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叶明古屋基本介绍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新叶明古屋基本介绍,第1张

新叶明古屋属于杭州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

明古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距今已有780余年历史,叶氏玉华宗历29代,现有三千人口。据清华大学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陈志华等教授考证,村里现存的15座祠、堂、厅、阁及150余幢明清古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反映了千百年历史文化底蕴。与古建筑群对应的更是保存完好的叶氏宗族家谱,它记载了叶氏宗族的历史沿革及民风古俗,于1999年被批准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

2001年5月1日,位于江南悬空寺大慈岩旁的新叶明古屋正式向游人开放。被誉为露天明清建筑博物馆的新叶明古屋现存明代建筑15幢,清代建筑150多幢,整个布局错落有致,每幢建筑又都有自己不同的格局,制作精致,体现了古代传统的耕读文化的思想及儒家文化中阴阳相生、尊卑有序的思想,是我国乡土文化考察的活化石。这次开放的景点包括抟云塔、是亦居、崇仁堂、有序堂、双美堂、明古屋等。

是东莞一位叶氏宗亲写的文章,园洲的叶氏宗亲看看能不能找点资料。

叶公好龙千年谜团有待破解

正简隐南海贻后代派衍莞邑

摘要: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苏、广西、河南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

源志

东莞叶氏源自河南叶县

叶姓源出主要有三:一是以邑(国)为氏。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人们称叶公子高,子孙遂以邑为姓,称叶氏,叶公被尊奉为叶氏得姓受氏始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叶,原本音摄(shè),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yè)音。

对于沈诸梁先世渊源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1、沈诸梁为楚庄王玄孙,是出自芈姓,为帝颛顼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生二子:诸梁和后藏。后代有人以沈为姓。《世系源流考》有云:“沈尹戌者诸梁之父也。楚昭王十年死于雍噬之役,昭王哀其忠壮,诏封其子诸梁于叶,是曰叶公。”

2、沈诸梁为周文王第十子聃之后,出自姬姓。代表性典籍有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均称: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子字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近来发现收藏于民间的宋元《叶氏家谱书画卷》的《叶氏统宗世谱》前有一段跋:“按叶氏系出姬姓周武王弟曰聃季食采于沈春秋时讳尹戌者为楚司马子讳诸梁字子高楚为叶县尹号曰叶公卒葬县之城南三十里子孙遂改沈为叶氏云。”传世叶氏族谱中大部份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沈尹即沈邑的长官,是一种官职,由朝庭任命,不是世袭。因此沈尹茎、沈尹寿、沈尹射、沈尹赤、沈尹戌、沈尹朱之“沈尹”,并非都姓“沈”。楚国的“沈尹”初见于公元前597年,比沈国灭亡早90年,也就是说,在姬姓沈国没有灭亡之前,就有沈尹。

二是外族改叶姓。东汉时期有一古国,名叶调,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131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被赐以“金印紫绶”,其中留居中国者,多以叶为姓。另,南北朝时期,有个鲜卑王名叶廷,其后有人以叶为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中也有叶氏。清代满州八旗中的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都有改为叶氏的。

三是外姓改叶姓。1、湖北江夏、黄冈一带有一支叶姓是由李姓改叶姓而来。东晋末年(421年),西域西凉国被北凉王蒙逊灭掉,西凉国尹太后携后人李筠一起过着生活,一次在被敌人追杀的过程中,她们跑入深山密林中,吃的是树叶,后来李筠逃到南阳,隐姓埋名过上安稳的日子,为报叶恩,李筠后人改叶姓;2、在闽、粤一带流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氏被南唐吞灭后,王氏子孙为避祸,有的改为叶氏,取意“枝叶漂零之义”;3、在潮汕和台湾一带萧、叶、钟三姓不通婚的习俗流传至今,据萧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人萧洵,字仲川,号启祥,出任潮阳县令,遂定居于潮阳县治之南桥(今城南涂库),洵公儿子昭元公只身回漳州侍祖,途经闽、粤交界之诏安汾水关,不幸生病,幸得店主人叶姓(入赘于钟氏)父女相助。昭元公感念叶公之女无限关心而日久生情,数年后,生三子。洵公途经汾水关寻访儿子下落时得知儿子已去世,洵公虑及叶、钟二家无后,便将三孙儿嗣三姓,携长孙规返潮,衍嗣萧氏。留仲孙真嗣叶氏,季孙植嗣钟氏。经数百年蕃衍,三氏皆成茂族。另外,陕西省榆林市叶家砧叶氏有一支是李自成后裔为逃清兵追杀,改叶姓,如果祠堂神主牌或碑志前面写叶,阴面写李,则是李自成后裔改叶姓这一支。

