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游钟山记文言文翻译,第1张

1 谁能告诉我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2 王安石的《游钟山》的翻译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是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山”字出现了八次,一个字在如此短小的篇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在整个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很罕见的。可以说, 王安石正是借助于这个“山”的反复运用,不仅达到了回环反复的效果,在形式上取得了特殊的美感,而且在内涵上形成了特殊的意蕴。

诗的一到四句构成了一个逻辑关系,即因为“终于看山不厌山”,所以才有“买山终待老山间”的想法与举动;又因为“买山终待老山间”,可以更认真细致地看 山,所以又才有“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的结果。尽管无处不写到山,但在这一逻辑关系中,作者始终是作品所要表现的重点。而在对作者思想感情及 人生境界的表现上,“山”字起着特殊的作用。

诗中的山有两座山,第一座就是前二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华丽的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似乎暗用了李白“相看两不厌山,唯有敬亭山”的诗意。既然终日看都 不厌烦,那么由此可见钟山是多么有魅力。第二句是用买山的行为来说明钟山的魅力,而“终待老”三字更加突出了这种魅力。在这种情况下,山还只是一个具有特 殊魅力的审美客体,诗人所看到的山还只是它的表层,吸引诗人的是山上的花这样的表面的东西。第二座是诗的最后两句所写的山,那是一座进入了悠闲自在境界的 山。山上的花全部凋零,山还依然还是那座山,但是,它已经是一座精神得到了升华的山了,豪华落尽见真醇,皮毛落尽,精神独存。它就像一位得道的高人,去掉 了所有的浮躁与华美,进入了神完气足,闲静自在的境界。这就更使诗人留连忘返了。

这首诗表现上看来是在写山,但实际上却是在写人,甚至可能写的就是诗人自己。早年的诗人,意气风华,投身政治,锐意改革,在别人看来是多么辉煌荣耀。改革 失败后,诗人隐居南京,多与钟山为伴,辉煌不再,荣耀不存,没有了从前的锐气,也就没有了从前的浮躁。这山多像诗人自己!当然,山可能也未必就是诗人自 己,但是,它绝对表现了诗人的某种具有象征性的心路历程。在表面的写山过程中,暗含着极为深刻的寓意。这使这首诗品味起来像寓言,又像偈语。

诗中连用了八个“山”字,显然不是随意的行为,而是有意的安排。八个“山”字在诗中形成了回环反复之美,而且对称中有错落,更有特殊的韵味。八个“山”字 平均分配在四句中,每一句中都是两个“山”字。但是,前二句中的“山”字分别出现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上,没有一个的位置相同,这就说明这两句是以错落为 主,主要想造成一种形式上的变化。而后二句中的“山”字却被安排在不同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使其构成了非常明显的对称,表现出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称之美。这 样,前后的句子在句法上就的所区别,有所变化。所以,这首诗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看,都可以说是极为出色的。

