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耿国简介及详细资料,第1张

简史

耿国(公元前1524―公元前661年),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

商朝时期

公元前1525年,商朝第七世、第十四帝王、成汤5世祖孙--祖乙,把国都从相地(今河南内黄县)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次年由于河患,再次将国都迁到了邢地(最后一次迁到了庇( bì)。自从商祖乙迁都后,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

西周时期

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于耿(今山西省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所灭。

祖乙迁耿

关于古耿国的建立,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商书·祖乙》中:"祖乙圯穴(音yi)雪于耿,作《祖乙》。"可惜《祖乙》的正文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上述作为祖乙》序言的一句话,但尚书中的这一句话,

首次将耿作为一个国都记载下来,其时代当在祖乙时期,即公元前14世纪。那么祖乙何许人也原来黄帝的曾孙喾穴(音ku雪)将他的儿子契穴(音xie雪)封于商。契当是商人的祖先,自契始经过14代传至成汤,成汤推翻夏朝建立了商朝,商朝从汤到纣经历了17代30个君王,祖乙是商朝的第7代第13个君王。关于商君祖乙的定都,《史记·殷本纪》中记载:"帝中丁迁于嗷穴(音ao雪)。河穴(音dan雪)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穴( 音geng雪)。"古代邢与耿同音,是否指一个地方,史学界仍有争议。但据耿氏家族流传下来的说法,邢与耿不是一个地方。相传祖乙迁至邢以后,就将国都定在那里,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后来的耿氏族人,尊祖丙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祖丙诞辰,供祭祖丙时摆设柿饼,当地方言柿饼近似于"思丙",有追思祖丙的意思。柿饼中的上品又叫做耿饼,源于此。那么耿地在哪里呢据《括地志》中记载:"绛州龙门县东南十二里耿城,故耿国也"。 另据《国家地名词典、河津词目专辑》中记,距河津城关镇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即是耿国国都所在地,古代俗名称帝王村,村北洞门楼所书"古耿名都"四字,数代不易。清初时因村中几近王姓,遂易名三王村,嘉庆年间为昭彰古迹,正名王村,民国年间称帝王村,解放后因此名有封建色彩,改名山王村。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为以后我国的文 明奠定了基础。从汤王兴商灭夏,到武王伐纣商朝的灭亡,长达五个多世纪(前1562-1066)先后更替了三十多个帝王。 其中商王祖乙当政时,由巫贤子任职协助祖乙治理天下,多次出兵平服了兰夷、班方等小侯国的侵扰,解除了东南方的异族对商大朝的威胁。国运逐渐中兴。所以在甲骨文中称他为中宗祖乙,历史上曾把祖乙、大乙、太甲合称为"三示"即三位功勋卓著的祖先,与汤王、武丁而齐名,为天下之盛君。在位十九年。祖乙继父河亶(DAN)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黎民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就连帝王都城也朝不保夕。

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子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

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 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

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 地迁到耿地(今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王村),这大概是公元前三千五百多年前的事了。祖乙王把都城由相迁到耿地后,首先是广集奴隶,大兴土木,造殿建宫,不到两年工夫,把城池建造得庄严肃穆,富丽 堂皇。城分前城后城,在前城内建有帝王的金銮宝殿和皇宫。后城建有金库和禁地,城周围盖有卫戌营,从此耿地(今河津市东南一带)一跃成了国都,繁华热闹自不必说,每日向帝王朝拜纳贡者不计其数。

君主列表

商时期的耿国君王

1祖丙

2日

3月

4星

5昭

6喜

7伯勇

8仲宁

9叔平

10旭升

11大壬(康甲)

12常

13焕

14炀

15外乙

16章

17伯明

18叔亮

19昌

20般午

21太申

22贤

23重甲

24整辛

25灵

26沃辛

27祖癸

28雍丙

29元

30恒

31上丁

32太乙

周时期(西周、春秋)的耿国君王

暂无

衰败灭亡

关于古耿国的灭亡,古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司马迁在 《史记·晋世家 》中这样写道:"十六年,晋献公作二军。公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伐灭霍、灭魏、灭耿。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这一段明确记载了古耿国灭亡的时间是在晋献公十六年,即公元前661年。从殷商时期的祖丙立国到春秋时期耿国末代国君太乙的弃国归隐,古耿国共经历了商、周、春秋三个时期,先后共25代32位君侯,时间长达700余年。这与耿氏族人保存的《先祖君侯谱》 中"君侯三十二,国运七百长"的记载是相符的。