今志

东莞叶姓户籍人口有91687万人,是全国叶氏聚居最多的市(不包括直辖市)。

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1169004)、浙江(908212)、福建(554304)、江西(416618)、四川(388273)、安徽(371009)、湖北(355056)、江苏(255041)、广西(234483)、河南(188774)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另外有一支是从福建迁潮州揭阳县的叶氏,在明末清初时期转迁东莞黄江长山口,潮汕口音,现有200多人。

姓氏之旅

东莞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叶氏宗祠

东莞现存叶氏宗祠有20多座,1993年6月22日,金桔岭叶氏宗祠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叶氏宗祠在大岭山镇金桔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五月二十九日,取名“诒燕堂”,宗祠门口对联“金枝挺秀,玉叶流芳”。宗祠采用三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由牌坊、头门、正殿、厢房、后殿等建筑组成,长62.8米、宽21米、高6米,面积1318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梁架上有木雕、浮雕。祠堂大门两侧有举人和进士石碑7块(旗杆)。

值得关注的是,宗祠内二进立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红砂岩牌坊,牌坊正面刻有“枢密流芳”四字苍劲有力,左方刻有“同治四年(1865)乙丑季秋立,右方刻有“草露封蔚礽书”,牌坊背面刻有“光前裕后”。据说是叶氏后人纪念南宋丞相叶颙而立的,希望后人承前启后,将叶颙的事迹发扬光大。

叶颙(1100--1167),字子昂,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古濑村)人,登宋绍兴二年(1132年)张九成榜进士第,初任广东南海县主簿、摄尉,历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封南阳郡开国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特赠“少师”,谥“正简”。

入粤始祖叶正简和叶大经

广东叶氏始祖通常认为有两个,一是南海叶正简;二是梅州叶大经。

唐清泰年间(934—936年)江西信丰县叶一琅为朝奉大夫,世居缙云。其六世孙正简公(1107--1195),字子昂,号诚美,为广东南海大圃颜峰村叶氏始祖。妣梁氏、朱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七子:长子芾(元泳,又字元章)、次子蕡(元实)、三子蓁(元成)、四子荂(元荣)、五子藻(元明)、六子葵(元洙)、七子萍(元泗)。衍派东莞、南海、新会台山、鹤山、新宁、花县、恩平、开平、三水、番禺、顺德、增城、从化、龙门、惠州、新安、中山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叶大经,字伯常,号封川,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进士,历官廿余年,廉明清正,宋咸淳度宗赵孟启皇帝时,调升八闽制置使,代钦命行事,德祐二年(1276)丙子,时蒙古之元兵大举侵入江南,文天祥因受元军主帅伯颜扣押,受其耻辱,逃回宋营后心中愤懑,将军队分境内四镇固守抵抗元军,以精锐兵士驻福建益江东,而轻广域,疏入不报制置,大经公愤而成疾,以病上书朝廷自求免官,时兵灾战火遍地,造成大量难民潮逃亡,南北道路阻梗,奏书无法呈上,遂流寓于梅州曾井,一言及国事,便感疼心流涕,表明心志,愿以身殉宋室,宋亡不仕元,自称宋之遗臣,郁郁寡欢而终。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明伦、明道、明理、明德。自大经公定居梅州后,梅州叶氏就迅速繁衍壮大起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现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江西、四川、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叶姓排行

目前,叶姓在中华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9位,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

◆姓氏源流

叶(Yè 叶)姓源出有四:

1、出自芈姓,颛顼后裔叶公之后,以封邑为氏。据《风俗通义》及《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等资料所载,颛顼后人沈诸梁,又称叶公,叶公即成语“叶公好龙”中的叶公,原名沈诸梁,字子高,系春秋时期楚国左司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众,楚惠王时期被任命为楚国北边要邑叶邑的行政长官,因楚县尹通称为“公”,故称“叶公”。叶公在叶邑兴修水利,使当地的生存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乱,身兼要职而不恋权位,激流勇退并归隐终老于叶邑。其后裔以邑为氏,叶邑成为叶氏祖地,叶公成为叶氏始祖。