3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石钟山记 北宋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颧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题记:这是篇带考辨性的游记,其中固然有以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拟、亲身的感受写景状物;同时还有在此基础上生发而出的雄辩的驳论,透辟的说理全文如行云流水,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很能代表苏轼散文文、情、理并茂的特点 译文: 《水经》上说:“彭蠡湖的入口处,有一座石钟山”郦道元注解认为,“这里下临深潭,微风鼓动着波浪,湖水与山石相击,而发出洪钟般的声响”这种解说,人们常有怀疑现在拿钟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响声,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朝的李渤, 才开始查访这石山的旧迹,寻得两块石头在水潭边,他敲敲石头,听听声音,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模糊厚重,北边那块石头的声音清脆悠远,停止敲击声音仍在散播,余音袅袅,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为探得原由了但是这种解说,我更加怀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有,而单单这里的石头用“钟”来命名,这是什么原因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郡乘船到临汝去,我的长子苏迈将到饶州德兴去做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机会看到李渤所说的“石钟”寺庙里的和尚派一个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挑一两块去敲敲,石头硿硿作响,我当然讥笑而不信这种解释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时候, 我只与苏迈坐了小船,来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块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兽奇鬼一般,阴森森地象要扑打人;而山上栖息着的隼鹰,听见人声也惊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着;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边咳嗽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啊!”我心里惊惧正想回去,但从水面上突然响起了巨声,轰隆轰隆地象敲钟擂鼓之声而不停止,船夫大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 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微波涌进了洞、缝,流转激荡,因而产生这样的声响船转回到两山之间,刚准备进港,发现水流中间有块巨石拦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着又有很多洞穴,与风、水互相吞吐,发出物体相撞声和钟鼓齐鸣声,与先前轰隆的声音相呼应,如同奏乐一般我就笑着对苏迈说:“你记得吗?轰隆的声音,象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撞击声和钟鼓声,又象是魏庄子的歌钟所发出的古人不骗我们呀!” 事情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就妄断有无,这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大概与我相同,但他说得不详尽;一般士大夫们终究不愿亲驾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夫,虽然知道了却无法写下来,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传布开来的原因呀而识见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的方法来探求,自以为求得了结果我所以记下了以上的经过,是因为叹惜郦道元的解释过于简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释太浅陋了

扩展资料: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4 《游石钟山记》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游石钟山记 (明)罗洪先 原文 昔郦氏注《水经》,载石钟山,以为风起微波,激石有声,不详其故。

东坡夜舣渔舟山上,听其所以鸣者,本石多窍,遂为辩,以补其遗。 丙午春,余过湖口。

临渊上下,两山皆若钟形,而上钟尤奇。是时水未涨,山麓尽出。

缘石以登,若伏轼昆阳,桂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则纵观咸阳,千门万户,罗帏绣幕,掩映低垂。

入其中,扰佛氏言海若献琛,珊瑚珠贝,金光碧彩,错出于惊涛巨浪,莫可辨择。睇而视之,垂者磬悬,侧者笋茁,缺者藕折,环者玦连。

自吾栖岩穴以来,攀危历险,未有若是奇者矣。 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实其中,亦复喑然。

故钟之制,甬则震,弇则郁。是石钟者,中虚外窾为之也。

窾者小,故出之有余,而应且远。今夫瓮盎婴卣,均虚器也。

注之水,则瓮盎不若婴卣之声,此中外大小之验也。东坡舣涯,未目其麓,故犹有遗论。

呜呼!石本无声,虚犹足以召之,又况人之心乎?是石当彭蠢入江处,众流迸驰,湍回洑射,日刔月消。石虽坚,不胜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备钻研磨刮之工,莹莹如玉。

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顽悍而轮囷,略不相肖。然则风靡波荡,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虚者固有道耳耶。

因记以俟好古者。 译文 从前郦道元为《水经》作注,记载了石钟山,认为是风吹起了微波,拍击石头发出声音,但没有详细说明原因。

苏东坡夜里驾着渔船停靠在石钟山下,听到了水拍打石头发出的响声,探究原因是石头有很多窟窿,于是写了说明真相的文章,以弥补郦道元的疏忽。 丙午年春,我经过湖口。

沿着湖岸上下行走,发现两座山的形状都像钟,而上钟山尤为奇特。这时湖水还没有上涨,山脚全都显露出来。

攀着石头往下走,好像乘着车子巡视昆阳城,旗帜矛戟等,密密地排列着。稍微深一点的地方,就好像在深入地观看咸阳城,千门万户前都低低地垂挂着绣花的帷幕。

进入洞中,好像佛家说的海神若在向人奉献珍宝,珊瑚珍珠,闪烁着金光绿彩,在惊涛巨浪中参差交错地显现,人无法辨别。细细地观看,下垂的好像磬儿悬挂在空中,倾斜的好像竹笋茁壮地露出地面,缺损地好像是莲藕被折断了,环状的好像是玉玦的缺口被接上了。