一个古代的诸侯小国,能够衍延生息如此长的时间,足以证明其先祖建立和治理耿国的业绩,同时也充分体现出耿氏先民的品格和智慧。我国汉族人的姓氏很多来自古代的诸侯国名,诸侯国消亡后国名作为地名和姓氏则长期保留下来,古耿国也不例外,当它消亡以后,耿就作为姓氏延续下来,凡今耿姓汉人,不论远近都应该是古耿国的传人,而河津则是耿氏后裔的根祖之地。

古城遗址

古耿国遗址,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区东南10公里的山王村,夏村乃阳关古道。由商祖乙建立于公元前1525年,是当时商的诸侯国,次年由于河患,迁至刑,后封弟弟祖丙于耿地,建立耿国。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族人于耿(今山西河津东南一带),再次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

1,尽量不用多数人都使用的常用字,以避免重名;

2,尽量不用多数人容易念错的生辟字,以避免难认;

3,尽量不用笔画繁多和字形不正的字,以避免难写;

4,尽可能使用好听的褒意诣音,不用不顺耳的贬意诣音;

5,尽可能使用多音调,即三个字避免同一声调,念起来响亮有起伏感;

6,在父母的姓字上多下功夫,或拆其字形,或用其字音,但要慎用叠音。

      导语:耿姓,起源于商朝的附庸国"耿国',可以说耿姓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姓氏之一。耿姓在我国姓氏中是排行在第145位,人口约有120多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76%,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陕西等多个省区。作为我国比较常见的姓氏,假如耿姓人家里有新生男婴儿,耿姓家长们要如何给耿姓男孩起一个有诗意的名字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耿姓男孩名字大全,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二。

