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遭遇如何不幸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杜甫的遭遇如何不幸,第1张

一、不幸:

1、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至经常挨饿受冻:“饥饿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悬百结。”在饥寒的煎熬下,杜甫也曾经想到退隐,作一个“潇洒送日月”的巢父、许由,杜甫没有回避艰苦,还是坚决走上积极入世的道路。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人民的痛苦,也看到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杜甫也曾有这样的诗句“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又如“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等,这些诗句无一不反映出杜甫身上那种渴望济世扬名,渴望建功立业的雄怀大志,但是杜甫的这种理想和抱负建立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忧患意识之上的。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

2、从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安史之乱是带有民族矛盾性质的,当时进行的战争乃是有关国家存亡的自卫战争。因此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也就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对,而是积极号召。他哀悼那为国牺牲的“四万义军”,他告诫文武官吏要“戮力扫搀枪”,他一方面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一方面还是勉励人民参战。由于深入人民生活,并投入实际斗争,这就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如他的诗歌《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在这首诗歌当中,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通过远眺,想到了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社会状况,从而凭依窗轩,胸怀家园,不禁涕泪交流。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而在这首诗中,由于听到朝廷收复失地的消息而惊喜若狂。这两首诗都是杜甫流落漂泊之时所作。由于安史之乱,社会显得一片狼藉,所以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因此当他想到国家遭殃,战火不熄,生灵涂炭的时候就流泪不止,而当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于是又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见,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

3、759年七月,杜甫弃官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漂泊的十一年中,他经常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他爱和劳动人民往来,而憎厌官僚,所以说:“不爱入州府,畏人嫌我真。及乎归茅宇,旁舍未曾嗔。”杜甫的生活仍然很苦,在他逝世的那一年,还因为避臧介之乱而挨了五天饿。可贵的是,他在生活上不论怎样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十一年间,他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最优秀的作品。

4、病魔缠绕。杜甫于九月到达云安,因病不能前进,直到次年暮春病势减轻,才迁往夔州。他在夔州居住未满两年,创作十分丰富,成诗四百余篇,占杜诗全部的七分之二强。诗中歌咏了夔州穷苦的劳动人民,描绘了这里险要的山川,反映了蜀中的动乱和对于长安、洛阳的思念,怀友忆旧之作也大量增加。可是他的健康情况越来越坏,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等不断缠绕他。

二、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因曾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所以从前人们叫他做杜少陵。他生在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死于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终年五十九岁。

时代背景:

他处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剧烈时代。由于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唐朝开国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基础,在政治、经济上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才出现了初唐和盛唐的经济较为繁荣、政治比较开明的局面,以人口来说,开元二十八年已达到四千八百多万,超过了隋朝。又如陇右养马,开元元年只二十四万匹,开元十三年就增加了一倍左右,杜诗所谓“当时四十万匹马”(《天育骠骑歌》)便是。物价低廉,贞观四年米每斗三、四钱,开元十三年东都米斗十钱,青齐米斗五钱,较之其后每斗千钱以上甚至数万钱得简直无法比较。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开明也必然促进文化的发展。但是,由于封建社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矛盾是不能解决的根本矛盾,这就注定了较为繁荣、开明的局面只能是短暂的,甚或是表面的,而长期的、内在的和本质的趋向却是衰微和混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就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当时政治日益败坏,封建最高集团日益腐化,唐玄宗、杨贵妃姊妹、李林甫、杨国忠等都是十分骄奢*逸,使人民租税负担日益加重,社会矛盾更行激化。到了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便发生了安史之乱,社会生产大遭破坏,人民被杀戮和由于饥饿、流离失所而死的难计其数。经过八年,安史之乱虽然最后被平定,唐朝的统治还继续维持了一百五十年左右,但在大乱期中,国事紊乱如麻,人民生活十分痛苦。而且乱定以后,优势吐蕃、回纥的侵扰,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些在杜甫的诗中都有比较深刻地反映。他对国事很关心,对人民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当然,他的关心国事和同情人民,都是从维护封建朝廷和封建统治出发的。还有,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社会虽然比较安定,但封建统治的开明毕竟是非常有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阶级成员之一的杜甫也认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诗中常常有加以美化的地方。

