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祐二年详细资料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德祐二年详细资料大全,第1张

德祐二年即1276年。

德祐(1275年-1276年四月)是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

纪年

德祐 元年 二年

公元 1275年 1276年

干支 乙亥 丙子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德祐二年 公元纪年 :1276年 干支纪年法 :乙亥年 隶属皇帝 :宋恭帝赵显 同期其他政权年号,历史事件, 同期其他政权年号 宝符(1273年—1278年):陈朝—陈圣宗陈晃之年号 至元(1264年八月—1294年十二月):元—元世祖忽必烈之年号 文永(1264年二月廿八至1275年四月廿五):日本龟山天皇与后宇多天皇年号 建治(1275年四月二十五日至1278年二月二十九日):日本后宇多天皇年号 历史事件 五月一日 陈宜中等奉益王赵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升福州为福安府,以陈宜中、李庭芝为左、右丞相,陈文龙、刘黼为参知政事,张世杰为枢密院使,陆秀夫为佥书枢密院事。 七月 文天祥以枢密使同都督兵马的名义在南剑州(今南平)设都督府,筹集粮饷,准备出兵江西抗元。十月,领兵转汀州受挫,次年正月引兵驻漳州。 十一月十四日 元参知政事阿剌罕、董文炳率元军攻克建宁府(今建瓯市),执守臣赵崇釠。知邵武军赵时赏弃城逃走,福建提刑招捕使兼知南剑州王积翁也弃城逃往福安府(今福州)。

十一月十五日 因元兵所逼,张世杰、陆秀夫放弃行都福州,拥端宗赵昰由海道趋泉州,同行将士10余万(内淮兵1万人)。至泉州后,招抚使蒲寿庚面谒端宗,亦请驻跸,张世杰以蒲寿庚“有异志”而不允。宋廷后因南逃用舟不足,乃“掠其(蒲寿庚)舟并没其赀”。蒲寿庚遂与宋廷决裂,杀死在泉州“诸宗室及士大夫与淮兵”数千人。

十一月二十三日 阿剌罕、董文炳以宋降将王世强为向导率元军攻福安府(福州),王积翁与知府王刚中献城降元。

十二月 元军攻兴化军,宋参知政事兼知兴化军陈文龙杀掉说降的元使,虽“兵不满千”,仍坚守兴化军城。二十五日,兴化军通判曹澄孙以城降元,陈文龙被捕后,在解送杭州途中绝食而亡。

十二月 蒲寿庚与泉州司马田真子降元

龙塘乃藏龙卧虎之灵地;以“四台、八景”闻名于世。黄氏始祖黄贞利于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从江西省泰和县圳上迁居龙塘山下(俗称山脚地,现龙塘乡红星村七、八组,原红星大队山下生产队)至今已1090年。已繁衍了36代;30多万后裔迁徙广居在全球10多个国家、28个省、市、自治区;而且有爱国、爱家、爱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传统美德。

注:

    一、资料来源《湖南安化龙塘黄氏人文史研究会—湖南省安化县黄自元文化研究会》。

    二、附:《湖南安化龙塘黄氏传统文化精髓》对联

“颖川名第一,江夏族无双”;“一经传旧德,八座起文昌”;“科第原无种,文章自有凭”;“慈缘兴福绪,慧海濬霛根”;“忍辱波罗蜜,救苦观世音”;“俭勤真事业,笃睦大经纶;诚敬当修己,仁慈必好生”;“念昔先人于此中辟一世界,德垂后裔知天下起自家庭”;“保大定功赫濯声灵来天上,安民阜物瘅彰善恶在人间”;“武陵胜境在人间,昔使君迁地能良,课耕种,长子孙,寝炽寝昌,诒谋上溯潭州远;江夏名贤冠天下,我后嗣奉先思孝,崇礼让,重廉耻,克勤克俭,慷慨当如燕石坚”;“黄河水自天上来,源之远,流之长,颖川之浩荡,江夏之汪洋,注坎盈坷,万派朝宗于海;丹桂种从月中出,根之深,叶之茂,先世之栽培,后人之灌溉,遮阴蔽日,一枝挺秀乎南”;“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尔居江南,尔是第一,还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我虽儒人,我不在前,也不在后!”;“得气在春光,名可得,利可得,寿更可得;得意而来,还望大家求得,大家享得。光辉承日上,风有光,月有光,星更有光;光华若彼,蔚成今岁文光,今岁恩光”。

