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第1张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

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扩展资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众所周知,从1934年开始到1936年结束的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面,红军辗转十四省,突破几十万敌军的包围封锁,唱响战略转移的凯歌,是人类近现代战争史上,凡人谱写的英雄史诗。

惠于中华文明熏陶的华夏儿女,以孔孟之道、儒家学说等为基础的民族精神,除了作为修齐治平的政治理念外,还作为一种传统、一种信念存在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在某些情况下就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这种精神的力量。

-中国红军长征

长征,一部用生命书写的英雄史诗;长征是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十大事件,十个永恒的传说。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斗。

借助蒋介石的湘江天险,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国民党军队共25个师30余万人在桂北岳城岭至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展开决战,等待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一个多月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第一道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湘江以东中央红军的企图。但掩护主力的红5兵团第34师和红3兵团第18团被敌封锁。在大部分官兵阵亡后,中央红军的人数从一开始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事件二:遵义会议

湘江血战后,在、胡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终于放弃了在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师的计划,转而向敌情薄弱的贵州进发。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贵州省军区司令员柏辉章公馆二层楼,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包括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在内的四项决定。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成立14年来第一次独立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第三件事:四渡赤水河。

三四十万。与赤水谷红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兵力相比,达到了长征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在我军上演了精彩的一幕:强渡赤水河,北渡长江,却又退回黔北;红军过了赤水,又东返,用敌情判断,造成红军要北渡长江的假象。五天之内,拿下桐梓,夺取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城。三渡赤水河,重新进入川南。等蒋介石调集重兵到川南时,红军已经过了敌隘口。四渡赤水河,南渡乌江,部队战线直指贵阳。在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的同时,红军又进了云南。

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高超的水平。1960年,当来访的二战名将蒙哥马利称赞毛泽东指挥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时,毛泽东说,四渡赤水河是自己的杰作。

第四个历史事件: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中央红军直逼贵阳,负责贵阳战事的蒋介石将滇军急入贵州。就在云南孙度纵队冲入贵州营救司机时,红军反其道而行之,乘虚而入。

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线撤回三个团。滇西北的金沙江几乎不设防了。4月29日,红军佯攻绕过昆明,兵分三路,直扑金沙江。

5月3日,红军攻占焦坪渡口,带着7艘小木船和36名当地各族船工顺利渡河,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

历史第五事件: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至29日,中央红军上演了最

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跨越的最后一道天险。峡谷路四面环山,只有8米宽。拉子河冲出峡谷,只有1米多宽的木桥可以通过。过了山,敌人三个团纵深部署,企图堵住红军北上的路。

1935年9月16日下午,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冲锋。因为咽喉太窄,部队无法部署。从下午进攻到午夜,连续十几次冲锋失败。

危急时刻,一个绰号云贵川的苗族战士舍己为人,第一个爬上绝壁,悄悄带着突击队到了敌人身后。

天亮了,红旗插上腊子口,北通道打开了。

事件七:直罗镇大获全胜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蒋介石企图消灭中央红军、陕北红军和以三倍于红军的兵力先期到达的红二十五军。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西北45公里的直罗镇布口袋阵。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东北军先锋军109师在一架飞机的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106师和111师也进入直罗镇西北。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一军团从北面、西北面和东北面进攻,红十五军团从南面、西南面和东南面进攻。24日上午,红军又歼灭一个师,击毙109师师长牛元峰,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西北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并举行中共中央将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奠基仪式。

事件八:独树镇血战。

1934年11月26日,单骑远征10天后,不足3000人的红25军在河南方城独树镇遭到4000余名国民党步兵和骑兵的突然猛烈袭击。

当时风雨交加,能见度极低,衣服单薄、手脚冻僵的红军战士立即陷入被动。大多数士兵的枪没有开火?寒冷的天气已经冻住了螺栓。

危急时刻,部队政委吴焕先身先士卒,提着大刀冲进敌人阵地,直到副司令员率领的梯队跑步赶到,才击退强敌,脱颖而出。

事件九:嘉陵江激战

1935年初,为向川甘边界发展,配合中央红军在云贵川的作战,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强渡嘉陵江战役。

3月28日晚,渡江主力30军在四川苍溪县塔山湾主渡口强行渡江,撕开了四川军阀的西岸防线。与此同时,31军和9军也分别在元溪口和阆中以北的渡口直入嘉陵江西岸。

红四方面军经过24天的渡江,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至北川,南至梓潼,北至川甘边界的广大地区,歼灭敌军一万余人。

事件10:战至乌蒙山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近17万人从湖南刘家坪、桑植等地开始长征。

1936年2月下旬,红二、红六军团转战安顺地区。由于敌人已在前方布下重兵,他们转移到乌蒙山北麓。

3月2日至29日,红二、六军团在乌蒙山、威宁、镇雄、昭通、宜良等地大迂回,与一个10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迂回战斗,在义泽河、德丈坝战役中沉重打击了被围困和封锁的敌人。

之后,红二、六军团迅速转战云南,并于4月下旬成功北渡金沙江。

长征时期,发生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感人的故事,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第一个:

一九四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第二个:

那是深秋的一天,太阳偏西了。由于长时间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陈赓同志感到十分疲惫。这一阵他掉队了,牵着那匹同样疲惫的瘦马,一步一步朝前走着。忽然,看见前边有个小红军,跟他一样,也掉队了。

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有点儿翘,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同志长着络腮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用一口四川话说:

“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骑一段路再说!”