当时诗歌的发展也经历曲折的道路。初唐的王绩和“四杰”(王勃、杨炯、卢兆麟、骆宾王)等人开始把诗歌由六朝的绮靡余风引向清新刚健,陈子昂的改革诗风进一步奠定了唐诗的初基,而盛唐的李白、王维、王昌龄、高适、岑参和杜甫等人则把唐诗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特别是李白和杜甫的成就最大。杜甫的创作开始于盛唐时期(指开元、天宝时),而更活跃于中唐初期的一段时间(肃宗、代宗时),他的创作的主要和成熟的时期就在中唐这十多年间(公元756——770年),至今流传最广的作品大多是他在安史之乱以后写的。

生平: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漫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长安时期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3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流亡时期 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从鄜州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琯案直谏忤旨  ,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漂泊西南时期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8年,荆、湘3年。760年春,他已48岁,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5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2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5/7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诗歌创作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憎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杜诗体制多样,兼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 ,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熔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蹊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有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研究资料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奭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后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翔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江南逢李龟年》是上中学时学过的诗句,如今依然能背出它的人想必很多。粗读上去,这首诗描写了在异地他乡碰到老朋友的喜悦。其实,这首诗里包含的东西,远比这么一句话要多多了,它的背后,是一场巨大的离乱,和一个终生无机会得志的人的虚荣。

李龟年是唐玄宗初年的著名歌手,皇家教坊的首席男高音,非常受玄宗赏识,也因此与达官贵人们交往密切,常在贵族豪门歌唱。杜甫在岐王——玄宗的哥哥,曾协助玄宗夺权,位置尊贵——宅里见到他时,正是大唐最盛的盛世,开元天宝年间。杜甫后来在一首《忆昔》中这样回忆那个时代: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可惜盛世戛然而止,天宝十四载,安禄山发起叛乱,玄宗、太子临阵出逃,天下大乱,人民离散,大唐王朝瞬间从盛世跌入地狱,并从此进入了长时间的衰退期,史称安史之乱。李龟年、杜甫等许多名人、文人都流落天涯,李龟年在江南卖唱为生,而教坊的其他名乐师、歌女,则有的死去,有的堕入风尘。

岐王宅、崔九堂,都是当年全盛时尊贵的文人墨客被邀请聚会的顶级场所,杜甫的这番回忆不仅在怀念那个逝去的盛世,也是在怀念自己曾经的荣耀。

诗已经很让人感慨了,更让人感慨的是,杜甫在这首诗里吹了牛。李龟年在岐王宅里寻常见确实不错,但杜甫恐怕没有多少机会见到他,因为,最盛时的大唐,其实跟杜甫也没什么关系,他拼尽心力,也没能挤进那些荣耀的人群中。

就蒜挤进去了也是橘外人

杜甫生于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20多岁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落第。那时候文人提升自己地位只有两个方式:科举,或者干谒,安史之乱前后才又有了第三个途径:入幕府。

杜甫落第之后,在洛阳和长安辗转多年,一直考试,一直游走在权贵之门求人引荐,写过多首求赏识、赞美对方的诗,一直晃荡了十几年,都一无所获。没有收入来源又没有进身之阶的杜甫穷困潦倒,靠着认识他祖父的一些人的接济,才得以有口饭吃。天宝七载,不甘心的杜甫给新上任的尚书左丞韦济寄了一首诗,诉说了自己的困境: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于百僚上,猥诵佳句新。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诗中他写出了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写出了自己终日跟在达官贵人后面讨生活的悲愤,写出了在与名人唱和背后他真实的生活状态,读之令人心酸。然而韦济读后,对他还是无能为力。

天宝九载,年近40岁而依然不名一文的杜甫决定铤而走险。这年,玄宗下诏称将赴太清宫祭祀老子和天地。对这样求仙、求长生的行为,以杜甫一贯忧国忧民的态度,是不会赞同的,然而此时,他却献上了《三大礼赋》,为玄宗歌功颂德。三篇赋文辞优美,才气超卓,因着题材而被玄宗看到,因着才华而得到了赏识,在集贤院等待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一个官职——右卫帅府胄曹参军,负责太子府器械保管,约等于孙悟空的弼马温。即便是这样的官位,他也没机会坐稳,很快,安史之乱就来了,他再次颠沛流离。

杜甫的才华已得到历史的认证,那么他为什么在活着时得不到他期待的承认呢?他活得如此失魂落魄,如此尊严扫地,是他不够努力吗?是他情商太低吗?是他没本事证明自己吗?