自从我栖息在岩洞中以来,攀登、经历了种种危险,没有看到过这样奇异的景色。 那苏轼听到的声音固然是从石洞中出来的,但假如这洞壁是实心的,那声音也是喑哑的。

所以钟的形制,像桶一样的,声音就会激扬,像弇一样口小中宽的声音就阻滞。这石钟的声音,是山的内部是空的、外面有石洞而形成的。

石洞小,所以声音就能顺利的出来,而且声音传得远。如今那瓮盎罂卣等,都是里面空的器皿。

注入水,那么瓮盎的声音不如罂卣等清亮,这就是“中虚外窾”与形制大小不一,声音也不一样的证明。东坡驾船停靠在水边,没能看到山脚的景象,所以他的文章还留有遗憾。

啊!石头本来是没有声音的,里面空了就足以有潮水的声音,又何况是人心呢?这石钟山处在彭蠡湖入江处,大水急速地流动,湍急地回旋冲击,每天每月地侵蚀着石头。石头即便坚硬,也禁不住水流冲击时间之长,所以它的形状就像人工钻研打磨一样,像玉一样晶莹。

那些没有浸入水中的部分,颜色发暗纹理粗疏,棱角分明,形体硕大,与水下的部分一点也不像。既然这样,那就可见风吹浪打,也有助于石头,从而导致它内部空虚,本来就是有规律的。

因此我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记录下来,等待那些好古的人前往探访。 注释 (1)舣:停船靠岸。

(2)本:推究。(3)辩: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4)缘:攀着。(5)伏轼:原指俯身靠在车前的横木上。

后多用以指乘车。(6)桂旗:《楚辞·九歌·山鬼》:“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王逸注:“结桂与辛夷以为车旗,言其香絜也。”后因以“桂旗”指神祇车上所树之旗。

(7)森然:形容繁密。(8)扰佛氏:疑为人名。

(9)错出:错,参差。(10)睇dì:(11)侧:倾斜。

(12)甬:通“桶”。(13)弇yǎn:《康熙字典》:器之口小中宽者曰弇。

《周礼·春官》侈声筰,弇声郁(阻滞)。(14)应:《说文》当也。

从心,声(声)。(15)婴:通“罂”,古代大腹小口的酒器。

卣yǒu: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口小腹大,有盖和提梁。(16)召:《正韵》直笑切,潮去声。

(17)洑fú:水流回旋的样子。(18)刔Jué:剔。

(19)顽悍:蛮横强悍。轮囷:硕大。

5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 宋代:王安石 原文: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译文: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如今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译文: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如今将“华”读为“华实”的“华”,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原文: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译文: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译文: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原文: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原文: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译文: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原文: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译文:(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而使人感到模糊迷惑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译文: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原文: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原文: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国,字平甫;王安上,字纯甫。

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扩展资料: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处75公里,旧名花山。

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禅师结庐山下,死后葬此,其弟子改花山为褒禅山。褒禅山主要山峦有三座。

东为灵芝山,树木参天,古以盛产木灵芝得名;中为起云峰,高耸挺拔,"天欲雨,山则云遮雾障";西有鳌鱼岭。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

6 《三游乌龙潭记》的译文

我第一次游览乌龙潭,从旱西门(南京城门)向左走到城北边,那里芦苇就像一片小岛,芦苇的缝隙中露出潭水的影子。

我在七夕节再来,又看到城的尽头柳树完了是竹林,竹林尽头是芦苇,芦苇青青直到园林。又过了五天,我的朋友宋献孺邀请我。

茅元仪(字止生)住在森阁没有回去,潘之恒(字景升)、钟惺(字伯敬)从芦苇荡上来,我和林家兄弟从华林园、谢公墩走小路从南边来,都相逢在乌龙潭上。潭上有灵气,我们共同观赏。

