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的后代迁徙分布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姜子牙的后代迁徙分布图,第1张

据族谱记载,姜子牙后裔的繁衍、兴衰、居住地迁徙情况大体分三个时期:

1有国时期

姜子牙封于齐后,姜氏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太公死后,其子姜亻及立,号丁公。丁公死,其子姜得立,号乙公。以下癸公慈母、哀公不辰、胡公静、献公山、武公寿、厉公无忌、文公赤、成公脱、庄公购、僖公禄父、襄公诸儿、桓公小白。桓公时期,姜氏达到其鼎盛时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桓公之后,齐室内乱不已,国势日趋衰弱。而后田氏势力兴起。至18世简公时,田常杀君、专国权。齐康公姜贷是姜齐最后一个国君, 19年被田常曾孙田和逼迁于海上,食一邑,姜氏遂失其国。26年姜贷死,奉邑皆归田氏。在这600多年内,姜氏经过了由兴到衰的变化。族谱关于这段时期的记载与《史记〈齐太公世家〉》基本相同,有所区别的是族谱更为简略,且个别文字有别,如“僖公”,《史记》为“厘公”,但其世系却十分清楚,当为有史可据。

2在淮时期

根据司马迁《史记》记载,田氏篡齐之后,移康公贷于海上,七年后,姜贷死,无后而绝祀。然而据

姜氏后人所藏的旧谱记载,姜氏并无绝后。姜贷尚有姜诚、姜雍二弟。为避田氏祸乱,诚、雍二人隐迹讳名,南逃于淮郡,即现在江苏淮安,开始了姜氏家族在淮的繁衍阶段。据谱所记: 姜诚生三子,但

名字都不能记载,后代都生活于淮。其中有一支迁居单县(山东省)。姜雍生一子,名思聪,列21代。

思聪生姜刚、姜毅、姜木、姜讷四子,为22代。23代有存仁、存义、存礼、存智四子。……这样一直延续到74代,时间跨战国到明初的最长时期,约1700余年。其间历经多次兴衰荣辱,姜氏子孙多

有磨难。如: 29代姜洞、姜瀚、姜汩、姜湘四支,汉初人。姜洞举贤良。汩生九子,其六子性刚烈,杀

令长,招至整个家族累及被杀,有少数子弟逃匿,后代不能记载。只有姜湘之子名承嗣因出家为僧

得以免祸。后承嗣反俗,乃以继世。因避难,姜氏曾有一支迁居丰县(江苏) ,至今该县仍有季庄、范

庄姜姓村民存有太公家谱。汉代以后,姜氏多有为官者,如汉时有虎贲中郎将、仆射,晋时有国子祭

酒、浚仪令,五代时有山阴县令、车骑将军,唐时有定远将军,杭州太守、长沙令、道州刺使等。谱皆有记。其后代多在淮居住。

3寿张时期

明初洪武年间,姜氏75代人茂周(行七)因“军户苦累”逃出淮郡,同原配许氏“北至兖州府张秋镇西南三里许”居住,后世称此地为姜家营。张秋镇系运河边的一个古镇,现属山东阳谷县,清代时属寿张县治。寿张在春秋时,为寿良,东汉时改寿张。乾隆十年,姜氏族人续谱,因名《寿良姜氏族谱》。《谱》尊茂周为始迁祖。茂周子孙在姜家营共传五世,并有坟茔、墓碑可考。这些坟茔、墓碑一直至1958年时还有保存,姜氏迁居和传世情况尽书于碑上。明朝末年,国势惭乱,姜氏各辈相继迁离姜家营,散居在周围各县40多个村庄。其中以姜庄命名的就有8个,如“北姜庄”、“南姜庄”、“姜家庄”、“东姜庄”、“西姜庄”、“后姜庄”之类。这些村庄多系明末姜姓人口迁居此地而建。至今已传到22世,中经明清、民国,时间计600多年。由于行政区划变动,目前这些姜姓所在村庄分别属于河

