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友友18次获得格莱美奖却拒绝领奖?大提琴家的前半生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马友友18次获得格莱美奖却拒绝领奖?大提琴家的前半生,第1张

马友友认为对于音乐而言,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部分,“只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出水的山峰,占巨大整体的10%,表面之下的才是真正的音乐”。

创作者需要借助音乐传达的哲学精神和世界观,被埋在深海下,而音乐家们,充当着创作者和观众之间或好或坏的翻译者。

“拿到一首乐曲,我习惯性最先去问背后的历史是什么,或者音乐被创作者写出来的意图。有了这些东西,你才能够理解音乐中不同的情感层次,否则,演奏者就是个使乐器发声的物件,是个匠人,永远成不了音乐家。”

“中国文化对音乐的诠释非常的特别,反映了音乐在精神领域对人的巨大影响力,这也是我对音乐的看法。在音乐里,声音就是能量,能量就像接触,我们都知道,接触对治愈有多么重要,即使是一个不会说话的人,你去握他的手,给他安慰,如果他不会说话,也不会表达自己,你用温柔的声音对他说话,像对一个年迈的人,或者生病的人,或者一个新生的婴儿,你的声音,你的接触,会给他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人都在谈音乐对人的治愈作用,我想音乐不但能给带来心灵上的安慰,还能起到治疗的作用。”

马友友,1955年10月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的一个中国移民家庭,祖籍浙江宁波市。母亲热爱歌唱,父亲旅法攻读儿童音乐教育。

父亲马孝骏是民国时期第一批去西方留学的音乐家,师从马思聪,国立中央大学小提琴专业毕业,同时也是作曲家兼指挥家,母亲卢雅文则是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毕业的声乐女歌手。

马友友从小生活在音乐世界中,听过数以千次的古典音乐选段,在唱片里、或者在父亲、姐姐的演奏中认识世界。

马友友:“我的母亲是一名歌唱家,我的父亲是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弦乐演奏家。我父亲给了我很好的音乐训练。最早,我演奏的是巴赫组曲,开始都只是演奏片段,一天两个小节。

将每天所学连起来,实际上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了很多。每次一点点,这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不需要一次攀上珠穆朗玛,而只是要攻克一个小山丘。

我父亲经常说如果有什么事情是非常困难的,你要先将它分割成四个部分,这样你就可以先解决一些小的问题,一点一点,最后解决最难的部分。这是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好方法。我妈妈则建议我多练习技巧,熟能生巧,量变引起质变。”

1959年,4岁的马友友开始学钢琴与大提琴。

“大提琴是我四岁时的第三个音乐选择。我第一个乐器是小提琴,但我拉得不好,所以我拒绝继续学习。四岁时我想演奏低音提琴,但它体积太大。四岁半,出于折中我选择了大提琴,因为这是我可以控制的另一个最大的乐器。”

1962年,7岁的马友友与家人迁往美国纽约定居,同年在美国的卡耐基音乐厅与姐姐马友乘在肯尼迪中心的舞台上演出,台下坐着5000名观众,其中包括肯尼迪总统夫妇。

8岁开始挂着“神童”头衔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全国性电视节目中亮相,指挥是赫赫有名的伯恩斯坦。

母亲卢雅文:“友友很喜欢音乐,假如他爱这个音乐,他听不见你讲话,他耳朵是聋的,听不见外面的,他的精神全部都专注在音乐里面。他从小就喜欢舒伯特、海顿,练起来就不愿意放下。”

“我的先生是个教育家,很会循循善诱,每次不会让友友练得太长,只15分钟,让他专心地练,因为小孩子顽皮,定力不够,专注比时间更重要。”

马友友小时候练琴也会烦,当“叛逆少年”那会儿,他还曾特意打开琴盖,让大提琴淋雨。

母亲卢雅文:“我的先生从来不会因为音乐而打小孩子的屁股,不让小孩因为音乐而受罚,因为怕小孩心里会留下阴影。如果想让小孩以后做音乐家的话,就不要给他的心里留下阴影。其他的时候,小孩如果不听话,顽皮,可以打屁股。但是如果音乐通不过的话,他的爸爸不会打他,而是‘罚’他写毛笔字,写中国字。但是友友学音乐从来都是通过的,不需要惩罚的。”

