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氏家族与渭南方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南氏家族与渭南方志,第1张

                              南氏家族与渭南方志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历史悠久,各朝均给予极大的重视,明朝地方志的撰写几乎遍及所有省、府、州、县,且每隔若干年即进行重修,已是蔚然成风。

    明朝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地方志资料的征集与编纂,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地方志书。与宋元时期编纂的方志相比,明修方志的数量、种类有所增加,记载范围有所扩大,并且出现了凡例。根据所记政区级别的不同,全国范围内的方志称为一统志,省一级的称为通志,省以下有州志、府志、县志、镇志、乡村志等等。方志多数按疆域、建制、山川、名胜、水利、物产、赋税、职官、人物、风俗、艺文和祥异等目来记载,是介绍地区基本情况的综合性著作,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地区的百科全书。据初步统计,明朝方志流传至今将近1000种,其中以嘉靖、万历两朝最多,各有300多种。而全国性总志的撰修必须以各地方志为依据,各州、府、县撰修方志也十分普遍。

  明代以来,渭南县曾经八次修志。其中明代3次,清代5改,最早为明嘉道二十年(1541),最晚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民国时期,只是在二十一年(1932) 五月把前光绪十八年(1892)焦联甲所编的《新续洲南县志》重印了一下。这8部县志,较为真实地记载了本县的历史沿革、山川地理、风俗习惯、文化遗产,自然灾害等史料,编写体例愈来愈细密。

  其中明代的三次修志是渭南田市里南氏望族的心血和智慧的凝结。

  渭南县第一部县志成于明嘉靖二十年(1541),由南大吉撰,名为《渭南志》。该书未印,仅以手抄本传世,现仅在上海图书馆藏有手抄本。在此之前,渭南县原有志,但原书已佚,它系何代何人所撰,面貌为何,已无从知晓,因而南大吉此部志称为第一部渭南县志。这部县志,最初是由南大吉的父亲南金(号渭阳父)编写的。南金费了三年时间,未成而卒。临终前,他含泪把未竟之业托于长子南大吉。时南大吉任绍兴知府,无暇顾及。嘉靖五年(1526) ,南大吉因与当朝权贵不合,罢官回乡,在湭西书院(今六姑泉址)讲学。嘉靖二十年(1541) ,陕西普遍修志,渭南知县辛万钧请南大吉撰《渭南志》。南大吉即在父亲遗稿的基础上,偕弟子“旁搜博考,包罗兼括”、“分类校勘”,历时三月,于当年秋天纂成。南大吉的学生,巡抚河南金都御史李宗枢为之作序。这部志书,上溯秦汉以往,下至嘉靖18年(1540)。 有图2卷(诸图上、下)、表4卷(易置,官师、户口、选举、恩例)、考5卷(封城、建置、风土、祠祀上、下)、传7卷(官职、迁寓、人物、列女、杂记、叙传)。共18卷、21篇。李宗枢称之为“实录”,誉南大吉“有良史之才”。渭南县第一部方志凝聚着南金南大吉父子二代人的心血。

    第二部渭南县志成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 ,由南大吉之侄南轩撰,名《续渭南县志》。但已佚。南大吉死后,其弟南逢吉,立志要续写《渭南志》,但因年老,力不从心,遂嘱托儿子、山东布政司左参议南轩。南轩也因政务繁忙,无暇动手,直到二十多年后致仕回乡,知县张士隆请他时才着手续编,但未完成。万历十五年(1587) ,崔邦亮任渭南知县,全县饥荒,民不聊生。崔忙于缓解灾情,无力顾及此事。后连续两年丰收,崔又请南轩续修。万历十八年(1590) ,南轩编成《续渭南县志》。南轩在其序中言“当世父作志时,尝曰,“缵述渭阳父论撰之意,以俟后之君子。乃后世父(南大吉)修文,越廿余年,先大夫亟图续述,顾垂老未暇。盖尝慨叹,委之不肖”。终于万历18年,继承家族之志,完成《续渭南县志》。山西按察司副使薛腾蛟、南京吏部尚书孙玮,以及崔邦亮和南轩本人都写有序言。这部续志,经多方查考,迄今未见。仅据现存各序得知,分12卷,包括封域、建置、祠祀、食货、官师、人物、选举表。其中把“食货”专门立卷,记叙田赋等。崔邦亮赞其“简而尽,质而有文,信足绍明其世父之业”,并赞叹南氏两大夫之为志,总之并建旗鼓,垂范今昔!孙玮序曰“公蚤读中秘书,习史事,宜能世厥业,无忝前修。”又赞其“公之穷精极智,用图无负于良史。后将有即志以品公……”。的确不难看出此本续编,包含着南金、南大吉、南逢吉、南轩一家三代五人对故土的深情。

