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运载火箭命名为什么系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我国的运载火箭命名为什么系列?,第1张

长征火箭在没有诞生时就已经起名了,因为当时我国航空事业起步晚,征途漫漫,航天人于是给火箭起名为长征一号。而长征最后胜利,也预示着将来一定会胜利。此外,太空旅程本来就是很遥远的一个距离。长征火箭的名字就象征着多个意义。

1、长征1号系列,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

2、长征2号系列,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

3、长征三号系列,是三级火箭,其一、二级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三子级采用了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

4、长征四号系列,包括“风暴一号”、“长征四号”、“长征四号甲”、“长征四号乙”等火箭。

5、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又称“大火箭”,是为了满足进一步航天发展需要,并弥补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项研制的一次性大型低温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首次采用5米大直径的箭体结构,总加注量达到780吨,起飞时共有10台发动机产生1078吨的推力,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

6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是三级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采用液氧煤油发动机,具有无毒无污染、发射准备时间短等特点,主要用于满足微小卫星发射需求。

7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航天器。火箭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箭体总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质量约597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

  中国长征系列火箭

  中国自1956年开始展开现代火箭的研制工作。1964 年6月29日,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中程火箭试飞成功之后,即着手研制多级火箭,向空间技术进军。 经过了五年的艰苦努力,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诞生, 首次发射"东方红 1 号"卫星成功。中国航天技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长 征"系列火箭已经走向世界,享誉全球,在国际发射市场占有重要一席。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 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 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 公里高的近地轨道。1970 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 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 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 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 "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改进型"长征2号C"火箭,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增加到3515 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长征2号D"火箭,也是一种两级液体火箭。主要在"长征2号" 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方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 吨。

  "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 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 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3号"运载火箭是在"长征2号"火箭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的第三级采用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 20488吨,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长征3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3号A"火箭长 5252米,最大直径335 米,起飞重量240吨,主要运载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运载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

  "长征3号B"火箭是在 "长征3号A"和"长征2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大型三级液体捆绑火箭,芯级基本上就是"长征3号A",而助推器及其捆绑结构则与"长征2号E"相同。"长征3号B"火箭的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0吨。

  " 长征3号C "则是在 "长征3号B"的基础上, 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其主要任务是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 火箭长5484米,最大直径 845米,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7吨。

  "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

  "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 "长征4号 A ",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 米。

  "长征4号B"是在"长征4号A"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的对地观察应用卫星。火箭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

  神州系列

  “神舟”一号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神舟”三号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其中,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五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六号

  发射时间: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四子王旗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在神舟六号飞船搭载的物品当中,有几件物品极具象征意义和历史价值,如极地考察国旗、奥林匹克旗、上海世博会会旗等。书画作品《六骏图》、《神州颂》、《和平颂》、《长征万里图》则表达了我国文化界对载人航天工程的崇高敬意和祝福。而10幅少年儿童太空画和题为《我给航天员写封信》的作文则体现出我国广大青少年对神舟六号飞船的美好祝愿以及从小立志学科学、爱科学的远大志向。另外,《共和国元帅》特种邮票、《神舟六号》个性化邮票等邮品也颇为引人注目。此外,神舟六号飞船还搭载了一些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品,并搭载了长期以来给予中国航天事业大力支持的香港金利来公司和查氏集团等知名企业的标识。

  神舟六号飞船除了搭载文化物品外,还搭载了生物菌种、植物组培苗以及作物、植物和花卉的种子。它们将被交付有关单位用于开展太空育种实验。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介绍:长征三号系列

作者:陈国华

概 述

长征三号系列运载火箭由长征三号、长征三号A、长征三号B 和长征三号C4种火箭组成。它们都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它们区别于长征二号系列的特点是:1)都是三级火箭;2)三子级使用液氧和液氢作为推进剂;3)三子级的发动机可以多次起动;4)可以直接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级火箭,全长约45米,一子级和二子级的直径均为335米,三子级直径225米。卫星整流罩有A、B两种型号,A型的直径为26 米,B型的直径为3米,尾翼翼展615米。火箭的起飞质量约205吨。

长征三号的一子级和二子级均采用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推进剂,三子级采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

由于长征三号在中国率先采用液氢和液氧作推进剂,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问题,诸如研制氢氧发动机、低温绝热结构和防爆设计等。众所周知,在研制新发动机的过程中,试车占有重要的地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要靠试车来发现,改进措施是否得当也要靠试车来验证。氢氧发动机在正式参加飞行试验之前,共进行了约120次试车,累积时间32000秒。在三子级绝热共底贮箱的研制过程中,进行了缩比贮箱、短贮箱和全尺寸贮箱等各种试验,如推进剂的蒸发量试验、用液氢和液氮填充的爆破试验、共底的绝热试验、内压试验和外压试验等。通过这些试验,解决了贮箱的绝热性能、工艺性能、低温强度以及使用寿命等各项技术问题。同样,真空绝热的液氢输送管和各种低温阀门等也都在真空的介质中进行了严格的试验。针对液氢易爆的特点,在火箭上采取了安全防爆措施,如在易于聚集氢气的地方进行吹除和开通气孔;在氢箱与仪器舱之间设隔离膜,防止氢气进入仪器舱;为了防止氢气进入伺服机构,对伺服机构进行氮气保护等。此外还采用了屏蔽、接地、设置放电针等防雷电措施。