      耿姓男孩

耿姓男孩名字大全

      耿钰伦、耿圣昱、耿景迅、耿泓睿、耿祺洋、耿仟贞、耿煜先、耿浩璟、耿祺云、耿浩天、耿景煊、耿泓瑜、耿钰翔、耿功硕、耿诺豪、耿泓豪、耿浩源、耿浩翔、耿功翔、耿磊乐、耿小轩、耿伟超、耿雪天、耿泓佐、耿磊轩、耿磊颜、耿煜骏、耿昊政、耿斌杰、耿勤瑞、耿晨云、耿祺峰、耿煜乐、耿景鹤、耿熙盛、耿诺烁、耿圣烁、耿申韦、耿磊骏、耿景骏、耿斌睿、耿浩佐、耿申炜、耿圣盛、耿浩智、耿莫佐、耿景力、耿泓骏、耿铮凯、耿诺峰、耿勤珝、耿勤洋、耿泓灏、耿伟豪、耿勤睿、耿游乐、耿泓立、耿祺剑、耿晨胥、耿景颜、耿功京、耿慕睿、耿浩京、耿勤淇、耿煜杰、耿诺睿、耿伟嘉、耿勤力、耿圣睿、耿坤凯、耿森洋、耿泓森、耿森睿、耿坤泓、耿伟剑、耿煜煊、耿歌智、耿勤歌、耿祺贞、耿歌鹤、耿泓颜、耿斌烁、耿勤贞、耿歌盛、耿诺家、耿豪鸿、耿炜衍、耿琮熙、耿嘉端、耿嘉科、耿瑜弈、耿瑞科、耿瑞宗、耿泓祯、耿瑜烨、耿山烜、耿炜祯、耿瑜业、耿炜诩、耿瑞聪、耿瑞辰、耿桓鸿、耿飞辰、耿泓鸿、耿桓科、耿山祯、耿山谦、耿珝姬、耿豪姬、耿睿聪、耿珝祎、耿瑜鸿、耿泓均、耿睿绩、耿瑞鸿、耿睿辰、耿瑜谦、耿豪谦、耿琮聪、耿豪祯、耿琮鸿、耿苇格、耿苇继、耿熙歌、耿亦姣、耿铮坤、耿嘉鸿、耿磊迪、耿宇端、耿斌堇、耿瑾弈、耿钰歌、耿珝伟、耿铮诺、耿磊萧、耿熙昊、耿希跃、耿扬森、耿飞伟、耿亦科、耿睿圣、耿桓祺、耿铭科、耿瑜坤、耿歌熙、耿祺威、耿希鸿、耿煜昊、耿湛烁、耿嵘继、耿祺堇、耿珝彦、耿珝翎、耿铮易、耿项宗、耿歌镇、耿瑞成、耿瑾皓、耿磊东、耿斌林、耿堇科、耿斌瑾、耿亦均、耿嘉朗、耿铮来、耿宇倬、耿扬朵、耿嵘聪、耿钰瑾、耿山昆、耿磊瑾、耿倩涛、耿飞祺、耿泓景、耿瑜勤、耿山泓、耿山浩、耿亦芃、耿宇熙、耿珝功、耿胜军、耿韦、耿立青、耿骏鸣、耿滔、耿小才、耿子健、耿志利、耿泽焕、耿艺博、耿晓东、耿海毅、耿小康、耿建礼、耿明爽、耿永晨、耿康、耿志祥、耿子溟、耿铭源、耿云涛、耿光明、耿海州、耿培植、耿泰然、耿高峰、耿国清、耿福超、耿城帅、耿与孟、耿明亮、耿进强、耿子强、耿健、耿华润、耿丞金、耿忠林、耿瑞华、耿文畅、耿洪飞、耿子默、耿贵霖、耿综杉、耿德贵、耿玉铉、耿广臣、耿天诚、耿炜、耿健翔、耿国梁、耿能男、耿连宋、耿俊杰、耿立民、耿京寰、耿东环、耿心忠、耿乐优、耿中飞、耿长祺、耿华、耿资皓、耿茂洋、耿培骏、耿金龙、耿翔飞、耿翔裕、耿致远、耿小刚、耿光新、耿乐岩、耿乐悠、耿禾樟、耿迪、耿端阳、耿泽诚、耿长圣、耿子翀、耿翔淞、耿昭岩、耿建华、耿墨翰、耿志超、耿路哲、耿广州、耿俊强、耿一平、耿梓贤、耿豹、耿力、耿立伟、耿国诚、耿靖超、耿一玳、耿有荣、耿辉、耿彪、耿铭镭、耿梓健、耿国洋、耿隆美、耿忠忠、耿玉文、耿璧辉、耿赫彰、耿世平、耿浩然、耿欣泽、耿成波、耿寒、耿漠研、耿小晖、耿龙美、耿军、耿富强、耿加启、耿悦椟、耿学、耿键、耿浩明、耿玉远、耿义全、耿天宇、耿逸群、耿金鹏、耿迎、耿坚、耿翔宇、耿宝华、耿嘉宁、耿德、耿汪欢、耿富山、耿晓晖、耿星、耿远宜、耿丰收、耿大伟、耿俊青、耿奕诚、耿晓辉、耿海峰、耿鹤漳、耿乃武、耿立羽、耿国银、耿俊哲、耿万一、耿宇航、耿发利、耿树华、耿舟、耿金华、耿捷明、耿海川、耿东、耿永钢、耿兆敏、耿志春、耿宁、耿诗阳、耿拥军、耿自华、耿可迪、耿星岩、耿睿、耿奕博、耿福宏、耿煜超、耿晨、耿扬、耿龙、耿保华、耿正松、耿翔川、耿德秋、耿璨、耿冰儒、耿延斌、耿泳欢、耿翰洋、耿一宸、耿明泺、耿晨皓、耿元、耿嘉、耿明渊、耿至诚、耿若城、耿庆禹、耿伟东、耿沛禹、耿乐言、耿希波、耿泰来、耿文星、耿铭星、耿克林、耿非凡、耿强斌、耿永钰、耿世泽、耿宪民、耿建云、耿时俊、耿勇、耿旭东、耿瑞明、耿啸、耿玉荣、耿小健、耿望舒、耿树威、耿志伟、耿天明、耿祥舜、耿学君、耿焱、耿海波、耿明杰、耿喜寿、耿富俊、耿泽清、耿小民、耿绍杰、耿涛、耿晁、耿伦昌、耿润之、耿余忠、耿磊鹏、耿俊鸣、耿冲、耿旭、耿战、耿维荣、耿子迪、耿卓、耿积亭、耿枋芋、耿诚帅、耿思宇、耿易安、耿兴超、耿海林、耿子凡、耿怀亮、耿玮健、耿文峰、耿国智、耿海龙、耿世勇、耿屹帆、耿星军。

      耿姓男孩名字大全

耿姓男孩有诗意的名字

      1、耿加乾

      加:加字念作jiā,加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受益、敏而好学之义;

      乾:乾字念作qián,乾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胸怀广阔、积极进取、神通广大之义;

      2、耿晓珉

      晓:晓字念作xiǎo,晓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乐观、豁达、明理。

      珉:珉字念作mín,珉字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冰清玉洁、纯洁无瑕、尊贵之义;