杜甫有幸,曾生活在开天盛世,杜甫也不幸,活在这个时代。经历了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创业阶段后,玄宗在他的晚年,也就是从杜甫进京赶考这年(开元二十三年)开始,已经倦于政事,他觉得自己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配得上更为所欲为的生活。他一边放手让对他言听计从能替他想到心坎里的宰相李林甫掌握大权帮他安排一切事,一边抓住权柄不让太子和任何他认为不够听话的人染指;他消灭了一切不好听的声音,杜绝了喜欢批评劝谏的大臣上升的机会,他的面前只剩了歌舞升平。就是在这个时代,张九龄被罢相,太子因为被人说聚众妄议而被废又被赐死;就是在这个时代,文人的进阶之路被中断,李林甫科举不取一士并称"有才华的人都已经被陛下扫荡完了"(野无遗贤)。杜甫的命运,已经被注定,他干谒也好,不干谒也好;他有情商也好无情商也好,都不可能得到重用了。

然而杜甫并不知道——以他的身份,他都没资格知道这盘大棋的存在。他只能在颠沛流离之中不断消磨,不断在要脸还是不要脸之间自我折磨,在自信和怀疑之间堕入疯狂。

接下来带大家走进杜甫的流亡岁月,流亡岁月的核心是因为安史之乱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了叛乱。公元755年十一月这个时候,安禄山在北京附近起兵。然后到763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自杀身亡,安史之乱结束,时间跨度有七年零三个月。

这就是杜甫之所以那么倒霉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时代造成了他的悲剧。他处在安史之乱当中,那个时候安禄山从北京起兵以后,哥舒翰把守着潼关。潼关是天险,结果没想到哥舒翰大意失潼关,潼关很快被安禄山攻破了。

杜甫开始“白水流亡”,他那时候在白水,带着家人就赶紧逃跑。在流落的过程当中,杜甫的表侄骑着马,带着他们全家跑。跑着跑着,突然发现杜甫不见了,然后就拨马回头,在乱军丛中,杜甫已经摔倒在泥潭里,晕得起不来。他的表侄把他拽出来,拿着刀一路带着他突破重围。

在难民营里逃命的过程当中,他走到了他的一个老朋友孙宰家。孙宰家不是流民,而是他们在逃难的过程当中路过的田园之家。孙宰给他杀鸡烹鸭地做了一顿饭,杜甫在那个地方写了一首诗,叫作《彭衙行》:“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吟,不见游子还 ”。

然后到了肃宗李亨登基,开始跟安禄山打游击战,那一段时间胡人和唐人之间的战斗是此消彼长的。结果在逃亡的路上,杜甫很不幸地被胡人俘虏了。胡人俘虏了杜甫之后,直接把他带回了长安,由于他不是什么达官贵人,也就没有杀他,他就在长安这个地方自己一直待着。

757年,安禄山被杀。在这个过程当中,杜甫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很多人还因为这首诗批评杜甫,说杜甫写诗香艳。叫作《月夜》。他在月夜下怀念自己的妻子,因为他和妻子在颠沛流离中跑散了。他说:“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在我看来是这是一首很温情、美好的爱情诗。

还有一首就更有名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是他在长安做俘虏的时候写的诗。

后来,757年安禄山被杀以后,杜甫找到了一次机会。用他自己的话讲,叫“窜至凤翔”。那时候肃宗在凤翔形成了一个流亡政府,大量的官员都集中在肃宗身边,搞了一个小政府。凤翔离长安其实挺远的,而且一路上充满了战乱。

所以杜甫一路跑到肃宗身边的时候,肃宗相当感动。那时候患难见真情,这人还要过来报效国家,肃宗就特别高兴,就给了杜甫一个职位叫左拾遗。这是杜甫人生当中的高光时刻,他终于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而且得到了一个左拾遗的岗位,实际上相当于是一个谏官。

结果他在左拾遗的岗位上只干了三个月时间,那时候的宰相房琯跟杜甫的关系不错,后来房琯因为一些事情让肃宗很不高兴,肃宗就要惩治房琯。

结果杜甫站出来直言进谏,为房琯说好话。肃宗说“查他”,就立刻让人查杜甫。调查之后发现也没别的什么大事,所以就让他回家去了。

杜甫只要一走在回家的路上,诗性就大发了。他在工作的时候,他就写不出来什么东西。但是他一走到回家的路上,就写了一首《北征》,描写当时颠沛流离的战争场面。

然后757年,肃宗还京回长安,肃宗把长安收复了。回长安以后,杜甫就回到长安来当官。那段时间可能是杜甫人生中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时间。