南省台前县(原山东省寿张县)、山东省梁山县、东平县、阳谷县,总人口约计12000多人。如台前县姜庄,是姜姓人口最集中的村子,全村180多户,人口900多。其中除2户异姓外,全部是姜姓。全

村从村干部到部分村民,都保存有姜氏族谱,以姜太公后裔子孙自重。

详情参见姜传岗先生的《齐太公姜子牙后代与《姜氏族谱》》,百度文库即可找到。

  姜尚(前1128—前1015),本名吕尚,姜姓,字子牙,一名望,尊称太公望,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后人多称其为 、姜太公,汉族(华夏族)姜太公为炎帝神农氏54世孙,伯夷36世孙。>  尧舜时期,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子孙从其姓,吕尚乃伯夷后人,姜为尚之族姓。 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 年轻的时候做过屠夫,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穷,他时刻都在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施展才华。虽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年过六十,满头白发,阅历过人,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来遇到文王,辅周灭商,成就一代伟业。>  姜太公是齐国的创建者之一,周文王图商、武王克殷的主谋、周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齐文化的奠基者,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政治家,是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认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他一生经历了商武乙、文丁、帝乙,帝纣和周武王、成王、康王等七代王朝,服务了包括殷帝乙、纣王和周文王在内的五位帝君。可以说,不但在中国历史上,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他育有13子:丁、壬、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  姜太公著有《六韬》一书,《六韬》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问的形式写作,其书包括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六个部分,共六十篇。他高屋建瓴,从全局出发,将政治与军事、治国与理军紧密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加以论述,为历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所推重,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姜姓 姜姓源流

  jiāng 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迁徙分布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虞、夏之际,炎帝裔孙、四岳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建立吕国,复赐以祖姓姜,以接续炎帝的香火。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掌四岳有功,子孙从封姓。”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姜太公姜子牙,因他治四岳有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姜仲海、姜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氏中居于第60位。

  姜姓郡望

  姜姓在长期的发展繁衍过程中,形成的郡望有:

  1、天水郡:西汉置郡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上圭阝(今甘肃省天水市);

  2、广汉郡:西汉治所在乘乡(今四川金堂东),东汉移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

  3、河南郡 :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 堂号:姜姓以“天水”、“龙泰”、“稼穑”、“渭滨”、“敬睦”、“云磬”、“森阳”等为其堂号。�

  4、渭川郡:姜子牙的后裔,分布未详。

  姜姓堂号

  中华姜氏堂号大汇集

  来源:姜家五千年--中华姜姓家谱网 wwwjiang5000com wwwjiang5000com/bbs姜氏论坛

  这是本人多年来收集的姜氏堂号:(目前已知堂号有56个,以下未尽录入)

  堂 号 分布地

  天水堂:湘阴姜氏始祖:[后周]姜松年; 先祖:姜应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后裔、广东、香港、台湾等地姜姓

  稼樯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苏沭阳、福建。山东盐城姜姓始迁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诏自姑苏迁徙、合肥姜氏始迁祖永贵,明洪武初自句容迁合肥东乡浮槎山。

  渭滨堂: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为汉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传世,大被流芳。

  敬义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兴禄、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阳新、大冶、武汉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义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为孝友堂分支,为孝友堂分支,湖北华荣郭店姜姓

  表海堂: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汉黄陂姜家湾2500人,江苏赣榆县石桥镇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狮市姜厝姜姓,目前135户,男丁300余人。

  敬睦堂:

  敬胜堂:浙江馀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荫堂:湖南宁乡

  森阳堂:

  龙泰堂:

  云磬堂:湖南长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宁乡始迁祖:[后唐]姜德厚

  瀚静堂: 河北 始迁祖浩,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庆地区和湖北黄梅地区

  宝璜堂:湖北湖北汉阳、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县姚江姜氏、鄞东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东青林姜氏

  经草堂:东禅来经草堂,浙江黄岩,黄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馀庆堂:(余庆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苏丹阳滕村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东莱阳姜氏

