄本影印, 1995年印 全1册(约35页) : 世系表

受姓祖 : (周) 虢叔 文王季弟,封于西虢为郭公 因虢,郭音相近,子孙以郭为姓

始祖(一世) : (唐) 郭镕 官礼部左仪卫 由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居同安县同禾里五都崧山下

派祖(7世) : (宋) 郭烈 敬夫公第三子 入赘洞庭村,开基人房

后份祖(18世) : (明末) : 郭必征,号次洲 伟宾公之子

支祖(22世) : (清) 郭锡政 为培宽公第四子,称为四房祖

锡政公下五子 : 郭治颂 ; 郭治格 ; 郭治满 ; 郭治俞 ; 郭治龙

散居地 : 福建省同安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夏献云

尊道堂刊, 清光绪7[1881] 1册 : 插图, 人像

注 : 本记录仅包含数位有功有名之夏氏祖先传记 不含世系资料 不确定是否拍摄完全

远祖 : 夏明德

始祖 : (唐) 夏远,字光庭 先世封于浙江会稽,因出宰洪州遂居江右武宁

钱洲祖 : 夏漥,字显澄 光庭公长子 自武宁徙西昌钱洲(即今之新建)

莲湖派祖 : (宋) 夏文范,字莹玉,号湖山

宝庆邵阳祖 : (清) 夏家瑜,字伯彩,号润堂

散居地 : 江西省新建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庄钵,庄臻,庄亚水,庄庸

庄氏仙游县联谊会, 1995年 全1册(约185页) : 插图, 世系表, 肖像

注 : 此谱包含支派众多繁杂, 且多数支派第20至30世祖先名讳资料缺失不详

远祖 : 楚庄王,字旅

名祖 : (战国时代) 庄周,书名庄子 诏封为南华真人

入闽宗祖(一世) : (唐) 庄森,字文盛 原籍河南固始 因黄巢之乱,迁闽之桃源,居蓬莱山白里村

仙游始祖(11世) : 庄弥约 梦说公第三子 为方州通判

派祖(16世) : 庄福信,号千九(梓林祖) ; 庄福宁,号千十(文溪祖) 皆为德四公之子

千九公下房祖(18世) : 庄圭(一房) ; 庄璋(二房) ; 庄琛(三房) ; 章瑶(四房) 皆为清隐公之子

一房下一子 : 庄天祐

二房下一子 : 庄天禄

三房下二子 : 庄天明 ; 庄天衍

行辈字 : 文章光上国 科甲振联芳 道德久传颂 勋业永弘扬

散居地 : 福建省仙游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编目

编修:吴寅宾

原书: 台湾台北 : 水火印刷所, 昭和3[1928]印刷 全1册(157页) : 世系表

受姓祖 : (殷商) 吴泰伯,仲雍兄弟 泰伯自号勾吴 无子,乃立仲雍之子季简公为嗣 后子孙以国为氏

远祖 : 吴至德

江南宗祖 : (唐) 吴超,字竞 智公之子

迁江西祖 : (唐) 吴宣,名宣成,字几蔡 简公长子 竞公7世孙 与妻孟氏渡江而西,先居临川之石井,再迁南丰 下有三子 : 吴纶 ; 吴经 ; 吴绍

入闽始祖 : (宋) 吴宥,名仁郎,即承顺公 纶公次子 避地至宁化石壁村

宥公下四子 : 吴坎一 ; 吴坤二 ; 吴震三 ; 吴巽四

坤二公下三支 : (宋) 吴泰甫(后居永定,及广东) ; 吴兴甫(居龙巖) ; 吴吉甫(居永定,及广东博罗县)

散居地 : 福建省永定县, 及广东省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书名页题编目

编修:张帆主编 ; 张守统副主编 ; 张希春[等]编委

2004年重修 25册 : 插图, 世系表

远祖 : 张守礼 为广东曲江县人

宗祖 : (唐) 张九龄,人称曲江公 任玄宗宰相

入浙祖 : (宋) 张辅臣 庆历年间自曲江迁浙江

太祖 : (宋) 张子先 九龄公之裔

始祖 : (宋) 张隆,字亨仲,行拾六府君 为子先公季子 原籍浙东严陵乌龙山碧溪 因赘潘昂公女,开基金华莲池

始迁祖(一世) : (元) 张卫,字仲廸,号信斋,行俊二 爱莲公幼子 隆公6世孙 因赘曹子忠之女,自金华莲池迁居义乌云溪

派祖(3世) : (元明之际) 张良偲,字伯信,行廉十七 ; 张良僐,字伯仁,行廉十八 皆为玗公之子

良偲公下三子 : (元明之际) 张时,字时景,行惠一 ; 张曦,字时彩,行惠二 ; 张旺,字时盈,行惠三(无子)