757年的十一月到758年六月,是杜甫在长安最后一次居留。他仍旧做皇帝的供奉官左拾遗,年才三十二岁的严武为京兆少尹兼御史中丞。严武这个人对于杜甫是非常重要的,杜甫后来在成都生活,主要是严武在接济。

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就是现在华山所在的那个县,他在那里做文教工作,叫司功参军,也是一个小官吏。然后杜甫在去华州做司功参军的时候,他说我回趟家,回洛阳看一趟家人。

然后从洛阳到华州的路上,杜甫写下了又一首名诗,叫《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然后从洛阳到华州的路上,因为那时候打仗打得凶,虽然肃宗收复了长安,但是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还在不断地打仗。 杜甫写了“三吏三别”,“三吏”就是《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就是《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 。杜甫能够被称作诗史,就是他写的诗像历史一样,跟这几首诗有着莫大的关系。

然后接下来就是杜甫到了秦州了,现在的甘肃天水,在那个时候他以为李白死了,然后写了悼念李白的诗,《梦李白》:“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其实这会李白还没有死。

这时同谷县有个人对他说,你来我这这里,比你在秦州好的多,杜甫信了就去了。去了后发现被忽悠了,生活更糟糕了。没办法,他就向成都出发,去成都的路上,杜甫吃了太多的苦。一路上穿山越岭,带着妻儿,随时都有性命之危。

一直到759年岁末,他们终于来到了成都。到了成都以后,他首先寄住在浣花溪的寺庙里。当地的和尚收留了他,就住在这个寺庙里待着。浣花溪的景色是非常好的,杜甫在那儿建了杜甫草堂。

在这儿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还有然后《江畔独步寻花》里说“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杜甫写《田舍》说“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 ”,随口一出来,就觉得很美好。

写眼前的虫鸟,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春夜的雨,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讲夜晚的幽静,说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然后他可以细微到写“嫩蕊商量细细开”,一个大男人,一个经历了安史之乱,看过那么多死人的一个男人,竟然能够写“嫩蕊商量细细开”。然后描写轻盈的时候,说“自在娇莺恰恰啼”。我觉得这人的心简直是细腻、美好,对于生活的那种感知力到了极致。

所以杜甫在成都的这段生活真的是相当安静,但是生活还是很急迫。其实这会成都政局也不是很安稳,有一首诗叫《赠花卿》,全诗是:“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是写给一个当时的军阀叫花敬定,花敬定收复了绵州,他认为自己很有功,所以他纵使自己的兵士抢劫,看到一个妇女手上戴着镯子,手砍掉,镯子拿走,他就是这么残暴的军阀。杜甫要生活,不得已与这样的人混在一起。

这时候关照他最多的就是严武,就是当年跟他一块儿在朝中为官的严武,当时在管成都。后来严武被调回长安,徐知道又在成都发动叛乱,所以谁手中有兵,谁手中有刀,谁就敢于发动叛乱。然后杜甫在成都待不下去,就跑到了梓州。

761年三月,史朝义与他的部下合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史思明。第二年十月,代宗的长子李适为兵马大元帅,仰仗回纥的兵力克复了洛阳。763年正月,史朝义自杀,他的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纷纷投降,轰动一时的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告了结束。所以在他往梓州跑的过程当中,安史之乱结束了。

这时候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他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那么多年来,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然后最后一句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因为战乱跑了这么多年,可以回洛阳了。

虽然洛阳被收腹了,但沿路还有战乱。他从梓州出发,然后764年带着妻子到了阆州,三月又回到了成都,在这儿写了《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回到成都,严武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做幕僚。杜甫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那段时间杜甫写了很多诗,都是跟严武讲:“我完了,我身体不行了,我现在已经受不了了。”

次年正月,严武终于同意杜甫辞职了。辞职后的这段时间里,花果凋零。王维、李白、房琯、郑虔、苏源明,这些都是杜甫的好朋友,相继死去。然后765年的时候,高适也去世了。四月的时候,严武去世了。就等于你在成都的唯一的依靠,罩着你的地方官严武也去世了。然后这时候杜甫乘舟东下,待不下去了,成都没法待了。

杜甫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也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梓州和阆州的一年零九个月,他在草堂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得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我以前去成都还去过草堂坐一坐,草堂里边有那种坝坝茶可以喝,坐在那个大树下边,一杯茶也不贵,不知道涨价了没有,可以喝一天,多惬意,体会一下杜甫的生活。