火箭的制导系统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补偿式方案,以保证卫星进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精度。火箭的姿态控制系统采用平台、速率陀螺、网络、摆动发动机连续式控制方案,而在三级滑行段飞行中则用继电器型开关控制系统,由开关放大器对无水肼喷管进行控制。姿态控制系统保证了火箭在给定的轨道上的稳定飞行,并将俯仰、偏航和滚动三个姿态角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为了了解火箭飞行过程中箭上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在火箭上设置了3套遥测设备。一子级上装有一套YE-3M磁记录设备,记录分布于全箭各处的振动、冲击和噪声传感器送来的信息。它只在一级飞行时工作,一、二级火箭分离后随一子级箭体落至残骸落区,然后由人工收回处理。二子级上装有一套Y7-1速、缓变状态的大速变设备。它主要测量火箭在一级和二级飞行中的缓变参数和速变参数。三子级上也装有一套Y7-1速、缓变状态的大速变设备,主要测量第三级火箭和全箭控制系统在飞行全过程中的各类缓变和速变参数。两套Y7-1设备所测得的数据均实时地通过发射机发回地面。从第11发火箭开始,取消了一子级上的YE-3M磁记录设备。

火箭飞行过程中,地面的测控台站以及海上的测量船队都要对火箭进行跟踪测量,所以在箭上设有外弹道测量系统,给地面的测控台站提供跟踪信息。为了防止火箭发生故障而危及发射设施、城镇的安全,在箭上设置了安全系统,以求尽可能控制故障火箭的坠毁地点或爆炸时机。由于这两个系统都需要跟踪火箭的飞行轨迹,为简化箭上设备,所以将两者合为一个系统。

长征三号火箭长达45米,纵向耦合振动(POGO)和低频振动问题随之突出起来。研制过程中进行了全箭纵向弹性振动试验、一子级和二子级推进剂输送管路频率特性试验、蓄压器方案试验和二子级发动机冷流试验等各项试验。仪器舱安装仪器的平台采用了约束阻尼复合板结构,并改进了平台减振器的设计。

长征三号火箭1978年开始方案设计,1980年进入初步设计,1984年1月29日首次发射。截止到1994年底,共发射9次,除第一次发射因三子级发动机在第二次起动后未能正常工作和第8次发射由于三子级发动机的控制气路漏气,造成发动机在第二工作段被迫提前关机外,其它7次发射分别将5颗国内通信卫星、1颗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星一号通信卫星和1颗休斯公司制造的亚太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三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轨道倾角27度时,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1600公斤(3σ)。如果需要抬高远地点高度,则每抬高1000公里将减少运载能力16公斤。长征三号的发射费用在国际上是最低的,每发火箭的发射费约3500万美元(1993~1994年价格)。

长征三号的研制成功,表明了中国火箭技术的提高,是中国火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和液氧作为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了火箭的多次起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三号发射的亚星一号通信卫星是中国首次发射外国制造的卫星,为后来其它型号火箭的对外发射服务建立了可遵循的模式。

一、主要技术性能

二、总体布局

长征三号是一种三级液体火箭,由一子级、二子级、三子级和卫星整流罩等箭体结构及箭上的推进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滑行段推进剂管理与姿态控制系统等组成。

箭体结构一方面承受载荷,一方面又起着支承各个系统的作用,将它们连成一个整体。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和外测安全系统的仪器主要安装在仪器舱内,也有少部分仪器根据需要分布于尾段或箱间段。

为了减轻贮箱的结构质量,简化推进剂输送管道和尽可能提高液氢使用的安全性,三子级推进剂贮箱的配置与一、二子级的不同,将燃料箱安排在氧化剂箱的上面。

一、二级之间的分离采用热分离方式,一级发动机关闭之前二级发动机就开始起动,然后再令一、二级之间的连接爆炸螺栓起爆,在二级发动机推力的作用下实现分离。二级飞行末期,在主发动机已经关闭,而游动发动机仍在工作的情况下,卫星整流罩被抛掉,然后游动发动机关闭,连接二、三级箭体的爆炸螺栓和安装在级间段上的8台固体反推火箭同时点燃,在反向推力的作用下,二子级被推离三级。星箭分离有两种方式,可以采用反推火箭,也可以采用分离弹簧。发射国内卫星时,包带解锁后,安装在三子级后短壳上的反推火箭点火,使三子级减速,实现分离,分离过程中卫星不受分离力的影响。发射外国卫星时,应用户要求,采用了分离弹簧。包带解锁后,分离弹簧的约束同时解除,弹簧力使卫星加速,同时使三子级减速,实现分离。

三、箭体结构

长征三号火箭的结构包括一子级、二子级、三子级和整流罩,主要结构材料是LD10铝合金。

1一子级结构

一子级结构由尾翼、尾段、后过渡段、燃料箱、箱间段、氧化剂箱、级间段和导管、阀门等组成。

尾翼平面为直角梯形,翼根弦长22 米,翼展14米,变厚度楔形双梁蜂窝夹芯结构。

尾段为外加桁梁式薄壁全铆接结构,由两个半壳沿纵向对接合拢而成。长征三号的尾段结构和功能与长征二号C的尾段不完全相同。为了提高火箭的飞行稳定性,长征三号尾段上增加了4个尾翼及相应的安装结构。火箭竖立在发射台上时,长征二号C的发射支点在尾段的上方,尾段不承受支承力,而长征三号的发射支点在尾段的下端,支承力由尾段承受和传递,为此在尾段壳体的表面设置了8根大梁,在尾段上端有4个前接头,在尾段下端有4个支承块。这样,支承块、大梁和前接头组成了承、传力结构。

后过渡段、燃料箱、箱间段、氧化剂箱以及导管、阀门等均与长征二号C的相应部分相同。

级间段包括筒段与杆系结构两部分。杆系由24根斜杆和上、下对接框组成。长征三号的斜杆比长征二号C的少8根,相对来说其抗扭刚度高了,但减弱了抗弯曲能力。

2二子级结构

二子级结构由燃料箱、箱间段、氧化剂箱、级间段及导管、阀门等组成。

燃料箱、箱间段和氧化剂箱的结构与长征二号C相应部分相同,只是长征三号的氧化剂箱前底上设置了绝热帽,以防止三子级加注推进剂后低温对氧化剂箱的影响。

二子级的级间段是截锥形的半硬壳式结构,外表面粘贴了一层301软木防热层。它既是连接二、三子级的承力结构,又是三子级的发动机舱。由于二、三子级间的级间分离是冷分离,所以不需要考虑排焰问题。