三、《湖南安化龙塘黄氏人文史研究会——湖南省安化县黄自元文化研究会》资料目录

(一)史、地方志、族谱

1、《元史》、《元史本传》、《四库全书》-《黄文献公文集》(八世祖墓重建石表记)。2、《皇清书史:卷17》。3、《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黄崇光)。4、《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殿试金榜》(黄德濂)。5、《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黄自元)。6、《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殿试金榜》(黄凤歧)。7、《清代朱卷集成》。8、《湖南省志人物志》。9、《甘肃府县志》。10、《长沙府志》。11、《常德县志》。12、《义乌县志》。13、《泰和县志》。14《桃源县志》。15、《安化县志》。16、《湖南黄氏世谱》和《湖南黄氏祠馆纪略》。17《黄氏族谱》。18、《柳林黄氏族谱》。

(二)、其他参考资料

1、《资江陶氏族谱》(小淹镇陶澍家族)。2、《罗氏族谱》(大福镇罗绕典家族)。3《龙氏六修族谱》(梅城镇龙锡庆家族。4、《安化古今对联选集》。5、《安化诗钞》。6、《黄自元研究系列》—王友轩。7、《对王友轩(心物和)老师黄自元法帖书目的补充》—宋柳风。8、《清代《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作者小考》—-于海阔 潘培忠。9、《字圣黄自元》—盛景华。10、《敬舆公七十寿序》—郑沅。11、《黄自元书法对联鉴赏及价值评估》—李元茂。12、《天下湖南》—(寻霖、龚笃清编著的《湘人著述表》)。13、王益吾、汪镜清、孔静皆先生等人的书稿。

龙姓的来源,姓龙的名人

  龙

  一、姓氏源流

  龙氏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大致有六:

  1、出自黄帝龙行时。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 河南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名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

  3、出自御龙氏之后《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被夏帝孔甲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豢龙氏。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相传董父,已姓,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 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据《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者国(今属新疆)王为龙氏。

  二、迁徙分布

  龙姓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今难以确定其始祖和具体的发源地。大致所知的是,约在汉代,龙姓已形成了三大繁衍中心。一为甘肃省境;二为湖北、湖南省境;三为河南、山西、河北、山东之间地。由于龙姓支派繁多,故从一开始就分布很广。像汉代以前已有龙姓迁入蜀中之地,并由蜀中南迁于贵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龙氏家族也输入了许多新的支派。如《北史》所载,“且弥王、焉者国王皆龙姓”。焉者,是当时称霸西域的一个国家,在龙会当国王时,曾击败龟兹王白王,声名远播。后其子龙熙嗣立,投降了后凉之主吕光,遣子入侍,结果,就逐渐与汉人融合。与此同时,中原一带的龙姓也同其他氏族一样,因北方战乱大举南迁,这样也使南方各地龙姓人数有了急剧增长,为后来江南一带的龙姓繁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世师堂”

  “八德堂”、“敦厚堂”:后汉龙述,字伯高,为山都长官。马援给他侄子一封信,劝他侄子学习龙述的两句话:“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谨约节俭,廉公有威。”马援称这是龙述的“八德”。皇帝知道了,提拔龙述为太守,说他“堪为世人师”。

  “经德堂”:清朝龙起端著《经德堂文集》,他的书房叫“经德堂”。

  龙氏又以“武陵”、“天水”、“纳言”为其堂号。

  郡望

  武陵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相当于今湖北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贵州东部及广西三江、龙胜等地。东汉移治临元(今湖南常德市西)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移窒上邽(今天水市),北魏时相当于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

