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生书写近代中国农业变迁的袁隆平院士,究竟为何“弃政从农”?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用一生书写近代中国农业变迁的袁隆平院士,究竟为何“弃政从农”?,第1张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身都致力于研制出优良的杂交水稻,对于他为何会弃政从农,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袁隆平院士生在民众饥不择食的时代,他亲眼目睹了人民饱受饥饿的恐慌与惨淡,他深切得知道吃得饱对民众来说有多可贵,这个时代,政治人物已经有很多了,可农业发展方面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相比于从政,农业发展更需要他,因为他更渴望让每个人都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而不是嚼着难以下咽的树根、树皮为肚子充饥,他渴望每个人都能吃饱饭,不受饥饿的折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所以他得让自己做些什么,要想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就得从农业下手,所以他将自己的一身献身于农业研究,因为这个时代给予他的伟大梦想–让人民吃饱饭。

其次,我觉得第二个原因是家庭的教育,袁隆平院士出生于书香世家,他从小都接受着高教育的熏陶,这也让他在少年时期就有了独立的人格,在父亲想让他从政时,他毅然与父亲沟通报考了西南农学院,为后面的农业事业作了铺垫。

记得在一次采访中,记者问袁隆平院士他最害怕什么,袁隆平院士说“最害怕有人饿肚子”,在袁老年少的那个时代,中国人民饱受着饥荒的折磨,人民每天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苦不堪言,我想这些正是袁老坚定自我信念的原因,正是那些磨难才让他在无数次的实验失败中汲取经验,继续把水稻实验坚持下去,我想袁老当初从农最大的心愿就是今天的国泰民安–中国人民都能吃饱饭,再也不受饥饿的威胁。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最可敬可亲的袁爷爷!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生于北京,无党派人士,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原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发明协会会士,湖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第六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4年获得沃尔夫农业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获得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3年获得第四届中国消除贫困奖终身成就奖,2018年当选中国发明协会首届会士。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 。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2020年11月28日,当选2020中国经济新闻人物。

袁隆平的人物影响: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价发行。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科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市。

2009年,北大星光集团、潇湘**集团、湖南省文联、中视天全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品**《袁隆平》,讲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的艰辛历程,讴歌了他献身科学、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高尚品德。

以上内容参考 -袁隆平

袁隆平九十大寿: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科研人生与传奇经历

开篇

2020年9月7日,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九十大寿。作为中国现代农业的杰出代表,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不仅改变了中国农业的面貌,也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回顾袁隆平先生的科研人生和传奇经历。

一、科研之路

袁隆平先生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一个农民家庭。上世纪6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水稻杂交育种研究,经过多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中国第一个杂交稻品种——“神农号”,并于1974年开始推广。此后,他又陆续培育出了“超级稻”、“早稻一号”、“中稻一号”等一系列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科研成果

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不仅仅是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优质水稻品种,更重要的是他开创了杂交水稻的先河,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科研成果被誉为“中国农业的一座丰碑”,也为中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传奇经历

袁隆平先生的传奇经历也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在他的科研之路上,曾经有过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他还曾经因为身体原因被迫休息一段时间,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家中继续进行科研工作,最终取得了更加辉煌的成就。

结尾

袁隆平先生的科研成果和传奇经历,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农业科技的光辉历程。在他的九十大寿之际,我们向他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祝愿他身体健康、长寿幸福!

袁隆平研究水稻的艰辛历程如下:

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

1961年春天,袁隆平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1960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

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袁隆平与科研小组在稻田进行杂交育种试验。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在大学毕业工作12年左右的他,发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学通报》上。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号、早粳4号、胜利籼等品种中逐穗检查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连同上年发现的不育株,共计找到6株。经过连续两年春播与翻秋,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

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获悉袁隆平发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后,高度重视,以科委九局名义致函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的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使水稻大幅度增产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袁隆平遭受冲击,水稻雄性不育试验被迫中断。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选育计划”,呈报省科委与黔阳地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华奇组成的黔阳地区农校(安江农校改名)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将珍贵的700多株不育材料秧苗,插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里,面积133平方米。5月18日晚上,中古盘7号田的不育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毁坏,成为未破的谜案。袁隆平心痛欲绝。事发后第4天才在学校的一口废井里找到残存的5根秧苗,继续坚持试验。

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拟在靖县(安江农校又搬迁到了靖县)做杂交,后因没有进行短光照处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带领科研小组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江农场进行三季水稻实验条件良好的海南,进行研究试验,向该场技术员与工人调查野生稻分布情况。

1971年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省农业科学院杂交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1973年,协作组通过测交找到了恢复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难关。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稗”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经配套  。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总结制种技术成功。11月,袁隆平和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群众科学实验,成功地育成了杂交水稻。

1976年,杂交水稻成功推广。 

1977年,袁隆平发表了《杂交水稻培育的实践和理论》与《杂交水稻制种与高产的关键技术》两篇重要论文。

1980年10月,攻克了制种关 。

1980年10月,我国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育种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袁隆平,经过10多年刻苦的研究实验,在有关科研单位的协作下,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2010年3月,袁隆平院士团队和张启发院士团队合作,共同研究转基因水稻。在合作交流会上,袁隆平称,为了消除公众对转基因抗虫稻米安全性顾虑的问题,他愿意作为第一个志愿者来吃!