3三子级结构

三子级结构由共底绝热贮箱、仪器舱、有效载荷支架、转接锥及阀门、导管等组成。

三子级贮箱为共底贮箱,上箱贮存液氢,下箱贮存液氧。为缩短火箭长度和减轻结构质量,两箱之间采用共底。共底凸向液氢箱。贮箱的外表面包覆了绝热层,对输送推进剂的导管也采取了绝热措施。

液氧箱由后短壳、后底、圆筒段和共底组成。后底为椭球底,正中开有人孔,液氧输送口处装有消漩器。圆筒段为化铣网格结构,筒内装了环形防晃板,以抑制液氧的晃动。此外,箱内还装有测量液位和温度的传感器。共底的型面与下底相同,由非金属蜂窝结构与上、下面板构成,其外侧焊有抽空管嘴和真空度测量及气体分析管嘴。加注推进剂之前,将共底抽至近于真空,加注后腔内气体冷凝,真空度进一步提高,达到绝热的目的。共底的边缘与上、下两个贮箱的箱壁相连。为了防止箱壁之间的热传导,在此处采用了绝热的承力结构。

液氢箱由共底、圆筒段、前底和前短壳组成。圆筒段由4个筒形壳段组焊而成。筒内分三层共装有6块扇形防晃板及一个环形防晃框,用以抑制晃动,还装有破坏液氢温度分层的环形结构。前底也是椭球形的,正中开有人孔。前短壳用化铣网格整体壁板构成。

贮箱外表面的绝热层是以喷涂聚氨酯泡沫塑料为主体的多层密封缠绕式结构,由缓冲层、隔热层和防护层三部分组成。缓冲层的作用是改善铝合金箱壁与泡沫塑料之间线膨胀系数不同而引起的变形不一致,使泡沫塑料牢固地粘接到箱壁上。隔热层起绝热作用。防护层的作用是防止气体渗透,防机械损伤,防热辐射和保护整个绝热层,使之能经受飞行中的气流冲刷。

仪器舱位于贮箱上端,与卫星、转接锥和有效载荷支架一起,被罩在整流罩之内。仪器舱由截锥形壳体、环形圆盘、支承杆和井字梁组成。截锥形壳体是铝蜂窝结构,上部有上端框,框内缘的8个凸耳用以安装井字梁;框外缘有一支撑台阶用来安装环形圆盘。截锥体的下端框与贮箱的前短壳相连。环形圆盘由约束阻尼复合板构成,其内缘与锥壳的上框相连,外缘通过16根型材撑杆支承在锥壳的下端框上。为增加圆盘的刚度和减轻结构质量,在其上冲有若干减轻孔。井字梁用“工”字梁构成,有很高的强度和刚度。仪器舱边缘的Ⅱ-Ⅳ象限线处各设有两块挡板,防止因整流罩分离时发生意外事件而伤害仪器。仪器舱与液氢箱之间有一层隔离膜,防止可能产生的氢气进入仪器舱。

有效载荷支架也是截锥形壳体,铝蜂窝夹芯结构。由于惯性平台安装在壳体内部,所以在壳体上开有160毫米×160毫米的方孔,以便在发射时,通过它以及在整流罩倒锥段开的透明舱口使发射场的瞄准设备与惯性平台上的棱镜通视,以瞄准射向。有效载荷支架高度为740毫米,下端框与仪器舱相连。

长征三号的转接锥有A、B两种型号。A型用于发射国内卫星,锥高680毫米,与卫星接口尺寸为Φ872毫米;B型用于发射外国制造的卫星,锥高300毫米,与卫星的接口尺寸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接口Φ937毫米。两种型号的转接锥下对接框都是与有效载荷支架相连,对接尺寸为Φ1036毫米。上对接框通过包带与卫星的对接框相连。

液氢的粘度低,渗透性强,再加上超低温,给阀门、导管带来了密封和绝热上的困难。三子级上除了对密封材料进行选择外,还对阀门或导管接头的结构采用了气密设计。三子级共有阀门17种,导管23种。其中的液氢输送管比较复杂,是双层的真空导管,由内管、外管和防辐射夹层组成,使用前将夹层之间抽成真空,使通过导管的液氢温升低于0003摄氏度。液氢输送管设在贮箱外面, 绕过液氧箱后,通向发动机。

4整流罩

长征三号的整流罩有A、B两种型号。A型罩的最大直径为26米,圆筒段长度24米;B型罩的最大直径是30米,圆筒段长度26米。 两者除直径和高度不同之外,结构形式和分离方式都是一样的。火箭处于临射状态时,发射场的空调系统可以对整流罩内部进行空调,确保罩内的温度、湿度和洁净度满足卫星的要求。整流罩由玻璃钢端头、非金属蜂窝的双锥段、金属蜂窝的圆筒段和化铣的倒锥段组成。成品是两个独立的半罩,发射前通过爆炸螺栓连成整体,并通过爆炸螺栓和铰链机构与三子级箭体相连。双锥段对无线电波是透明的,透波率约为85%。二级飞行末期,大气环境已不会危害卫星,整流罩与火箭分离。分离时,控制系统先令与三子级相连的爆炸螺栓起爆,然后再使将两个半罩连成整体的爆炸螺栓起爆。这时,两个半罩各自在分离弹簧的作用下,绕下端的铰链旋转。当转到一定的角度时,铰链脱开,半罩在离心力的作用,沿切线方向离开三子级箭体。由于瞄准的需要,在倒锥段的第Ⅲ象限线上开有瞄准窗口,因而在 Ⅰ-Ⅲ象限线上不能设分离面,整流罩只能从Ⅱ-Ⅳ平面分离。

