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石龙镇,忠围村叶氏族是从那里过来的?
是东莞一位叶氏宗亲写的文章,园洲的叶氏宗亲看看能不能找点资料。
叶公好龙千年谜团有待破解
正简隐南海贻后代派衍莞邑
摘要: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浙江、福建、江西、四川、安徽、湖北、江苏、广西、河南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
源志
东莞叶氏源自河南叶县
叶姓源出主要有三:一是以邑(国)为氏。春秋时楚国大夫沈诸梁(字子高)受封于叶邑(今河南叶县南旧城),人们称叶公子高,子孙遂以邑为姓,称叶氏,叶公被尊奉为叶氏得姓受氏始祖,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叶,原本音摄(shè),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yè)音。
对于沈诸梁先世渊源比较通行的说法主要有两种:
1、沈诸梁为楚庄王玄孙,是出自芈姓,为帝颛顼的后裔。春秋时,楚庄王的曾孙戌,在楚平王时任沈县(今安徽临泉县)尹,又称沈尹戌,生二子:诸梁和后藏。后代有人以沈为姓。《世系源流考》有云:“沈尹戌者诸梁之父也。楚昭王十年死于雍噬之役,昭王哀其忠壮,诏封其子诸梁于叶,是曰叶公。”
2、沈诸梁为周文王第十子聃之后,出自姬姓。代表性典籍有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邓名世的《古今姓氏书辩证》均称:沈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子聃叔子字揖,食采于沈,汝南平舆沈亭即其地也。近来发现收藏于民间的宋元《叶氏家谱书画卷》的《叶氏统宗世谱》前有一段跋:“按叶氏系出姬姓周武王弟曰聃季食采于沈春秋时讳尹戌者为楚司马子讳诸梁字子高楚为叶县尹号曰叶公卒葬县之城南三十里子孙遂改沈为叶氏云。”传世叶氏族谱中大部份都采用这一说法。但是,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沈尹即沈邑的长官,是一种官职,由朝庭任命,不是世袭。因此沈尹茎、沈尹寿、沈尹射、沈尹赤、沈尹戌、沈尹朱之“沈尹”,并非都姓“沈”。楚国的“沈尹”初见于公元前597年,比沈国灭亡早90年,也就是说,在姬姓沈国没有灭亡之前,就有沈尹。
二是外族改叶姓。东汉时期有一古国,名叶调,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者苏门答腊岛,东汉永建六年(131年)曾经遣使中国,建立友好关系,被赐以“金印紫绶”,其中留居中国者,多以叶为姓。另,南北朝时期,有个鲜卑王名叶廷,其后有人以叶为氏。北宋时西夏党项族中也有叶氏。清代满州八旗中的纳喇氏、叶赫氏、叶赫勒氏,都有改为叶氏的。
三是外姓改叶姓。1、湖北江夏、黄冈一带有一支叶姓是由李姓改叶姓而来。东晋末年(421年),西域西凉国被北凉王蒙逊灭掉,西凉国尹太后携后人李筠一起过着生活,一次在被敌人追杀的过程中,她们跑入深山密林中,吃的是树叶,后来李筠逃到南阳,隐姓埋名过上安稳的日子,为报叶恩,李筠后人改叶姓;2、在闽、粤一带流传,五代十国时期,闽国王氏被南唐吞灭后,王氏子孙为避祸,有的改为叶氏,取意“枝叶漂零之义”;3、在潮汕和台湾一带萧、叶、钟三姓不通婚的习俗流传至今,据萧氏族谱记载,南宋庆元元年(1195),漳州人萧洵,字仲川,号启祥,出任潮阳县令,遂定居于潮阳县治之南桥(今城南涂库),洵公儿子昭元公只身回漳州侍祖,途经闽、粤交界之诏安汾水关,不幸生病,幸得店主人叶姓(入赘于钟氏)父女相助。昭元公感念叶公之女无限关心而日久生情,数年后,生三子。洵公途经汾水关寻访儿子下落时得知儿子已去世,洵公虑及叶、钟二家无后,便将三孙儿嗣三姓,携长孙规返潮,衍嗣萧氏。留仲孙真嗣叶氏,季孙植嗣钟氏。经数百年蕃衍,三氏皆成茂族。另外,陕西省榆林市叶家砧叶氏有一支是李自成后裔为逃清兵追杀,改叶姓,如果祠堂神主牌或碑志前面写叶,阴面写李,则是李自成后裔改叶姓这一支。
今志
东莞叶姓户籍人口有91687万人,是全国叶氏聚居最多的市(不包括直辖市)。
叶姓在宋人编撰的《百家姓》中排名第257位,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42位的姓氏。叶姓发源于河南叶县,全国叶氏人口约660多万,主要集中分布在广东(1169004)、浙江(908212)、福建(554304)、江西(416618)、四川(388273)、安徽(371009)、湖北(355056)、江苏(255041)、广西(234483)、河南(188774)等。
自南宋以来,落户东莞的叶氏主要有两支,一支来自南海叶正简的后裔,最早在南宋末期迁入东莞,讲东莞本土白话,现有9万多人;一支来自梅州叶大经的后裔,在明末清初时期迁入东莞,讲客家话,现有1400多人。另外有一支是从福建迁潮州揭阳县的叶氏,在明末清初时期转迁东莞黄江长山口,潮汕口音,现有200多人。
姓氏之旅
东莞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叶氏宗祠