      3、耿艺峰

      艺:艺字念作yì,艺字五行属木,用作人名意指多才多艺、杰出、以身作则之义;

      峰:峰字念作fēng,峰字五行属土,用作人名意指杰出、成就不凡、人生巅峰。

      4、耿雨童

      雨:雨字念作yǔ,雨字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恩泽、恩惠、人脉广之义;

      童:童字念作tóng,童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纯真、善良、快乐之义;

      5、耿向超

      向:向字念作xiàng,向字五行属水,用作人名意指心怀大志、有前进动力之义;

      超:超字念作chāo,超字五行属金,用作人名意指卓尔不凡、出类拔萃、品学兼优。

      6、耿炜哲

      炜:炜字念作wěi,炜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成绩卓越、辉煌、丰功伟业;

      哲:哲字念作zhé,哲字五行属火,用作人名意指冰雪聪明、才智卓越、有学识之义;

      耿姓男孩起名诗意

耿姓的来源

      起源一、以地名为姓。商代有君王名祖乙,祖乙继父河亶甲,起初都城设在相地,即今河南省的内黄县境。因内黄县地处黄河下游,河水时有暴涨,河水一涨洪水泛滥,不仅大量庄园被冲毁,百姓难得定居,生命财产时有淹没的危险,商王祖乙为此整日锁眉不展,食寝不安,他身边的贤臣巫贤早已估摸到祖乙王的心事,于是便直言不讳地向他启奏说:“君主之虑卑职早就洞察,无非是为都城之变迁而已!”祖乙王听了甚是欢心地说:“贤相既然了解,就该为朕出谋定夺。”巫贤大臣坦然应曰“闻说西有耿地,位汾阴,那儿一则物阜民顺,二则非诸侯兵家瓜分之地,何不迁耿建都城。”祖乙闻听后思谋良久,不久便下了一道通令,把都城一举从相地迁到耿地。即山西河津市东南二十里的山王村。

      而后,次年,由于河患,祖乙由耿迁至邢以后,一部分商朝的公族没有跟随他南迁,仍然留在了耿地,而将他的弟弟祖丙封于耿地(今天的山西河津山王村一带),建立耿国并立祖丙为国君。耿国后人便以地名为姓,后来祖丙被尊奉为耿氏之祖,每年的腊月初五是祖丙诞辰,为纪念这位氏祖,摆设柿饼(“柿饼”一词在晋南发音:SI BING,有思念祖丙的意思)

      起源二、以国为姓。周朝建立后耿国灭亡,周室封同姓人再次于耿(今山西河津山王一带),重新建立耿国,是为姬姓耿国,春秋时(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灭耿,原耿国公室后裔逃往他国,以国为姓,是为耿姓。

      后晋献公将耿地封给赵夙,赵氏后人也姓耿。

      起源三、源于姬姓,出自周朝王室同姓贵族的封地,又为诸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耿地原为商王朝耿国,在周惠王姬阆十六年(晋献公姬佹诸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吞灭耿国,之后有周朝王室贵族被封于其地,为姬姓小诸侯国,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国名作为自己姓氏者,称耿氏,成为耿氏家族的另一支。

      起源四、明永乐初,侍御柴文以戆直得罪,子孙俱祸,易姓耿。后由贡士历官江南庐江知县耿光祖,即柴文侍御九世孙,今门祚衰微。

      起源五、出自他族改姓。

      1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旗分内高丽姓》记载:朝鲜族耿氏,世居博川郡(今朝鲜平安北道西南部大宁江左岸的博川平原),后为满洲正蓝旗包衣,代表人物就是耿世尼,他的孙子耿赫森曾出任正蓝旗参领。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Geng Hala。清朝中叶以后,朝鲜族、满族耿氏所冠汉姓即为耿氏。

      2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赓音氏,满语为Gengyin Hala,汉义“昭、明”,世居黑龙江流域。清朝中叶以后,多以其氏族名称首音的谐音汉字为汉化姓氏,冠汉姓为耿氏、赓氏等。

      3裕固族各尔格兹氏改汉姓为耿。

      4羌族耿家志(房名),后改汉姓耿氏。

      5今满、蒙古、土家、锡伯等民族均有改汉姓耿氏者。

我认为在甄嬛传这部电视剧当中,苏培盛是人生的最终赢家,因为在复杂的宫廷斗争里面,自己可以保持全身而退,而且还能安享晚年,所以苏培盛可以说是真正的人生赢家。

苏培盛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在整个电视剧中的分量可以说很重,而且很多事情都是由自己亲自主持。就是因为自己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导致自己在宫中肯定也会陷入斗争当中。但是在经历过这么多斗争之后,自己还能坚持到最后,并且安享晚年对比,其他人而言,苏培盛无疑是最幸福的一位。我个人认为苏培盛具有以下几个优点,才能让自己安享晚年。