四、推进系统

长征三号的推进系统由一、二、三子级的推进系统组成。一、二子级的推进剂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三子级的推进剂是液氧和液氢。

1一子级推进系统

一子级推进系统与长征二号C的基本相同,只是长征三号的一子级发动机是FY-21,而长征二号C的是YF-21。由于两者由不同的工厂生产,存在着一些细微差别,但它们的组成、工作原理、功能和与箭体的接口都是一样的,可以互换。长征三号从第11发火箭开始,改用YF-21B发动机。

2二子级推进系统

二子级推进系统原与长征二号C的完全一样,后改为加长喷管的YF-24D发动机。

3三子级推进系统

三子级推进系统由YF-73氢氧发动机、输送系统、增压系统、推进剂管理系统和其它系统组成。

(1)YF-73氢氧发动机

该发动机采用燃气发生器循环系统,由一台涡轮泵供应4台推力室。液氢泵和液氧泵均为一级离心泵,涡轮为一级冲动式涡轮。发动机可作二次起动,每次起动都是用气瓶起动,用火药点火器点火。

发动机由推力室、涡轮泵、燃气发生器、自动器、起动气瓶和火药点火器等组成。

推力器分头部和身部两部分。头部采用平顶式结构,氧腔在上,氢腔在下。头部中心有安装火药点火器的四孔座,孔座周围有3圈按同心圆排列的喷嘴。内圈的8个喷嘴和第二圈的12个喷嘴为中心喷嘴,它们的氧喷嘴为离心式结构。外圈的18个喷嘴为边区喷嘴,其氧喷嘴为直流式。喷注器面板为不锈钢丝编织烧结而成的金属纤维发汗材料。氢对面板进行发汗冷却,防止面板被烧蚀。身部由内、外壁钎焊连结而成。喷管型面按罗氏最佳推力喷管设计。内壁上铣有沟槽式冷却通道,冷却剂液氢进入冷却通道后先流向喷口,再由相邻槽返回头部。推力室的身部焊有传动轴,轴端有齿,与伺服机构啮合后实现推力室单向摆动。

涡轮泵由涡轮、液氢泵、液氧泵和齿轮箱等组成。涡轮和液氢泵同轴,是主动轴;液氧泵单独一根轴,是从动轴;中间由减速齿轮传动。涡轮为单级冲动式结构,由涡轮盖、转子和主轴组成。液氢泵由诱导轮、离心轮、螺壳、前后密封环组成。液氧泵由进口管、泵轴、诱导轮、离心轮、前后密封环和氧泵壳体组成。齿轮箱由上盖、下盖、齿轮、中轴及限流嘴组成。限流嘴是用来控制冷却剂液氢的流量的。

燃气发生器由头部和身部构成。头部为平顶式结构,有3层平底。第一、二层底之间为液氢腔,第二、三层底之间为液氧腔。头部中央为火药点火器喷口,其周围由16个双组元同轴式喷嘴排列成两个同心圆。身部由圆柱段和收敛段组成,两者均为双层壁结构,内壁上有铣槽,形成再生冷却通道。

自动器共有24种41个,主要包括液氢泵前阀门、液氧泵前阀门、液氢主阀门、液氧主阀门、氢副系统控制阀门、氧副系统控制阀门、氢泄出阀门、氧泄出阀门、氦气减压器、液氧稳压器、气动阀门和电动气阀门等器件,用以控制发动机的起动和关机。

起动气瓶内贮高压氮气。当电动气阀门通电打开后,高压氮气通过起动喷嘴吹动涡轮。氮气耗尽后由燃气接替维持发动机正常工作。因为发动机要作两次起动,故设有两套独立的气瓶起动系统。

发动机上共有20个火药点火器,燃气发生器头部和每个推力室的头部各装4个,每次点火时各消耗两个,其中一个为冗余。点火器由电发火系统、能量释放系统(包括引燃药、烟火药、过渡药和惰性药等)和结构件组成。

长征1号

“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小型有效载荷火箭全长2986米,最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起飞推力112吨,能把300千克重的卫星送入440公里高的近地轨道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1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奠定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展的基础

长征1号D

“长征1号D”运载火箭是“长征1号”火箭的改进型主要的改进有:提高一子级发动机推力;提高二三子级性能;采用“平台-计算机”全惯性制导经过改进,“长征1号D”火箭可以发射各种低轨道卫星,并已投入商业发射

长征2号

“长征2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的航天运载器的基础型号在“长征1号”的技术基础上,发展了“长征2号”“长征3号”和“长征四号”系列运载器

“长征2号”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117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重量190吨,能把18吨的卫星送入距地面数百公里的椭圆形轨道1975年11月26日,“长征2号”火箭完成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发射任务

长征2号C

“长征二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二号”火箭基础上改进设计研制的,采用了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箭长为3515米,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增加到24吨,火箭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

在“长征二号丙”火箭基础上研制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火箭是一种三级火箭,箭长增加为43027米“长征二号丙”系列运载火箭自1982年9月首次成功发射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1987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授予“全国质量金质奖”1999年,“长征二号丙”火箭被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授予“优质液体运载火箭”称号

长征2号D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一种两级火箭,全长383米,起飞重量232吨主要是在“长征二号”火箭的基础上采取增加推进剂加注量和增大起飞推力的办法,使运载能力进一步提高1992年8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2号E

“长征2号E”捆绑火箭,是以加长型“长征2号C”为芯级,并在第一级周围捆绑四个液体助推器组成的低轨道两级液体推进剂火箭

火箭总长4968米,直径335米每个液体助推器长为154米,直径225米,芯级最大直径42米总起飞重量461吨,起飞推力600吨,能把88吨至92吨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经适当适应性修改后,还可以用来发射小型载人飞船

长征2号F

“长征二号F”火箭是在“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按照发射载人飞船的要求,以提高可靠性确保安全性为目标研制的运载火箭

