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柴”姓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求“柴”姓家谱,第1张

家谱是一个姓氏族的历史,每个姓氏又分不同系派,所以家谱也是不同的,或许和其他地区的多个柴姓都来自不同祖先,没有任何渊源。所以家谱也不可能一样,字辈也不会一样。

最好去问自己本家族人。

始祖:柴桂

万、亿、青、芳、振、洪、传、纪、永、昌、古、军、琦、兰、丰、林、松、乐、秀、荣

始祖:柴举

连、振、国、庆、月、路、兴、文、永、朱、东、宝、西、进、南、昌、心、万、河、江

始祖:柴用

立、昌、书、梓、仲、连、传、家、远、河、北、路、荣、纪、江、苏、云、岗

始祖:柴慎

八、志、经、国、永、喜、文、玉、良、青、茂、守、凤、俊、树、志

始祖:柴进

新、爱、云、洪、光、显、华、永、万、年、昌、云、芳

始祖:柴芳

西、颜、功、万、成、红、文、振、路、远、兴、玉、传、纪、广、凤、连、庆、帆、祥、玲、国、卫、春、佑、芹、邵、年、显、阳、月、欣、荣、国、运、克、服、守、家、声、坚、道、芮、安、定、茂、秀、照、雨、常、依、文、欢、京、芮、永、旭、诗、家、昌

始祖:柴弘

连、志

始祖:柴信

无字辈

始祖:柴青

无字辈

有,历史上后周的皇帝姓柴,有两位,柴荣、柴宗训。

1、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号不详,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谨慎笃厚,成为郭威养子。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沉重寡言。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为政清肃,盗不犯境。显德元年(954年),郭威驾崩,柴荣登基为帝。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

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经济开始复苏。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显德六年,商议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周世宗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2、柴宗训

柴宗训(953年9月14日―973年4月6日),即后周恭帝(959年—960年在位),后周世宗柴荣第四子,五代时期后周最后一位皇帝。籍贯邢州尧山(今邢台市),广顺三年八月初四日(953年9月14日)出生于澶州府第。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癸未日,制授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食邑三千户,实封五百户。

周世宗于同年六月病死,他于同月甲午日继位,沿用周太祖年号“显德”。柴宗训即位时,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柴宗训在位期间,特别重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显德七年(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

赵匡胤登基后,降封柴宗训为郑王,迁往房州。赵匡胤颁布圣旨优待帝母子,赐柴氏“丹书铁券”(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逝世于当房州,终年仅20岁,赵匡胤闻之震恸,素服发哀,辍朝十日,谥曰“恭皇帝”,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的顺陵(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郭店镇郭店村)。

扩展资料:

柴姓政权:

后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后一个中原王朝,从951年正月后周太祖郭威灭后汉建国,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至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共计历经三帝,享国10年。

后周开国皇帝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受后汉高祖刘知远重任。郭威是刘知远临死时指定的顾命大臣之一,他奉后汉隐帝刘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镇叛乱。

郭威登基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减轻和免除了许多徭役,同时整顿军纪和管理机构内部的腐败。柴荣继位后不久亲自领兵抵抗北汉的进攻。

在高平之战中他亲临战场,在出师不利、己方右翼溃退的情况下扭转战势,击败北汉军队。随后乘胜追击,一直攻到太原。

从955年到958年他三次亲征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称号、几乎将所有长江以北地区割给后周。959年柴荣再次北上攻辽,军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攻到幽州。

不久柴荣病逝,其幼子柴宗训登基。殿前都点检赵匡胤结镇、定二州将谎报说辽国和北汉联合进犯,领兵到陈桥驿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后周首都是开封,统治范围包括今河南、山东、山西南部、河北中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以及长江以北的江苏、安徽地区。

——后周

——柴宗训

——柴荣

  柴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柴姓族系源远流长,据远古传说和古籍记载,上可追溯到炎帝神农氏,下可有资查到西周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姜尚及其后裔高柴。柴氏族系不仅历史悠久,且系名门世家,英杰辈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族。”