东莞现存叶氏宗祠有20多座,1993年6月22日,金桔岭叶氏宗祠被公布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叶氏宗祠在大岭山镇金桔村,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五月二十九日,取名“诒燕堂”,宗祠门口对联“金枝挺秀,玉叶流芳”。宗祠采用三开间三进四合院式布局,由牌坊、头门、正殿、厢房、后殿等建筑组成,长62.8米、宽21米、高6米,面积1318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抬梁与穿斗混合结构。梁架上有木雕、浮雕。祠堂大门两侧有举人和进士石碑7块(旗杆)。
值得关注的是,宗祠内二进立有一座与众不同的红砂岩牌坊,牌坊正面刻有“枢密流芳”四字苍劲有力,左方刻有“同治四年(1865)乙丑季秋立,右方刻有“草露封蔚礽书”,牌坊背面刻有“光前裕后”。据说是叶氏后人纪念南宋丞相叶颙而立的,希望后人承前启后,将叶颙的事迹发扬光大。
叶颙(1100--1167),字子昂,兴化军仙游县(今福建省仙游县大济镇古濑村)人,登宋绍兴二年(1132年)张九成榜进士第,初任广东南海县主簿、摄尉,历官至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封南阳郡开国公,以观文殿学士致仕,特赠“少师”,谥“正简”。
入粤始祖叶正简和叶大经
广东叶氏始祖通常认为有两个,一是南海叶正简;二是梅州叶大经。
唐清泰年间(934—936年)江西信丰县叶一琅为朝奉大夫,世居缙云。其六世孙正简公(1107--1195),字子昂,号诚美,为广东南海大圃颜峰村叶氏始祖。妣梁氏、朱氏,俱封一品夫人,生七子:长子芾(元泳,又字元章)、次子蕡(元实)、三子蓁(元成)、四子荂(元荣)、五子藻(元明)、六子葵(元洙)、七子萍(元泗)。衍派东莞、南海、新会台山、鹤山、新宁、花县、恩平、开平、三水、番禺、顺德、增城、从化、龙门、惠州、新安、中山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叶大经,字伯常,号封川,宋宝庆二年(1226)丙戌进士,历官廿余年,廉明清正,宋咸淳度宗赵孟启皇帝时,调升八闽制置使,代钦命行事,德祐二年(1276)丙子,时蒙古之元兵大举侵入江南,文天祥因受元军主帅伯颜扣押,受其耻辱,逃回宋营后心中愤懑,将军队分境内四镇固守抵抗元军,以精锐兵士驻福建益江东,而轻广域,疏入不报制置,大经公愤而成疾,以病上书朝廷自求免官,时兵灾战火遍地,造成大量难民潮逃亡,南北道路阻梗,奏书无法呈上,遂流寓于梅州曾井,一言及国事,便感疼心流涕,表明心志,愿以身殉宋室,宋亡不仕元,自称宋之遗臣,郁郁寡欢而终。妣彭氏,诰封一品夫人,生子:明伦、明道、明理、明德。自大经公定居梅州后,梅州叶氏就迅速繁衍壮大起来,成为当地名门望族,现后裔遍布广东、广西、江西、四川、湖南、福建、台湾等地,有数十万之众。
根据你的介绍,你家原来很可能是汉八旗,这样吧 刚给你找了一下关于满族高氏的资料 贴给你看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满族高氏家族初探
高大明
满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生活在兴凯湖一代,以渔猎为生,进入了父系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与汉族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的先人本来居住在东北的北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寒冷时期,先人们逐渐向南迁移,与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时期才真正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金代是满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由于崇尚和学习汉文化,女真人逐渐进入了当时的现代社会,成了中华民族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几百年时间,女真人又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势力,在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下,在明未统一的满洲,形成了满族这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据赵维和《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中“辽东满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证,满族集居地辽东地区常将佟、关、马、索、赫(也有认为是叶氏的)、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这种称谓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满族人改用汉姓后的人口情况。这八个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那么满族的高氏是怎么演变的呢?从表面看,这八姓中并不包含高姓,但由满族姓氏演变过程可知,赫舍里氏源自女真纥石烈氏,这是姓氏在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由于先人战功显赫,成为金代的皇亲国戚,因此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纥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另据《满族姓氏来源》介绍,金代女真“纥石烈”入居中原后,元朝时改汉姓高、卢。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为汉姓高、卢的纥石烈氏改为赫舍里(或何舍里、赫舍哩);在清代后期赫舍里氏改汉姓为赫、何、张、康,也有资料认为还有改为高姓的。因此说,追朔到金、元时代,满族高、卢与赫、何、张、康是同一族源。