1969年,14岁的他中学毕业,进入茱莉亚学院,在大提琴家雷奥纳多•罗斯门下学习。

年少成名,青春期叛逆的马友友却失去了对音乐的执着,开始旷课、抽烟、酗酒……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他在聚会中遇到了——吉尔,这个女孩曾经在14岁看过马友友的演出。

那时他为了两张NBA入场券和一块外卖海鲜披萨和别人打赌去获得吉尔的吻。

吉尔告诉马友友,自己来纽约是为了寻找一个拉大提琴的男孩。她曾经在14岁生日的时候,看过那个才华横溢的大提琴少年在维也纳举办的音乐会。可惜来到美国后,再也打听不到男孩的消息。吉儿说的这个男孩,就是他。

那晚马友友赢了入场券和披萨,但吉儿却在知道真相后离开了马友友。

马妈妈说:“那是他的初恋,他痛苦了很久,甚至有一次问我:‘有没有办法让时间倒流?’我告诉他没有,但是我们可以重新书写未来。”

于是在茱莉亚学院就读了7年之后,马友友辍学并考上了哈佛大学主修人类学。

马友友:“在茱莉亚学校我可能学不到不同的知识,但我在哈佛遇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人,他们谈论乐器以外的音乐,而茱莉亚学院学校的人们总是谈论乐器之内的音乐—这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人们总是从自身行为方面来思考问题,那他会更多地在身体行为方面有所发展。

哈佛大学有许多像利昂·柯克纳那样的人,也有优秀的教师——总是用苏格拉底问答法提出问题的真正伟大的教师露伊斯·沃斯盖勒希安。在建立基本语汇的基础上,她教导人们怎样去思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听觉。一旦你开始有了自信,你就能把所学的完整语汇应用到音乐中去,这是极为有用的。”

在哈佛大学马友友与吉儿再次相遇,他给吉儿写了封情书:

“你离开我后,爱情和音乐似乎都从我的生命里消失了。我放弃大提琴已经快四年了,现在的我不知道还能否拉琴。昨夜,我踌躇了一晚,想要为你做一件事情来弥补我从前的荒唐和轻薄。我想为你举办一场独奏会。”

独奏会后马友友和吉尔相恋了,并且拾起了荒废依旧的琴艺。马友友表示吉儿是自己一生中最美丽和智慧的女性,两人就是大提琴上的弦和弓,谁都离不开谁。

1976年马友友在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

1977年,马友友与女友吉儿•哈诺尔结婚,育有两个小孩。

马友友:“最重要的时刻是成家、生子,自此后,我对时间、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完全改变。忽然间一切都是动真格的了,不能再流离浪荡,要负起责任来。”

“作为父母,我太太和我希望音乐是丰富我们和孩子生活的元素,令我们欣慰的是,音乐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探索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从没想过让他们选择音乐作为职业,唯一希望能传授给他们的是我们所珍视的价值观。”

1981年,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和马友友相遇,当时乔布斯在参加阿斯本国际设计大会,而马友友正在参加阿斯本音乐节。

乔布斯被马友友的音乐打动并成为了他的乐迷。他邀请马友友去他的婚礼上演奏,但马友友因去了外地演出错过了。几年后马友友来到乔布斯的家,坐在客厅里,演奏了巴赫的曲目。他告诉乔布斯夫妇:“这是我本来希望在你们的婚礼上演奏的曲子。”乔布斯非常感动,告诉他:“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当乔布斯被确诊癌症后,他请求马友友在他的葬礼上演奏。

马友友在八十年代的时候曾回国在中央音乐学院做交流演出。

1992年春天,马友友遭遇了人生的一次重大危机。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不断地把世界各地的民乐、通俗乐甚至边缘乐器都融入到他的创作,这个举动触怒了严肃音乐界的保守派。

维也纳国家剧院取消了与他签订的演出合约,连6岁的时候就与他同台演奏并多次提携他的恩师斯特恩也拒绝与马友友同台演出,他对马友友说:“孩子,你在自以为是的轨道上滑行得太远了,难道你想把古典音乐变成儿歌秀?”