  孰乐堂:湖南宁乡

  敦伦堂:湖南邵回

  瀚静堂:始迁祖:[清]姜浩 清道光间自河北盐山县姜家庄迁天津大沽口

  致远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敦典堂):浙江金华姜氏

  贻安堂:凰林姜氏

  聚仪堂:浙江省龙泉市城北乡,字辈“洪、昌、乾”

  东海堂:山东

  仁德堂 : 山东烟台福山肖家沟,始迁祖姜苛

  忠仪堂:山东

  贵三堂:清朝年间,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带领姜贵春、姜贵林、姜贵芝,在辽宁庄河县鼓山沟,开办的以抬钱生意为主。后因枪支官司和经营不善而关闭。

  善庆堂(善庆堂) 开阳姜氏

  获胜堂(获胜堂)

  养拙堂 山东峄县姜氏 始祖姜垒于清乾隆年间由滕县迁入 700人 (现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集镇,堂号系清咸丰帝所赐)

  璜瑛堂 湖北枣阳, 明代从江西迁移到枣阳

  峝支堂:山东海阳,始迁祖:[元]姜朝阳,字桐臣,元时自海阳猪湾村迁居同邑槐树底。

  寿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迁祖:[宋]姜屿;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飞熊堂:先祖:姜东道; 先祖:姜东述; 先祖:姜东遐

  叙伦堂:浙江兰溪泽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乐颜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时,其子真九[明]、先三[明],迁居当涂洪山,真九之子后归南昌,先三子孙落籍当涂,清初,其后裔再徙泰兴

  追远堂:江苏武进西林姜氏始迁祖宗扬,谱称明永乐初自濑水(或云云阳)迁武进西林

  鲁文盛堂:湖南岳阳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迁祖十三世孙时升,宋嘉定间由江西分宁县陂山迁巴陵一都梅田。

  姜姓辈分

  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

  《唐姜公辅主修姜氏统总谱合大成派系50世》

  世运承先泽 光华继后如

  家国文明远 廷贤任尔思

  一邦登政仕 永绍吉人图

  三伯从公久 天壁可为谟

  子能辉前志 兆泰俊良储

  井泉庄姜氏为接“储”字辈下延

  储文茂胜永 大守志兴启

  贤能道仲时 金常必正家(之)

  姜姓合大成统一字派如下:

  孝友本厚 俊秀芬香

  前传衍庆 勋烈降昌

  肇基建业 丹书训详

  英才左汉 忠信相唐

  封侯赐爵 祖武留芳

  姜姓特殊的字辈:

  1、循环用字字辈

  2、按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偏旁部首的字派来进行循环

  据说姜氏始祖就是炎帝,姜子牙是炎帝的后代。

  也有说苗族子孙是炎帝的后代。也有说是蚩尤的后代。

    三皇本纪有记载,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

       可让一个唐朝的人来记载神农氏的后代都有哪些想想也是不太靠谱,我觉得他多半也是根据传说作为模本的,炎帝和黄帝毕竟是远古部落的人物,相关的文字记载也很少,传说倒是有不少,只是传说毕竟是传说,真心不太可靠。

       而且炎帝的直系后代似乎只有姜姓一族,相比起来黄帝可是兴旺了。

        

有人说:“天下姓氏,除却蛮夷,全出自姬,姜二姓,其中又属姬姓所衍居多,阁下如此发问,则题目大矣!”

其实这话不够全面!

准确说说,姜子牙后裔(许、高、易、骆、聂,旗、卢等等)起源于炎帝、姬姓后裔(张、王、杨、邵、周等)起源于黄帝!哈哈,我是黄帝后裔,你是炎帝后裔!