2、出自叶调国。叶调为古国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叶调国来中国的移民多以叶为姓,传名竹帛。

3、出自中国古姓。中国古姓中的“叶阳氏”、“叶大夫氏”今天已经见不到。按照两字姓、三字姓转为单字姓的规律,叶阳氏、叶大夫氏后来也改为叶氏。

4、出自其他源流和少数民族有叶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日南郡(今越南境内)蛮有以叶为姓者。如春秋时吴国人叶雄即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后裔。

② 满族纳喇氏、叶赫勒氏、德昂族亥氏,台湾土著、彝、蒙、土家、锡伯、保安、回、苗等民族均有叶姓。

得姓始祖:叶子高。上古时代,颛顼的后裔陆终有六子,其中幼子名季连。季连的后裔曾做过周文王的老师,被周成王追封在荆山(今湖北省西部)一带,立国为荆,定都丹阳,后迁都于郢,改国号为楚。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省临泉县)尹,其后人便以沈为氏。戌后任楚国左司马,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深得楚人的敬重。楚昭王十八年(公元前498年),在与吴军打仗时英勇战死,楚昭王遂封他的儿子沈诸梁在叶为尹。沈诸梁承其父志曾平定白公胜的叛乱以复惠王,为楚国立下大功,被封到南阳,赐爵为公,世人尊为叶公。于是其后人便以邑为氏,沈诸梁则被尊为叶姓始祖,因其字号子高,后人也习惯称其为叶子高。

◆迁徙分布

1、叶公去世后,经历战国时代,秦国灭楚之际,其后裔为避免灭族之祸,其中一支或者数支改沈为叶,尊沈诸梁为始祖,辗转迁居于河北河间、陕西雍州、江苏下邳。这就是叶县虽然是叶姓的祖地,而叶姓族人并不多,河南一带的叶姓,多为后来南迁重返故乡留下来的原因。

2、西晋末年,由于各少数民族问鼎中原,流徙到陕西、河北的叶姓后裔一部分向南迁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时形成了以“南阳叶氏”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时期是叶姓迁徙最频繁时期,这次因支系较多,迁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乱的,有在宋朝为官随宋室南渡的,其中从河南叶县迁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对叶姓以后的流徙有很大的影响。宋末迁往福建的叶昂、叶洙、叶霆成为安柄、佛岭、莲溪叶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叶姓,此时也大量迁居浙江括州、宁波一带。唐宋时期,也是叶姓名人辈出的时期,叶姓成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际,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兴起,沿海一带的有志之士,纷纷到海外发展,其中就有叶姓名流。明朝过海去台湾的人为数不少,到清代去台湾的开创基业的更多。可以说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的叶姓客家人,没有那个分支不 出海发展,现居港、澳、台各地的叶氏都是其后裔。叶姓在台湾人口有20余万,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叶氏后裔开始发展到南洋诸国,特别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美、加、澳、日等国也出现了叶姓的贤达与精英。旅居马来西亚的叶亚来,其后裔在马来群岛成为大族。

目前,叶姓经历了数千年的繁衍,此时已是足迹遍天下了。尤以福建、台湾、广东、江苏、江西等地人数最多,分布最密集。海外则依然以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最多,叶姓华人,已经遍布全球很多地方。叶姓在当今中华百家大姓中排行第四十九位,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一。

◆历史名人

叶 适:温州永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官至礼部侍郎,著有《习学记言》、《水心先生文集》等。

叶 欣:上海松江人,清代著名画家,为“金陵八家”之一。

叶 燮: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清代文学家,长于诗论,著有《原诗》等书。

叶 紫:湖南益阳人,现代小说家。作品有《丰收》、《山村一夜》和《星》等。

叶 挺:广东省惠阳人,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领导过“八一”南昌起义,参加过广州起义。后任新四军军长,因飞机失事而遇难身亡。

叶仁遇:宋代著名画家,所绘题材多取自江南市肆风俗田家景物。叶梦得:宋代吴县人,著名文学家,官至户部尚书,著有《石林春秋传》、《石林居士建康集》、《石林词》、《石林诗话》等书。

