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尚家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求尚家家谱!,第1张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地后裔,以祖名为氏句号。据《元跟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公名尚,字子牙,辅佐周武王推翻了商王朝,被封于齐,是为齐太公句号。太公在周朝为太师,故又称太师尚父,简称为师尚父或尚父句号。它地后代子孙便以它名字为姓,称为尚姓句号。

2、源于秦代,以官职为氏句号。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有六个带“尚”字地官职,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沐、尚书六个带尚之官职句号。有管理、负责跟司掌之意,这六个官职就是管理服饰、膳食、冠冕、起居、沐浴、书籍地宫廷官吏句号。这“六尚”之官地后裔,有地以祖先职官为姓,也称为尚姓句号。

3、出自姒姓,以祖名为氏句号。夏部落成员尚黑,后世有以其名字中地尚为姓句号。

4、出自它族改姓及小数民族有尚姓:

① 据《姓氏考略》所载,唐时尚书右仆射、冯翊郡王尚可孤,为东部鲜卑宇文之别种句号。

② 据《唐书》所载,唐时吐蕃有尚姓,即宣宗时降唐地酋长尚延心一族句号。

③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句号。

④ 景颇族木染氏汉姓为尚句号。

⑤ 今满、蒙古、保安、东乡、土家、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句号。

⑥ 出自宇文氏句号。宇文氏本为东部鲜卑族复姓,其中一支世居松漠句号。唐朝时有人名宇文可孤,官至神策大将军,初赐姓李氏句号。后复本姓宇文句号。以功加检升校尚书右仆射句号。官居高位,遂以职官命姓为尚氏,称尚可孤,其后亦为尚姓,融入汉族尚氏句号。

★★★得姓始祖:尚父句号。即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因其祖上伯夷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为吕侯,建立吕国,故又名吕尚,为炎帝后裔句号。是商末周初著名地军事家、政治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被周文王礼聘为辅助大臣句号。武王伐商时,任统兵师氏(简称师),被尊为师尚父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句号。在牧野会战中,歼敌立功,是周朝地第一开国功臣句号。成王时封于齐,建都营丘,授以征讨五侯九伯地特权,地位在各封国之上句号。春秋末年,田氏代齐后,原齐国王族有一支以其字名为氏,称尚姓句号。它们尊尚父为其得姓始祖句号。

二、迁徙分布 尚姓源起周代地齐国句号。公元前三八六年,周安王被迫承认田跟为齐侯句号。至此,齐国姜姓地江山被田氏取代,史称田氏代齐句号。因田氏代齐并未发生大规模地流血冲突,属于一种跟平演变,故尚姓大多仍留居齐国句号。尽管尚姓得姓很非常早,但在以后地开展中一直云山雾罩,就这样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非常难让人知其详句号。先秦二汉是就像如此,魏晋南北朝也是就像如此,尚姓散见于史册,而且鲜少,很非常难让人窥探其庐山真面目句号。唐时,尚姓名人有官任礼部尚书兼侍御史地濮阳人尚衡,还有卫州汲(今河南汲县)人尚献甫,还有唐末地种地的起义首领尚君长、尚让弟兄(从其二人经历来看,应为河南或山东二省间人)句号。此际,尚姓一方面表现优异,另一方面加入了由宇文氏改尚姓地生力军,使得整个尚姓家族自此庞大茁壮不少句号。《元跟姓纂》跟《姓氏考略》讲尚姓望出京兆、清河、上党、汲郡句号。望即郡望或地望,指魏晋至隋唐时每郡显贵地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句号。这说明在唐代及其以前,尚姓家族曾昌盛于今陕西西安、河北清河、山西长治、河南汲县一带句号。五代闽国王王曦有宠爱尚妃,说明此际已有尚姓入迁福建句号。南宋以后,南方各地渐有尚姓家族句号。元代,尚文由祁州深泽(今属湖南)徙居河北保定,尚野由保定迁居河北满城句号。元末明初,种地的起义军四起,既为推翻元人统治,又为争夺皇权互相攻杀,导致中原、华东、中南各地人口锐减,朱元璋统一天下后,因山西表里山河地特殊位置,所受波及不大,就这样乎从山西移民,尚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山东、河南、江苏等地句号。明清之际,尚姓开始在南方各地开展起来,并有渡海赴台,远播海外者句号。就像如今,尚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河北、河南、青海等省多此姓,上述三省之尚姓约占全国汉族尚姓人口地百分之六十三句号。尚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五位地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地百分之零点一句号。

