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碑文如何写,具体有什么格式和要求?
一、墓碑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 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
一般而墓志铭正文内容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要简单介绍死者的主要生平经历;二是要评价死者主要的成就业绩及其社会价值;三是要写出立碑的意义,同时对死者的不幸逝去表示哀悼之情。
3、落款
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需指出的是,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功德碑
古代歌颂公德的公德碑在今天已基本绝迹,但今天为了表彰一些先进的个人,比如捐资
建校等也会立碑以纪念,这可以称作当代功德碑。这类功德碑通常也有标题、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
标题通常由功德人姓名称谓和文种名称构成。如《某某先生捐资建校纪念碑》。
2、正文
正文叙述在何时、何地、为何原因、何人作了什么好人好事,同时正文也要阐明立碑单位或个人的感激之情。
3、落款
落款署上立碑者名称或姓名,并署明立碑日期。
碑文一般而言要求诗文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叙事简洁,抒情真挚、议论有力,只有如此才堪称乘
碑文在都能流传后世,所以歌颂功德,写人记事时,要客观公正,不可虚夸事实,流传谬语。不管褒也好,贬也好,以不失事实为贵,以公允持平为美。
碑文格式并无太多死框框。特别是碑文内容,因撰者而异,所以今天书写碑文要力求出新,以时代需要为念,万不可死拘旧制,作茧自缚。
一、含义
人类对死者埋葬处所做的一种纪念性的载体,一般以石质材料制成,也有使用木材、金属材料和其他材料制成。
中国古代“墓而不坟”,只在地下掩埋,地表不树标志。后来逐渐有了地面堆土的坟,又有了墓碑。
人去逝后,如要立墓,大多都要有墓碑文。墓碑文上一般刻记死者的姓名、籍贯、成就,逝世日期和立碑人的姓名及与死者的关系。写碑文应对死者充满敬意和感情。民国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睢州)城南四里许,刘店村东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二、来源
对于殡葬亲人的坟墓,一两代可以记清,三代以后就不清楚了,特别是经过迁徙、战乱便不知祖坟何处。如何解决,人们想出许多办法。开始时人们从死人下葬,维系棺绳用的园木桩受到启发,在墓前插上木桩竹竿,系上纤维质的东西(纸或帛等),写明死者的生卒年月、时辰,叫做“铭旌”(或“明旌”)。但它却容易,损坏,人们便另想办法:富贵人家用石园柱代替木园桩,在石柱上刻出死者的姓名、出生时间、官级等。
为了多刻字其形体又演变为方形、长方形,开始埋于墓穴内或墓外,参照房屋建筑,碑顶加上碑帽,饰刻动、植物或山水花纹,碑身刻上死者简历。标明是独葬与妻、妾、子、女等合葬。附刻阴宅(即坟墓)风水地理位置朝向.(以天干地支表明)。中产之家立中等墓碑,穷家仅可立上留个姓名的小石碑,或陶砖碑或种植某种长青树为标识。
从而墓碑由实用品逐渐转化为文化艺术品,其功能、形态、质地、文饰也越发多样化了。名人墓碑更加讲究碑身多用花刚岩、大理石等上等石料,碑顶有死者雕像或在碑中心镶嵌死者的烧瓷像。墓碑成为记载死者家族世系及功德行事的“荣誉状”和装饰品了。这很符合国人的光宗耀祖、泽及后代、流芳千古的社会风尚。
为不受风吹、雨淋、日晒等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便把碑表立于墓外,墓志与铭埋于墓内。墓碑盛行于汉、唐,以后成为定势。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立碑是一个很有讲究并且也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在立碑的时候有很多的讲究和忌讳,不遵守这些讲究和忌讳对家族的运势是有影响的,下面是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1正所谓人死而碑立,在古代,立碑有什么讲究?首先,墓碑上需要明确一些事情。在古代,满足了立碑要求后,人们会找人为去世者刻墓碑,很多人可能会犯难
这,到底上面该刻哪些内容,需要刻上去世者的生辰八字,去世时候的准确时间,如果是为先人刻碑,可以查查族谱,一般都是有记载的,不过现在很多家族可能已经找不到族谱,或者没有记录。而如果是去世不久的亲人,这个在逝者去世的时候人们会有记录的,这个就很方便找到了。
还需要刻上去世者的后人的名字,后面几代的,不过一些地方对于说比如女儿、离婚再婚的已经去世的人的名字刻不刻上去还是很有争议,还有这些人的名字该怎么排列等等问题,所幸这些是人们可以自己决定的,只要一家人商议清楚就好了。当然,在古代,立碑的讲究还有很多。比如说,墓碑的字体。不管白色墓碑还是黑色墓碑,只要上面出现红色字体,那就是代表上面的人还在世。
举个例子,如果父母准备要合葬的话,但比如只有父亲去世了,但母亲还在世,那么人们就会用红色漆把生者的名字描一遍。人们都知道,人去世了,但姓氏还存在,所以为了区分,所以姓氏和在世者的名字都会用红色漆上一遍颜色。