可参考以下及:

这就是姓氏起源: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滕州市。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城。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公爵。妫姓源于姬姓,系颛顼后裔,传至子孙帝舜娶帝尧二女娥皇,女英,女英生子商均。商均后代妫满娶周武王长女太姬,太姬生陈申公,陈相公。陈系武王元女太姬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杨国---杨姓,侯爵。系黄帝后裔,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邑 (山西翼城 )。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姓。

最关键的是封好地盘后,他们就改姓了,一般以自己的封地为姓、

而姬、姜无疑是大多数姓氏的祖先,其中姬为黄帝嫡系后裔,姜则是炎帝后裔,其他非姬非姜后裔起源就较为混了

吕姓就是姜子牙最纯正的后代,齐国是姜子牙的封地,齐国的统治者一直是姜姓的,直到后来“田氏代齐”后,齐国变成田姓齐国。

《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姜子牙的后代在各个朝代都有被分封,例如高姓是分封在高邑,崔姓分封在崔邑等等。

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也称吕尚.汉族,生于公元前1156,死于公元前1017年,寿至139岁,先后辅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齐国始祖而称“太公望”,俗称姜太公。东海海滨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为“太师”(武官名),被尊为“师尚父”,辅佐文王,与谋“翦商”。

扩展资料:

1、姜尚的先世为贵族,故为吕氏,名吕尚。 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时已沦为贫民。为维持生计,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2、姜子牙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居东海之滨”;《吕氏春秋·首时》也说,“太公望,东夷之士也”;《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他是“东海上人”。

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参考资料:

-姜子牙

  姜姓,是源自远古时期炎帝的姓。

  据史书记载,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因炎帝的出生地而得姓,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说文解字》曰:“神农居姜水,因以为氏。” 传说中的炎帝,即神农氏,相传为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三皇”之一。因炎帝生于姜水(今山西岐山县),故以姜为氏。因此,炎帝的出生地,也就是姜氏的发源地。

  后来在历史的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炎帝的许多子孙已变易为其他姓氏。炎帝子孙因辅佐禹治水有功,在虞、夏之际,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或封于申。

  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尚。史书记载说:“吕尚,姓姜名牙。”吕尚,既为神农氏的后裔(又名姜太公、姜子牙),因其先祖尝为四岳,辅佐大禹治水有大功,被封于吕,故从封姓改叫吕尚。其子孙世袭齐国国君,历29世。后来齐国在战国时被田和所灭,齐国变为田氏政权,其子孙后代分居各地,多以姜为姓。这样,分迁到各地的姜姓不断繁衍发展,到了汉代已发展成为一大望族。

  据史书记载,早在春秋时期,西戎也有以姜为姓的,故称姜戎,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后逐渐东迁,约于公元前638年由其首领迁至晋南,属于晋国。居住在今山东、河南省境内的姜氏,在西汉以前已发展成为关东(今河南灵宝县函谷关以东地区)大族。到西汉初,为充实关中人口,姜氏从关东迁徙至关中,此后世居天水(今属甘肃),故族人便以“天水”为郡号。到了汉代,姜氏已有徙居到今江苏、四川者。但是,直到唐朝,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等地方及广东琼山。到了明、清时期,姜氏有的居住到今山西、陕西、湖南、贵州、湖北等地。据姜氏族谱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位姜世良迁至福建漳州龙溪县红豆村,并在此发迹。其后代子孙繁衍,又有分支徙居广东陆丰盐墩乡,继续繁荣发展。后来姜世良11世孙于清乾隆年间由内地移居台湾。此后,闽、粤姜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有的又远播海外。

  姜姓名人,最早的是周时的姜子牙。此后,历代不乏杰出人物。东汉的隐士姜肱,史书称其“家世名族”,他不仅学问高,而且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兄弟相互友爱,常同被而眠,后人常用“姜被”比喻兄弟友爱。东汉还有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其后发展成为姜氏较为繁盛的一支。

  三国时有蜀汉的姜维,天水人,本为魏将,后归蜀,得到诸葛亮的信任。曾继诸葛亮之后继领其军,后任大将军,是位有名的大臣;唐代,有两位姜姓宰相,除姜公辅外,还有唐高宗时宰相姜恪;南宋有著名词人、音乐家姜夔,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工诗,精通音乐,满腹经论,可惜由于当时秦桧当政,因姜夔唾弃他的为人,后隐居;南宋还有名将姜才;明代有书画家姜立纲;清代有文学家姜宸英,曾参与纂修《明史》,所作的《刑法志》揭露了明代“厂卫”之害,善工书法,能诗文,被誉为“江南三布衣”之一。近现代有皖西北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姜镜堂等。