三、历史名人 尚 长:字子平,汉代名士句号。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句号。见三国魏嵇康《高士传》:“尚长,自子平,河内人句号。隐居不仕句号。为子嫁娶毕,敕家事断之;勿复相关,当就像如俺死矣句号。”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地典实句号。唐许浑《村舍》诗之一:“尚平多累自归难,一日身闲一日安句号。”明张邦伊《沈嘉则有三楚之游席上得分字》诗:“知尔尚平家累浅,逢人胜事好相闻句号。”

尚 让:唐末黄巢起义军将领句号。初从王仙芝起义,王仙芝死后,归黄巢句号。大齐政权建立后,任太尉中书令句号。随黄巢四处征战,为黄巢地重要将领句号。黄巢死后,降唐句号。

尚 野:保定(今属河北省)人,元代大臣、学者句号。累官至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句号。为官廉介有为,决狱无留滞句号。文词典雅,博闻强记,从学者甚众句号。

尚 达:陕西省同州(今大荔)人,明代官吏句号。弘治初,以贡士任岳阳令,县有涧水为患,尚达命令开渠灌田,时逢天旱,可谓二得其便句号。

尚 衡:同州人,明代官吏句号。弘治年间进士,累官工科给事中,曾上疏谏议,停止建造佛塔,后卒于汉阳太守任上句号。

尚 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清代画家句号。善山水、杂画,松石师郭熙,墨竹潇洒可爱句号。

尚 钺:河南省罗山人,著名历史学家句号。1927年入党,本着历史为政治服务地原则,编写了《中国历史纲要》等多部著作句号。

尚可孤:唐代东部鲜卑族人,宇文之别种,世居松、漠间句号。初事安禄山,后附史思明句号。肃宗时降唐,封为神策大将句号。平叛有攻,累官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冯翊君王句号。

尚结赞:唐代吐蕃大相句号。极有才略,伏兵御寇,屡立战功句号。

尚君长:唐末王仙芝起义军将领句号。公元874年与王仙芝同起于长垣,并随王仙芝转战于山东、河南一带句号。后被王仙芝派去同杨复光洽谈投降之事,中途被唐将擒获,不久被杀句号。

尚道长:名大伸,以字行句号。相州安阳(今属河南省)人,宋代官吏、学者句号。以父荫入官,因屡与上峰争辨曲直,故抑压不进句号。博古多闻,尤嗜《资治通鉴》,亦工诗句号。有《家集》、《跟陶诗》句号。

尚可喜

尚可喜:辽东(今辽宁省海城)人,清初藩王句号。原为明广鹿岛副将,降后金后,受封智顺王,隶汉军镶蓝旗句号。顺治六年改封平南王,率军征讨南明政权句号。后告老返乡,因其子尚之信响应吴三桂叛乱,它受惊吓而死句号。

尚之信:尚可喜之子句号。其父乞归后,因未能袭爵,遂起兵响应吴三桂叛乱,被任为招讨大将,后进号辅德亲王句号。不久反正,袭平南亲王之爵,从讨叛军句号。胜利后,被清廷所逮,赐死句号。

尚其亨:辽宁省海城人,清代大臣、学者句号。隶汉军旗,光绪十八年进士,官至福建布政使句号。经史词章以外,阴阳医相、绘画金石,均能窥其深奥句号。

尚小云:河北省南宫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句号。它擅演艺高胆大、豪放豁达地古代妇女跟少数民族妇女句号。解放后,历任陕西省京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1976年病逝,终年76岁句号。尚派名剧有《梁红玉》、《汉明妃》、《双阳公主》、《墨黛》、《昭君出塞》等句号。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京兆郡:即首都长安直辖区句号。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句号。

汲 郡:晋秦始皇二年置句号。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一带)句号。

清河郡:汉高帝时置句号。相当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句号。

上党郡:战国时韩国初置上党郡,秦灭韩后袭之句号。治所在壶关(今山西省长治市北);西汉时移治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县)句号。相当今山西省沁水以东地区句号。