CZ-2F是我国第一种为载人航天研制的高可靠性安全性运载火箭,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CZ—2E基础上增加了2个新系统,即逃逸系统和故障检测处理系统火箭全长58343米,起飞质量4798吨,芯级直径335米,助推器直径225米,整流罩最大直径38米

火箭的芯级和助推器发动机均使用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作为推进剂它可把8吨重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点高度200千米远地点高度350千米倾角424°427°的轨道

火箭由四个液体助推器芯一级火箭芯二级火箭整流罩和逃逸塔组成,是目前我国所有运载火箭中起飞质量最大长度最长的火箭运载火箭有箭体结构控制系统动力装置故障检测处理系统逃逸系统遥测系统外测安全系统推进剂利用系统附加系统地面设备等十个分系统,为兼顾卫星的发射,保留了有效载荷调姿定向系统的接口和安装位置

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是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而增加的,其作用是在飞船入轨前,监测运载火箭状态,若发生重大故障,使载有航天员的飞船安全地脱离危险区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一号至神舟七号飞船,为我国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长征3号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三级火箭,其一二级是在“长征二号丙”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其三子级采用了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火箭全长4486米,一二级直径335米,三级直径225米,起飞重量20488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6吨

“长征三号”火箭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是中国运载火箭发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首次采用了液氢液氧作火箭推进剂,首次实现火箭的多次启动,首次将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长征3号A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它继承了“长征三号”火箭的成熟技术,采用了新设计的液氢液氧三子级火箭全长5252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0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也可以发射低轨道极轨道或逃逸轨道的有效载荷

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26吨自1994年2月8日首次发射成功以来,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2007年6月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称号

长征3号B

“长征三号乙”火箭是在“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二号E”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大型液体捆绑式运载火箭,其芯级与“长征三号甲”火箭基本相同,一子级壳体捆绑4个标准液体助推器

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426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重型卫星,亦可进行轻型卫星的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54吨

长征3号C

“长征三号丙”火箭是在“长征三号乙”火箭的基础上,减少了两个助推器并取消了助推器上的尾翼火箭全长5484米,起飞质量345吨,主要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有效载荷,可以进行一箭多星发射或发射其它轨道的卫星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为38吨

长征4号

“长征4号”系列运载火箭包括“风暴1号”“长征4号”“长征4号A”“长征4号B”等火箭“风暴1号”为两级液体火箭,主要用于发射低轨道卫星,并成功完成一箭三星的发射任务火箭长3257米,最大直径335米1982年停止使用

“长征4号”是在“风暴1号”基础上研制的三级常规运载火箭,作为发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运载火箭的另一方案,其后改型为“长征4号A”,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

长征四号A

“长征四号甲”火箭是三级火箭,一二三级均采用常规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火箭全长419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8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1988年9月首次发射,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4号B

“长征四号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甲”火箭基础上发展的一种运载能力更大的运载火箭,主要用于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

火箭全长4558米,最大直径335米,起飞质量249吨,起飞推力约300吨,900千米高度极轨的运载能力为145吨1999年5月首次发射,至今发射成功率为100%

长征4号C

“长征四号丙”火箭是在“长征四号乙”火箭的基础上,三级发动机采用二次启动技术,大幅提高了有效载荷的运载能力

长征四号丙(CZ-4C)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推进剂三级运载火箭,是在原长征四号乙(CZ-4B)运载火箭的基础上经大量技术状态改进设计而成,以全面提高火箭的任务适应性和测试发射可靠性为目标进行研制CZ-4C火箭可以满足多种卫星在发射轨道重量和包络空间等方面更高的要求,同时采取新的测发控模式,可以显著提高火箭测试和发射的可靠性,缩短发射场工作周期

首发改进型运载火箭于2006年4月27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首颗遥感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并实现了首发火箭发射场测试零故障:CZ-4C火箭至今已连续三次发射成功

长征5号

随着推力为120吨的YF-100液氧煤油发动机和推力为50吨的YF-77氢氧发动机先后完成长程试车,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审批立项,我国新一代组合化的运载火箭系列长征-5号的研制也进入关键阶段

长征-5号运载火箭系列以120吨和50吨两种发动机为基础,构成5米直径335米直径和225米直径三种模块,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系列

这次展出的模型便是长征-5号运载火箭系列中最为强大的型号,以5米模块(2个50吨YF-77)为芯级,以4个335米模块(2个120吨YF-100)为助推器

长征-5号运载火箭突破335米直径的限制,一个关键条件便是呼唤多年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的上马此前我国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发射基地受到铁路运输条件的限制,火箭直径不能超过335米发射基地建在沿海,火箭则使用不受体积限制的海运

地处低纬度的海南则可增强火箭有效发射能力;广袤的南海可成为火箭残骸安全便捷的坠落区(长征-5系列为无毒无污染设计)

在长征-5号重型运载火箭和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问世后,中国航天将具备25吨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和12吨的地球同步轨道运载能力,可发射20吨级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大型空间望远镜返回式月球探测器深空探测器超重型应用卫星,推动我国空间应用产业载人航天技术和天文科学的发展,也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国际航天发射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预计2015年亮相

倒序排列:

序号 运载火箭 发射日期 卫星 任务 发射基地 结果

103 CZ-3A 20071024 嫦娥一号 --- XSLC 成功

102 CZ-4C 20070919 资源一号 LEO TSLC 成功

101 CZ-3B 20070705 中星6B GTO XSLC 成功

100 CZ-3A 20070531 鑫诺三号 GTO XSLC 成功

99 CZ-2D 20070525 遥感卫星二号 LEO JSLC 成功

98 CZ-3B 20070514 尼日利亚一号卫星 GTO XSLC 成功

97 CZ-3A 20070414 北斗导航卫星 GTO XSLC 成功

96 CZ-2C 20070411 海洋一号B卫星 GTO TSLC 成功

95 CZ-3A 20070203 北斗导航卫星 GTO XSLC 成功

94 CZ-3A 20061208 风云二号05星 GTO XSLC 成功

93 CZ-3B 20061029 鑫诺二号卫星 GTO XSLC 成功

92 CZ-4B 20061024 实践六号卫星 SSO TSLC 成功

91 CZ-3A 20060913 烽火一号02星 GTO XSLC 成功

90 CZ-2C 20060909 实践八号卫星 LEO JSLC 成功

89 CZ-4B 20060427 遥感卫星一号 LEO JSLC 成功

88 CZ-2F 20051012 神舟六号飞船 LEO JSLC 成功

87 CZ-2D 20050829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86 CZ-2C 20050802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85 CZ-2D 20050706 实践七号卫星 SSO JSLC 成功

84 CZ-3B 20050412 亚太六号 GTO XSLC 成功

83 CZ-2C 20041118 实验二号 SSO XSLC 成功

82 CZ-4B 20041106 资源二号 SSO TSLC 成功

81 CZ-3A 20041019 风云二号C GTO XSLC 成功

80 CZ-2D 20040927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79 CZ-4B 20040909 实践六号 SSO TSLC 成功

78 CZ-2C 20040829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77 CZ-2C/SM 20040725 探测二号 极轨 TSLC 成功

76 CZ-2C 20040418 试验卫星一号/纳星一号 SSO XSLC 成功

75 CZ-2C/SM 20031230 探测一号 高轨道 XSLC 成功

74 CZ-3A 20031115 中星20号 GTO XSLC 成功

73 CZ-2D 20031103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72 CZ-4B 20031021 资源一号02星 SSO TSLC 成功

71 CZ-2F 20031015 神舟五号飞船 LEO JSLC 成功

70 CZ-3A 20030525 北斗一号 GTO XSLC 成功

69 CZ-2F 20021230 神舟四号飞船 LEO JSLC 成功

68 CZ-4B 20021027 资源二号 SSO TSLC 成功

67 CZ-4B 20020515 海洋1号/风云1号D SSO TSLC 成功

66 CZ-2F F-03 20020325 神舟三号飞船 LEO JSLC 成功

65 CZ-2F F-02 20010110 神舟二号飞船 LEO JSLC 成功

64 CZ-3A F-06 2000122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GTO XSLC 成功

63 CZ-3A F-05 20001031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GTO XSLC 成功

62 CZ-4B F-05 20000901 资源二号 SSO TSLC 成功

61 CZ-3 F-13 20000625 风云二号 GTO XSLC 成功

60 CZ-3A F-04 20000126 中星22号 GTO XSLC 成功

59 CZ-2F F-01 991120 神舟 载人飞船 LEO JSLC 成功

58 CZ-4B F-04 991014 资源一号/实践五号 SSO TSLC 成功

57 CZ-2C F-21 990612 铱星 LEO TSLC 成功

56 CZ-4 F-03 990510 风云一号 SSO TSLC 成功

55 CZ-2C F-20 981219 铱星 LEO TSLC 成功

54 CZ-2C F-19 980820 铱星 LEO TSLC 成功

53 CZ-3B F-05 980718 鑫诺一号 GTO XSLC 成功

52 CZ-3B F-04 980530 中卫一号 GTO XSLC 成功

51 CZ-2C F-18 980502 铱星 LEO TSLC 成功

50 CZ-2C F-17 980326 铱星 LEO TSLC 成功

49 CZ-2C F-16 971208 铱星 LEO TSLC 成功

48 CZ-3B F-03 971017 亚太二号R GTO XSLC 成功

47 CZ-2C F-15 970901 铱星 LEO TSLC 成功

46 CZ-3B F-02 970820 马部海卫星 GTO XSLC 成功

45 CZ-3 F-12 970610 风云二号 GTO XSLC 成功

44 CZ-3A F-03 970512 东方红三号 GTO XSLC 成功

43 CZ-2D F03 961020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42 CZ-3 F-11 960818 中星七号 GTO XSLC 失败

41 CZ-3 F-10 960703 亚太一号甲 GTO XSLC 成功

40 CZ-3B F-01 960215 国际星708号 GTO XSLC 失败

39 CZ-2E F-07 951228 艾科斯达一号 GTO XSLC 成功

38 CZ-2E F-06 951128 亚洲二号 GTO XSLC 成功

37 CZ-2E F-05 950126 亚太二号 GTO XSLC 失败

36 CZ-3A F-02 941130 东方红三号 GTO XSLC 成功

35 CZ-2E F-04 940828 澳星B3 GTO XSLC 成功

34 CZ-3 F-09 940721 亚太一号 GTO XSLC 成功

33 CZ-2D F-02 940703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32 CZ-3A F-01 940208 实践四号和模拟星 GTO XSLC 成功

31 CZ-2C F-14 931008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30 CZ-2E F-03 921221 澳星B2 GTO XSLC 失败

29 CZ-2C F-13 921005 瑞典弗利亚科学卫星和返回式卫星一号甲 LEO JSLC 成功

28 CZ-2E F-02 920814 澳星B1 GTO XSLC 成功

27 CZ-2D F-01 920809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26 CZ-3 F-08 911228 东方红二号甲 GTO XSLC 失败

25 CZ-2C F-12 901005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24 CZ-4 F-02 900903 风云一号和模拟星 SSO TSLC 成功

23 CZ-2E F-01 900716 巴基斯坦科学实验卫星 LEO XSLC 成功

22 CZ-3 F-07 900407 亚星一号 GTO XSLC 成功

21 CZ-3 F-06 900204 东方红二号甲 GTO XSLC 成功

20 CZ-3 F-05 881222 东方红二号甲 GTO XSLC 成功

19 CZ-4 F-01 880907 风云一号 SSO TSLC 成功

18 CZ-2C F-11 880805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17 CZ-3 F-04 880307 东方红二号甲 GTO XSLC 成功

16 CZ-2C F-10 870909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15 CZ-2C F-09 870805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14 CZ-2C F-08 861006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13 CZ-3 F-03 860201 东方红二号甲 GTO XSLC 成功