然后杜甫在765年五月沿着乐山、宜宾、重庆、忠县,然后到龙兴寺,这整个就是一路漂泊下去,大概两个多月的时间,九月份到了夔州。这个过程当中他写下了另外一首我很喜欢的诗《旅夜书怀》。大家听说过这首诗吗?“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766年,杜甫在奉节居住。奉节这个地方有一个官员叫柏茂琳,在当时那个地方做都督。他给了杜甫四十亩柑林,所以杜甫这段生活过得还挺富的。在这段时间里他写了大量的诗词,就是日子好过,写了很多回忆年轻时候的诗词,还有《八哀诗》这一系列的诗歌。

这里有一个小故事就是,你看他在夔州的时候,身体已经开始越来越不好了,所以他写了一首诗:“ 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在这个情形下,他在两年之内写了四百三十余篇诗,占有他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其中有不少长篇诗,有很多可以跟他在同谷的时候写的《同谷七歌》相媲美。

比如好多人喜欢的一首《登高》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足以封神了。

后来他同父异母的弟弟建议他去荆州,这样可以进河南,然后北归回洛阳。因为大家都想落叶归根,他也觉得自己老了,就往荆州走。那段时间里,只要一上路,日子就不好过了。他写过一句诗叫“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鳃”,他把自己形容成摇尾乞怜的狗,和那个张着鳃的鱼,就是我一天到晚为了活下去,常“苦摇求食尾”,找别人要钱、要饭。

战乱使得他的路线不断地更改,他只好选择从荆州到公安,从公安到岳州,从岳州到衡阳,到湖南这些地方的时候,杜甫的生命快走到尽头了,他最后死在这个地方。

杜甫这一辈子除了写诗之外,还有一招就是采点草药。过去的草药还能卖上价钱,卖给那些王孙公子,实际上是面子钱。但你到这儿来了以后,没有人为这个面子买单,他也去采点药,摆个摊,在那个地方卖,好心酸。

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卧倒在船中,写出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叫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是他最后一篇作品。

在这首诗中,他写他从舟中看到的凄惨景物说:“ 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会是什么样呢?就可能是这样平平淡淡地写景,他已经没有力量去抒发感情,没有力量去奔走呼号,就是写了这么一首诗。

然后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去世了。这是公元770年冬天,这一年杜甫五十九岁。在这之前,他还写过《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你看这时候是有生命力的,就虽然他在抱怨这件事,但他还是有力量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就是一个老头拖着病体,登上了岳阳楼,还在“凭轩涕泗流”。他五十九岁了,生命走到了尽头,已经回不去了。

死后他的老婆孩子也没钱,就把他草草地安葬在当地。然后四十三年以后,杜甫的孙子杜嗣业才从岳州,把杜甫的尸骨请回了老家河南偃师首阳山下,葬回到他的祖父、父亲的身边,回到了故土。

然后在死后大概四五十年以后,白居易开始推行新乐府运动的时候,杜甫才越来越被大家看重,直到最后被我们封为“诗圣”,说他写的诗都是“诗史”。

  杜甫是唐朝的大诗人,被称为诗圣,那么诗人杜甫的家族成员都有哪些人下面是我为你 收集 整理的诗人杜甫的家族成员都有哪些人,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的父亲

 杜甫的父亲为杜闲,其父曾任兖州司马,是为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儿子,而正如杜闲的名字,一个“闲”字好似概括了他的一生,有着如此出名的父亲和儿子,杜闲越显的默默无闻,无所作为, 历史 资料关于他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

 杜闲于公元682年出生,为杜审言的幼子,在他35岁的时候为郾城尉,后得以提升在公元732年的时候任职为奉天令,在五年后便迁徙至京兆杜陵,时任兖州司马。

 杜闲在他28岁的时候与原配妻子崔氏结婚,两年后便共有一子为杜甫,杜甫也是杜闲的长子,但可惜的是生下杜甫不久,崔氏便病逝。遂杜闲复娶二室卢氏,杜甫好似对继母并没有感情,他的成长过程中扮演母亲角色的是他的姑姑,并非卢氏,遂在其诗歌中鲜提及继母卢氏。

 杜闲在公元741年便病逝,享年59岁,这可以说是杜甫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打击,此时的杜甫身怀抱负,为国效命的热血期望,而在没有经济支助下,杜甫很难在维持家人温饱的情况下去实现伟大抱负。