2、堂号

廉介堂:廉是清廉洁白,介是性格行为独特句号。元代尚野,志趣正大,文词典雅,事继母至孝句号。为国史馆编修,出为汝州判官,为人清廉洁白,性格行为不同于众句号。

此外,尚姓地主要堂号还有:“高师堂”、“仁寿堂”、“清河堂”等句号。

五、宗族特点 1、尚姓是典型地北方姓氏句号。其源于北,而盛于北句号。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所载,明清二代尚姓进士及第者共三十七名,除湖广、浙江(均二名)外,还有安徽、四川(各一名),南方人士不过六名句号。北方诸省中以河南为最多,共十名,其中六人为罗山人句号。其次为陕西(八名)跟山东(五名)句号。需要提一下子地还有奉天(今辽宁省),有三人入围句号。

山东胶东半岛蓬莱、即墨、烟台、权氏先祖原来是在云南打完仗后迁来海防的军户

通过地图查找,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范围内,只找到三个村名以权字开头的村庄,一个是青岛平度的权家村,剩下两个都在烟台市的福山区,分别叫做权家和权家山。如今平度那个权家村,权姓已经相当少(零星几户);而福山的权家和权家山村,则仍有较多的权姓人。在平度和福山之外的其他县市区,关于权姓的记载也不多。

烟台福山的权家村和权家山村,都位于张格庄镇境内。根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权家山建村较早,相传,明洪武年间,权、王二姓相继由“云南” 迁此建村,因村周围皆山,权姓人支兴旺,故名权家山。权家村的权姓为明中期从权家山析出。除了权家这一分支之外,权姓在相邻的文家村以及福山城关也有分布。

百度山东青岛市蓼兰镇权家村: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胶东半岛洪水泛滥,南海与北海连成一片,洪水过后,政府移民,权姓始祖权平南由云南迁来建村,取名权家村。

权平南,顾名思义,因征讨云南叛乱而改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很多的战士为了表示决心,改了名。

明朝初年,朝廷为了防御倭寇,认识到了“登莱濒海要地有三,而胶为最”(《灵山卫志》),于是在胶州湾两侧密集设置了大量的卫所,海湾以东有浮山所、鳌山卫,海湾以西,则有灵山卫,一东一西呈犄角之势,控遏胶州湾海防。

明代初期,青岛地区来自云南的移民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

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全境,便命沐英率军镇守,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自此,许多从征军士便在云南安家落户。云南文山权氏始祖权起龙就是因此落户当地,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就地落户了,陆陆续续的来了,也有呆了几年就移防到山东胶州半岛驻军屯垦,护卫海防的,这就是今天胶东权氏的来源。而征南的权氏先祖们,根据分支的信息判断,归根结底还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到中原的移民,所以,也可以说是大槐树的迁民。

(一) 提及云南移民,由于史籍不载,源流无考,许多难解之谜不仅历代志书无载,在当代编修地方志书中亦未涉及。囿于习惯说法,许多人便把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统统归到了山西省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今青岛市所辖的5市7区中,几乎都有云南移民,所不同的是数量多寡而已。现据有关史料记载,即墨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省移民立村的。如段村镇单家疃之《单氏族谱》:“明永乐二年(1404年),单氏自云南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凤仪县明代属大理府,设有洱海卫,清末时改为凤仪县,因该族谱修于清末年间,故用凤仪县之名。再如华山镇牛齐埠之李姓,于永乐二年从云南威宁州迁来立村,到清代该州已隶属贵州省,而其族谱修于清代,故其族籍记为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县。胶州市的800多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达112个。其中,建于洪武二年的16个村,显然与云南移民无关,因朱元璋派兵征云南是在洪武十五年,在此之前,云南由元朝所封的梁王和大理国统治,不可能向山东移民。其余的80多个村庄,大多为永乐年间来胶州屯垦的军户。胶南市的1104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349个。其中创建于洪武二年的51个村,肯定不是云南移民,其余近200个村庄,大多集中在滨海的几个乡镇。平度市的云南移民尚无法统计,仅知明初在这一带有大嵩卫、鳌山卫和浮山所设置的许多军屯,其大多集中在平度的南部和东部。黄岛区的143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3个。这些村庄的云南移民,大多与明初灵山卫设防有关。青岛市的市南、市北、四方和李沧4个区现有的或已撤销的村庄中,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是后来迁居至此的。如市南区的青岛村、会前村、田家村、辛家庄,市北区的杨家村、夹岭沟、埠西村,四方区阎家山的阎姓、香李村的李姓、湖岛村的王姓、沙岭庄的曹姓、保儿村的王姓和河西村的袁姓等,都是来自云南的移民。李沧区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庄达半数以上。