良僐公下二子 : 张暘,字时光,行惠四(无嗣) ; 张晥,字时辉,行惠五

惠一公下一房(5世) : (明) 张贵进,字仲道,行贵一

惠二公下三房 : (明) 张贵德,字仲贤,行贵二(长房) ; 张贵杰,字仲良,行贵三(二房) ; 张贵和,字仲礼,行贵四(幼房)

惠五公下二房 : 张贵仁,字仲元,行贵五(长房) ; 张贵义,字仲宜,行贵六(幼房)

字派 : 十廿百千万 俊似廉惠贵 荣显升仁琼 绸缉缙缨纬 经纶纹绣纯 组绶缵统绪 绚彩缀紘綎 素丝维缓纾 纪纲总络绎 绰约绍缗绵 系缅絪緼縯 线缘继续编

散居地 : 浙江省义乌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及版心题编目

卷端题 : 义乌云溪张氏孝思堂宗谱

编修:郑启宏,郑发文

湘鄂郑氏联谊理事会, 2004年十修版(石首市印刷一厂) 存2册 : 插图, 世系表, 人像

注 : 本谱之 "读谱须知" 部分说明此谱应包括5卷,含卷首 卷2为上分; 卷3为中分; 卷4为下分; 卷5为源祖,赢祖合卷 但此次拍摄仅含卷首, 及卷4

受姓祖 : (周) 姬友 厉王之子 封郑桓公,子孙以国为氏

一世祖 : (宋) 郑翼,字才一,号冲霄 鼐公之子 因任江陵路刺史,自山东益都入鄂省

翼公下三子 : 郑渊,字淑济(开基石首) ; 郑源 ; 郑瀛 源, 瀛二公留居江陵

渊公下派祖(6世) : (明) 郑祥恭,字克诚(上分祖) ; 郑安恭,字克宁(中分祖) ; 郑行恭,字克谅(下分祖) 皆为肃庄公之子 此谱主要含下分派记录

行恭公下四子 : 郑缙 ; 郑绅 ; 郑纯 ; 郑(糸寿) (糸寿)公无后裔

缙公下二房 : 郑德齐 ; 郑保齐

绅公下二房 : 郑与齐 ; 郑竹溪

纯公下一房 : 郑廷齐

讳派 : 青州世德启文明 孝友贻谋祖泽新 继序能绍先代志 定于孙子卜绳振

散居地 : 湖北省石首县等地

书名据书衣题, 书名页题, 及版心题编目

。《明史》记载,洪武二十一年八月,户部侍郎刘九皋言:“古者狭乡之民,迁于宽乡,盖欲地不失利,民有恒业,今河北诸处,自兵后,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山东西之民,自入国朝,生齿日繁,宜令分丁徒居宽闲之地,开种田亩,如此国赋增,而民生遂矣。”上谕户部侍郎杨靖曰:“山东地广,不必迁。山西民众,宜如其言。”依上述之所说,山东在洪武时,大臣还建议朝廷向外移民,而时隔才十五年,到了永乐即位后,就需要移民以实。《明史·食货志》记载:“靖难兵起,淮以北,鞠为茂草。”也许这就是移民的起因吧。

幼年时,常听老人们讲,当年永乐扫北,掀起了吃鹰饭的,席卷了整个山东。永乐业基,就把我们的老祖先从小云南交阯国旮旮县大槐树下迁过来了。不知扫北是不是就是靖难的另一说,并没有查到资料。至于吃鹰饭,虽属口耳相传,无可据考。但如1932年秋季,黄河在利津决口,被灾之民,大量涌到了家乡平度,村中的执事长老们,虽然都惊慌得不得了,可是却能应付自如,把村子里能接待的人数都安排得有条不紊,供他们生活之需要,使他们安心地住下来,等明年春暖花开时,再返故里,重整家园。当时放学回到家里,看到大人们都十分紧张,说:“西来子又来吃鹰饭了。”好像当年吃鹰饭的事又出现在眼前,连平日那些视钱如命的人,也变得大方起来了。由此可想到吃鹰饭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可是却无史可查。县志上竟没有只字可依。