叶向高:今福建省福清人,明代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等职,光宗时出任宰相,为官忠勤耿直,著有《说类》一书。叶宪祖:今浙江余姚人,明代戏曲家。作品有七种传奇,二十四种杂剧。

叶子奇:龙泉(今属浙江省)人,明代学者,著有《草木子》四卷。

叶绍袁:吴江(今属江苏省)人,明代文学家,著作有《叶天廖四种》等。

叶芸来:广西人,太平天国将领,在据守安庆与湘军奋战中,不幸城失人亡。

叶恭绰: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初任湖北农业学堂及方言学堂教习。曾拥护袁世凯称帝,后在国民党中任职,著有《遐庵江稿》、交通救国论》等书。

叶楚伧:今江苏吴县人,早年入同盟会,参与创办《国民日报》,后成为国民党要员,任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国民党政府立法院副院长等职。

叶圣陶:江苏苏州市人,著名的作家、教育家。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出版社兼总编辑等职。

叶剑英:广东省梅县人,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元帅之一。早年任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后参加北伐战争、领导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郡望堂号

1、郡望

2、堂号

南阳堂:叶姓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古属南阳郡,叶姓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

崇信堂:宋朝时有翰林学士叶梦得,在朝廷南渡的时候,任江东安抚使,领兵分据江津,使金兵不得渡江。朝廷升他为观文殿学士,调他担任福建安抚使。他打败金兵50多次,官至崇信军节度使。

此外,叶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敦睦堂”、“点易堂”、“续古堂”、“继美堂”、“百忍堂”、“天叙堂”、“永思堂”、“享裕堂”、“天秩堂”、“青枝堂”、“济美堂”、“崇本堂”、“双留堂”、“国望堂”、“序秩堂”等。

◆宗族特点

1、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颛顼为其传说祖先。

2、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

3、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叶姓宗祠通用对联

〖叶姓宗祠门楣题辞〗

楚君遗风

“楚君遗风”源自受姓始祖诸梁公,字子高,官至楚令君(当时最高行政长官),屡建殊勋,名闻列国,楚惠王赞其“大有功于楚”、“楚尹遗风”即颂其伟绩风范。

〖叶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书成海录;

赋就云官。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崇安人叶廷珪,字嗣宗,政和年间进士,官德兴知县、太常寺丞,后因与秦桧不和,以左朝议大夫任泉州知州。喜爱读书,到处借阅异书,选择那些能用的内容抄录下来,命名为《海录碎事》。下联典指宋代长洲人叶清臣,字道卿,好学而善作文,天圣年间入试时,作《云瑞纪官赋》,名列第二。历官两浙转运副使、翰林学士、权三司使等。

水心司业;

法善追魂。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叶适,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永嘉人,永嘉学派的代表。淳熙年间进士,历官太学正、司业、博士、宝文阁待制、吏部侍郎。晚年闭门著述,自成一家,在哲学、史学、文学及政论等方面都有贡献。著作有《水心文集》等。下联典指唐代括苍人叶法善,字道元,世代为道士,高宗时被召入京,又历中宗朝,睿宗时拜鸿胪卿,封越国公。他曾求刺史李邕为其祖父作碑文,文成又求书写,李邕不答应。相传一天夜里,李邕在梦中又见他求书,便高高兴兴地为他写好,人称“追魂碑”。

二孤得偶;

双溺全忠。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叶杲卿于桂州执法,武化令夫妇俱死,遗二女,叶杲卿怜其孤,娶为二子妇。下联典指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兵部主事叶汝璜与妻王氏赴水同死。

石榴应兆;

累叶传芳。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叶祖洽熙宁初与同郡上官均分别中第一、二名进士,应“郡庠石榴,先结双实”之言。下联典指北宋·叶致远为直学士,王安石赠诗中有“冠盖传累叶”之句。

清平似水;

介节如山。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叶直,字古愚,浙江石门人,为官清而平,善画山水。叶祖洽,字敦礼北宋邵武人,熙宁年间状元,历官校书郎、礼部郎中、左司郎中、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侍郎、洪州知州等。相传他进士时,府学中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两个果,人们都以为是祥兆。发榜时,果然叶祖洽第一,同郡的上官均第二。下联典指南宋·叶顒,字子昂,仙游人,绍兴年间进士,历任知州、尚书郎、右司谏、吏部侍郎、尚书,官至参知政事(宰相)。他为人清介,磊落直率,为官清廉,生活俭朴。