  武阳郡:隋代将魏州改为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唐代又改为魏州。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一带等县地。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武昌郡:公元221年孙权分江夏、豫章、庐陵三郡置郡,治所在武昌。西晋时有今湖北长江以南,嘉鱼、咸宁、通山等县以东和江西九江、瑞县等市县地。

  南阳郡: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治所在今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辖境相当今河南省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其后渐小,隋初度。龙述为山都长,山都是南阳郡的一个县。

龙姓总体概述 龙-百家姓排列256,约312万,占全国024%。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郡望堂号

龙姓郡望主要有五个:

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

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倍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龙姓总体概述 龙-百家姓排列256,约312万,占全国024%。

龙(Lóng 龙)姓的来源因多涉及神话,故不可详考,源出有七:

1、出自黄帝之臣龙行。据《姓氏录源》及《竹书纪年》所载,黄帝臣有龙行,黄帝居有熊(今河南省新郑)。是为河南龙氏。

2、出自舜时纳言龙之后,以官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龙氏,舜臣也,龙也纳言(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子孙以官职名龙为氏。因舜的活动地域在晋南地区,故此支龙氏出自今山西省境。是为山西龙氏。至汉代,龙勉因仕从河北钜鹿诏迁扶风京兆,传四代有龙述,字伯高,龙伯高初任山都县令,汉光武帝时升零陵太守,官于楚,家武陵为武陵始祖

3、出自古代神话传说,御龙氏之后。据《姓氏考略》所载,龙姓出自御龙氏,望出天水。如夏朝御龙氏刘累(尧之后,因有驯化龙的本领,深得夏帝孔甲的赏识,被封赐为“御龙氏”)的后裔中,就有以龙为氏的。刘累的故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是为河南龙氏。

4、出自古代神话传说,豢龙氏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资料所载,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是为湖北龙氏。

5、出自西汉牂牁地区有龙姓。据《华阳国志》所载,西汉时的牂牁大姓中有龙氏。牂牁郡,治今贵州省凯里县西北。

6、出自地名,以采食地为氏。春秋时楚大夫食采于龙(今山东省泰安西南之龙乡),其子孙有以龙为氏者。

7、出自其他源流和小数民族有龙姓:

①《北史》所载,焉耆国(今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西南),西域且弥(今新疆昌吉、玛纳斯二县),其君王皆为龙氏。

②小数民族中有龙姓。在我国苗、普米、哈尼、彝、侗、瑶、水等民族均有龙姓。

郡望堂号

龙姓郡望主要有五个:

1、武陵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溆浦南);

2、天水郡,西汉时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时治所在上圭阝(今天水市);

3、武阳郡,治所在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

4、太原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

5、武昌郡,治所在今武昌。

堂号:“世师”、“八德”、“经德”、“纳言”、“敦本”、“敦厚”、“武陵”、“天水”等。

宗族特征

1、龙是中国人推崇备至的神物,以龙为姓氏,亦是这一心理底蕴的表现。

2、在龙姓的发展史中,更多地体现着民族相融的历史大趋势。

3、龙姓字行辈份井然有序。如民国抄本《龙氏家谱》中有江苏龙姓一支字行为:“兆升元吉,宗业克昌,富大希廷,厚诚守方。”

名人精粹

龙子:又称“龙叔”,最早见于史籍的龙姓名人,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此句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