青岛境内的明代卫所城墙,以即墨雄崖所保存相对完整,其余大多已经难寻古迹,灵山卫现今也看不到多少要塞痕迹,唯独在部分地名当中,还能看出历史的尘埃。

(二) 云南移民在青岛地区分布的地域大多在沿海一带。如即墨东部沿海的金口镇、田横镇和温泉镇一带,胶南的王台镇、红石崖镇、灵山卫镇和隐珠镇一带。特别是环胶州湾沿岸,云南移民的村落更为稠密,大多靠防倭之卫、所。崂山区王哥庄靠近“鳌山卫”,这里有云南移民居住的村庄34处,占总村庄的三分之一。崂山区的中韩靠近“浮山备御千户所”,这里的40个村庄中,有30个是云南移民创建的。云南移民的祖籍已不可考,已查实者大多来自乌撒卫。“卫”是明代的军事单位,乌撒卫的治所在今贵州省威宁县。据《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城阳区肖家村之《肖氏族谱》中亦有类似记载。有些云南移民并不是直接到达青岛地区的,如城阳区流亭村之胡姓和白埠村之杜姓,皆从云南乌撒卫迁往青州,然后又从青州迁来。崂山区乌衣巷村的徐姓,是从云南昆山迁居上海徐家汇,后又北上至崂山老鸹巷立村的。城阳区古庙头村的云南移民是从诸城迁来的。

(三) 明代的云南移民,对青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军民并肩屯垦戍边、同仇敌忾、共守海防的事迹,书写了明代青岛历史上最闪光的一页。明初,倭寇7次入侵青岛,使青岛百姓苦不堪言。从洪武二十一年(1382年)起,青岛沿海设置卫、所后,军寨、墩堡星罗棋布,形成了固若金汤的海上长城,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纷纷窜往浙、闽沿海一带。城阳区小寨子村的张姓,是从云南乌撒卫迁来的,在其族谱中,记有张徽、张清兄弟二人分别在鳌山卫和浮山所任军职,分守海隅。即墨市留村镇大村之《邵氏族谱》中,也记有邵氏兄弟自云南乌撒卫来山东。由于明代云南移民的大量定居,使青岛地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仅明代因建立卫、所和军屯而迁入的军户达7万余人。丰厚的人口资源不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为明清两代青岛地区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青岛地区云南移民的祖辈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等地。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青岛地区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青岛地区的某些方言、民俗与江淮地区极为相似,如咸菜在苏北称“盐渍”,而青岛地区的萝卜咸菜因是挂起来晾晒,所以称为“挂渍”(用方音读为“瓜荠”)。再如胶东的民间秧歌花鼓,颇有安徽凤阳花鼓的韵致。由于云南移民的特殊经历和处境,逐渐影响并形成了青岛地区敦厚、友善、睦邻、节俭的民风,并且铸就了青岛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

黄济显、李景智在《寻根追源即墨人》一文中称,从公元1127年到公元1368年这241年间,不仅即墨,整个山东地区人口锐减。明朝建立之后,即墨地区人口的减少主要牵扯三件事,一是靖难之役,二是永乐扫北,三是唐赛儿起义。

移民主要来自云南乌撒卫

朱元璋力主休养生息,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山西成为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很多山东人的口头禅都是,“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事实上,大多数即墨移民并非来自山西,而是云南。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来自山西的移民仅有三个宗族,如王村镇坦村的张姓,据传,其祖先来自山西的蒲州。华镇梁家疃《田氏族谱》记载称:“田氏祖籍山西阳高,永乐二年,与董氏同时迁来此地立村。”黄济显、李景智在文中称,以上三姓均属于零散移民。

《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在《明朝初期即墨移民初探》一文中称,明代初期,移民即墨的主流是来自云南的军户。鳌山卫镇有37个自然村是明洪武、永乐时建村的,其中23个村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占明初建村数的62%。田横镇明初建村35个,其中25个村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占71%。

很多宗族的族谱也进行了记载,说是来自云南乌沙卫或是乌撒卫,这两处应为同一地方,因发音相似而混用。比如,金口镇南阡、古阡村的《金氏族谱》称,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乐歌屯。而北阡村《房氏族谱》则称,其始祖来自乌沙卫之乐古屯 。“乐哥屯”和“乐古屯”应该也是同一地方。而四舍村的《武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祖来自于云南乌撒卫的银子桥。这些军户应该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设立鳌山卫时,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入即墨的第一批移民。而如今即墨通济街道办事处的张家西城、窑头等村的张姓的始祖就这一年从云南乌撒卫调到鳌山卫或浮山所,来担任卫指挥使和百户的。