第一:绝对忠诚。

苏培盛作为一名宦官,对皇帝和其他人都非常地真诚,而且从来不搞小心思,在皇宫当中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品行苏培盛深受皇帝器重,因此才能在复杂的宫廷斗争当中得以安身保命。

第二:不搞斗争。

虽然宫廷斗争非常严重,但苏培盛从来不参与到里面。而是凭借自己不针对、不搞权谋的思想,让自己在复杂的斗争当中保持中立,做好自己应有的事情。可以说是拯救了苏培盛的性命。

第三:尽职尽责。

苏培盛对待工作可以说非常地尽职尽责,而且对一些原则上的事情是坚决不做的,对比其他人更有自己的自我定位和认识。因此苏培盛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相当地受尊重,也因此没有人去伤害这样的一位老人。

《甄嬛传》这部电视剧自从播出之后深受很多人的喜欢,有很多人就是被里面复杂的剧情以及人情世故所吸引,因此很多人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很高,但是也有一些人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并不高,反而对里面的一些权谋斗争很讨厌,认为生活就已经让人活得很疲惫了,为什么电视剧还要拍成这样,所以这部电视剧从拍摄出来之后也有很大的争议性。

自己也看过这部电视剧,我个人认为这部电视剧的拍摄还是比较不错的,虽然有一些地方和历史差距比较大,但是整个剧情和人物心理描写却非常地到位,从这一方面就可以看出导演和编剧就是下了很多苦功夫,如果没有这么多人的努力,这部电视剧也无法最后取得成功。

总结:从这部电视剧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部电视剧的精彩之处,但是我们也要有一颗包容心去看待这样的变化,毕竟每一部电视剧推出之后,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定位和市场。

每个家族的辈份都不一样。这要看宗派是否一样。

邓州耿氏家谱字辈夏集小耿营字辈为——

天道永传

本源长在

学书宜继

敬宗乐贤

新续字辈为——

仁德有承

清正光明

信存志英

士秀家兴。

复fù(ㄈㄨˋ)] 姓,又称复氏,是中国姓氏之一,源于嬴姓、姜姓、子姓。姓复的名人有复中翁、复阳、复伏生等。该姓氏是多源流古老姓氏之一,但至今人口比较少。

复姓起源

渊源一

源于嬴姓,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七代伯翳,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国名为氏。按史书记载,少典氏第十八代、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伯翳能驯鸟兽,知其话言,事虞夏。初,采于嬴为,是为嬴氏、盈氏、鄗(高改盈)氏,以功受皂斿元玉,妻以姚女,而封于费,是为大费;生子三人:曰大廉、若木、恩成。大廉事夏启,后分衍有鸟俗氏、路俗氏,后裔有孟亏、仲衍。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封于萧,是为萧孟亏。夏朝衰败,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仲衍臣于商大戎,其裔曰戎胥轩者,娶郦山氏,生仲潏。仲潏生处父,处父善走,是为飞廉。处父生二子:曰革、季胜。革即恶来,事纣王,为周武王所杀。嬴姓后分衍有郯氏、寘氏、兹氏、蒲氏、沈氏、耿氏、谭氏、谷氏、巴氏、复氏、江氏、黄氏、鄠(妘)氏、弦氏、时氏、麋氏、白氏、葛氏、祁氏,皆为嬴姓一族。

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国中:江氏国、黄氏国、鄠(妘)氏国、弦氏国、时氏国、麋氏国、复氏国、白氏国、祁氏国皆灭于楚国,郯氏国灭于越国,寘氏国灭于徐氏国,兹氏国、蒲氏国灭于东周王朝,沈氏国、耿氏国灭于晋国,谭氏国、谷氏国灭于齐国,巴氏国复灭于夔国。商朝时期伯翳的第四代后裔季胜分封在复阳,建国为侯国,史称“用复国”,西周时期称“复阳国”,故址在汉朝时期称湖阳乐乡(今河南南阳桐柏,一说今安徽当涂湖阳),在典籍《尔雅》中记载:“淮为浒。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西流为醴,东流为淮。潜流地下,三十许里,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谓之阳口。水南即复阳县也。阚駰言复阳县,湖阳之乐乡也。汉元帝刘奭元延二年(公元前47年)置,在桐柏大复山之阳,故曰复阳也。”唐朝时期将“湖阳”迁往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春秋时期为南申国的附庸国,在周庄王姬佗九年(楚文王熊赀二年,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亲率大军假道邓国征伐申国,大概在公元前687~前684年之间,申国被灭,复阳国亦在同期被楚军所灭。楚文王在回师途中又顺手灭了娘舅之国邓国。