  姜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姓中居于第60位。

姜子牙很多人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不过很多人所熟悉的只是《封神演义》当中的姜子牙,对于真实历史上的姜子牙可能却并不是特别熟悉了。很多人认为,姜子牙其实一开始就是一个类似于乡野村夫之类的形象,出身不高,只是勤于学习,不然也不至于七八十岁还没有一点成就。但其实,姜子牙的真实的身世背景到底是什么,你真的了解吗?今天就让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史书记载的姜子牙身世

作为商末周初风云人物,中国兵学奠基人,姜子牙一生充满了传奇,但也留下了无数谜团,其中之一就是姜子牙的身世之谜。随着地下文物不断挺身而出,姜子牙的身世慢慢浮出水面,原来姜子牙果然不是平民,尽管这一结论违背我们的期望,却符合当时王侯将相真有种的历史事实。

根据史书记载,姜子牙出身极为低微,做过不得志的屠夫和小商贩,还被妻子嫌弃扫出家门。

《战国策·秦五》说:太公望,齐之逐夫,朝歌之废屠。《尉缭子》说:太公望年七十,屠牛朝歌,卖食棘津。汉朝《韩诗外传》说:吕望行年五十,卖食棘津,年七十,居于朝歌。

这些文献虽然语焉不详,说法不一,但是大致都透露出姜子牙大约出生于齐地,垂暮之年还曾在棘津做过卖吃食的小贩,在朝歌当过屠夫,生活极为贫困。尤其是《战国策》记载的齐之逐夫四个字,是指姜子牙是夫入妇家的赘婿,后来因为不擅生计而被老妇逐出家门,遭人鄙视。

《史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司马迁这一段记载略微详细,指出姜子牙是炎帝部落的一支——四岳之后,出生于齐地,结合姜子牙之后齐国君主以吕为氏,因此基本可以确定姜子牙为吕国之后。不过,尽管姜子牙家族显赫,但时光荏苒,数代之后,姜子牙却出身低微。所谓金龙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姜子牙渭水垂钓,遇见了周文王姬昌,君明臣贤,两人瞬间擦出了火花,从此姜子牙扶摇直上九万里,不仅帮助周人灭商,而且还成为齐国开创者,留下一段超级励志的传说,享誉三千年。

2、姜子牙的出身

关于姜子牙的信息,归纳一下大约有四点:一姜子牙出生于齐地,二姜子牙是炎帝之后、吕国之后,三是姜子牙七十岁还在商朝首都朝歌卖食,四是姜子牙曾被老婆逐出家门。商朝之际齐地属于东夷,肯定没有齐地之说,这里所说的齐地,是后人根据齐国而来。

这里有一个关键,即吕国在哪!历史上的吕国,开国者是伯夷——大禹治水的最强助手、传说《山海经》是其所著,因为佐禹平水土甚有功,于是被封在吕地。商朝末年,吕国成为周人的同盟,后来吕国帮助周武王灭掉商朝,被周武王继续封于吕地。古代学者认为,吕国位于河南南阳,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河南六》记载当成周者,南有申、吕,是也,认为上古之际吕国已于南阳建立。

南阳位于河南西南,到安阳殷墟大约450余公里,到山东大约700余公里,到西安大约420余公里,因此史书记载姜子牙祖籍南阳,出生于齐地,去过商朝朝歌,还在渭水钓鱼遇见周文王,大约也能说得通,毕竟这些距离不算过于夸张,以古代交通能力,勉强还是能够到达的。

然而,考古发现的诸多事实,却推翻了一些史书的记载,证明吕国并不在南阳,而是在山西。

1972年,在甘肃灵台洞山、姚家河、白草坡、吊街、西岭等地,考古专家发现了多处西周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土于灵台县独店乡吊街村的一件西周初年的青铜簋(guǐ)引起专家高度关注,簋内作有铭文,两行四字,即吕姜作簋!