在马友友被迷茫和无助彻底包围时,妻子吉儿安慰他说:“贝多芬说过‘规矩就是用来被打破的’,你认为所有的古典音乐都是当时的民歌和流行音乐的最佳组合,你不愿意我们的孩子和孩子们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有别的音乐存在过!你没有错!这不是一个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赖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马友友和妻子,情感甚笃,“我的妻子是哈佛大学的德国文学教师,她不是音乐家,但她是我最好的评论家,也是听我演奏最多的人”

1993年,马友友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97年,马友友费时多年将巴哈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结合多种表演艺术创新诠释。

“我一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不同动机去激励我继续演奏大提琴,小时候,我演奏音乐是因为我生于音乐世家,家人在我身上抱以期望,而且我很容易从演奏乐器而得到快乐。青少年的时候,我把演奏乐器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之后,我演奏音乐是把它作为探索和寻找意义的方式,一种代表个人,群体,不同时代和区域的声音。最近,音乐已成为我记忆中生活经历,友谊的译码,我也相信这无限及丰富多样的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反映。”

1998年,马友友在美国注册了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项目“丝绸之路项目”,致力于艺术、文化和教育活动,希望通过把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观众聚集,打破地域隔阂。

1999年,马友友酝酿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专辑问世。经过旷日持久的论战,格莱美第12次给他“加冕”。

同年马友友在“Mr Roger's Neighborhood”及“芝麻街”等电视节目中,带领小听众群进入音乐世界。马友友竭尽所能地为儿童塑造一个音乐的空间,让音乐与创造力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部分。

2000年,他为**《卧虎藏龙》演奏主题曲,这首新古典大提琴曲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音乐奖。

同年他组建了丝绸之路乐团,这是一个非营利性艺术、文化和教育组织,汇集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伊朗、中国等地的音乐家、作曲家和编曲家,他们执着于探究东西方音乐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乐此不疲的创新。

“丝绸之路乐团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拆掉围墙,搭建桥梁’。作为一个音乐人,我走遍了世界,总是能看到很多不同的视角。假设每个民族都会用音乐表达内心,用声音,用语言。那么当这么多不同的声音汇聚起来,会发生什么?这些声音会是什么样的呢?来自巴基斯坦的,来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会产生什么呢?这就是创造力的源泉。”

“一切艺术无不是为了‘交谈’,借着音乐,你可以知道数百年前的伟人在想什么,比如贝多芬,比如巴赫。”马友友说,“借着音乐,你可以了解他们的音乐思想,这是多么奇妙,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当我通过音符重新诠释那些伟大作曲家的心灵,引起共鸣的时候,就是身为演奏家最‘荣耀’的时刻。”

他想告诉人们的是,音乐本身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它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音乐可以教会人们用更多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会减少,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我会听世界不同地方的爵士,古典与潮流类型的音乐家的作品,把这些声音跟历史事件联系起来。我想这是一种让人们去感受想象那些逐渐变得遥不可及的时代的方法。”

“每个国家、每个社会都有音乐,音乐是表达我们心里最可贵的思想感情的,人生最重要的是不同地方与国家的人与人之间有更多了解,更多沟通”。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马友友从一个顶级的大提琴演奏家迈向了一个新高度,致力于各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和推广教育工作。

2004年春,马友友再次获得43届格莱美大奖,迫于公众和媒体强大的舆论压力,维也纳国家剧院再次向马友友发出邀请。

马友友曾说过“音乐没有可比性,所以他会演出,但他不会比赛”。所以他一直拒绝领格莱美奖。

2005年,曾经为《星球大战》等片配乐的好莱坞配乐者约翰•威廉姆斯宣布,自己将和马友友合作共同完成《艺伎回忆录》的配乐。

2006年,马友友回到故乡宁波举行《巴赫之旅》大提琴独奏音乐会。

移民法国的父母坚持教马友友和他姐姐听说中文,练习书法,在家只用中文交流。直到马友友5岁前往纽约,他才放弃中文表达。

马友友祖居,

“当我踏足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时,儿时接受的文化教育和习俗变得那么鲜活,栩栩如生,这里所有的人都讲着我父母讲的话,我感受到一种亲密关系,我渴望了解这里”。