高氏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在享国229年期间,全面汉化。 包括官制、服饰,他们是最早使用汉字姓的满族先世,据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其王以大为姓,右姓有:高、张、杨、窦、乌、李数种,部曲奴婢无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共收录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张、杨、窦、乌、李、任、马、葱、贺、德、公、慕、冯、安、王、壹、史、吕、辛、门、崔、裴、吴、朱、解、赵等。
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详细叙述为:唐朝没落,五代纷争。源于鲜卑的契丹人迅速兴起,统一了契丹八部,消灭了渤海国,建立了大辽帝国。渤海国人沦为亡国奴,其姓氏不变,习俗不变。黑水靺鞨等的姓氏开始出现在史籍上。《三朝北盟汇编•女真史》谓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赤盏”谓“张”,“那懒”谓“高”,排磨申、独斤、奥敦、纥石列、秃丹、婆由满、酿剜、梦剜、陀幔、温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毡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独顶、阿迭、乌陵、蒲察、乌延、徒单、仆散、温敦、庞古。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首领,每首领有一姓,通有三十姓。对此,《高丽史》也说女真有三十姓,这30个姓中,有由“那懒”改姓的高氏,还有尚未改高氏的“纥石烈氏”。
满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满族姓氏渊源》介绍,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里氏(又称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绪初年改汉姓高、康、赫、何张等(也有资料说赫舍里只改为赫、康、张3姓);而且据《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绍,满族的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均改汉姓高,而且《吉祥满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又介绍满族中还有高佳氏、高达玛氏和高氏,这里所说的高佳氏可能是汉族融入满族中的高姓,因为满族中某佳氏一般表未原祖是汉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时期的纥石烈氏后译成汉姓的一支,笔者估计这三姓均在目前的满族高氏之中;再据《满族故乡网》“丹东地区的满族人渊流”介绍,“满洲八旗有锡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满族共同体。锡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讷(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锡伯兵和家属来凤凰城戍边,其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锡伯族郭尔佳氏,这就意味着高氏还有从锡伯族演变过来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经过数百年现满族人共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变成满族的高姓了。这就是说,除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外,另有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或郭络罗氏)、高佳氏、高达玛氏、一些锡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汉姓高了。这些家族就是现在的满族高姓。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虽然其原居住地是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黑龙江省呼兰县志中也说呼兰河流域有纥石烈部,那是在辽代,称生女真),但金代的部分女真人生活的区域远及中国的长江以北,这部分人接触汉文化的机会多,学习汉文化、崇尚汉文化,改为汉姓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纥石烈家族,出过几位金国的栋梁之材,自然家族人丁兴旺、文化水平高。