南阳望族;

东粤名家。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粤东地区(潮汕、梅州地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见上题头《四、郡望堂号》介绍)

〖叶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冠裳累叶第;

科甲榴花香。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上联典指北宋·叶涛,字致远,宋代处州龙泉人,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乙科,后以龙图阁侍制提举崇禧观,任直学士时王荆公赠诗中有“盖传累叶”之句。下联典指北宋·叶祖洽,邵武人,熙宁初年公元1068-1077年登进士,时郡庠(学府)一石榴树未到时令,先结二实,人谓吉祥。榜发祖洽为第一,同郡上官均列第二,遂应“郡庠石榴,先结二实”之兆。

东鲁家风远;

南阳世泽长。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氏宗祠“南阳堂”堂联。

月光生碧海;

素色满瑶池。

——唐·叶季良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贞元进士、诗人叶季良《赋得月照冰池》诗联句。

事为名教用;

理以精神通。

——清·叶东卿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金石家叶东卿书赠联。

〖叶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建阳状元府第;

水心博士人家。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状元叶齐,字思可,建阳人。下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1150-1223),字正刚,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淳熙进士,召为太学正,迁博士。官至宝文阁待制,兼江淮制置使。在哲学上有唯物主义倾向,是南宋“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其著述自成一家,学者称水心先生。

〖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家藏万卷云樵录;

绵绮四时畅春园。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校勘家叶云樵。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叶洮,有《畅春园》等传世。

水心文集中原论;

金石小笺半茧园。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著有《水心文集》。下联典指清代诗人叶奕苞,隐居不仕,建“半茧园”,著有《金石小笺》等。

石林派衍家声远;

武水澜回气象新。

——佚名撰安徽省黟县南屏村叶氏宗祠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毛泽东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毛泽东赠叶剑英联。

立志不随流俗转;

留心学到古人难。

——叶恭绰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著名书法家叶恭绰自题联。

万户人烟团曙色;

千林鸟鹊变春声。

——叶仲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仲英撰题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舞随柳絮诗吟雪;

弹到梅花月满琴。

——叶仲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仲英书联。见《中国对联大辞典》。

浣花旧事谁能继;

桃花新诗手自题。

——明·叶方蔼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明末进士叶方蔼书赠联。

老夫喜作黄昏颂;

满目青山夕照明。

——叶剑英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叶剑英《八十书怀》诗句联。

观钓颇逾垂钓趣;

种花何问看花谁。

——叶撰叶圣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现代教育家、作家叶圣陶自题联。

〖叶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婺邑肇家声,芹香桂馥;

潜山绵世泽,水远山高。

——叶剑波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庐江县玉皇庙叶氏宗祠联。联中“婺邑”,即指婺源、潜川,均为地名。“芹香桂馥”,比喻多才学之士与科举得中者。

介节如山,显冠裳于累叶;

清平似水,兆科甲于榴花。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著述成一家,共仰泰山北斗;

生死无二志,足征赤胆忠心。

——佚名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叶适事典。下联典指宋代咸淳中参知政事叶梦鼎的事典。

乐叙先人之业绩,山水齐颂;

群伦后代庆兴隆,天地和鸣。

——佚名撰安徽省祁门县箬坑乡马山村(旧称石林村)叶氏宗祠联

支派启五房,丕显丕象共仰,光前裕后;

大宗开四世,教忠教孝同祈,辅国兴家。

——江绶珊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肇庆地区叶氏宗祠联。联语写出了这一支叶氏的发展、繁衍过程。

受姓始南阳,溯瓜瓞之绵长,继往开来,屈指二千余载;

宦游违北皖,望松楸而怅惘,封丘表墓,关怀四十三年。

——叶法撰叶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安庆地区叶氏宗祠联。上联典出叶氏的起源、郡望及悠久的历史。下联典指本支叶氏的情况及作者的感想。

◆附录一:

明朝宰相叶向高与陈达公交谊颇厚。陈达公是闽县大乡人,曾任山西巡抚和雁门三关拐督等职。有一回,叶向高回老家福清省亲,途中顺便去拜访已告老还乡的陈达公。陈达公见好友来,忙备酒款待。席间,陈达公以招待不周,语带歉意地说了句: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叶向高略为沉思,应了句:

客官寓宦宅,富室宽容。

遂成一奇对。宠宰相,指叶向高。此对联共用18个宝盖头部首的字,令人称奇。而且含意贴切,对仗工整,殊为—不易。后人曾将这副奇联刻在大义祠堂内。

另有一版本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路过福州,留宿新科状元翁正春家中,翁即兴出对曰: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联中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和道: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次日翁送叶上路,经过池塘时,叶说:翁公昨夜讲穷窗寂寞,我看未必。你看:

七鸭浮塘,数数数:三双一只;

翁正春不意被将了一军,寻视池塘,眉头一皱,当即应道:

尺鱼跃水,量量量:九寸十分。

说完,二人相视大笑。

◆附录二: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源于汉代刘向的《新序·杂事》。

《新序·杂事》里记载道:“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春秋战国时,有个叫沈诸梁的人,字子高。因为楚王把叶地封给了他的父亲,后来他继承了父亲的封地,所以人们称他叶公子高。他非常喜欢龙。天上的龙神听说叶公如此喜欢它,就打算前去拜访叶公。有一天,乌云满天,不一会儿,雷声大作,原来是龙神从天而降,前来拜访叶公。当它的头刚凑近叶公住房的窗子时,尾巴已经甩到了正厅。叶公见了真龙后,吓得面色如土,拔腿就跑。由此可见,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喜欢空谈而不敢面对实际。有时也指名义上爱好某一事物实际上并非的如此。

〖死后佳〗

南宋名臣叶衡,为汤邦彦所谮罢相谪居彬州。一天,叶衡染病在家,亲朋旧友都来看望。叶衡问众人道:“我恐怕活不长了,但不知道死后舒服不舒服?”一位书生说:“死后很舒服。”叶衡惊奇地问道:“你怎么知道死后很舒服?”

书生说:“假若死后不佳,死亡的人们就全都逃回来了。然而自古至今,死去的人还从来没有返回的呢。因此,我知其死后

很舒服。”

满座之人都被他的幽默逗笑了。

——明·浮白斋主人《雅谑》

〖叶圣陶与酒〗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一生爱酒嗜酒,先生酒量很大,很少有人见他醉过,但他有过两次醉酒,一次是1946年朱德总司令的60大寿,叶圣陶应邀赴宴,“酒逢知己千杯少”当时十分高兴,酒醉难以自持,被工作人员护送回家!一次是抗战期间应邀与英国教授雷纳先生较量酒量,两人“酒封对手”,一直对酌到太阳西下,最后雷纳先喝醉了,而叶圣陶却能自己走回家,当然醉倒在家里!

◆相关网站

·百度贴吧·叶吧:

·叶姓QQ群:285226637、19392185

·更多内容请参见:

2009年3月21日上午,浙江更楼街道后塘村举行叶氏定居建德1100周年暨祭祖祭谱活动。更楼街道后塘村是建德市姓叶的一个大村之一。1000多年来已繁衍生息37代子孙。他们勤劳创业、耕读治家的传统代代相传。如今的后塘村在叶氏后人的努力下,洋楼矗立成群,家家衣食丰足,踏进了社会主义小康村。

1、南雄珠玑巷刘氏族谱辈分2、七绝·珠玑巷寻根(外四首3、珠玑巷的历史南雄珠玑巷刘氏族谱辈分

南雄珠玑巷刘氏族谱辈分历史来源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称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七绝·珠玑巷寻根(外四首

古体诗

南雄珠玑巷,异姓一家亲。

情系同根地,海外传乡音。

七绝(新韵

珠玑古巷呈风采,广府儿孙诉曩怀。

圣地寻根百家庙,千年榕树盼亲来。

七绝

珠玑古巷认根源,百姓宗祠佑子孙。

人杰兴昌风水好,雄图四海岭南魂。

注:百姓宗祠,指百家姓的祖庙、祠堂。

七绝

妃塔古街沙水湖,清风拂水映榕柳。

灰墙青瓦百家祠,历尽沧桑永不朽。

七绝

珠玑古巷万年昌,辈出英豪名远扬。

才子佳人天地配,儿孙后代状元郎。

珠玑巷的历史

zhujixiang/

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

又见珠玑巷,又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

珠玑巷,好大一棵树,海内外千百万苗裔是她多情的绿叶;珠玑巷,好醇一杯酒,在无数后裔心中窖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珠玑巷,好长一首歌,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