孙鹏称,另一批来自云南的军户是在明永乐初年(1403年),因为“靖难之役”后的军事调动而迁来即墨。比如,如牛齐埠的《董氏族谱》记载称:明朝永乐二年,始祖董志清由贵州大定府威宁州,迁居即墨牛齐埠。而威宁州的治所正是在乌撒城。如今华山镇小埠《李氏族谱》记载称:明朝永乐二年,由由小云南毕阳县(当为今之毕节县)东门里 ,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另外,店集镇青山西村的《邵氏族谱》记载称: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邵九公由云南从徐辉祖来援山东,留戍雄崖所,永乐二年邵课士携家来青山之前 。这里说的徐辉祖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儿子,这一记载正说明了迁徙是因为“靖难之役”。

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即墨志》记载,万历初年,即墨县总户数为11231户,其中军户为6290户,占总户数的56%。岛城文史专家侯文程考证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即墨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 ,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省移民立村的。这些军户并非少数民族,而是汉族士兵极其家属。他们很可能在云南娶了当地少数民族为妻并生子,也带来了当地的生活习惯。

学者张彩霞在《明初军户移民与即墨除夕祭祖习俗》一文中称,在即墨有关于“高祖公”和“高祖婆”的传说,说的是一场洪灾之后,人类灭绝,一对兄妹在仙人指点下结为夫妻,成为人类始祖。这一故事与云南地区瑶族等少数民族传说结构相同。而在过去,即墨人过年祭祖时,所供奉的就是“高祖公”和“高祖婆”。另外,当老人去世后,即墨人还流行说“人死了是回云南老家”,祷告亡灵时说“吃饱了,向西南走吧”。

判断是丹阳权氏被派驻云贵军屯的后代,与文山权氏始祖权起龙有关。

清朝中后期闯关东到东北的大多是基本是胶东半岛的分支,半岛山多田少。

 

个人搜集整理资料,仅供参考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田正,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田正,亦称田畯、稷、田官,是西周初期由辅政召公所设置的官位,就是专职管理农耕田地的官吏,不涉及其它,相当于今天的农业部部长,主要负责管理井田之公亩部分,也就是王室所食之田。

最高长官称田正,亦称稷,由王族贵胄担当,下属按九州各分派有田官,每一田官下还设有中士二人,史一人,丞一人,徒四人,统一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天官府司,就是召公管辖的官衙。后世历朝历代所称的“社稷”,就是由此而来:社,宗庙也,稷,田正也,合称就是整个王朝、国家的象征。

这在史籍《左传》中记载:“田畯,田大夫也。稷,田正也。稷为田官之长。”后来,在东周时期各诸侯大国亦仿设有类似的官职,但皆称为“大司田”。例如在典籍《管子·小匡篇》中就记载:“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

扩展资料

世系

黄帝(1世)→昌意→颛顼→幕→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帝舜(10世)→商均→箕伯→强余→虞颉→虞思→有龙→寿旰→叔仪→康仲→祖妫→发→妫方→振→维→寿固→敖→胜→元捷→偃→姑猛→公允→蔺→慎叔→野→无执→菑→叔正→献子→亚寿→原寿→梦延→阏父→妫满(43世)→皋羊→突→围戎→宁→孝→灵→燮→圉→佗→田完(53世)(黄帝第53世孙,舜帝第43世孙,妫满公第10世孙田完,卒谥为敬仲)

—田姓

江苏扬州田氏宗谱二十四卷,(民国)田成棋等重修,王耀堂编辑,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四川省图书馆。

详见田氏宗亲网http://wwwtszqnet/indexasp

第[第,读音作dì(ㄉㄧ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氏,有第一至第八。”史籍《后汉书·第五伦传》中也记载:“后或改氏。”

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为了增强关中地区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遍把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君的王族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多万人,都强行迁徙到关中房陵一带(今湖北房县)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氏贵族时,因其族大人众,督迁官烦于编籍,便以其门第按顺序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之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等等,由此产生了第一~第八的复氏。

在复氏第一~第八中,第五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普遍流传,所以在宋朝时期,“第五”氏被作为显姓收录到《续百家姓》中,而其他的第一~第八等复氏,后来大都改为单姓“第”氏,现在保留其复姓的人极少能见到,可能绝无仅有了。