山岗倾斜,树梢上的水滴掉进潭里。清凉山就像一条带子,坐落在乌龙潭的后边,和潭边人家的屋檐的排水槽、下水沟伸入深潭中,冬夏水一样深。

楼阁离潭虽然三丈多,就像在潭水中耸立;竹筏在潭水中行走不管哪儿都能到达,倒像去水上楼阁。潭水北部,荷叶还没有凋残,正散发着秋天的香气,于是我们让竹筏先去那里。

又喜欢隔岸的树林,有红色的墙点缀在深绿色中,于是让竹筏靠岸。刚上岸时土地全被草木覆盖,忽然找到一条路,沿路向上走到了山岗。

山岗外边是田野池塘,远处有湖近处有苗圃。宋献孺指着这些对我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居住。

如果在山下建造一座房屋,开辟一条上山的路,俯视空旷的潭水,观赏前后的绿色景致,天下太平,在这里终老一生都没有遗憾了!”不一会茅元仪到了,他又把这话告诉了茅元仪。 这时候夕阳和月亮同时在天上,晚霞在四放升起,红光照下来,底下是水上面是霞。

开始只照红了芦苇荡的边上,不一会潭水的左边也红了,又不一会红光照到了莲叶底下,再不一会全潭都红了。明亮的霞光作底色,五种颜色忽然又掺杂进来。

下山找竹筏,月光已经布满半个潭面等着我们了。于是撑着竹篙停在新亭的柳树下面,观赏月光在水波中沉浮,金色的水光好几十道,就像七夕节雷电的光影,柳条下垂碰触水中的月亮。

不管今天晴朗的夜晚,各位能否想到上次有乌龙潭的那番风雨吗?我们一起登上楼阁,向四周眺望不愿离去。正好有灯光在茂密的草丛树林里亮起,非常可爱。

有人说:“这是渔灯。”。

7 《石钟山记》翻译文言文翻译

《水经》说:“鄱阳湖口有石钟山。”

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渤才去探寻它的遗迹,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 南边那块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块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声音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

他自己认为找到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了。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它。

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这样,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日,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这座称为“石钟”的山。 庙里的和尚叫小孩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发出的响声,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磔磔地鸣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地响着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船夫非常害怕。

我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浅,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激荡撞击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我于是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吗?那噌?频南焐侵芫巴跷奚渲拥纳簦桓U坎镗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像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

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

彤鱼氏,讳邛,炎帝之女,黄帝三妃,负责人们的饮食住行。当时,很多人因吃生肉,经常患病,黄帝手下的名医岐伯、俞夫想了很多办法,都未治好,黄帝为此事经常忧心。这年夏天,部落成员跟随彤鱼氏上山打猎,在雷电引发的森林大火中,彤鱼氏发现烧焦的野羊肉特别香,就叫大伙都来尝尝。从此,她让大家都把猎物烧熟再吃。为了烧烤猎物,她又带领女性族人磨制大小石板;为避免手指烧伤,她又将木棍竹棍做成筷子,翻炒食物。后世将她尊为烹饪业的始祖。

黄帝正妃西陵氏,讳嫘祖,生玄嚣、昌意;次妃方雷氏,讳女节,生少昊;三妃彤鱼氏,讳邛,炎帝神农氏后裔也,生挥(张氏始祖)、夷彭(郦氏始祖);四妃方相氏,讳嫫母,生苍林。