既然在靖难后,“淮之北,鞠为茂草。”永乐即位后,就从山西移民山东。如在《山东文献》第八卷一期,肥城尹德民先生所写《山东移民来自洪洞县之考证》,文中“案”:明徙民自洪洞县非止一次,且每次移民,可能非一姓一族是可肯定的。又九卷一期,金乡县张子雨先生《杂忆故乡》一文中,也曾说过:本县人由山西洪洞县城北大槐树移民而来。这样说起来,永乐开始移民,都是山西来的。可是山西可移之民,不能满足山东之所求。人们到了山东,只要有地可种,就安顿下来了。所以今天鲁西、鲁南尽是山西移来的。而半岛地区仍然荒废。所以,史称:永乐七年,“上过汶上,欲徙民数百户于胶州,县令史诚祖奏免之。”这段记载说明了鲁东的需民状况。虽是数百户,也算是一件大事。“奏免之”的主要原因,是史诚祖提出了一个一举数得的解决方案,那应该就是小云南交阯国旮旮县的移民入山东的建议吧。

永乐六年六月,征服交阯的大将张辅班师回朝,并上交阯地图,东西一千七百六十里,南北二千八百里,户三百十二万。这样的地方,用来移民以实齐鲁,不是很好吗?另外一则可以证实这项推断。《山东文献》第十二期三卷,莱阳战庆辉先生所写《山东人与小云南》一文中,举出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证例:“有辽人赵汝梅者,在其诗稿附记中记载:吾赵氏太祖之后也,祥兴帝殒国,舟师南浮于滇缅洋海,犹保聚占城数载,元师入缅始散亡,夷为齐民,以在云南南,自称小云南。明永乐时,移民以实齐鲁,乃北迁至登州上陆,族居黄县大柳林赵家。清顺治时始迁辽。”史册上找不到小云南,在这里出现了这一段的记载,正符合了史诚祖的说法。

细访朋友中人,云南来的居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如吾友即墨王正文先生,追述其祖父在年轻时,曾每隔三年,就要结伙到云南老家扫墓,直到他们把祖先的骸骨偷回即墨安葬后,才不再去云南。杨圣德家谱也详细记载是云南迁来的。更有即墨张晓古先生,也说他的祖先是云南迁到莱阳某地,多少年后,又从莱阳迁到即墨。为什么自己知道自己的祖先是从云南迁过来的人们,连小云南是在那里,都未能道其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别呢?同是明朝迁民,山西徙民就都清楚地记载,为什么小云南迁来的就只能口耳相传呢?是不是迁来的人们,都不懂中国文字,而政府是有人种田就好了的心态,不把教育当回事?

1、二者史书形式相同:《史记》与《汉书》皆为纪传体,都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

2、二者都属于“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

3、《汉书》和《史记》都有为少数民族专门立传的优良传统,其中《汉书》更是运用新史料将《史记·大宛传》扩充为《西域传》,叙述了西域几十个地区和邻国的历史以补充,增补了大量汉武帝以后的史实。

扩展资料:

《史记》与《汉书》在叙事题材上的异同:

在叙事上,《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汉历史,无不以《汉书》作为基本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汉书

-史记

-纪传体

-二十四史

朱高煦有勇少谋;外表愚笨刚直,内心胆怯(虚弱);朱高煦的手下都不是能征惯战的人。

朱高煦(xù)(1380年-1426年),明成祖朱棣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徐皇后所生。

朱高煦最初被封为高阳郡王,后随父亲起兵靖难,累立战功。成祖即位后,封为汉王,藩国云南。他却一直留居南京,不肯就藩,多次谋取太子之位,纵使私兵劫掠,僣用乘舆器物。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强令就藩乐安州,但仍不悔改。

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继位,朱高煦起兵造反,却在宣宗亲征后投降,被废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后与诸子相继被杀。

历代评价

谷应泰:①高煦为文皇第二子,强力善骑射。燕藩兵起,摧锋陷敌,从征有功。而仁宗之在青宫也,性仁柔,体肥足壖,高煦轻之,以为可取而代也。于是潜谋夺长,飞语倾危,私造兵器,阴养死士,中伤东宫官属,自比天策上将。而驸马王宁、淇国公丘福,亦复官府交通,阴图翼戴。自非居守功高,嫡长分定,又且张妃执爨,阴教克修,则成师名子,如意类吾,文皇之意亦未保其克终也。然而煦者,不过桀骜不臣,非有深图远算,特以成祖喜其猛鸷,昭帝曲加友爱,于时父兄见骄,恃爱肆奸。封云南,则恚怒不去,封青州,则托故不行。

