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释果智是什么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佛教释果智是什么辈分,第1张

所为法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行名字。在佛陀时代,所有的佛弟子出家或者皈依后,大多仍继续使用自己的名字。祖师们之所以出家后启用法名,是为了令出家人能和在家人明显的区别开来,到后来皈依弟子也开始逐渐沿用。在佛教中没有所谓辈分的说法,之所以禅宗祖师把法名排出字符,是为了表征法脉传承,而不是家谱的概念。在佛教中身份的区别,是以所受戒的不同来加以区别,如所说的“七众弟子”、“四众弟子”、“僧俗二众”等等。而“师兄”“师弟”的称呼确实如法的,在《四分律》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祖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通湖四海皆兄弟。所以,释果智就是一普通法名。

东汉明帝扶持佛教能在史记中查到的。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信佛帝王是东汉第二位皇帝、汉明帝刘庄。

刘庄(公元28-75年)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30岁时以皇太子身份嗣大位,史称汉明帝。《后汉书·明帝纪》称:“帝生而丰下,十岁能通《春秋》,光武奇之”。这位少年聪慧的皇帝对佛教传入中国贡献很大,似乎可以称其为中国信佛第一人。

去庙里上香时,有的居士拜十方诸神、诸仙,拜龙天护法、诸天上神、城隍土地等诸神、诸仙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去寺院应该拜佛和菩萨,这是对的。

有不正确的想法,不正确的礼拜,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我们有恭敬心是一方面,但是礼拜又是一回事,所以千万不要乱。

如《法句譬喻经·吉祥品》所说:“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神祠,是为最吉祥。”所以你也不要从天人那儿期望一个侥幸。有的人拜佛的时候四面都拜,问他拜的什么,他说:“啊,这是把鬼神、天都拜一拜。”

这面拜着佛,那面又拜着外道,所以说对佛没有一点虔诚心。他希望什么呢?这种希望能得到侥幸的心理,实际上是错误的。

佛法讲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自己种的因,必然自己要承受这个果,不是别人所能给的。就像吃饭,自己吃自己饱。

比如说有的人受了五戒,礼拜天人的时候,天人都不敢受,他躲得远远的。因为啥呢?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他,他怕减少他的福报,他还想在天上多呆几天呢。你这一拜,他的福报反而减少了,所以说不能礼拜。

佛入灭了以后,可能是阿育王,曾经走到一个寺庙,这个寺庙也没写是什么,他就问随从和老百姓,这是不是佛庙?他们说是佛庙。后来阿育王就去拜了,当他一拜,整个庙就塌了。阿育王就奇怪了:我拜它怎么就塌了呢?既然是佛庙不应该塌啊!就马上打听,向周围邻居打听,后来知道是一个神庙,不是佛庙,别人误认为是佛庙。所以说,国王的礼拜它就不能承受,阿育王去礼拜了,这个庙就不能承担,最后整个庙就塌了。所以一个受五戒的人去礼拜天人,他都不会接受的,躲得远远的,何况鬼神了,是不是?你礼拜它等于害它一样。

“亦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不存在这个问题,你修得好自然生天,修得不好,自然受其果报,不是谁能给你的。佛讲得很清楚:自作自受。所以我们应该按着佛的教导去修行。

“亦不祷神祠”,“神”指的就是一些庙宇,“祠”是祠堂,就是那种家庭祠堂。

现在有的人推崇祠堂,把家谱摆在祠堂里,让大家去礼拜。作为世间人无可非议,因为他有家族概念,通过这个祠堂来教育一些族人,都是封建社会所留下来的一些东西,确实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也有它弊病的地方。对世间人无可非议,我们不能讲什么,因为他们自己想做什么是他们的自由。

但作为一个佛教徒,一个皈依佛法的人,一个信佛的人,称赞这种祠堂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当做祖先长辈去拜一拜还可以,要是视为神灵去拜就)容易失去三皈依戒体。所以你不去拜神和祠是最为吉祥的事情。

我们有时候有恐惧,说这座庙不拜,以后它(神仙鬼神等)来找我怎么办?这是大家普遍的心理,一种暗影。实际上什么是最吉祥的?你不拜是最吉祥的。你拜了以后就产生暗影了,产生暗影心就多疑,很多的正见就破了。本来我们学习佛法有很多的正见,由于这么礼拜,我们的正见一破再破。所以说这个很可怕。

不是拜不拜的问题,是我们想不想获得吉祥的问题。想获得吉祥,我们就要远离这些不善、邪见和不吉祥的事物。(摘自溯源佛教《吉祥经讲记》)

佛教释果智是什么辈分

所为法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修行名字。在佛陀时代,所有的佛弟子出家或者皈依后,大多仍继续使用自己的名字。祖师们之所以出家后启用法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