2007年,世界特奥会开幕式上马友友和他率领的“丝绸之路”合奏团参演了此次开幕式。

马友友关于平时练琴:“有时候我能练好几个小时的琴,有时候也许只拉几分钟。我认为,想象自己在练琴,也是练习的一部分。无论是想象自己在练琴,还是真的在练琴,大脑都会建立起同样的神经联系和肌肉记忆。毕竟,练琴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

2009年1月20日,马友友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典礼中演出。2011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将2010年度总统自由勋章颁发给了包括马友友在内的15名人士,同年马友友获得美国肯尼迪中心“终身成就奖”。

2016年,马友友仍然在进行着他的丝绸之路计划。马友友、吴彤、余隆携《度》,从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出发,先后在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分别与当地爱乐乐团合作举办三场西部音乐会。

2017年2月13日,在美国洛杉矶第18次获得第59届格莱美奖“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

马友友是与格莱美结缘次数最多的华人音乐家。尤为难得的是,擅古典演奏的他相较于其他古典音乐家更具“兼容性”,他最大的目标就是将音乐化作沟通的语言,跨越世界不同种族,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

我更多地喜欢德国听众,他们都带着总谱来听音乐会,非常专心。法国听众需要视觉方面的引导,英国人注重听觉效果,他们很少喝彩,但你会感到很温暖。

马友友:“文化在我心目中的定义是发自人类最内心的表达。文化的重心所在,并非被创造出来,而是活在人心里。作为表演者,我要做的并不是将一段乐曲演奏得天衣无缝,而是要确认聆听者也投入并喜欢这段曲子。无论是演奏音乐、和人交谈还是教书,道理都一样。教育和文化说到底就是一回事:创造能存活于记忆中的事物。

我始终相信,艺术与科学都是哲学的一部分,这些领域实质上都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真相的探求。”

“在我的心里面,他的善心和真诚,比他拉大提琴的成功更重要。”母亲卢雅文说:“因为他是我的儿子,不是一个机器。Cello(大提琴)是他的爱好,他是利用Cello,传播他的爱心,我最爱他这一点。””

母亲卢雅文说:“我已经快九十多岁了,以前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这个,今天讲出来,是觉得会对别人有好处,对后来人有好处。总有一天,马友友的时代会过去,友友也说,‘再过一些年,人们也许就会忘记我。’”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的生命是很短暂的,但是美好的音乐和人性的光辉却会流芳百世千世,就像十六世纪的巴洛克时代的巴哈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精神,到今天还在影响着、启迪着二十一世纪的人们。

马友友在音乐上海纳百川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

传承碑,撰写名人传记,记录社会历史大事件,免费的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平台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每人一个章节记述下他们眼中的您。后续会推出家谱、家祠功能,敬请期待!

商衍鎏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后改称广东番禺人(民国后甚至1949年后),1875年生。著名学者、书法家。1894年甲午科举人。1904年为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鎏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任翰林院编修。曾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校、文渊阁校理等职。先后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江西省财政特派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国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等职。

中文名:商衍鎏

别名: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州纸行街莲花巷

出生日期:1875年

逝世日期:1963年8月28日

职业:学者、书法家

代表作品:《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籍贯: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广东番禺

人物简介

商衍鎏(1875-1963),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后改称广东番禺人(民国后甚至1949年后),1875年生。学者、书法家。

商衍鎏从小苦读,1894年甲午科举人,在广州光孝寺西华堂读书多年,后又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入进士馆。其间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后历任翰林院侍讲衔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

1912年,受聘于德国汉堡殖民学院(HamburgischesKolonialinstitut,旧译:汉堡殖民学堂)东亚系(OstasiatischenSeminar)研究助理,1916年聘约期满回国。(汉堡殖民学院成立于1908年4月,并于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被撤销。1919年汉堡大学成立时,殖民学院被并入该校。)

归国后,历任北京副总统府顾问、江苏督军署内秘书、大总统府谘议、江西省财政特派员。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回南京。

1960年7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3年8月2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学术贡献

商衍鎏毕生研习书法,楷书学颜真卿、褚遂良,中年以后博采历代名家草书,变化自如,飞逸多姿。行书尤为流走飞动,别有一种高雅气格。1941年书的楷书心经轴,人评为“贵在能以动人行而不失空灵静默,一股清气统贯全幅”。商衍鎏的画亦有时名,尤以绘竹石著称。商衍鎏在1962年病逝于广州。著有《清代科举考试实录》、《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有《商衍鎏诗书画集》传世。