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他说着把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他骑在马上,心情老平静不下来,从刚才遇见的小鬼,想起一连串的孩子。从上海、广州直到香港的码头上,跟他打过交道的那些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调转马头,狠踢了几下马肚子,向来的路奔跑起来。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装的什么东西呢?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就在这个时候,小鬼停止了呼吸。

陈赓同志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打了自己一个嘴巴:“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

第三个: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而且还要经常与空中侦察、轰炸的敌机进行斗争。尽管当时红军的防空武器极其简陋,但仍发扬以劣胜优、敢打敢拼的精神,积极地进行防空行动,并在长征途中击落6架敌机。

第四个:

红军长征路上,发生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读过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被水冲走了。为了让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她坚持没告诉战友们,装成没事发生一样,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让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自愿地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让我们看到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大人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可她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沉默,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轻松地自己上路,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每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女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队伍的优良品质了。

长征故事

1长征途中,有位女战士叫小董,才13岁。爬雪山是每人发一个辣椒,怕冷的人就嚼一口。小董怕辣,没带辣椒。小董刚爬到山半腰,就冷的瑟瑟发抖。队员一直喊:“同志们千万别坐下,坐下就起不来啦。到了山腰,小董实在又冷又累,但还是坚持着,终于到了山顶,小董看队员们都滚了下去,一滚就是几十丈,她也一屁股坐了下去,一滚,100多丈。终于成功的翻越了一座又一座的雪山。

2战地女杰:贺子珍的身体里嵌入17块弹片

在悲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活跃着一群特殊身影,她们中有中央领导同志的夫人、有女干部,也有普通女兵。饥饿、疾病、血战、死亡,没有什么能阻挡住她们前进的脚步,这一群可亲可敬的巾帼英雄在弥漫的硝烟中一路穿行。

作者常敬竹说,1995年冬天,他同作家董保存穿行在北京城区的大街小巷,苦苦寻找当年参加过长征的女红军。那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耗费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他们依旧乐此不疲,因为每一个采访对象都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喜,一种久违的精神在召唤着他们、激励着他们、感动着他们。

尽管,当年风华正茂、叱咤风云的红军女战士大多已经告别人世,而女红军留在漫漫征途上的那些美丽故事依然那样荡气回肠、动人心魄。

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刚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一群敌机嗡嗡地叫着突然从山后飞过来,其中一架快速俯冲下来,一阵激烈的机枪子弹迎头扫射,三枚炸弹投向休息营地。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高高低低的地势把一些人遮蔽起来,但要命的是一些红军伤员躺在担架上根本动不了。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坎下的,但她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顿时腾起一股烟尘……

敌机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硝烟和尘土渐渐消散开去。贺子珍的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浸染得殷红。

一场紧张的抢救开始了。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李芝医生,为贺子珍救治。李芝先为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17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手术开始了。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眼里噙满泪花,却坚持一声不吭。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而深入体内的弹片却难以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红军长征的过程:

1、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2、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3、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4、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5、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6、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各部队

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红军长征的胜利,为开展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创造了重要条件。

长征的历史背景:

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战略转移(即长征)。

“长征”概念的由来

“长征”概念的由来

提起红军长征,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对“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这些概念是何时提出的,却鲜为人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战略转移后,、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在所发的指示和命令中,并没有把这次行动称为“长征”,而是称为“突围”、“反攻”、“西进”等。同年11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王明,在莫斯科向苏联外国工人出版社中国部全体工作人员做报告时,把红7军团北上和红6军团西征称为“长征”,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长征”概念。

1935年2月23日,红军总政治部在《告黔北工农劳苦群众书》中,第一次把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称为“长征”。5月,朱德在《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盛赞“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从而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的概念。随着中央红军长征里程的不断增加,“长征”的定语由“万里”逐步增大。

1935年8月5日,政治局在沙窝会议通过的决议中指出:“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事业”。9月12日,在俄国界会议作出的《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指出,红军进行了“二万余里的长征”。10月19日,率陕甘支队(由红一方面军主力和军委纵队改编而成)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了长征。当天,毛泽东即指出:红一方面军长征“根据红一军团团部汇总,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11月13日,在《中国***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明确提出:红一方面军“经过二万五千余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的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原有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这就是目前找到的关于“二万五千里长征”概念的最早文献记录。随着红军长征的英雄业绩广为流传,这一伟大壮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征”、“万里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就逐渐成为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讲话稿

同志们: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爱思范文23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

《长征》主要人物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蒋介石、陈昌浩等;主要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领导下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悲壮的失败中出发,面临着大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大自然的艰难险阻、以及内部错误思想和军事路线的干扰。