被楚国灭国后的季胜之后裔子孙中,有以故国名称为姓氏者,称复阳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复氏、阳氏,皆世代相传至今。

渊源二

源于姜姓,出自炎帝三十九世孙、伯夷二十五世孙海复,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炎帝姜姓,其分衍的支国有十三:怡国、伊国、纪国、淳国、甘国、州国、舟国、骀国、戏国、向国、薄国、列国、赖国。夏禹曾封怡国君以祀烈山,是为默台氏。从第一代炎帝起,传说到第五十四代为齐太公,自炎帝至姜太公谱系如下:炎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鳌→帝哀→帝榆罔→雷→共工→句龙→信→夸父(夸父)→垂→伯夷→先龙→玄氏→王宣→王定→王怀→王恒→王宙→王宇→王高→王许→王宰→王禅→王启→王蒯→王正→志道→祖荣→杜成→济公→林→承先→荣→永和→禹宣→恒车→海复→祖甲→二懋→正二→心成→元→仲调→训元→先二→司会→辉前→公伦→豫仲→姜尚(即吕尚、姜太公、齐太公)。

传说,姜海复在商朝太戊二十一年(公元前1627年)左右,被其父王姜恒车封于海复(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因名海复侯,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海复氏,后在西周时期分衍为单姓海氏、复氏,世代相传至今,其复氏史称正宗。

渊源三

源于墨台氏,出自姜姓东海族的古孤竹国,属于以历史事件称谓为氏。诞生于商朝初年(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孤竹国是今冀东至辽西地区第一个地方政权,是滦河之滨最早的奴隶制诸侯国。它的出现标志着今冀东大地已从蒙昧和野蛮状态中苏醒,是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距今约三千六百多年,后分迁辽西地区。灭亡于春秋时期的孤竹国与商朝王室的关系相当密切,孤竹国君墨胎氏与商王同为子姓。史书记载:“孤竹君,讳初,字子朝,姓墨台氏,袭孤竹君国,在辽西。”据史籍《辽史·地理志》记载:“兴中府,古孤竹国(今辽宁朝阳)。”兴中府即是今辽宁省朝阳市一带地区。近年(21世纪)来,考古发现提供了新的佐证:在辽宁喀喇沁左旗蒙古族自治县的北洞村,出土的铜窑上铸有“孤竹”铭文。孤竹国是古代位于东北与山东半岛之间的一个部落,据专家考证,她“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了约九百四十年(公元前1600~前660年)。大致说来,孤竹在殷商之前是原始部族。孤竹国兴于殷商,衰于西周,亡于春秋。整个历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约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是商王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三百八十六年(公元前1046~前660年)是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国,最后处于燕国控制之下,政治地位极大下降。孤竹国灭亡之后,孤竹国的旧臣民企盼复国,遂有以“复”为姓氏者,称复氏,世代相传至今。

故孤竹国人曾多次反抗燕国的统治,其后历史上多次描述的战国时期“山戎侵掠北燕”,实际上多为故孤竹国人所进行的反抗斗争,在战国中期到先秦时期名人辈出,如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惠文王赢驷的异母之弟樗里疾(姜姓赢支,又称樗里子,也称严君,公元?~前300年)即原孤竹国人。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灭六国而统一中国,秦军中仍有不少将领都是孤竹国的后裔。[1]

渊源四

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之后裔所建傅阳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源》的记载,在上古时候曾有一个诸侯国,叫傅阳国,有的史书亦称其为“复阳国”,故址在今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集镇西南候塘村,“城周十余里,中据土山”。据典籍《国语·郑语》中的记载,傅阳国为商王朝大彭国陆终所封,姚姓,为陆终第四子。这个傅阳古国在春秋时期,因孔子之祖孔纥(字叔梁)曾在此地作战,并以双手勇托溃落的傅阳城门框、掩护士兵和民众撤退而闻名遐迩。

傅阳国后在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熊郏敖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国所灭,其后,该地区的住民中即有以古傅阳城名为姓氏者,称傅阳氏、复阳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傅氏、复氏、阳氏等,世代相传至今。1955年文字改革简化之后,该支复氏一族有误改为付氏者。