谈到英国和张辅,许多人可能不熟悉。然而,张辅不能被忽视或遗忘,因为他是中国扩张的英雄。如果他没有被召回北京,越南可能已经成为中国的领土。

越南,位于东南亚, 中南半岛,是一个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中国家园。历史上,越南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早在秦朝的时候,越南就被划入中国境内,在宋朝之前,越南一直处于中原王朝的管辖之下,是中国的一部分,即使在宋朝与中国分离,越南仍然是中国的属国,与中国保持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当然对于中原王朝来说, 越南的独立一直是统治者的心病,因为在他们眼里,越南本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宋朝、元朝、明朝都多次进攻越南,试图收复越南这个“故土”,然而由于越南桀骜不驯的民风,无论是富裕的宋朝还是强大的元朝,都没有打赢越南,直到明朝才完成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公元1400年,发生动乱,权臣李(篡位后改姓)发动政变,废黜了王(安南),篡位建立了王朝。陈氏,的后裔陈天平,被迫逃到中国寻求明朝的帮助。明成祖决定借此机会干涉越南事务,并派出5000人的军队护送陈天平回到越南,帮助陈氏夺回王位。胡李稷自然不肯退让,于是派兵攻打护送的明军,杀死了陈天平。明成祖听到消息后勃然大怒,派英国,的一个男丁张辅,率领三十万大军,自称八十万。他浩浩荡荡地去了越南。

张辅也是一个牛人。他是第一个参战将军的长子。他不仅擅长打仗,而且技术很好。张辅率领大军横扫越南,只用了十个月就摧毁了篡夺的胡王朝。由于陈氏儿童被杀,陈朝王室血脉被切断,明成祖在未能访问安南的陈氏后裔后,决定将越南纳入版图。1407年,明朝宣布废除安南,的藩置郡县,并将安南改为政治部。这样,越南在400年后重新并入中国。明朝恢复后,越南,张辅开始在越南归化。他在越南,使用软硬兼施的技巧,并设法使越南顺从。

然而,张辅的入籍计划刚刚开始,他就被调回北京了,原因是他与马琪,不和,朱棣派往安南的主管马琪,是朱棣,的一个贪财的近臣。他向越南,勒索钱财,这使越南人民很痛苦。张辅曾经要求替换马琪,希望转会马琪。因此,马琪怀恨在心。他写了一封信弹劾高真的主人张辅,他有不同的野心,并计划将安南封为独立国王。听信谗言,召回至,将侯调任后,离职后,由于和后来接任的陈智人才有限,越南内部矛盾激化,叛乱十分严重。越南叛军和明军进行了几年的拉锯战。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去世,叛乱才平息。

由于叛乱严重,明朝四次派张辅去越南。每次张辅去,没过多久叛军就被消灭了,越南人民也听话了。在越南人眼中,张辅是他们的克星。在先后擒杀了四个帝国主义者(胡王朝的、父子,决定做皇帝后,恨死了他,但是他被吓死了。但让人无语的是,每次张辅平定叛乱,他都会被调回北京,因为朱棣害怕他在越南独立。毕竟,张辅就像越南,的土豪,越南人民和前线部队都听他的。然而,正是因为张辅返回京,越南问题才没有得到解决。越南人没有归化,但变得越来越抗拒。

由于越南人的不断抵抗,明朝在越南的军费直线上升。明朝每年在越南军事上花费100多万两银子,但每年只收7万两税。明朝虽然富裕,却容不下这样的消费。明朝还没有蠢到用闪闪发光的银子填满越南的无底洞。因此,宣宗上台后,权衡利弊后决定从越南撤军。就这样,明朝最终放弃了越南,越南完全独立于中国。如果朱棣没有听信谗言,召回张辅,越南的叛乱可能早就结束了,越南可能已经归化。当初明朝应该把封给,让他像穆家一样守护。如果张辅守卫越南,估计越南已经成为中国的领土

《汉书》在艺术成就方面也有很高的评价。首先,它的行文简练整饬,笔法精密,叙事详赡严密,十分注意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交待,注重材料的取舍,详略得当。其次,作者有意识地进行了刻画描写,如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手法灵活多样,酣畅生动,突出人物性格,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此外,作者常常在平铺直叙中寓含褒贬,而且分寸掌握得相当准确。

然而,《汉书》在史学见解和史学精神方面不如《史记》,对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有失于公正客观,而少有《史记》的批判锋芒。例如,在《汉书》中,班固时代中央集权加强,经学统治严重,加上汉明帝对班固的修史有了直接的干预,因此《汉书》对人物事件的抑扬褒贬常常受到政治和传统的影响,而缺乏《史记》那样的客观和批判精神。

总的来说,《汉书》在文学和史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史学精神方面略有不足。

【五更·读谱】第015话

海南梁氏谱 (二十卷) 编修:梁定业,梁振川 安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