 此前家中的经济来源均是由杜甫父亲杜闲来把持,杜闲为官虽小,但却有稳定的俸禄,生活虽不富裕但也不算拮据,而杜闲一去世,作为长子的杜甫便成为家中支柱,但作为文弱书生的杜甫却难以承担如此重担。

杜甫妻子

 杜甫的妻子为杨氏,史料中并没有关于杨氏的具体记载,遂我们并不知道杨氏的全名,只知其为弘农县少卿杨怡的女儿,在当时杜甫与杨氏两家门当户对,杨氏比杜甫小了十来岁。

 杜甫在三十岁的时候暂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杨氏,他虽为诗圣但并没有用过多笔墨描绘其妻。而我们从杜甫诗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杨氏乃为贤妻良母,是个贤惠聪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抛弃,相濡以沫。

 据资料可知杨氏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们的幼子因饥饿夭折。杨氏乃是一位坚强的女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杜甫一心报国,只能留下妻子离去,当时逢“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便将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则北上。杨氏便只能独自在那贫困的条件下抚养他们的孩子,一边等着杜甫安全归来。

 在杜甫诗《北征》中描绘的是杜甫回家探亲的所见闻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写道:“妻子衣百结”、“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杨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时日生活极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写道:“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表明战乱中杨氏无时不在思念杜甫,两人得以相见,竟然以为是在做梦。

 而《北征》也曾描绘杨氏得知杜甫即将回来,可以打扮一番,而他们的两个小女儿也学者妈妈的模样打扮,将脸蛋涂的乱七八糟,可见他们在此当时的条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杨氏因无力下葬,便将棺材置于岳州,带着孩子们回洛阳,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孙将他们合葬在故土。

杜甫的儿子

 杜甫为唐朝著名诗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后一些年内并没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杜甫的孩子们记载也不多,只能从杜甫的诗歌中得出一二,关于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没有流传下来。关于杜甫的儿子我们可以从资料中有所了解。

 且说杜甫有一个还未长大便夭折的幼子,这是从杜甫所写之诗《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得知,这首诗作于其幼子病逝之后。当时杜甫从长安回乡探亲,路途中所见使其深受撼动,百姓苦于战乱,民不聊生,死病缠身,苦不堪言;相反当他路过骊山时,感受到清宫内夜夜笙歌,深感统治者的腐朽与悲哀。

 不料当他心怀悲痛回家的时候便看到幼子已饿死在床上,家中嚎啕声不断,使其甚是自责。杜甫一向自命清高,虽家贫却不愿受嗟来之食,一句“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责之心,和对现状的无声控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的长子为宗文,虽为长子却鲜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读书不好,不得杜甫喜爱,而其次子宗武与长子相反,深得杜甫疼爱,而在历史资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带流浪的时候便去世了,原文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1 张籍和诗人杜甫是什么关系

2 诗人杜甫的经典历史故事

3 诗人杜甫的茅草屋在哪里

4 唐朝诗人杜甫的称号是什么

5 杜甫被人们称为什么诗人

6 杜预与诗人杜甫什么关系

7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什么诗人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有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他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长安,后又去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杜甫和全体应考者都落了第,故终生未成进士。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号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编辑于 2013-07-09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个回答

唐诗_网易有道出品,少儿阅读班开课啦!限时1元

根据文中提到的杜甫为您推荐

网易有道乐读-针对3-9岁孩子定制的少儿阅读提升训练营,2节方法课+4节拓展课,增强孩子的思辨力/竞争力/表达力,无限回放,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限时1元

duyoudaocom广告

世人皆知“杜甫”,却不知杜甫的这几个特点

根据文中提到的杜甫为您推荐

杜甫下载,喜马拉雅有声小说在线,海量有声小说,免费下载。

mximalayacom广告

杜甫的身世背景?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篮球大图 正在咨询一个旅游问题

4条评论

热心网友5

不错很全。

查看全部4条评论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出自楚辞诗经的名字大全_唐诗宋词_免费在线测试

楚辞起名网取名参考楚辞,诗经,唐诗等著作!5分钟取好美名,唐诗宋词轻松办好出生证!,唐诗宋词分析过程严谨,免费测试!

广告2021-04-18

杜甫的资料,和家庭背景

更多(35张)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75赞·2,403浏览2017-11-27

杜甫的身世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参考资料:

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105赞·5,675浏览2017-12-16

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

杜甫的遭遇如何不幸

一、不幸:1、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这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