复姓始祖

伯益(伯翳)、伯夷、叔齐、海复

复姓分布

复氏是一个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八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第一千一百十二位,族人多以东海、霍州、海州为郡望。

今山西省的霍州市,山东省的德州市,河南省的驻马店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通辽市,陕西咸阳市,北京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等地,均有零星复氏族人分布。[1]

复姓郡望

东海郡:亦称郯郡。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632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海州郡:历史上的海州郡有三处:①今江苏连云港。四、五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海州地区繁衍生息。自夏、商、周、秦汉以来,海州隶属多变,几经易名,至北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称海州郡,其后一直为历朝府、州、郡、县之治所及东海、赣榆、灌云、沭阳乃至更广阔境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海州人文荟萃,先民创造了具有龙山、青莲岗文化交汇特征的史前文化,孔子两次率弟子来海州讲学论道并登山望海,宋朝石曼卿在此留下读书遗迹,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留下大量诗词,李汝珍以海州的风土人情创作了著名历史传奇小说《镜花缘》。②今江苏省灌云市。③今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西岸港市,属黄海南道首府。其古为海州,后属东海族孤竹氏国,后晋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复改为海州郡。1954年新设黄海南道定为首府。是历史上中朝文化交流地和贸易的重要港口,谷物、水产集散地。特产墨和砚台,留有芙蓉堂、百济清风楼等名胜古迹。

复姓堂号

东海堂:以望立堂,亦称郯郡堂

海州堂:以望立堂。

复姓名人

复中翁

(生卒年待考),东海人。著名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公元前92~前66年之间,是汉武帝刘彻的晚年。汉武帝晚年昏聩,因为误信宠臣江充的挑拨离间,制造成了西汉历史上著的“巫蛊案”,结果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戾太子刘据)全家,包括刘据的三男一女,以及诸皇孙、皇孙妃、皇孙女。当时他的嫡系曾孙辈刘洵(名病巳)由于还不满一周岁,因而未杀,被关押在专为王侯、郡守们所设的“郡邸狱”中。廷尉(最高法院审判长)邴吉当时参加审理此案,他心里知道这是汉武帝年老糊涂的暴戾举动,并且可怜这个皇曾孙刘询是个无辜的婴儿,因此就派了一个罪刑很轻且刚生了孩子的女犯人做刘询的奶妈,喂他奶吃。

过了五、六年,又有些专讲那“望气”一套的方士们,说长安城狱中有天子气。流言传到迷信神仙之说的汉武帝耳朵里,当即下诏:“狱系者,无轻重,一切皆杀之。”令谒者(传达官)郭穰到达关押皇族的监狱去杀人,邴吉立即紧闭狱门,拒绝接受诏命。他说:“他人无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就这样抗拒了一整夜。天亮了,派去执法的郭穰对邴吉的抗命也无法处理,只好回宫奏报。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头脑清醒多了,就叹口气说:“天使之也!”不但没有再追究,而且海下诏大赦天下罪犯。邴吉就把刘洵送到他祖母史良娣的娘家,交给史良娣的母亲“贞君”抚养。后来,汉武帝又传诏,要刘洵认祖归宗,把他放到宫廷的边舍掖庭令张贺那里收养。掖庭令,是职掌后宫贵人、采女等总务的官职。张贺原来曾经派在被杀的太子刘据那里任职,太子(刘洵的祖父)对他很好。他“思顾旧恩,哀曾孙(刘洵),奉养甚谨”。张贺本来还想把孙女嫁给刘洵做妻子,因为他的弟弟张安世反对作罢。但张贺不死心,正好和他的职掌有关的一个暴室(关押宫中皇后、贵人有罪的拘留所,也是宫女们的医疗所)的主管官啬夫许广汉(同司马迁一样接受“腐刑”,变成了太监,派在那里做主管)有一个女儿许平君,美丽老实。张贺看中了她,就和许广汉商量,愿意自己拿出家财,为刘洵作聘金,娶他女儿。许广汉答应了,回家同夫人一讲,妻子大发雷霆。她说:“一般看相、卜卦、算命的,都说我生的女儿将来大富大贵,怎么可以嫁给一个没落皇孙,穷极无聊的赖小子。”但是,许广汉已经答应了张贺,就坚不变更诺言,仍然把女儿嫁给了刘洵。小两口子很恩爱,不到一年,生了个儿子叫刘奭;,就是后来的汉元帝。刘洵在这一段时期,依靠许广汉兄弟的照顾生活在一起,只与外婆史家往来。但刘洵非常好学,肯上进读书,许广汉旧特别请来了当时的著名学者东海人复中翁,刘洵就跟东海学者复中翁学习《诗经》。