12 CZ-2C F-07 851021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11 CZ-2C F-06 840912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10 CZ-3 F-02 840408 东方红二号 GTO XSLC 成功

9 CZ-3 F-01 840129 东方红二号 GTO XSLC 失败

8 CZ-2C F-05 830819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7 CZ-2C F-04 820909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6 CZ-2C F-03 780126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5 CZ-2C F-02 761207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4 CZ-2C F-01 751126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成功

3 CZ-2 F-01 741105 返回式卫星 LEO JSLC 失败

2 CZ-1 F-02 710303 实践一号 LEO JSLC 成功

1 CZ-1 F-01 700424 东方红一号 LEO JSLC 成功

说明:

轨道类型中:LEO表示近地轨道,GTO同步转移轨道,SSO太阳同步轨道。

哈喽大家好,又跟大家见面了。随着神州十二号发射成功的盛世创举,举国欢庆。让我们来聊一聊我国航天历上的“国之重器”。作为一名自豪的中国人,如果对这些有着传奇、神话、历史特色的特殊名称的成员,完全不了解,那实在有失水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一、东方红(系列人造卫星):在一九七零年到一九九七年的时间里总共发射十七次,包含载有通信转发器,遥感器,导航设备的应用卫星;载有各种空间物理探测、天文探测等仪器的科学卫星;载有各种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案、新仪器设备和新材料的试验设备的技术试验卫星。在相比其他国家起步时间早,航天技术优于我国的年代里,“东方红”系列的卫星发射工作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由钱学森、赵九章等“两弹一星”元勋们艰苦奋斗完成。在那个年代里反映着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华脊梁”般的存在,“国之重器”的称呼绝对名副其实吧!

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运载工具,拥有退役、现役共计4代17种型号。截至到2019年3月10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进行了300次发射,发射成功率在95%以上。1996年10月至2009年4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连续成功75次。从1990年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以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为国外和香港用户发射了50颗卫星。截至2017年12月,中国长征火箭累计为国内外用户提供了60次商业发射,其中搭载发射服务15次。作为“国之重器”名至实归。

最后,让我们来认真的思量一下,以上这些“国之重器”你是否认可呢?有很多人说上述这些“国之重器”的名字起得比较浪漫,但是我个人不太同意。有点太片面了吧?我觉得至少从上边这些名称里边充分的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几千年以来就是一个不停的在硝烟战火中艰苦奋战、与天斗与地斗,真正的依靠契而不舍的民族精神,依靠不同时代的“国之重器”无限打拼最终成就了现在这般神话般的结局。依靠跟上述一样的“国之重器”成就世界强国,屹立在世界之林的东方。作为拥有如此多的“的国之重器”的中国人,你不应该觉得骄傲么?

  从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开始,到今年10月底,我国已经完成 研制生产并正式

  发射过的长征运载火箭的型号有9种: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二号 丙/长征二号丙改,长征二号

  丁,长征二号捆,长征三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以及长征 四号。其中, 长征二号丁和长征四号由上海

  航天局研制,其他7种火箭都是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 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火箭已经累计发射了49次,成功42次,

  两次由于星箭协调原因而失败,总成 功率为8775%。``

  1长征一号``

  长征一号是为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而研制的三级运载火箭。它的一、 二级火箭采用当

  时的成熟技术,并为发射卫星做了适应性修改,第三级是新研制的以固体燃料为 推进剂的上面级。1967年11

  月, 决定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负责研制。1968年初,完成了 火箭的总体设计,之后又用了两年左右的时

  间完成了各种大型的地面试验。1970年4月24日,长 征一号火箭首次发射,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

  号顺利送入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 功。1971年3月3日,长征一号火箭第二次发射,把实践一号科学试验卫星准

  确送入轨道,又一次 取得圆满成功。相对于70度倾角、440公里高的圆轨道,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为300公

  斤,此 火箭共进行了两次发射,均获得成功。

  长征一号的研制成功,揭开了我国航天活动的序幕。

  为了提高长征一号火箭的运载能力,适应国内外小型卫星发射市场需求,根据长征一号改 进的长征一号丁

  火箭正时刻准备着进入发射市常长征一号丁的低轨道(185公里)运载能力为850 公斤,同步轨道的运载能力为

  200公斤。``

  2长征二号``

  在长征一号成功飞行之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又成功研制了我国的第一个大型液体 运载火箭长征二

  号。长征二号火箭共两级,推进剂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低轨道的运载能 力为1800公斤。

  1974年11月5日,长征二号火箭首次发射。但由于一根控制信号导线折断,火箭在起飞20 秒以后姿态失稳,

  火箭自毁。一年以后,长征二号火箭第二次发射,火箭工作正常,卫星准确入, 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也是我

  国发射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后来,在1976年12月7日以及1978年 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又进行了两次发射,

  均获得成功。

  长征二号共进行了4次发射,除了第一次发射失败以外,其余3次均获得圆满成功。长征二 号的成功,使我

  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和前苏联之后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的国 家。``

  3长征二号丙/长征二号丙改``

  在长征二号连续发射3次成功以后,在该火箭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丙,研制 单位仍是中国运载

  火箭技术研究院。自1980年开始,在连续三个批次中,长征二号丙火箭不断得 到设计改进,其运载能力得到了

  逐步提高,由长征二号的1800公斤提高到最后的3000公斤。自 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的10年间,长征二号丙火