龙述:东汉京兆郡(今属陕西)人,为人敦厚,曾任山都长,武帝时官至零陵(今广西全州西南)太守。

龙太初:宋代人,曾以诗人名义拜见王安石,并作《沙诗》一首,赢得王安石赞许。

龙镯:宋代人,乾德年间州太守,有惠政,深得民心,当地百姓绘《来鹤图》颂其德。

龙仁夫:吉安(今属江西)人,元代浙江儒学副提举,著有《周易传》一书。

龙许保:明代贵州人,苗族,率众起义与官军对抗十余年之久,攻破印江、思州、石阡等城,后遭镇压,被俘遇害。

龙燮:望江(今属安徽)人,清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琼华梦》、《芙蓉城》等。

龙文彬:清江西永新人,同治年间进士,《周易绎说》、《永怀堂诗文钞》、《明会要》等为其所著。

龙启瑞:清代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道光年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任江西学政、江西布政使,著有《小学高注补正》、《经德堂诗文集》等。

龙汝元:清代直隶宛平(一作大兴,今属北京)人,曾任职游击、参将、大沽协副将,在与英法联军挑起的第二次大沽之战中阵亡。

龙泽厚:清末广西桂林人,早年从康有为学,参加桂林圣学会、上海强学会等进步组织,后主持旧金山《文兴报》,作上海天游学院教务长。著有《南海先生上书记》。

龙鸣剑:四川荣县人。早年赴日留学,参加同盟会,后组织同志军,开展武装斗争,在去往叙州(今宜宾东北)的行军途中因病去世。

龙云:云南昭通人,原在军阀唐继尧部下任军长,后归附国民党,一九四九年发表声明,表示拥护中国***领导。

龙氏古老家族 表现出类拔萃

关于龙氏的来源,许多姓氏专书都有明确的记载,包括《广韵》上所说的:“舜纳言龙之后,或曰出于御龙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所说的:“《姓纂》曰,尚书,舜臣龙为纳言,子孙以王父字为氏,又,董父,己姓,赐姓豢龙氏,龙且,楚人,为项羽将,急就章,龙未央,亦楚人也”;以及《姓氏考略》所说的:“出于御龙氏,望出武陵、天水”等等。

由此可见,龙氏的确是一个古老家族,他们的始祖,是虞舜的纳言之臣龙。所谓纳言,是当时一种专司出纳帝命的官职。《书经》的《舜典》上有一段文字说:“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指的正是此事。

龙、刘二氏 当初是一家人

另外,依照《姓氏考略》的记载,则夏朝御龙氏刘累的后裔之中,也有以龙为氏的。刘累,是后世刘时家族的始祖。这么说来,龙、刘二氏,当初根本就是一家人呢!

在早期历史上,龙氏一 直表现得出类拔萃。这种情形,曾经出现于《孟子滕文公》一文中的龙子,最足以说明。

根据《孟子滕文公》篇中的注解,龙子是一位古代的贤人,由于主张“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而被孟子引用以告滕文公,因而青史垂名。据说,这位贤人又被称为龙叔。《列子》的《仲尼篇》上对他的事迹也有记述,是这样的——龙叔谓文挚曰:“吾乡誉不以为荣,国毁不以为辱,得而不喜,失而弗忧,观生如死,视富如贫,视人如豕,视吾如人。处吾之家,如逆旅之舍,观吾之乡,如戎蛮之国。”

五胡乱华时期 加入许多新血轮

几千年前便出了这样一位备受后世敬仰的贤人,龙氏家族的久享盛名,实在不难想见。

跟其他著名姓氏一样,到了南北朝的五胡乱华时期,龙氏家族也加入了许多新的血轮,正如《北史》所记载的:“且弥王、焉耆国王均龙姓。”

焉耆,是当时称霸西胡的一个王国,尤其在龙会当国王的时候,曾经击灭龟兹王白山,一时葱岭以东,莫不率服,声威远播。后来,其子龙熙嗣立,投降后凉之主吕光,并且遣子入侍,结果,就逐渐与汉人混然一体,不再分得出彼此。

姓龙,在北京,但祖先一定不在北京,但是祖先在哪儿,没有人知道,好遗憾

德祐二年详细资料大全

德祐二年即1276年。 德祐(1275年-1276年四月)是宋恭帝赵显的年号。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2年。 纪年 德祐 元年 二年 公元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