复中翁除了教他认真读书,还教导他要“细辩民间”。因此,刘洵“高材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有时间就到处乱跑,所谓“上下诸陵,周遍三辅(都城长安以外附近各地区)。以是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所以,在刘洵不久做了皇帝以后,便成为一代明君,庙号汉宣帝。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在逝世之后能得“宣”字谥号者并不多,由于刘洵足以够得上称为是“中兴”汉室者,才被后来的汉元帝刘#93;用“宣”字为谥。史书皆称:“汉宣帝兴于闾阎(民间),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朝廷会议)。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考察实践绩效)。及拜刺史、守相(省级长官),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以然(讲的和做的不同,都能知道他根本问题的原因所在)。常称曰:庶民(百姓)所以安其田里,而无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惟二千石乎!(郡守、省级长官的实物俸禄,每月粮米二千担)。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者,辄以玺书勉励,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汉宣帝作了皇帝后,对老师复中翁异常尊敬。但是不久,复中翁便悄然引退,不知所终。汉宣帝做了十一年皇帝以后,因为一个老宫女告诉汉宣帝过去二十多年前,曾经在掖庭做过皇帝的保姆,讲出了当年汉宣帝在监狱中的情形。汉宣帝一路追究下去,找到当年的奶妈,才知道都是邴吉的功劳。史称:“上亲见问,然后知吉有旧恩,而吉终不言,大贤之。”汉宣帝是在跟随复中翁读《诗经》出身的,因此,他就引用了《诗经》上的一句话说“无德不报”,就封邴吉为侯。对于当时保护有功的人,那个老宫女和奶妈等,都加赏赐。但在要封侯的时候,邴吉却病倒了,汉宣帝怕他死掉,很担忧。夏侯胜便说:“有阴德者,必享其禄。今吉未获报,非死疾也。”果然,不久就病好了。汉武帝临死的时候,把只有十三岁的太子弗陵托孤于大司马大将军霍光、金日碑(匈奴人)及上官桀。这个太子后来就是汉昭帝,很聪明,可惜短命,只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就死了,还没有儿子。霍光就和大臣们会议,迎接刘氏皇室一位昌邑王即位,不到一年,发现这个皇帝“*戏无度”,霍光和朝廷大臣们决议废了他,但又找不到可为汉帝的人选。在这个时候,邴吉才出面对大将军霍光说:“今社稷宗庙群生之命,在将军之一举。而武帝曾孙名‘病巳’,在掖庭外家者,今十九矣。通经术(诗经、论语、孝经等),有美材,行安而节和。愿将军决定大策。”于是,“光会丞相以下,议定所立。”刘洵得以继位,做了大汉皇帝。刘洵的出身经过艰难曲折,并非是纯粹的“职业皇帝”,所以后来才能成为汉室皇朝的一代“明主”,所有的亲身经历,以及所受教育,可以说都是邴吉一手所造成,通过多方极力“诱导”,使得一个刘氏孤儿成为一代明君。

复阳

(生卒年待考),著名青年漫画家。作品以黑色幽默见长,作品多次在国际漫画比赛中获奖。《漫悟》丛书中有其名。

复伏生

1937年生,河南郑州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抗癌协会河南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濮阳市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淮阳妇幼保健、妇产科、计划生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名医协会理事。他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和妇幼保健、计划生育工作近40年,具有系统的、坚实的本学科技术理论和技术知识,能独立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重大技术问题,是本学科的带头人。他对子宫颈癌、外阴癌、卵巢癌的治疗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剔除术、显微外科输卵管吻合术等有专长,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妇产科疑难杂症有丰富的经验,主刀完成妇产科、计划生育临床手术30万例,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被国家卫生部、计生委授予“万例手术无事故”证书。他4次出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国际、国内省级以上会议书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有专著《妇产科急重症的抢救》等。主持完成的“针麻剖腹产术”等课题获重大成果奖多项,首创“用胎儿皮代 成形术”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第11次中青年学术会上宣读c以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工作作风、高超的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是享誉省内外的妇产科、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专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数十次被省、市授予先进工作者、优秀***员等称号。6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项,个人业绩被收入《世果优秀医学专家人才名典》等。

耿国简介及详细资料

简史 耿国(公元前1524―公元前661年),原是商朝的附庸国,这里所说的耿国包括了两个时期:商时期的嬴姓耿国和西周时期的姬姓耿国。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