  箭连续发射11次,全部成功,把12颗卫星准确 送入轨道,其中有一颗为瑞典的搭载卫星。

  1992年底,为了发射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卫星,长征二号丙做了进一步的设计改进,采 用了固体上面级

  以及一个卫星分配器。加有上面级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在1997年9月1日进行了模拟 发射,两颗模拟卫星准确入

  轨,试验发射取得了成功。1997年12月8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长征二号丙改火箭成功地将两颗铱卫星送入

  预定轨道,首次正式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二号丙改火箭到1998年4月底,还将为摩托罗拉公司进行两次铱星网的组网发射;从 1998年5月开始,

  还将进行该网的补网发射。该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 任务的主要火箭。``

  4长征二号丁``

  长征二号丁火箭是由上海航天局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增加推进剂的加注量、提高起飞推力 而研制成的,仍

  为二级火箭。主要用于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从1992年8月9日首次发射至199 6年10月20日,长征二号丁共

  发射3次,均获得成功。``

  5长征二号捆``

  1986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了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提出了研制长征二号捆绑 式火箭(即长征二

  号E)的方案,即芯级采用二级火箭,在长征二号丙的基础上捆绑四个液体助推 器,将低轨道的运载能力提高到

  9200公斤。1988年11月,长城公司与美国休斯公司签订发射服务 合同,利用长二捆火箭发射澳星B1卫星。航天

  部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自筹资金,仅用了18 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长二捆火箭的设计生产,于1990年7月16

  日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把一颗模 拟卫星和一颗巴基斯坦搭载卫星准确地送入轨道。1992年3月22日,长二捆火

  箭正式发射澳星B1 卫星,由于箭上程序配电器的节点间出现了多余物,导致点火后一、三号助推发动机关机,

  造成 发射中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进行了一系列的整顿,吸取教训,严格管理,于同年8月14 日,再一

  次组织发射,取得了成功。

  长征二号捆火箭首次采用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大幅度提高了火箭的运载能力,也为以后 的长征三号乙火

  箭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到1995年12月28日,长二捆火箭共进行了7次发射,在第3、5次发射中,均出现卫星爆炸。 在随后的故障调

  查公报中,认为故障的出现是由于星箭双方的技术协调不彻底,存有隐患,双方 均应采取措施,分别加强卫星

  和整流罩的设计。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认真总结,从故障中学 习,进一步认识了高空风修正问题。在以后

  的第6、7次发射中,长征二号捆火箭均取得成功。

  长征二号捆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低轨道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

  6长征三号``

  长征三号是在长征二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级火箭,可以把1600公斤的有效载荷直接送 入地球同步转移

  轨道。长征三号充分继承了已有长征火箭的成熟技术,它的一、二级发动机采用 长征二号丙的一、二级发动

  机,三级则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液氢/液氧发动机。长征三号是我国 首次使用液氢/液氧发动机的火箭。为了解

  决液氢/液氧发动机的高空二次启动等技术难题,负责 火箭设计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正式发射前进行了

  大量试验,终于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 几个掌握液氢/液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之一,为进一步开发以后的更大推

  力的火箭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火箭在其第7次发射中,成功地将亚星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我国发射的第

  一颗国外卫星,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常

  到目前为止,长征三号火箭共完成了12次发射,其中第1、8、11次发射均因三级液氢/液 氧发动机的问题而

  使得卫星没有进入最终的同步转移轨道,导致失败,其余的9次均获得成功。 在经历了第11次发射的失败以后,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认真分析火箭飞行暴露出的问题, 并改进设计,于1997年6月10日,在长征三号的第12

  次发射中,成功地将我国的风云二号气象卫 星送入预定轨道。

  长征三号火箭是我国目前进入国际市场,用于同步转移轨道轻型卫星发射任务的主要火箭之一。 ``

  7长征三号甲``

  长征三号甲火箭是在长征三号成功之后新研制的大型三级火箭,其各方面的技术性能比长 征三号都有较大

  幅度的提高。长征三号甲火箭的一、二级与长征三号的一、二级相同,三级则是 新研制的大推力的液氢/液氧发

  动机,真空推力由长征三号的44.4千牛提高到158千牛,火箭的 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高到了2650公

  斤。

  除了具有二次启动能力、大推力的三级发动机外,长征三号甲火箭还首次采用了四轴挠性 惯性平台,火箭

  整体的综合技术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94年2月8日,长征三号甲首次发射,将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夸父一号和实践四号两颗卫 星准确送入预定

  轨道。1994年11月30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又成功地将我国新研制的东方红三号卫 星送入预定轨道。1997年5月12

  日,长征三号甲火箭在其第3次发射中,又成功地把东方红三号卫 星送入同步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长征三号甲火箭3次发射,全部成功。目前长征三号甲火箭主要承担国内卫星的发射任务, 但其优秀的实际

  飞行成绩已经引起了国际航天界以及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的普遍重视。``

  8长征三号乙``

  长征三号乙火箭是以长征三号甲为芯级,采用长征二号捆的助推器捆绑与分离技术研制而 成的我国目前推

  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可以把5000公斤的有效载荷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 这一运载能力高于欧洲阿里安

  航天公司的阿里安44L型火箭。与长三甲火箭相同,长三乙火箭也 采用大推力的三级液氢/液氧发动机,惯性组

  合采用四轴挠性平台。可以说,长三乙火箭是在继 承了我国所有的长征火箭的技术优点的基础上研制成的,是

  长征火箭系列的优秀代表。长三乙火 箭的研制,引起了国际航天界的普遍关注。国际通信卫星组织在组织发射

  第7、8代卫星时,就选 择了尚在研制中的长三乙火箭,选定用第一发长三乙火箭发射该组织的708卫星,并在这<

我国的运载火箭命名为什么系列?

长征火箭在没有诞生时就已经起名了,因为当时我国航空事业起步晚,征途漫漫,航天人于是给火箭起名为长征一号。而长征最后胜利,也预示着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