家庭背景

简介

商氏先祖在明末季移居沈阳,并在沈阳隶汉军籍,及清朝入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镶黄、正白、正黄上三旗驻防广州,商氏先人商国秀随汉军正白旗往广州驻防,从此商家在广州开枝散叶。(《钦定八旗通志》卷六十一,氏族志八,记有“商氏系出沈阳”,佐证了商氏迁粤家谱中,系出沈阳是准确的。)

商衍鎏的父亲商廷焕,是个穷秀才,七次参加科考皆不中,绝望之余,转而将一切希望寄托在两个儿子身上。为了二子有个安静的读书环境,商廷焕在广州住所莲花巷尾辟出一块地,莳花种竹,盖茅屋数间,取名玉莲园。二子也不辜负老父期望,“三更灯火五更鸡”,于1890年中秀才,之后二人又考中举人。

商家在广东科举史上有“禺山双凤”(商衍鎏、商衍瀛两个进士)的美誉。同时商衍鎏的两个儿子,商承祖和商承祚,都是著名的学者教授。其中商承祖曾任南京大学外文系主任,商承祚则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教授。晚年商衍鎏撰写了《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和《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更凭记忆默写当年考题,为后世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于1956年11月为他拍了《探花晚年》,介绍了他晚年的幸福生活。

探花商衍鎏1963年作古,其子商承祚教授1991年辞世。其家继续在岭南书写商家历史的是商承祚教授的三位子女。长女商志男原是铁路中心医院眼科专家,长子商志馥原是广东文史馆专家,次子商志(香覃)是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知名教授。

族谱

商家的四代文脉第一代:商廷焕

第二代:商衍瀛、商衍鎏

第三代:商衍鎏后人商承祖、商承祚

第四代:商承祚后人商志男、商志馥、商志香覃

商廷焕商家第一个读书人。商廷焕(1840-1887年),字蔚田,号明章。商氏文化世家的开创者,八旗军人出生,师从陈澧,自小就埋头苦读功名,七次应考乡举不中,于是不再参加科考。后迫于生计开辟私塾,其间经营惨淡,未满50岁即驾鹤西去。

商衍鎏——中国最后一个探花。

商衍瀛——著名书法家。商衍瀛(1870-1960)清光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癸卯翰林,清末曾任翰林院侍讲兼京师大学堂预科监督。著名书法家。商衍瀛中年后政治立场趋向保守,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到,商衍瀛曾为溥仪复辟在张学良的奉系旧头目中活动过。

商承祖——精通德语的中国人。民国期间,曾任上海中央研究社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组编辑,德国汉堡大学汉文研究所讲师,东京前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外文系教授,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国作协。译著有《海涅散文选》等。

商承祚——楚文化考古的鼻祖。商承祚(1902-1991年),字锡永,号契斋。自幼好古成癖,1922年拜罗振玉为师,研习甲骨文、金文。22岁所撰著的《殷虚文字类编》是我国最早、最有建树的甲骨文字典之一,其后撰写的学术论文和著作多有创见,均为学界称道。商承祚的《长沙古物闻见记》、《长沙出土楚漆图录》更是开楚文化研究之先河,被称为湖南楚文化考古之传布和研究的开山鼻祖。

家族逸闻

关于是末代科考,民间有种传闻,说朱汝珍才是名至实归的状元郎,但慈禧太后最恨广东人,因为她的几个心头大患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都是广东人,一见朱汝珍是广东人,就一定要拉他下马。而商衍鎏在报名时填的是“广东驻防正白旗汉军”,所以避开了老佛爷的阴谋之手。另外,还有个民间传言却说,本来是商衍鎏卷子做得最好,但老佛爷认为刘春霖这个名字是吉兆,所以将他点为状元,让商衍鎏屈居探花。这些都是传说,没有依据,中探花的过程,商衍鎏先生在《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中有详细说明。

人物年表

1875年出生,商衍鎏从小苦读。1894年甲午科举人,在广州光孝寺西华堂读书多年,后又入学海堂、菊坡精舍、应元书院。1904年甲辰科中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入进士馆。历任侍讲衔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帮提调等职。