合葬墓的话,等到另一个也去世后,人们就会用黑色或白色漆来代替之前的红色字体。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农村一些墓碑上的文字颜色变来变去,有很多颜色的原因了。
最后,在古代墓碑的石材也有讲究。墓碑的石材选用,过去的大理石汉白玉,经不起风雨,极易风化。而今已被材质精美,有亮度和硬度的花岗岩系列所顶替。
在色彩斑斓,材质坚固的花岗岩中,较受客户青睐的有印度红、珍珠白、山西黑。印度红,象征着高贵、华丽、火红的年华,辉煌的事业;珍珠白,象征着纯洁、淡雅、绚丽的人生、不尽的哀思;山西黑,象征着庄严、凝重、不朽的精神、深切的怀念。
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2如何立碑
一、立碑方向
立碑要和点穴立向的方位一致,很多朋友都知道阴宅风水的细节,立向有24山向,360分成24份是15度,也就是说15度一个山向,如果立碑的山向和坟地穴位的山向不符合,有可能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点穴立向是阴宅风水最关键的环节,不能小视。他关系到后人的'人气旺衰、健康、事业,对哪门后人更有利的问题,记住东北的艮方位,一般情况下不要立碑,因为传统的艮方为鬼门,在此立碑容易家人不安,阴气很重,闹鬼气怪异之事。
二、立碑时间
给故去亲人立碑,要选在1周年、3周年、5周年时间段,一年里面有清明前后,农历10初1前后,还有年底腊月前后为好,具体的时间要选个黄道吉日,千万不要和已故立碑的人犯冲,防止给亲人带来不利埋下后患。
三、墓碑和墓穴的距离
墓碑和墓穴的距离不能特远,也不能特近,一般是距离穴位的9寸到6尺之间为宜,记住墓碑和墓穴尽量不要零距离接触,特近,容易影响墓穴的风水效果,特远墓碑和穴位不能互相接气。具体远近要根据墓碑和穴位的建造情况来定。
四、墓碑的大小和颜色
墓碑要大小适宜为好,如果墓陵穴位很小而墓碑很大,有头重脚轻之嫌,如果过小则气势不够。墓碑大小主要依据是墓陵和墓碑要协调统一为好,墓碑的颜色要根据靠山的颜色来决定,如果是在西北向东南,因为西北为金,最好是**和白色,如果是坐南向北,墓碑颜色最好选红色和**,以此类推。
五、墓碑的碑文
碑文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
1、抬头: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有政绩和功绩的人们还要刻上墓志铭。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很多人为了省事,把生者和死者的名字刻在一起,比如俩夫妻有一个故去,把生者也雕刻在墓碑上,杨老师认为,这个不很恰当,活着的人上墓碑和故去的人相伴总不是一件好事。你可以留下位置,等以后补上,也可以等以后一起立碑也可以。
立碑有什么讲究和忌讳3什么情况下不能立碑呢?
墓碑就如同是阴宅的大门一般,是阴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也是阴宅墓地吸收外界堂气的咽喉,所以立碑是非常有必要的,一个完整的下葬程序中,立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立碑在风水习俗上有很多的讲究和注意事项,例如立碑的日子、立碑的材质、以及墓碑上的碑文都是有很多说法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墓地不立碑,就容易形成一个“无人墓”,这样对于家族后代的运势是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的哦!
另外,不立碑的墓地,也容易导致后人忘记了此地究竟安葬着哪位先人,容易引起对先人的不敬,从而影响着家族的运势昌旺呢!所以不立碑的话,是会对后人有所影响的,包括健康、运势、家运等方面都可能胡受到影响!也由此可见了解到,立碑的重要性!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情况下,都可以立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反而不太能立碑哦!根据风水习俗中的讲究来说,如果一个人是以外横死,就是逝世的很突然,这样的人怨气一般是比较重的,那么这样的人在逝世之后不宜立碑哦!否则反而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一般横死的人是没有墓碑的。
再有,如果是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夭折了,又或者少年时期夭折的人,也不宜立墓碑哦!一般来说,夭折指的是在十八岁以前,且包括十八岁的人,由于身体的原因自然的离世,对于这种情况家人一定是非常悲痛的,但要注意的是,夭折离去的孩子,是不能李墓碑的,否则也是不利于逝者的投胎转世,也不利于家族的运势兴旺。
最后,根据风水学中的说法,以及民间习俗中的讲究,一般无后的人也不宜立碑哦!以上这几种情况立碑反而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所以还是根据风水习俗中的要求,避免立碑为妙。当然正常情况下的离世,还是要立碑的,立碑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哦!