据据《满族网站》中金代名将纥石烈志宁中记载:纥石烈志宁(?—1172),本名撒曷辇。他以“沉毅有大略”(见《金史•纥石烈志宁传》)著称,是金世宗时的一员名将。“纥石烈志宁是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胡塔安人。纥石烈是著名的女真部落,从五代祖韩赤以来,就世与皇室完颜氏通婚。志宁父撒八,海陵王时曾历任东平尹、开远军节度使等官。志宁的岳父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金代女真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诸婿中,志宁最得宗弼的喜爱。熙宗时,志宁曾担任过护卫等官。海陵王时,志宁颇受信任,官职逐渐升迁,开始显露头角。他官拜右宣徽使、汾阳军节度使、兵部尚书,改任左宣徽使、都点检,迁枢密副使、开封尹。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伐失利,完颜雍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即位称帝,是为金世宗。当时,志宁正担任北面副统,与都统白彦敬领兵镇压契丹农牧民军。他们行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闻世宗有异志,就密谋起兵进攻世宗。世宗即位后,派使者招降。白彦敬、志宁连杀其使者九人。世宗派完颜谋衍前来进攻。志宁本想率军抵抗,但“众不肯战”,不得已归降。世宗为稳定政局,对先朝重臣采取宽容政策。他对曾拥兵反对自己的志宁等人,非但不予治罪,反委以重任。这使志宁深为感动,决心不辜负世宗对自己的信任。他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成为世宗时一员著名的战将。他的重要的军事活动,一是镇压契丹农牧民,二是北进的宋兵,促成“隆兴和议”的达成。
据《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估计是由于金政权的倒台,使纥石烈部族在元末明初迁徙到现在的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并从中分出赫舍哩氏,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属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能满、汉、蒙古文,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谥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正是赫舍里族人有如此功名地位,才使家族壮大,发展成清代满族著姓。以至于后来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遗憾的是本人没有发现早在元代就已经从纥石烈氏中分出的高氏的文字史料。
《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姓氏表》介绍,高姓祖居长白山,佛阿拉、白都讷、完颜等地,原姓赫舍里氏、乞石烈氏、高佳氏。笔者认为,祖居长白山的高姓包括纥石烈氏的后人,但不能排除其中有郭络佳氏和果尔勒斯氏的后人,因为这几个家族都曾居住在长白山附近;而祖居白都讷(又称伯都讷,吉林扶余)的自然是锡伯族人了。
据《吉祥满族》中“潜移默化变姓氏”一文中介绍,高姓来源于满族赫舍里、高佳、郭络罗三满族姓氏,其中郭络罗应与啯噜噜为同一满族姓氏,只是译出的汉字不同。
据《满族姓氏源流》介绍,高姓来源于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三姓,而赫姓来源于赫舍里。这里的何舍里与赫舍里应该是同一个满族姓氏,只是译音不同。
《沈阳满族》中介绍,沈阳的满族高姓是近代从全国各地移居沈阳的满族。如沈阳市高压阀门厂满族工程师高清宝家谱记载,他的先祖籍居长白山西部张玉道沟(笔者注:张玉两字可能有误),系果尔勒斯出旗界内地而即名白果尔勒斯,姓即高氏也,自其六世祖随征至奉天就籍,居奉天城东正蓝旗界内上伯官屯,占地立碑,而长祖于顺治二年人北京内务府正黄满洲额恒佐领管下,籍居北京城南门外,官职诰封中宪大夫…后人拨入义州正蓝旗满洲,后人在义州房身沟高石虎人塔子长山子……于光绪二十三年,特克申充当义州正蓝旗丰升阿佐领管兵,二十五年,蒙锦州副都统赏给五品顶戴,二十六年来充当领催"。后人近代来沈。说段话表明他们的祖先是满族的果尔勒斯氏。起名范20字如下:
回复收起回复2楼2007-10-19 08:24举报 |我也说一句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从上文可知,这是果尔勒斯氏(可能与郭尔罗斯氏同姓)改汉姓的高氏,与纥石烈氏不是同一个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络佳氏)谐音取“高”为姓,现居住在凤城红旗镇四家村。因此这个高姓与纥石烈后代无关。而且笔者也不明白为什么满姓中还有一个“佳”家。