3月12日,袁隆平在报告会上就转基因抗虫水稻的安全性实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为什么能够减少除草剂用量等问题与张启发院士进行了讨论,并表示支持政府关于转基因作物研发的决策。 

2017年9月,在2017年国家水稻新品种与新技术展示现场观摩会上,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近期我们在水稻育种上有了一个突破性技术,可以把亲本中的含镉或者吸镉的基因‘敲掉’,亲本干净了,种子自然就干净了” 。

早在之前,人们还过着忍机挨饿的日子,正是有一个人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现象,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袁隆平于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京,不幸的是,袁爷爷在2021年的5月22日离开了我们,回顾袁隆平的一生,好像总是与杂交水稻密切相连,确实,袁隆平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水稻,都献给了稻田。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大学,毕业之后的他没有立即从事,培养水稻的工作,而是被分配到偏远的地区做农校的老师。有一次,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了一支性状比较特殊的水稻,当时袁隆平就觉得这不是一支简单的水稻,立即展开了相关的实验,最后推断这株为天然杂交水稻。可是袁隆平当时并没有因此就全身心的投入到研究工作当中去,直到发生严重的饥荒,人民都吃不饱饭,袁隆平立志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才开始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是十分艰辛的,那么你知道袁隆平用了多少年才研究出杂交水稻的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下方留言!

一从发现到研究出杂交水稻,袁隆平用了15年。

袁隆平第一次在实验田中发现特殊性状水稻的时候还是1960年,1964年的时候,通过人工授粉,结出了几百粒水稻种子,这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培育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漫长的,因为水稻需要播种一代一代的去筛选,这样才能挑出最好的种子,直到1973年,袁隆平正式宣告杂交水稻体系已经配套完成,1975年的时候已经完全攻克了种植的难关,开始正式批量种植杂交水稻。

二杂交水稻研究出来之后,袁隆平仍在继续努力。

因为杂交水稻研制出来以后,事情就结束了吗?袁隆平以及他的团队在接下来的日子继续对于育种以及耕种方面进行技术方面的研究,终于,在2017年的时候,在水稻育种方面,有了突出性的技术成就,而且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水稻的产量不断的增加,居然达到了亩产1000公斤以上,彻底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三袁隆平走了,但是水稻的研究工作不会停止。

袁隆平已经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留下的杂交水稻会一直在大家心中,而且杂交水稻的研究工作并不会停止,相信在专业科研人员的培养下,杂交水稻肯定能收获更高的量产。

在中国农业史上,袁隆平院士的名字无疑是一个响亮的代表。他以其卓越的科研成果和杰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成就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突破,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本文将从袁隆平院士的生平、杂交水稻的研究背景、操作步骤以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袁隆平院士的生平

袁隆平院士出生于中国湖南省,他从小就对农田里的作物生长情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读完大学后,他决定投身于农业科研事业。袁隆平院士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担任研究员期间,开始了他对水稻的研究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成功地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二、杂交水稻的研究背景

在了解杂交水稻的研究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传统水稻的特点。传统水稻由于自交繁殖,导致品种纯度下降,产量也相对较低。而杂交水稻则是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亲本进行杂交,产生新的品种,具有较高的产量和抗病性。袁隆平院士的研究目标就是通过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提高中国水稻的产量,解决粮食问题。

三、杂交水稻的操作步骤

1选取亲本

杂交水稻的第一步是选取适合的亲本。袁隆平院士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观察,选取了高产和抗病性较好的亲本,以确保后代的品质。

2杂交

选取好亲本后,进行杂交是下一步。袁隆平院士利用杂交的原理,将两个亲本进行人工授粉,使其结合产生新的种子。

3育种

杂交完成后,需要对杂交后的种子进行育种。袁隆平院士通过大量的试验和筛选,选择出具有较高产量和抗病性的优良品种。

4推广

育种成功后,推广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袁隆平院士通过与农民的合作,将优良品种推广到全国各地,使更多的农民受益。

四、袁隆平院士对中国农业的影响

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对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杂交水稻的推广使中国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解决了粮食短缺问题。其次,杂交水稻的成功也为其他农作物的杂交育种提供了经验和方法。此外,袁隆平院士也为中国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树立了榜样,激励了更多的科研人员投身农业领域。

结尾

袁隆平院士作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贡献和成就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突破,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他的研究成果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使中国农民受益匪浅。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研究成果将继续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贡献。我们应该铭记袁隆平院士的名字,向他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

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 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扩展资料

袁隆平1997年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技术路线,在国际上引起高度重视。在他的率领下,先后于2000年、2004年和2011年实现了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和900公斤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目标。

亩产1000公斤的第四期目标也于2014年10月实现历史性突破,为进一步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

-杂交水稻

用一生书写近代中国农业变迁的袁隆平院士,究竟为何“弃政从农”?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之父,他的一身都致力于研制出优良的杂交水稻,对于他为何会弃政从农,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袁隆平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