“孝 女”
楼主,给您一个参考:
另,给楼主一个补充,墓碑碑文有关子孙名称的写法如下:
子孙名称,如果是父辈坟墓,一般包括所有的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如果是祖辈及以上坟墓,有的还有曾孙、玄孙等,由于人数太多,墓碑位置不够写,写得太小了也看不清楚,因此就需要根据人数的多少来确定具体写的人员范围,一般是从主持立碑的人员辈份写起,最好不超过20个名字,否则就太拥挤。子孙名称用小号字体写在墓碑的左边,具体写法如下:
第一行写一“孝”字,第二行写一“男”字,第三行写儿子所属字辈,第四行写儿子辈名称,按年龄大小从右到左排列,只写名不写姓,如果第四行位置不够的,可继续排第五、第六行。
写完儿子辈名称后再在下一行写孙子辈,先写一“孙”字,再在下一行写孙子的字辈,然后再写名称,仍然是按年龄大小从右到左排列,只写名不写姓。
如果已经有曾孙的,仍然需要写上去。方法是先写“曾孙”字(二字各占一行),再在下一行写曾孙的字辈,然后再在下一行按年龄大小从右到左排列写曾孙名称,只写名不写姓。
对于女儿和孙女等女性子孙,如果男性子孙人数较多就可以不写,如果需要写的,可以写在右边立碑时间与主体碑文之间的空格处。方法是先写一“孝”字,第二行写一“女”字,第三行写女儿们的名称,仍然是按年龄大小从右到左排列,只写名不写姓。孙女名称写在女儿名称的下一行,先写“孙女”(二字各占一行),然后在女字的下边一行写孙女名称,仍然是按年龄大小从右到左排列写曾孙名称,只写名不写姓。
子孙名称一般只写同姓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例如媳妇和女婿就不写,外甥虽有血缘关系但已属外姓也不用写,但如果子孙人数较少,名字在5个以下的,由于字数太少不好看,也可以将媳妇、女婿、外甥等写上去。
不论写左边或右边的子孙,写完后都需要在下一行写一“祀”字。写完上述内容后,就分别计算子孙内容的行数,必须“合生老”才行。即要么是6行(最少)或7行,要么是11行或12行,要么是16行或17行(最多),计算后如果行数不够的,就在“祀”字前加字,可加成“跪祀”、“仝祀”、“仝跪祀”等,如果行数还不够,就在主持立碑这一辈的名字下加一“率”字,或加“同率”(二字各占一行)来进行调整。
墓碑正中自然是写墓主的名字,不过往往都是墓主名字之前会有一些修饰之类的词语。然后墓碑左下角则是刻上家族子嗣的名字,名字顺序则是从长子到最小的,从左往右排列,如有孙或孙女则是刻在其子位置的下方,顺序也是一样以大到小从左往右。还有一些特殊的如:逝者未成年或还没有子嗣则不需刻上家族一众的名字,只需刻明墓主的名字即可。
望采纳,谢谢。
一般的话都是蓝色的那个是大儿子,往左依次减小。
碑文落款子孙名字排列:
一、辈份。有三种情况,长辈、平辈、晚辈其排列顺序是,有晚辈的就不要以平辈的名誉立碑,有平辈的不要以长辈的名誉立碑,往生者既无后辈有无平辈时,才以长辈名誉立
二、次序。主要是往生者晚辈,其排列顺序是:
1、(原则上只写同姓祀奉人)次序:子→女→孙男→孙女→曾孙男→曾孙女→选孙男→玄孙女→以此类推。
2、(特殊关系家庭,可以写异姓)其次序:子→女→媳→婿→孙男→孙女→外孙男→外孙女→曾孙男→曾孙女→以此类推。
三、长幼。只在平辈之间,儿子和儿子排在一起,女儿和女儿排在一起。
扩展资料:
墓碑通常有抬头、正文、落款三部分组成。
1、抬头
抬头主要写死者的生前职务、职业等,有的也可以省去不写。
2、正文
正文主要写明立碑者对死者的称谓及死者的姓名。如“先考王君××大人之墓”。
3、落款
落款写明立碑人的身份、姓名。立碑时间可写可不写。
-碑文
都甲,是古代非官方地理行政概念,“都”类似于现在的乡,也叫“里”;“甲”类似于现在的村。因此“都甲制度”,也叫“里甲制度”,主要的作用就是“收取税负--皇粮”明清时期,针对普通百姓有“人迁移户口不迁移”原则,即人口可以到别的地方居住谋生但户籍还在原地,缴税负还得回原籍,报祖宗的名号(不同于现在人走户口也可以迁走);同一都甲的姓氏 原则上是一家,只是各支派血缘关系远近不同。
我们是 山西河曲县 丰豫都七甲 周氏
一个家谱有很多种,具体如下:
1、欧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4、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 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扩展资料: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考资料:
墓碑碑文如何写,具体有什么格式和要求?
本文2023-10-08 15:17:4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4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