扩展资料:

《长征》以严格的历史真实和丰富的艺术加工,激情地展现了这段***人用生命、鲜血、意志和智慧书写的历史篇章。

凸现了中国***人靠彻底的实事求是精神反败为胜,创造历史奇迹的气概和精神品格。全剧既有气势,也颇见扣人心弦的情节和故事,特别是在人物形象塑造,尤其是革命领袖形象塑造上更显示出新的突破。

-《长征》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的率领下,粉碎敌人的围追堵截,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1月,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肖克等同志的率领下,坚决执行毛泽东的革命路线,实行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自湖南桑植出发,突破敌人的封锁,转战湘黔边境,徊旋乌蒙山中,甩开敌人,到达云南。

1936年4月6日,红二、六军团胜利到达寻甸县城,次日继续西行,集结于柯渡、可郎一带,敌人企图从东、西、南三面包围红军,红军总指挥部识破敌人的阴谋,六师返回阻击,4月9日晨,在返回阻击过程中,

与滇敌孙渡纵队激战于六甲(贾白山),粉碎了敌人妄图把红军“消灭在功山以南、普渡河以东”的阴谋,使红军连克11座县城,从石鼓顺利渡过金沙江。为了纪念红军的这一历史功绩,1978年4月,曲靖地区和寻甸县在此建立了纪念塔和烈士墓。

扩展资料

目前,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昆明—红色庄园—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塔—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建设成为“红色精品”路线,并由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寻甸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

先锋乡人民政府完成了《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先锋乡“六甲之战”红色旅游工程项目规划》,为先锋六甲之战纪念塔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更大的活力。通过规划测设,将目前六甲之战纪念塔搬迁至战斗打响处—石腊坨,

建设“六甲之战”红色景区景点1个,总投资10349万元,其中景区景点项目建设投资9399万元。使更多人深入了解红二、六军团通过“六甲之战”,粉碎敌军围歼计划的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建设红色主题纪念园,打造昆明市重要的、在全省有一定影响的缅怀红军先烈的革命历史教育基地。

一、冻坏的脚趾挡不住她前进的脚步

长征的衣服其实非常单薄,寒天雪地也只有破破烂烂的单衣和磨烂的草鞋。所以士兵们在长征途中被冻死是常有的事。

有一位勇敢的藏族女战士名叫姜英,在过雪山时脚趾被冻坏了,基本已经没有知觉了。为了跟上大部队的行军速度,于是她一狠心,干脆拿斧子把溃烂的脚趾砍下来。然后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就继续赶路了。

现在我们可能划个小口子都会难受好久,而当时姜英亲手砍下自己的脚趾,又该何等疼痛。而她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

二、将吃剩的半截皮带留着做纪念

长征途中战士们的食物也是很大的问题,不知有多少士兵被饿死,而战士们为了活下去,吃的都是我们想象不到的东西。野菜野果都已经是大餐了,很多时候吃的都是树皮、动物的骨骼以及棉衣中的棉絮、皮带、皮鞋,渴了就把直接捧起雪来吃了。

如果实在没吃的东西了,就只能在自己或者同伴的粪便中找一些没有消化的东西,在水中洗洗吃了。这些东西看着只会让人觉得心疼。

战士周广才过草地的时候,经常会给战友们吃自己攒的野菜和干粮,吃完了这些就开始吃他的皮带。周广才估摸着草地已经快过了,就哭着跟战友们说:同志们,咱不吃了,马上就出去了,这半截皮带留着做个纪念吧。

三、“断肠人”在长征,拧断肠子也不要落到敌军手中

除了要承受饥饿和寒冷带给战士们的巨大痛苦之外,还要承受突如其来的敌军攻击。由于长途跋涉,我军将士们都已经疲惫不堪了,连走路都费劲,还要时刻准备战斗,对于战士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在红军行至湘江边时,突然遇到了敌军突袭,我军被迫与敌军苦战四天五夜,不知多少战士牺牲,此时我军已经处于弹尽粮绝的状态,而师长陈树湘不幸腹部受伤,被敌军俘获。在押解途中,陈树湘做出一个大家都觉得残忍到极致的决定,

他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把自己腹部的伤口扯开,把肠子掏出来全部拧断,就这样牺牲在了长征途中,年仅29岁。后来“断肠英雄”的事迹还广为流传。

四、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

17岁的红四团通讯员郑金煜,过草地时饿得走不动路,被战友们绑在马背上前进。“在政治上我是块钢铁,但是我实在是不行了,我坚持不住了,我要走了,我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说完临终遗言,他牺牲在了走出草地的前一天。

五、金色的鱼钩

红军过草地时,由于严重缺粮,许多人面临死亡威胁、炊事班长为了照顾好伤病员,用缝衣针做成鱼钩钓鱼熬汤给他们补身子,自己只吃剩下的骨头和草根。班长在快要走出草地的时候牺牲了,战士们把他用的鱼钩珍藏起来,带出了草地。

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