1906年至1909年被派往日本东京法政大学学习法政。1912年应聘为德国汉堡海外商务学院汉文教授,远赴德国四年教授汉语。

1916年聘约期满回国。归国后历任北京副总统府顾问、江苏督军署内秘书、大总统府谘议、江西省财政特派员。

1927年任国民政府财政部秘书。

1927年后,鉴于时政腐败,愤而辞职,从此以卖字为生,治学为本。抗战后辗转江苏、四川等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南京辗转入川,初居成都,后移眉山、乐山、夹江等地,以卖文鬻字为生。

1946年抗战胜利后,回南京。

1949年散居广州、澳门、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1956年11月,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为他拍了《探花晚年》的影片,将他的写作和日常生活以及部分字画摄入镜头。

1960年7月被周恩来总理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晚年由儿子商承祚接回广州定居。

1963年8月28日在广州逝世,终年88岁。

人生经历

商衍鎏清朝同治十三年(1875年)生,公元1963年逝世,享寿89岁,清代为广州驻防正白旗汉军人籍,民国后改称广东番禺人。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即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衍鎏从小即刻苦攻渎,文才出众,颇负盛名。他先后参加各种科举考试15次,终于在光绪三十年30岁时上京参加廷试,中一甲第三名探花。这次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次科举考试。

商衍鎏中了探花之后,曾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撰文、国史馆协修、实录馆总校官等职。为了改革清廷的—些积弊,曾与翰林院成员一起赴日本留学考察明治维新的状况,回国后向清廷提出改革的建议,惜未被采纳。商衍鎏虽长期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影响,但能跟着时代前进,顺应历史潮流,政治思想比较开明,意识到封建制度必然灭亡,民主革命不可抗拒的道理。对孙中山推翻满清,建立共和政体表示赞同,丝毫没有主张复辟封建制度的言行,是难能可贵的。民国初年,商衍鎏及兄长商衍瀛及他们的家眷避居青岛,德国汉堡殖民学院(HamburgischeKolonialinstitut)教授奥托·福兰阁(OttoFranke,1863—1946)通过当时在青岛德华大学(Deutsch-ChinesischeHochschule,又称德华特别高等专门学堂)的校长格奥尔格·凯贝尔(GeorgKeiper)邀请往汉堡殖民学院东亚系任奥托·福兰阁的研究助理。商衍鎏携长子商承祖同往,给以留学机会。后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6年回国。回国后曾任江苏省督军署秘江西省财政特派员。任职期间,曾建议财政部修改其中不恰当的条文。财政部同意并交其执笔修改。此事为商人所知,托人说项,说如能将其条文按他们的利益改动一下,将送酬金5万元。商衍鎏不为重金所动,严词拒绝,当时传为美谈。他还常以此教自儿孙,说不义之财,决不收受,否则影响人品道德,为人所耻、可恶。商衍鎏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品德高尚,为世楷模。

商衍鎏热爱祖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十分痛恨。当日寇侵略中国东三省时,他在《感愤》诗中写道:惊看砧肉供刀俎,忍撤藩篱逼冀燕。莫恃匡时新有策,长蛇封豕欲难填。诗中对“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以及国民党反动派卖国投降政策必然带来的后果,给予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抨击。

商衍鎏在新中国生活了14年,1949年中国解放,使灾难深重的祖国走上了光明大道,中国各阶层人民无不欢欣鼓舞。此时年过七旬的商衍鎏无限快慰,焕发了青春活力,决心为祖国、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党对知识分子的关怀,更使商衍鎏感到温暖,不仅生活上有了根本的改善,党和政府还先后安排他任江苏省政协委员、南京市文史馆馆长、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远离政治的商衍鎏于1912年受聘与汉堡殖民学院(HamburgischesKolonialinstitut,旧译:汉堡殖民学堂。汉堡殖民学院成立与1908年4月,为今汉堡大学的前身)东亚系(OstasiatischenSeminar)研究助理,远赴德国四年教授汉语。在德国,他还帮助筹建了汉堡殖民学院中国语言和文化系。殖民学院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专门拨出二万马克。商衍鎏编制了采购中文的书目,并向国内订购了一批很有价值的中国图书,成为奠定今汉堡大学汉语系基础的里程碑。拥有八万余册的今日的汉堡大学中文系图书馆,已经成为德国规模最大和最著名的图书馆。“末代探花”商衍鎏为促进中德文化教育的交流立下了“首创”之功。