青铜簋铭文中出现吕姜两字,表明青铜簋主是一位夫人,吕为氏名,姜为姓。西周时代贵族妇女用名,最常见的便是这种氏加姓的形式,这源于古代有同姓不婚制度,妇女名字中必须显示其姓。灵台县,文献记载中的古须密国所在,这件青铜器的主人应该是嫁到了古须密国,可以看成古须密国与吕国联姻。因此,至少在西周初年,吕国所在地应该不在南阳,而在中国的北方才对,这两个诸侯国应该相距不会太远。

无独有偶,解密的殷墟甲骨文也说明了这一点。甲骨文卜辞中有不少关于吕的记载。

于吕,王乃田,亡灾。贞,吕不受其年,贞,吕……受其年。丙辰卜,谷贞曰,吉方及口方敦吕。

吕是商王田猎之所,且还占卜受年或不受年,因此应该是商朝藩属国之一,地理位置大概在商朝四境之内或边疆一带。尤为重要的是,从吕国经常遭受吉方或其他国家入侵来看,吕国与吉方国必然很近,而甲骨文卜辞中又记载吉方亦侵我西鄙田,因此包括李学勤在内诸多学者认为,吉方应该在山西西部,而吕国在山西西南部或西部。如今,山西中西部有吕梁山,西南部吕乡、吕城等名称,应该就是吕国留下的历史遗迹。

3、姜子牙真的是贵族吗

根据考古发现,基本可以确定一点:至少在西周初期,吕国还位于山西,靠近陕西、河南的地区。换言之,姜子牙很可能就出生于这一地区,离朝歌、渭水相对较近。而姜子牙出生于齐地之说,以商朝交通条件,和姜子牙平民状况,还能往来于朝歌、渭水等地,实在过于惊人。

为何史书上记载吕国在南阳,原因很简单,学者结合考古发现考证认为,西周宣王时代,吕国的一支从山西迁徙到了河南南阳一带,在此建立了吕国。因此,春秋时期吕国至少有三个分支,即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山西吕国旧部,河南南阳吕国。

这里又引申出另一个话题,如果姜子牙出生于齐地,远离吕国,那么以当时交通与通讯条件,必然属于不足一谈的吕国支系,甚至都不会被承认;但如果姜子牙出生于吕国,即便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了,但总归还是吕国之后,贵族之后,无论是获取知识,还是毛遂自荐,都有了一定的身份基础,这犹如现在的名牌大学学历证书。

司马迁在《齐太公世家》中有一猜测: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认为姜子牙曾在商纣王朝中担任过官职,因不满商纣王的暴虐无道而离开,过了一段游说和隐居生活,直到后来遇见周文王。可见,姜子牙身份应该不同凡响,辞官之后隐居过程之中,或许姜子牙为了生计,做过屠夫等工作,以至才被人误解身份低微。

姜子牙身世是不是低微,周武王给商纣王定下的一条罪状,反而可能证明姜子牙身份不同凡响。在《尚书》和《史记》中,周武王与姜子牙给商纣王定了四条罪状,其中一条是遗其王父兄弟不用,乃唯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即不用兄弟亲戚治国,却用犯罪或奴隶。而在殷墟甲骨文中,又经常可以发现商纣王重用身份低微的小臣。如果姜子牙出身低微,周武王、姜子牙给商纣王的罪状岂非与之自相矛盾?结合吕国是商末时期的周人盟友,因此姜子牙身份呼之欲出,应该来历非凡。

其实,在王侯将相真有种乎的时代,如果姜子牙真的身份非常低微,血统不够显贵,估计即便周文王再重视他,也不会拜他为太师,让他成为首席智囊。先秦时代,除了陈胜吴广,在史书上留下一笔的名人,哪一个不是有着不凡的家世?

姜子牙的后代迁徙分布图

据族谱记载,姜子牙后裔的繁衍、兴衰、居住地迁徙情况大体分三个时期:1有国时期姜子牙封于齐后,姜氏共传20代,立国君30位。太公死后,其子姜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