  2源于林姓,出自隋末林士弘,属于避难改姓。

  隋朝末年林士弘称帝失败,易林为柴,今龙岩有天子地一带,其柴姓为宋郑王之后,即后周皇帝之后,尊文财神比干和林士弘,这些柴姓人至今只认林坚为祖。

  3源于明朝皇帝对元人的赐姓。

  明朝皇帝曾赐元人娄托罗该(柴秉诚)、铁柱(柴克恭)、恭门苏尔噶(柴志诚),拜特穆尔(柴志敬)遵维布哈(柴永谦)、克穆特穆尔(柴永正)等人均为柴姓。

  4源于少数民族的融合而改姓。

  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柴姓满族老姓包括:赛密勒氏,以及加入满族的柴氏(汉族)等。

  柴姓得姓始祖:高柴。据《元和姓纂》记载:“齐文公子高后,高孙奚以父字为氏,十代孙高柴,仲尼弟子,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汉有棘侯柴武,柴文,晋末为平阳太守。”由此可见,柴氏以汉代初为刘邦斩韩信于参合的棘蒲侯柴武开始,追溯到春秋时代的孔子弟子高柴,乃是齐文公的儿子高,得姓已有三千一百前的历史。这个姓自古以来,并没有外来姓氏加入,是一脉相传的子孙。望族居安阳郡(今河南息西)。据《百家姓》注平阳郡(今山东临汾)。故高柴就是柴氏的得姓始祖。

  柴姓分支始祖: 柴开咏:三公长子,字学海,号迢源,元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十五亥时生,明建交元年已卯十月初十午时没,葬鸟土湾。元配:方氏。元至正十三年癸已六月初五辰时生,明洪武三年丁丑三月二十七辰时没。葬鸟土湾。子三:泰和;先;照。

  柴姓自周朝柴举得姓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历程。柴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秦朝以前这一时期,柴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柴姓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由于卫国内乱,随祖父高柴迁到今河南大康、杞县、扶沟、商水一带。在这一带发展状大。

  秦朝至唐宋这一进期,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这一时期分几支向全国迁徙:一支随高柴的高姓子孙一起来到福建,浙江,江苏一带,一支来到陕西,山西一带。一支来到河北、山东一带。一支留在商水,杞县,汝阳一带。并先后在平阳、汝南形成郡望,成为当地的大姓。汉朝时在陕西开成以棘浦侯柴武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晋朝时在河北形成以任城候柴诞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后周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唐朝时在山西形成以霍国公柴绍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宋朝时中进士、在朝做官的较多,在河南、浙江,山东一带发展较快。如宋朝时在今渐江以柴望,柴随享,柴元享,柴元彪,号称四隐士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在今河北省沧州以柴禹锡枢密副使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另有,柴涓、宋时,任湖北省鄂州知县。柴中行,宋朝,余千人,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柴成务,宋朝清阴人,终判尚书刑部,在当时都形成望族。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柴姓向全国各地以及台湾,东南亚迁徙。由山西洪洞县向宁夏,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迁徙。由福建,渐江向广东,云南,广西,江西,东南亚迁徙。柴氏族人现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欧美,人口约350万,在现今姓氏排序中为151位,为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的一个中等姓氏。东南亚有中华柴氏宗亲联谊会,国内有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中华柴氏族人正兴起一股寻根拜祖的热潮,为中华柴氏发祥地河南的发展多作贡献。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柴姓文化正焕发着新活力。

因为柴氏是宋朝皇亲国戚。宋朝有个著名的“太祖碑誓”,碑誓放在太庙中,以黄布遮盖,只有在皇帝继承皇位参拜太庙时候才有资格观看,并且要跪在太祖碑誓发誓遵从次碑所书,北宋以来一直是皇室秘密,外人不得而知。从碑上所写可以看出宋太祖在对后周的子孙的照顾,在我们经常看的杨家将相关电视中都能看到杨府有个柴郡主,这里的柴郡主就是后周的皇室,柴氏在宋朝都得到了崇高的待遇,甚至以郡主的等身份对待他们,也算是皇亲国戚了。相关介绍:柴姓,中华姓氏,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赛密哷氏,亦称塞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白号姓氏。以姓为氏,满语拼音为Saimire Hala,世居萨哈尔察(今黑龙江北岸 布列亚河流域)、齐齐哈尔、长白山区和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改汉字姓为柴氏、赛氏等。随后达斡尔人中也出现柴姓。

柴姓是非常常见的中华姓氏,起源非常的纯正单一,主要分为两大源流,一是源自姜姓,齐文公十八代孙高柴的子孙以祖先名为姓,二是源自少数民族改姓,比如鲜卑族中的吐谷浑部在汉史中就被称为“阿柴虏”,最终汉化为柴姓。