侍氏始末记 吾族侍氏系黄帝支孙,食采于哪,以邑为氏。至汉初,有哪食其者,辅佐刘邦,扫清六合,席卷八荒,平秦灭楚,功高盖世,遂封为广野君,乃去邮复姓食其。其曾孙食其平,武帝时官居侍中,守正恶邪,除暴安良,忠君爱国,举贤任能,朝野敬仰,遂合官与氏,仍复姓称之曰侍其。宋有侍其曙者,字景升,真宋时举进士,官拜登州知府。时值灾荒,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曙公奏请槽江淮来,账济饥民,活者甚众,民感其德,立祠祭之。直至大明,始去其,单称侍氏。洪武帝时,我族悬公,举孝廉,四川某江训导:锦公同举孝廉,福宁州训导,勤政清廉,爱民如子,皆受百姓爱戴,也为我族增添了荣耀吾族始祖安乐公,于宋真宗二年,自晋迁皖,定居虹乡,共生河、清、海、宴四子,以农为业,虽耕织劳苦,但能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后金辽入侵,峰烟不断,百姓涂炭、国无宁日。至哲宗时,我海、宴二公为避战乱,各率其子迁往他处,后分别定居金陵、临安、凤阳、盯贻、开封等地。自是子孙繁衍,星罗棋布,现已遍及晋、豫、齐、鲁、苏、浙、皖、赣、京、沪、台、疆等省市。可谓人多地广,历史悠久,在中华民族史册上有着光辉的一页。清乾隆二十八年,有秦州侍朝者,字路川,进士出身,赐翰林院,庶吉士,诏修四库全书,曾路经宿迁、虹乡、凤阳等骆所,在虹乡骚所召见我族友兰公,与通世系,意欲合谱。后友兰公准备充分,赴秦续潜,以偿朝公之志,奈朝公己逝,夙愿难遂,此实为我族之大不幸。我族高祖云光公(以振字辈称),文武全才,咸丰二年,奉命率兵赴晋平乱,保护百姓,至太原侍庄,曾与其通世系,示谱碟,详叙迁徒之始末。咸丰五年,云光公返乡,倡议我族修家谱以明一世系,建宗祠以托先灵。合族响应,一倡百诺。高祖天泰公当场献出侍好东头地一块。东西宽约十弓,南北长约三十六弓,计地一亩五分,余公分别捐资,共集银一百五一卜多两,公推天泰公总理建祠事宜。我天泰公不负众望,掸精竭虑,昼夜辛劳,废寝忘食。于次年八月祠宇落成。共建正殿五间,东西偏房各三间,座北面南自成院落,号“逸陀堂”。八月十六日全族集会庆典、欢声雷动、鼓乐齐鸣,皆喜曰:“吾祠成矣,从此先灵有托,存谱有所,春祀秋尝,姐豆千秋无虞矣”。后屡遭战乱,外夷入侵,内乱迭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吾族祠谱因遭大火,也荡然无存。各宗支幸存之谱,均属断笔残篇,难明世系,可悲可叹。今有吾族佩玉公、文玉公、金坡公、永祯公,以及族人振、家安、家银等,虑及全族居住分散,人多地广,班辈久而必乱,支派繁而难稽,兹乃考旧谱之宗旨,本今昔之支派,励志蝉精,纂成宗谱,附梓镌印,以垂永年,后可木本水源,数典可悉。此诚为善举、全族之幸也! 侍氏修谱序 家之有谱,尤国之有史,天之有日月,地之有园林也,国无史,则无以识治乱,明忠奸;天无日月,则无以分阴阳,辩六气;地无之园林,则无以资府库,养万民;家无谱有何以分尊卑,序长幼,识亲疏,明人伦?!故曰:家谱应与天地共存,国史并重,不可一日而无。吾族由汉迄今,已逾两千余年,相传近百世,子孙繁衍,天各一方,虽向有谱牒,然年烟代久,沧桑多变等诸多原因,遗失殆尽。幸存者,也难免鼠侵虫蚀,字迹模糊,无从稽考。吾族有识之士,虑及子孙繁衍,散居四方,三五辈后,则忘其所自出,昧其所由来,更有目不识丁者,问其父讳、祖讳而不知,姓名书写,乖错而莫明。若不修谱、子孙后世,将有痛痒不相关,肥瘠不相顾,随系一脉相传,视如异姓途人,更无亲亲长长之道。纵观吾族各宗支派,虽各续支谱,究分而未合,班次错乱,难分长幼,更有甚者,重祖重宗,尊卑颠倒。已往不柬,未来可追,为昌追远报体,兴宗收族之义,使长幼有序,亲厚倍增,今有振礼、家银等慷慨自任,不惜其财,不殚其力,东奔西走,南北采访,历时数月,几经努力,访稿齐备,极力校正,分支别派,上追其渊源,下垂其坠绪,务使次序分明,有条不紊,使后世子孙虽各处异地他乡,均能穷源究委,知其由来,并能以不相识之同姓而知其亲亲之道,以相识之同姓,知其长幼有序,愈加亲厚。经合族公议,各宗支派原续辈分,均以现出生最晚辈分为止。即凤阳地区东家“书”字,西家“根”字,泗县长沟“殿”字,侍圩“保”字,“余”字不再续用。现统一编排二十四字为后世系,并议定以“修”字为四十世,一世一字,以垂永世,亟盼合族共遵勿替。 附世系于后修齐治平 公证贤明 崇仁维善昌盛繁荣 安邦立业 同庆兴隆