    渭南第三部方志成于明天启元年(1621) ,由南轩之子南师仲撰,名为《增订渭南县志》。现仅北京图书馆有藏本。南轩完成《续渭南县志》后,曾向三子南师仲说, 30年以后,时代最象不同,需再续修《渭南志》。彼时知县物色执笔人,定会选你。南师仲答应父亲续修。万历廿三年(1595),南师仲中进士。后仕至南京礼部尚书,遭诬告,罢官回乡。万历四十六能(1618),知县杨新期请其续修《渭南志》。南师仲虽然答应,但一病几月, 不久杨新期又迁任御史离渭。知县徐吉到任,请师仲撰志,曰“志,公家世业也”。终于天启元年(1621) 二月到八月,以南师仲为主笔,“遍历岩谷, 咨访父老,质勘同异”,完成《增订渭南县志》。徐吉、南师仲、南京户部尚书南企仲(南大吉之孙,师仲堂弟)、光禄少卿史记事有序。这部志设封域志、建置志、祠祀志、食货志、官师志(2)、人物志(5)、节义志、选举志、迁寓志、纪事志、艺文志,共16卷。南师仲参照前两志,取长补短,另行加工,写成当时较为完备的新体,且注重取材的真实性和资治等作用。“灼有故实可据者, 书之,”,“诸修建碑记, 有关祀典、风化之大者,书之”。此本《增订渭南县志例图》比前两志是明显的进展。徐吉序赞曰:“所借以风之者,斯志之功大矣。是举也,润色旧编者什六,创起新观者什四。太史公沉毅深遂,好修稽古,良史才也。其功当于志相终始云。”大吉之孙,南京户部尚书南企仲更是在为《增订渭南县志》所作序中,具叙《渭南志》与南氏家族的渊源,显现出一代望族对地方教化之功。

另据清顺治年间朱可衧《续增渭南县志史记事传》载,约在南师仲编志的同时,史记事曾撰《渭南志》,但他处无载,无法查寻,恐已散失。

    在明代南氏家族四代人的励精修撰,不断传承完善之后,才有了以后渭南方志第四部清顺治十三年(1656) ,知县尚九迁请曾任上谷县丞的邑人朱可衧撰《续增渭南县志》和第五部,清雍正十年(1732) ,张正六年(1728), 举人岳冠华任渭南知县撰的《渭南县志》及第六部,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渭南知县汪以诚撰的《渭南县志》,以及第七部清道光八年(1828),何耿绳撰的《重辑渭南县志》。第八部清光绪十八年(1892) ,焦联甲撰的《新续渭南县志》。

    1987年出版的新编《渭南县志》为本县修志史上的第九部。

    徐吉在为南师仲所撰《增订渭南县志》所作序中曰“夫政莫大于经时,教莫重于宏化,事莫准于稽古,法莫要于宜民,将安取衷哉?……明道术,正人心,俾官师因之,表率寮属,父兄因之,训迪子侄,敛华就实,去伪存真。人心正而学术明,教化行而习俗美,是司牧者责也,所借以风之者,斯志之功大矣。”他盛赞方志在政治教化及民风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也赞叹良史将与其志共存!

    渭南一部方志显现了南氏一族四代教化民风之志,饱含一脉望族于乡里家国之情,更彰显出南氏家族对地方历史文化之功!

转自国学网: 一部家谱的标准格式是怎样的?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24项:

    1谱名。一般称为族谱、家谱、家乘、家志、家传、通谱、统谱、谱录、谱牒、世牒、世谱、世家、世典、宗谱、支谱、房谱、祖谱、故谱、合谱、谱传、真谱、私谱、本书、族系、族讲、石谱、系谱等,也有的称为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恩录、族谱图、大同谱、大成谱、联宗谱、先贤录、传芳集、家传薄、先德传、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源流大典等,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历史图籍。

    2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遗像、像赞。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考。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族约。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

    11世系考。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长生普、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史或宗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三大文史宝库,是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瑰宝。

北京有一家叫万德古籍的,他们印了很多的家谱,其中还有一些名人的家谱,像黄元培家的,像纪晓岚家的。质量很好,服务也好,我家的家谱也是他们印的。而且他们在做事做人上也非常好。似乎他们不光为了钱在做事,现在他们又为普渡寺募建在做事。把印刷30%的费用捐给普渡寺,这可是他们几乎全部的利润。