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

你看吧,你看吧!就算在天涯海角,就算在茫茫旅途,多少华夏子孙还在回望

古巷的沧桑

[编辑本段]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

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史料记载

[编辑本段]

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

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

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

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

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

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

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沙水塘”等旧址。

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

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

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

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

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

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南迁氏族发祥地

[编辑本段]

相传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

《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

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

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

分布情况如下:

南海23姓38族。

陈氏:河清、九江、鹤园;黄氏:平地,夏氏:麦村、冲霞北乡海口;冼氏:大朗、罗格,大桐、简村;欧氏:金瓯松塘;钟氏:大沥龙腹;杜氏:西樵大果;麦氏:西隆堡大效乡;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银塘;李氏:绿潭、石江;张氏:大涡;邵氏:邵边,孔氏:罗格;梁氏:澜石、海舟、石□(石+肯,姚氏:□(虫+雷冈;朱氏:九江;关氏:九江;庞氏:弼塘;简氏:盐步、湖涌、黎涌、云路、白沙、横江;陆氏:上淇、恒顺;黎氏:黎边;程氏:大同。

番禺9姓15族。

李氏:沙湾、鹭冈;简氏:韦涌、车陂、屏山、都那,小洲;黎氏:礼园;屈氏:沙亭;洗氏:鹿步;韩氏:市桥;谢氏:市桥、大田村;麦氏:番禺;曾氏:小龙宁仁乡。

顺德17姓19族。

欧氏:陈村;陈氏:马齐、大良;李氏:逢简;冯氏:古楼;潘氏:古楼;陆氏:石涌、龙江;黎氏:桃源;苏氏:碧江;卢氏:大良;罗氏:大良;何氏:马宁;梅氏:龙山;温氏:龙山;黄氏:龙江;简氏:龙江;张氏:龙江;邓氏:甘竹。

新会20姓32族。

李氏:河塘、七堡、务前、泷水、连塘、竹坑、冲澄、鹿洞;区氏:瑶溪;陈氏:凌村、石头、恩州;冯氏:大口;容氏:河塘;谭氏:天河;朱氏:水尾;陆氏:冈州、中乐;简氏:鸾台;麦氏:新会;吕氏:丹灶、江门范罗冈;黎氏:城南新魁_;马氏:河塘张士园;宋氏:苹冈;容氏:潮居里容村;唐氏:白石;梁氏:小冈;还有吴氏、刘氏、周氏、叶氏。

中山36姓,54族。

张氏:南屏;刘氏:潭井、鸦冈、隆都、小榄;林氏:平岚、大车;陈氏:大都、麻子、冈背、莆山、水塘头、婆石村、窈窕;严氏:濠涌;简氏:南塘;梁氏:坎下、张溪、小榄、四都梁村;韩氏:古坝;阮氏:赤坎、众角;魏氏:海州;曹氏:南村;缪氏:永原;杨氏:北山、良都;吴氏:山场、小榄;何氏:小榄;李氏:麻洲、小榄;蓝氏:麻洲;余氏:隆都;侯氏:龙头环;唐氏:唐家湾;高氏:过塘;任氏:过塘;麦氏:小榄;郭氏:鸦冈、良都;鲍氏:山场;孙氏:小榄;甘氏:小榄;罗氏:小榄;石氏:小榄;肖氏:大涌南文;曾氏:涌边;蔡氏:永厚;钟氏:淇澳;朱氏:小榄;邓、杜氏:小榄。

东莞22姓,26族。

张氏:栅口;袁氏:茶园;何氏:赤冈、大汾;黎氏:茶窖;刘氏:长表;丁氏:文顺;肖氏:古梅;麦氏:靖康;李氏:茶山、白马;封氏:东莞;祁氏:梨川;陈氏:燕川;房氏:篁村;翟氏:南街;邓氏:石排福隆围;利氏:桥沥;罗氏:中堂、英村;谭氏:大宁;卫氏:茶园;钟氏:茶山;蔡氏:沙头;梁氏:小亨、板石。