战国末年,郦蟠十一世孙郦食其居住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遭逢乱世,孤傲不驯;至秦朝末年,帮助汉王刘邦攻入咸阳,说降齐王,封为广野君;不幸被韩信妒贤嫉能,惨遭齐王烹杀。其后裔世袭武遂侯,直至西汉末年,一直是陈留豪门大户。王莽篡夺西汉时,郦食其的九世孙被废除武遂侯爵位。东汉后期,郦食其十五世孙郦炎,才学高超,迁居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是为涿州始祖;不幸蒙受冤案,屈死狱中。十六国时代,在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的时候,涿州的郦氏家族一部分被迫迁往江南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投奔东晋王朝,在朝廷历任高官,是为南支郦氏;另一部分继续留居华北涿州,并且一直参与北朝鲜卑族政权机构,是为北支郦氏。北魏击败后燕时,郦炎九世孙郦绍,为了保全百姓,率部归降北魏,其后世代担任重要官职。北魏末年,郦绍三世孙郦道元,秉公执法,严厉打击各地盗贼以及朝中权贵,虽遭叛贼杀害,但是他的遗作《水经注》却成为举世闻名的地理学巨著,名垂青史。当时,南支郦氏由于朝代频繁更替,政局不稳,又迁往闽中(今福建省莆田市)。 查看原帖>>

香河香城郦舍位于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城南10公里处,是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名镇。

郦舍的历史与文化

郦舍是一座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据史料记载,郦舍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唐宋时期,郦舍曾是一座繁华的商贸城镇,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港口之一。在这个时期,郦舍的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随着时代的变迁,郦舍的辉煌逐渐消逝。但是,郦舍的历史与文化却得以保留和传承。在郦舍的老街区,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古老的建筑,如古街、古桥、古井等,这些都是郦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郦舍的旅游资源

郦舍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古建筑群

郦舍的古建筑群是郦舍的重要旅游资源之一。这些古建筑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色,是郦舍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郦氏宗祠、郦氏书院、古街、古桥、古井等。

风景名胜

除了古建筑群外,郦舍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如青龙山、仙女湖、龙泉寺、石佛寺等。这些景点都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是郦舍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活动

郦舍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郦舍古城文化节、龙舟比赛、古街文化展览等。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可以让游客了解郦舍的历史文化,还可以感受到郦舍的热情和活力。

如何到达郦舍

郦舍距离北京市区约100公里,距离天津市区约15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

自驾车

从北京出发,可以通过京承高速公路到达香河县,再沿着香河县城南的道路向南行驶10公里即可到达郦舍。

公共交通

从北京出发,可以在北京北站或北京南站乘坐高铁到达香河站,然后在香河站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到达郦舍。

旅游提示

在游览郦舍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穿着

由于郦舍是一个历史文化名镇,游客需要注意穿着得体,不要穿着过于暴露或不合适的服装。

安全

在游览郦舍时,需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在游览郦舍的古建筑群时,需要注意防止摔倒或其他安全事故。

文明旅游

在游览郦舍时,需要注意文明旅游。不要乱扔垃圾,不要破坏古建筑,不要喧哗或打闹。

游钟山记文言文翻译

1 谁能告诉我游钟山记原文及翻译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