主要著作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三联书店一九五八年出版。是书乃是商衍_重要的学术著作。是一部概述清代科举制度的书。其中特设一章,详细叙述八股文的源委。在同章中,与八股文相辅而行的试帖诗,作者也撮要纪述。其他如律赋、经义、论、策、疏、经解、殿试策等等,也各附录一篇,并梢加说明,使读者可以考见其体例。书中将清代乡会试科分:殿试首选、考官场官、科举系统之类,均列成表,便于检阅。《太平天国科举考试记略》,1961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澄清了过去比较模糊的几个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商衍鎏诗书画集》,一九六二年香港自费出版。

《商衍鎏诗书画集》(戊子年增补本),文物出版社2008年出版。

《商衍鎏书章草急就篇》,文物出版社2007年出版。

人物评价

商衍鎏为人敦厚坚毅,开朗乐观。仍孜孜不倦地著书立说,把自己的宝贵经验留给后人。商衍鎏一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代,从清朝的探花、民国时期的教授、到解放后的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广东省政协委员。特别是晚年热心于社会主义建设,成绩卓著,德高望重,是番禺跨越时代最多的一位俊才。

张振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商承祚教授“四大弟子”之一):旧学和新学在商衍鎏身上完美融合。商家是广东影响力相当大的文化世家之一。商衍鎏老先生是中国最后一个探花,具有历史意义,难得的是解放后老探花还在世,显得弥足珍贵。另外商衍鎏老先生思想开明,注重与时俱进。记得以前,商承祚教授家客厅里挂的照片,就是商老先生和商承祚教授两父子在书房里交流的场景。旧学与新学在科举出身的商老先生上有着完美的融合。

爱国人士

商衍鎏是一位著名的爱国人士和学者。日寇侵占东三省时,他在《感愤》一诗中写道:“惊看砧肉供刀俎,忍撤藩篱逼冀燕。”并有“长蛇封豕欲难填”之句,痛斥帝国主义的贪婪本性及反动派的卖国政策。抗战期间又愤怒声讨日冠滥炸和平城市的暴行;每闻捷报,则咏诗庆贺。他对国民党的苛政无比痛恨,曾以“斗米需钱百万多”成辘轳体长诗加以揭露。解放后,党和政府对老年知识分子的关怀与安排,使他感到温暖,多次赋诗抒怀。他老当益壮,经过三年努力,撰写了一部23万字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于195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全书材料翔实,内容丰富,条理清楚,填补了我国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随后又著有该书姊妹篇《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纪略》,196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书中澄清了过去比较模糊的几个问题,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他还从三十馀年的诗作中选出400首,书画26幅,《画竹一得浅说》一篇,并附上徐宗浩所临柯九思《竹谱》,合为《商衍鎏诗书画集》,1962年影印出版,书中文字全部由他亲自缮写。

书法造诣

商衍鎏在书法方面造诣亦深。他的作品流传不少,在书法界有一定影响。楷书初学褚、颜,功力较深。中年以后转而致力草书,从章草下手,经过一个时期的临摹,勤习诸名家范本,使书体变化自如,飞逸多姿,60岁以后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评者谓其书法兼有颜鲁公的沉着端庄、褚河南的秀劲超逸。行书尤见神韵潇洒,刚柔相济,意趣盎然,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他亦喜画竹,并对其画理细心揣摩、钻研,他的《画竹一得浅说》近两万字,是其研究心得,初学者可以从中掌握途径。他画竹的作品不多,但幅幅风格不凡,挺拔多姿,给人以清新之感;他题画竹的诗篇不少,每以它遇严寒而苍翠不改,经风雨而坚韧不凋的高尚品格以自励。

马友友18次获得格莱美奖却拒绝领奖?大提琴家的前半生

马友友认为对于音乐而言,观众所听到的声音部分,“只是露在海面上的冰山出水的山峰,占巨大整体的10%,表面之下的才是真正的音乐”。 创...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