柴姓起源和来历 1 源自姜姓

柴姓基本上都是源自姜姓,追溯到最源头可以从姜子牙讲起,当时姜子牙受封于齐国,于是世代以齐为姓,传到齐文公吕赤这一代的时候,他的儿子姓姜,名高,而这一脉的庶系子孙也就逐渐以祖先名为姓,形成了高姓氏族,传到高柴这一代之后,又有庶系子孙开始以祖先名为姓,最终就形成了柴姓,这一过程就像蔺姓起源和来历一样曲折。

高柴其实就是孔子旗下最长寿从政时间最长的弟子,当然除了他之外,姜姓子孙中其实还有部分分支也改为了柴姓,比如《姓考》中记载的可知,齐国的大夫高张曾经受封于柴邑,最终子孙就以邑为姓,形成了柴姓氏族的另一分支。

2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柴姓中还有很多少数民族改姓,包含了氐族、鲜卑族、羌族、满族、蒙古族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鲜卑族中的吐谷浑部,在汉族史册中被称为“阿柴虏”,因为古时候“柴”就表示游移不定,取木为寨的含义,特质北方游牧民族的居住地,同时也就逐渐在汉化的时候改为了柴姓。

柴姓的人口分布和数量

柴姓在全国范围内分布的非常广泛,而主要集中在河南省和山西省两地,基本上占到全国柴姓人口的13%。在目前来看柴姓人口还是非常多的,全国总人口可达140万,占到全国汉族柴姓人口的01%,算是百家姓中排行靠前的,能位列第127名。

一、柴武

柴武(—前163)西汉开国功臣,汉初名将。秦末响应刘邦起义,随刘邦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参加了刘邦与项羽的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沱河北)决战围项羽于垓下,将项羽军击溃,时韩信为前将军,孔将军(蓼候孔聚)率左军、费将军(费候陈贺)统右军,绛侯(周勃)和柴将军(棘蒲侯柴武)在皇帝后面。

汉六年封棘蒲侯。孝文后元年卒,谥曰刚侯,也称刚武侯。 柴武是高祖定下的汉初十八功侯之一,排名第十三,后来曾任大将军。

二、柴绍

谯国襄公柴绍(588-638年),字嗣昌,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市)人 [1]  。唐朝初年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幼以任侠闻,矫捷有勇力。初仕隋朝,为元德太子千牛备身,迎娶唐国公李渊之女平阳昭公主为妻子。唐国公李渊起兵,领马军总管,率先登城陷阵。武德初年,从秦王李世民征战四方,积功封为霍国公。贞观初年,拜右卫大将军,出为华州刺史,转左卫大将军。参与定襄之战,从灭东突厥,累加镇军大将军,平定梁师都,改封谯国公。

贞观十二年,去世,追赠荆州都督,谥号为襄。

三、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字号不详,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五代时期后周第二位皇帝(954~959年在位6年)。

祖父柴翁和父柴守礼是当地望族。从小在郭威家长大,谨慎笃厚,成为郭威养子。器貌英奇,善骑射,略通书史黄老,沉重寡言。年轻时,曾随商人颉跌氏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

显德六年,商议攻取幽州时候病倒。不久去世,年仅三十九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于庆陵。周世宗心怀统一大志,立下了三十年的宏志,“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四、柴国柱

柴国柱(1568年一1625年),字擎霄,号峨峰,西宁卫清水堡(今大通县景阳乡)人,明代名将。万历中由荫历西要守备,骁勇善射,击冠南川,冲锋陷阵,勇冠一军。功进都指挥佥事,累擢都督佥事,陕西总兵官,必镇甘。

河套松山诸部长合兵入寇,国柱檄,诸击几之。寻移镇潘阳,谢病归,天启初,功加左都督。

五、柴大纪

柴大纪(1730—1788),字肇修,号东山,江山人。幼年习文,后弃文习武。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武进士。历任福建福宁镇提标左营守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南湖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

四十八年,改任台湾镇总兵。朝廷先后赠柴大纪“壮健巴图鲁”名号,升福建陆路提督,又改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一等义勇伯。五十三年,柴大纪被斩首示众,子女发配为奴。

-柴姓

求“柴”姓家谱

家谱是一个姓氏族的历史,每个姓氏又分不同系派,所以家谱也是不同的,或许和其他地区的多个柴姓都来自不同祖先,没有任何渊源。所以家谱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