廊坊过去是由天津进北京的门户,曾经设有驿站与关仓。当地的满族人大多是由北京调去看守驿站与仓库的的八旗军后裔。所以廊坊的满族必须从北京的满族中寻找祖源。

60年代以前北京市曾有过一分《满洲南氏族谱》可惜文格时被焚毁。据说老姓是那拉 氏详细情况已无法知道了。

另外,我只是听说(家谱没见过)祖籍虎尔哈(今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境内)的一支那穆都鲁 氏也有姓‘南’的。而且这个家族不单取了南姓,还取了‘禄’、‘福’两姓。三个姓可以互换。

如果您家附近有远亲姓禄,或姓福,那么您也可能是那穆都鲁氏。

目前能知道的满族取南姓的只有这两家。满族汉军八旗当中没有姓南的,蒙古八旗情况则不清楚。

  蓝氏历代迁郡始末

  神农氏初都陈(河南省陈州府)迁曲阜县(山东省宪州府曲阜县)十一世传至帝榆树、、榆罔公。

  榆罔公迁空桑(曲阜县小地名)徒涿鹿(北京顺天府)涿州封子昌奇为蓝姓、一世祖汝南郡火旺公天三黄派衍绵一旦八十三、历经四千多年,朝代迭更,迁徙非常,而一脉之源流,亦可得于考之,十八世祖善公佐禹治水,随居安邑(山西省平阳府属)二十二世祖彦云公奉帝奔有奶少康复国,封刑侯,逐居郡(北京顺德邢台县)三十世祖梁公事帝孔,甲宦司农,孔甲不修国政,柬而不听,退处平阳(山西省平阳府)其子疑公复事桀,见荒*无度,弃官举家隐长安(沃通西安)四十世祖森公自长安徒南安(山西省肇昌府)四十三世祖肇祥又自南安徒南阳(河南省居平原乡)五十五世祖良佑公为蔡大夫,逐居蔡之乡(今河南省上蔡县汝宁府)六十一世祖琼公迁洛阳(河南)六十七世祖彬公(今之荆州府)孙丰公为楚大夫,七十四世祖天香公居郑上乡(今陕西省华州之河泽)七十九世祖益宦公移东里,九十一世祖之顺公为许昌太守,见曹操专权自退处仪封(开封仪封府之西山)九十七世祖标公后徒洛之今乡,一百零四世祖曾华公,宰洛夏卒任,荐绵乡、子二人,次子豪士公守墓,居绵乡长即履高公,移汴漳、原唐中宗年庚寅岁、一百零八世祖明德公,赐进士第,扬州节度使,官游金陵(南京)卜建康家焉、(即今之上杭县)在江守府朱子坊、自北而之江南、一百寒九世祖彩和公、唐元宗开元、癸丑科进士、授谏大夫、因谏帝不遂、解印辞官、隐居终南山、修炼成功、白日升天、列为八仙之一、一百二十二世祖吉甫公、因避金人之乱、异建康迁闽(福建省福清县)

  蓝氏授姓历代源流考 (节选)

  一世祖:神农公

  炎帝神农氏,以火德王。代伏羲而治天下,没称炎帝。都于陈,迁曲阜。昔帝(神农)父少典之君,娶峤氏女曰安登,生二子,长名石年,即炎帝。乃帝母感神龙而生,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厥产烈山,故号烈山氏。帝初国伊,继国耆,故合称伊耆氏,又号烈山氏。在位一百四十年,崩于长沙之茶乡。

  道德巍巍,三才圣主,教谕种耕,稻梁稷黎,粒食始兴,功高万古。盖自洪荒之后,人民多取禽兽之肉以充饥,饮血茹毛,不足于食,至帝怨见之。始观百草,查其春生秋实,结子可以疗饥者,即以为种,方辨五谷之类,断木为耜,揉木为耒,教民树艺,躬亲畎亩,农事兴。而人得其安饱者,实此始也。至于民有疾病,未知药石,帝始味草木之滋,查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遂作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

  后人有诗赞曰:

  德布生民不可量,能成物性泽无疆。

  口尝草木知寒热,心悟神书制药方。

  扎修耒耜耕郊野,复造犁锄树稻粱。

  救疾疗饥功绩懋,至今黎庶沐恩光。

南氏家族与渭南方志

                              南氏家族与渭南方志    我国编修地方志的传统历史悠久,各朝均给予极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