第氏,就是田氏。

得姓始祖:田完。

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他追封前代圣王后人——舜的后裔妫满为陈侯,史称胡公满。传到胡公满十世孙妫完时,陈国宜公杀太子御寇,妫完与御寇私交相厚,妫完恐祸及己,便逃于齐国。妫完为人谦逊有礼,一向很有贤名,齐桓公很赏识他,就任命其为公正(管理工匠的官),并封他于田地。其后子孙就以采地为氏,称为田氏。后碎被汉高祖强行编为第序姓氏,但仍尊田完为第氏的得姓始祖。

二郡望:

陇西郡: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东乡县以东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礼县以北的西汉水上游及天山市东部,包括今甘肃省兰州市、临洮县、巩昌县、秦州市一带。

北平郡:战国时期燕国始置。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 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京 兆:京兆原本为京兆尹,“尹”为太守。西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三国时期曹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京兆尹为京兆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至华县一带。寨、宁武、代县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平凉郡: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

太原府:亦称太原郡。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可以。我打开了。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A

丁姓人家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于姓的天空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王氏-河北

方氏谱牒

方氏网络

方氏-台湾

尹氏译站

牛氏家园

甘氏宗亲网

孔氏宗亲网

孔氏论坛

毛氏族谱x

丘氏-中华

白氏宗亲

田氏族谱

田氏宗亲网

左氏家园

冉氏宗谱

史氏宗谱

石氏寻根

五心联谊会

江氏宗谱

江-话江厝

池氏宗亲网

向氏家园

成氏网站

成氏宗亲会

伍氏家族

朱子网

朱氏家谱x

仲氏宗亲网

米姓源流x

伊达氏宗族

庄氏宗亲会

匡氏家族网

B

李姓家谱

李氏网

李氏-小港

李氏-东坑

李氏-镇海

李氏家谱

李氏族谱

李氏公会

吴氏-永定

吴氏-华夏

吴氏家族

吴氏在线

汪氏家族志

汪氏宗亲网

初氏族谱

余氏族谱

余氏宗亲会

余氏-中华

余氏宗亲网

宋氏名录

宋氏宗亲

何氏台中会

何氏-世界

巫氏网

巫氏平阳堂

吕氏联谊会

吕氏大族谱

岳氏家谱

岳飞网

岑氏族谱

狄氏宗亲网X

别姓网X

角谷氏家谱

昌氏网

周氏-中华

林家花园

林氏族谱

林姓大族谱

林氏大族谱

林姓宗亲会

林氏-苗栗

林家-屏东

林氏部落格

林姓-海陆

韦氏族谱

范氏-浙江

范氏家谱

范氏-中华

范氏宗谱

范氏部落

金氏寻根

金氏族谱

金氏联谊会

C

幸氏家族网

明氏家族网

尚氏宗族

易氏-天下

房氏介绍

房氏-中华

冼氏宗谱

孟氏宗亲网

施氏宗亲会

施氏网站

胡氏宗亲网

胡氏家谱

胡氏-汉川

段氏家谱

信氏宗亲

侯氏族谱

侯氏在线

修氏宗亲

修氏渊源

姚氏宗亲网

柳哲寻根室

纪氏宗祠

席氏宗亲网

夏氏家谱

夏氏家族

洪氏-南安

郝氏中华