高要28姓63族。

仇氏:王臣;方氏:文明堡;帅氏:砚东;利氏:良江甲编墨坊;涂氏:耕沙;王氏:朱紫印;岑氏:白诸龙潭村;金氏:银江都金屋;俞氏:外迳;吕氏:云料;夏氏:宋隆;文氏:下窝;李氏:富佛、银江、陈村、贝水新村、南岸、蔗村、院主、塘冈、罗秀,牌楼村、砚洲东股、横村、砚东、腰冈、围边、榄塘、塘基头、横石、长旗、牛围;石氏:横槎、钱宁;甘氏:温贯;江氏:蓝村;胡氏:禄村;林氏:杜村;周氏:蓝塘、东冈;伍氏:榄冈、上围、高第、平布;朱氏:湖坑、罗客;何氏:桃溪、茅冈、渡头、西岸、勒竹园、何田、仙洞、庆云社、孝友;吴氏:竹洲、沙浦、茶冈;余氏:东坑口;杜氏:隔布;邵氏:永宁;唐氏:温贯、冈边;徐氏;大基头。

台山10姓,11族。

陈氏;冲泮春场;李氏:_口上冲水楼、横塘;肖氏:肖村;甄氏:海宴;容氏:寨门;樊氏:白石村;冯氏:南头;袁氏:独冈;赵氏:海宴;徐氏:大担。

开平16姓,20族。

张氏:张桥、沙坝;梁氏:北潭、长沙;陈氏:碧潭、魁冈;苏氏:棠红;劳氏:长沙塘;司徒氏:_堤;谢氏:潭边园;黄氏:北炎水背;杨氏:独冈、塘浪;罗氏:良溪;吴氏:楼冈;胡氏:长沙洲;简氏:钱冈;邱氏:勒竹村;李氏:冲澄;邝氏:泮村。

此外,还有恩平圣堂的梁族、司徒族,广宁江谷的洗族,清远_江的朱族,宝安的何、黄、陈族,阳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刘族,香港新界乐挂角山的邓族。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

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小小珠玑巷怎能容纳那么多族姓呢从族谱记载中可以看出,自珠玑巷南迁的族姓,大体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世居珠玑巷的;一种是在动乱年间由中原陆续南迁定居珠玑巷的。

有的族定居时间长些,有的短些。

几百年间,中原南迁民族,以珠玑巷为立足点,一批批自北迁来,又一批批南徙而去。

如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述其祖为汉寿亭侯后裔“宋咸淳元年自解州徙居保昌郡珠玑里,阅七年,始祖谭贞偕弟俊奉南雄公骸骨徙南海九江。

”又如简氏胡涌房谱述“远祖朝进宋理宗时宦游岭外,遂居南雄珠玑巷,迨宋度宗时迁南海紫洞。

”从理宗到度宗相隔也只有40多年。

象这些族姓,他们旅居珠玑巷时间并不长,为什么他们却以珠玑巷为桑梓乡其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多是在北宋末或南宋末,自战乱不堪的中原迁徙而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到了甫雄珠玑巷之后,才得以休养生息,重振家业,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珠玑巷看作是先辈重新创业的发祥地,看作自己的桑梓而特别留恋。

二是他们来自中原各地,本无亲族关系,南迁后,都以旅居的珠玑巷为故乡,这样就可以建立乡亲关系,联络感情,加强团结互助,以利于在客地创家立业。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有的是为避天灾兵祸,有的是为找寻更好的生活基地。

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是一批开拓者,在动乱中迁徙,经过艰苦跋涉的磨炼,有顽强的创业精神;同时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

他们也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巨家旺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达,产生了一批知名的历史人物。

如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

还有许多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远涉重洋,成了海外华侨,为开发海外诸国也作出了应有贡献。

珠玑巷确实不愧为珠江三角洲人民以及广大华侨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乡。

叶姓汉族支源仅有一支。泰兴叶姓继承祖先美德,以“敦睦”、“百忍”、“永思”、“崇本”、“培德”等为其堂号,训示子孙。叶姓族人中不乏宰相、画家、文学家之名流。

字行辈份排序井然,字韵深远。如叶成忠所修《叶氏宗谱》,内有浙江叶姓一支字行为:“茂盛宗世万,嗣继启志成”。叶秋庭所修《叶氏家谱》,内有江苏叶姓一支字行为:“硕德缅先哲,宏谟发远枝,祯祥开南国,传烈绍西岐,孝悌绳其祖。”

新叶明古屋基本介绍

新叶明古屋属于杭州人文景观的著名旅游去。明古屋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距今已有780余年历史,叶氏玉华宗历29代,现有三千人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