高佳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辽宁省盖县)、辽阳、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贤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父文华殿大学士高斌、高晋。
高达玛氏的情况不详。
另有资料介绍,高氏本汉族(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尼堪在满语中是汉族的意思,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沈阳、辽阳等地,著名人物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布达理,淮阳道高成美。
我们高氏家族属正黄旗,清未(从青冈县成立前,即1904年前)与关、韩、白、吴等姓满族人一起到黑龙江省青冈县柞岗乡韩永河村定居。据老辈讲,来自辽宁凤城,也有人说来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龙江兰西,后到青冈。那时还没有青冈县,韩永河村这个名字还是因韩家的韩永河早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搞新文化运动,去逝后国民政府为记念他以此作为这个满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后改成拥政村。据老人回忆,这个满族树的一引起满族人是金兀术的后代,原因是在过节(可能是春节)时在烟囱后烧包服(可能是这两个字)。
高氏家族来这里的是哥俩,不知是否是亲兄弟,各自带着谱单,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爷的父亲。到我这辈已经5代人了,老哥俩生了至少7个儿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爷爷辈有至少兄弟7个,父辈不记其数,我这辈和下一辈更多,族人的住地分为东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辈的后人住西高家。由于家谱(黄丝绸布上写的满文)已经遗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还有什么人?
我的太爷叫高文生。据我祖父讲,清未或民国初年请一个蒙古老先生看过家谱,告诉我祖父辈名字应范永字,而东高家也请了一个蒙古先生,说祖辈应范德字,这可能是俩人的满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这辈人范字不同,但我的父辈同范春字。根据范字对比,我们的高姓不会是果尔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据黑龙江省双城的赫氏网友讲,他们是凤城赫舍里氏迁入双城的两支,现在都在双城,我们的两祖辈自然也不是赫舍里氏族人。因此我们可能的姓氏有:
纥石烈氏在元代译成的高姓家族的两支;
高佳氏两支;
郭络佳氏音译的汉姓高氏;
高达玛氏简化成的汉姓高氏;
锡伯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汉军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辈是在清未才迁到黑龙江省,而且是和那么多满族同胞一起迁去的,那他们肯定是在原藉时在一块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可能是通过简单的联系就一起去黑龙江省的。因此还应该到目前居住这几个姓的满族人居住区去寻根。
另外,我的长辈人讲,在清朝时我们家族有男孩出生时,清政府每月给2两银子。而且直到我母亲辈,还用满语称呼母亲为讷讷,称父亲为玛玛,我母亲刚嫁到我们家时听见二婶的孩子喊讷讷,她说“二婶,你家孩子饿了!”,闹了一个笑话;文革那年,我亲耳听七太奶和奶奶唠磕时说过这两句称呼,有一段时间我总琢磨:怎么能管爸爸叫“骂骂”呢?当时还觉得挺好笑呢!
写了这么多,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绍满族高氏的家谱,将高氏寻根事业进行到底!
同时也建议我们满族同胞都参与寻根,将本族的家谱公开,使没有家谱但有一些线索的同胞能很快认祖归宗。这对满族的发展必然有很大意义。
鸡年吉祥!
作者简介
高大明,满族。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韩永河村。从事环保与贵金属冶金技术研究工作,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据叶氏族谱记载叶氏一世祖叶翥。先世河南人, 因官居歙县黄墩。历五世曰叶豪,北宋期间不满歙州实施王安石新法,避地迁遂安承凤(今浙江),后名叶村。叶豪有两孙,长孙叶俊,仍居遂安承凤;次孙叶逸,又自承凤迁浙江开化县明连之沧州。叶翥另一后叶林秀。五代后唐长兴年间,因官自歙县黄墩迁婺源中平,后代又分迁休宁陪郭和其他州县。
东莞市,石龙镇,忠围村叶氏族是从那里过来的?
本文2023-10-08 10:33:3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2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