柯蔡宗亲网x

柯氏公会

徐氏网页

徐姓联谊

徐氏-中华

涂氏-中华

涂涂氏家族

涂氏宗亲网

秦氏文化网

翁氏家园x

耿氏宗亲网

贡氏宗亲网

马氏家族

马氏-金紫

梁氏文化

梁氏家族网x

梁氏家谱网

D

袁氏家谱

袁氏研究

西袁氏

袁氏-中华

袁氏-湖北

韦氏宗亲网

孙子研究

孙氏纪念堂

曹姓查寻网

曹氏网

崔姓家园

崔氏宗亲网

崔氏-中华

莫氏庄园

高氏宗亲

高氏宗亲网

高氏家园

高氏家谱网

高氏族谱

高氏家谱

章氏宗亲

章氏宗亲网

章氏家族

毕氏家谱

辜氏族谱

辜氏家园1

辜氏家园2

粘氏宗亲

卿氏族谱

凌氏来源

凌氏宗亲网

戚氏族谱

戚氏家园

许氏-中国

许氏-中华

许氏文化

张姓家谱

张氏族谱

张氏家谱

张姓论坛

张氏一族

张姓-中华

张姓-安徽

张姓-湖南

张氏-挥公

黄氏台湾网

黄六成家谱

黄氏-广东

黄氏族谱

黄姓宗亲会

黄氏家谱

黄氏-其它

黄姓-潮人

黄氏全球网x

黄姓大家园

E

乔氏宗亲网

舒氏-中华

云氏宗亲网

费氏-中华

焦氏论坛

路氏族谱

董氏家族

森氏家族

冯氏族谱

揭氏家谱

靳氏家谱网

强氏族谱

唐氏宗亲网

唐杜氏家谱

曾子

曾氏族谱1

曾氏族谱2

曾氏家谱

曾氏宗亲网

曾氏-海南

曾氏-中华

傅氏源流

傅氏族谱

程氏家谱

程氏联谊会

程氏宗亲网x

彭家网路

彭氏族谱

彭氏宗亲会x

贺姓来源

费氏-中华

温氏宗亲会

万氏起源

蒲氏家谱

詹氏统谱

詹姓公谱

詹姓大宗族

詹姓一家亲

詹氏-中华

邱氏论坛1

邱氏论坛2

邵氏家园

郝氏-中华

邓氏-金陵

F

郭姓研究网

郭氏宗谱

郭氏之源

郭氏之家

郑氏网

郑氏古厝

郑氏家族

郑氏文化馆

邹氏宗亲网

邹氏-中华

邹氏-范阳

鄢氏家族

鄢氏考源

邝氏族谱

酆氏家谱

陈氏宗亲会

陈氏宗亲网1

陈氏宗亲网2

陈氏论坛

陈排湾宗亲

陈氏-溪湖

陈氏-下曾

陈氏-下坑

陈氏-竹角

陈氏-路口

陈氏-凌村

陈氏-广州

陈氏-永和

陈州-中华

陈氏-永春

陈氏-九房

陈氏-南海

陈氏-台山

陈四源公业

陈氏在线x

陈氏大宗祠

陆氏家园

陶氏家谱x

陶氏会馆

陶氏族谱

陶渊明故里

隋氏族谱网

汤家村

汤氏家园

杨氏-九龙

杨氏-九龙

杨氏宗谱

杨氏-湖南

杨姓一家人

杨氏宗亲网

杨氏在线

杨姓论坛

杨家将

杨氏-台湾x

齐藤氏族谱

甄氏宗亲网

翟氏族谱

经姓家园

G

葛氏宗亲网

宁氏全球网

熊氏家谱

裴氏宗亲网

廖氏增谱

蔡氏-济阳

蔡氏-建阳

蔡氏联谊会

蔡回忆录

赵氏网

赵氏家谱

赵氏族谱x

诸葛氏家谱

纵氏族谱

宾氏家族

欧阳网

欧阳氏族谱

蒋氏家谱

蒋家全传

蒋氏文化x

黎氏大家园1

黎氏大家园2

黎氏大家园3

黎氏-电白

黎氏数据库

黎氏联谊会

黎氏宗会

黎氏论坛

刘氏族谱

刘氏西港谱

刘家老伙房

刘氏家园

刘姓社区

刘氏-中华

刘氏-汉家

刘氏-兰苑

刘氏-成都

刘氏-墨庄

刘氏-泊庄

刘氏-丰县

刘氏-太邱

刘氏-湖南

刘姓宗谱网

刘氏宗亲网

刘姓宗祠

刘姓宗亲会

刘氏联谊

练氏家族网

谌族网

攀家人

薛氏家族

骆氏宗亲

H

钱氏联谊会

应氏家园

钟氏情缘

潘氏宗亲网

阎氏通谱

阎氏家谱

赖氏宗祠

赖姓宗亲会

谢氏世谱序

谢氏大族谱

鲜氏家谱

简明家谱x

简氏家谱

简姓宗亲会

简姓天下

阙氏宗亲会

聂氏家园

苏氏族谱

苏氏-眉山

罗氏家园

罗氏通谱网

罗家祠堂

萧氏书山谱

萧氏-兰

求尚家家谱!

一、姓氏源流 尚(Shàng)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是姜太公地后裔,以祖名为氏句号。据《元跟姓纂》及《万姓统谱》等所载,姜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